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慢粒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对于新诊断的患者来说,一线治疗药物有一代进口药格列卫、一代国产仿制药、二代进口药和二代国产仿制药。2019年底,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TKIs药物氟马替尼获批上市,给慢粒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目前已写入2020年版《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成为慢粒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当可选择的药物多了之后,TKIs应该怎么选?正在治疗的老患者要不要换二代药? 慢粒的治疗,五类TKIs介绍一代进口药:格列卫作为TKIs开朝元老,有大量的临床使用经验,长期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一代国产仿制药:国产伊马替尼有价格优势,有的产品在国家集中采购后,价格进一步降低到年费用仅几千元。虽然大多数慢粒患者服用一代TKIs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很好,但仍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委员会主席奥布莱恩教授指出:“在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中,17%的患者从未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即从没有达到Ph染色体转阴;有15%能实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难以获得长期缓解;另有5%的患者因不能耐受药物毒性而退出治疗,所以约有37%的患者需要换用其它药物治疗”。二代进口药: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临床试验证实,二代TKIs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较一代伊马替尼可以更快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深度分子反应,这意味着二代TKIs可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有更大的停药可能。但治疗费用较一代TKIs高,适合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二代国产仿制药:国产二代TKIs只有达沙替尼,价格较进口二代TKIs降低。中国原研创新药氟马替尼: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其疗效较一代TKIs更快、更深、更强,非头对头研究表明,其疗效与二代TKIs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被认为是二代+TKIs新药,已写入2020年版《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一线治疗推荐中。目前价格较其他TKIs药物高,但通过援助计划多数家庭还可以承受。慢粒的治疗,哪些新诊断的患者适合选择二代TKIs作为一线治疗?考虑到二代TKIs能够使更多的患者更快的获得更深更稳定的治疗效果,所以服用二代TKIs的患者停药可能性更大,因此,年轻有孕育需求的、以停药为治疗目标的患者,以及50岁以下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患者,可优先考虑二代TKIs。另外,由于二代TKIs疗效更强,高危患者也应选择二代TKIs作为一线治疗。慢粒的治疗,哪些正在服用TKIs药物的老患者适合换用二代TKIs?当患者服用一种TKIs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其副作用时,可以考虑换用二代TKIs。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不需要更换TKIs,除非患者考虑价格因素,那也需要在咨询医生后,并在严格检测疗效的前提下更换更经济的TKIs。慢粒的治疗,如何选择TKIs还要考虑药物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各种TKIs除了都有血液学不良反应外,不同的TKIs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则不同。30~60%的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有长期低级别不良反应,如水肿、恶心、肌肉抽搐、腹泻和皮疹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这两种二代TKIs也都有各自特定不良反应。例如,对于有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血管疾病、胰腺炎的高危患者,应谨慎使用尼洛替尼治疗。对于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达沙替尼,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中均应密切监测心肺功能。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服用氟马替尼的患者并未出现二代TKIs特定的不良反应,用药后非血液学副作用主要是腹泻,发生率约40%,但大多为轻症,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对有合并症的CML患者氟马替尼是合适的选择。总的来说,慢粒的治疗,既要考虑疗效,又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当然,价格对一些患者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患者需在医生帮助下做出最佳药物选择。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一组骨髓髓系细胞恶性增殖所导致的造血系统疾病。分为BCR-ABL阳性的MPN和BCR-ABL阴性的MPN。BCR-ABL阳性的MPN就是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阴性的MPN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型,前三种是经典的BCR-ABL阴性的MPN。这组疾病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并伴有肝、脾或淋巴结的肿大。一、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简称慢粒,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为1.6~2/10万人,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发病率为0.36~0.55/10万人。疾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期患者起病缓慢,可无自觉症状,多于健康体检时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而就诊。典型病例可有明显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以及由于脾大导致左上腹坠胀或疼痛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合并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即可确定诊断。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包括一代的伊马替尼、二代的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治疗慢性期患者疗效好,使得慢性期慢粒成为药物可控的“慢性病”,加速期患者在用TKI后需要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变期患者在用TKI或化疗达到缓解后要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TKI耐药的患者也可选择干细胞移植。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简称真红,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其年发病率为0.4~2.8 /10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4年。PV患者可出现以下临床症状:①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最常见,可伴眩晕、疲乏、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等;②多血质表现:皮肤紫红,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尖和四肢末端为甚;③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常见发生血栓和栓塞的部位有脑、周围血管、冠状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下腔静脉、脾、肺静脉等,出血可见于少数患者;④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90~95%的患者可检测到JAK2 V617F基因突变。目前PV的主要治疗措施有静脉放血、低剂量阿司匹林以及降细胞治疗,每10年有10%左右的PV患者转化为骨髓纤维化,可用JAK抑制剂等治疗。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年发病率为1~2.5万/10万人,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10年有4%的ET患者向骨髓纤维化转化。疾病起病隐匿,有疲劳、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可出现出血,见于胃肠道、鼻、牙龈、皮肤等,也可出现血栓和栓塞,见于肢体、肺、脑、肾、脾、肠系膜等,有脾大等症状。可检测到JAK2、CALR或MPL等基因突变。ET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合并症,依据患者血栓风险分组来制定治疗方法。低危患者是指年龄<40岁,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等,低危患者无需治疗或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中危是指年龄40~60岁、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高危患者年龄>60岁,有血栓症既往史,血小板>1500×109/L,和(或)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除了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还需要给予降细胞治疗。通常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四、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简称”骨纤“或“髓纤”,是一种以骨髓中出现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等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失调导致细胞分化增殖异常,骨髓中出现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骨髓逐渐丧失造血机能,从而引起贫血或血细胞异常、脾脏肿大,以及其他相关的全身体质性症状,并导致患者生存期缩短。临床表现为巨脾,外周血可见幼粒、幼红细胞及泪滴状红细胞,骨髓常干抽,活检证实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在脾、肝、淋巴结等部位有髓外造血。约50%的患者中可检测到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JAK2 V617F阴性的患者中,70%可检测到CALR基因突变。短期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及体征,改善生活质量。长期治疗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改善、逆转骨髓纤维化,甚至治愈。治愈仅可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来实现。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羟基脲等降低细胞负荷,输注红细胞和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口服雄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等改善贫血,JAK抑制剂芦可替尼治疗脾大及改善全身体质性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