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便秘?便秘是指以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间隔久或虽有便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王晓茵而排不出大便等一系列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儿童便秘的临床表现儿童便秘根据机制及原因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三型:1.慢传输型便秘;2.出口梗阻型便秘;3.混合型便秘。不同类型便秘各有其临床特点,慢传输型便秘是因减慢的结肠传输作用,导致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过长所引起,表现为排便次数少,少便意,粪质坚硬,排便困难,疼痛感明显。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直肠肛门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为排便费力,量少,排不尽感或下坠感,便意多,指诊检查直肠内泥样粪便或软粪块。混合型便秘是两种原因都存在而导致的便秘,临床上具有两种便秘的特点。便秘如何治疗?保证排便时无痛苦,软化大便是治疗便秘的关键。首先应该清除嵌塞的大便:长期持续顽固性便秘患儿,一般粪块粗大,堵塞厕所下水道,因为排便时肛门口疼痛,患儿会恐惧排便,进而憋住大便,不愿意排便,这样就会导致肠道里有宿便嵌塞。所以清除嵌塞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聚乙二醇4000散口服,剂量遵医嘱,连续6天的嵌塞清除率接近70%,副反应为水样便和便失禁。其次为持续性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没有形成规律排便前,应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容积性泻剂:小麦麸皮、魔芋淀粉、琼脂等,此类制剂作用机制为进入肠道后吸水形成凝胶,增加粪便量并刺激肠蠕动,改善粪便硬度,利于排出;(2)渗透泻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此类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增加结肠的渗透负荷,扩大粪便量,增加排便;(3)刺激性泻剂:番泻叶、大黄、芦荟,刺激肠蠕动和黏液分泌而导泻,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儿童慎用;(4)润滑剂:石蜡油,因婴幼儿易吸入也不推荐使用。目前,国内外多推荐渗透泻剂如乳果糖和聚乙二醇;(5) 灌肠剂和肛栓剂 水、盐水、高渗磷酸钠和矿物油均可用作便秘灌肠(在婴幼儿中易造成水电解质失衡),不主张用肥皂水和高渗盐溶液;(6) 益生菌;(7)运动: 较大的儿童,适当增加运动能改善便秘。如何指导患儿掌握排便方法和技巧:(1)婴幼儿:使用色彩鲜艳、外观吸引儿童(小动物形象)的坐便器,减弱患儿反感排便心理;可利用胃结肠反射的原理,在早餐或者晚餐后30分钟进行排便训练,每天1次,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也可以采用奖励的办法。(2)较大儿童:指导患儿在适当时间,早餐或者晚餐后30分钟,如果患儿因上学或者上幼儿园,早上时间紧张,可以安排在晚餐后,这样可避免因时间紧迫而精神紧张;选用适当坐便器,采取适当的排便姿势,放松腿和脚,双膝稍高于臀部,深呼吸屏气同时向下推进,反复训练,直到能正常排便。便秘患儿如何进行饮食治疗提倡均衡饮食(婴儿期要注意乳类和固体食物比例)、适量饮食纤维素和适量的水份摄入。目前认为适量纤维素摄入对治疗有益,即2岁以内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为 5g/d,2岁为(年龄+ 5)g/d。部分婴儿便秘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应回避牛奶制品,人工喂养的患儿应以低敏配方营养粉替代。关于喝水的作用,每日喝水量不足不利于粪便正常排出,但过多的摄入只能增加排尿,而不能软化粪便和增加排便。要关注孩子心理行为问题吗?慢性顽固性便秘患儿常合并便失禁而受到家长惩罚、小朋友的嘲笑,导致患儿缺乏自信、抑郁、回避交往、易被激怒及其他行为问题,可能会加重便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解除排便恐惧、排便痛苦(软化粪便)等。顽固性便秘怎么办?传统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便秘患儿,应考虑是否呕器质性疾病存在,应仔细分析各系统性疾病原因并进行专科检查,如肠道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排便造影、直肠活检等,可检出巨结-直肠、慢传输和不协调排便等解剖和功能异常。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该不该治疗? 出门诊的时候,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要求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或者在外院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非常着急,来门诊要求开药治疗,到底该不该治疗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问题。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一种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唯一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Hp感染率为25%~59% ,且每年以0.5%~1.0%的速度递增。 这么说来,儿童是否都应该查一下体内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呢? 在我们国家儿科领域最权威的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刊登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正常儿童不建议常规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临床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病因,而不是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只有怀疑以下疾病或情况时才是Hp的检测指征:(1)消化性溃疡;(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3)慢性胃炎;(4)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5)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检测Hp有哪些方法呢?他们各有哪些特点? 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和胃黏膜Hp培养、核酸检测等。非侵人性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粪便Hp抗原检测(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pSA,or stool antigen test,SAT)和血清Hp抗体检测等。除了血清抗体检查,其他检查前均需停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2周、抗生素和铋剂4周。 (1)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敏感度75% ~100%,特异度84%~100%,其操作简便、费用低、省时,但检测结果易受试剂pH值、取材部位、组织大小、细菌量及分布、观察时间、环境温度和胃炎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故存在结果假阴性的情况。同时取2块组织进行检测(胃窦和胃体各l块)可以提高检测敏感性;(2)组织学检测:敏感度66%~100%,特异度94% ~100%,检测Hp的同时,可对胃黏膜病变进行诊断(HE染色),是唯一能确诊Hp感染同时判断其损伤程度的方法,但Hp在胃内呈灶性分布,其检出率易受取材部位及大小、细菌数量及一些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萎缩等的影响;(3)Hp培养:敏感度55% ~96%,特异度100%,是诊断Hp现症感染的“金标准”,Hp培养可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学研究。但Hp培养复杂、耗时,需一定实验室条件,标本转送培养需专门的转送液并保持低温;(4)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敏感度75%~100% ,特异度77%~100% ,可反映全胃Hp感染状况,不会出现因细菌灶性分布而造成的假阴性结果。 13C尿素呼气试验无放射性,适用于儿童,可用于诊断Hp现症感染,还可用于治疗后的复查。(5)粪便Hp抗原检测(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pSA,or stool antigen test,SAT):敏感度97%~98%,特异度95%~100%,检查时不需要口服任何试剂,是唯一一项诊断准确性不受患儿年龄影响的无创性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准确性可与UBT相当。可用于Hp治疗前诊断和治疗后复查;(6)血清抗体检测:敏感度50% ~100% ,特异度70% ~98%,检测的抗体反映一段时间内Hp感染情况,Hp根除后血清抗体可以维持很久,因此不能用于诊断现症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7)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用于检测粪便或胃黏膜组织等标本。其中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应用较为广泛。目前主要用作分子生物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尤其适用于菌株的DNA分型、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 如何诊断Hp现症感染呢? 在我国对Hp感染的诊断是很严格的,只有符合下述四项之一者才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1)细菌培养阳性;(2)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均阳性;(3)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行非侵入性检测,如UBT或SAT;(4)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病理组织学或RUT中任一项阳性。 如果孩子感染了Hp,需要治疗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该不该治疗? 出门诊的时候,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要求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或者在外院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非常着急,来门诊要求开药治疗,到底该不该治疗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问题。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一种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唯一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Hp感染率为25%~59% ,且每年以0.5%~1.0%的速度递增。 这么说来,儿童是否都应该查一下体内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呢? 在我们国家儿科领域最权威的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刊登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正常儿童不建议常规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临床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病因,而不是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只有怀疑以下疾病或情况时才是Hp的检测指征:(1)消化性溃疡;(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3)慢性胃炎;(4)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5)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检测Hp有哪些方法呢?他们各有哪些特点? 前面提到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必须根治。以下情况可考虑根治:(1)慢性胃炎;(2)胃癌家族史;(3)不明原因的难治陛缺铁性贫血;(4)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5)监护人、年长儿童强烈要求治疗。 治疗Hp感染的方案有哪些呢?如何判断疗效呢? 1.根除Hp的常用药物:(1)抗生素: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最大剂量1g,2次/d);甲硝唑20 mg/(kg·d),分2次(最大剂量0.5 g,2次/d);替硝唑20 mg/(kg·d),分2次;克拉霉素15~20 mg/(kg·d),分2次(最大剂量0.5g,2次/d)。(2)铋剂:胶体次枸橼酸铋剂(>6岁),6~8mg/(kg·d),分2次(餐前口服)。(3)抗酸分泌药:PPI:奥美拉唑,0.6~1.0mg/(kg·d),分2次(餐前口服)。 2.根除Hp的治疗方案: (1)一线方案(首选方案):适用于克拉霉素耐药率较低(20%)的地区,含铋剂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以及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 5 d,PPI+克拉霉素+甲硝唑5 d)可作为一线疗法。 (2)二线方案:用于一线方案失败者,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或伴同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 唑),疗程10或14 d。 3.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针对Hp根除治疗失败的患儿,分析其失败原因和提出处理方法。具体建议如下:(1)了解患儿以前治疗时用药的依从性,判断治疗失败的原因;(2)有条件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无条件者用分子检测方法(如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检测克拉霉素的耐药性;(3)无条件行药敏试验,再次治疗时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初次治疗时的抗生素或加用铋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儿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能否选用氟喹诺酮类等药物,需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考虑使用;(4)延长治疗时间或加大药物剂量(建议不超过药物说明书用量);(5)抑酸剂在根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PPI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根除效果。因此,可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PPI,如埃索美拉唑,可提高根除率;(6)对多次治疗失败者,可考虑停药3个月或半年,使细菌恢复一定的负荷量,以便提高下一次治疗时Hp的根除率;(7)根除治疗失败,但症状缓解者,可暂缓再次根除治疗。 4.根除Hp的辅助治疗:国内外成人Hp共识和Meta分析均指出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可辅助治疗Hp感染 ,减少Hp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微生态制剂是否可以提高儿童Hp的根除率,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 5.根除Hp的疗效判断: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即使患儿症状消失也建议复查,首选尿素呼气试验。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根除:(1)UBT阴性;(2)SAT阴性;(3)基于胃窦、胃体两个部位取材的RUT均阴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5,53(7):496-498. 2.丁召路,徐樨巍. 儿童幽门螺杆菌治疗进展.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47-449. 3. 黄瑛. 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诊治.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5):326-330.
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肚子疼,作为孩子的父母,遇到孩子肚子疼,应该怎么办呢?是否应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呢?作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下孩子肚子疼的常见原因,做到心中有数。 肠痉挛:肠痉挛是指因为肠管痉挛(肠管肌肉抽筋)引发的腹痛,腹腔内脏器没有实质性损伤,就好像游泳时因水凉引起小腿(腿肚子)抽筋一样。肠痉挛导致的腹痛特点是腹痛时间短,持续数分钟~几十分钟,一般疼痛不严重,有时也会出现剧烈疼痛,可以导致孩子哭闹或大叫,也可以出汗。腹痛缓解后玩耍如常,食欲正常。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以偶然发生一次,也可以连续发生数次,或者时好时坏,连续发作几天,甚至断断续续,时重时轻,持续1-2年。 经常有家长担心肠痉挛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肠痉挛既不妨碍宝宝的健康,又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因为宝宝的内脏器官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只是肠管一过性的功能紊乱,痉挛过后就没有事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肠痉挛呢?一般发生肠痉挛的原因包括:(1)过敏反应:小儿过敏导致的肠痉挛主要是因为对饮食不适应,尤其是婴儿时期刚开始加辅食的时候,加辅食后往往会有个适应过程,多数宝宝反应不明显,个别宝宝反应比较严重,表可以现为肠绞痛,严重者可能会发生肠套叠,需要马上去医院处理。另外,学龄期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如果在学校就餐,饮食种类与家里经常吃的食物不一样,还有每天吸入的尘土与以往也大不相同,包括花粉、草籽、垃圾等各种可吸入性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被小儿咽入消化道内,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小学生常常会发生腹痛,每次腹痛时间不长,去医院检查往往也查不出病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1-3年的时间会逐渐自愈;(2)继发性肠痉挛:这是体内疾病引起的,如寄生虫、消化性溃疡、代谢病、血液病以及药物中毒等。这些病都有其特有症状和诊断依据。因此,孩子一旦发生肠痉挛,如果症状不明显,不影响营养吸收,一般不需要休学住院治疗,只要去门诊进行检查,查清病因之后,再对症治疗即可。肠痉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注意不要过热,防止烫伤,热敷20分钟左右,疼痛很快就会消失。如果肠绞痛连续反复发作,孩子不能正常玩耍,可以服用解痉挛、抗过敏药,发作可能减少,并且减轻疼痛。但是,腹痛时马上服用解痉挛药大多无效,因为药物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还没有等发挥作用,腹痛就已经缓解了。 二、肠系膜淋巴结炎:每当孩子腹痛到医院就诊时,医师往往都让做腹部彩超,彩超结果经常提示腹腔淋巴结或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让家长很担心,认为是淋巴结发炎了,用抗生素二周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些家长认为不是好病,怀疑长肿瘤了,然后频繁去医院复查彩超,期待腹腔淋巴结快点消失。为什么孩子腹腔淋巴结会经常肿大呢?其实腹腔淋巴结肿大,大多属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淋巴结是沿淋巴管分布的防御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和参与免疫应答等。淋巴结过滤淋巴液时,遇到细菌、寄生虫、病毒、毒素、炎性因子、坏死细胞等刺激物经过淋巴结,即可使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迅速增多,吞噬并清除上述刺激物,从而使局部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增生。如果孩子近期有呼吸道、消化道或全身感染,细菌或毒素等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及消化道,使相应区域的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肿大,即使只是呼吸道感染,细菌或毒素等也可以通过淋巴液流窜到腹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肿大,这就是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一般情况下,这种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肿大,在炎症消除,外界刺激因素消失后会恢复正常。因此,这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肿大是可逆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数为合并感染或外界刺激所致的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增生,其他少见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如恶性淋巴瘤、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很少见,需要进行淋巴结病理活检才能确定诊断。 三、急性胃肠炎:小儿急性胃肠炎时多有腹痛,有时还较剧烈,但是除了腹痛以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引起急性胃肠炎最多见的原因是细菌及其毒素。大肠肝菌、沙门菌、嗜盐菌感染最多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常见。其次为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腺病毒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少见的原虫等也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孩子发生急性胃肠炎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定诊。 四、急腹症:急腹症是指腹内脏器有实质性损害,如发炎、梗阻,破溃等,从而造成腹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常见的有阑尾炎、肠梗阻、胃肠穿孔等,急腹症腹痛的特点是患儿腹内脏器损伤严重,因此腹痛长时间不消失,肚子怕摸、怕碰,没有食欲,怕活动。较小的孩子会出现烦躁不安,爱哭并伴有发烧,发生急腹症腹痛必须早送医院及时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小儿急腹症。 (1)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发病率最高,好发于学龄儿童,表现为突然右下腹疼痛,数小时后可能有低烧,恶心、呕吐,怕活动,走路小心缓慢,不敢直身等现象,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否则腹痛不但不能缓解,而且可能加重,及时手术可以痊愈。人体内的阑尾很细小,发炎肿胀时会把管腔堵死,腔内分泌物多了,就会胀破穿孔,脓到处流,引起腹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阑尾虽小危险却大,小儿患阑尾炎后必须早做手术切除,避免穿孔。 (2)肠梗阻:是指肠管不通、腹绞痛、呕吐黄水、不排气。肠梗阻 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肠套叠、蛔虫团、黑枣团,毛发团等阻塞肠管,及粘连性肠梗阻,疝气嵌顿绞窄等肠管外闭塞等引起。小儿肠梗阻一般是指粘连性肠梗阻,腹内有粘连压闭肠管或发生扭绞造成肠梗阻。粘连可以是先天存在的,也可以是腹腔内发炎或手术后形成的。任何年龄的小儿发生上述症状,特别是小儿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必须急送医院治疗,有时需开腹手术,肠梗阻发展到最后会引起肠管堵塞憋破,胃肠穿孔的致命原因也是腹膜炎导致的,比阑尾炎更严重,因此家长要特别引起注意。 (3)肠套叠:肠套叠高发于一岁左右的小孩,一般是痉挛的小肠套入了大肠,重叠起来造成肠梗阻,发作时小儿阵阵哭叫不停,几小时后大便成果酱样,患儿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家长要争取在数小时内将孩子送往医院治疗,发病一两天的病人90%,在门诊用气压灌肠(向肛门内打气)或者水压灌肠治愈,极少数晚期患儿需要住院手术治疗,长时间肠套叠容易造成肠坏死而危及生命。 (4)嵌顿疝:小儿平时有疝气,时大时小,疝内的肠管时出时回,发作时肠管突然出来太多而被卡住,不能回到腹腔内,使肠管不通叫做嵌顿疝,这也是肠梗阻的一种,不过毛病在阴囊或腹股沟,不在腹腔内,所以小儿腹痛时,家长要注意留意一下孩子的阴囊,如发现一个又硬又胀的小肿物,捏摸引起剧痛,这就是嵌顿疝,应立即到医院就诊,让医生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应立即手术,如时间一长,肠管卡死则会危及生命。嵌顿疝多见于男孩子,但女孩子也有发生,不可忽视。 (5)卵巢囊肿扭转:女孩子有先天性囊性畸胎瘤,平时毫无症状,畸胎瘤突然自行扭转,就会引起剧烈腹痛,下腹部稍鼓起,有压痛,时间长了,卵巢、输卵管及肿瘤必然坏死,不但会损失一个卵巢,还可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时就医,早做手术。 五、胰腺炎 儿童急性胰腺炎多为轻症,最常见的症状为中上腹疼痛常伴后背和左肋部的放射疼痛,疼痛时通常伴有恶心与呕吐,化验血和尿提示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尿淀粉酶增高,超声和CT可以显示胰腺形态、大小、胰管结构,并了解是否存在胰腺坏死、胰周围积液等。近年来随着肥胖儿的增加,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并不少见,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变化迅速而复杂,应该及时就医。 六、肝胆疾病:肝脏肿瘤晚期也可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但是非常少见;胆道疾病在小儿多为胰胆合流异常,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疼痛,小婴儿腹痛部位可能不明确,常常伴有呕吐,体征为右上腹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应该到医院就诊,进行肝功能检查、B型超声波和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均可帮助诊断。 七、泌尿系感染、结石:泌尿系感染、结石可也引起腹痛,尿常规改变有助于诊断。 以上是小儿肚子疼的常见原因,共家长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