本文系殷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原创,首发于医学界骨科频道)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患者和家属对骨折的对位非常重视,担心会遗留后遗症。骨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骨折最终得到满意的恢复是每个患者的心愿。复位是骨折治疗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复位越早越好。骨折断端不能完全复位,X线上表现骨折仍有错位、裂缝等,往往引起患者的不满,轻则对医生产生不信任,重者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可是骨折真的需要完全对位吗?这涉及到骨折的复位标准。骨折复位有啥标准?骨折复位标准有①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也就是所谓的严丝合缝,它是最理想的复位,它可使折端稳定,便于早期练功。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②功能复位虽尽最大努力,骨折的某种移位仍未纠正,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称为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下肢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形期有—定的矫正和适应。功能复位时肢体活动基本无影响。功能复位的要求依患者的年龄、职业和骨折部位的不向而有所区别。严丝合缝真的需要吗?别逗了骨折复位是不是一定要对合严密呢?其实不尽然,例如,老年人骨折,首要任务是保存生命.对骨折复位要求较低,简单手术,牢固固定就可以,切不可为了片面追求解剖复位而扩大手术指征或破坏周围的软组织血供,甚至适得相反导致骨不连。年轻的舞路演员、体育运动员对骨折的功能复位则要求很高;关节内骨折,对位要求也较高,因膝、踝关节的关节面与地面平行,若骨折向侧力成角,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的压力则不均匀,日后发生创伤件关节炎,引起疼痛及关节畸形。上肢骨折在不同部位,要求亦不同,肢骨干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和短缩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若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可见,骨折的复位,解剖复位是一个目标,是应该力争的,但不能刻意追求而损伤身体,有时甚至是不可能,而且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功能复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几乎所有保守治疗和部分的手术治疗都是功能复位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患者的痛苦小、恢复快,费用低。我们认为,乐观向上的精神加上肌体功能复位远胜于悲观的心情和解剖复位。
初次看到给医生设立黑名单,是在国内某知名医学论坛上,当时就有些不禁愕然,而今《健康报》聊聊吧开设医生黑名单的话题,就觉得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了。7月18日,卫生部召开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了医师协会目前正考虑制作医生“黑名单”的消息,其初衷是为了提高医生自律和同行监督,保证医疗措施的科学和合理性,可医生“黑名单”,真的需要吗?古语“医者,仁术也”,早已深入人心,医生古称大夫,先生,可见其是一个很高尚,受人尊敬的职业。国内绝大多数医生是严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的,非典、汶川地震及各种灾害面前,各类医务人员都是冲锋在前,不计安危的。却又一小撮行业败类,以已之长谋私利,不计患者死活,给患者带来肉体额精神两重伤害,这些人应该为社会所不齿和唾弃。但如今医患关系剑拔弩张,医疗纠纷复杂多样。医务人员被普遍妖化,原本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变成了同室操戈的敌人,各类媒体成了推波助澜的作俑者。小儿“八毛门”闹得沸沸扬扬,对医界的指责此起彼伏,后证明是误会,而随后姗姗来迟的道歉,又有几人关注?不禁令人汗颜。哈医大医生被杀案网络投票结果显示,6161个人次的投票中,竟然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总投票数的65%,可见社会对医生的信任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再给给医生上黑名单,纵然是一小撮,也必然让社会对医生的看法更下一层,慎哉!给医生上黑名单,首先黑名单人员少,其标准是什么值得商榷,医生中的绝大多数是好人,“老鼠”是极少的,如果为了少数人之过,让大多数医生背上心理的十字架,将情何以堪?其次,让社会、媒体监督是好事,可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几个黑医生的“力量”也或许是无穷的,它会让社会对医生的信任更加缺失;再次,上黑名单的作用是弱小的,我国是民主法治国家,医生有无过错、职业操守如何首先有单位、卫生系统的考核标准,有其真实性大于外界,若医生违法犯罪,有党纪国法处理,合理合情,上黑名单又有何用?(作者:殷浩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诧异声一片。患者想:你医生还向我学习?我要是懂医,我还找你看什么病?医生说:向患者学习?那教科书就不用编了,大学不用读了,医学院也不用开了!但仔细想想,医生是应该想病人学习,而且是必须的!不是吗?其实医生和患者永远都是一对矛盾体,但谁说矛盾体不能是和谐体呢?医生的理论知识来自书本,但如果不接触病人,则无异于纸上谈兵,无异是无水之源。只有临床实践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根本任务和终身目标。所有的教科书知识的来源,无不是前辈医家在临床诊治过程的经验总结,也就是向病人学习的过程。比如临床的听诊、叩诊方法都是来源于病人。首先,病人是医生的第一老师。英文中的“clinical medicine”译为“临床医学”,就是床边医学。病人在病程中,会告诉你有哪些不是,治疗后有哪些反应,症状是减轻还是加重,用身体诠释医学的真谛。一个从医学院校走出的懵懂少年,到技艺日益纯熟,再成为白发苍苍的专家学者,要接触多少病人?要敢于向病人学习,要懂得尊重病人。很多病人文化不高,说话没有条理性,反应的问题可能很常见、很简单,但每一个主诉都印证或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患者生病时对自身的关注远远超过医生,医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关注到每一位患者。重视每一个患者的主诉和病情变化,认真分析,或许有新的收获,在病人身上,医生能学习到丰富、具体的医学知识,这些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交相辉映、互为支撑,使我们行医路上的最美风景。 其二,向病人学习有利于共同对抗疾病 医生在诊治病人过程中,付出的脑力和精力,得到的可能是成功的经验或患者的感激之情,这种感觉是语言无法概括的。而病人在诊治中付出的是自己的身体和希望,每个主诉,每个反馈,甚至每个埋怨都是他们真实内心的表达,医生的倾听和关注,会使患者认为医生对他们的重视,有利于共同对抗疾病。抓住了这些就更加推进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据此可更好研究出更好的治疗方法。其三,向病人学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时下医患关节及其紧张,患者抱怨碰不到好医生,医生觉得医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医患矛盾冲突的突出很大程度来源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够。我常常被患者朴实的言语、同各种疾病顽强作斗争的心态,所感动。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放低姿态、抱着感恩和向患者学习的态度来服务病人,则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淡化医患矛盾,达到医生和病人“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