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感觉自己很健康,但是莫名其妙的觉得自己心脏会突然疼痛一下,这种时候,一般人都会觉得有点恐惧,淡定一点的会上网查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紧张一点的就直奔医院的专家门诊去了。那么这种偶发的“心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不是都要到医院去看专家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呢?引发心/胸痛症状的疾病有很多种,首先要找对症:有这种疑惑的人太多了,网上各种良莠不齐、说法各异的相关文章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中有一些文章明显谬误百出或意思含糊不清,但居然流传甚广,容易误导读者。我最近就看了一篇文章,作者说“心痛”是由于熬夜、吃外卖和压力大这三点原因造成的,心脏是一个智能系统,它能检测到心情变化等问题,知道你不能承受了所以来警告你,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这个说话太玄乎了。比较危险的“心痛”冠心病:这是最常见的“心痛”原因,也是最危险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指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堵塞,致使心肌严重供血不足,如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猝死。冠心病常见的病因,除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高”。另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酗酒、熬夜或工作压力大等也是造成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冠心病引起的“心痛”比较有特点,主要表现为活动后的胸闷、胸痛,休息后可以缓解,出现这种情况,应尽快去医院就医。主动脉夹层:发病原因与冠心病类似,主要表现为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严重时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而且这种疼痛几乎无法缓解。心肌炎:除了胸痛以外,通常还伴有发热、心率加快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其它还有诸如心包炎、肥厚性心肌病及二尖瓣腱索断裂等较为少见的疾病也可引起上述疼痛。“烧心”其实是胃炎除了心脏引起的胸痛以外,肺部、胃及食管系统也会引起“心痛”或“胸痛”。胸膜炎: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引起胸痛的原因,多半是由肺部的慢性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针刺样疼痛,在深呼吸或咳嗽时表现较为明显。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和保暖即可。其它还有诸如肺栓塞、肺癌、气胸等引起的胸痛,多伴有比较明显的其它症状,比较好鉴别。胃炎或食管炎:我们的胃部会分泌胃酸,当我们的胃黏膜被破坏,或胃酸反流回食管,就会表现为胸部正中、剑突下的烧灼样疼痛,也有人把这种疼痛称为“烧心”。“莫名的心痛”与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一般的年轻人没有上述基础疾病,怎么也会出现“心痛”或者“胸痛”呢,还有些比较常见的肋骨、肌肉或神经方面的原因会导致这些疼痛。肋骨痛:肋骨的疼痛位置相对比较固定,而且有按压痛,深呼吸时疼痛加剧。引起肋骨疼痛的原因多半是外力撞击后或炎症。肌肉痛:肌肉疼痛多半是由于运动拉伤,有时候由于用力咳嗽也会导致胸部肌肉损伤,从而引起疼痛。神经痛:多半是肋间神经痛,部分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来,疼痛可以表现为针刺痛或者感觉有捆绑感。除了上述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胸痛外,很多心理问题也会导致反复心痛或胸痛,称为“神经官能症”。这类病人多半为中青年,感觉心前区痛、心慌、胸闷等,病人非常紧张,反复上网查资料,学习冠心病、心肌炎相关知识,越看越觉得自己的症状符合上述疾病,要求做心电图、胸部CT、心脏彩超等检查。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医生告诉他们“没什么问题,回家休息”,但他们还不放心,反复看专家门诊、反复检查。这类病人通常都可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这种病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脏血管功能紊乱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生与长期压力、精神紧张、熬夜、睡眠不佳、容易生气等有关。对这一类人不能简单的就说没有问题,因为他们的心脏疼痛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对生活也造成很大困扰。通常可以鼓励病人多参加锻炼及社交,并服用维生素或改进睡眠的药物,特别严重的可以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莫名其妙的心痛”其实并非真的莫名其妙,绝大部分“心痛”都是有非常明确的原因的。这种胸痛,既不能视而不见,也没必要谈虎色变。如果平时身体健康,生活习惯也比较规律,那么大部分偶发的“心痛”是不需要处理的,休息以后都可以缓解。 ” 那么出现哪种胸痛需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呢,主要包括下述情况:1. 有家族遗传心血管疾病史,同时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抽烟,没有规律的锻炼,容易好发冠心病。2. “心痛”从心前区开始,逐步向肩背部或牙颌部蔓延,3. 突然的疼痛并伴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大汗淋漓4. 持续胸痛不能缓解。
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有症状,等到疼痛难忍可能就来不及了!而 “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程度,由于冠心病没有及时治疗,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里面坏死就表现为“室间隔穿孔”,通俗讲就是坏死后心脏里烂了一个洞,导致急性心衰。表面的坏死表现为“室壁瘤”,坏死的心肌在心脏里的血流压力下像吹泡泡糖一样鼓出来一个大包,随时破裂死亡。以前这个病人比较少见,因为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往往等不到这个阶段就……死掉了。现在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被挽救下来了,但是就留下“室壁瘤+室间隔穿孔”这种严重的疾病,最近在我科每周都能碰到这样的病人。所以冠心病要早预防、早治疗。诊断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不要根据自己的症状来想象严重程度,很多冠心病人根据症状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的时候,往往是濒死前的一刻。
随着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病人对减少手术创伤、快速康复的需求,“微创化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在外科学的发展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与其它外科专业相比,心脏外科由于涉及到较为复杂的体外循环系统,心脏外科手术“微创化”进程相对滞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微创外科才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于1997年成立了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认为与传统心脏外科手术相比,通过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的心脏外科手术。实现方式通常包括:A.手术径路的微创化a)小切口直视心脏外科手术b)小切口胸腔镜辅助心脏外科手术c)完全胸腔镜外科手术d)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等B.避免体外循环a)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b)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技术c)自体输血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技术C.介入技术a)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TEVAR)b)经皮二尖瓣成形术(TMVR)c)经导管尖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D.杂交技术a)主动脉弓去分支化 + TEVARb)CABG + PCI从心脏外科的病种而言,微创心脏外科基本覆盖了包括冠心病、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疾病等所有的疾病谱。虽然微创心脏外科具有较多的优点,但也是伴随较严格的适应症,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和适当的技术来实施微创外科手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微创心脏外科的常规技术及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并介绍武汉同济医院构建“系统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微创心脏外科体系”的经验体会。1.瓣膜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1.1.小切口瓣膜手术依据小切口与胸骨的关系,可分为正中胸骨部分劈开的小切口、胸骨旁切口及侧胸壁小切口等三类。小切口微创瓣膜手术主要适用于心脏功能较好、胸廓条件适宜、无明显胸膜粘连、无冠心病等其它合并症的患者。小切口微创瓣膜手术可相应开展的手术类型有: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二尖瓣置换或修复手术、三尖瓣成形术,也适用于升主动脉置换或Bentall等较为复杂的手术。与传统心脏手术相比,这些小切口手术保持了胸廓的完整性,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因此该技术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小切口瓣膜手术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原因是:小切口因为需要额外的牵引会引起病人的疼痛感加剧;因手术视野显露不良而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还有部分专家认为,瓣膜外科中对患者最重要的创伤不是来自于切口的大小,而是体外循环对患者内环境及多器官功能的相关影响,才是产生围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多中心研究显示,尽管体外循环时间和阻断时间有所延长,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小切口瓣膜手术的围术期、中远期死亡率、再手术率、心梗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但住院时间缩短、房颤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小切口瓣膜手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2.机器人瓣膜手术及完全胸腔镜瓣膜手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创伤小、恢复快及出血少,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提供给主刀医生高清晰、立体的手术视野,让医生可以清晰准确的进行组织定位和器械操作;仿真手腕手术器械可以模拟人手指的灵活度和准确度,同时消除不必要的颤动;一个主刀医师就可以完成一个电视腔镜手术团队的全部工作,更容易实现主刀医师的意图。主刀医师采取坐姿进行系统操作,舒适的坐势有利于长时间复杂的手术,而且延长了主刀医师的手术生命。但机器人手术也存在费用高、手术技术复杂,手术时间较长等不足。1998年法国人Caepentier利用Zeus机器人系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二尖瓣修复术。2008年,Chitwood等报道了单中心病例数最多的一组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成形效果同常规开胸手术无区别[。我国解放军总医院报道了一组60例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率,也无中转开胸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在瓣膜外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完全胸腔镜瓣膜手术也在我国多个心脏中心开展,2011年徐学增等总结了完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149例,显示此类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与机器人手术类似,而费用则较低;2014年临一组279例完全腔镜瓣膜手术则显示二尖瓣置换或成形、三尖瓣置换或成形手术均安全可行;2016年张晓慎报道在完全胸腔镜下完成三尖瓣成形术187例,三尖瓣置换术18例,显示完全胸腔镜可完成复杂三尖瓣成形。而完全胸腔镜主动脉瓣手术则报道较少,主要是因为手术视野显露困难。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瓣膜手术相比,完全胸腔镜瓣膜手术技术要求更高、学习曲线更长,因此目前大部分心脏中心仍然是以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为主。1.3.介入瓣膜置换及成形技术对于一些高龄、多种合并症、或曾有过开胸手术史的瓣膜病患者,开胸手术的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的主要适应症是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晚期主动脉狭窄患者。通用的TAVI支架输送途径是两种,经股动脉逆行或经心尖小切口顺行植入,对于这两种途径都无法通过的患者,经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途径是可替代的方法。PARTNER研究是一项TAVI分别与保守治疗和外科瓣膜置换术进行比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TAVI与传统外科换瓣手术相比,两者术后30天及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在减轻症状和提高心功能方面疗效相似。并发症方面TAVI组脑卒中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外科换瓣组,而大出血及房颤发生率外科换瓣组明显高于TAVI组。研究表明TAVI可以作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而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的替代治疗。TAVI围术期和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定位不准或移位、瓣周漏或反流、冠状动脉堵塞、脑卒中、传导阻滞及血管损伤等。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 TMVR)的主要适应症是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二尖瓣反流患者。主要的TMVR技术包括:经导管二尖瓣瓣叶成形术、经冠状静脉窦二尖瓣瓣环环缩术及二尖瓣瓣环消融成形术等。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经导管二尖瓣边对边缝合术,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二尖瓣的瓣环两边对夹使二尖瓣口形成“双孔”,这样使二尖瓣口明显变小从而减轻或消除二尖瓣反流。目前较为成熟的是MitrClip装置。EVEREST研究将MitraClip治疗与传统外科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itraClip组在减少二尖瓣反流效果上比手术组低,但操作安全性相对较高,而临床症状改善上两组相近。总体来讲,介入瓣膜置换或修复手术对一部分特定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很多技术还处于应用初期,治疗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2.冠心病的微创外科治疗2.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了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上世纪90年代的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ABG, OPCABG)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麻醉技术和心脏固定装置的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技术逐渐普及。美国目前有20%-30%的心脏外科医生常规开展OPCABG,我国据统计则有50%心脏外科医生开展该技术。报道显示OPCABG的血管远期总体通畅率低于体外循环下停跳冠状动脉搭桥,但仅就LIMA-LAD的通畅率而言,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OPCAB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明显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如中风、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肾功能不全及中枢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高危患者围术期死亡率。2.2.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bypass,MIDCAB)的切口一般为左侧胸骨旁切口或左侧第四肋间小切口,传统的MIDCAB仅适用于单支前降支搭桥,随着心脏固定装置及显露装置的改进,目前的小切口搭桥可完成双侧胸廓内动脉获取及多支冠状动脉搭桥。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MIDCAB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点。多组MIDCAB研究显示,术后血管通畅率与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搭桥术相当,而患者住院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住院花费等均比常规开胸手术低。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及胸腔镜冠状动脉搭桥术近年来也取得较大发展。2.3.冠心病杂交手术冠心病杂交手术是指结合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与心内科的经皮支架介入技术相结合。杂交手术通常可以在杂交手术室完成,既避免了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创伤,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冠心病患者心肌的再血管化。3.主动脉夹层的微创外科治疗主动脉夹层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死亡率最高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多的疾病,因此如何利用微创手术的方法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主动脉夹层的手术创伤及风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TEVAR早期主要适用于常规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但是随着烟囱技术、支架开窗技术及杂交技术的应用,TEVAR技术已可处理大部分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是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部四分支人工血管置换+远端象鼻支架置入。该手术是目前治疗A型夹层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技术手术时间长、易出血、死亡率较高。杂交技术通过腔内隔绝术+主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去分支化技术),避免了长时间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的打击,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大大降低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及患者死亡率。但腔内隔绝术也应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症,对主动脉假腔明显扩张或诊断为马凡综合症的患者,仍应首选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4.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介入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上世纪70年代双面伞状封堵器首次成功治疗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自2002年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国产封堵器应用于临床以来,封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5.建立系统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心外科微创外科体系随着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患者和外科医生都追求更小的手术损伤、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短的住院时间,“微创心脏外科”就是伴随着这一理念快速发展。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介入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广义的“微创”手术基本涵盖了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所有病种,可以说“系统化”的心脏外科微创体系已经建立。然而每种“微创”心脏外科技术均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优缺点,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的技术程度、技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来“个体化”的为患者选择适当的微创技术进行“精准化”的治疗,成为当代微创心脏外科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如腔镜辅助小切口心脏手术,虽然具有手术切开损伤较小的优点,但由于小切口需要适当的牵拉显露,术后患者可能疼痛感更强,如果因为外科医生还处于学习曲线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更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造成患者内环境的较大损害;再如全腔镜手术,如果以牺牲手术视野及精确性来达到较小切口效果的话,对患者而言得不偿失;部分复杂主动脉夹层患者,如一味追求腔内隔绝治疗,不光增加患者费用,更有可能导致手术效果不彻底。因此外科医生既不应因为微创外科技术的掌握难度或暂时性的技术不足而放弃对微创的尝试,也不应一味的为了“微创”而微创,损害患者的利益。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微创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患者及对应的外科技术,才能使患者真正的从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中获益。
你好,欢迎进行“诊后报到”,通行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治疗和咨询。离开医院后,你是否感觉到:还有病情忘记告诉医生?还有问题没有搞清?忘记药物服用方法?忘记复诊时间?没关系,现在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一步获得答案。通过这里的对话框,向我提问;通过购买“电话咨询”服务,与我预约电话沟通,我们专门设计了诊后患者的优惠选项;请记住,在提问之前,请把我在门诊所写的病例本拍照上传,才能了解您的病情,再结合你的问题,给你相应的答复。如您对我门诊的诊疗过程及结果较为认可,请到好大夫在线app,我的网站首页“投票”栏目中书写体会,以便其他患者学习。你的就诊经验教训对其他病人重要。你的姓名,联系方式等隐私都不会出现在网上。由于所以患者提问均有我本人亲自回复,因此无法做到“秒回”,例如中午休息吃饭间隙,如病人情况紧急请立刻急诊就医,请不要询问“医生,在吗”,这样会浪费提问机会。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的门诊复诊,可以根据本次门诊结束时我建议的复诊时间再来。每次就诊,包括复诊(与医生见面沟通)都需要挂号的。
新华网武汉11月12日专电(记者黎昌政)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程才近日提醒说,受天气寒冷、情绪易激动等影响,秋冬季是主动脉夹层高发季,高血压患者出现突发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应及时就医。 今年27岁的湖北黄冈小伙日前突然感觉背胸剧痛,送到武汉同济医院时已昏迷。检查发现,他遭遇的是最凶险的Ⅰ型主动脉夹层,经过9小时手术才“死里逃生”。据了解,这名小伙两年前就查出高血压,实际病史可能更长,但他从未注意控制。 程才说,80%以上的主动脉夹层和高血压相关,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可在几分钟之内死亡。今年接诊的近200名患者青壮年占了大半,年龄主要集中在40至50岁之间,他们中有的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有的知道了也不注意防控。 据介绍,目前还没有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有效药物,手术是救命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手术风险非常高。通过早期发现高血压并科学防控来预防主动脉夹层至关重要。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4-11/12/c_127201632.htm
MR技术除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你听过MR(混合现实)吗?前段时间包括“健康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报道了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利用MR技术首次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的“科幻大片”。 到底什么是酷炫的MR技术?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混合现实(MR)的实现需要在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各事物相互交互的环境中。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那就是VR的领域了。如果展现出来的虚拟信息只能简单叠加在现实事物上,那就是AR。MR的关键点就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和信息的及时获取。 与AR或VR技术相比,MR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将医学数据与真实场景进行有机的结合,较好的模拟真实的手术场景。该技术可以利用在线编辑平台轻松的上传3D模型,配合VR头盔就可以立即在虚拟环境中观看之前上传的3D数字模型。除了可以对模型进行移动、旋转、缩放、测量等操作以外,整个场景还支持多人同步观看和操作,进而实现远程虚拟现实医医、医患沟通(如图2) 混合现实(MR)技术在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应用实例混合现实(MR)联合影像导航技术辅助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覆膜支架手术治疗病例分析 患者刘某,男,63岁,以“胸腹部疼痛1周”为主诉入院。术前胸腹主动脉CTA检查诊断为“腹主动脉瘤”,术前应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相对安全范围, 降低腹主动脉瘤进展可能及破裂风险。利用之前的胸腹主动脉CTA扫描,将获取的DICOM格式CT断层数据导入影像三维处理软件,构建3D数字模型。依据3D重建影像结合混合现实技术模拟人体真实影像,对病患部位血管进行三维立体显像,通过VR头盔将血管形态呈现在医生和患者的眼前,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上下旋转,立体化的呈现病况,利于术前医生精准细致的了解病情以及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医患沟通。 在手术中患者平卧位,采用全身麻醉,消毒铺无菌单后,于患者一侧方固定带有红外线反射球的参考架。在大腿根部股动脉走行处做一1-2CM切口,分离组织,暴露股动脉,置入导丝。术者利用VR头盔观测建好的3D数字模型及MR虚拟影,判断手术支架预放区段(图3、4、5),并避开供应重要组织器官分支血管的部位。 综上所述,MR技术在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应用,既能使医生及患者术前立体的掌握了解病况、制定方案,顺畅的进行医患沟通;又能在术中给予医生精准定位。随着MR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此项技术会更加广阔更加深入的应用于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
2014 年以来,随着国家卫计委批准多家大型医院购买手术机器人的申请,全国手术机器人的的配置数量达到一个高峰,随之而来的是外科医生的兴奋、新闻媒体的热捧和医疗器械产业的狂欢。 那么到底什么是手术机器人?它到底有何神奇之处?有了手术机器人还需要外科医生吗?这到底是是一场炒作还是又一次外科技术革命的到来? 手术机器人 前世今生 美剧「神盾局特工」的热播,让很多人对「神盾局」心驰神往。神盾局在现实世界当然不存在,但美国国防部的确有一个类似的机构:DARPA,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专门从事最尖端科技的研究,手术机器人最早即来源于该机构。想象一下,在人类远征宇宙的勇敢旅程中,太空船里的宇航员突然生病急需手术,而地球上的外科医生却鞭长莫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远程医疗;在战场上,很多伤员都没有来得及从战地转移到医院即牺牲,如果能有一台遥控设备可以现场手术将会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基于以上需求,美国宇航局和军方合作开始研发可以进行远程医疗的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一共有三代产品:简单的持镜机器人、早期的手术操作机器人、充分结合了美国宇航局及众多研究机构先进技术开发的新一代机器人手术系统。 手术机器人 是什么? 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其理念是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及成像系统。实施手术时外科医生不与病人直接接触,通过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操作控制,医生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动作通过传感器在计算机中记录下来,并同步翻译给机器手臂,机械手臂的前端安装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模拟外科医生的技术动作,完成手术操作。 外科医生控制台 外科医生控制台(Surgeon Console)是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控制中心。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中,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使用双手(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及脚(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正如在立体目镜中看到的那样,手术器械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运动。 床旁机械臂系统 床旁机械臂系统(Patient Cart)是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操作部件,包括器械臂和摄像臂。助手医生在无菌区内的床旁机械臂系统边工作,负责更换器械和内窥镜,协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助手医生比主刀医生对床旁机械臂系统具有更高优先控制权,怎么样,读到这里,常常作为助手的你是不是感觉暗爽。 成像系统 成像系统(Video Cart)内装有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处理器及图像处理设备,在手术过程中位于无菌区外。手术机器人的内窥镜为高分辨率 3D 镜头,对手术视野具有 10 倍以上的放大作用。在做手术转播的时候,参观者也可以带着 3D 眼镜观看手术,是不是有种进电影院看大片的感觉! 手术机器人 有何神奇之处?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或腔镜手术方式相比,机器人手术有何神奇之处?简单来说,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如下明显优点: (1)提供主刀医师高清晰、立体的手术视野,符合人类工程学,让医师拥有和人眼一样的立体式感觉,可以清晰准确地进行组织定位和器械操作。 (2)仿真手腕手术器械可以模拟人的手指的灵活度,同时消除不必要的颤动,所以手术器械完全达到人手的灵活度和准确度,可以进行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的精细手术操作。 (3)医师使用含手脚操作装置的医师控制台,操控精密机器手臂及 3D 摄影内视镜,操作方式完全尊重医师开放手术操作方式,不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 (4)一个主刀医师就可以完成一个电视腔镜手术团队的全部工作,减少了主刀医师和其他手术团队成员的配合,更容易实现主刀医师的意图。 (5)主刀医师采取坐姿进行系统操作,舒适的坐势有利于长时间复杂的手术,而且延长了主刀医师的手术生命。 (6)远程医疗是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初衷,也是理论上的最大优点。早在 2001 年时,美国的医疗团队即通过远程控制,横跨大西洋为一位法国的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但这一优势要在中国发挥的话,网络运营上还需要再给力一点,手术时可容不得半点网络延迟。 最近网络上很红火的各国医生拿着手术机器人玩各种游戏的视频,剥葡萄皮的、画画的、折飞机的… …不一而足,充分展示了手术机器人的灵活精巧。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只要你本身掌握了以上各种游戏技能,经过简单的机器人训练,你也可以办的到,说不定借助灵活的机械臂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得先说服院长把这个大玩具给买回来。 患者从这种新手术方式更是受益良多,切口变小、康复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综合起来,使用手术机器人系统让复杂的微创手术变得如例行手术一般的简单,大大扩大微创手术应用范围。满足了外科追求卓越的目标,能够达到更接近理想的手术效果、更小的创伤和更大的患者适用范围。 机器人手术 有何不足? 什么,如此高科技的机器人竟然还有不足? 记得以前临床实习的时候,开胸或开腹后,很多老教授喜欢仰头看天,把手往胸腔或腹腔摸一摸。这个时候大家都很紧张的看着教授的面部,如果面露难色、轻轻摇头,那就估计手术不好做了;要么面色轻松、表情坚定,那就说明手术有把握。这个环节每每让我对主刀老师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师傅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啊!确实,很多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以根据病变的质地、大小、范围等,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评估。随着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这一手绝活儿就无用物之地了:别说打的那几个孔太小伸不进一只手,关键是主刀医生人都在不在台上啊。 再有就是比如心脏手术在主动脉壁上做荷包缝合时,进针要不浅不深,恰到好处时应该是针尖在动脉壁组织间缓慢潜行,手腕可以感觉到微小但均匀的阻力;如果轻飘飘的那说明缝浅了,不牢靠;要是有落空感就说明缝深了,容易出血。这种微妙的手感需要外科医生无数次的练习才能获得,对手术顺利进行不可或缺。但由于手术机器人系统缺乏力回馈系统,操作的深浅轻重全凭视觉,确实带来很大不便。 当然目前限制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应用最大的还是一个字,贵!前期购买机器人及相关配套设施,起码要投入两千到三千万,每年还有过百万的维护费用。最贵的是手术耗材,以手术器械为例,均为机器人专用而且被限定了使用次数,平均下来每台机器人手术要比常规手术贵 30% 到 40% 左右。 手术机器人 适用范围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得较广泛的是泌尿外科、心胸外科、腹部外科和妇产科。就心胸外科而言,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心胸外科手术,如冠脉搭桥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房间隔缺损术等等,全腔内不停跳搭桥手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是手术机器人在心胸外科开展的代表手术。 有了手术机器人 还需要外科医生吗? 看了电影「普罗米修斯」或「极乐世界」的朋友肯定对里面的自动手术装备印象深刻。目前的手术机器人还需要外科医生操作,而且外科医生还得接受专门的训练。训练流程的第一步是自行学习配套的全英文视频课程。上完全部的课程后通过测试,即可获得一个培训合格的证书。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拿到证书后再去相关的培训中心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除了模型练习以外,还要在活的猪身上进行手术实战练习哦。培训合格以后你就有了自己的授权码,可以登录手术机器人进行操作了。 当然手术的顺利完成除了上述的训练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依赖外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手术机器人 前景及未来 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底,全世界范围内手术机器人系统共装机三千多台,美国 2 153 台,欧洲 499 台,亚洲 322 台,亚洲的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当然,随着今年国家一次性批准三十余家医院引起手术机器人,中国大有赶超的势头。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手术机器人以进口为主,但国内也有公司研发手术机器人,据说谷歌公司也在研究下一代的手术机器人。相信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普及及技术垄断的打破,其应用成本会不断下降。 从传统开放式手术到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是一次巨大的外科技术飞跃,机器人手术是否引领着下一次的外科技术革新还言之尚早。但由于手术机器人具有微创、灵活、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良,其应用一定会越来越广泛。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不光会引起心慌、气短、头晕等不适,严重的还会形成血栓,导致中风等严重后果。 药物治疗很难完全控制房颤,“外科微创胸腔镜辅助双极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房颤最彻底、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今天的一例消融术,效果非常满意。 本文系程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这么小的一个窟窿里,要建立体外循环,并完成主动脉瓣膜置换+二尖瓣膜置换这样大的手术,可把医生给累坏了。 但是看到手术完成后患者完好的胸骨和极小的伤口,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很广的一个段子:“低钠高钾盐是送命盐“,其观点颇为偏激,容易误导民众,甚至有一部分医生都予以转载。对于这样的不科学的观点,我觉得有必要花点时间加以剖析,以正视听。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为百味之王“,这些都说明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高盐饮食 却是高血压发病的最危险因素,所以盐不能多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每人每天5克,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为不超过6克。虽然中国制定的标准已经是相对宽松的了,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长期习惯了较”重“的口味,每天6克的标准会让大部分人觉得菜肴非常清淡,没有味道。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口味的追求也水涨船高,摄入的盐分逐渐提高,这直接导致了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飙升。为了预防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高血压联盟一直呼吁人们采用低盐饮食。然而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很多人的看法是“医生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现在连盐也不让吃,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啊”,因此利用低盐饮食控制高血压的策略一直效果不显著。 随着对盐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那就是改变传统食盐里钠和钾的比例,在口味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盐成分组合来预防高血压,即“低钠高钾盐”,或称之为“以钾克钠”策略。我们都知道普通食盐里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就是导致高血压最大的元凶;而低钠盐则是利用氯化钾代替一部分氯化钠,从而减少钠的摄入。 钾是人体必需元素,而我们的日常饮食普遍低钾,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钠摄入每日不宜高于5克,是限制的,而钾的摄入不应低于4.7克,鼓励适当多摄入钾。研究显示,增加钾的摄入有助于将钠排出体外,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风险并直接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此外钾对于因高盐引起的蛋白尿,肾衰等病变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逆转作用。 鉴于“低钠高钾盐”既可以预防高血压,也可以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而口味和传统食盐差别不大,一举多得。因此目前发达国家纷纷推广含钾盐。美国“全国高血压教育工程”推出了一个饮食降压指南,称之为“用加法替代减法”,即增加钾,镁,钙的物质摄入,减少钠的摄入,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虽然低钠高钾盐是一个简便的控制高血压的方法,然而它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最早建议在中国使用低钠高钾盐的是瑞士洛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与高血压实验室负责人王青博士,他也是中国高血压联盟特约专家,发表了不少关于高钾盐研究成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我刚好也在那家医院工作学习了几年,和王青博士交往较多。每次喝咖啡的时候他都向我抱怨推广低钠高钾盐的难度:一个就是研究经费困难,目前很多关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基金都是各大医药公司赞助的,而高钾盐预防高血压效果的研究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很难获得资助;其次对盐业公司来说,要改变盐的生产线,成本巨大,而高钾盐售价较高,市场不一定认可,因此也无动力改变食盐成分。 但多年来以王博士为代表的一批心血管专家不懈努力,多次在两会上提出建议,最终我看到了低钠高钾盐在市场上的面世,这对我国人民控制高血压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当然低钠高钾盐并不是神药,也不是没有使用限制。一般来说对于肾功能不全或在使用保钾类利尿药的人群来说要慎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危及健康。但就像每种药物都有适用范围和副作用一样,低钠高钾盐受限制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群,只要控制好适应症,完全可以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同时低钠盐毕竟还是含钠,也不宜超过每日钠的推荐摄入量。 又回到文首的那个段子,如果这位肾病医生是呼吁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低钠高钾盐,那是严肃的学术探讨。而该段子语言偏激,结论粗暴,只能说明该作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属于典型的因噎废食。 低钠高钾盐,控制好适应症的前提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