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是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发炎的总称。血管炎可以发生在任何的血管,例如毛细血管、中动静脉或者大动静脉。血管发炎就会导致血管腔变小甚至堵塞,相应的组织缺血就会出现组织损伤、坏死。有些血管炎只是影响特定的某一个器官,例如皮肤血管炎、脑血管炎、眼血管炎。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血管炎是可以同时影响多个器官的。导致血管炎的原因复杂,常见的原因有免疫性血管炎和感染性血管炎。特别是在多发血管炎中,很多都是因为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当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身体可能会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和炎症因子,其中可能就会出现针对血管的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粘在血管壁上就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有很多风湿免疫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就很容易合并有血管炎。另外,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也有可能会引起多发的血管炎,这可能是病原体的直接损伤,也有可能是感染后继发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血管炎的轻重主要取决于血管炎发生的部位,如果血管炎发生在重要的器官,如脑部、肾脏、肺部、心脏等,就容易引起以上器官的损伤,甚至会导致死亡。如果肢体的大血管炎导致血管堵塞,就会容易引起顽固溃疡或者肢端坏死。因此对于血管炎的患者,需要及早明确病因,及早干预,才能避免器官的损伤。
“弹响指”又叫扳机指,是指手指在弯曲的时候会有卡住的感觉,会有弹响的疼痛感,严重者手指会卡在某个角度,影响手指活动,需要用手掰动患指才能复位。如果这种症状出现在拇指,就叫拇指弹响指。造成“弹响指”的原因有可能是手指的过度反复运动,也有可能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或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患者中。各种原因导致手指的腱鞘、肌腱发炎,都会导致“弹响指”,刚开始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的炎症水肿,如果炎症没有及时的控制,可能会出现肉芽组织,甚至形成一个纤维软骨环,影响关节活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石星亮临床上根据典型的手指弹响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发病的早期,X线和抽血检查有可能没有出现异常,而关节彩超可以发现早期的滑膜增厚,腱鞘狭窄。对于诊断有困难的患者,则可能需要做磁共振检查。如果出现“弹响指”的部位较多,则需要抽血检查类风湿相关指标、炎症指标和血尿酸,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症状轻微的“弹响指”可以通过外用药膏消炎止痛,或者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如洛索洛芬、塞来昔布等。如果口服和外用药物效果不佳,可选择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加强抗炎。对于比较重的患者,或已经形成局部纤维软骨环,则需要考虑手术处理。大部分的“弹响指”都可以通过休息和使用消炎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因为手指关节是经常活动的,恢复起来相对较慢,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消除炎症,避免出现组织的粘连。
TNFa抑制剂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炎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TNFa抑制剂是一种生物制剂,所谓生物制剂就是在体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提取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病毒等作用。例如我们平时使用的疫苗,也是一种生物制剂。而TNFa抑制剂则是专门针对体内TNFa制作的生物制剂,可以中和体内过多的TNFa。正常人体内的TNFa水平是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用于抵抗外界微生物。但在风湿免疫病的患者体内,TNFa的水平明显升高,引起关节或其他组织自发的炎症,导致肿胀、疼痛等症状。使用TNFa抑制剂则可以中和TNFa,达到抗炎的作用。目前市面上常用的TNFa抑制剂有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戈利木单抗、塞妥珠单抗等。它们的作用都是可以中和体内过多的TNFa,只是结构上有所不同。除了英夫利昔单抗需要静脉注射以外,其他几种TNFa抑制剂都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药。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治疗的时候建议先用足够的负荷量,起效之后再逐渐减量。根据不同的药物特性,有些TNFa抑制剂是需要每周给药,有些则可以一到两个月给药一次。医生需要在给药前详细和患者交代药物的具体用法用量。TNFa抑制剂使用需要注意什么?TNFa抑制剂通过降低TNFa水平,达到控制炎症的目的,但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体的自然抵抗力,因此使用前需要做相关的检查,排除一些潜在的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还要排除肿瘤相关的疾病。使用TNFa抑制剂前,患者需要抽血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炎症指标、肿瘤指标、病毒性肝炎相关指标,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如果以上结果均正常,则可以开始用药。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抽血复查,注意避免劳累、着凉,避免出现感冒。如果用药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过敏等任何不适,则需要及早和你的主管医生联系。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使用TNFa抑制剂还是相对安全的,出现严重感染、严重过敏的发生率不高。
最近新冠肺炎疫苗面对一般市民开放预约,有很多风湿病患者都向我咨询自己是否能够打新冠肺炎疫苗。风湿病患者主要是要用到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风湿病患者是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的,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风湿病患者的病情要处于稳定期,并且没有感染性疾病。2、激素用量不能太大,泼尼松用量要少于或等于10mg/天。3、建议病情稳定的风湿病患者,如果长期使用甲氨蝶呤,在打疫苗前一周停用甲氨蝶呤,在疫苗接种后停1到2周再使用甲氨蝶呤。这样可以兼顾疫苗的有效性和避免风湿病复发。4、建议有计划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尽量在接种疫苗后再使用生物制剂。5、对于目前正在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如使用TNF-α抑制剂、苏金单抗、托珠单抗、IL-1抑制剂。建议打疫苗前1周停用生物制剂,打疫苗后至少间隔两周,再行生物制剂治疗。6、对于准备使用抗CD20治疗的风湿病患者,例如使用利妥昔单抗(RTX)。建议在注射疫苗后4周再开始用RTX治疗。如果正在使用RTX治疗,起码要停用6个月才能注射疫苗。7、对于正在使用托法替尼治疗的风湿病患者,如果要打新冠肺炎疫苗,建议停用托法替布,至接种疫苗后14天再开始服药。8、对于有过敏病史的患者,注射疫苗后的观察时间要延长至150分钟。目前新冠肺炎疫苗上市使用时间尚短,使用经验尚不足,使用起来仍十分谨慎。风湿病患者具体能不能打新冠肺炎疫苗,还要经过主管医生和疫苗注射机构共同判断。参考文献: SoyM,KeserG, et al.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vaccinations including COVID-19 in autoimmune/auto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s: a non-systematic review. Clin Rheumatol2021 Mar 22.
羟氯喹是一种风湿免疫科常用的免疫抑制剂。该药有良好的调节免疫的作用,因此能用于多种风湿免疫病,甚至有研究显示它能够用于治疗新冠肺炎。但“逢药三分毒”,我们使用羟氯喹之前,要了解一下该药的基本特性,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才能够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羟氯喹吧。什么是羟氯喹:氯喹最早是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但该药的毒副作用较大,因此人们在氯喹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羟基,变成羟氯喹。羟氯喹与氯喹的作用相当,但毒副作用发生率明显减少。并且羟氯喹还有广泛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医生利用羟氯喹这种免疫抑制和抗炎的特性,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羟氯喹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疾病:目前羟氯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因为风湿免疫病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身体多处的自发炎症。羟氯喹则可以有效的抑制炎症和异常激活的免疫细胞,达到治疗的作用。羟氯喹目前的适应症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临床上羟氯喹也有尝试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羟氯喹是否能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目前使用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证据只是基于一些实验室研究。研究显示羟氯喹在体外有抗病毒的作用,对于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细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目前没有较强力的人体实验证据。FDA批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羟氯喹来治疗新冠肺炎。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该药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患者的死亡或者帮助患者更快康复。羟氯喹有哪些常见的副作用:如果你正在服用羟氯喹,你有可能不会有任何副作用。但是像其他药物一样,羟氯喹是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不过大部分的不良反应是温和的,症状会自己好转。羟氯喹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如果你合并有糖尿病,病情血糖控制不佳,使用羟氯喹可能容易出血低血糖的情况。另外,有部分人服用羟氯喹可能会出现皮疹、皮肤变黑、头发受损、肌无力、情绪问题、耳鸣等症状。羟氯喹有哪些严重副作用:使用羟氯喹是有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合并使用其他药物,如阿奇霉素、地高辛等。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QT间期延长,就是心脏的电信号不能正确的传导。另外还有可能出现心跳过快,心电图上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使用羟氯喹的患者中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出现视力损伤,主要表现为视野缺失和失明。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年龄较大的患者(60岁以上),足量使用羟氯喹的时间超过5年,本来又有肾脏和肝脏疾病,或者本来有眼底疾病的患者中。因此,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羟氯喹,要定期进行眼睛检查,一般每半年到一年一次。哪些人适合使用羟氯喹:虽然羟氯喹有上述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但研究显示,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安全使用,甚至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羟氯喹也是可以的。只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体重给药,定期检查,羟氯喹还是相对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都表现为关节慢性疼痛,临床上经常需要仔细鉴别,避免混淆。以下是这两个病的几点不同。一、病因:骨关节炎是一种骨头、软骨退化所致的疾病。是因为骨头、关节长期受力不均,导致骨质增生,软骨磨损变薄,关节间隙变窄。主要病因与肥胖、劳损、创伤有关,也有一定的遗传基础。而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紊乱导致的关节慢性炎症,严重者会破坏骨头,导致关节变形。病因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同时也与感染、吸烟等外界刺激因素有关。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患者本身有类风湿易感基因,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例如感染了细菌、病毒,或者是长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生活,又或者是经常吸烟,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就会刺激关节滑膜过度增生,慢慢地侵蚀骨头和关节,导致骨头破坏,最终发展为关节融合变形。二、症状: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都会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但他们的临床症状也有各自的特点。首先骨关节炎的关节疼痛部位主要发生在关节受力较大、活动较多的部位,例如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手指远端关节,而类风湿关节炎最常常最早累及的关节是手指、脚趾等小关节,然后慢慢发展为全身多关节疼痛。而且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部位一般是对称性的,而骨关节炎发病初期往往是一侧关节受累。另外,这两个病都会有早上起来的时候关节僵硬的感觉,但类风湿关节炎的僵硬时间一般较长,超过1个小时,而骨关节炎晨僵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骨关节炎患者一般在关节活动的时候疼痛症状比较明显,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则是关节活动后疼痛会有所减轻。再者,骨关节炎的关节肿胀程度一般较轻,而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胀一般比较明显。三、检验指标:通过抽血检查,可以对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骨关节炎的炎症指标例如血沉、CRP只是轻度升高或者不升高,而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指标往往会明显升高。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抗体会升高,例如类风湿因子、抗瓜氨酸抗体以及其他自身抗体,而骨关节炎则不会升高。四、检查指标:通过X线检查、关节彩超、磁共振等检查,也可以发现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影响学上骨关节炎的表现主要是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而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可以看到关节滑膜增生,骨质发炎、骨髓水肿,骨质破坏。五、治疗方法:骨关节炎是骨头退化引起的疾病,因此治疗上主要是用到增强骨质、营养软骨的药物,配合消炎止痛、润滑关节等治疗。而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上除了消炎止痛,还要用到免疫抑制剂,或者生物制剂来控制异常的免疫细胞。六、预后: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都不会影响生命,但都容易导致骨头、关节破坏。一般来说,骨关节炎病情发展较慢,一般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出现骨头变形。而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发展较快,激活的免疫系统可以在一两年之内破坏骨头。
运动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如果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持之以恒的锻炼,能够有效的减轻关节疼痛、僵硬、疲乏等症状,最大限度的保持关节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总体来说,医生推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运动锻炼:1、伸展活动;2、肌肉力量锻炼;3、心肺锻炼;4、平衡锻炼。将这几方面的锻炼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每天至少锻炼20分钟,这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缓解、体能增加、情绪恢复、总体健康状况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具体哪些运动项目适合自己,可以和自己的主管医生共同探讨,要选择一些既安全又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并且设立一定的运动目标。有一些运动是临床医生比较推荐的,例如普拉提、瑜伽、太极、游泳等,这些运动兼顾了锻炼身体灵活度、提高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身体平衡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常会因为腰背、关节疼痛,而抗拒活动,但越是不活动,关节里面的血液循环越差,炎症就越难消除,关节就更加容易僵硬、退化。伸展运动主要可以拉伸肌肉、韧带、肌腱,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让这些结构不要退化。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四肢和脊柱全方位、各方向都要活动。特别是脊柱的伸张运动,能够大大减少脊柱骨头融合的概率。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通过握住、移动、推压阻力部位来锻炼。常用的力量训练有俯卧撑、引体向上、举重等。当然,要选择适合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避免运动损伤。肌肉的力量增强后,你会感觉工作和身体活动更加容易。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腹部和背部的肌肉(即核心肌群)十分重要。这类肌肉可以帮助你支撑脊柱,维持脊柱正确的姿势,减轻脊柱的直接受力,甚至可以减轻背痛症状。建议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每周进行2到4次肌肉力量训练。心肺功能锻炼也称为有氧锻炼,可以帮助提升心肺功能,提高代谢率,帮助获得更好的情绪,还可以缓解疲劳。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往往会有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等症状。也常常会因为胸廓受累,导致肺活量降低。有氧锻炼就可以改善上述症状,常用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游泳、骑车、慢跑等。建议每周有75-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次30-45分钟。而平衡锻炼就可以使身体平衡感更好,身体更加稳定。最简单的平衡训练是单脚立,即便不喜欢运动的人,也可以随时随地训练几分钟。平衡感好的人就不容易摔倒,这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很重要,因为这类病人的骨头更加容易损伤,外伤后往往会加重病情。
什么是银屑病:顾名思义,典型的银屑病患者身上会出现片状的银白色的皮肤损伤。这是一种与免疫紊乱相关的皮肤疾病,有统计显示在美国,3%的人口患有银屑病,全球范围约有1.25亿银屑病患者。银屑病除了影响皮肤以外,还有可能出现关节发炎,关节骨质破坏,指甲、趾甲变黑、增厚。虽然该病极少导致病人直接死亡,但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造成很多困扰。银屑病有哪些症状,医生是如何诊断该病:银屑病的皮肤改变是边界比较清晰的片状红斑,或者是银白色鳞片状凸起的斑块。这些皮肤改变可以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头部、躯干、臀部、肘部、膝盖的皮肤。一般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典型的皮损来诊断银屑病。对于诊断比较困难的病人,需要做皮肤病理活检来协助诊断。银屑病还有什么皮肤以外的表现:银屑病除了影响皮肤,还会引起关节发炎,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严重的时候还会破坏关节,导致关节变型。另外,指甲、趾甲也容易变黑、变厚,点状的凹陷或出现指甲断裂。银屑病患者得慢性肠炎的几率也比正常人高,有研究显示银屑病和克罗恩病(引起慢性肠炎的一种免疫性疾病),有共同的易感基因。银屑病的患者也常常会因为病情反复,而出现各种情绪病,如情绪低落、紧张、抑郁等。银屑病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银屑病患者需要做皮肤病原学的检查来排除其他皮肤病,如真菌感染。对于皮疹不典型的患者,需要做皮肤病理活检帮助诊断。如果合并有关节炎,则需要做X线、关节彩超或者磁共振来判断关节破坏程度。如果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或者注射药物,则需要常规完善肝肾功能、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检查。目前银屑病的治疗手段:对于轻型的银屑病,即皮损面积少于全身5%,一般局部涂抹药物就可以减轻症状,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1、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软膏、卤米松软膏、倍他米松软膏等。这类药物可以快速抗炎、抑制皮肤增生、收缩局部血管,作用强大,能够很快的改善皮疹症状。但这类药物不宜大面积、长期使用,容易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局部皮肤变薄,一般建议症状减轻后,就换成其他类型的药物。2、维生素D类似物:这类药物能够抑制皮肤角质细胞的过度增生,常用药物有钙泊三醇和卡泊三醇。这类药物作用较温和,副作用较少,可能有一过性的皮肤烧灼感或局部皮肤刺激。3、局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皮肤中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达到抗炎作用。代表药物有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该类药物特别适合用于面部皮疹或有破损部位的皮疹,长期使用不会导致皮肤变薄。该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局部刺激,一般发生在炎症很重的皮疹。因此对于这类皮疹,可以先用类固醇软膏减轻炎症之后,再用这类软膏巩固疗效。4、局部角质层分离剂:代表药物有他佐罗汀和水杨酸类软膏。这类药物对抑制角质增殖作用较强,适合用于磷片状的皮疹。配合外用类固醇抗炎,可以更好的控制皮疹。5、光疗:即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损达到治疗作用。例如用UVB(308nm)照射,每周两次,大约2个月左右可以明显减轻皮损。对于中重度的银屑病,或者银屑病累及关节、肠道等,则需要用到生物制剂特异性的降低银屑病关键的炎症因子,想了解更多,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科普文章《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治疗》。另外还可配合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加强控制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
痛风患者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大量尿酸积聚,最后造成关节、肾脏及其他器官的损伤。该病与饮食关系密切。下面是对痛风患者的几条饮食建议。多喝水:尿酸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肾脏排泄的,因此多喝水能够增加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在体内的积聚。另外,体内脱水状态更容易诱发痛风发作。因此建议痛风患者每天大概喝2000ml水,可以明显减少痛风发作几率。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含糖的碳酸饮料来代替喝水,碳酸饮料里面的果糖会增加体内尿酸的水平,会加重痛风。避免高嘌呤食物:嘌呤是天然存在于日常食物中,人体摄入嘌呤之后就会分解为尿酸。太多的尿酸就会诱发痛风。某些食物含有高浓度的嘌呤,如内脏、沙丁鱼、贝壳类食物、虾蟹、香菇、紫菜、酵母粉等,痛风病人是绝对不能食用。另外一些食物含嘌呤浓度较高,如草鱼、鲤鱼等淡水鱼,花生、腰果等坚果类,豆腐、豆干等豆制品,也尽量避免多吃,但在尿酸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可以少量食用。多吃水果:水果富含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可以帮助平衡饮食结构,保持健康的体重。一般来说,水果都只含有很少的嘌呤。另外水果里面一般都会含有比较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有一些特定的水果,如车厘子,还可以一定程度的减轻痛风发作时的症状。选择正确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肉类含嘌呤量较高,植物的嘌呤含量较少。虽然米、面包、白面粉面食含嘌呤量较少,但人体吸收后容易转变为糖分,就容易变胖,也不宜多吃。因此尽量选择一些纤维含量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番薯、土豆、蔬菜等。选择正确的脂肪: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少吃红肉和家禽类的脂肪。反之,应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金枪鱼、鲑鱼、坚果、橄榄油等。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减少炎症,也不容易变胖。另外,还要尽量避免使用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和烘焙食品,这类食物容易诱发炎症。限制喝酒:一般的酒类是由各种谷物酿造而成,浓缩了谷物的嘌呤。喝酒会大大增加痛风发作的几率。另外酒类一般分为蒸馏酒和非蒸馏酒,经过蒸馏后,嘌呤含量会大大减少,因此低度白酒嘌呤含量更少。例如日本烧酒、威士忌、白兰地就是蒸馏酒,嘌呤含量就很低。而米酒、啤酒、黄酒、葡萄酒等是非蒸馏酒,嘌呤含量就较高,特别是陈年黄酒,嘌呤含量最高。其中葡萄酒虽然嘌呤含量较高,但其中含有的白藜芦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酒精对尿酸排泄的影响,因此痛风病人可以少量喝红酒,但也不要超过50ml/天。不能完全避免嘌呤的摄入:常见的大部分的食物里面都有嘌呤,但不能因为怕痛风发作,就完全不吃肉,我们只要避免食用嘌呤含量过高的食物就可以。对于比较轻微的痛风患者,或者尿酸控制比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放宽一点饮食限制,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另外,不是所有高嘌呤的食物都是不好的,有一些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豌豆、蘑菇、花椰菜、菠菜、鸡肉等,和痛风发作关系不大。
银屑病是一种涉及免疫系统异常的慢性皮肤疾病。该病除引起反复皮肤发炎,还会影响到指甲、趾甲增厚,骨头破坏。银屑病病人常常会因为病情反复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发展为抑郁。对于轻症银屑病患者,可以局部使用类固醇药物、补充维生素D、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配合光疗,抑制皮肤角化,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对于中、重度银屑病的患者,则需用到生物制剂,特异性的降低银屑病的关键炎症因子。目前临床上能够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有4种,即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17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这些生物制剂都已经得到FDA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并且这些生物制剂使用起来都比较方便,除了英夫利昔单抗之外,都是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总体来说,使用以上的生物制剂还算安全,与安慰剂相比,没有增加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也没有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类生物制剂的特点。TNFα抑制剂:这类生物制剂最早被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常用的TNFα抑制剂有: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塞妥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昔单抗抗炎效果最强,阿达木单抗和赛托珠单抗效果次之,依那西普效果最弱。TNFα抑制剂用药间隙一般是一周一次,相比IL-17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用药间隙较短。研究显示TNFα抑制剂不会增加患者的严重感染和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用药前要重点筛查结核、病毒性肝炎、心力衰竭、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避免给有以上基础病的患者使用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这类药物只有一种,就是乌司他库单抗。该药能够同时抑制IL-12和IL-23,但治疗银屑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IL-23.该药的抑制炎症作用很强,建议用量是根据体重计算,三个月用药一次,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缩短用药间隙。同样,该药也不会增加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头痛。IL-17抑制剂:IL-17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苏金单抗、依克珠单抗、比美珠单抗、布罗达单抗。其中苏金单抗和依克珠单抗是抑制IL-17A配体,比美珠单抗同时抑制IL-17A和IL-17F配体,布罗达单抗抑制IL-17受体α。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快速起效,抗炎作用强,稳定维持。一般刚开始每周一针,稳定后可以四周一针。这类药物也不会增加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曾有报道个别病人使用IL-17抑制剂后出现皮肤念珠菌病和肠炎加重。和其他生物制剂一样,IL-17抑制剂使用后也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和局部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IL-23抑制剂:IL-23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古斯库单抗,替拉基单抗,利桑珠单抗。这类药也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不错的安全性,使用起来也方便,第一针注射后4周给予第二针,之后就可以8-12周打一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和其他几种生物制剂差不多,不增加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局部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中重度银屑病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当,病情往往会反反复复,并破坏骨头,给病人带来很多困扰。目前针对该病研发出来的生物制剂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参考文献:1.ArmstrongAW,ReadC,et al.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 Review. JAMA2020 May 19;3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