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个灵魂?如何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他有那些症状,如何进行治疗、护理,如何走出个人的世界,回归社会?观看下列节目访谈,希望能解决您心中的疑惑。http://v.people.cn/n1/2019/1010/c14644-31391900.html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精神病患者都是“疯子”,其实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一种不治之症,只是它的症状比较复杂,易反复发作。人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什么样的人群会易患精神分裂症? 任何人从理论上讲,对精神分裂症没有免疫力。下列因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首先,遗传因素。从临床上大量的案例和病例可以发现,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比如直系亲属,像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同病率会很高。父母一方得病,其孩子得病的风险高达15%,双方均得病,子女得病风险高达4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患病率。也就是说,直系亲属患者有这样病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第二,性格因素也是患病的一个原因,性格不良,比如所谓的分裂性人格,偏执性人格,这些人比较敏感、多疑、固执、内向等等,具有上述心理特征的人也是易患病人群。第三,家庭环境因素,一些孩子生长在不良家庭环境中,从小受到了家庭成员的虐待,特别是受到和性有关的虐待;还有家庭破裂,父母关系,暴力等也是非常高危险因素。第四,环境压力。比如说,他的家庭非常不幸,经济条件比较差,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的精神压力大;或者成人以后,面对工作、家庭、社会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比如在母孕期的感染包括病毒、细菌感染,孕妇各种产伤、新生儿的外伤、缺血缺氧等。所谓生物学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神经发育障碍,改变人脑的结构,最终形成精神分裂症发病。精神分裂症目前来说,它是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性的遗传性疾病。
一、入院前的情况 记得孩子在完成中考后,就开始集中表现出“顶嘴”、“无端发脾气”等大人认为的“青春期叛逆”行为。现在想来实则为病情的初现,但遗憾的是,当时我们的认识仅限于叛逆,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孩子的中考成绩挺不错,我们给他找了一所排名靠前的学校,尽管不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但还是顺从地入了学。而且在班上的表现挺好,几次考试成绩均保持班级前五名的水平。 入学三个月后,可能出于自信与不甘心的原因,孩子提出想转学到其他学校的要求,那可是市内最好的一所中学。我推测,他的自信来源于中考成绩和在新学校的学习成绩;不甘心则源自初中同学大多都进入了重点中学,自己能进去当然是件“有面子”的事。出于对他的尊重,我们照办了。 于是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孩子顺利进入了市内最好的学校。前一个月还算正常,但到了第二个月,由于学习节奏加快,孩子感觉压力陡增,根本无法跟上学校的进度,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最后说什么都不想去学校了。不得已,只有选择休学在家。 起初,孩子在家里的表现,除了晚上休息比较晚以外,表面上并没有太多的异常。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情况:他每次和我们交流时,对于重返学校是相当排斥的,厌学情绪也很明显;但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无论是返校还是对未来的设想,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其结果就是亲戚们的认识与作为父母的我们之间,产生巨大反差。 但不管怎样,我们认为孩子真的生病了,于是求医成了当务之急。我们在了解到南京一所专科医院的儿童心理科属国内顶尖的专科医院后,就把他送了过去。算起来孩子已在家休息了近三个月左右。医院给出的诊断是“轻度抑郁”,我们赞同住院治疗的决定。不过当时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心理辅导、娱疗等,并没有开药。一个月后,感觉有了一些好转,孩子想出院,我们也没有坚持。医生给孩子开了一些“舍曲林”,每日一片。回家后,吃了一个多星期后,孩子感觉挺好后,就停药了(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孩子的学习还需继续。考虑到一中的学习强度将会一如既往的高,故在和孩子商量后,我们把他转回了原来就读的学校,复读高一,希望他能找回原来的“感觉”,放松心情去学习。 但事与愿违,入学一个月左右,孩子“旧病复发”了。这一次的确有点“变本加厉”的感觉。马上开始打探医院。我们在了解到回龙观医院的权威性,尤其是刘华清教授及其团队的知名度后,于五一小长假里来到了回龙观医院。刘教授给孩子做了两次心理治疗,孩子就自行驱散了前一次入院形成的不良心理阴影,坚定了住院治疗的信心。二、入院后的情况 26病区是开放式病区,像一个大型的“四合院”,更像一个大家庭。围成正方形的四边有十几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两张床和一个洗手间,既方便孩子的治疗,又方便陪护。中间还有一个庭院,庭院四周是葱郁的挂满一串串葡萄的葡萄树,预示着来到这里的孩子,不但会痊愈,未来也会果实累累! 入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身体检查,基于检查结果,作为刘教授团队的骨干大夫,汪博士为孩子制订了全面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娱疗、舞动治疗等。 综合治疗方案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在前两个星期。我们爷俩,之前在家里是极少交流的,现在同在一个空间里,朝夕相处了,说话也变得多起来。记得进入第二星期的某一天,孩子还冲我办了个“鬼脸”。对我来说,这可是十分难得的“礼物”。 还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刻:第二个星期某一天的傍晚时分,孩子突然“惊恐发作”,行动都难以自理,我和王护士一起搀扶着孩子来到值班大夫处就医。在服了大夫开的药后,孩子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起来后就没事了。至此,再也没有复发过。后来问孩子才知道,“惊恐发作”并非偶发,来医院前,却是时有发作的。这一点一直被我们“大意”地“忽视”了,想想实在惭愧! 心理治疗是26病区治疗的一大特色。每天例行的查房,是心理治疗“三部曲”之一。以前是罗大夫(罗大夫的细心与周到给我和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队,现在由汪主任带队。尽管孩子出于“隐私”考虑,在查房时要我离场,但我感觉效果是明显的,查完房后都会开心一些;单人心理治疗是“三部曲”之二,治疗后,孩子的心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第三就是家庭心理治疗,由于我参与其中,所以感触最深。李玖菊大夫的清湛技艺,让人印象深刻。她使我了解到了孩子内心深层次的想法,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镜外什么样,镜里就什么样。还找到了孩子不自信、交友困难、没有学习动力的真正原因。受益匪浅!经过几次的家庭治疗,我感觉我与孩子之间的那座断了的“桥梁”正在慢慢被修复,真希望修复能工程快马加鞭地完成! 26病区的管理制度也为良好的疗效奠定了基础。三个发药时间:7:30、12:00和21:30,是精心安排的:分别滞后于吃饭时间半小时、一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便于药物的充分吸收;20:00关门,22:00关灯休息也是有考虑的:毕竟保证足够的睡眠是孩子恢复健康的一大保障。再加上崔护士长组织的答疑会,能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用药、运动、饮食、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我自信的认为,出院后,自己能当半个“医生”用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综合、系统治疗,尽管期间有一些起伏,但总体上,孩子的情况从稳定到逐渐转好,继续向好也是顺其自然的。这几天,我和孩子一起策划了出院后的读书事宜,也和夫人讨论了孩子出院回家后的一些安排。总之,经一事长一智,我们都在转变!三、原因分析 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导致孩子生病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因工作的原因,我长期身在外地,尽管我们夫妻的感觉并未受到影响,但客观上却没能为孩子搭建一个建全“心理上”的“庇护所”,也无法足够关注孩子的教育。遇到学校要求“请家长”时,更是也无能为力,这也间接导致了孩子在初中的班级上总是感觉到来自老师的额外压力。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但自信心却受到不小的打击。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教育上的“恶性循环”。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成员人数比较多,平时都没有关注孩子心理状况的习惯。再加上,孩子在家里排行最末,似乎每个人都有“教训”孩子的权力,孩子自然就养成了“察言观色”、“顺从”的习惯。殊不知,这会使得孩子失去个性,隐藏并压抑自己,久而久之,自然就“积劳成疾”了。 此外,现在的孩子独身子女居多,在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又缺乏来自兄弟、姐妹的关怀、交流、疏导的情况下,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大为增加。四、未来展望 古人云:“亡羊补牢,犹未迟也”。尽管我们深知,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斗而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但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调整好了心态,找到了治疗方法。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更没有理由不坚持!我们一定会赢得这场战役! 我始终坚信,孩子痊愈是必然的!患儿母亲二零一九年本文已经征得患者家属同意,愿每个家庭都能受益!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理表现与拉康的精神结构分类? 27445 曹文胜医生 前天 20:07 ·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心理领域创作者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这个问题可能由精神科医生回答更容易一些。我们知道,焦虑是一种对于未来不确定的事情的担心,若对未来的某事胸有成竹的话,那就不会有焦虑了。举个例子,若明天要考试,若自己平日学的不好,这个考试的结果又很重要的话,我们对于这个考试就会担心,甚至考试前几个晚上失眠,考试前几分钟不停的去卫生间,手心出汗,口干,心慌等不适感觉,这些都是焦虑的症状;但是假如我考试前知道试卷的问题,并且全部会做的话,那么我们还会焦虑吗!一般的说:有原因的焦虑情绪不等于医学上的焦虑症,那么它们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较复杂,但是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首先焦虑症一般没有外界现实的因素,或外界因素微不足道,精神医学用“浮游焦虑”来理解,也就是说焦虑症的焦虑一般是没有原因的,好像漂浮在空中一样;其次焦虑症的后果造成生活职业功能的损害;最后焦虑症患者内心痛苦,一般要求治疗。而一般的焦虑情绪无这些特点,所以一般有原因的焦虑情绪与焦虑症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焦虑症的分类和临床表现,我就不细说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精神医学的书看一下。患焦虑症的人按照拉康的说法,大多数人的精神结构是正常的,不是精神病的结构。 下边谈一下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我们知道,若我们的某些重要的东西丢了或损坏了,我们会感到难过,比如说我的手机丢了,并且知道也找不回来了的时候,我们那时的体验就是抑郁情绪,即我们对于“丧失”的体验,比方说失恋后,失去亲人后,这些体验都是抑郁情绪的体验。那么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一样吗?他们相同的地方很少,而不同的地方却太多,抑郁情绪我们大多人都经历过,并且可以理解;但是抑郁症的病理心理,我们只能近似理解,却不能完全理解抑郁症的病理心理,比如抑郁症想自杀,度日如年,行动迟滞,脑子像生锈一样,言语迟缓等,甚至有自罪妄想等精神病症状等;抑郁症造成严重的职业或生活功能的损害,所以性质和后果更严重。具体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我就不细说了,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精神医学的书。我在这里谈一下拉康对于抑郁症的分类,他把患抑郁症的人大体分为大体正常精神结构的抑郁症和精神病结构的抑郁症两大类。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和我们在临床的一个抑郁症的分类:神经症性抑郁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大体相当,但是不完全相同,这一点较复杂,我就不细说了,谢谢大家了 编辑
我是一名性交恐惧伴有阴道痉挛的患者,与老公是初恋,结婚前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今年急于要宝宝,终于攻克难关,和大家分享一下之前的经历和成功的过程,希望可以帮助和我一样经历的朋友摆脱痛苦。 1.之前的经历: 发现自己问题后最初选择过两次私立妇科医院,事实证明这种医院对于我来说是无效的,妇科检查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种医院主要是做人流等一些快速挣钱的,所以他们是无法帮助我们的。但是在第二个私立医院,医生很温柔,用一根手指插入了我的阴道,鼓励我我的阴道是通的没有问题的,建议我买润滑油试一试。然而当时给了我信心,但是也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3年前,我的家人知道了我的问题,我的婶婶(一名妇科医生)说帮我解决。她先是帮我做了内检,担心我无法坚持还给我打了麻药。然后每天用扩阴器撑开我的阴道口,她当时认为可能是我的阴道口比较窄所以无法接受,5天后我回到家里,尝试同房再次失败,这时候我终于知道主要还是我的心里问题。 2.成功过程: 无意中看了邸医生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加上今年我们要宝宝的决心比较大,所以老公开始配合我。 我买了杜蕾斯的润滑油,老公先用一指插入我的阴道,刚开始主要是涨涨的感觉,第三次后他可以开始抽插;一周后我们开始尝试两指,心理上的恐惧我就不说了,但是想想自己的目标其实忍一下就好了,最开始的两次手指先进去但是不能动,第三次的时候可以转动手指,在后面可以练习抽插;我又买了杜蕾斯的假阴茎,当假阴茎可以放进阴道并且可以抽插的时候,给我还有老公都建立了信心。 昨晚我们进行了第二次两个人的尝试(第一次失败了),因为我们是彼此的第一个人,所以谁都没有经验,还是会有一些问题,最后是我坐在他的身上,给他建立了阴茎是可以插入我的阴道的信心,然后他又在上我在下。其实阴茎进入会比假的进入要更舒服一点,完全不会觉得疼难受,但是现在从我自己还有老公的角度,我们还没有找到最舒服最爽的状态,但是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后面我觉得应该就没有问题了。 这里我没有写第一次看妇科医生无法检查被她赶下去痛哭的状态,没有写每次练习时恐慌的心情……过去经常会埋怨,为什么这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到我这里却这么难,为什么这么痛苦的事情不能和朋友诉说只能自己哭泣…… 然而走过来了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可以克服。在这里我想感谢邸医生,虽然我没有直接找您看病,但是您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网上看了这么多大夫,似乎只有您是真正了解这个病,而不是仅仅写个文章就完事了。感谢我的老公,一直忍受我并且坚持帮我脱敏,其实脱敏的过程对男方也是一个折磨,感谢他对我的温柔以待。希望我们下一步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性体验,也希望自己早日怀上小宝宝。 我今天来写这个就是想和与我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们说,这个病是可以通过脱敏治疗好的,和老公好好沟通一次,一个月就有可能脱敏成功! 写的有点乱,但是还是想来分享,因为我知道成功案例对正在处于痛苦中的人是多么大的一个鼓励,擦干眼泪,大家加油,一定可以的!
感谢你,医生 从进医院看医生的那一刻起,病人就满怀无助并心存极大希望的想把自己交给一个能够掌控全局、值得信赖的医生。一年前,我,一位正处在更年期焦虑的患者,经朋友推荐,找到我现在的主治 医颜峰医生。 说实话,第一次见你,还心存一些犹豫,这么年轻的医生经验行吗?我当时的病情,对于我自己来说,感觉好像真的不轻。心里茫然、无助、委屈,各种负面情绪存在于我心,身体也感觉到处疼 痛,多么希望能有一种力量来帮助我摆脱困扰啊!好吧,既然已经来了,就看看吧。 你请我坐下,跟我说“你好”,一句最普通的问候,让我心里有了一丝暖意,这一句普通的问候,对一个心理焦虑的患者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你认真的看完我其它医院的就医病例及检查 结果,然后语气轻缓的、富有亲和力的跟我沟通,进一步了解我的病情并开了适合我的药。门诊时间有限,你将你的微信和电话主动告诉了我,跟我说回去有任何不适都可以联系你,我心里立刻踏实 了许多,觉得终于找到可以帮助我的人了,第一次就医,就让我心里想说:感谢你,医生! 之后的日子里,我的病情还不够稳定,虽然有药物的控制,也还是时好时坏。有时,一件在别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小事都会让我非常敏感,情绪或跌到低谷或烦躁不安或孤独无助···· 每当这 时,我真想拨通你的电话向你求助,但又怕你工作繁忙打扰到你,算了,自己忍吧···可是,这是个有时实在难以自己忍受就能坚持的病啊! 记得有一次,我心里一种无助感莫名的油然而生,实在无法自控,我顾不了许多,给你打了电话向你求助,急切的想找你诉说。那天,你已经下班了,你告诉我刚把孩子接回家,正准备做饭。但 是,你没有拒绝我,马上答应了下来。我一见到你,心里就觉得不再孤单,马上有了安全感。你带我到你出诊的房间,刚一坐下,我莫名的委屈情绪再也不想遮掩,像对自己的一个亲人一样泪流满面 ,痛痛快快的把委屈一股脑倾诉一遍。你静静地、耐心地听我说完,中间不时递过纸巾让我擦擦泪眼。之后,你耐心细致的给我讲解,安抚我的情绪,就像谈家常一样。现在想想,其实你当时正是用 你非常专业的方法在和我沟通,你用问题来引导我,让我吧心里的烦恼和苦闷都说出来,给我力量,引导我慢慢建立战胜自己的动力和信心。 寒来暑往,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在你精心的身心治疗下,病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无论在身体、心理和意识形态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坚持锻炼,躯体化的现象减低了,药物也减少 了。心理莫名的负面情绪正常了很多,每天努力以乐观、开心、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还能时不时的开导一下更年期的朋友们···尤其在意识形态上更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以前的自己。现 在认识到,这个病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别人只是给你一个助力,最大限度的帮助自己,而不能代替自己去做所有的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也上升了更高的高度,心胸开阔了,比以前更能够多站在别人的 角度去考虑问题,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计较。吾将倍加感恩、付出、关心他人,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谢你,我的主治医! 不是不会说溢美之词,也不是不会写华丽的辞藻,我不想用虚头巴脑来恭维你,因为,你,我,医患之间是真诚的对待、是朴实的情感,短短的一年时间,我们就好似多年的知心朋友,这是怎样 的医患关系呢!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我说你们是特殊的白衣天使,因为你们更像心灵天使,你们需要比其他医生多付出多少心血呀,你们不但要坐诊开药,还要倾听每位病人像你们诉说苦闷和彷徨, 你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虽然这是你们的工作,但你们的内心要无比真诚。你们不愧是向《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过的人。再一次真诚的向你说:感谢你,医生! 2018年5月23日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指一种高度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坐立不安,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自杀、自伤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 ,DSM-5),抑郁障碍包括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抑郁症、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心绪不良障碍、物质/药物诱发的抑郁障碍、医学状况所致的抑郁障碍等亚型。其中,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的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并在发作间期症状缓解。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以及其他相关症状,其中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情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其他相关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以及疲乏感等。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ICPS,2003)资料,在全球10个国际(包括美洲、欧洲和亚洲)37000成人样本中,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3.0%~16.9%,大多数国家为8%~12%,亚太地区资料显示为1.1%~19.39%。国家卫计委2017年公布的抑郁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为3.59%,其中抑郁症12个月患病率为2.10%。抑郁障碍的发病危险因素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抑郁障碍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方式,但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成年女性罹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男性,其比例约为2:1.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人格特质的个体已发生抑郁障碍。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此外,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躯体疾病货位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在于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提高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治复燃及复发。抗抑郁药治疗是当前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主张首先选择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NaSSA)等作为一线用药。药物治疗需保证足剂量、全病程治疗。另外可单独或者联合心理治疗。根据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郁病”、或“郁证”的范围。中医对郁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郁病的主要原因有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痰等病理因素致病。几千年来积累的中药治疗经验如辨证精当,要用得法,往往效如桴鼓。但也注意到中医对常见的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的特异症状改善还不够理想。从临床实际看,单纯应用中医或西医治疗者,均有治疗满意、效果良好者,也都有治疗疗效欠佳者。所以,纵观现代抑郁障碍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是最佳途径。概括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以下特点:首先,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继承了中医传统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同时吸取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相互取长补短、互有启发,促进了对抑郁障碍的认识与研究,造福于广大抑郁障碍的患者。其次,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可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的副作用。西药治疗往往疗效肯定,但也容易出现锥体外反应、口干、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闭经、诱发躁狂等副作用,而这些恰恰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在保证西药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西药的剂量,配合中药不仅可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更关键的是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体质和耐受性。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保证在尽量少的副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确定的疗效,使患者尽早康复。第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起效快,可以缩短疗程。实践表明,同时接受中西药治疗的患者,一般在一个或两个疗程后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起效时间比单纯使用西药快,且作用持久。西医重诊断,中医重辨证;西药起效快,中药治根本;西药针对特异性症状疗效好,中医中药中人文,重视全面改善患者的形神与心身状态,重视改善患者的体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二者的优势集于患者一身,发挥“西药起效快、中医治根本”的双重优势,使患者受益。 咨询和了解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请在好大夫在线搜索“闫少校”进行咨询。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被治疗”,这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会越来越成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设朱者,是健康的家属,一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墨者,是有心理障碍的家属,一个人受此影响也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对于朱者,即健康的家属,他们面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也没必要去改变什么,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够了,这关怀和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无需再学什么心理治疗技术。因为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家属所决定的;对于墨者,即有心理障碍的家属,如果让她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者并能帮助身边的人,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另一方面,心理治疗是要避免双重关系的,关系的错位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家属不要试图成为心理治疗师,而是要努力成为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比如妈妈,爸爸,妻子或丈夫,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成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这比心理治疗师身份更有价值。
患者一系列表现证实确实他心理有一些问题,比如脱离社会,与人格格不入,严重失眠,怪异行为等。但是他并不承认有问题,拒绝治疗。首先要法律上,我国前几年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只有两种情形,才能强制别人接受治疗(非自愿治疗),一种是自己伤害自己危及生命的,另一种伤害别人的情形。除此以外,均不能强制他人接受治疗。这条法律规定让人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家庭着急想帮他,但他又拒绝帮助,眼睁睁地看着他毁掉自己的人生。事实上,精神卫生法的落地,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保障了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不被侵犯。虽然会出现上述的两难境地,但也需要谨慎地强制他人。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其实这类患者在最初期是具有一定自知力的,也就是说他是知道自己出了些问题的,也在过去曾经要求接受帮助,但家属往往忽视或否认他的要求。直到从轻症拖成为重症,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想让他接受治疗,为时已晚。另外,有些青少年患者,往往与父母存在关系问题,彼此沟通困难,或者父母也存在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长期积累导致问题严重。青少年患者拒绝治疗,就呈现更深刻的心理学含义,即对父母的攻击和反抗。所以,并不是他不承认自己有问题,而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愤怒,父母急着团团转,他内心获得了某种释放。这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与孩子改善关系,好好相处,而不是到处求医,希望医生来强制治疗,那只能让孩子的问题更为复杂,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和人格障碍。
在中国,把治疗与精神心理相关的疾病或障碍的医生,称为心理医生,并且在很多年前就有一本大众读物,称为《心理医生》,并不是专业期刊,但为普及心理学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心理学不断普及,心理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代中国,人们对心理医生的认识和选择还存在很多困惑,经常搞不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不知到哪里去找心理医生,各种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各有什么特点,等等。我在临床中,也会经常被患者问到这类问题,所以下面我为大家厘清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在心理学学科起源更早更为普及的欧美国家,是没有心理医生这样的称谓的。心理医生是中国特有的称谓,人们把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自行归类于医生这个行业类别中。其实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和现状有关。我们知道,中医学存在了2000多年,并没有被现代医学完全替代,现在依旧顽强地生存着,并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国的心理学一直没有从医学或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思想被淹没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不知踪影。所以,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医生,自然被称为心理医生。但事实上,心理学理论与医学理论有很大的差别,心理医生与一般医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医生就个称谓,就显得有点儿不伦不类了,这在后面会详细述及。我们先从西方说起。心理医生翻译成英文就是Psychological doctor,但会被误解为心理学博士,而不是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在当前有几种与心理医生相关的职业称谓:一是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是临床医学背景的治疗精神心理障碍的医生,与内科外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是一个体系内的,一般在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生精神科或心理科工作,具有处方权,接受过系统医生教育的临床专科医生。一些划时代的心理治疗大师大都从精神科医生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比如心理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是一名神经精神科医生,他也是精神分析的鼻祖,是提出“力比多”“潜意识”等概念的伟人,他与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并列,被称为世界上三个最有影响的犹太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所有心理治疗流派的源头,比如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本主义治疗,都是来源和脱胎于精神分析治疗。再比如,创立认知行为治疗的美国精神科医生贝克,现在还健在,而认知行为治疗也已经成为最具循证依据的心理治疗方法。另外,还有荣格、科胡特等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都是精神科医生。但是,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精神科医生都愿意或能够做心理治疗,尤其是国内,95%以上的精神科医生都是生物学取向的精神医生(Biologically-oriented psychiatrist)。这里面原因很多,重点有三条:一是在精神专科医院的病房和门诊,普通精神科医生日常工作很繁忙,根本没时间去做心理治疗;二是在国内精神科医生培养体系内根本没有心理治疗的培训内容,如果不去额外学习心理学,根本不会做心理治疗;三是国内心理治疗并不普及,收费标准极低,普通精神科医生并不愿意去做心理治疗。因此,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要求在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心理治疗,往往大失所望,他们发现住院除了服用药物以外,心理治疗服务遥不可及。当然,现在的精神专科医院会安排大量康复治疗项目,如唱歌、跳舞、工娱乐治疗等等,其实这并不是具有明显治疗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就如同中医养生一样,根本不是治疗。总之,据估计,在精神科医生中,只有5%的精神科医生真懂心理治疗,并付诸实践,可以被称为心理学取向的精神科医生(Psychologically-oriented psychiatrist)。与生物学取向的精神医生(Biologically-oriented psychiatrist)相比,他们这部分人“珍稀”之处在于,他们具有丰富的诊治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医学经验,能做出很好的鉴别诊断,既具有处方权,又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心理治疗经验,对于既需要药物治疗又需要心理治疗的复杂病人,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另外,他们的“珍稀”在于,他们是真正热爱精神心理行业的人,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极具共情力的人,他们愿意从心理学和人性角度去看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而不是单从生物学角度去看病而忽略人的存在性。因为精神心理障碍并不严格意义上的疾病(Disease),而是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障碍(Disorder)。这类患者极容易有病耻感,脸皮更薄,更易被社会边缘化,更易不被周围人的理解,所以,对治疗这类障碍的医生就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具有一颗敏锐柔软的悲悯之心,一个开阔的哲学视野,一种冷静的专业姿态,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一套全面系统的专业能力,并且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另外一类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nsultant),是由人力资源保障部颁发资格证书的社会职业,并不从属于某一医疗或教育机构,算是一种自由职业者,往往在私人开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他们有的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后来考取心理咨询师,但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是来自于其它行业的人,往往是“半路出家”。他们是一批极具职业敏感性的人,一方面预测了未来的职业优势,有志于在心理咨询行业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往往觉察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想要或正在解决自己心理问题过程中具有深刻体验的人。所以,心理咨询师所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更为单纯,面对的服务对象病情较轻,社会功能一般较好,更倾向于解决个人成长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咨询目标。心理咨询师的优势是只提供更为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服务,不涉及药物治疗,不会让患者有病耻感的压力。劣势是处理复杂病例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往往需要有精神科医生的参与和帮助,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需要说明的是,主要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往往自称为精神分析师,以认知行为治疗为取向的心理咨询师,自称为认知治疗师,以家庭治疗为取向的心理咨询师,自称为家庭治疗师,等等,不一而足,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三类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是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是医院体制内的一批心理技师职称的医务人中,他们一般是医学专科或者心理学毕业,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但可以辅助精神科医生提供心理治疗服务,是最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批心理治疗人员。他们出现在病房,会带领病人实施团体治疗,近几年也开始参与门诊个体心理治疗服务,但需要精神科医生开医嘱后才能执行心理治疗,没有独立的诊断和治疗权,也没有处方权。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医院体制内的心理治疗师,学术地位较低,并且收费偏低,并没有得到患者认同,成就感偏低,需要医院在体制上加以扶持。这部分心理治疗师中不乏很有经验的人员,患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第四类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大学或科研院所内的心理学专业教师(Psychologist),比如北大心理学院、北师大心理学院,中科院心理所等高等院校。他们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背景,但并不是所有心理学专业教师都可以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因为心理学是一个大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心理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小专业领域,只有少部分高校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他们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规范和学术化方面,贡献很大。但是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往往局限于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涉及偏重的精神心理障碍。他们需要精神科医生的托底,才能很好地开展咨询和治疗。以上是四类能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上看来区分一下他们的差异,可以参考来加以选择。第一类是重性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有上述障碍共病的人格障碍,这类障碍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提供者是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的提供者可以是上述四类人员,次序不能颠倒,心理治疗必须由生物学取向的精神医生(Biologically-oriented psychiatrist)为其托底才能更安全地实施。但实际在临床上,这几类精神障碍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很低,实施难度也很大,所以,在中国最好是由心理学取向的精神科医生(Psychologically-oriented psychiatrist)来实施更为适当,因为他们提供的治疗更为整合,不会造成人为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割裂,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益处。第二类是人格障碍水平的,共分为A类(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和C类(强迫型、回避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这类人群比较特殊,差异极大。有的功成名就,有的穷困潦倒,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粗暴无礼,有的趾高气扬,有的委曲求全。这类人群一般较少来寻求治疗,尤其是社会功能较好的,经常是在遭遇应激事件共病焦虑或抑郁时,才会来就诊。对心理治疗情有独钟的往往是B类和C类人格障碍,尤其是B类人群。他们对心理治疗师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对药物治疗无效,药物只是暂时减轻症状,长期使用药物会产生很多问题,可能共病物质或酒精滥用。这类患者可以接受上述四类人员的治疗,但需要接受心理学督导和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指导,才能更好地实施心理治疗。一般疗程较长,可能需要数年之久。第三类是神经症性水平的障碍,如轻中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转换障碍、进食障碍、单纯无共病的人格障碍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也可以不接受药物治疗,所以,上述四类人员都可以为之提供心理治疗服务。是否可以只接受单纯心理治疗,不但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更取决于病人本身是否具备心理治疗的条件,如经济状况、地域限制、时间、精力、自我功能、反思能力等因素。因为与心理治疗相比,事实上药物治疗更为经济、简单和直接,所以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第四类是一般心理问题,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适应障碍、亲密关系、考试焦虑、个人成长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患者往往社会功能良好,痛苦程度较轻,问题相对简单,可以接受上述四类人员的心理治疗服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往往只是一个人问题的表面现象,可能还存在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比如人格障碍问题。这就需要更为专业、持久的心理治疗服务。另外,我经常接待患者家属的咨询,他们更关心以下几类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想判断自己的家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怎么办?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话语权问题,未经别人授权,判断别人有病是有伦理学问题的,也就是“被精神病”的争议。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难免会有主观的判断,有意无意地会把自己的主观强加于别人身上,导致误解的产生。比如,一个16岁的读高中的孩子,有一天说不想读书了,要出去打工,家长会认为别的孩子都在读书,你不读书就是有了心理疾病,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病,首先要从他个人的内心是否和谐,然后从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等两个角度去判断的,并且自己内心和谐是第一位的,次序不能颠倒。遇到这样的困惑,需要家属带着他来就诊,接受专业的心理评估和精神检查,来加以判断,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偏见来武断。第二个问题,是患者不承认有病,不来接受心理治疗,怎么办?患者一系列表现证实确实他心理有一些问题,比如脱离社会,与人格格不入,严重失眠,怪异行为等。但是他并不承认有问题,拒绝治疗。首先要法律上,我国前几年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只有两种情形,才能强制别人接受治疗(非自愿治疗),一种是自己伤害自己危及生命的,另一种伤害别人的情形。除此以外,均不能强制他人接受治疗。这条法律规定让人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家庭着急想帮他,但他又拒绝帮助,眼睁睁地看着他毁掉自己的人生。事实上,精神卫生法的落地,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保障了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不被侵犯。虽然会出现上述的两难境地,但也需要谨慎地强制他人。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其实这类患者在最初期是具有一定自知力的,也就是说他是知道自己出了些问题的,也在过去曾经要求接受帮助,但家属往往忽视或否认他的要求。直到从轻症拖成为重症,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想让他接受治疗,为时已晚。另外,有些青少年患者,往往与父母存在关系问题,彼此沟通困难,或者父母也存在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长期积累导致问题严重。青少年患者拒绝治疗,就呈现更深刻的心理学含义,即对父母的攻击和反抗。所以,并不是他不承认自己有问题,而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愤怒,父母急着团团转,他内心获得了某种释放。这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与孩子改善关系,好好相处,而不是到处求医,希望医生来强制治疗,那只能让孩子的问题更为复杂,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和人格障碍。第三个问题,家属希望自己成为治疗师,来帮助患者,怎么做?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被治疗”,这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会越来越成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设朱者,是健康的家属,一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墨者,是有心理障碍的家属,一个人受此影响也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对于朱者,即健康的家属,他们面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也没必要去改变什么,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够了,这关怀和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无需再学什么心理治疗技术。因为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家属所决定的;对于墨者,即有心理障碍的家属,如果让她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者并能帮助身边的人,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另一方面,心理治疗是要避免双重关系的,关系的错位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家属不要试图成为心理治疗师,而是要努力成为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比如妈妈,爸爸,妻子或丈夫,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成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这比心理治疗师身份更有价值。总之,心理治疗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艺术,它能让人更勇敢地面对内心痛苦,而成为一个真实的独特的人,而不是一个被治疗者。人生路漫漫,我们一起探索。本文系崔界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