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抽搐就是癫痫病 抽搐是癫痫的主要症状之一,但不是癫痫病的独有症状。其它疾病也可引起抽搐,如低钙抽搐、小儿高热惊厥、低血糖惊厥等,因此抽搐不一定都是癫痫病所致。同时,有些类型的癫痫病人并没有抽搐症状,因此,不能把抽搐与癫痫等同起来。 误区2:抽搐动作大就是大发作 癫痫的大发作和小发作都属于全身性发作,大小发作不是按抽搐动作幅度大小区分的。大发作有全身四肢的抽搐,而典型的小发作,仅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而没有抽搐动作。有些患者或者家属把全身大发作以外的其它形式的发作都认定是小发作,显然是不确切的。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发病症状,准确分型,合理选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误区3:发作时患者神志丧失 绝大部分癫癫患者发作都伴随神志丧失。但有些类型的癫痫,如局限性发作,肌阵挛癫痫等,病人发作时意识清楚。因此,不能因为患者神志不丧失,就否认癫痫的诊断而贻误治疗。 误区4:继发性癫痫与遗传无关 通过对癫痫病人及其有血缘关系亲属的大量调查发现,不仅原发性癫痫与遗传有关,而且继发性癫痫的直系亲属发病率远比普通人群高。 从临床上分析,发生了脑外伤、患过脑炎、脑膜炎、有产伤窒息史的患者不一定都发生癫痫。因而说明,是否发生癫痫不仅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强弱,而重要是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因素。 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发生惊厥的“惊厥阈”值的高低,这种阈值越低越易发生癫痫。若环境因素的强度,超过了其惊厥阈值,就会发生癫痫。从而说明,不仅原发性癫痫,而且继发性癫痫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误区5:癫痫病人不宜生育 癫痫虽有遗传性,但对下代的影响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般说来,癫痫病人的子女只有5%发生癫痫,因此癫痫病人是可以生育的。虽然我国法律未明令禁止癫痫病人生育,但从优生学的角度,癫痫病人最好避免与惊厥阈值低的人结婚,癫痫病人应在病情稳定,基本控制发作后生育。 误区6:脑电图正常就不是癫痫 脑电图检查对于癫痫病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诊断癫痫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据统计,80%的癫痫病人脑电图异常,而有5~20%左右的癫痫病人发作间隙期脑电图检查正常,还有一些脑电图异常的人始终没有癫痫发作。因此,临床上不能因脑电图正常就排除癫痫病的诊断,也不能因脑电图异常就诊断癫痫。医生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发作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误区7: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好 抗癫痫用药原则之一就是主张单一用药。近年研究发现绝大数癫痫病人在血药浓度监测下,服用一种合适剂量的抗痫剂,可以满意地控制发作,没有必要同时服用多种抗痫剂。联合用药易导致慢性中毒,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增加毒副作用,并使发作变频,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误区8:西药治疗需要终身服药 西药治疗癫痫的原则之一是坚持长期用药,缓慢停药,但不一定都要终身服药。患者确定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后,要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地坚持服药,直至完全控制发作4年左右,就可以逐渐减停药物,其减停过程需持续1~2年。逐步减药期间如病情发作,则需恢复原药量继续服用4年控制不发、再依次减停。
对神经内科医生来说,脑电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武器”。医生通过脑电图对人的脑电波进行分析,主要应用于各种类型癫痫的诊断,可以对癫痫的发生部位、癫痫的发病类型进行诊断。 同时,脑电图可以鉴别很多发作性事件的性质,如:抽动症,多动症,夜惊症,晕厥,周期性呕吐,头痛等。另外,脑电图还对其他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一定的参考诊断价值,比如对脑部肿瘤、脑部炎症、颅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对于晕厥的发生、中毒、精神分裂症、精神异常等中枢性疾病,进行辅助的诊断检查,以便全面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1.洗头。在患儿做脑电图前,为达到理想出图效果,孩子的头发最好短一些。女孩子不方便剪短发,做脑电图检查前一天用肥皂洗干净头皮,洗头后切勿用护发用品,这样脑电图的电极阻抗相对低,出图效果好。 2.吃饱饭。做脑电图时避免空腹,因为在空腹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导致脑电背景出现慢波活动,对评估脑功能造成误差。另外避免不良刺激,避免长时间看手机,喝咖啡、可乐等饮料。 3.检查时不要穿尼龙衣服,容易起静电衣服,不能戴眼镜、手表、假牙等一切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避免静电干扰。 4.做脑电图前请不要自行减停药物,如果患儿不做术前评估或遵医嘱减停药物,千万不能自行减停药物以为了做脑电图,否则又导致癫痫发作。 5.有些脑电图需要剥夺睡眠,因为剥夺睡眠后脑部放电更容易诱发。如果您是约上午时间做脑电图,最好要求孩子凌晨4-5点钟起床,到做检查时候处于睡眠状态比较好,这就需要家属和患儿配合。 6.进入视频脑电图监测病房后,需要关闭手机无线上网设备,以免干扰脑电图记录,影响监测治疗。 温馨提示:脑电图是既安全又没有辐射的检查,请患儿家属放心! 附0-8岁剥夺睡眠时间表: 0-1周禁睡1小时,即检查前1个小时不能睡觉(包括报到后) : 0-1月禁睡1小时 2-3月禁睡1.5-2小时 4-8月禁睡3-3.5小时 9-12月禁睡4-5小时 1-2岁 禁睡5-6.5小时 3-4岁 禁睡7-8小时 5-7岁 禁睡9-10小时 8岁以上禁睡12小时
每位有娃的妈妈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宝贝生病难受了,宝贝一生病,食欲就变差,几天下来能瘦个好几圈,任凭妈妈变着法儿的做各种好吃的,宝贝还是不吃,可急坏妈妈了 不必着急! 宝贝生病食欲差,如同大人一样, 我们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也不太想吃东西, 而此时我们也并不感觉到饥饿。 那么,问题来了 1 人为啥一生病就没食欲呢? 这其实只是身体出于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而已! 当我们的身体遭遇病毒入侵后,会自动启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进食,来避免过多的能量消耗在食物消化上,集中身体所有资源优先用于对抗病菌,使免疫力充分发挥。 食欲下降,减少进食,使得细菌的繁殖得不到营养的充分供给,而细菌或病毒又没法从血液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素,生命力也就没那么顽强,容易被清除。 生病期间基础代谢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吃进去的食物不容易被消化掉,反而容易积食导致宝宝有肠胃不适感,自然不怎么爱进食。 所以,当孩子生病不爱吃饭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理解,要知道此时孩子正在努力与病菌抗争,尽可能淡定,安抚,不在孩子面前有太明显的焦虑和争执。 那么,生病期间孩子不爱吃饭,是不是就这样饿着呢? 当然不是。生病期间身体也需要消耗营养,而且还不小,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身体会加速消耗原有的储存,这就是病一次瘦几斤的根本原因。 孩子不爱吃饭,又不能让他饿着,多少还是得吃点。但究竟要吃什么才能提起宝贝的食欲?我想这正是妈妈们关心问题的所在。有人说孩子生病期间不能吃鱼肉蛋,最好喝白粥!靠谱吗? 2 生病期间宝贝的饮食安排 宝贝生病期间,既不能断了孩子的营养供给,又要理解他的食欲下降。着实让妈妈们为难,既然疾病必然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不可能两全其美,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将疾病带给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 1、补液要充分 宝宝生病期间,特别是发热、呕吐、腹泻等疾病伴随着体内水分大量的流失,严重的时候可能危及生病。所以,就算孩子不想喝水,你也要想办法让他喝。 凡是含水量大的食物,都有补液的作用,生病期间都需要优先供应补液餐,具体选择,根据宝宝的病情程度和年龄去选择。 2、少吃多餐易消化 宝宝生病,多少比较慵懒,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仅容易喂食,而且容易消化,可以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比如粥、面条等。 6个月以内的尽量多喂奶,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后,可以选择的就多了,不要只给稀粥,平时吃过的食物都可以吃,尤其富含水分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蔬果是最好的补液食物,只要平时吃过的都能吃,食物的稀稠度和量以宝宝能接受的度为准。 当呕吐严重到不能进水,且有脱水迹象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静脉给体内输入补盐液。 3、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帮助宝宝抵抗疾病,促进恢复。特别是深色的蔬菜,比如胡萝卜、菠菜、空心菜、南瓜、红苋菜等,富含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帮助呼吸道粘膜保持完整,有助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康复。 4、适量进食鱼禽蛋和瘦肉 有人认为宝宝感冒发热的时候不能吃荤,什么鸡蛋、肉类统统不能吃。实际上恰恰相反,宝宝发热期间消耗体力较大,更加需要高热量的食物。 生病期间确实不能给难消化的食物,但不代表不能吃肉鱼蛋,肉鱼蛋是优质蛋白的来源,即使生病期间,也可以适当给予,不要太多就可以。 食物是否好消化,跟烹饪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同样是鸡蛋,蒸蛋羹比煮蛋好消化,煮蛋比煎蛋好消化;同样的瘦肉,蒸比炒好消化,炖烂的比蒸的更好消化…… 所以生病期间,只要宝宝能接受,喂一点蒸蛋羹、炖烂的肉泥或者清蒸鱼泥,都是可以的。 均衡营养同样适用于生病期间,不同种类的食物,提供的营养素也不同,肉鱼蛋奶提供优质蛋白,不同蔬菜水果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哪一类都不可或缺,所以依然要“杂”着吃。 只有腹泻特殊一点,要避免给太多高纤维的食物,比如粗杂粮以及芹菜、韭菜、笋、花菜、扁豆等高纤维蔬菜。所以腹泻可以选择的食材并不多,只能等待腹泻结束,再慢慢恢复常规饮食。 5、记住“4不原则” (1)不要给从未吃过的食物! (2)不要给孩子平时就不爱吃的食物! (3)不要给任何加工零食、饮料以及煎炸的和生冷硬的食物! (4)不要逼迫孩子吃东西 最后,能吃什么,吃多少,视程度而定! 我相信,只要孩子人舒服了,那么他就不会排斥吃东西。 一般情况下,孩子对于进食欲望大概有三种程度: 1、三餐进食正常,只是比平时少了一点。 宝宝生病了不一定就完全没有食欲,大人不要理所当然的只给一点米粥,或着只给奶喝,如果食欲影响不大,可正常吃。 考虑到消化能力有所下降,可以减量同时把食物处理的更加软烂,以便更好消化。也就是说,吃的可以跟平时一样,只是总量减少,食物性状保持最好消化的状态,种类不应主动减少。 2、食物送到嘴边闭口不吃,是爱吃的时吃两口。 这种情况最常见,原则是不强迫,不勉强,注重补液、少量多餐。 3、吃什么吐什么。 这时候妈妈需要鉴别两种情况。吃什么吐什么要看是因为没胃口把食物含在嘴里或者用舌头抵出来的那种吐;还是因为肠胃根本不能接受食物的那种呕吐! 前者请参考2,若是后者,是需要禁食的,禁食期间要喂水,防止脱水,禁食时间视严重程度而定,一般10~12小时不等,恢复饮食从流质的汤汁类开始。 如果不能进水、精神状态萎靡,有脱水迹象必须就医。 “ 吃不吃饭,身体知道! ” 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即使两顿都没进食,也不能勉强,孩子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吃东西。对妈妈来说,更焦虑的是孩子不吃饭会营养不良,甚至掉肉!只能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欲速则不达。先把心态放好,给宝宝加强营养不在乎这几天,等病情好转,食欲自然也会好转。待身体康复后,再帮助宝宝重新找回之前丢失的“营养”吧。
案例1:瑞瑞,4月龄,出生后配方奶喂养,三周后出现面部皮疹;尚未添加辅食。因全身反复重度湿疹来诊。 案例2:悦悦,1月龄,母乳喂养,因反复腹泻6~7次/天就诊。 案例3:江江,8月龄添加蛋黄后数小时后,全身出现红疹前来就医。 这些情况是否属于食物过敏?带着以上问题让我们开启一场食物过敏的认知之旅吧! 一 什么是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食物不良反应的一种,指一种或多种特定食物成分进入人体后使机体致敏,再次反复进入可导致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 宝宝过敏,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食物过敏的症状呈非特异性,以皮肤、消化系统、呼吸道系统症状最为常见,此外还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 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胃食道反流、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血便、肠病或严重结肠炎等。 ■ 皮肤症状:特应性皮炎,面部、口唇、眼睑水肿(血管性水肿),进食后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 非感染性呼吸道症状:鼻痒、流涕、中耳炎、慢性咳嗽、喘息等。 ■ 眼部症状:眼痒、流泪、瞬目、球结膜充血。 三 宝宝发生了过敏,宝妈需要注意啥? 应该注意观察记录食物过敏病史,并做好记录;在看门诊时清晰地告知医生以下要素: 1.可能诱发的可疑食物:比如婴儿加辅食过程中出现了过敏反应,需要留意宝宝可能接触到的新食物有哪些。 2.食物摄入的量 3.摄入食物后出现症状的时间,根据食物摄入后出现过敏症状的时间判断速发型及迟发型过敏反应。 4.留意有无其他诱发因素等。 5.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还需要记录母亲的每日饮食,考虑母亲的食物是否引起宝宝过敏症状。 通过对上述病史的回顾,有助于医生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种类的选择。 四 宝宝过敏了,有哪些食物过敏检查方法? 1.血常规:部分食物过敏患儿会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2.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检测获得的阳性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回避试验确定过敏原种类。 由于食物过敏可能为T细胞、嗜酸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食物过敏原slgE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过敏的可能,尤其是胃肠道相关的食物过敏症。此时需进一步采取斑贴试验或回避试验进行诊断判别。 3.斑贴试验:对考虑存在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婴儿,皮肤试验及血清slgE检测不能确定过敏原者可采用。 标准过敏原制成的贴剂,贴于皮肤表面,在48 h后移刮去,观察皮肤的变化及是否有其他临床表现。对非IgE介导的特别是小麦导致的食物过敏有一定诊断价值。 3.皮肤点刺试验:是比较方便、简单、快速、重复性好、阳性率高的试验,试验可以判断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对吸入性过敏,如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食物过敏的阴性预测值高。 4.回避试验:食物过敏者无论是否检测到过敏原sIgE都可使用。 主要是通过短期回避常食用的可疑食物,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帮助明确过敏原的种类。 一般每次严格回避一种食物2周,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如果考虑是迟发型过敏反应(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最少4周,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如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提示过敏可能与此种食物有关。 5.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通过回避可疑食物2~4周,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可疑食物激发症状出现的方法,观察食物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 6.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临床症状吻合性差,缺乏具有诊断价值,美国及欧洲临场免疫与过敏学会的指南均不建议用于食物过敏诊断。 以上是过敏诊断的常用方法,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过敏反应类型由医生进行综合判断,避免盲目进行过敏原检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五 宝宝确诊了食物过敏后咋办? 1.回避饮食 ■ 过敏原明确时,进行回避或采用消化酶处理,减轻过敏原性。 ■ 过敏原不明确,可以短期采用限制性食物疗法。即在2~4周内限定患儿只食用很少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大米、蔬菜、猪肉等。如果在这段时间过敏症状消失,可以定期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入单一食物,对于过敏的食物则进行回避。 2.药物治疗及其他 多数食物过敏儿童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育完善有消退趋势;少数食物过敏会持续存在,或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六 孩子过敏了,需要一直回避过敏食物吗? 需要结合过敏症状及过敏种类,由医生综合判断给予专业建议。常规引入食物适应证根据过敏症状及过敏种类,分为家庭再引入食物适应证和医院内再引入食物适应证。 ■ 家庭再引入食物适应证:轻度症状者;过去6个月无过敏反应者; 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且IgE水平降低。 ■ 医院内再引入食物适应证:中重度过敏反应者;微量食物暴露出现严重反应者;常规哮喘预防性治疗者;多种过敏原过敏或过敏累及多个器官者等 ■ 过敏儿童辅食添加:食物过敏的患儿添加辅食可先加含铁米粉、蔬菜等,逐步过渡到肉类食物、鸡蛋、海产品。如果同时需要进行从氨基酸配方奶到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转换时,则暂停添加新辅食,先进行转换。对于非IgE介导的过敏患儿鼓励尽量尝试多种食物。 七 回顾开头的案例 案例1 瑞瑞,4月龄,因全身反复重度湿疹来诊。出生后配方奶喂养,三周后出现面部皮疹;尚未添加辅食。 症状表现:全身湿疹,烦躁不安,频繁哭吵,使用皮肤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父亲为过敏性体质。 结合患儿情况进行皮肤点刺实验,牛奶阳性。血常规实验学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偏高。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回避普通配方奶,转为氨基酸配方奶2周,症状缓解;回加牛奶后诱发口周红疹。 综合以上情况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 1)建议回避牛奶,以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替代,奶量逐渐至800~1000 ml/d。考虑该患儿过敏症状为轻中度,1~3个月后或经医生评估后尝试转换为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 2)对症治疗—氧化锌、艾洛松等药物对症治疗 3)添加辅食建议:正常引入辅食,但务必需要小量尝试,尤其引入鸡蛋及海产品食物时。 案例2 悦悦,1月龄,母乳喂养,因反腹泻6~7次/天就诊。 门诊体格及实验检查:体重4.5 kg,身长57 cm。血常规白细胞异常、大便常规见白细胞及红细胞,潜血阳性,腹部平片及B超结果未见异常。 结合以上症状,考虑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母乳喂养为主并经与消化科会诊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初步诊断为牛奶奶白过敏。 门诊诊疗过程: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奶制品,同时以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普通配方奶4周后复查患儿大便,大便隐血转为阴性。恢复母亲正常饮食,继续氨基酸配方奶喂养,5日后大便带有血丝;母亲再次回避牛奶蛋白,并以氨基酸配方替代喂养1周左右大便正常。 综合以上情况诊断为:食物奶白诱发的直肠结肠炎。 门诊建议: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饮食回避牛奶及其奶制品,并补充钙剂800~1000 mg/天。 案例3 江江,8月龄添加蛋黄后数小时后,全身出现红疹前来就医。 经询问,江江妈妈首次给江江添加蛋黄时,直接添加了1个蛋黄。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暂停添加蛋黄数日后红疹有消退,考虑食入蛋黄引起的过敏反应。 综合以上情况建议: 1)暂停添加蛋黄并观察宝宝红疹情况,并告知尝试添加新的辅食时要遵循少量尝试的原则,即使宝宝喜爱这种新食物,也要遵循少量添加,逐渐增加原则,避免宝宝的胃肠系统及免疫系统出现不适症状。 2)药物对症治疗 3)过敏症状完全消退后,遵医嘱告知或在宝宝1岁左右少量尝试添加蛋黄并观察宝宝是否存在过敏症状,如无过敏症状继续缓慢增加蛋黄添加量;如存在过敏症状进一步咨询医生相关的添加计划。 总结 1.食物过敏表现形式不一,如发生食物过敏症状,宝爸宝妈需要记录好食物过敏发生前后接触的食物情况,去医院相应专科进行正规地医疗咨询。 2.切记避免盲目进行过敏源检查,应当由医生结合患儿过敏病史区分食物过敏种类采取相应的过敏检查方法。 3.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临床症状吻合性差,缺乏具有诊断价值,不适用于食物过敏诊断。 4.食物激发实验是确诊食物过敏的金标准,具体如何实施遵医嘱进行。 5.食物过敏治疗主要为严格回避过敏原及对症处理。 6.多数食物过敏儿童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育完善有消退趋势。 7.需要结合过敏症状及过敏种类,由医生综合判断如何再次引入”过敏原”食物(如鸡蛋、牛奶等)的专业建议。
腺样体肥大是大家熟悉的问题,患病率也是越来越高,研究发现,34%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该病。 腺样体肥大最容易导致鼻塞,张口呼吸,孩子打鼾、睡眠影响等问题,严重会导致鼻-鼻窦炎反复,中耳炎、听力受损,有些家长还知道其可能导致孩子变丑。 出现这些问题,到底该保守用药治疗,还是立即手术呢?孩子腺样体能自己萎缩,那能等其自己好吗?手术就一定能好吗?切除会影响免疫力吗?会导致哮喘吗? 一什么是腺样体,有什么用呢? 腺样体也叫增殖体,是一些淋巴组织等组成的免疫器官,和扁桃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其位于鼻咽部(下图红框),所以也叫为咽扁桃体。而咱们熟知的扁桃体位于上颚处,应该叫做颚扁桃体,只是最容易别发现,就简称为扁桃体了。 二 腺样体为什么会肥大? 想实现上面的功能,腺样体得变得大一些,为啥呢?先说简单的,想遮盖后鼻孔,不得有点体积吗?不然一点点,你能挡住啥呢?所以得变大一些才行。 那防御时,为啥要变大些呢?青春期、成年人也要防御,为啥不大呢?考虑可能是因为虽然儿童的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都发育成熟,该生成的细胞、分泌抗体啥的都没问题。但是没有经历过各种病原的洗礼,各种细胞、抗体的质是不行的,得靠量取胜,所以,就得多生成些细胞在这里,就会变大。 以上这种增大(不用管到底多大),不仅产生良好的保护功能,又不影响呼吸、导致啥不好的反应,可以称为生理性肥大,也就是正常的增大。腺样体生后逐渐增大,在6~7 岁时最大,当人体免疫功能逐渐成熟后,腺样体功能就不重要了,大部分人的腺样体会在 10 岁后逐渐萎缩,成人几乎看不到。 那在数据上,到底多大是正常的呢?好吧,在第六条讲。 但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还有病理性的增大,也就是没有好处,只有坏处的增大了,就是大家熟悉的腺样体肥大。 三 什么是腺样体肥大? 简单说,腺样体肥大就是腺样体出现了肥大,并且出现影响生活的症状。腺样体肥大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 虽然咱们说腺样体是免疫器官,但是其本身也会被病原侵袭感染的,而感染后,就会出现发炎等问题,就像扁桃体炎一样。 四 腺样体肥大有什么危害? 这个可以理解为,一个进气的管子被阻塞了一部分之后出现的后果。这个管子,前通鼻腔,后通咽部。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鼻塞、打鼾、张口呼吸,这都是鼻腔的通道被阻塞后的结果,管腔变窄,气流通过时就会出现异常声响,就是打鼾声,鼻腔这个通路不通畅了,但是肺内空气不能缺,就只能走嘴巴,出现张口呼吸。 长期鼻塞会出现嗅觉障碍;还可能会因为通气差、分泌物、病原潴留导致鼻-鼻窦炎,孩子会抱怨面部疼痛或涨感。长期的张口呼吸,会导致特殊的面容,具体见第五条。 腺样体肿大后,会压迫到下方的咽鼓管开口,导致咽鼓管阻塞或者病原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咽鼓管是保证中耳内压力正常的通道,阻塞后会导致听力减弱,耳痛,耳鸣,分泌型/化脓性中耳反复感染。 还有些孩子,因为炎症导致鼻涕分泌增多,会有老是流鼻涕表现;腺样体肥大还会导致慢性咳嗽,因为腺样体处的炎性渗出物、鼻咽分泌物向后滴,刺激咽喉、气管导致咳嗽,这种称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晨起时明显;还会因为长期炎症介质刺激,产生刺激性干咳,严重出现喘息;患儿因为炎症,会出现口臭表现。 腺样体增大合并扁桃体增大,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个病就是睡觉打鼾,睡着睡着,会出现呼吸暂停、咳嗽或者窒息等。夜间睡眠不安,会继发精神不佳、脾气暴躁、学习障碍等问题。 五 真有腺样体面容这个问题吗? 是否因为腺样体肥大,导致慢性口呼吸,从而出现特殊的面容,这个问题存在争议。 理论上,口呼吸会导致面部狭长、硬腭高拱、下颌内缩这样的面容,如果是腺样体肥大的导致的,之前会称为「腺样体面容」。但是现在虽然很多资料也会写「腺样体面容」,但都会加以注明是可能导致或者说还不明确。 口呼吸之所以导致这些面容表现,是因为口呼吸时,舌头会下降,不能紧贴上腭部并对其施加侧向压力(鼻呼吸时是可以的),这样上颚(硬腭)部位就会高拱,上牙弓就会变窄,这样面部就会狭长,同时口呼吸时,上下牙不会接触互相挤压,那恒磨牙会过度的生长,变得更长,导致下颌更向后,向下,这样就出现了脸更长、下颌内收表现。 六 怎么检查明确腺样体是否肥大? 目前主要有两种检查方式,判断腺样体是否肥大。 1.鼻咽侧位片( X 线): 就是给孩子拍个侧脸的X线,能看到腺样体的大小以及占鼻咽腔宽度的比率,来评估腺样体肥大的程度。 2.鼻咽镜检查: 将内窥镜经过鼻子进入,直接观察腺样体堵塞后鼻孔的程度。 这种检查没有辐射,就是检查过程会有些不舒适(孩子能适应的),并且这个结果和医生的水平有关,诊断上主观性大,因为内镜深入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会有不同。 七 为什么说不要通过CT检查腺样体肥大? 因为第一,针对腺样体的检查,用x线和内镜完全够用了,即使要手术,这些检查提供的结果也完全够用了。 第二,儿童正处于快速发育中,细胞分裂快,对辐射更加敏感,进行头颅CT检查,可能会导致以后癌症几率增加。 八 肿大程度能决定切不切吗?什么时候需要切呢? 肿大的程度不代表临床症状的程度,严重程度不只和肥大的程度有关,所以,尽管检查能比较准确的估计腺样体大小,但是这个值对临床治疗上的指导不大。 有时认为,A/N大于70%要考虑手术切除,但是这个不能当做决定性标准,更重要的是结合临床症状。啥意思,就是即使腺样体没有这么大,但是孩子症状重,该切也得切。 那腺样体切除的标准有哪些呢? 这个目前没有统一的指南,2002年Laryngoscope杂志给了个标准,里面就两条,1是反复的慢性鼻窦炎或者腺样体炎,2是中耳炎。18年过去了,经过现在对各种研究的总结,目前推荐标准如下: 1.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表现,同时扁桃体增大的,进行腺样体-扁桃体联合切除。 2.患儿的腺样体肥大,伴随的中度鼻塞症状(张口呼吸、闭塞性鼻音或嗅觉障碍),已持续至少1年,并且保守治疗(比如使用6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如使用1月的抗生素)效果不佳。 这条里,如果鼻喷激素有效,可以持续使用半年,如果没问题了,就不用手术了。对于抗生素,国内各地做法不一,有使用2周看效果的,有根据是否感染使用的,有根据伴随的中耳炎或者鼻窦炎用药的,确实挺乱的,但是如果治疗了2-3月还没啥效果,那就切吧。 3.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不佳。 4.反复的急性中耳炎(化脓性)或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伴有上几条表现,建议切除。 5.腺样体肥大症状明显,并且已经出现特殊面容的孩子,排除了口腔原因,建议进行手术,但是效果不能确定。 九 要不要和扁桃体一起切呢? 要不要切扁桃体,根据扁桃体切除指征来,有以下指征的,同时切除: 1.孩子2岁以上,扁桃体肥大,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需要联合切除。 2.反复咽喉感染(咽炎、扁桃体炎): 在之前的1年内发作7 次或更多次。在之前的2年内,每年发作5次或更多次。在之前的3年内,每年发作3次或更多次。 十 腺样体切除有年龄限制吗? 切不切腺样体是根据症状,而不是根据年龄的,所以没有什么年龄限制,3岁以下也能切。目前,好多时候会在4岁以上切腺样体,怕过早切影响免疫功能,其实这个不是必要的,没啥大影响,在第十七条会写。 十一 怎么手术呢? 对于孩子而言,要全麻下进行切除术。现在多进行的是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腺样体切除术,医生能在显示器上看到腺样体,操作精准简单,并且几乎不流血,手术很快,对孩子没啥影响,第二天就活碰乱跳的,效果非常棒。 十二 全麻是否有问题? 没问题,0-3岁小朋友,接受一次全麻,不会对其智力有影响,不会变笨的。所以,不要因为这个担心,就不给孩子做手术。 麻醉是个伟大的发明,该用就用啊! 十三 术后应该怎么护理呢? 这是个小手术,没有并发症的单纯的腺样体切除术,当天做完就能回家,当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这样,有些会呆个1-3天出院。 另外,小于2岁的孩子,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孩子需要留院观察。 这个手术不影响饮食,孩子想吃啥就吃啥,大点孩子吃点冰淇淋也挺好,凉凉嗓子止疼。前两天你怕孩子受不了,给孩子吃点稀的也随你啦,不然你也不放心。 术后当天,孩子咽部手术部位可能会有些分泌物,有些孩子打呼噜可能会更响一些,不用怕,过1天就好了。 回家后注意前2周,避免运动量太大的活动、激烈的运动就行了。 其他的护理就是对症处理了,比如孩子可能有疼痛(咽部等)感觉,那就可以使用泰诺林止痛。 前几天可能有发热表现,使用美林或者泰诺林退热就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十四 腺样体通常在10岁左右开始萎缩,那能等吗? 不行。 正常的腺样体是在10岁左右逐渐萎缩的,但是已经病理性肥大的,不断的受到刺激,可能会越来越大呢。 而这种肥大,会让孩子特不舒服,对孩子健康影响大,所以,必须切的时候就切,别老是抱有侥幸心理。 另外,如果达到了手术指征,也别老想用保守治疗的方法了,浪费时间、让孩子难受的几率,比能治疗好的几率大的多得多。 早切早轻松。 十五 切了后,一定能好吗? 这个谁也不敢打包票,但是只要诊断明确,如果没有其他相关疾病,效果是非常好,几乎是做一个好一个。做完当天或者第二天症状就没了或减轻了,好些家长说,孩子突然不打鼾了,睡眠舒服了,反而会不适应。 十六还会再次手术吗? 之前因为不能在影像下进行刮除术,所以可能刮不干净,会导致残留的腺样体会再次增生肥大,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但是现在手术条件好了,看着视频进行手术,会切除的很干净,极少数还会出现这个问题,很少要再次手术了。 十七 切了后,免疫力是否受损? 这个目前很有意思,总体而言,会有一点损伤,但是无关紧要。哈哈,和目前其他文章说的不一样吧,不急,继续看。 2019年一个队列研究显示,给3岁以下儿童进行腺样体切除术(还可能联合扁桃体切除)后,术后1个月时,孩子们的免疫球蛋白A(IgA)会显著降低,但是仍在正在范围内,其他免疫指标无变化。 到术后3个月时,所有免疫指标(各种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和术前相比没有变化。并且在术后1月和3月,孩子们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风险没有增加。 所以,切除后,可能会稍微增加一点点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对免疫力稍微有些损伤,但是完全不用放在心上,该切就切吧。 十八 切了后,容易导致哮喘吗? 网上有信息说,切了腺样体后,会导致哮喘的几率增加,这是真的吗?关于这个的研究,目前的结论不一。 有研究发现,切除了腺样体和扁桃体后,哮喘发作和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这些研究中,基本都是为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进行的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 总结下,目前可以认为,如果是孩子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哮喘,那切除后,哮喘症状会有好转,如果之前没有哮喘,那哮喘的患病率可能会提高。但大家记住,即使会是哮喘率升高,该切也得切。 十九 大家肯定会问的问题 大家肯定会问,保守治疗里面,除了使用抗生素、激素外,还有别的方法吗?中药或者推拿有没有效果? 别的方法我能回答,比如鼻涕多的要洗鼻涕,每天多洗几次,真正的用洗鼻器洗,不是自己用手接点水洗啊。其他药物就基本不需要了,比如促进鼻涕排除的药,比如减鼻充血药。 比如真的过敏的孩子,避开过敏原,花粉过敏的,春天做好预防,全年过敏的,注意室内尘螨等的清除,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哦,对了,还得强调,家里别有烟味!家长别抽烟!
1. 什么叫磨牙症? 磨牙症是指患者不自主的、无意识的、非功能性的上下牙齿咬合面相互磨动或紧咬症状的疾病,往往导致患者的牙齿磨损、牙齿敏感、咀嚼效率下降、牙齿松动、咀嚼肌疼痛等。可发生于儿童或成年人。 2. 磨牙症的流行病学 陈玉琴等曾对 779 名上海地区 3~6 岁幼儿家长做问卷调查,发现该地区儿童磨牙症的患病率高达 38.4%,且有遗传背景。蒋彦等对长沙市 2706 名 3~12 岁儿童进行调查,其患病率为 9.5%。且都得出:该病男女患病率无差异。 3. 引起磨牙症的原因有哪些? (1)肠道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中以蛔虫多见,可因寄生虫的活动或产生的毒素、代谢产物而引起夜磨牙,但目前无大样本的流行病调查资料。 (2)睡眠相关因素 有学者发现,夜磨牙患儿有自己特定的睡眠姿势,相比无夜磨牙症状的患儿多得多,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侧卧位或俯卧位睡眠时,外部压力于下颌,后牙处于非正中接触状态,颞下颌关节及肌组织紧张度增加、肌震颤,即表现为磨牙动作。 Castroflorio T 等曾对 11~19 岁青少年睡眠磨牙症相关危险因素类文章进行分析,得出了 11~19 岁青少年中,睡眠障碍(特别是打鼾,再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睡眠相关磨牙症息息相关。 (3)遗传因素 父母有磨牙症状的儿童,发生磨牙症的概率是父母无症状的儿童的 11. 164 倍。亲属有磨牙症状的儿童发生夜磨牙症也较高,但父母有磨牙症状的儿童相比亲属有磨牙症状的儿童发生磨牙症的概率高。这提示儿童磨牙症的发生有遗传倾向。 (4)牙齿咬合关系 该病因有所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因儿童牙列会经历乳牙逐渐被恒牙代替的过程,牙齿排列不齐,发生咬合不正、咬合干扰,颞下颌关节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磨牙,另外,长期不良的咬合习惯,如长期的偏侧咀嚼习惯也会引起夜磨牙。但也有些学者比如 Demir A 等则认为咬合因素与夜磨牙的发生无相关性。 (5)精神心理因素 有学者研究得出,磨牙症患者儿茶酚胺(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含量较高,而儿茶酚胺与人的焦虑密切相关,通过心理或药物治疗焦虑症的患儿,其焦虑症及磨牙症有所缓解,周日提示心理因素可能与磨牙症的发病有关。再者,如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过度疲劳、压抑感情、情绪低落、好发脾气、易激惹、小孩子白天玩得过于兴奋等也与夜间磨牙有关。 (6)其他原因 如锌、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D 的缺乏、胃肠功能紊乱、变态反应等都可能导致夜磨牙的发生。 4. 磨牙症如何诊断? (1)患者自述或他人告知夜间有磨牙或紧咬牙。 (2)以下条件符合一条或以上: 牙齿异常磨损;夜间有磨牙声;咀嚼肌肉不适。 同时符合 1 和 2 即可诊断为磨牙症。 5. 磨牙症如何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对症处理。 (1)避免患儿白天过度兴奋、睡前不予观看刺激性较大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不进食过饱及兴奋性食物,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学习压力较大的患儿,家长或教师可协助患儿调整心态、适当释放压力并合理安排学习。因心理因素所致,家长及教师无法诱导者,可前往心理治疗科就诊,行心理疗法、肌肉松弛训练、暗示性催眠疗法等治疗。Shulman 曾对磨牙症患者采用心理治疗配合疾病教育等,让患者了解该病,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对磨牙症患者疗效佳。 (3)因牙齿咬合关系所致的,和或有牙齿磨损明显者,建议到医院口腔科就诊,行相应处理,如咬合板的使用,可减少咬合干扰对磨牙症的不良影响;有不良咀嚼习惯的,予以纠正。 (4)药物治疗,对于顽固磨牙症患者可使用肉毒杆菌毒素,能够影响肌肉的功能,从而降低肌肉的兴奋性,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磨牙症是多因素造成的功能紊乱,需从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进行分析治疗,不能简单的认为孩子磨牙就该打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