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2周不能接种灭活疫苗,3周不能接种减毒疫苗,2.手术当日不能有感冒、发热、流涕、咳嗽、腹泻、过敏性疾病。上述疾病应在治愈后2-4周方能手术。如在预约后等待手术期间出现上述症状,请联系日间手术室,延期手术3.包茎手术前一日要清洁会阴部,年长儿有阴毛,请提前剪短,勿用剃刀清除4.手术当日更换清洁内衣,携带生活必需品(脸盆、毛巾、香皂一次性纸尿垫1片)入院5.住院手术当日晨4am禁食水6.住院当日必须由监护人(父亲或母亲)陪同前来。如患儿父母因故不能前来,其他家属需携带患儿父母的委托书及被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前来,否则无法手术。委托授权书请提前向预约护士索取,病房内只能有一位陪伴家长7.手术当日晨7:30请携带住院证、押金3000元、患儿社保卡或户口本,于A座二楼住院部办理住院手续。稍后会有处置室护理人员统一护送到日间手术中心,按住院证号顺序统一安排入住。术前需要孩子及陪伴家长需要查验核酸,有效期7天内8.如需邮寄或复印病历,请您于手术当日告知日间手术护士,并携带法定监护人身份证、押金凭据至D座4楼病案科办理邮寄手续9.联系电话:022-87787691,022-87787690
1.请于住院当日晨7:30前,持住院证及纸质核酸结果、陪伴家长身份证到A座二楼住院部办理住院手续;2.住院当日晨6:00前进食水,6:00后禁食水;3.住院押金为现金10000元,刷卡、现金均可;4.患儿家长须携带本人身份证,住院患儿的户口本和医保卡;5.住院患儿不能患有感冒、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避免腹泻,手术部位10cm内不能存在皮肤感染;6.如要进行头颈部手术,手术部位10cm内存在毛发者,请于住院前修剪成短发,以利手术前备皮及清理毛发;7.接种减毒活疫苗1月后或接种抗体性疫苗2周后才能实施手术;8.常规手术2周后可以接种灭活疫苗,重大手术术后顺利恢复1月方能接种疫苗;9.目前我院术前检查需要住院后预约实施,常规手术通常在住院当日及次日实施术前检查,住院第二日手术;10.复杂或疑难手术需要住院后实施检查确定手术方案,方能手术;11.目前遵照疫情防控要求病房内一位陪伴家长,住院期间不能更换,患儿和陪伴家长需要核酸检测,有效期7天之内(自查验时间计算);12.联系电话:022-87787691,来电时间8:00~8:30,下午3:30~4:30。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留,可以形成各种畸形,引起许多外科病症,需要外科治疗。按病理类型分类包括:脐茸(脐息肉)、脐窦、卵黄管瘘(脐肠瘘)、卵黄管囊肿、梅克尔憩室。1.脐茸 脐茸又称为脐息肉(umbilical polyp),是由于残留于脐部的肠粘膜所构成,外形呈红色息肉样组织,常分泌少量粘液或血性浆液。2.脐窦(omphalomesenteric duct sinus) 是卵黄管在脐部残余一段较短的管道,位于腹膜外,外表为一小圆形粘膜凸起,窦道内粘膜分泌粘液,常使周围皮肤糜烂,经久不愈。脐窦为一盲管,与小肠和膀胱均不相通3.卵黄管囊肿 最少见,卵黄管中间部分未闭合,保持原来卵黄管之内腔,粘膜分泌液积聚不能排除,继而形成的囊肿称为卵黄管囊肿(omphalomesenteric duct cyst),两端分别有索带连接脐部与回肠。其临床症状为腹部脐下囊性肿块,界限清楚,大小不等,可活动,也可发生粘连和压迫而产生肠梗阻。4.先天性脐肠索带或梅克尔憩室 参见文章区的梅克尔憩室在临床上,脐茸和较小的脐窦可经过严格的局部抗感染过程,致使粘膜萎缩,失去分泌功能,局部皮肤化而获得缓解。抗感染治疗无法缓解、反复发作者,需要手术切除,局部缝合。卵黄管囊肿则需要手术将囊肿及其两端索带一并切除。先天性脐肠索带的治疗手术切除索带,解除梗阻。梅克尔憩室需要手术切除憩室部位局部肠管,行肠切除肠吻合。
一、肛旁脓肿肛周感染和脓肿在婴儿和儿童比较常见。<1岁的婴儿中,男、女童发病率相等,>1岁则男孩发病率较高。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肠道菌引起的尿布疹是浅部脓肿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肛门直肠化脓性疾病是由于患儿局部肛窦、肛柱免疫功能减低,肛门腺体腺体堵塞,粪便中的细菌和皮肤菌群过度繁殖,进而发生化脓,从而导致脓肿形成。这些复杂的感染是由肠道细菌和厌氧菌引起。肛旁脓肿的分类、表现和治疗是由脓肿累及的解剖间隙决定的。肛周剧痛是最常见的表现。肛周外观可见一或多个伴触痛的红色肿块。脓肿分为浅表型肛周脓肿、坐骨直肠脓肿、肛门后间隙脓肿、括约肌间脓肿及提肛肌上脓肿,其中以浅表性肛周脓肿最为常见。一旦诊断明确,脓肿已经形成,均应早期切开引流,脓肿切开同时要予以局部搔刮清除坏死组织,如脓腔较深,在24~48小时后去除敷料,每日两次更换引流油纱条。抗生素的治疗作用有限,但可应用于广泛的蜂窝织炎、合并全身疾病的体征、或患儿有免疫损害(糖尿病、白血病等)。二、肛瘘肛瘘是慢性肛门隐窝炎症的典型病变,包括感染的隐窝和延伸至原来的脓肿的引流通道。肛瘘的分型与引起肛瘘的脓肿的分型相对应。一般来讲,急性脓肿引流后的不同时间都会存在瘘。但从内口或外口持续或反复排出脓性分泌物才是肛瘘的必备条件,也可能表现为疼痛、肿胀、可触及的条索样窦道由外口向肛门内延伸。婴幼儿的大多数肛旁脓肿对局部治疗和引流反应良好。对已经明确形成肛瘘的患儿,最终需行瘘管切开术。大多数肛瘘位于肌肉浅层,常规性瘘切除术及瘘切开术,伤口敞开二期愈合,效果较好。现在大部分患儿选用挂线疗法治疗以避免肌肉损伤,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肛瘘都可以用挂线术就能解决问题。对于复杂瘘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治疗方法比较复杂,效果不一。
梅克尔憩室(Meckel’ s diverticulum)又称为美克尔憩室或先天性回肠末端憩室,是由于卵黄管退化不全,其肠段未闭合引起,末端回肠的肠系膜附着缘对侧有憩室样突起,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正常人群发生率为2%~4%,男:女约为3:1。大多数人可无症状,仅4~6%的病例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炎症、坏死穿孔、肠梗阻和消化道出血等。48%~60%的并发症发生于2岁以内,男:女约为4~5:1。该症常伴发其他消化道畸形,如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愚型、脐膨出、食管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梅克尔憩室多位于距离回盲瓣100cm以内的回肠末端,为真性憩室(具有肠管所有层次),在肠系膜对侧缘,拥有自身血供,多数呈圆锥状,憩室腔较回肠狭窄,盲端游离于腹腔内,顶端偶有残余索带与脐部或肠系膜相连,该索带是引起内疝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原因。约50%的憩室内生有迷生组织,如胃粘膜(80%)、胰腺组织(5%)、空肠粘膜、十二指肠黏膜、结肠粘膜等。憩室可因迷生组织分泌消化液,损伤粘膜而引起溃疡、出血、穿孔;可因粪块、异物、寄生虫而发生急性炎症、坏死、穿孔;可因扭转、套叠、疝入、压迫、粘连而引起各种急性肠梗阻。大多数梅克尔憩室可终生没有症状,仅4%~6%出现临床症状。憩室内迷生组织的存在和憩室的形态特点是引起梅克尔憩室出现并发症,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1.出血 20%~30%,表现为无规律的间歇性出血,偶见大出血,多见于<2岁的患儿,与异位胃粘膜有关。2.肠梗阻 25%~40%,以憩室本身的扭转、粘连所引起的肠梗阻最为常见,其次为憩室已发肠套叠。临床起病急骤,表现为绞窄性肠梗阻。3.憩室炎 14%~34%,临床表现为脐周痛或右下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体检及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常因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行手术时发现。4.憩室穿孔 25%~50%,炎症和溃疡都可导致穿孔,急骤起病,表现为急性腹痛、呕吐、发热,腹部查体表现为明显的腹膜刺激症表现。5.其他,可引起憩室疝或Litter疝。梅克尔憩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无特殊性,与某些疾病难以鉴别。99mTc同位素扫描诊断是当今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可在腹部发现异位胃粘膜而形成的放射性凝集区,有效率达70%~80%,但也存在着假阳性或假阴性可能。凡有梅克尔憩室并发症的病例均应手术治疗,将憩室切除。手术以肠切除肠吻合为主,仅楔形切除极易造成异位粘膜残留。近年来采用小儿腹腔镜技术用于诊断及治疗梅克尔憩室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目前临床上无症状的梅克尔憩室的处理仍然有很大争议,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有明显病理依据的梅克尔憩室必须手术切除;梅克尔憩室被第一次发现时,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手术切除。建议具有慢性腹痛、间歇性少量消化道出血的2岁以内儿童,要考虑到该疾病的可能性,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一经确诊早期干预。
网膜囊肿(omental cyst)主要表现为大网膜囊肿,在大网膜疾病中也是囊肿最为常见,也可发生于小网膜及脏器的周围韧带。大网膜囊肿的发病原因与肠系膜囊肿近似,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即大网膜淋巴管瘤,多为胚胎期淋巴组织发育异常形成异位淋巴组织,进一步扩张增生形成囊肿,或淋巴管退行性变或梗阻形成淋巴液淤积。假性囊肿是由于外伤、出血、感染、寄生虫等因素引发淋巴管阻塞、淋巴液积聚而形成。大网膜囊肿以单发为主,单囊或有分隔,少数病例出现多发囊肿,散布在大网膜上。真性囊肿壁薄,为单层内皮细胞;假性囊肿壁厚,为纤维组织发育。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增大的腹部肿物为主要症状,肿物增大会伴随腹胀、腹痛、食欲下降、呕吐等症状。囊肿还会因破裂出血、感染或扭转等原因而以急症就诊。超声检查为首选的检查方法,CTA(CT血管造影术)可进一步显示肿物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还可以显示囊内容物的性质和结构。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囊肿及大部分大网膜以避免复发,肿物巨大者可以先抽取囊内液体,减小肿物体积后再行剥离切除。临床上要与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囊肿、肠重复畸形、卵巢囊肿和大量腹水相鉴别。在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大网膜疾病的病例并不少见,其中也有少数病例成为极其罕见的病理类型,其中两例病例在当前国际医学界上报道均不足100例。建议,存在无诱发因素的慢性腹痛患儿应选择合适时间到医院来进行超声筛查。
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常发生于2~10岁儿童,囊肿生长缓慢,临床以腹部肿物为主要表现。就病因上来说,一般临床上分为先天性肠源性囊肿、肠系膜淋巴管瘤、单纯性囊肿、肿瘤性囊肿和感染性囊肿。临床表现不典型,肠系膜囊肿位于腹腔,早期不易发现,少数患儿或伴有慢性腹痛,偶有间歇性绞痛,随肿物增大,腹部膨隆,可触及肿物。肿物边界清楚,多无压痛,活动度好,巨大肿物多因占据大半腹腔而导致只能向两侧推动,上下活动受限。肿物感染出血或牵拉引发肠扭转可引发急腹症;巨大肿物还可以因压迫腹腔血管而引发下肢水肿。临床上可通过超声、CT等常规检查手段做出明确诊断。CTA(CT血管造影术)可清晰显示囊肿大小、结构、性质及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手术切除囊肿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单纯囊肿切除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囊肿引起肠梗阻坏死或囊肿环绕肠壁时,须行囊肿切除和肠切除吻合术;当囊肿波及范围广泛或包绕重要结构而完全切除困难,则选择囊肿部分切除,残留部分囊壁完全开放,经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内膜,避免或减少其分泌。另外实施腹腔镜技术切除囊肿也可以作为选择性应用的微创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因慢性腹痛在内科或其他科室经超声检查发现肠系膜囊肿而转到普外科门诊就诊的病例并不少见,因此建议儿童无明显诱因的慢性腹痛可到医院行超声检查,避免遗漏,以利及时诊疗。
肾母细胞瘤或称为肾胚胎瘤,又因为Wilms最先报道,故又称为Wilms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肾脏肿瘤。近20年来,由于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开展,而且特异性、序贯性、规范性的肿瘤治疗原则的建立及实施,肾母细胞瘤的疗效显著提高,低危患者并发症逐步减少,高危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肾母细胞瘤发病率为(1~2)/100万,多在1~3岁间获得诊断,临床病例80%在5岁以前。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分明,多认为起源于后肾胚基,为发生于残留未成熟肾脏的胚胎性肿瘤,部分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肿瘤发生可能涉及WT1、WT2、p53等多个基因。肿瘤可发生于肾脏任何部位,常呈圆形、卵圆形或巨大结节样的实性肿物,具有纤维组织及被压迫的肾组织所构成的被膜。肿物内部可因局灶性出血及梗死而形成囊肿。肿瘤局部播散最早,可通过假被膜播散到肾窦、肾内血管和淋巴管,晚期可突破肾被膜广泛侵入周围组织及脏器,也可形成瘤栓侵入肾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肿瘤 可经血流远处转移到肺、肝、骨及脑。NWTS(美国肾母细胞瘤研究组)将肿瘤分为良好组织学类型(favorable histology, FH)和不良组织些类型(unfavorable histology, UH)两种,前者约为90%,预后较好,后者约为10%,却占该病死亡病例的60%以上,预后差。临床上以腹部肿物、腹痛、血尿、高血压以及因肿瘤转移所带来的并发症为主要症状。腹部肿物为最常见的表现,约95%患儿可触及肿块,早期有一定的活动性,迅速增大后可越过中线。约1/3患儿可出现腹痛,程度不等,但很少有瘤体破裂所致的急腹症。25%患儿有镜下血尿,10%~15%出现肉眼血尿,可因肿瘤侵犯肾盂、肾盏或轻微外伤累及增大的肾脏所致,但不是肿瘤的晚期表现。30%病例可出现高血压,多于肿瘤压迫引起肾组织缺血后肾素分泌增加或肿瘤细胞自分泌肾素,或因肾血管栓塞或肾动脉受压缺血造成高肾素-血管紧张素所致。肿瘤切除后,血压常恢复正常。肿瘤早期就可发生转移,以肺转移最多见。全身症状包括低热、乏力、烦躁、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临床上超声检查、IVP(静脉肾盂造影)、CT、MRI在诊断Wilms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治疗上,肾母细胞瘤是最早应用手术、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措施,而且疗效最好的实体肿瘤之一。对于能够完全切除的病例采用手术—化疗—伴或不伴放疗;对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病例采用术前化疗—手术—化疗和放疗。对于Ⅳ期和Ⅴ期病例,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在NWTS-5所推荐的治疗方案中要求每一例患儿的治疗计划要根据分期、年龄、瘤重和(或)肿瘤分型决定。手术对肾母细胞瘤的作用在于:1.活检;2.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决定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合理的综合治疗、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患儿年龄和肿瘤体积。目前我们与国家抗癌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在肾母细胞瘤治疗方面取得明显疗效。
鳃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期未发育成熟的残余上皮组织异常发育所致。75%起源于第二鳃裂,20%为第一鳃裂,极少来源于第三、四鳃裂。第一鳃裂囊肿位于耳垂下方到舌骨连线的任何部位,多见于耳垂后、腮腺区及颌下部位,多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部分病例在出生后即可发现于上述部位皮肤小凹点。第二鳃裂囊肿常出现于舌骨水平及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囊肿深部位置紧贴颈内静脉分叉处,并向上延伸至咽侧壁。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窦道。第三、四鳃裂来源的囊肿少见,50%生后即可发现,右侧多见。临床上看,鳃源性囊肿多儿童期发病,常见于胸锁乳突肌中上1/3交点处;鳃源性瘘多见于婴幼儿期,单侧90%,双侧10%,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下1/3处。临床治疗的唯一方式为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在1~2岁左右。手术关键在于手术时间、非感染期手术以及手术要完整切除囊肿及瘘管。继发感染者应先引流脓肿,完全控制感染后1~3月后再行手术治疗。新生儿期常因囊肿或瘘管发育不良而导致手术切除不全,建议在1岁后手术。
软组织肿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位于软组织内的肿瘤,通常良性者称为瘤,恶性者称为肉瘤。小儿软组织肿瘤以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多见,这在其它文章中已有叙述,下面仅仅对一些发生于皮下的肿物进行简介:1.皮样囊肿皮样囊肿(dermoid cyst)起源于外胚层,为错构瘤,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伴有未成熟的皮脂腺、汗腺及毛囊等皮肤附件结构,有的囊肿内纤维组织及钙质沉着。多见于儿童,约1/3在新生儿期被诊断。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真皮或皮下组织,生长缓慢,以面、颈及腹背部近中线处为多发部位。囊肿多为单发,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固定,直径多小于2cm,可在皮下推动,若因感染而与深部组织粘连后则较固定。囊肿内为软化的黄油样液体,伴酸臭气味,或呈乳酪样物质,含有皮脂、角蛋白及汗腺。2.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的囊肿。囊肿由表皮结构构成,囊肿内充满角质,呈同心层状排列,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异物反应。表皮样囊肿是儿童常见的皮下良性肿瘤,极少恶变。肿物单发,生长缓慢,直径0.5~5cm,肤色正常,无触痛,囊肿不含液体。头面部为好发部位。3.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是由扁平的皮脂腺细胞构成,囊内容物呈白色或淡黄色膏状皮脂,常伴腐蚀味。一般是由于皮肤中皮脂腺囊管开口阻塞或狭窄而引起的皮脂分泌潴留淤积,腺体逐渐长大所致。皮脂腺囊肿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多见于青少年。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头面部、颈部、胸背部及臀部多见,也可多处发生,生长缓慢,大小不一,一般位于皮肤浅层,部分可突出皮肤表面,常与皮肤粘连,,但基底可以移动,,挤压时可见少许乳白色皮脂溢出。可继发感染而化脓破溃,极易复发。4.纤维瘤纤维瘤(fibroma)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鉴于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各个脏器的间质内,因此纤维瘤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质地偏硬,较少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好,很少有明显症状。5.钙化上皮瘤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是来源于表皮毛质细胞的良性肿物。多发生在面部、颈部、上肢及臀背部。在小儿多见,损害为单发的皮下软骨样肿物或结节,直径0.5~3cm,圆型,边界清楚,表面皮肤正常或暗紫红色,位置较浅时呈淡紫色。哭闹时患处涨红。常缓慢生长,质地由软变硬。通常无自觉症状。当增大一定程度时,可轻触痛。肿物可与皮肤紧密粘连,但基底可推动,极少破溃,内含石灰样砂粒。个别反复感染可诱发恶变,恶变率较低。综上所述,体表常见肿物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一般肿物直径大于0.5cm即可手术。手术的基本原则在于完整切除肿物,其目的包括:⑴治疗,完整切除达到手术根治的目的;⑵明确诊断,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作为指导未来可能的进一步治疗的重要依据。毕竟体表肿物有可能是内脏恶性肿瘤转移到体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