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药,曾经广泛用于缓解各类轻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也常用于感冒发热的退热治疗。但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胃有明显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因此逐渐被其他止痛和退热药物替代。阿司匹林迎来第二春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SIS-2(心肌梗死存活干预研究),阿司匹林降低了23%的心梗死亡率。此后的一系列研究又不断巩固了阿司匹林在抗血栓领域的地位。作为一个心血管病医生,我每一天都要和阿司匹林打交道,这也是我将阿司匹林作为《丁哥科普》系列开篇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降低阿司匹林对胃的直接刺激,目前用于抗血栓的小剂量阿司匹林都是肠溶片,但我发现很多人对服用方法并不熟悉,这里我就针对常见的两个问题进行说明。阿司匹林肠溶片什么时间服用最好?我查阅了不同厂家的说明书,对于阿司匹林服用时间还是有点混乱。很多厂家说明书上根本没有提及服用时间和方法的要求。而有的厂家写着要求饭前服用,也有的厂家要求饭后服用。确实让人无所适从。那让我们从肠溶片这种剂型的特点上来分析一下阿司匹林肠溶片什么时间服用最好的问题。肠溶片是一种在酸性胃液中不崩解,而在碱性肠液中溶解吸收的片剂。如果和食物混合会增加肠溶包衣被破坏的风险。此外,在空腹情况下,药片一般只要半小时至1小时就可以进入肠道发挥药效,而如果和食物混合,进入肠道的时间可能延长到2-4个小时,发挥药效的时间也会大大延迟。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服用时间我认为两个时间段会比较好:首选是早餐前1小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药片在吃早饭前就进入肠道。但有些人起床就吃早饭,很难做到饭前一小时服药,那该怎么办呢?我推荐这类人在睡前服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因为这时候距离晚餐已经有3-4个小时以上了,胃已经基本排空,能做到空腹状态。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能掰开、嚼碎服用由于肠溶片是通过在普通片剂外包裹一层肠溶包衣来实现功能的,因此一旦破坏这层包衣,肠溶片就变成普通平片了。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只能整片吞服。我临床上遇到有些患者需要每天服用50mg阿司匹林,这种情况下您可以考虑购买小规格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片25mg或50mg),而不是把100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掰开吃。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本文请遵循以下原则: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未经同意不得篡改和添加内容,避免误导受众,尤其不得植入广告性内容。转载时请私信本人备案,告知发布的媒体平台。转载同时需保留本文作者以下版权信息:【本文作者:丁亚辉,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坛新秀,硕士生导师】作者保留要求转载者删除或修改转载后作品的权利。
作为一个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生,经常在术前谈话时碰到患者或家属问我们:心脏放了支架(冠脉支架)还能干活吗?甚至有人认为放了支架以后就只能躺着休息了,从此丧失了劳动力。这也是心脏支架相关的主要谣言之一了。当然放完心脏支架能不能正常干活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还是那句老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哪几种情况心脏需要放支架。第一种是心脏血管完全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这种患者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都需要植入心脏支架来开通血管。如心脏支架后可以保持血管通畅,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减少死亡率。由于心肌梗死会造成心肌不可逆的坏死,心脏功能或多或少会受到些损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心肌梗死后本身会损伤部分的劳动能力,具体损失到什么程度跟心脏血管梗死的面积和部位有非常大的关系。而用心脏支架开通血管恰恰有利于患者恢复心脏功能。不少患者就是因为及时做心脏支架开通血管,使得心脏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第二种情况是因为冠状动脉的严重狭窄引起反复的心绞痛(胸闷胸痛心慌气促等表现)发作。植入心脏支架开通血管后可以明显的改善冠脉血流,这些人术后大多数也会明显改善心脏功能。这些人在群上支架术后不但不会丧失劳动力反而可能改善。第三种情况是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的狭窄但症状并不明显的患者。这些冠心病患者虽然现在没有症状,但由于狭窄的部位比较重要,病变比较严重,考虑到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很多情况也需要植入支架治疗。这些患者在支架后可能在症状上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由于血管病变的复杂性(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少数患者术后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心脏支架术后在症状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获益。但基于目前研究数据统计的结果,就像在延长寿命等方面总体上还是有好处的。实际上根据我个人以及其他人的相关经验,很多人在支架植入术后出现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下降并非是因为冠状动脉缺血引起的。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心脏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本身以及对冠心病的担忧,造成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而这一些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劳动力。很多患者经过心理的调整治疗就会明显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总而言之,心脏支架是一种成熟可靠的治疗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严重冠心病患者来说,他是利大于弊的,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是能够改善劳动力而不是损害劳动力。大家不必为此过度紧张,反而因为精神上的焦虑和抑郁产生相关的症状和不适。本文为@心内科丁亚辉 原创。仅限微博内转发。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违者将追究到底。作者信息:丁亚辉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临近春节,杭州连着来了几股西北风,气温也明显下降了。一天,正在家里看电视的金老爷子起身上厕所时,他毫无征兆就突然晕了过去,完全失去了知觉倒在地板上。家人发现后都吓坏了,幸好他过了几分钟后就醒了过来。家人想把他送到医院去进一步检查,可倔强的老爷子认为自己是因为坐久了起身太猛才晕倒的,现在感觉还好,不愿意去医院,家人拗不过他,也只能随他去了。可没过多久老爷子又出现头晕胸闷症状,这回大家说什么也不听他的,把他送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到了医院,老爷子初步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问题,但安全起见,医生还是建议住院,经过一番劝解,老爷子总算住进了心内科。能引起一个古稀老人晕厥原因很多,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还是心律失常引起的?或是因为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又或是发生了低血糖?在刚刚就诊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要得出一个诊断真心不易!突然,一张化验单上明显升高的D-二聚体指标引起了主管医生丁亚辉主任医师的注意。急性肺栓塞!一个非常危险的疾病浮现在丁主任的脑海中。可询问患者他却否认存在引起肺栓塞的一系列危险因素(近期腹部或下肢手术、卧床或长时间不活动下肢、恶性肿瘤史等)。但丁主任仍不放弃,还是抓紧时间安排了肺动脉CTA明确有没有肺栓塞。等CTA的结果出来时,大家都有些意外,确实就是肺栓塞——老爷子两侧肺动脉里有很多血栓堵住了肺动脉的分支。很有可能在某一刻,这些血栓堵住了大部分肺动脉血流,造成老爷子的血压和血氧突然降低,从而引起了头晕、晕厥、胸闷等症状。知道了病因,丁主任立即让老爷子卧床休息、吸氧,并持续使用抗凝血药防止血栓再发。老爷子的病情也稳定下来,再也没有发作过了。但老爷子肺动脉里的血栓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最大的可能性来源于下肢的深部静脉,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下肢活动太少。丁主任仍然不放弃原因的追踪。终于在反复的询问下,老爷子的家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这几天天太冷,老爷子都很少出门了,整体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天哪,原来如此,就是因为看电视一直坐着不动,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下来掉进了肺动脉里,引起一过性低血压低血氧。老爷子还算幸运的,有一些人甚至会因此猝死,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如今,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控制的要求,很多人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宅家模式,以此为控制疫情蔓延做贡献。但我要提醒一下那些整体窝床上或坐着看电视玩手机的人,每隔1-2小时还是要活动一下你的下肢,让血液流动起来,否则万一长出血栓可就麻烦了。尤其是年龄较大、肥胖的人,更是高危人群。希望大家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在家也做做操,锻炼一下,这样才能更加健康哦。也希望疫情能很快控制,大家一起回归大自然。本文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丁亚辉
也许你见过这样的报道:一中风病人卧床休养,病情好转后开始起床活动了,结果起床上厕所时突然晕倒,然后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许很奇怪,为什么好好的人会这样呢?是因为又中风了?还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其实以上可能性都不大,造成悲剧的最大可能性是肺栓塞。肺栓塞的正式名称是肺动脉栓塞。全身的静脉血到达右心房和右心室后,被压入肺动脉,然后通过肺动脉分支流遍肺泡再经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进入体循环系统。因此肺动脉是血液循环的必经之路,一旦堵住,血也将无法从右心系统进入肺循环,也就无法进入左心和体循环,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和缺氧,甚至心跳骤停。由于肺栓塞来得很突然,病人往往转眼就没了,抢救成功率也很低。由于没有有效的急救方法,即使急性肺栓塞发生在医院,抢救成功率也很低。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未经及时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高达30%以上,积极抢救的死亡率仍有2-8%。那么为什么好好的躺着也会中招呢?这其实和人体静脉循环的特点有关。人体的静脉循环压力是很低的,靠心脏的吸力回到心脏其实很不容易,因此下肢的静脉回流很大一部分是靠下肢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压力(也就是肌泵作用)。当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时,很多血液就会留滞在下肢的静脉里。不流动的血液就容易长出血栓。如果在这时血液又重新流动,血栓就可能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其实不光是中风卧床病人,很多大手术术后卧床患者、骨科卧床病人都是高危人群。此外一些高凝状态的病人,如肿瘤病人、产妇、口服避孕药的病人等也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此外还有一些久坐不动的人同样也有风险。比如洲际飞行的航班上久坐不动,下肢也可能出现血栓,突然造成肺栓塞。我还遇到过在家庭作坊中长时间坐着不动干活造成肺栓塞的病例。那么如果预防肺栓塞呢?第一、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不动。如果确实需要长时间卧床,应该定期做一些能够收缩下肢肌肉的动作。如果连这个也没法做,那么让陪护人员经常按摩压迫下肢肌肉(由远到近)也可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第二、改善血压高凝状态。避免一些引起高凝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部分患者应该考虑使用一些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对于肺栓塞高危病人,如果出现突发胸闷胸痛气促等情况,应该及时就诊,可以降低死亡风险。本文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丁亚辉转载请征求作者同意并注明出处
或许冷冻消融与发展成熟的射频消融术来说只是一个小弟弟,但是它在部分心律失常治疗方面却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房室结双径路和希氏束旁路消融手术的首选方法。 近年来,冷冻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异军突起,在射频消融已经统治许久的领域里生根发芽,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理论走向临床应用,并日臻完善成熟。 国外近几年来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frosty)统计了冷冻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结果表明,对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更加安全,在试验中没有发生一例需要安装起搏器的病例,而有效率也高达到91%。相比于射频消融 1~3%的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来说,冷冻消融的安全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希氏束旁路的消融上,射频消融高达1/3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来说,冷冻消融的高安全性已成为突破这一手术禁区的新希望。 正如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屈百鸣主任所说的,冷冻消融术作为一项新兴而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在不久的将来将全面取代射频消融术成为希氏束旁路消融手术的首选,而对于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术,也会因为其高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有取代射频消融术的趋势。 我们相信,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冷冻消融必将大放异彩,发展壮大,为手术向安全性方面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文系丁亚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希氏束旁道是一种位于希氏束附近的异常传导束,可参与房室折返而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希氏束旁道离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中的希氏束只有数毫米的距离,因此在消融旁道时容易损伤到正常的希氏束。而希氏束作为心房和心室间唯一的传导路径,一旦受到损伤将可能引起永久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意味着患者将终身依靠起搏器生存,这种后果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希望看到。在传统的射频消融希氏束旁道时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30%,这给医生和患者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医生和患者因此而打了退堂鼓,放弃治疗,对心动过速听之任之。而用药物预防和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疗效不理想,消融治疗是目前根治该病的唯一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希氏束旁道消融术的安全性成为心内科专家们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冷冻消融术在心内介入消融领域的应用,一种比传统射频消融术有更高安全性的消融术开始普及。那么它在希氏束旁道消融中具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 第一、冷冻消融术操作时当消融导管头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可与靶点组织发生冷冻粘结,从而避免导管头部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移动,因此避免了在消融过程中因移动所产生的“误伤”,这对于消融靶点要求十分精确的希氏束旁道消融来说非常重要,可大大降低因导管头部移动而误伤希氏束的风险。 第二、冷冻消融术所特有冷冻标测过程提高了对“错误”靶点操作的容忍。冷冻消融术在用-70℃的低温正式消融阻断靶点旁道前有一个-30℃的冷冻标测过程,它是对正式消融的一个“预演”,可产生类似于正式消融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作用效果大多是可逆性的,从而在发现消融靶点错误而造成正常传导系统损伤时可多一个“后悔”的可能。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特别是希氏束旁道这类高风险的消融手术就更显得重要了。 第三、冷冻能量不会像射融能量一样对标测系统产生电磁干扰,因此在消融过程中有利于心电图的监测,对及时发现心电异常提供了条件。 第四、冷冻消融还具有减少附壁血栓形成,减少消融时产生的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第五、冷冻消融几乎不会像部分射频消融时产生疼痛,因此患者的感觉会更好一些。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在两年前引进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冷冻消融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房室结双径路和希氏束旁道消融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许多患者安全有效的治愈了病痛。特别是在希氏束旁道这一国内外公认的难题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至今手术的成功率为100%,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可以说冷冻消融已成为目前希氏束旁道消融的首选方式,专家们将以此为契机,攻克更多的技术难点,为广大患者服务。
严重的心跳过慢 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心脏收缩无力 疾病若破坏了心肌,或改变了其原有形态,会导致心肌无法有力收缩。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就会引起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部分无法获得充足的新鲜血液,造成头晕、胸闷、乏力等各种症状。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以在心脏各部分安装多个起搏器,同步产生多个电刺激命令,帮助心肌收缩。心跳骤停 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器功能的起搏器,能恢复心脏有规律的跳动。 在某些心脏病综合治疗中(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预防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等),起搏器还是不可或缺或唯一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