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改变自己,无论是惯性的人生观、思维还是行为模式,是不是就意味着我错了?明明他们错了,凭什么要我改变?这常常是困惑人的。在这里我不想讲大道理,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想说的是,你看每个人是怎么长大的、成长的?都在不停地改变着,那么是不是他们我们都错了呢?社会也在不停地变革,是不是可以简单的说之前的路全错了呢?没有之前走过的路,如何能够知道现在和未来往哪里走?所以试着改变自己,尽管不容易。我们共享。
很多人以为认知行为治疗CBT是转变人的想法,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无非是阿Q精神罢了,只是自我愚弄而已。抱有此观点的人,别忘了用CBT的方式去重看这一点:想到CBT的重点在于改变想法,这就是一个情形;此刻的自动化思维就是‘‘这是自我愚弄而已’’;相应的反应可能就是不屑一顾或一笑置之,也许有情绪变化也许没有。怎么才能验证此想法是否正确呢?当然可以搜集文献研究的数据来看看,还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察觉、体会、转变与发现,看看是否果真如你所言。当然要这样做的前提,你得先学CBT才能有机会去切身体会。然后再来探讨。当然我的答案是什么,估计已无需我赘言了。
随着在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应用认知行为治疗而非仅仅用药物治疗抑郁、焦虑病人,感触越来越多,发现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很好,并且可以预防复发。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模型是:引发我们痛苦的,不是事件或境遇本身,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件或境遇;并且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通过改变认知(思维)或行为就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甚至通过改变我们的性格和视角,最终来预防疾病的复发。因此,建议,更多的病人去尝试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这样的理论模型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病人和大夫密切合作、循序渐进治疗才能见效。治疗需要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持续治疗12-16次左右。
有自杀倾向的人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有人际矛盾、特别是家庭内部矛盾,躯体疾病,经济困难,工作或学习问题等,因此学习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处理人际矛盾,提高解决问题和缓解压力的能力,增强对挫折的耐受性,对于预防自杀有效。这些方法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找高水平的心理或精神科医生连续接受多次心理咨询或治疗,就可以学会。此外,相当一部分有自杀倾向的人,有精神障碍,因此,必要的精神科或心理治疗对于预防一部分人自杀也是非常必要的。自杀往往不是一个因素导致的,当一个人生活中经历太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或压力时,很容易有轻生的想法,甚至采取自杀的行为。这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自然的,因为我们在面对困境感到无能为力、没有希望时,自杀是一种很容易想到的方法。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的。我们需要开展群众性的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方面的教育,让大家知道有轻生的念头或行为并不意味着只有死路一条,如果积极寻求帮助,生活的希望和幸福就会再次光临;而且,即使以后再次遇到压力又有轻生念头时,根据既往的经验就会知道该怎么面对处理自己的压力,帮助自己从中走出来。这才是我们生活在世上的每个人应该学会的。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总会比现在好、现在也明显比过去好,对于预防自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学会真诚地关心帮助身边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跟自己接触过的人。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我们自己有毛病、不足或缺点,我们会对人有偏见或成见,其他人同样会有,无论这些人是我们的亲人、同事、朋友、邻居还是陌生人。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容忍、理解、甚至接纳别人的不同、不足、缺点甚至问题,人际交往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学会这些首先让我们免于或少遭受人际问题的苦恼,其次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帮助这个社会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