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2020的新冠疫情,许多人都能体会到复杂的情绪,或是感动,或是惊恐,或是焦虑,或是抑郁,或是彷徨。许多情绪突如其来,又有许多情绪挥之不去。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学习和创造热情高涨,自我认识正在成熟中,对踏入社会跃跃欲试,疫情让他们多出近半年的长假,被迫蛰伏,许多潜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就此酝酿发酵,让他们更敏感地体会到更多的情绪烦恼。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疫情后时期逐步恢复或保持健康心理和情绪状态,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发现一些简洁实用有价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让需要的同学们参考(部分来自人民网):1.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2.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甚至打击,无过度的幻想。4.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5.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评价。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2018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切,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内容如下: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而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我们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①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②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③难以做出决策;④言语表达出现困难;⑤性格发生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才采取健康的方式。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而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是一定不可取的。转载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