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色素瘤的扩大手术需要切多大? 扩大切除的范围应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肿瘤Breslow厚度来确定:原位癌切除范围0.5-1.0cm,肿瘤Breslow厚度≤1.0mm的切除范围为1cm,12.0mm切除范围为2cm,如果是指(趾)恶性黑素瘤,可采用截指(趾)术。 2.黑色素瘤的切缘如何确定? 黑色素瘤的切缘应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肿瘤Breslow厚度来确定:原位癌切除范围0.5-1.0cm,肿瘤Breslow厚度≤1.0mm的切除范围为1cm,12.0mm切除范围为2cm。对于面部等特殊部位的肿瘤,不可能达到2cm的安全切缘,仅需完整切除肿瘤并保证手术的病理切缘阴性。
1.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怎样手术? 对于口腔粘膜黑色素瘤而言,手术治疗总体遵循保证切缘阴性的原则。根据NCCN指南(2019.01),T3及T4a期病变首选手术治疗。但由于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在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肿物的完整及扩大切除往往十分困难。近年来很多研究报道辅助放疗的应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局部控制,但手术联合辅助放疗与单纯手术治疗对整体预后的影响仍存在很大争议。 2. 鼻咽粘膜黑色素瘤怎样手术? 对于鼻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而言,手术治疗总体遵循保证切缘阴性的原则。黑色素瘤有随黏膜形成卫星灶生长或跳跃生长的特性,需彻底切除所有病灶。位于鼻腔、鼻甲、上颌窦内侧,眶纸板,蝶窦、筛窦、颅底的原发病灶有安全切缘的黑色素瘤采用鼻内镜手术切除。对于原发病灶体积较大、不易获得安全切缘,累及鼻腔前壁或上颌窦前壁皮下的晚期病变,采用内镜技术与传统手术相结合切除肿瘤,同时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手术切缘难以保证的鼻咽部,术后建议行局部放疗,最大限度地杀灭残余细胞。
一,一般需要常规做哪些检查可以提前发现黑色素瘤? 对黑色素瘤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疗效的关键。在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严重的日光晒伤史,皮肤癌病史,肢端皮肤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其不恰当的处理,如盐腌、切割、针挑、绳勒等。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因此视诊是早期诊断的最简便手段。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的视诊和触诊是黑色素瘤初步诊断的常用手段。 二,黑色素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什么? 组织病理学是黑色素瘤确诊的最主要手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黑色素瘤的主要辅助手段。无论黑色素瘤体表病灶或者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均需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病理诊断须与临床证据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当甲床内的黑色素细胞增生活跃时,甲根部黑色素随之逐步沉积。黑色素细胞轻度增生形成指甲雀斑样斑点,增生至细胞巢形成后即出现甲床黑线及甲母痣,重度增生以致出现细胞异型时即形成甲床黑色素瘤,此时往往伴随有甲周皮肤受累并出现颜色斑驳,边界不规则等征象。由于甲床色素细胞增生形成的沿指甲纹路生长的黑色条纹样病变,一般统称为甲床黑线病。 那么甲床黑线病会变成黑色素瘤吗?甲床黑线病可多年稳定,也可缓慢发展,当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出现指甲下黑线或黑褐色病变突然增大,或甲床下损伤治疗经久不愈,或指(趾)外伤后持续存在甲下损害症状,或病情发展迅速,局部溃烂严重时,应警惕甲床黑线病恶变可能。发现以上几种情况时,应及时切取甲下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尽早确诊和治疗。
在大家辛苦努力下,成功完成了2例3D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腹膜后肿瘤微创切除术不用开腹,就能为患者完整地切除肿瘤。这种手术方式大大缩短了术后的恢复时间,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恶性黑色素瘤,通常称为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简称恶黑,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和内脏,约占全部肿瘤的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约占6.8%~20%)。好发于成人,皮肤白皙的白种人发病率高,而深色皮肤的亚洲人和非洲人发病率较低,极少见于儿童。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发现象。 恶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演变而成,或由发育不良性痣恶变而来,也可以是新发生。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与其他实体瘤相比,更易出现淋巴和血行转移。除早期手术切除可以根治外,晚期黑色素瘤既往缺乏特效治疗,预后很差,一度被称为癌中之王,那么对于黑色素瘤,我们平常又将如何预防呢? 一. 如何预防皮肤型黑色素瘤? 皮肤型黑色素瘤主要诱因是紫外线损伤,因此避免暴晒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尤其要避免有色斑或皮肤痣的部位。其次要定期检查皮肤和淋巴结,对易于摩擦到的部位的皮肤色斑要密切观察,如有短期内增大或破溃等变化及时行预防性切除。还有不要自行抓挠或剪削,或反复激光点痣等。 二.如何预防肢端型黑色素瘤? 在我们中国人更多的肢端型的黑色素瘤,是可能跟外伤相关的,外伤更多的表现是我们的摩擦,这种摩擦的损伤尤其容易发生在足底。此外手指末端或手掌掌侧也容易摩擦到,手指或足趾末端的甲下黑痣也可能会恶变,因此对这些部位的密切观察随访非常重要,切记不可自行反复抓破或剪削。足底承重部位的黑斑,或指甲附近的黑斑尤其要提高警惕,必要时考虑做预防性的切除。能够尽可能的在还没有恶变的时候就切掉。 三.如何预防粘膜型黑色素瘤? 黏膜型黑色素瘤由于病因不明,且发病部位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案。口鼻腔黏膜通过相应的专科检查或内镜检查,有可能发现可疑的色斑和肿块,对于宫颈阴道和肛管直肠的黑色素瘤,常规的内窥镜检查不能忽视,可疑色斑可考虑活检,不要把它当成是息肉或痔疮而忽略掉。不明原因的接触性出血,更需要到医院尽早的开展相应的检查。 因此,对于黑色素瘤,绝不可大意,预防很重要,另外一方面发现了要及时至专科就诊。
对于黑色素瘤目前病因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在不同的人种中可能它的病因也是不一样的。在欧美白种人中他们因为大部分喜欢接受日光浴,所以紫外线照射可能会导致皮肤型黑色素瘤的病因之一。因为紫外线可以导致皮肤灼伤,并且诱导DNA突变,导致黑色素瘤发生。 但是,对于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黑色素瘤患者,他们接受的紫外线照射并不多,但是也可能会发生黑色素瘤,所以具体的发病原因还是不明确的,可能与其他的一些遗传、基因突变等有关系。另外有一些体表的色素痣有可能会恶变。比如说出现反复的溃疡不愈合或者是经过一些激光、冷冻等局部创伤刺激,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黑色素瘤发生。所以对于这种突发的黑色肿物或者反复破溃不愈合不可自行随意处理,以免诱发为黑色素瘤。 肢端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的一种亚型,是我国黑色素瘤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50%)。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肢端(足跟、手掌、手指、足趾和甲下)接触紫外线极少,尽管观察到与局部摩擦等创伤可能相关,但病因仍不清楚。不恰当的局部处理有可能诱发色素痣恶变和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局部刺激。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黑色素瘤的发生是否有影响还不得知。 粘膜型恶黑发病与种族有关,有色人种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白种人。黏膜型黑色素瘤常见于牙龈,鼻腔,宫颈阴道及肛管直肠,既无紫外线照射,也很少会有痣存在,从基因组学的数据来看,其高频突变的基因与皮肤或肢端的也有差异,因此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考虑到这些部位都有可能存在接触性出血,因此在黏膜色斑基础上的反复外伤有可能与发病相关。
软组织肿瘤的起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放射辐射、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等相关。如:患乳腺癌、宫颈癌和淋巴瘤而接受放疗的患者会增加继发软组织肉瘤的风险。而卡波西肉瘤多发生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此外,有软组织肉瘤家族遗传病史的,某些少见的遗传病也会大大增加患肉瘤的风险。 由于引起软组织肉瘤可能因素比较多,软组织肉瘤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而成,一般来说绝大部分软组织肉瘤不会显性遗传。家族有软组织肿瘤病史的患肿瘤风险可能会增高。但是任何肿瘤都是有可能会出现基因方面的某些突变,但是概率是比较低,建议如果在体内出现某种病变,或者是有肿块,也需要及时的进行检查。
软组织肉瘤可生长于身体各个部位。肢体以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脂肪肉瘤和滑膜肉瘤最多见,其中脂肪肉瘤好发于臀部、大腿和腹膜后,滑膜肉瘤最常见于中青年的关节附近,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多发生于下肢。 而腹膜后以脂肪肉瘤最多见,其次是平滑肌肉瘤,内脏器60%为平滑肌肉瘤,是子宫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多沿四肢神经分布,少见于腹膜后和纵隔。侵袭性纤维瘤病(硬纤维瘤)、 脂肪肉瘤和肌源性肉瘤是最常见的胸壁肉瘤。
什么是软组织肉瘤?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源于黏液、纤维、脂肪、平滑肌、滑膜、横纹肌、间皮、血管和淋巴管等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组织肿瘤,不包括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组织。软组织肉瘤可能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 其病理类型多样,达50种以上。 软组织肉瘤是恶性肿瘤吗? 软组织肉瘤为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发病率较低,许多医生对其诊治缺乏经验,需到专科医院就诊。 软组织肉瘤和癌有什么不同? 癌和肉瘤都是恶性肿瘤。其组织来源不同,且各自具有一些特点:(1)癌的组织来源为上皮组织;肉瘤的组织来源为间叶组织。(2)癌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3)癌多经淋巴道转移;肉瘤多经血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