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做甲状腺癌手术的患者肯定十分关心甲状腺手术风险性大吗?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是外科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的其他病症,这些病症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并不是可以完全避免的。甲状腺手术也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存在以下这些并发症:一、出血出血是甲状腺癌术后最为风险的并发症,甲状腺癌术后出血的发生率1%~2%,多见于术后24小时以内。主要表现为引流量增多,呈血性,颈部肿胀,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引流量比较大,>100ml/h,则考虑存在活动性出血,应及时进行处理,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患者出现呼吸窘迫时应首先控制气道,急诊情况下可床旁打开切口,首先缓解血肿对气管的压迫。一些情况应该特别注意,比如高血压、服用抗凝药物或阿司匹林等,这些情况会增减出现甲状腺癌术后出血的风险,应提前告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二、甲状腺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位于左右两叶甲状腺背面(或埋在其中)的中部和下部,可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人体钙磷代谢。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术后低钙血症,患者出现手足发麻感、口周发麻感或手足搐搦。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对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给予钙剂缓解症状,必要时加用骨化三醇。为减轻患者术后症状,可考虑预防性给药。术后永久性的发生率约2%~15%,多见于全甲状腺切除后,需要终身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类药物。一些染色技术可辅助术中辨别甲状旁腺,如纳米碳负显影等,可降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并发症的风险。三、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严重干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甲状腺毗邻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因此这两条神经在甲状腺癌的疾病发展过程以及手术过程中,易受到损伤。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为0.3%~15.4%。喉返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肿瘤粘连或侵犯神经、手术操作的原因等。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同侧声带麻痹,患者出现声嘶。大部分单侧喉返神经损伤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术后15d左右可逐渐恢复。严重神经损伤需要3个月以上时间恢复。但如果手术过程中,神经神经被切断未能立即吻合,将导致永久性损伤,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侧声带逐渐代偿,声嘶可部分恢复。神经被切断未能立即吻合,将导致永久性损伤,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侧声带逐渐代偿,声嘶可部分恢复。喉镜下可看到损伤侧声带处于麻痹状态。喉返神经被钳夹或缝扎后,立即拆除缝线,引起暂时性声带麻痹,一般在术后15d左右可逐渐恢复。严重神经挫伤需要3个月以上时间恢复。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后,两侧声带麻痹可立即发生呼吸困难和窒息,情况比较紧急。喉上神经分为两支,外支和内支,外支主要为运动神经,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内支主要为感觉神经,主要支配喉部黏膜感觉。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后,环甲肌瘫痪,声带松弛、音调变低。喉镜检查时双侧声带无麻痹,发声时声带松弛。喉上神经内侧支损伤后,喉部黏膜感觉丧失,可引起误咽及呛咳,严重时可发生吸入性肺炎。喉上神经挫伤或血肿压迫造成为暂时性损伤,可逐渐恢复,可予非手术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氢化可的松和局部理疗等。有误咽、呛咳等症状时,应禁用或少用流质饮食,减慢进食速度,出现脱水等情况,可静脉补充液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四、感染甲状腺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低。但伴有其他癌症、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常出现发热、引流液浑浊、切口红肿渗液、皮温升高、局部疼痛伴压痛等症状。怀疑切口感染,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脓肿积液的,应开放切口换药。五、淋巴瘘常见于颈部淋巴结清扫后,表现为引流量持续较多,每日可达500~1000ml,甚至更多,多呈乳白色不透明液,也称为乳糜漏。长时间淋巴漏可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出现淋巴漏后,应保持引流通畅。采取禁食,给予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方法。若保守治疗1~2周无效,则应考虑手术探查和结扎。六、其它并发症甲状腺手术还可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但是发生率低,如气胸、交感神经损伤引起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舌下神经损伤引起伸舌偏斜、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引起口角歪斜等。所以甲状腺癌手术具有一定风险的,患者应该选择专业的甲状腺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尽可能的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有糖友平时测血糖基本都达标,糖化血红蛋白也控制在范围内,但还是出现了并发症。难道说: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是糖友躲不过去的坎?其实并非如此,有糖友,患病几十年,但没有并发症,这是什么原因呢?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控糖需要精细化,大家不仅要关注到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还要关注血糖波动的情况。血糖波动大比持续高血糖更可怕!长期高血糖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糖友要控制高血糖。此外,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有密切关系。 研究证实,人体组织细胞如果一直处于高血糖环境,它们会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如果这些细胞处于血糖反复波动的环境,它们对这种环境适应能力欠佳,则会激活氧化应激通路,加剧机体慢性炎症状态,从而造成血管损伤,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1. 频繁低血糖与心脑血管疾病血糖剧烈波动易导致频繁低血糖,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 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血糖长期剧烈波动可加速下肢血管内皮的损伤,而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密切相关。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血糖波动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功能下降,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相关。评价血糖波动,要看“TIR”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变化的情况,那么,怎样才算血糖平稳,波动小呢?记住“2244”就可以。“22”代表短期血糖波动,指餐前餐后的血糖变化幅度<2.2mmol/L。“44”代表长期血糖波动,指每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变化幅度<4.4mmol/L。这个数据来源于正常人群的平均值,糖友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有助于预防并发症。但对于糖友来说,上述指标非常严苛,202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提到“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每一位糖友应该重视这个指标。TIR是指一天24小时内持续监测的葡萄糖水平处在某个区间的累计时长或时间占比。如将控糖目标3.9~10.0mmol/L作为计算区间,就是狭义的TIR。众所周知,一天当中血糖处于达标状态的时间越多越好。反之,血糖长时间处于高血糖(≥10.0mmol/L)或低血糖状态(<3.9mmol/L),则增加急慢性并发症风险。指南推荐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也就是说,一天当中我们血糖监测值:✅处于较理想的达标状态(3.9~10.0mmol/L)的时长占比:至少七成,即下图绿色范围;⚠️高出此范围的时长占比:小于30%(25%+5%);⛔️低于此范围的时长占比:小于5%(4%+1%)。怎样评估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呢?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可以很好地评估这项指标。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 它可以每5分钟自动采集一次组织液,给出血糖值,每天可采集288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进而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但动态血糖监测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故而在糖尿病人群中很难普及。 当然,家用血糖仪也可以评估血糖波动,得出TIR数值,测量时至少要测7点血糖(三餐前后和睡前血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同时还要兼顾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时间段。不过,这种评估不像动态血糖监测那样可以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因此必要时,大家可以做动态血糖监测,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减少血糖波动,我们该怎么办?日常生活中,一些小技巧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让我们更好地管理糖尿病,预防并发症。1.调整饮食少吃多餐:对于血糖波动大的糖友,可以选择少吃多餐的方式,将主餐中的主食拿出一小部分,加餐时食用。这样可以降低主餐的糖负荷,减少血糖波动。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GI能反映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我们将食物分为低GI食物、中GI食物、高GI食物。同一类食物中,糖友尽量选择低GI的,有助于控制血糖、维持血糖的稳定。调整进餐顺序:研究发现,按照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有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2.坚持运动 运动有助于降血糖,但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做好两件事:1)适度运动;2)适宜的时间:在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开始运动最好。此时,血糖浓度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3.合理用药为避免血糖发生明显的波动,除了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外,合理地选择降糖药物以及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联合用药,减少波动:胰岛素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会增加糖友低血糖风险,可增加血糖波动。对于必须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药物的的2型糖友,可以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来减少血糖波动的情况。足量用药:餐后血糖高也是导致血糖波动大的原因之一,而餐后血糖高与降糖药作用不足有一定关系,糖友要遵医嘱,不要随意减药。当然,对于特殊人群的血糖波动,如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慢性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降糖药物,如果选择使用具有低血糖风险的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及对药物的反应。血糖明显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家要学会科学监测,同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大约1/3的糖尿病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若不能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很有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而需要接受透析治疗。据统计,目前接受透析的患者当中,大约三到五成都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关于“糖尿病肾病”,下面总结出病友最关心的十个问题,做一解答。1.糖尿病人只要出现蛋白尿就是“糖尿病肾病”吗? 糖尿病肾病”指的是由长期高血糖所致的慢性肾脏损害。患者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糖尿病史,很可能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然,这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肾脏损害(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免疫性肾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肾损害等),以及因剧烈运动、高烧、泌尿系感染、高蛋白饮食所致的一过性尿蛋白阳性。因此,糖尿病人出现蛋白尿并不一定是“糖尿病肾病”,也有可能是“非糖尿病肾病”,需要仔细进行鉴别。2.尿泡沫增多就是尿蛋白增高吗?尿液泡沫增多说明尿液表面的张力增大、泡不易破,导致泡沫增多的原因很多,例如,尿蛋白增多、尿糖增高、尿路感染、排尿过急等均可引起,因此,尿泡沫增多不能与尿蛋白增高完全画等号,还需要进一步行尿常规检查,明确病因。3.糖尿病人尿蛋白阳性该咋办?首先应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达标,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在降糖药使用中,需要考虑药物对肾脏的影响和保护效果,有新型降糖药被认为具有不依赖于降糖作用的肾脏保护作用,比如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但不同的糖肾分期,有药物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控制好血糖就能预防糖尿病肾病吗?血压65岁以下的糖尿病人血压的控制目标是<130/80mmHg,65岁及以上的老年糖友,控制在<140/90mmHg即可。血脂 普通糖尿病人的血脂控制目标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2.6mmol/L,如果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则应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此外,肥胖者要降低体重,合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者要降低血尿酸,预防尿路感染,禁用有损肾脏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等)、戒烟忌酒等。 也就是说,肾脏保卫战是一场全方位的立体化战争,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5.糖尿病肾病能否逆转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渐进性发展的过程,由轻到重临床分5期,从最初的肾小球高滤过到微量白蛋白尿,再到临床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FR)逐渐下降,血肌酐上升,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究竟能否逆转,关键要看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一般认为,3期及以下的早期糖尿病肾病,通过积极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很大的希望实现逆转,使微量白蛋白尿转阴。6.肾功能不全患者为何要低蛋白饮食?肾病患者高蛋白饮食会促进肾小球硬化,加重肾小球损害。因此,建议患者低蛋白饮食,但具体吃多少要根据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决定,具体的适宜摄入量请临床营养师,根据糖尿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摄入量之外,蛋白质的质量也很重要,优质蛋白应该占一半以上,瘦肉、鱼虾、蛋、奶及豆制品都属于优质蛋白质的范畴。7.二甲双胍对肝肾有损害吗?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同时,它是以原形通过尿液排泄的,因此,它无论对肝脏还是肾脏都没有损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之所以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服用二甲双胍,并非是因为二甲双胍伤肾,而是因为当患者有肾功能不全时,二甲双胍排泄受阻,导致药物在血中蓄积,有可能诱发“乳酸酸中毒”。 但并非所有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均不能使用二甲双胍,能否使用应由肾小球滤过率(eGFR)决定:当肾小球滤过率≥60时可正常服用二甲双胍,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45~59之间时可减量服用二甲双胍,当肾小球滤过率<45时不应使用二甲双胍。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复查肝肾功能,避免乳酸酸中毒。8.中药一定对肾脏安全无害?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有些中药,如马兜铃等具有肾毒性作用,长期服用含有这些成分的中成药有可能导致肾脏损害。9.哪些糖尿病人容易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除了与糖代谢紊乱有关之外,还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病程长短以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具备上述危险因素越多,罹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越高。 每个人的基因无法改变,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10.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注:如果患者出现浮肿、尿少等症状时,往往已不是早期),因而我们无法通过症状来早期发现和诊断,检测微量白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在诊断伊始即应检查尿微量白蛋白,以后每年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肾病”。
不知道你遇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血糖一直很平稳,但某次的血糖突然高了,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血糖。空腹血糖的“真实”定义 监测空腹血糖是很多“糖友”的日常功课。空腹血糖能够很好地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的能力,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有助于判断病情;同时也能够反映前天晚上的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清晨,从而有助于判断药物的远期疗效。 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个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但只有在未进食含糖食物(或无热量摄入)8小时以上,过夜后早餐前抽取的血液所测得的血糖水平,才能叫作空腹血糖。 若将午餐和晚餐前抽取的血所测的血糖也当作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这两个时间内测得的血糖只能称为餐前血糖。 测空腹血糖最好选择在清晨6﹕00~8﹕00,测之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这样能够较大程度地排除一些影响因素,反映真实病情。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结果是不真实的,并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情况。包括在家监测或到医院采血检查的患者。哪些因素会导致不"真实"的空腹血糖?1、饮食 晚上吃了大量不好消化的食物,或者晚餐时间过晚(太晚的话会导致空腹时间不足8个小时,都有可能导致第二天早上的空腹血糖值偏高。 另外,有些患者为了获得比较好的空腹血糖结果,会有意地在检查前一天晚上少吃一些主食,这样使得空腹血糖值又比平时的偏低了。 因此,要想保证第二天清晨空腹血糖的真实性,晚餐一定要保持在一个平常状态。2、时间 测空腹血糖必须在上午8:00之前完成。可是,经常有这种情况:不少患者为了请专家看病,早晨不吃不喝从家赶到医院,然后挂号就诊,往往要等到9:00~10:00之后才轮到看病测血糖。此时虽然处于空腹状态,但是受到生物钟的影响,升糖激素在8:00之后已逐渐增高,即使不吃饭,血糖也会随之上升。 所以,这时候测得的已不是真实的空腹血糖,只能是随机血糖了。 另外,还有的患者是步行比较长的距离到医院就诊的,这样测得的血糖可能比平时要低;再如果遇到候诊时间过长、心情不快、情绪激动等情况,血糖可能又会增高。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讲,由于延迟或耽搁了早晨胰岛素的注射,会导致血糖明显升高。 上述情况下所测得血糖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腹血糖。所以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家或在附近社区卫生所完成空腹血糖检测后,进食服药打胰岛素,然后再去医院就诊。3、晨练 不合适的晨练是影响空腹血糖的常见原因。所以我们要求检查空腹血糖时,应当在不做晨练的情况下进行。 因为运动后血糖一般会下降,若血糖反而升高可能是在运动中发生了轻度低血糖,低血糖又导致反应性血糖升高。这些都是不真实的空腹血糖结果。 很多人喜欢先晨练再吃早饭,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引发低血糖,最好在晨练前先吃些食物。晨练时注意检查一下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血糖,以便寻找出一个适当的运动量。4、药物 药物是影响空腹血糖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晚间胰岛素剂量过大,导致出现苏木杰现象,也会使得清晨空腹血糖异常升高。再如有的患者发现空腹血糖高,就有意少吃早餐,或者加服餐时降糖药。这样就会出现空腹血糖高于早餐后2小时血糖的现象。还有的病人服用了含有降糖药的保健品,也会影响空腹或餐后血糖。5、睡眠 美国科学家把一天的睡眠时间分成三类: 睡眠<6小时,睡眠在6~8小时,睡眠>8小时,观察睡眠时间对血糖的影响。在6年研究期间,发现每天睡眠<6小时者,其血糖从正常转变成空腹血糖异常的比例,比睡眠在6~8小时的人多4.56倍。睡眠>8小时与睡眠在6~8小时的人没有差异。可见,每晚睡眠<6小时,容易引起空腹血糖异常。要想获得真实的空腹血糖,前天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6、心情 近期心情不好、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空腹血糖高于平时,不能反映真实的药物效果或病情。7、应激因素 另外,若发生急性感染或外伤,常会因应激因素导致血糖升高。还有的患者发生胃肠炎,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停止服药。有的糖友认为不吃饭就不用注射胰岛素,因此导致严重高血糖……这些情况下测得的空腹血糖,都不能反映真实的基础空腹血糖,必须对症处理,而不是调整降糖药物。8、仪器因素 运用血糖仪时监测方法不正确、血糖仪本身不合格或长时间没有校正、试纸过了有效期、质量不过关等等,都会影响血糖结果。
甲亢和甲减其实都是甲状腺疾病,都属于内分泌科。一般甲状腺出现了异常,大家都会觉得是得了甲亢,其实还有可能是得了甲减。虽然仅仅只是一字之差,症状却是完全相反的。一、病因的不同甲亢:甲亢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发的一种内分泌性疾病,是由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遗传史和外界因素(如环境、药物、精神刺激)所导致。甲减:甲减则和甲亢完全相反,它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而导致的。主要病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手术和先天性原因二、症状不同甲亢:甲亢患者的早期症状因个体差异各有不同。最典型的症状是消瘦、体重减轻,患者在食欲不减或增加的情况下却日渐消瘦,并出现大便次数增加或腹泻的症状。甲亢患者还会表现出焦虑、失眠、烦躁、易怒、手抖、多汗、注意力下降、食欲亢进和眼突等症状,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脖子粗”。女性患者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月经稀少,甚至是闭经;男性患者则会出现阳痿等症状。甲减:甲减患者一般表现为体重增加、畏寒、乏力、呆滞、反应迟钝、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听力障碍、少汗、心率减慢、便秘、关节疼痛、手足肿胀感和眼睑水肿等症状。女性患者表现为月经量过多、不孕;男性患者则会性欲减退的症状。三、治疗方法不同甲亢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大部分甲状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切除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复发率低,但却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除此之外甲亢患者还可按照医生的指导结合个人情况长期服用药物或者同位素进行治疗。甲减患者则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只能通过每日服用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补充缺失的甲状腺素,调节机体免疫能力,使甲状腺激素达到正常分泌的水平。另外,甲亢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使用含碘的药物和含碘造影剂,控制饮食中的碘含量,减少食用海带、裙带菜、紫菜干、虾皮等食物;甲减患者则需纠正碘缺乏,给予足量的碘剂补充。
何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大家常说的“喝糖水试验”其实就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主要用来测定胰岛细胞功能,即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健康人在一次性摄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此为人体的正常耐糖现象。对可疑糖尿病但空腹及饭后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不能作出明确诊断者,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方法 1.实验应在无摄入任何热量8小时后即清晨空腹进行,口服溶于250~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g或标准馒头2两。儿童则予每公斤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糖水在5分钟之内服完。 2.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半小时、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在前臂采静脉血测血糖。 3.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OGTT结果如何判读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左右(不超过6.1mmol/L);餐后0.5-1h血糖达高峰,但不超过11.1mmol/L;餐后2h血糖在3.9-7.8mmol/L左右(不超过7.8mmol/L);餐后3h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3.9-6.1mmol/L)。当静脉空腹血糖<6.1mmol/L,OGTT2h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正常,为「糖耐量正常」。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OGTT2h血糖介于7.8-11.1mmol/L之间,说明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已达到糖耐量低减(IGT)的诊断标准。当静脉空腹血糖介于6.1-7.0mmol/L之间,且OGTT2h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尚好,但对空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退,已达到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皆属于糖尿病前期,倘若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很可能进展为糖尿病。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说明人体处理进食后葡萄糖的能力明显降低,已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影响OGTT结果的常见原因1.试验前饮食种类的影响试验前未指导患者进行试验饮食指导,试验结果可能呈“假阳性”。试验前3天,可以正常进食,每天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应低于150克,过分节食可造成人为的“糖耐量减低”。2.药物影响以下药物造成血糖波动,为排除药物对OGTT的影响,检查前应停药3天以上。可使血糖增高的药物:噻嗪类、糖皮质激素、醛固酮、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女性避孕药、吲哚美辛、氯丙嗪、苯妥英钠和生长激素等。可使血糖下降的药物:磺脲类、双胍类、对氨水杨酸、异烟肼、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甲状腺药物、水杨酸、心得安、丙磺舒等。3.试验前禁食时间过短禁食时间不足8小时。试验前一天晚餐后应禁食8~10小时,但必须进晚餐。4.试验前饮用刺激性饮料试验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引起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5.送检不及时采取血标本后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长。6.应激状态应激状态下做OGTT,如发热、感染、手术、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在应激过后方可进行OGTT检查。7.其他疾病胃切除术后会加快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严重的肝病等患者肝脏不能相应快速摄取葡萄糖,故上述两种情况均不适宜做OGTT,可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
近年来,卵巢早衰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保护卵巢功能、预防卵巢早衰刻不容缓。 卵巢早衰(POF)是指卵巢功能衰竭所导致的40岁之前即闭经的现象。特点是原发或继发闭经伴随血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多汗、面部潮红、性欲低下等症状。 影响卵巢早衰的因素如下: 1.遗传因素 通过对家族史的仔细分析,遗传因素在POF中占主要地位。X染色体的异常是引起POF的主要病因。 2.免疫因素 研究者发现9%~40%的POF患者合并其他内分泌腺体或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等。POF患者常合并2种或以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有伴随POF的自身免疫疾病中,甲状腺疾病最常见。 3.卵巢手术史、肿瘤的放化疗史是引起卵巢衰竭的医源性因素。 药物主要包括紧急避孕药、抗肿瘤类药物、化疗药物、雷公藤多苷、抗抑郁精神类药物等。这类药物会长期抑制卵巢功能,导致功能紊乱,性激素的分泌及排卵均不正常,最终卵巢早衰。 4.盆腔感染可能是引起卵巢早衰的重要原因。 与POF相关的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特异性感染。病毒、细菌、结核杆菌等侵入卵巢,导致卵巢炎症后纤维化,卵泡数量减少,可发展为卵巢早衰。目前已证实,幼年时患过病毒性腮腺炎的女性更易发生卵巢早衰,与病毒侵害卵巢细胞和组织,导致卵巢功能下降,生殖器官萎缩等。 5.精神压力和焦虑 压力过大、焦虑、心情压抑都是卵巢早衰的高危因素。有些女性,尤其都市白领,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下,中枢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导致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异常分泌,排卵功能障碍,闭经,进而导致卵巢功能减退,激素水平降低。 6.环境及不良嗜好 环境污染,长期熬夜、失眠,吸烟、饮酒都是卵巢早衰发生的危险因素。 7.过度减肥 大多数女性通过服用减肥药、节食、吃素等不健康的方式来减肥。不健康的方式减肥会影响垂体的功能,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卵巢功能减退出现萎缩。 预防卵巢早衰应对措施如下: #1 学会自我减压,放松心态,保持心情愉快。 #2 平衡膳食,均衡营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可抵抗卵巢早衰。不要轻易服用紧急避孕药,服药前看清楚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在医生指导下正规用药。 #3 怀疑是遗传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卵巢早衰,一定要去正规的专科医院早做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坚持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注重对化脓性、结核性以及淋菌性盆腔炎等疾病的防治。 #4 不要熬夜,不节食,健康的运动,科学减肥,坚持锻炼,增强体质,还要注意饮食,均衡膳食营养,注意合理补充营养,预防和延缓卵巢早衰。 #5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天然维生素E、辅酶Q10、DHEA等可以降低氧化压力,恢复线粒体功能,提高卵母细胞的质量与数量,保护卵巢储备功能,有效提高卵子质量,增加受孕几率。 #6 普及孕产知识,做好避孕措施,防止意外怀孕。 总之:临床上长期熬夜的人和三餐不正常以及营养不均衡的人是卵巢早衰常见的人群,因此健康的作息是维持卵巢功能正常的必备条件, 保护卵巢功能、预防卵巢早衰从健康生活做起 。
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13.2%,痛风1.1%,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问题1:何谓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1.何谓高尿酸血症?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温馨提示: 雌激素不但能促进尿酸排泄,而且雌激素还抑制尿酸在关节形成结晶,痛风患者男女比例高达20:1。 2.何谓痛风? 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和肾结石称为痛风,也有学者仅将痛风性关节炎称为痛风。 3.何谓亚临床痛风? 有相当一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终身不出现关节炎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若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可诊断为亚临床痛风。 问题2: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会遗传吗? 1.血尿酸水平遗传可能性为27%~41%。 2.痛风遗传可能性为30%,20%的痛风患者存在家族史。 3.痛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饮酒、暴食、着凉)的关系更为密切。 4.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以下特点:起病急,数小时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好发时间为午夜或清晨等。 温馨提示: 足部血液供应较差,皮温较低,组织液pH低,承受压力大,绝大部分痛风首发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 问题3:高尿酸血症/痛风与高血压有无关系? 1.血尿酸每增加60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1.4倍。 2.高血压可造成血管和肾脏损伤,影响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3.降尿酸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可轻度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 4.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ACEI(普利类降压药)和非氯沙坦ARB(沙坦类降压药)均明显增加痛风发生风险。 5.高尿酸血症/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优先选择不影响或者降低血尿酸水平的降压药,如氯沙坦、氨氯地平、西尼地平等。 温馨提示: 阿托伐他汀可促进肾脏尿酸排泄,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首选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可抑制尿酸重吸收,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时首选非诺贝特。 问题4: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易患糖尿病吗? 1.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L,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7%。 2.降尿酸治疗可降低高尿酸血症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并能降低肾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胰岛素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4.痛风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不升高胰岛素水平的药物,如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 问题5: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吗? 1.首选非药物治疗,如调整饮食、控制体重等。 2.降尿酸药别嘌醇可引起致死性过敏反应,非布司他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苯溴马隆可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 3.欧美地区的临床诊疗指南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仅在合并CKD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时才需进行降尿酸药物治疗。 4.中国、日本的临床诊疗指南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当血尿酸水平≥540μmol/L时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 问题5:痛风患者的血尿酸目标值是多少? 1.血尿酸长期控制在<360μmol/L时,不仅可使尿酸盐结晶溶解,晶体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同时还可避免新的结晶形成。 2.所有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360μmol/L,严重痛风患者<300μmol/L,不推荐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180μmol/L。 问题6:痛风患者可选择哪些降尿酸药物? 1.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合成药)或苯溴马隆(促尿酸排泄药)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 2.别嘌醇或苯溴马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 3.单药足量、足疗程治疗,血尿酸仍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 问题7:慢性肾脏病合并痛风者应优选什么降尿酸药? 1.降尿酸治疗有助于延缓慢性肾脏病(CKD)进展。 2.慢性肾脏病3期以上(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的痛风者,优选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醇、非布司他)。 3.别嘌醇超敏反应致死率高达30%,与HLA-B*5801存在明显相关性,汉族人群携带该基因型的频率为10%~20%,使用别嘌醇之前应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 温馨提示: 非布司他尤其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问题8:服用苯溴马隆的患者是否同时服用小苏打? 1.口服碳酸氢钠有一定的降低尿酸的作用,但降尿酸作用非常有限,约为50μmol/L。 2.长期服用碳酸氢钠可致水钠潴留,不仅可引起和加重高血压病情,而且可诱发心力衰竭。 3.只有在晨尿pH值<6.0时,才需要服用小苏打。 问题9:如何正确使用秋水仙碱? 1.与大剂量用药相比,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2.急性痛风发作时,秋水仙碱首剂1mg,1小时后追加0.5mg,12小时后改为0.5mg qd或bid。 3.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时,由于血尿酸水平波动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至少3~6个月可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用法用量为0.5~1.0mg/日。 问题10:为何肥胖者易痛风发作? 1.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常伴有肥胖。 2.肥胖患者摄入的热量多于消耗,因摄入能量增加,嘌呤合成亢进,尿酸生成增加。 3.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4.大多数痛风诊疗指南建议痛风患者控制体重。 问题11:为何饮酒后易痛风发作? 1.啤酒和烈性酒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红酒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证据尚少。 2.饮酒导致尿酸水平升高是因为: 1)酒精的代谢增加了三磷酸腺苷的消耗,导致尿酸产生增加; 2)酒精导致血清乳酸升高,从而减少尿酸排泄; 3)酒中含有嘌呤导致尿酸产生增加。 问题12:痛风患者如何选择蔬果类食物? 1.不宜进食过多含糖饮料和糖分(尤其是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橙、龙眼、荔枝、柚子、柿子和石榴等。 2.不宜多食香菇、草菇、芦笋、紫菜、海带及粮食胚芽等嘌呤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食品。 3.西瓜、椰子、葡萄、草莓、李子和桃等可适量食用。 4.相对而言,柠檬、樱桃和橄榄等对痛风患者有益。 5.绝大多数瓜类、块茎、块根类及大多数叶菜类蔬菜,均为低嘌呤食物,建议食用。 问题13:痛风患者如何选择动物性食品? 1.红肉(哺乳动物,包括牛、羊、猪等)中嘌呤含量高于白肉(非哺乳类动物,包括鸡、鸭、鹅等)。 2.动物内脏如肝脏、肾脏、心脏中嘌呤含量普遍高于普通肉类。 3.痛风患者每日肉类摄入量不宜超过100g。烹饪时,提倡水煮后弃汤食用。 4.经腊制、腌制或熏制的肉类,嘌呤、盐分含量高,干扰尿酸代谢,痛风患者不宜食用。 5.鸡蛋、牛乳、海参等嘌呤含量较低。 问题14:痛风患者应如何饮水? 1.无肾脏病、心力衰竭等禁忌的情况下,每天饮水总量为2~3L,尽量保证每日尿量约为2L,尿酸碱度(pH值)在6.3~6.8。 2.分次饮水,建议早、午、晚有3次饮水量500ml左右。 3.饮用柠檬水(如1~2个鲜柠檬切片加入2~3L的水中)有助于降尿酸。 问题15:痛风患者应如何运动? 1.剧烈运动可使出汗增加,血容量、肾血流量减少,尿酸排泄减少,甚至可以诱发痛风发作。 2.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慢跑、太极拳等)可降低痛风发病率,运动次数以每周4~5次为宜,每次0.5~1h。 3.因低温容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运动后应避免冷水浴,吹空调。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我们在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炎症。 1912年,一个叫桥本的日本人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这个病,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学名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大量原本不应该在甲状腺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跑到了甲状腺里,对甲状腺组织产生破坏。 桥本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虽说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炎症,但是此“炎”非彼“炎”。它跟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些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等这一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并不一样。 准确来讲,桥本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指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即保护我们自己的“士兵”,不知道为啥,听信了错误的指令,开始自己人打自己人,甲状腺细胞就被自己的免疫细胞给干掉了。 桥本病也有「罪魁祸首」 可能与内因+外因有关! 虽然导致桥本氏病的根本原因,目前仍不明确。但相关研究认为,桥本病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内因:遗传、精神状态、免疫情况 外因:环境因素、感染、过多的碘摄入等但是这些原因仅仅是研究人员的猜想,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明。所以朋友们别再向医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了,因为医生真的不知道! 得了桥本,会有啥症状? 其实大部分人木有啥感觉 很多朋友会关注,得了桥本,会有什么症状?其实,大部分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做检查才发现的。 少部分人会有脖子处不适,也有少部分人会出现甲状腺变硬、变肿,因此会出现脖子肿大的情况。 如果甲状腺持续肿大,它就可能压迫到颈部的其他部位,如气管、食管等。此时可能引起咽部不适,如吞咽有哽咽感或者呼吸不畅等,有时会有颈部压迫感。 还可能出现甲亢or甲减症状 还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些甲亢症状如心慌、手抖、汗多、容易饿等症状;也可能呼吸一些甲减症状如怕冷、便秘、乏力、嗜睡等症状。 桥本对人有啥影响? 桥本对人体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在于容易导致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根据甲功异常情况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甲亢期和甲减期。 桥本甲亢期: 桥本氏甲状腺炎早期,由于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细胞里的甲状腺激素跑到血里面,所以抽血检查甲功时可能会出现甲亢的情况,如T3、T4升高,TSH下降,也就是桥本的甲亢期。 那么这时候有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类似于甲亢的症状,比如心慌、怕热、容易出汗、手抖等等。 桥本甲减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甲状腺里的细胞伤亡越来越惨重,生产的甲状腺激素不够,就可能出现甲减的情况,如T3、T4下降,而TSH升高,也就是桥本的甲减期。 那这个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甲减的一些症状,比如怕冷、心跳慢、便秘乏力、嗜睡等症状。 另外,桥本还可能会合并有眼症其他一些病症等,但是这个比较小众,就不具体展开讨论了。 判断桥本病,要做啥检查?超声+甲功+抗体=基本确诊 想要知道是不是桥本甲状腺炎,关键还是靠检查! 一般情况下,只要结合患者的甲状腺超声影像、甲功报告和TgAb和TPOAb这两个抗体的情况,医生就基本可以判断是不是桥本甲状腺炎了。 但是想要证据确凿呢,还是需要穿刺才行。不过一般医生很少建议患者穿刺,因为多数情况下必要性并不大。 治or不治?原则有两个 不适症状与甲功是关键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桥本甲状腺炎都需要治疗,因此得了桥本的朋友也不用太紧张。 一般情况下,桥本甲状腺到底需不需要治疗,主要有两个原则: 第一,有没有不适症状。第二,甲功是不是正常。 甲功正常,无不适症状——定期复查如果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甲功也没有任何不正常,仅仅是抗体升高,那么完全可以不用治疗,也不用吃药。除了定期复查之外,你什么都不用做。 甲功轻微异常,无明显不适——观察+复查甲功如果甲功只是出现轻微的不正常,但是自己又没有任何不适,那么一般情况下也不用着急着治疗,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复查甲功看看。 甲功明显异常,有不适症状——遵照医嘱治疗如果自己觉得有症状、不舒服,或者检查发现甲功明显不正常,那就需要看医生,考虑进行治疗了。 桥本甲状腺炎怎么治? 常常用药物,偶尔靠手术 因为桥本氏甲状腺炎主要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所以,医生们治疗的不是桥本本身,而是将甲功调整回正常状态。 甲功不正常,药物来调理甲功不正常分为甲亢和甲减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桥本甲亢是可以慢慢恢复正常的,所以如果不是特别不舒服,一般不需要治疗。 而桥本甲减的患者,一般需要根据甲功的具体情况,采用甲状腺激素制剂,比如优甲乐、雷替斯、加衡等进行替代治疗,补充身体所缺乏的甲状腺激素。 在吃药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抽血复查甲功,根据甲功结果来调整药物剂量。只要将甲功控制正常,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那就OK了。 小贴士: 对于有甲状腺肿大,但是甲功正常的患者,为了抑制甲状腺体持续肿大,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少量的甲状腺激素。 硒酵母片可能有点用除了甲状腺激素之外,有些医生还会给患者开硒酵母片,这个药的作用就在于补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在体内参与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的一些过程。 之前有研究发现,缺硒可能跟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适当补充一些硒,可以帮助保护甲状腺细胞、抑制甲状腺自身的免疫性损伤,降低TPO抗体。但是补硒这个做法,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来指导,效果也因人而异。有些人有用,有些人就压根没啥用,大家也不能太过迷信,更别以为补硒就能治好桥本。硒补多了是会中毒的,大家吃硒酵母片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剂量来吃,不要自己乱加。 甲状腺太大,或许需手术。如果甲状腺已经增大非常明显,甚至已经压迫到周围的组织,出现呼吸不畅的症状,那么这时候就该考虑手术治疗了。不过这种情况并不会太多,所以大家也不必特别紧张。 桥本甲状腺炎,能不能治好? 治愈桥本,医生真的做不到! 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桥本是没办法治愈的。我们能做的是对症治疗,即甲功不正常就把它调正常,有不舒服就去改善不舒服。 因为,桥本是一个连病因是什么都还不清楚的病,如果哪个医生拍着胸脯说能治愈,那100%是骗人的。尤其是现在网络上吹嘘的一些神乎其神的疗法,大家也千万不要轻信,免得又浪费钱又遭罪。 只要把甲功控制好,桥本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不良的影响,大家也不用过于焦虑,非要去追求把它治好。
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是否犯了以下十个错。错误一:不吃或少吃主食糖尿病患者应适当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因为主食的血糖生成指数相对较高,但有些糖尿病患者因为担心血糖升高,吃的量极少,甚至不敢吃主食,有的一检查便有饥饿性酮症。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吃主食,能量不足,会导致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睡眠不足、多思多虑等情况。糖尿病病友可选择粗细搭配的主食,降低主食的血糖生成指数,而不是以“负能量”来控制糖尿病。错误二:多吃粗粮有的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病情不敢吃细粮,天天吃粗粮,这样导致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变得消瘦。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主食吃粗粮就好,要考虑粗细搭配,比如1份粗粮搭配2~3份细粮,可以在某一顿饭按照这个比例吃,也可以三顿饭中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着吃。粗细搭配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对于身形瘦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少吃粗粮;而对于肥胖,体形健壮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粮的摄入。错误三:很少吃水果水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比如,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促进消化;水果里的果胶、果糖、钾元素、维生素等都对人体肠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吃水果后,血糖一般不会升高,但糖尿病患者还是需关注水果的种类和数量,要根据血糖值量力而行,建议在两餐之间血糖稍低时或运动前吃水果。错误四: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控制好糖尿病了糖尿病不像感冒发烧、腹泻等急性疾病,让人马上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很多糖尿病病友,尽管知道要长期监测血糖、监测病情,但因为感觉没什么不舒服,就忽视监测血糖,定期检查身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每天都在变化,会因为你每天的进食量、运动量、用药是否正确等出现波动,如果不坚持监测血糖、定期复查,及时遏制病情发展,只凭自我感觉的话,血糖过高或血糖波动太大都会加快攻击你体内剩余的具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胰岛细胞及心脏、眼睛、肾脏、大脑等,日积月累,糖尿病并发症便席卷而来。所以,感觉好并不等于一切都好,糖尿病病情首先以血糖为事实衡量,用各类化验指标客观评判。错误五:只查空腹血糖血糖监测作为生活方式或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糖尿病患者最好能提供每天7-8个时间点的血糖监测值。即使在饮食固定、血糖平稳的情况下,我们也要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只监测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一查糖化血红蛋白高了,其实就是餐后血糖未控制达标。建议糖友在看病之前,最好带着近几天的血糖谱(三餐的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部分患者还要测夜间0-3点的血糖)来就诊,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你的病情。错误六:未正确使用降糖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剂量使用降糖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随第一口主食一起嚼碎服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未餐前注射等,因为听信广告、民间偏方、害怕肝肾功能损害等而自行减少降糖药服用次数或剂量。糖尿病患者需使用降糖药,是因为身体降血糖的能力已下降不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若因以上因素造成了降糖药物的不规范使用,那么降糖效果便不会达到100%。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证降糖药物使用的规范性。错误七:拒绝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可以说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主力军”,但是很多患者却不能接受,心理上十分抵触胰岛素。有糖友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是因为绝对缺乏胰岛素,所以必须要靠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但2型糖尿病只是相对缺少胰岛素,并未完全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说明病情加重了。其实不然,比如说,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大于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此时建议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恢复胰岛功能大有裨益,待你的血糖控制平稳后,可逐渐改为口服药物治疗。所以,糖友不应该抵触胰岛素,胰岛素也并不一定需要终身使用,一定要根据病情,该用则用。要知道,保护我们的胰岛功能,外源性胰岛素是一大功臣。错误八:口服药对肝肾有损伤,应尽早打胰岛素一般口服降糖药并不会损伤肝脏、肾脏,只是口服降糖药需经肝脏、肾脏代谢,在肝肾功能受损时,一方面为了避免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另一方面考虑降糖药物的代谢影响降糖效果,所以选用降糖药前我们要监测肝肾功能。降糖药物的选择,都是有适应证的。我们不能盲目使用胰岛素或盲目使用口服降糖药,都应视病情而定。错误九:主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相对次要这种说法不对。在控制大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股动脉等)的风险因素方面,三者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压、血脂、血糖。糖尿病患者,为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血糖、血压、血脂均需要控制,更需要长期综合治疗,血糖、血压、血脂都要达标。错误十:从不运动运动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一部分,对延缓糖尿病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运动甚至可能比药物更有效。所以,建议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30分钟,同时生活方式上也要注意戒烟、限酒。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重,还能锻炼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释放压力等,通过运动降血糖会让你的心情变好、控糖的路上越来越有自信。愿天下每一位糖友不是“片面”地控糖,而是科学、全面合理地控糖!祝大家国庆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