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是目前瘢痕疙瘩防复发的主要手段,同位素、直线加速器和SRT-100均属于放射治疗, 因直线加速器和SRT-100均为属于照射仪器, 很多疤友还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做简单对比介绍。 直线加速器:利用微波电场对电子进行加速,产生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常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尤其是深部恶性肿瘤的治疗 两者的区别两者区别: 精准度:SRT-100的照射剂量由电脑控制, 而不是人为控制,相对来说比直线加速器更加精准、可控性更强; 副作用:?直线加速器输出的射线能量大、穿透力强、照射深度强, 会对皮下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引起正常组织的并发症。 而SRT-100的浅层照射只作用于皮肤层, 对身体的损伤相对更小; 针对性:直线加速器更多运用于肿瘤治疗, SRT-100只为瘢痕而生,应用范围小,针对性更强; 费用:直线加速器在价格上比SRT-100更实惠; 技术成熟性:直线加速器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拥有, 操作技术相对更成熟。 而目前SRT-100 引进时间较短, 还未广泛运用,有的机构甚至未取得相关资格证, 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风险。 选用哪种方式,疤友可根据自身需要去决定,但仍然要提醒,单纯的治疗不可取!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中医的重要组成。但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到底针灸能治什么病。什么病用针灸治疗效果最好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广大民众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针灸的发展与普及。做为一个从事针灸临床三十年的针灸专业医生,有义务,有责任对这个问题进行明确阐述。限于个人水平可能不全面、不准确,但这个工作应该开展。系统总结在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实践,借鉴现代医学循证医学模式,对针灸临床适应症进行归纳、分类,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第二类:针灸有比较好的疗效,或针灸在疾病治疗中起到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改善了疾病的治疗愈后。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中枢感染性炎症损伤,包括脑炎,脊髓炎,外周神经炎后肢体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阿耳茨海默氏病),三叉神经痛,失眠,呃逆,便秘,术后胃肠瘫,功能性肠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肌纤维织炎,尿失禁,尿潴留,抑郁症,月经不调,鼻炎,过敏性鼻炎,干眼症,小儿近视等。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 随着手机、电脑的广泛使用,颈椎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临床上见到了十四岁,颈椎曲度消失,反弓的病例,颈椎病的防治刻不容缓。席梦思床被普遍使用,生活的舒适化都使现代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肌肉力量普遍不足,运动能力减弱。腰椎疾患频发。提高对腰椎疾病,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众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误区,采用问答的方式对这两个病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同时也讲述一下针灸在这两个病治疗中的应用。 颈椎的问题 出现手麻是颈椎病吗? 临床中常见病人主诉拇指、食指发麻,或小手指麻木,手指有风吹感觉。很多患者去医院就诊被告知可能是颈椎病。那么是真的得了颈椎病吗?这就要介绍一下人体颈椎及神经支配的基本知识。最直观的认识是,人类五个手指是三根神经支配,分别是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其中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了手指的掌面,具体大指、食指及中指的一部分是正中神经支配,无名指、小指及中指的一部分归尺神经支配,五个手指的背面是桡神经支配。三根神经都来自起自颈髓的臂丛神经。臂丛神经是由起自颈髓的颈5至胸1的神经构成。它们在组成臂丛前要通过由颈椎形成的椎间孔,穿过颈部肌肉,在锁骨水平重组分配,绕过肩关节,开始形成各个分支神经,循行于上臂侧后方,在肘关节的内侧、外侧走行进入前臂的桡侧及尺侧,也就是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的位置。由此可见,自颈髓至手指,臂丛神经的任何部位的损伤均可以产生手指的症状,这些部位附近的组织,包括椎管的骨骼,各部分的肌肉劳损、韧带损伤,弹性下降僵硬,造成神经卡压,均可引起手指的麻木。颈椎病的临床分型中神经根型是可以产生手指麻木疼痛的。神经根性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至60%左右。它是因为颈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长、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临床上可以有上肢的放射状痛,也可类似的手指麻木。但这个类型的颈椎病有个特点,上肢的放射状痛与头位和上肢的运动相关。往往都是头部运动至某一位置或上肢运动到某一角度,症状会明显加重,同时患肢的上举、外展和后伸会有不同程度的受限。临床体检中牵拉试验和压颈试验一般会阳性。因此必要的查体非常重要。如果颈牵拉试验和压颈试验阴性,而出现手指麻木又是怎么回事呢?目前临床这样的病人在门诊中是很多的。前面提到从颈神经根至手指所有神经循行的路径任何卡压均可以引起这些症状。频繁使用手机、电脑,上肢的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劳损、僵硬,弹性下降,对其附近循行的正中神经、尺神经造成卡压,同样可以引起手指麻木,正中神经受压形成拇指、食指及中指的症状,而尺神经则会影响无名指及小指,目前这样的患者被误诊成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影像学颈椎有改变的病例。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是诊断发生偏差的原因。三角肌、肩胛提肌、头夹肌、颈夹肌、头颈半棘肌,甚至大小直肌均可引起类似神经根受压的症状,临床上应该引起重视,加以鉴别。因此手指麻木不一定是颈椎病。 胸闷、憋气与颈椎病有关吗? 来门诊主诉胸闷,憋气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二、三十岁的患者,自觉胸闷,常感气不够使,要用力耸肩,深吸气,仍不能缓解。大部分均有心内科的就诊经历,甚至有不少还行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检查显示无异常发现,心内科医生给出的诊断基本上是躯体化障碍,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症状并没有有效改善。那么胸闷,憋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先复习一下解剖。颈脊髓没有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而是从上胸段的脊髓发出,并上升、换元后形成颈交感神经节及链,以后发出节后纤维,分别与颈脊神经吻合,有的尚与颅神经连接。其支配范围极广,可随颈外动脉支配面部汗腺及血管;通过颈内动脉支配脑干,小脑、大脑颞叶、枕叶及内耳血管。颈部三个神经节共同发出节后纤维形成心脏支,以控制心律。星状神经节是颈部交感神经节之一,由颈下神经节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构成。由颈8~胸1节段脊髓灰质外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在星状神经节换元向上,支配眼睑肌、瞳孔开大肌、毛细血管平滑肌及汗腺。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还参与构成心丛,参与调节心脏、血管的活动。因此当颈部肌肉及背部部分肌肉,如颈夹肌,颈半棘肌,肩胛提肌,上菱形肌等长期维持固定姿势,肌肉紧张疲劳,僵硬,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节,影响其支配心脏活动,病人会出现胸闷,憋气,气不够使的症状。这些症状与心脏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是颈部肌肉劳损所致。 头晕,走路不稳是不是颈椎病的表现? 前面已经谈过了,颈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可以支配内耳血管。颈交感神经的功能紊乱可以导致头晕及走路不稳的前庭功能障碍症状。 头痛与颈椎病的关系 颈椎病可以诱发很严重的头痛。这既有颈椎病后颈部肌肉强直,引发肌紧张性头痛,也可致头皮下小血管痉挛,从而导致严重的血管性头痛。 颈椎病会不会有下肢症状? 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后突之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由于早期的压迫多来自于脊髓前方,故临床上以侧束、锥体束损害表现突出。此时颈痛不明显,而四肢乏力,行走不稳,持物困难为最先出现的症状。 出现吞咽困难,与颈椎有关系吗? 颈椎病与吞咽困难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临床一种比较少见的颈椎病类型-食管型颈椎病。因为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赘来自于椎体的前缘,向前生长的骨赘压迫了位于颈椎前方的食道,造成食道的狭窄,出现吞咽困难症状。 “米”字操对颈椎适不适合? 日常的健身锻炼中,颈椎运动的“米”字操非常普及。那么“米”字操是不是适合于所有人,颈椎病患者应该不应该做呢?颈椎病,特别是较重的颈椎病,一般都有上下关节突的塌陷,钩椎关节的紊乱,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孔的变小,横突孔的改变,颈椎关节的物理结构不稳。如果剧烈的颈椎横向、纵向、斜向运动对不太稳定的颈椎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建议颈椎病的患者,尽量避免类型似的锻炼动作,做为替换,患者可以考虑做放风筝的动作,慢慢后仰,静止,再慢慢复原,重复上述动作,就可以达到活动颈椎的目的。 牵引到底要不要做,什么样的颈椎病适合牵引? 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治疗方法,是通过给颈椎或腰椎施以一定的纵向牵引力量,将椎体间隙拉宽,减轻对椎间盘的挤压,从而缓解对椎管内容物的压迫,达到改善临床神经受压症状。由此可见,牵引可以说是牺牲肌肉的过度牵拉而获得椎体间隙的变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颈部、腰部症状都是适合牵引的。如果不是椎间隙变窄,神经根受压,而是颈部或腰部的肌肉损伤,牵引可能达不到缓解症状,甚至是更加不适。牵引的使用要以准确的诊断为基础,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枕头的问题 经常有朋友抱冤,睡觉的枕头如何的不合适,枕头的选择是如何如何的难,相信有不少朋友家里的枕头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保健枕、按摩枕、治疗枕充斥床头,但仍然不能改善自己的不适。那么究竟什么的枕头是合适的?什么样的枕头可以有利于椎体生理健康?缘于颈椎的生理曲度及功能,对椎体产生合理的支撑,在人体平卧、侧卧,甚至是俯卧,均可以让椎体处于生理曲度,颈部肌肉完全放松,这样的枕头肯定是最佳的。平卧时,头部轻度后仰,两肩自然触及床面;侧卧时,枕头可以让头部处于水平位,或轻度下垂,颈椎不要过度侧弯,枕头应该在承受人体头部重量后依然可以达到从耳至肩的高度是基本要求。满足了上述条件,那么在我们睡眠时,枕头至少可以让我们的颈部处于一个安全合理的位置,同时肌肉完全放松。人体的大脑活动是一个高度产热耗能的生理过程,它可以消耗我们每日吸氧的20%进行代谢。头部是人体体温较高的部位,睡眠时,枕头的材质必须能很好的散热,才能让我们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过程。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注意了这点在,在我国,蚕砂,绿豆及荞麦皮均被用来制作枕头,它们均有很好的透气性,起到很好的助眠作用。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类圆柱型枕头,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总结一下,我们日常的枕头应该是形状是类圆柱体,高度是侧卧时人体耳部至肩的高度,材质充分保障散热透气,填充适度,不要过硬,但更不能过软。 针灸治疗的作用 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专业的临床常见病,而且应该说也是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病种,相关研究很多,感兴趣可以查阅专业文献。在这里只讲几点自己的临床感受。针灸治疗颈椎病,首先还是要建立在准确的诊断基础上。颈椎病临床五个分型只是基本,要很准确找到阳性反应点,特别是交感型颈椎病,产生压迫的颈肌有很多,像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半棘肌,颈夹肌,大直肌,小直肌,菱形肌等等,都是临床医生不太注意的维持颈部姿势的肌肉,对颈椎病治疗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次是颈部夹脊穴的针刺深度要深,可以达到1.2寸。当然越深越会有风险,但对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必要的深度是产生临床疗效的保证。最后是虽然针灸可以对颈椎病有很好的临床闻疗效,但如果说可以根治颈椎病,特别是说可以让突出的椎间盘回纳,纯属无稽之谈。任何突出的椎间盘及骨性压迫,针灸是不可能改变的。针灸可以通过减轻水肿,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手术的问题 彻底根治颈椎病,当然还是要依赖手术。神经根性颈椎病,脊髓性颈椎病,当出现相应压迫水平的肌肉萎缩,严重的头晕,下肢肌力下降,二便障碍,无疑都是具备了手术的指征,应该毫不犹豫选择手术。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但不要怀疑选择的正确性。 按摩的问题 推拿从来都治疗颈部疾患的有效治疗,其流派众多,技术操作多样。疗效也不尽相同。旋扳手法应该是很多大家赖以成名的绝技。做为针灸医生,虽然毕业于针推系,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想提醒一点,做旋扳手法,一定要控制好适应症,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腰椎的问题 如何判断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影像学。但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症状都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临床查体还是必不可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查体中的间歇性跛行是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最重要的临床体征。腰痛伴有下肢症状的患者,即使有影像学支持,如果没有间歇性跛行,也不能简单以腰椎间盘突出来做出诊断。其对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维护及治疗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明确椎间盘突出的意义 有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锻炼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因椎间盘结构不完整,对椎体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椎体抗压、对抗脊柱变形及运动能力均下降,同时椎管狭窄,脊髓及神经根均有不同程度压迫,因此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日常运动及锻炼都要加以限制,而且要求对腰部的辅助支撑,减少椎体间的相对运动,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内带钢板的医用腰围应该推荐给病人。如果是肌肉及软组织的损伤,则患者的日常运动是没有太多的管制。 手术的选择 外科技术及材料的革新,使现代椎间盘手术与以前迵然不同。现代骨科的钢板内固定术,即使去除多个椎间盘,腰椎的强度依然可以得到保证。所以过去椎间盘手术的弊端大大降低。 要不要运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虽然前面强调运动要加以限制,但正规的,在康复医生指导下的功能训练还是要进行的。通过合理、有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加强腰背肌的力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很有益处的。 要不要带腰围 医用腰围,一般在其内部都嵌有不锈钢板,对腰椎的辅助支撑是可靠的。患者不必拒绝佩带腰围。但医生建议,持续佩带不要超过四小时,长时间的使用有降低腰肌力量的风险。长距离行走,久坐及有可能对腰部产生损伤的动作,如搬运重物,均建议佩带腰围。睡眠时不要使用腰围。 下肢出现酸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常见一侧下肢酸痛,被医生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别是合并轻度腰椎间盘膨出症的患者,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不明显。建议患者要注意臀中肌综合征的问题,这是一种因为姿势不良造成的肌肉劳损病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非常容易混淆。臀中肌综合征的病人一般只表现为下肢的酸困感,很少有很锐利的疼痛,更不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咳嗽出现下肢麻是怎么回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往往在咳嗽时,会有明显的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咳嗽的过程会导致腹压增高,使血管充血,造成本来变窄的椎管内压更高,对神经根的压迫加重,从而引起下肢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完全好了你信吗? 经常听到患者说,某某医生很神,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完全好了。要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说没有外科手段的介入,是不可能根治的。人体的椎间盘是由一个完整、坚韧的纤维环和由它包裹的类似果冻状的胶冻状胶原物质的髓核构成。当暴力性损伤及长期固定不正确姿势,会造成纤维环不同程度的撕裂,甚至完全断裂。可移动的髓核向后移动,可完全脱出纤维环,游离在椎管内。没有外科手术介入,脱出的髓核造成的压迫不可能解除,脱出的髓核更不可能回到已经断裂的纤维环。
进藏已第八天,工作接近尾声。此刻我突然能够感受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这句诗的感受——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保髋团队将和西藏昌都的髋筛医护人员,远隔千万里,共筑保髋梦。对于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已经错过最佳时机,需要手术,关于手术层面的操作,遵从所信赖的医生是我能给大家最直接靠谱的建议。所以关于手术就不多说了,今天最后一篇科普,谈一谈术后诸多护理问题中,宝妈们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下面左图来自一位先髋宝妈的反馈,她也是儿童先髋群的群主。术后“蹲不下去”,是很多宝妈心里的“痛”,右图聊天记录里,就是宝妈们在反馈下蹲受限问题。不同髋关节发育的条件,以及不同医生不同类型手术,最终个体髋关节活动度能恢复的程度并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务必记住,要咨询手术医生,手术之后不同时间活动度可以到达的范围。一般来说,髋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度中,屈髋角度因为对功能影响最大,所以更重要些,父母也更为关注,特别对女孩来说,屈髋活动度要尽量超过90°。如何观察屈髋角度是有讲究的。让孩子平躺,家长手放在腰下面,健侧腿伸直,术腿慢慢屈髋,在保证骨盆和腰椎不动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大屈曲角度,才是真正的屈髋角度。一旦手感觉到骨盆抬起,此时的屈髋已产生代偿。大脑很聪明,身体的代偿机制会帮助我们用最省事的办法完成动作,“抄作业”得高分。所以,有些时候我不太建议孩子练习下蹲改善屈髋活动度,就是因为当术侧屈髋受限时,孩子自主下蹲往往会将重心压至健侧腿,依靠倾斜身体的方式完成,没有真正锻炼到术侧的屈髋角度。髋关节活动分为主动和被动,通常专业康复师在做关节松动术时,会通过手感来判断不同阻力点来自哪里,以循序渐进改善关节活动度。但这必须由专业康复师完成,如果在家,活动度训练以儿童主动活动为主,家长切忌硬性掰角度。小儿的骨骼强度远远低于家长的想象,特别是手术后还会有继发性的脱钙,骨骼强度更低,家长不当的操作有可能造成骨折。下面提供给大家三段视频,分别是术后早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的屈髋活动度练习(特别感谢源自在康复师于佳提供以下视频)。还是要再多唠叨一句,练习前遵医嘱,家长不可暴力操作。“一个孩子疯了还不如瘸着。”这是来自Ganz教授的又一个经典语录,反映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在临床中最常见是家长过度保护。一方面表现在,过分担心髋关节问题,对孩子过多限制,这也不行,那也禁止,人为地制造了“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心理预设,使孩子心理和社交被不同程度孤立起来。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千方百计隐瞒病情,怕孩子“受不了”。且不说大多数孩子愈后良好,即使有些术后需要长时间坚持康复训练,甚至有的可能留下后遗症,这些都是疾病带来的结果,是孩子最终需要面对的。刻意隐瞒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有些孩子已经十几岁接近成年,更没必要。这类家长往往自己承受能力差,怨天尤人,哭哭啼啼,还不和孩子讲实情,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大。即使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可能有限,也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越多,恐惧越少,心理负担越少。说到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两个我印象很深的故事。一位12岁男孩前来就诊,已经差不多和妈妈一样高。他非常内向,看诊全程竟没说一句话,一切沟通都妈妈“代劳”。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后,按照流程我需要给孩子开免体证明,避免过度活动。没想到的是,家长坚决不让开,担心学校知道病情后,老师和同学会歧视孩子,让她的孩子更内向。其实,正是家长和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建立起孩子与外界沟通的“心墙”。另一个故事非常励志。一位截瘫导致髋关节继发畸形的女孩,从小疾病缠身、单亲家庭,妈妈还是下岗职工。当我知道这些背景后,很难和眼前这个阳光健康的女孩联系在一起。妈妈从不把女儿当成有病的人,像对待任何一个平常的孩子一样平等交流。从小她就是孩子王,常常拄着双拐跑,带着其他孩子玩。长大后她考上了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还被评为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现在她已为人母,孩子我也查过,髋关节发育正常。改写人生的往往不是你的遭遇,而是你对待遭遇的心态与方式。最后给家长们一个建议,把孩子当做一个正常的孩子来看待。除了医嘱特别强调的注意事项,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事,避免孩子过度生理和心理依赖。手术和康复的目的是让孩子恢复日常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值得更健康的人生。好啦,咱们在此暂别,北京见啦。各位宝妈或同道,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我会根据反馈继续给大家分享。在此也感谢每天为日志留言点赞和分享的每一位读者,或许是同行、或许是患者、或许是家人、或许是伙伴……谢谢大家!关注美篇“程徽医生”,抖音“保髋程”,获得更多信息。
本文包含儿童不同类型截骨术的科普,全文1794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熟悉的画面出现在华为Pad屏幕上,深浅不一的黑灰白布满画面,宝宝的髋关节结构清晰可辨——nice,这是个100分的髋关节。我们“拦截”了门诊产检的新妈妈,给宝宝做了髋关节B超筛查。另一个宝宝的右髋需要进一步观察,我们叮嘱妈妈,六周后务必前来复查。这两个现实案例,让B超医生、新生儿家长对髋关节B超筛查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地B超医生围着我,我一边做一边讲解,以便他们学习宝宝B超的体位、超声定位与图片报告选择。卡若区人民医院一共有6位B超医生,有两位下乡,一位在休假,今天只有3位在医院,恰巧有一位张医生来自中国“髋筛之乡”天津市,是髋筛的“同道中人”。所以今天的实操教学,主要针对两位当地医生德吉卓嘎和扎西曲珍。老天眷顾,支持我远道而来的使命,昨天产科有5个宝宝诞生。门诊筛查后,我拿着手持B超机就奔赴产科病房。产科的护士小姐姐熟练地解开小包被,一个个可爱的小家伙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做一遍,当地B超医生再做一遍;然后过渡到他们做完,我来检验;最后,他们可以独立筛查。虽然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练习熟悉,但判断髋关节脱位、半脱位这种急需治疗的情况大致没有问题了。短暂的时间里,传道授业解惑,将髋筛的理论与实践带到昌都;现场筛查评估,帮7个孩子规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风险——这让我感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我坚定髋筛推广的决心。这位3岁的小女孩,髋关节脱位,这是在昌都发现的第二例了。经过病史询问和查体,我们很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是,这两个孩子都需要手术。但这两个孩子的手术方式却大有不同。这个孩子虽然髋关节脱位,但髋臼发育比较好,预计行切开复位手术会获得较稳定的髋关节;万一不稳定,做个改变髋臼方向的手术就可以稳住。这个孩子的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比较差。复位进去以后还有可能不稳定,需要做关节成形手术。经过手法查体,发现她的股骨前倾角比较大。如果在CT上得到进一步证实,还需要做股骨的去旋转截骨。手术较前面的孩子要复杂得多。当然,这只是大体手术计划,具体手术方案还要依靠术中所见。小孩面对着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因此手术方案比大人保髋手术的适应症把握要严格得多。只有在保守治疗必定失败的情况下,我们才考虑进行手术。而且不仅要考虑目前髋关节的稳定性,还要考虑孩子髋关节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果不稳定情况随着发育有改善的可能,我们会选择继续观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会迅速决定,绝不拖泥带水。借这两个案例,今天的日志我多说几句,顺便科普一下儿童截骨手术。小儿的手术一切以复位为主。首先要清除影响复位的因素,把股骨头完全放进髋臼里面,然后再活动髋关节判断关节的稳定性。这时,如果稳定性好,手术就圆满成功了;如果稳定性不好,则考虑做截骨手术。截骨手术有很多种。按照髋臼和股骨头的匹配程度分两大类。一类是关节复位后,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仍不足,但是髋臼和股骨头的形状是很吻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通过截骨改变髋臼的方向,就可以重建关节的稳定性。这一类的手术方式包括Salter截骨、三联截骨和髋臼周围截骨(Ganz截骨)。另外一些情况,由于髋关节长期处于脱位,导致髋臼发生变形,髋臼和骨头的形状不匹配,把股骨头放进髋臼里面,也像把乒乓球放到盘子里一样不稳定。这种情况下,截骨手术不但需要纠正髋臼的方向,还要纠正髋臼扁平的形状。具体说来就是把扁平的髋臼掰弯,把盘子掰成碗。这一类手术通称为髋关节成形术,常用的术式包括Dega截骨、Pemberton截骨等。做完髋臼截骨,我们需要再次判断关节的稳定性。如果髋臼矫形满意,髋关节稳定性仍不如人意的话,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股骨的问题。结合我们术前的测量,如果股骨角度异常,且不稳定与此有关,那么我们还需要做股骨的截骨。当所有截骨完成以后,我们进行软组织的重建,将松弛的关节囊、韧带、肌腱等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张力。这就完成了一个“全套”的关节复位矫形手术。手术后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也为了减轻患儿的疼痛,我们一般会采取石膏固定6周左右,以避免孩子术后因疼痛、乱动影响愈合。虽然目前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手术永远是最后的选择——花更多的钱,受很大的罪,面对比早期保守治疗低的治愈率,甚至可能造成个人和家庭的悲剧。势均力敌,才谈得上选择。早期髋筛防患于未然,与面临特大手术之间,利弊显而易见,不存在选择关系。所以,我们面临的不是一道选择题,新生儿髋筛势在必行。关注美篇“程徽医生”,抖音“保髋程”,获得更多信息。
整装出发!从海拔3650的拉萨,赶赴昌都。西藏之大,突出体现在每一个任务地点都需要几小时驱车前往。今天任务第一站在昌都市洛隆县,途径磨坡拉山口,4771米的海拔没有给适应高反后的我带来不适,幸哉。这一路启动了典型的西藏之美。只是在平静的美图之后,是颠簸摇摆的代价——颠簸严重时,坐在后排的我,唯有用脚蹬住前方座椅的靠背,双肘撑开紧紧抵住两侧的座位扶手,才能尽量避免从座位上飞弹起来。即使如此,我依然没挡住数次头顶与车顶的亲密接触。路况平稳一些时,我开始梳理这次重点,希望给大家科普的小儿DDH相关诊断治疗。经常有家长问我,B超报告中的α角、β角的度数到底什么意思,今天的科普我们就从这里讲起吧。要解读报告,我们就要先从B 超说起。如果连DDH是什么也不清楚,就戳这个链接先自行“补课”(小宝宝先髋筛查)泰坦尼克的故事耳熟能详,但你是否知道,泰坦尼克号促进了声纳技术的发展。在其沉没后一周,科学家基于蝙蝠通过回声定位“看见”物体的原理发明了声纳,从而使人为观测变为声纳“看到”水下的物体,大大降低海难风险。这一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通过不同组织的回声定位,为很多疾病的筛查诊断提供了“武器”。B超是医疗超声的一种。B是Brightness的缩写,意思用亮度来表示组织的硬度,具有无辐射、动态观察,而且成本低廉的优点,以及深度不够和对细微组织的辨析不足的缺点。B超的这些特点,对判断小宝宝的髋关节稳定性简直是完美匹配。首先,对小宝宝的检查首先必须安全无辐射;第二,观察关节的稳定性常常需要改变体位,这又是B超优于X线、CT、磁共振这些静态检查的优势;第三,小宝宝髋关节筛查需要观察的深度很浅,恰好避开B超对深部组织显示不清晰的问题;第四,髋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髋臼和股骨头的相对关系来判断,观察这样宏观的结构不需要很高的分辨率;最后,从整个社会来说,B超相比大多数检查价格低廉,不会对社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B超DDH筛查,首选Graf法。做Graf超声时,超声探头从侧方对准小宝宝的髋关节。超声探头就能把硬度不同的组织回声记录下来:最硬的骨头呈白色,软一点的关节囊颜色深一点,再软一点的软骨几乎是黑色,而盂唇和肌肉几乎是纯黑色。如果熟悉超声检查结果,就可以在脑中将其与X线平片一一对应起来。有了B超这个“火眼金睛”,诊断髋关节脱位和半脱位,并制定干预治疗方案,就不再是盲人摸象,定位快速准确。泰坦尼克号就再也不会撞到看不见的冰山了。那么,还没有出现脱位、半脱位的髋关节,如何判断是否存在发育不良问题呢?就需要通过α角和β角这两个关键指标啦。如上图所示,α角,就是骨性髋臼顶与垂直轴的夹角,这个角度越大,说明髋关节就越稳定。一般来说。>60°基本可以认为髋关节稳定,<43°可以认为髋关节不稳定。而α角介于43°和60°之间时,β角就有用武之地了。β角是软性髋臼顶与垂直轴的夹角,这个角度越大,表示关节越不稳定。β角<55°是髋关节稳定的标志,>77°是关节不稳定的标志,而介于两者之间时,需要结合孩子的周龄进行综合判断。为了帮助宝妈们理解,我做了以下表格,用黑色的粗线来区分髋关节是否稳定。粗线以上,白色的部分是稳定的髋关节,浅绿的部分是需要继续观察;粗线以下是不稳定的髋关节,需要立即干预。由于B超指标与临床诊断是专业的事情,在此不做进一步详细阐述,宝妈们根据表格颜色区间,明确B超筛查后的相应建议即可。当然,所有的科普都不及这三个字重要:遵医嘱。这篇科普完成,我们也到达了洛隆县,开始走访贫困家庭。林剑浩主任今天教导我说,要想真正使更多患者受益,必须要沉下心,走到患者家里去。入户走访对诊治贫困户来说,可能最笨而唯一可行的方式,也是我们筛查工作在西藏开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一整天文(写科普)武(颠簸路)双全的工作之后,晚上又头疼起来。降压药吃过了、4000多米海拔也平安无事,这是怎么了?摸头寻思,呦,头顶撞了一个大包!这头痛原来是颠簸的礼物,让我记得此行此景。关注美篇“程徽医生”,抖音“保髋程”,获得更多信息。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天之后,9月17日的北京碧空如洗(上次援藏,有患者说我写的日志像中小学范文,这个成语是知识点学生们要划重点),似乎一眼能看穿太空。4个多小时之后,我将飞越这蓝天,降落在拉萨,开启新的西藏之旅。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距离上次西藏山南之行已有年余。不得不惭愧地说,上次在山南发现的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未能解决。但无论多么忙碌,我的内心始终在追逐,手术背后有乾坤。前几年,我的主要精力用于做手术以及对不同截骨手术的类型、条件进行总结、提升,无论是比基尼切口(微笑瘢痕)还是手术精准导航,都是手术技术探索的成果。而当手术技术日臻娴熟之后,我必须在手术之外,拿出更多时间去研究、去读书,回过头去复习老师们的教诲,重走他们的心路历程,以跳脱现实之外,考虑如何能为患者做得更多。我重新阅读了Ganz教授送给我的所有教程,在丰富临床积累之上再回首,一些当初未能理解的内容,这次有了更深的体会,也逐渐理解Ganz教授的伟大不仅在于对截骨手术技术本身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更在于他对手术背后深层次的思考。Ganz教授是第二任的AO(国际骨科学会)主席。早年,Ganz教授作为欧洲骨科的领军人,主要工作之一是翻修置换失败的髋关节,在这一过程中,他发明了Ganz ring这一关节翻修的大杀器,大大提高了翻修的成功率,并对其后的翻修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的3D打印翻修假体很多也是在这个框架下设计的。高精尖手术技术行云流水,手术器械发明大力加持,Ganz教授仍不能解决所有翻修失败的问题。于是,他开始反思翻修技术这一思想框架,寻找置换失败翻修的原因,希望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大量观察,他发现多次翻修绝大部分发生青年人。要从根本上解决置换翻修失败的问题,就要跳出对关节置换技术、翻修技术的执迷,直击根源——减少年轻人做髋关节置换手术。如果不做置换手术,髋关节疼痛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沿着这个思路,Ganz教授发明了现代保髋手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回首大师来时路的顿悟。随着技术日臻成熟,当前我们保髋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答案是,有一小部分髋关节严重畸形的患者做保髋手术效果不理想,或者髋关节的条件太差以致根本无法保髋。而这些问题不都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所能解决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背后,是一个个活泼的年轻人希望的幻灭。(拉姆失去保髋机会:有时沮丧总是坚强)。既然严重畸形无法保髋,那么这些严重畸形是怎么产生的呢?往往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髋关节发育不良没有被发现并得到有效的治疗。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髋失败的问题,就要跳出对手术技术的执迷,直击根源——在新生儿期找出这些孩子,及早治疗。(小宝宝的DDH筛查)。思考到这里,我忽然理解张洪主任、张建立主任为什么不遗余力推动新生儿筛查工作了。唯有从源头上改变,才可能在将来摆脱对严重畸形的束手无策。因此,这段时间我积极加入髋关节筛查工作组的工作中。启程前往西藏之前,我跟张洪主任一起走访开展髋筛工作的社区医院。5月份还一起短暂前往拉萨,为当地政府和医院开展髋筛工作提供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孩子问题千千万 不及健康最揪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谋略,也是我们手术医生对待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长期战略——比手术刀更有力量的是,通过推动新生儿髋关节筛查这一简单的手段,给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的人生。今天,我再次踏上西藏的热土,希望将髋筛的想法变成未来燃遍中华大地的星星之火。关注美篇“程徽医生”,抖音“保髋程”,获得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