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夏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2023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更加闷热,而2023年的儿科医院人员也比往年更加忙碌。从去年年底的疫情放开后至今,厦门市各医院的儿科门急诊就不曾消停过,从新冠感染到流感爆发,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到“二阳”再到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各类病原轮番上阵,虎视眈眈的盯着这群被口罩好好保护了三年的娃娃们,于是儿科医护人员仿佛“升级打怪”一样,在前线与各类病原做着斗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儿科团队,自今年2月份复工复产以来,迅速投入正常的儿科诊疗工作中,解决集美片区及周边儿童的就医问题。5月份开始,当流感逐渐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发热、咳嗽、喘息的患儿悄悄增多了,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症状更为严重,有的甚至发展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在对入院患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后,我们发现了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迎来了一波小高峰。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累及呼吸系统,通过引起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高反应性等造成感染儿童出现咳嗽、喘息、发热等表现。大部分患儿在诊断明确后,经过规范的治疗,能获得完全康复。然而......在2023年六一儿童节的前夕,杏林分院儿科病房如往常一样,查房、收病人。这时,儿科急诊收上来了一位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的孩子,仔细询问病史后得知,这是一个1岁8个月的小女孩,发热、咳嗽4天,在外院口服药物后症状无缓解,收住入院后我们立即给予吸氧、吸痰、雾化等对症处理,同时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事实证明,这位小女孩正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重症肺炎。明确病因后我们随即开展针对性的治疗。经过3天的治疗,小女孩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气促明显缓解,肺部体征明显好转,正当我们为小女孩的康复感到欣慰时,小女孩却突然出现了乏力、食欲下降、喜睡眠、精神欠佳等与重症肺炎好转并不相符的临床表现,管床医生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小女孩的心率与前几日的心率相比,明显下降,睡眠状态下每分钟的心率甚至只有六十出头下,这对于一个1岁8个月的幼儿来说,并不算正常,除此之外,小女孩的心电监护上还时不时的出现心律不齐的心电表现。经验丰富的林刚曦主任医师,立即察觉到小女孩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个孩子年龄小、重症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前期治疗后肺部的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却出现了精神欠佳、心率缓慢、心律不齐的表现,需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林主任立即安排完善心脏彩超检查,果然心脏彩超提示心包积液形成。病毒性心肌炎,其实不单单是患儿家属,即便是对于一些年轻的儿科医师来说,也是闻风丧胆。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慢性、亚急性或急性的心肌病变,它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是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临床症状到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由于其诊断的“金标准”主要以来于心内膜心肌活检的病理诊断,这在临床上并不广泛开展,因此对于儿科临床医师来说,更大的挑战莫过于在疾病的早期,通过一系列蛛丝马迹,及时的发现该病的端倪,从而给与及时的医疗干预,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这个小女孩是不幸的,一次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除了导致了重症肺炎的发生,还诱发了病毒性心肌炎。然而,这个小女孩又是幸运的,医护人员的专业,及时制止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趁虚而入,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息、营养心肌、抗炎等治疗,小女孩不仅肺部炎症完全吸收,心率、心律恢复正常,复查心脏彩超,积液也完全消失。类似的心肌炎患儿,最近在杏林分院儿科前后出现过三例,都治愈出院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如此幸运,近些年来,也不乏有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而出现猝死的报道。如何早期识别也成了家长朋友们特别关心的事儿,在这里,我们也准备了如下小贴士:1.出现明显的体力、精神改变,尤其是在体温已经降至正常的时候,仍然有乏力、精神不佳、嗜睡的表现;2.孩子在“感冒”症状好转时,却依然有面色改变、恶心、呕吐的表现;3.年长儿童出现胸闷、胸痛、上腹部不适等。当您的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请及时就医。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孩子已经发生了病毒感染,千万别急于进行各种体育锻炼,而应该让孩子们好好休息,只有保证了充分的休息、充足的营养,才是战胜病毒最好的武器!
小孩一病就跑大医院,发热不退,一天跑4-5次大医院,因为家长心急,直接跑大医院儿科。其实这样不好,儿童病情轻重不同,医院有一些儿童有些病情较重,医院病原体很多,儿童如果生病,身体免疫相对低下,接触了严重的致病菌就可能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那么什么情况下要立即到医院急诊儿科就诊(复诊)呢?1,6个月内出现发热的孩子。2,发热超过72小时,或超高热(肛温>41度)。3,过度的嗜睡。4,呼吸加快或呼吸费力。或突然出现声音嘶哑。5,轻中度咳嗽不减退,超过一周。或严重咳嗽,或因为咳嗽出现呛咽、呕吐,异物吸入气管或食管。6,腹泻儿童年龄小于6个月。7,出现血便或黑便。8,儿童在4个小时内不论任何原因出现反复呕吐。9,脱水(口干,6小时无尿,24小时内换尿布少于4块)10,耳痛11,大儿童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头痛、头晕。12,剧烈的腹痛。13,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或皮肤黄染。14,突然出现全身冷汗、寒战、发抖。15,突然出现抽搐。16,突然出现皮肤多处皮疹。17,其他意外如狗咬,电击,烧伤,溺水,蛇咬,中毒,严重外伤等。备注:该文被“名医”杂志引用,详见“名医”杂志(国内刊号CN 44-1666/R, 国际刊号ISSN 1674-9561)2013年4月第72页(总第039期)http://www.mingyizazhi.com/doctor/info_list.asp?cataid=1&id=1145
1,儿童发热是常见的症状。2,正常儿童腋下体温为36-37度。3,大于37.5度考虑患儿存在发热。4,大于38.5度考虑使用泰诺林或美林。5,高热时一定要解开衣服,冬天只穿一件单衣,夏天可以把上衣脱光,热退后再穿正常量的衣服,不能多穿衣服,否则容易高热惊厥,小婴儿可能出现捂热综合征。6,发热本身是一种对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所以并不要过度担心发热问题,记得多给水分就对了。如果孩子饮食不佳,要给小儿足够的含有一定矿物的水份。7,发热不会引起脑损伤,出现脑病或脑损伤是感染的疾病本身的问题,与发热高低无关。记住如果得了脑炎并不是发热本身导致脑炎,而是病原体击垮了儿童的免疫系统,突破血脑防御屏障,导致脑炎。8,如果孩子发热很高,精神好,并不可怕,按照上面的方法处理就可以了。但如果孩子发热时间很长,体温不是很高,也是不好的表现。9,了解了以上的情况后,记得发热时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饮食才是家长最需要观察的。10,现在更多研究表明高热惊厥并不可怕。一些儿童后来出现癫痫,其实和所患疾病和儿童本身基因有关,并非与体温高低相关。11,如果发热的患儿出现了皮肤出疹需要去医院同时看一下皮肤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另外,有一些孩子在体温快速上升时会出现寒战,四肢冷。这时候,很多家长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导致高热惊厥。实际上,这时该解开衣服,服退热药,温水搽肢体,尽快就医。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是会主动穿衣来保持恒温。穿衣很多人认为是为了漂亮,帅气。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为了帮助维持身体得恒温。在夏天,我们会少穿衣,冬天会加衣服。所以在人体发热时,再穿衣服,是违背恒温动物的生理需求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发热了,要脱衣服。不要认为脱衣就着凉感冒,他已经感冒了,就要让他觉得舒服,病才会好得快,否则很容易导致抽搐。不是不能穿衣服,而是要等体温下降了再穿衣。总之,保持身体温度平衡就对了,这样好理解了吧。省得为了这事老和我在诊室里争半天,尤其是那些老太太,养过很多孩子,经验丰富,我很尊敬她们,年纪一把了,说不得。不说吧,回去又好不了。病人太多了,我说多了也累得慌。年轻得父母们,你们可想好了,到底是您们的老人家经验可靠还是专业的儿科医生说的正确,想想看,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多少儿科病人,且不用说他们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就这件事情上他们的经验还不比带过几个孩子的老人更丰富吗?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希望年轻的父母们在读到这篇文章收益后积极的转发,让更多的年轻父母不害怕孩子发热。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gx8809786_72947722.htm
腹泻——是指大便稀或水样便,并且次数常常增加,腹泻病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在小儿也是很常见的。家长要注意儿童的日常卫生情况。粪-口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腹泻病一旦发生,即使经正确的治疗,腹泻仍可能持续10天之久。 呕吐——常由于消化道病毒感染或食物刺激消化道所致,如果处理恰当,大多数呕吐在8-12小时内停止。如果呕吐不停,需要立即就诊,排除其他急症原因。发生呕吐反复发作,超过12小时,往往比腹泻更需要立即处理。如何处理呕吐和腹泻?A第一天的处理: 1,停止所有配方奶和固体食物,除非您的医生在看过患儿后告诉您继续喂养。母乳喂养婴儿,只有腹泻而没有呕吐,可以继续给予母乳。如果出现呕吐,则应立即停止母乳,给予清液体(具体见下文) 2,多次小量给予患儿一下清液体,喂养的方法详见另一篇文章如何对出现呕吐的患儿进行口服补液 年龄小于2岁的小儿:喝口服补液盐。 年长儿可以用同样的口服补液盐,或稀释的苹果汁(一份苹果汁加3份水),或500ml米汤加入半个啤酒瓶盖子的食用盐。 如果孩子症状改善(不再呕吐并感觉自己饥饿愿意吃东西)可以进行下一步处理BB第二天: 经过24小时清液体治疗后,腹泻和呕吐应减轻,如果不是这样,应去看医生。如果腹泻已减轻, 可以少量饮食,如苹果酱,糊状香蕉,米制食品,饼干。对于婴儿,可以开始给予正常的配方食 物,但开始时,须用水将食物的浓度稀释到正常的一半。C第三天: 如果腹泻继续减轻,对于婴儿,可用平常浓度的配方食物,对于年长儿,可给予少量牛奶或奶制品。然后,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以上的步骤如果患儿在每一个步骤实施过程中没有改善,则维持原来的步骤,不要急于下一个步骤。如果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诊。应该避免些什么? 1, 不要一次就给小孩大量液体饮用,这样可能加重腹泻或呕吐 2,如果您没有得到医生的指示,只给小儿清液体的时间不要超过2天。 3,年龄3岁以下腹泻或呕吐的儿童不要用止泻药,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年长儿在特殊情况下,才能给予止泻药 4,不要给小孩服任何药物,除非有医生处方。 5,在上述配好的液体中,不要另外再加盐或糖 6,不要给小孩喝白开水,葡萄汁,梅汁或未稀释的苹果汁。白水里没有足够的矿物质,果汁通常 加重腹泻需要立即就诊的情况: 1,继续呕吐超过4小时 2,解血性大便 3,小儿腹痛超过2小时 4,很烦燥或昏昏欲睡 5,超过6-8小时以上小孩未排尿,或尿布不湿 6,嘴唇,舌头和口腔表面很干 7,开始上述治疗计划5天之后,小孩仍腹泻,解水样便。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gx8809786_82209667.htm
患儿出现呕吐需要进行口服补液。方法如下:给予口服补液盐(即医院或药店里的一包补液盐,冲泡500ml的温开水所得液体),年长儿或用稀释的苹果汁(一份苹果汁加3份水),或500ml米汤加入半个啤酒瓶盖子的食用盐代替口服补液盐,最初的一小时用量及频率非常重要,否则口服补液失败就很麻烦,病情加重脱水严重则需要输液。6-23月的儿童5ml每次,每5分钟喂一次。2-5岁的儿童10ml每次,每5分钟喂一次。5岁以上的儿童15ml每次,每5分钟喂一次。不要一次太多,否则容易呕吐。一个小时后上述步骤成功,可以适当在每次的喂养量上增加,但不要加倍。两个小时后上述步骤成功,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增加更多的液体。小婴儿应该尽可能继续母乳喂养。如果喂盐水过程中出现呕吐,停止15分钟喂养,然后继续给予每5分钟喂养一次。如果上述步骤在停止15分钟后喂养,孩子仍然继续呕吐,请立即就诊。
患儿喊头晕,头痛,这是家长有时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观察和注意些什么呢?原因:1,在感冒发热时,头晕,头痛是经常的伴随症状,小儿常常因为这样叫头晕,头痛。2,精神紧张。3,偏头痛。4,头部外伤后会叫头痛。5,肾脏或心脏病引起的高血压脑病。6,颅内出血或肿瘤等占位性疾病(极少见但容易漏诊)。7,假性颅脑肿瘤(如一些药物引起颅高压)。8,颅内感染(脑炎)也是常见原因。其中的第4,5,6,7,8项,均有致命危险,所以家长要特别警惕。观察注意事项:1,可以给孩子吃美林或者泰诺林,观察一个小时,如果疼痛缓解,问题小一点,不缓解需要就医。2,测量血压,脉搏。明显异常者就医。3,观察孩子意识状态,明显嗜睡者要立即就医。4,简单的检查孩子的视力情况,问有无视力模糊。改变者就医。5,观察孩子是否有行为改变。改变者就医。6,孩子是否会在夜间因为头痛惊醒。出现者就医。7,有无眼前眩晕,出现者就医。8,疼痛时间,有无固定位置,或会转移,随时间进展加剧或者缓解。后脑部头痛者要尤其注意。9,耳鼻眼,有无异常的液体或血液流出,出现着立即就医。10,详细最近的服药情况。11,如果有既往的肾病或心脏病史者,出现头痛立即就医。12,呕吐,是最重要的观察手段,出现喷射性呕吐,要立即就医。13,头颅外伤后,参考本站的另一篇文章。
头部受伤后,即使当时没有发现严重受伤的证据,在以后24-48小时内,仔细观察您的小孩是非常重要的。受伤的表现可能在迟些时候出现。以往建议:即使在夜间,在受伤后的第一个8小时内,也应每2个小时叫醒并检查您的孩子,在以后的18个小时,每3-4小时检查一次。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是儿童外伤,很少出现夜间在睡眠中死亡,所以不建议叫醒儿童,而是要求家长在最初数小时密切观察。儿童自己痛醒了则应该特别注意。如果发现下列情况,请立即就诊。1,您的小孩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婴儿除外)。2,意识模糊(不知道他/她在何处)。3,要唤醒小孩有困难或者小孩似乎很想睡觉(由于受伤后感觉疲倦,这也可能是正常现象)。4,表现出头晕或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5,一条上肢或下肢似乎失去力量。6,小孩自述或者表现出看东西模糊不清,或者出现复视。7,反复呕吐(受伤后小孩呕吐1-2次是正常的)。8,发生抽搐(身体以一种不能自我控制的方式快速抽动)。9,从小孩的耳朵或鼻孔里流出液体或者血。10,有持续性头痛的表现。注意:在两天内不要给予止痛药(可以给泰诺林或者美林止痛)镇静药,除非检查过小孩的医生开处方给药。
用力摇晃婴儿可以导致Shaken Baby SyndromeShaken Baby Syndrome的危险性在于:损害婴儿的大脑。导致永久的残废如:失明或瘫痪。可能致死。小孩在一岁以下是最危险的年龄,因为他们常常哭闹,导致大人心烦而使劲摇晃婴儿。大孩子也可以因为剧烈的摇晃致病。父母或着看护婴儿的人如何安慰哭闹的孩子呢?1,检查一下婴儿的哭闹是否是一种特殊需要的信号,比如换尿布,需要喂养,觉得太热或太冷,需要关注,或者是发热了。2,抱着婴儿,这样并不会溺爱孩子,但是有的孩子不喜欢被人轮流抱。3,用柔软的襁褓包裹婴儿。4,关掉电灯保持环境安静。过多的刺激会诱发或加重婴儿哭闹。5,另外轻音乐,单调的噪音,轻微的嘘声可以使得孩子安静下来。6,许多婴儿被抱着走动,或者放在轮椅里推,或者坐汽车等等有节律的振动下就会安静下来。7,让婴儿吸吮母乳,或给安慰奶嘴也有帮助。8,给婴儿洗个温水澡也是个好办法。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大人该怎么办?1,如果你发现经过了以上的努力后仍然不能阻止婴儿的哭闹,那么,放下婴儿置于安全的小床上。大人离开房间几分钟。2,透透气,慢慢深呼吸,放松一下心情。3,大声说几声“不”,或者数数到10,20或30。4,紧紧抓住一个软的东西5,听听轻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6,或着干脆大哭一阵7,冲个淋浴8,和你信得过的人打电话,寻求他们的帮助。9,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可能伤害孩子,那么叫警察或者救护车,到医院就诊。
This is my first English article , If you are interesting in this article please readit on the web site, itcan be down load free, but should not use itas a commercial purpose.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075737AbstractCurrently,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PEM) as practiced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ours in China. 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is just children’s internal medicine and does not include general surgery, ear-nose-throat, etc. If children have an emergency condition that require specialized treatments they need to go to different departments. However in Canada,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physicians will first treat the patients whatever the condition, then, if it is a complicated sub specialty problem, they will consult the specialist or let the patient see the specialist later. In addition, resuscitation is done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 in China, but it is done in the emergency room in Canada.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systems in Canada and China and also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of pediatric triage.
这是发表在Pediatric Emergency Care?Volume 30, Number 9, September 2014的论文,我是作者之一,文章是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参与了老师的科研工作后加入作者行列完成的,Impact of follow-up calls from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on return visits within 72 hou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 Emerg Care.2014 Sep;30(9):613-6. doi: 10.1097/PEC.0000000000000207.Impact of follow-up calls from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on return visits within 72 hou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Goldman RD1,Wei JJ,Cheyne J,Jamieson B,Friedman BC,Lin GX,Kissoon N.Author information1From the Pediatric Research in Emergency Therapeutics (PRETx) Program, Division of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hild and Family Research Institute (CFRI), and British Columbia Children's Hospital,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AbstractOBJECTIVES:We compare the rate of return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within 72 hours between families of children receiving a follow-up telephone call by a non-health care provider asking about the child's well-being 12 hours after their visit to the ED and families not receiving a follow-up call.METHODS:This wa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which we conducted a follow-up call starting at 12 hours after discharge from the ED versus no call for follow-up. At 96 hours after discharge, we contacted all recruited families. We recorded the rate of return to the ED within 72 hours of discharge.RESULTS:Of 371 families in the data analysis, 46% were in the study group, and 55.5% were male patients. Mean age was 5.7 years. The outcome measure was found to be in contrary to our hypothesis. We found return visits to the ED in 24 (14%) of the children in the study group compared with only 14 (7%)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3). All other parameter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CONCLUSIONS:Emergency departments practicing follow-up calls by non-health care providers should consider a forecasted increase in return rates.PMID:25162691[PubMed - in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