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应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过量补钙有害而无益。从正常人的代谢特点来看,通过膳食达到钙的摄入量才是最安全的。只有当患有某些疾病或在某些特殊时期,确认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才应考虑是否补充钙质剂。此外,还要考虑吸收的问题。家长给孩子补钙,可掌握以下几个原则:①每天保证牛奶或酸奶摄入量250~500克②坚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多晒太阳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自身合成,以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③多食绿叶蔬菜,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对长个有好处④多食豆类食物,其中的大豆异黄酮成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晒太阳时,尽量多露出皮肤,这样可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此外,每日应保证合理膳食,多给孩子吃营养价值高、含钙量高、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奶类制品、虾皮、鸡蛋、芝麻、海产品及豆类食品;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橘子等,这些对孩子补充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钙质有帮助。再有,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最好不吃或少吃方便食品、快餐食品,尽量不吃或少吃含防腐剂的食物和易引起性早熟的反季节食物。
到底宝宝光喝奶摄入的钙够不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很多国家都提供了明确的摄入标准。根据WHO的《婴幼儿营养指南》,婴幼儿0~6个月时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7个月~12个月每天摄入400毫克,1岁~3岁为每天500毫克,4岁~6岁每天600毫克,7岁~9岁每天700毫克,10岁~18岁每天1300毫克。即便如此,有国外生活经历的家长仍质疑,在国外怎么就没听医生说过要补钙?有专家更称,“世界上只有中国出现了这种不该发生的情况”。对此,有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专家分析,这仍与饮食习惯有关:“你看欧美的超市,牛奶都是两三升包装的,而且都已经强化过钙了,他们的孩子常把牛奶当作饮料喝。而国内超市里卖的奶多是未强化钙的二三百毫升装,人们喝奶的习惯不同。”有关专家在查阅我国婴幼儿膳食指南和美国、加拿大、北欧等国相关指南后发现,其中钙摄入量标准大致相同,国外有的甚至比我过的钙摄入量标准还高。
是否补钙就能预防佝偻病为数众多的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补钙,主要是为了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据了解,由于发病率高、危害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和腹泻一直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4种疾病。其中,佝偻病因表现为小儿生长迟缓、骨骼钙化不良而被俗称为“缺钙”。事实上,缺钙只是该病的表现,根源则在于缺乏维生素D.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钙沉积到骨骼。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保学组合中华儿科杂志共同修订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婴儿出生1周~2周就应该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直到两岁。卫生部前不久发布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提出,“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
1、无(或≤2次/周)白天症状。2、无日常活动受限(包括运动)。3、无夜间症状和因哮喘憋醒。4、无需(或≦2次/周)使用缓解药物。5、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6、无哮喘加重。
现在的儿童还为什么营养性贫血?一.食物搭配不合理致使各种营养素的比例不合适 大家所说的生活好,无非是指经常鱼、肉、蛋不断而言,有的家长还经常买娃哈哈、速溶奶粉、牛奶、乐百氏奶等,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高级”营养品。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所谓“高级”营养品中,恰好缺乏铁,或含量极微。儿童每日需铁约6-12毫克,以供造血之需。这些营养吃得过多时,一方面可使食欲降低,以致从食物摄入的铁势必减少;另一方面,这些“高级”营养品本身又无铁可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铁作为造血原料,不贫血才怪呢!另外,有一部分孩子偏食、挑食造成了营养素摄入的不平衡。如常吃巧克力、奶油点心等一类高热量食品,会使孩子缺乏饥饿感,减少进食量而无法得到其它必需营养素,这类食品所含蛋白质和铁也很少。所以,常吃巧克力等高热量食品会导致贫血。再者,铁的吸收常需要一定的酸度。而维生素C系酸性的,它能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而很多家庭,父母常不注意给孩子搭配一定量的绿叶蔬菜,即使有蔬菜上桌,也没有注意劝导孩子多吃点蔬菜,以致维生素C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了铁的吸收。维生素C缺乏时,体内叶酸常代替它参与核酸代谢,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细胞核中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若缺乏了,就会严重影响红细胞核的成熟,势必发生另一种贫血——营养性大细胞贫血。二.摄入的营养素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婴幼儿身体发育较快,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较迫切,尤其是已经超重、超高的孩子,对营养素的需求更加增多,如果不适当地予以补充,容易发生营养性贫血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要想使孩子不发生营养性贫血,必须注意合理的加工和烹调、饭菜多样化,如紫菜、海带等海产品,虾、芝麻、磨菇、木耳、豆制品及猪肝等都含有丰富的铁质,可以经常调换着吃。特别是要多多鼓励和劝导孩子多吃点绿叶蔬菜,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使各类营养物质得到平衡,孩子自然就不会发生营养性贫血了。营养性贫血日常注意事项 1、贫血病儿需改善营养,缺铁性贫血的婴儿应添加含铁多的辅食,如蛋黄,肝,瘦肉,豆制品、菠菜等。大细胞性贫血的婴儿应多喂新鲜绿叶蔬菜,动物的肝,肾瘦 肉等。改善哺乳母亲营养,婴儿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要防止偏食等可以预防营养不良性贫血。2、营养不良性贫血导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要注意营养平衡,切忌饮食单调,以免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或其他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发生。 3、对于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小儿,应适当控制活动量,同时因为贫血小儿抗病能力下降,父母要注意居室温度,及时增减衣被,严防感冒,避免合并感染以加重病情。
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心理咨询指导 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的影响,家长常将这种行为视为不道德行为,故发现儿童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常可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和情绪焦虑,多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有的家长还恐吓儿童,对此应对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偶尔的习惯性交叉擦腿行为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病态。但反复频繁的发作则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影响儿童的学习。对于偶然的发作,家长应采取忽视的态度,分散其注意力即可纠正。同时积极寻找和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并建议家长给儿童穿宽松的内裤,勿穿紧身内裤。晚上尽量待儿童感到疲倦后再上床,早上醒来后即唤之起床,减短儿童醒后独自呆在床上的时间,养成上床即睡、睡醒即起的良好的睡眠习惯。当发现婴幼儿双腿交叉可将其双腿轻轻分开,并用玩具或其他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切勿大声训斥,以免婴幼儿错误理解此种行为可以吸引父母的关注,而使此种行为得到不恰当的强化。对于较大儿童频繁地用手摩擦外生殖器的行为,则可采用阳性强化法。主要让儿童了解此种行为的害处,但切勿恐吓儿童,以免增加其情绪的焦虑和产生恐惧心理。积极强化其良好的行为,增加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2.药物治疗 根据发病机制研究的结果,由于多巴胺功能亢进所致,故宜采用多巴胺阻滞药氟哌啶醇进行治疗。氟哌啶醇0.5~1mg/(kg·次),2次/d,口服。另有人主张以苯海索(安坦)与氟哌啶醇联合治疗,剂量与氟哌啶醇相同。经上述药物治疗症状能迅速控制发作次数减少或消失。惟半数以上病例停药后又复发,需长期服药维持。 药物的副作用有嗜睡、急躁、凝视或眼球上翻等。服药时间(疗程)以多久为宜,有待探索。 (二)预后 本病征对智能无影响,虽短期内停药后易复发,但已有经观察3~6年未再复发的报道,故预后尚佳,远期预后有待观察。 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西医治疗方法 暂无相关信息 。
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masturbation syndrome)是一个病因不明,治疗尚不统一的综合征。小儿多见。指的是儿童反复用手或其他物件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行为,亦有人称之为手淫(masturbation)。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可出现或轻或重的这类行为,半岁左右的婴儿即可出现,但多见于2岁以后,多数在幼儿至学龄前比较明显,上学后多数消失,至青春期后又明显增加。男孩多于女孩。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二)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三) 缺乏活动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四) 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五) 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医学上对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的儿童,称为小儿肥胖症。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诱发哮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常见因素包括如下: 1,过敏原。过敏物质大致分为三类: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吸入物;食物:主要为异性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虾、香料等。 2,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如灰尘、烟(包括香烟及蚊香)、气味(工业刺激性气体、烹调时油气味及油膝味)等。 3,气候。儿童患者对气候变化很敏感,如气温突然变冷或气压降低,常可激发哮喘发作,因此,一般春秋两季儿童发病明显增加。 4,精神因素。哮喘儿童也常受情绪影响,如大哭大笑或激怒恐惧后可引起哮喘发作。有学者证明在情绪激动或其它心理活动障碍时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 5,遗传因素。哮喘具有遗传性,患儿家庭及个人过敏史,如哮喘、婴儿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的患病率较一般群体为高。 6,运动:国外报道约90%哮喘患儿,运动常可激发哮喘,又称运动性哮喘。 7,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