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章
糖尿病患者下肢麻木、疼痛和溃烂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麻木、疼痛及溃烂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以及血管和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患病率为30%~90%。随着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高峰年龄50-60岁。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1.长期血糖升高,激活了多元醇代谢途径,使细胞内山梨醇增多,抑制了肌醇摄取,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索变性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高血糖可引起神经周围滋养血管的管壁狭窄,基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导致循环障碍。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呈高黏状态及血小板高聚集,易形成血栓,这些变化引起神经内膜缺血缺氧而影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张xx,发现血糖升高16年,双下肢麻木疼痛2年,右足第四趾破溃1月入院。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2年前出现脚底和脚趾麻木疼痛,逐渐向上发展,夜间加重,行走较远时伴下肢痛。1月前右足第四趾发黑、破溃。 ▶入院查:HbA1c8.5%,白细胞:5.67x10^9/L,中性粒细胞%:82.5%,C反应蛋白:17.12mg/L↑,血沉:51mm/h↑。既往30年吸烟史。神经病变筛查:压力觉减退,温度觉减退,针刺痛觉减退,震动觉(+),踝反射(-)。下肢血管B超:双下肢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双侧胫前动脉重度狭窄。肌电图: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运动和感觉轴索损害为主,伴中度脱髓鞘。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降糖,清创换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降脂、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甲钴胺营养神经,己酮可可碱片改善循环等治疗。▶出院后一个月情况:患者血糖控制可、溃疡愈合、下肢疼痛和麻木明显改善。 ▶诊治体会:长期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导致下肢血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足部微循环障碍。治疗上需要积极治疗上述危险因素并改善微循环。微血管、微血流和微血管周围的细胞发生形态改变和/或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麻木、疼痛和足趾溃烂等症状。己酮可可碱是一种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具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扩张微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等作用,它可以全面改善微循环。针对糖尿病患者,可以治疗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