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通人相比,光敏反应更容易发生在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因此,这些人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尤其是夏季人们衣着相对较少,服药时更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避免光敏反应的损害。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1.有光敏反应史的患者要慎用光敏性药物。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日内,应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如出现光敏反应或皮肤损伤,应立即停用具有光敏感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他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并去皮肤科就诊,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2.如果服药后晒太阳而出现过敏,需在皮肤最初出现麻刺感或红斑时,立即躲避阳光,用冷水湿敷红肿发热部位。已发生光敏反应的患者,在症状未消失时及症状消失后5日内,仍不能接受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以免再次发生光敏反应。3.易感人群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期间,外出应特别注意皮肤防护,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该如实告知医生实情,以选择非光敏性药物,如果尚无替代药物或光敏反应较轻微,也可以考虑继续服药,但必须尽可能避免日晒,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是日光最强烈的时段,出门时要注意穿长衣、长裤,戴遮阳帽或打伞,暴露部位在出门前可以涂抹防晒霜。一旦出现暴露部位的皮疹,且近期有服药史,应高度怀疑本病,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局部搔抓,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就诊时,最好将近期服用药物说明书随身携带,以方便医生诊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刘少卿
18岁的年轻少女,因毕业旅行,投宿在外,约2个月后,手部开始搔痒,搔痒情况持续2个月,且有轻微脱皮、红肿现象,曾在外就医诊断为"手部湿疹",涂抹药物后症状虽暂时改善,但是不久症状复发并加重,晚上搔痒难耐,于本院皮肤科门诊求诊,诊断为疥疮(如图一)。23岁年轻阿兵哥,因常在野外团体扎营,某天开始感觉全身搔痒、脱皮,发现同团弟兄也有数人有搔痒、脱皮症状,原以为是常出汗,造成的汗疹现象,于是持续乱涂成药4个月,仍无法改善,后至本院皮肤科求诊,诊断为疥疮(如图二)。70岁左右独居奶奶,行动不便,自我照料能力差,免疫力也差,加上居家环境潮湿不洁,全身极痒无比,又严重脱皮,求助于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挪威型疥疮(百只以上的疥虫感染)(如图三)。疥虫的虫体很小,成虫约0.3mm,近似圆形,或椭圆形,肉眼几乎看不见,以人体皮肤角质为食物,传染途径常发生于与患者亲密接触、外宿或群体生活,ㄧ般病患身上会出现散在性的红色小丘疹,直径约0.1公分,感觉非常搔痒,但若感染在免疫系统异常之患者身上(对痒的感受出现问题),常会导致严重的挪威型疥疮,呈现出结痂厚皮的外貌,这些痂皮中都布满了百只以上的虫体。传统的疥疮检查方法〝皮肤刮屑法〞,必须以〝解剖刀片〞刮取病灶及周围皮肤后,将采集的检体置于载玻片,加上10%的氢氧化钾后于显微镜下检查,在过程中容易造成皮肤出血,小孩或幼儿于检查过程无法配合,时常造成检查过程上操作困难,并且敏感度不高,即使没有找到相关证据亦无法排除疥虫的可能,如果延迟诊断有时也会造成感染扩散的风险。另外,由于疥疮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在操作过程中与病患直接接触,稍不慎有可能造成医护感染。国泰?合医院主治医师许哲豪突破传统的疥疮检查方法〝皮肤刮屑法〞,改利用一种非侵入式的〝非接触型皮肤视镜法〞,至今已成功诊断数十例病例,在病患的手上看到疥虫,经投予病患杀疥剂后,病患于两~三周后痊愈。"非接触型皮肤视镜法"是〝皮肤视镜法〞的第二代,二者皆是利用光学原理减少皮肤角质层对光线的折射,以清楚的看到表皮及真皮上层的结构,作为鉴别皮肤色素病灶的工具。"非接触型皮肤视镜法"是新型的皮肤视镜,取代传统皮肤视镜需要用凝胶做传导的麻烦,利用32个LED环型光源更能清楚看到隧道般疥虫爬过的痕迹及疥虫呈现三角型的黑色小体,快速诊断疥疮。这个新的诊断方法,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中华皮肤科医学杂志,另外,许医师也利用皮肤视镜法诊断罕见毛发疾病(串珠毛发病),已被国际医学杂志BritishJournalofDermatology接受刊登。
甲真菌病经过彻底的治愈后,一般不会复发,但应预防再度感染,趾甲癣的再感染率较指甲高,造成再度感染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致病菌耐药: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就像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一样,随着抗真菌药物应用日益广泛,耐药菌株也会出现。2.再感染:甲真菌病治愈,但没有同时治愈手足癣,导致指(趾)甲再度被感染,是造成甲癣复发的重要因素。3.治疗不足:部分患者,在指(趾)甲即将恢复正常形态时,即认为彻底治愈,便停止了用药,并未完成治疗,也会产生重新感染。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只有52%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了口服药物治疗,25%的患者认为已治愈而自行停止药物治疗。患者的依从性不佳又与甲真菌病治疗疗程较长、费用偏高和对其危害性缺乏了解有一定关系。4.甲营养不良:因患有其他疾病等原因,引起甲营养不良,使甲板自身防御真菌的能力下降且甲生长速度缓慢,而使指(趾)甲重新感染。5.基础疾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老年人等人群均为甲真菌病的多发群体,容易再次感染。6.外伤:再次外伤引起致病真菌侵入甲板重新感染,这种情况也不少。7.化学物质刺激:长期接触汽油、油漆、洗涤剂和强碱性肥皂等物质,改变了正常皮肤甲板表面的酸碱度和防御能力,而导致重新感染。8. 药物吸收差:对某些特殊的病例,比如病甲腔隙的出现(常表现为白色或黄色的条纹)可使皮肤癣菌在甲内过度生长或导致甲床角质的海绵样变性,从而使腔隙内含有成团的坏死角质和大量菌丝,药物无法弥散进入这些菌丝团中,导致治疗失败。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外科拔甲或40%尿素封包除甲联用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较好。9.药物的相互作用:比较而言,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甲真菌病疗效影响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肝药酶诱导剂(如利福平等)可加快特比萘酚的血浆清除,使血药浓度降低,肝药酶抑制剂(如西咪替丁等)可抑制特比萘酚的血浆清除,使血药浓度升高。因此,在合并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使其处在有效的血药浓度的范围内。
病甲的严重程度这与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有关。1972年Zaias将甲真菌病分为三型: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SWO),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PSO),远侧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而目临床上将其分为5型,除上述3型外,尚有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TDO),甲内型甲真菌病(EO)。对于PSO、TDO,因患者甲根受累,病甲严重程度明显较DLSO、SWO、EO为重。甲板的生长速度甲板的生长速度与病甲的位置和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甲生长速度最快,约为拇指指甲的3倍;而拇指指甲与2~4趾趾甲的生长速度相仿,均是拇趾趾甲生长速度的1.5倍。其平均生长速度为每天0.1毫米,具体的生长速度因个人年龄、新陈代谢速度、季节等而不同。手指甲从头重生需要4-6个月,而脚趾甲因生长较慢则需要12-18个月。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甲的生长速度也有明显差异:在25岁以前,甲的生长速度最快;30~60岁时,生长速度下降20%~30%;到80岁时,甲的生长速度可降低50% 。真菌的侵入速度甲真菌病治愈时间的长短取决甲板的生长速度(V 1 )与真菌侵入速度(V 2 )之差。在未经治疗时,若V 1 >V 2 ,则病变可自愈;若V 1 =V 2 ,病变维持静止状态;若V 1<V 2 则需要治疗延长治疗时间通过以上我们为大家解说的灰指甲病因知识。如果大家能够过早的认识到这些知识的话,就可以避免灰指甲的发生,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灰指甲疾病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依据甲板的感染类型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上,应坚持基本疗法与个体化相结合:在下列情况下应适当延长疗程。如以下情况:合并甲沟炎及甲母质损伤,甲生长速度慢(指甲<4mm/月,趾甲<2mm/月),近端甲下型、全甲损毁型病甲显著增厚形成真菌瘤者,伴有糖尿病者,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治疗甲真菌病的同时,还应治疗并发的全身性和/或局部性疾病。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旧称甲癣)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为浅部真菌传染源,其中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病变称为甲癣。据文献报道,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的30%,约占甲病的50%。趾甲发病率是指甲的4倍以上;糖尿病患者的甲真菌病发病率约为26.2%,是正常人的2.77倍。甲外伤、糖尿病、免疫低下、营养不良、年迈等群体均为甲真菌病的多发群体;有美甲习惯的年轻女性易罹患。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 甲真菌病一般无自觉症状,合并甲沟炎时可出现疼痛、瘙痒等。病甲会出现颜色、形状、质地的改变。如甲变厚、变形、小凹、失去光泽等,有时会成“钩”状,有时可变成“喇叭”状。颜色改变视不同菌种而易,最常见的颜色为灰黄色,后者也是“灰指甲”的来历,另外,也可为黄色、红色、白色、绿色等。国外数据显示:人群甲真菌病患病率为2%-18%,超过70岁者患病率可高达50%中国甲真菌病平均患病率约为15%,香港居民趾甲真菌病患病率为17%-21%甲真菌病占浅部真菌病的30%,占甲病的50%,趾甲的发病率比指甲高4倍多甲癣的分型:远端甲下甲真菌病(Dist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致病真菌由甲远端侵入,沿着远端甲下甲床至甲下甲板。表现为甲板混浊、变色、增厚,甲床下角质增生导致甲下碎屑堆积。病变自甲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近端甲下甲真菌病(Proxim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致病真菌自近端侵入,从甲根部向远端生长。常表现为近端甲板不平、增厚,有时会出现颜色改变。该型常发生于免疫低下患者。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White superficial onychomycosis)致病真菌自甲板表面侵入,常形成白色岛屿状损害,严重者至全甲板变白、表面失光泽、鳞屑等改变。全甲破坏型(Total dystrophic onychomycosis)上述各种类型的甲真菌病未经过治疗,最终均可发展为全甲的破坏。甲内型甲真菌病(Endonyx onychomycosis)指由真菌引起的甲板内部的感染。临床上受侵甲板呈弥漫性颜色、质地等,如乳白色、青灰色,甲板表面无角化表现。
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tineaunguium)、灰指甲。是甲最常患的疾患,占甲病的半数以上。指趾甲均可发病,趾甲更易罹患。甲外伤、糖尿病、免疫低下、营养不良、年迈等群体均为甲真菌病的多发群体;有美甲习惯的年轻女性易罹患。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甲真菌病一般无自觉症状,合并甲沟炎时可出现疼痛、瘙痒等。病甲会出现颜色、形状、质地的改变。如甲变厚、变形、小凹、失去光泽等,有时会成“钩”状,有时可变成“喇叭”状。颜色改变视不同菌种而易,最常见的颜色为灰黄色,后者也是“灰指甲”的来历,另外,也可为黄色、红色、白色、绿色等。国外数据显示:人群甲真菌病患病率为2%-18%,超过70岁者患病率可高达50%中国甲真菌病平均患病率约为15%,香港居民趾甲真菌病患病率为17%-21%甲真菌病占浅部真菌病的30%,占甲病的50%,趾甲的发病率比指甲高4倍多甲癣的分型:远端甲下甲真菌病(Distalsubungualonychomycosis)致病真菌由甲远端侵入,沿着远端甲下甲床至甲下甲板。表现为甲板混浊、变色、增厚,甲床下角质增生导致甲下碎屑堆积。病变自甲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近端甲下甲真菌病(Proximalsubungualonychomycosis)致病真菌自近端侵入,从甲根部向远端生长。常表现为近端甲板不平、增厚,有时会出现颜色改变。该型常发生于免疫低下患者。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Whitesuperficialonychomycosis)致病真菌自甲板表面侵入,常形成白色岛屿状损害,严重者至全甲板变白、表面失光泽、鳞屑等改变。全甲破坏型(Totaldystrophiconychomycosis)上述各种类型的甲真菌病未经过治疗,最终均可发展为全甲的破坏。根据甲板损害类型推荐治疗方案 甲损害类型推荐方案用量及疗程远端侧位型甲真菌病(DLSO)距离甲根1/3以上局部治疗1.局部治疗:5%阿莫罗芬甲擦剂每周1~2次外涂于受累甲板;或8%环吡酮胺甲涂剂每日1次外涂于受累甲板。根据甲损害的部位一般推荐疗程为指甲6个月,趾甲9~12个月或直至痊愈。2.口服治疗:特比萘芬每日口服或伊曲康唑冲击治疗。根据患者甲板生长速度,指甲真菌病疗程推荐位2~3个月,趾甲真菌病疗程推荐为3~4个月,个别难治型患者可根据真菌镜检结果及甲板生长速度适当延长疗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3.口服药联合局部用药治疗或口服药联合拔甲治疗。距离甲根不足1/3口服治疗或联合治疗序贯治疗:即先口服抗真菌药,在新甲生长超过距离甲根部1/3时再单独应用外用药治疗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PSO)口服治疗或联合治疗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SWO)局部治疗或口服治疗甲板内型甲真菌病(EO)口服治疗或局部治疗全甲毁损型甲真菌病(TDO)联合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龈口炎(gingivostomatitis)、角膜结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脑炎(encephalitis)以及生殖系统感染和新生儿的感染。在感染宿主后,常在神经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激活后又会出现无症状的排毒,在人群中维持传播链,周而复始的循环。定义单纯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热疮。单纯疱疹属于疱疹病毒科a病毒亚科,病毒质粒大小约180纳米。根据抗原性的差别目前把该病毒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由口唇病灶获得,2型可从生殖器病灶分离到。感染是由于人与人的接触。从发生后四个月到数年被感染的人数可达人口总数的50—90%,是最易侵犯人的一种病毒,但在临床仅有一部份发病。此病可分为:口唇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皮肤炎、阴部疱疹、卡波西病等,有时也是脑膜炎、脑炎的病因。口唇部疱疹一般较易诊断,同时因日晒、发热等种种的刺激因素而引起复发。该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及人、猴、鸡等的动物培养细胞中大量地增殖。另外,2型病毒对田鼠细胞等有转化作用。还怀疑疱疹病毒与人类的宫颈癌有关。生物学性状 HSV具有典型疱疹病毒形态特征。根据生物化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分为两个血清型, HSV-1形态即HSV-1和HSV-2。二者基因组相似,序列有50%的同源性,通过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来区分。HSV基因组大约152kb,34个基因,编码70多个多肽(polypeptides)。特别是?基因编码的晚期蛋白中有11种包膜糖蛋白(gB、gC、gD、gE、gG、gH、gI、gJ、gK、gL、gM),有些功能较清楚。其中gB和gD与病毒吸附和穿入有关,是与细胞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的病毒配体分子。gD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可用于研制疫苗。gC是补体C3b―结合蛋白(complement C3b-binding protein)。gE是Fc受体,可与IgG的Fc端结合。gG为型特异性抗原,以此抗原能区别HSV-1(gG-1)和HSV-2(gG-2)。gH与病毒的释放有关。 HSV对动物感染宿主范围较广。常用实验动物为家兔、豚鼠及小鼠等。HSV在多种细胞中能增殖,常用原代兔肾、人胚肾细胞以及地鼠肾等传代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感染细胞很快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并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致病性总述 单纯疱疹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潜伏和复发感染者较多。患者和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或性接触途径进入机体。 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是受感染细胞呈气球样变(balloon)、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的形成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新生儿、儿童和成人,通常分为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原发感染 多发生在无HSV特异抗体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中大多数为隐性感染(inapparent)。HSV-1的原发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尤以龈口炎(gingivostomatitis)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牙龈和咽颊部成群疱疹、发热、咽喉痛,破溃后形成溃疡。此外还可引起脑炎、皮肤疱疹性湿疹。成人可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HSV-2的原发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男性表现为阴茎的水泡性溃疡损伤,女性为宫颈、外阴、阴道的水泡性溃疡(vesiculoulcerative)损伤,并发症包括生殖器外损伤和无菌性脑膜炎。病程约3周。病毒潜伏在骶神经节(sacral ganglia)。潜伏与复发感染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es)的潜伏感染是嗜神经HSV和VZV的一种特征。人受HSV原发感染后,HSV常在感觉神经节中终身潜伏,有时也能在迷走神经、肾上腺组织和脑中检出。约1%的受感染细胞携带病毒基因,病毒的DNA以游离环状附加体(episome)形式存在,每个受感染细胞约有20个拷贝。潜伏状态下只有很少的病毒基因表达。当机体受到多种因素如紫外线(太阳暴晒)、发热、创伤和情绪紧张、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使用肾上腺素等影响后,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纤维轴索下行至神经末梢,感染上皮细胞,特别在骨髓移植或大剂量化疗后,在缺少预防的状态下,约有80%的病人复发。研究表明,不是所有激活都导致明显损伤,但可以无症状排毒。潜伏与激活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HSV潜伏感染的细胞核中发现有病毒的RNA转录,但未证实有病毒编码的蛋白,因此不被免疫系统识别而逃逸。激活时,CD8+抑制性T细胞活性增加,病毒的蔓延受某些因子如前列腺素的影响而增强,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下降,因此,激活与局部前列腺素水平的增加、细胞免疫的抑制有关。新生儿及先天性感染 新生儿疱疹是临床上常见而又严重的感染,据统计死亡率超过50%,存活者约有1/2严重损伤。HSV-1、HSV-2在分娩时均可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以HSV-2为多见,约占75%。常发生在生后第6天。感染类型有:①皮肤、眼和口腔的局部损伤;②脑炎;③病毒播散到内脏,发生脓毒血症(sepsis),常引起死亡。早期抗感染可减少死亡率。剖腹产是避免生殖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妊娠妇女感染HSV-1,病毒有可能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性畸形。免疫性 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为最高易感期,到成年约70%~90%的人有HSV-1的抗体。HSV-2的抗体随性成熟逐渐升高。 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出现中和抗体(IgM、IgG、IgA)。严重的原发感染或经常性复发感染,抗体水平有所增高。这些抗体不能阻止重复感染(reinfection)或潜伏病毒的复发,但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微生物学检查法病毒分离和鉴定 病毒分离培养是当今临床上明确诊断疱疹病毒感染的可靠依据。可采集皮肤、 HSV-1结构生殖器等病变部位的水疱液、脑脊液、角膜刮取物、唾液等标本,接种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株WI38及其它传代细胞株如Vero、BHK等,经24~48小时后,细胞则出现肿胀、变圆、细胞融合等病变。然后用HSV-1和HSV-2的单克隆抗体作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或应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来定型。抗体检测 常用于抗体检测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临床多用于急性感染诊断和器官移植患者的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如用于急性感染诊断,应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同时检测血清中的IgG和IgM。DNA检测 取病变组织或细胞,提取病毒DNA,与标记的HSV DNA探针进行杂交或应用PCR检测HSV-1或HSV-2的gB糖蛋白基因来判断是否是HSV的感染。这种方法已用于疑为HSV脑炎患者的诊断。防治原则 目前,对疱疹病毒感染的控制尚无特异性有效措施。寄希望于疫苗,特别是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重组活疫苗、DNA疫苗的研究。试验证明,疫苗对阻止原发感染有作用,但重组HSV-2糖蛋白疫苗虽能诱生高水平中和抗体,却不能保护生殖器的再感染。 在抗HSV的药物中,临床常用的有无环鸟苷(acyclovir)、丙氧鸟苷(ganciclovir)、阿糖腺苷(vidarabine)等。这些药物均能抑制病毒DNA合成,使病毒在细胞内不能复制,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但不能彻底防止潜伏感染的再发。IFN对疱疹性角膜炎也有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地理位置及乘车路线如下:市内乘车路线:乘坐121、323、300、901、711、811路航天桥阜成路站下车向西300米,乘坐26、27、40、849、724、846、941、967、733、854、921、335、336、850、601、603、运通106、运通102、206、202路到航天桥西八里庄站下车即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邹先彪机场:1)乘机场大巴到公主坟,再换乘40路、854路公交车到西八里庄下车2)机场轻轨到东直门,换乘地铁到阜成门下,从华联商场出口出来换乘335、336路、运通102等到西八里庄下车。3)出租车:走三环路到西三环航天桥往西100米路北即到,道路通畅情况下约120元车费左右。北京站:1)在北京站坐地铁,到到阜成门下,从华联商场出口出来换乘335、336路、运通102路等到西八里庄下车。2)在北京站东侧出租车站,道路通畅下正常行驶约40元左右车费北京西站:1)过西站广场人行天桥后乘坐40路公交车到西八里庄下车即到。2)出租车:道路通畅下正常行驶约15元左右车费http://pfxbk.5d6d.com/?fromuid=2医院概况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为解放军304医院,直属于总后勤部,2004年改属解放军总医院。是一所建院50余年,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专科特色明显。是全国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拥有盛志勇教授、付小兵教授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正副主任医师120余名,博士导师和硕士导师40名,有42个科室,开设病床1200张。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皮肤性病科是解放军总医院皮肤性病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40余年的皮肤病、性病、真菌病的诊疗经验,拥有多种先进诊疗仪器。在性病、牛皮癣、白癜风、过敏性疾病、癣病、扁平疣、痤疮、腋臭等疾病的治疗具国内先进水平。并开设了以上多种疾病的专病门诊。 本科现有三名高级职称的专家,一名博士学位、三名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医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项、中华医学会资助课题2项,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1项。获得军队科技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医院医疗成果奖2项。逾百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国消费者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特色诊疗技术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医院网址:http://www.pla304.com.cn科室网站:http://pfxbk.5d6d.com点击放大图片点击放大图片
梅毒RPR试验梅毒TP实验HSV-1型特异性抗体检测(美国Trinitty试剂)HSV-2型特异性抗体检测(美国Trinitty试剂)衣原体检测(英国立明)支原体培养+药敏淋球菌快速检测法淋球菌培养细菌性阴道病(BV)检查寄生虫检查(含阴虱检查、疥螨检查、滴虫病、蠕形螨检查的图文分析报告)真菌直接镜检(图文分析报告)真菌培养+鉴定(图文分析报告)食物性过敏原检查(点刺法)吸入性过敏原检查(点刺法)混合性过敏原检查(含食物性和吸入性)(敏筛抽血法)食物不耐受检查法(美国BIOMERICA公司产品)(14种和90种)斑贴试验(瑞典 Chemotechnique Diagnostics )光斑贴试验(瑞典 Chemotechnique Diagnostics )皮肤镜检查(德国HEINE产品)伍德灯检查(荷兰飞利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