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缺氧窒息:包括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缺氧窒息、分娩时新生儿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2)脑部受伤: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3)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先天畸形。新生儿体重少于2500克,脑瘫可能性大大增加(脑瘫儿童中约有40%的体重低于2500克)4)某些遗传病和新生儿核黄疸。5)孕妇的原因:包括孕妇腹部外伤,孕妇先兆流产、产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盘原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还有孕妇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吸毒、药物过量等)。
1.初期:维生素D5000~1万IU,口服,疗程一个月;不能口服者用VitD240万或D330万肌注,多数一次则可,少数需要者,一个月后可再注射一次。2.激期:维生素D1~2万IU,口服,疗程一个月,不能口服者可肌注VitD240万或D330万IU,可根据病情注射2~3次,间隔1个月。并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A、B、C等,若治疗3个月病情无缓解,应注意寻找原因,不应一味使用维生素D制剂,以免造成中毒。3.恢复期:可使用"夏季晒太阳,冬季服AD"的办法,维生素D用量为10-25万IU,一次口服或肌注。4.后遗症期:无需药物治疗,要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者采取主动或被动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张力以矫正畸形。
小儿腺样体肥大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转载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洁大夫)经常会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或在网上有家长咨询,在别的医院检查,发现有腺样体肥大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也确实发现有些医生一旦发现小儿存在腺样体肥大,不论年龄,不论其它情况立即要求小儿手术治疗,这给家长们也带来很大的困惑。在发现小儿有腺样体肥大时,同时应详细询问小儿的睡眠情况,平时的呼吸情况,还应检查有无鼻炎存在,鼻腔畸形,口腔中是否有腭弓高耸,小下颌,舌体后坠这些情况,并详细询问以往的治疗及效果。如果孩子平时经常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时也有张口呼吸,鼻塞,有时会有憋气,憋醒现象,在排除了鼻炎,鼻腔畸形,腭弓高耸,小下颌,舌体后坠这些情况,只是单纯的腺样体肥大引起,那应该尽快手术,如果发现孩子存在鼻炎,过敏性疾病,则应该正规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如通过治疗,鼻塞,张口呼吸等情况明显好转,缓解,那可以暂缓手术,如果治疗后症状无好转,或是必须依赖鼻黏膜收缩药物,一停药就会复发,那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同时我们发现这个疾病是和季节有关联的,在每年的夏季症状会明显好转,而每年的秋冬季节就会加重,如果这种症状反复出现两年以上的,是需要尽快手术的。我们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发现,小儿腺样体肥大最佳的手术年龄是3-6岁,6岁以上因为已经是学龄儿童了,如果晚上睡眠差,会影响白天的上课,学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同时错过了上颌骨第二次发育期,部分孩子出现了上下牙咬颌不齐,以后就需要进行口腔矫形了。3岁以下的孩子因为鼻腔狭小,鼻咽腔也比较狭小,鼻腔黏膜容易肿胀,手术以后症状改善的情况就不如大孩子明显,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宜急噪冒进。但是如果3岁以下的小儿在排除鼻炎的情况下,或是在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仍有明显的憋气,憋醒,睡眠情况很差,喂养困难,不长个的情况,是应该及早手术,否则一直处于缺氧状态会加重孩子的心脏负担,影响生长发育。至于手术的方式,最初是用腺样体刮刀凭医生的经验盲刮,很容易造成手术后后鼻孔区腺样体组织残留,很容易再次增生肥大。以后发展为在内窥镜下用腺样体吸割刀边搅碎组织,边吸除,手术视野是明视了,但缺点是出血比较多,一些细小部位的腺样体组织容易在出血时被忽视,残留,而且术后止血用的是电凝固,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大。近来真正微创的手术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它是用等离子对腺样体组织进行汽化,消除,创面几乎不出血,手术视野清楚,而且是低温的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关于手术后复发的问题也是家长关心和咨询的比较多的问题。腺样体组织从它本质上来说是淋巴组织,不是肿瘤组织,只要手术中完全切除干净了,基本上是不会再长出来的,如果手术中有腺样体组织遗留下来,那手术以后是会增生肥大。但是手术后的确发现有的孩子打胡噜的声音一直存在,有的又出现张口呼吸,憋气的情况,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一、有的孩子上呼吸道阻力比较大,在睡眠时可能一直有鼾声,但只有没有憋气,缺氧的情况,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二、有感冒或是鼻炎发作,鼻黏膜肿胀时又会出现症状,但这种情况只需要用药物治疗就可以缓解。三、鼻咽部隆突肿胀明显,隆突的下面是咽鼓管,是耳朵保持压力平衡很重要的结构,是不能损伤的,但有过敏体质的孩子,或是年龄很小的孩子手术后出现隆突肿胀的比例高,所以在手术当中需认识,考虑到这个问题。最后谈谈手术麻醉的问题。小儿的麻醉不是成人麻醉的翻版,它和成人麻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药物的选择,用药计量和麻醉器械的选择上都是非常慎重的。力求做到对孩子的损伤和影响最小。一个成功的手术,手术医生的技术占50%,另外50%要归功于麻醉医生完美的配合,所以选择儿童专业的医院,选择有经验的小儿麻醉医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小于3岁,喘息发作大于3次。2、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3、具有特应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4、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5、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6、具有1、2、5者可确诊。7、如果喘息发作2次,并具有2、3者可疑哮喘或过敏性支气管炎。8、如具有3、4者可予诊断性治疗。
补钙应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过量补钙有害而无益。从正常人的代谢特点来看,通过膳食达到钙的摄入量才是最安全的。只有当患有某些疾病或在某些特殊时期,确认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才应考虑是否补充钙质剂。此外,还要考虑吸收的问题。家长给孩子补钙,可掌握以下几个原则:①每天保证牛奶或酸奶摄入量250~500克②坚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多晒太阳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自身合成,以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③多食绿叶蔬菜,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对长个有好处④多食豆类食物,其中的大豆异黄酮成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晒太阳时,尽量多露出皮肤,这样可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此外,每日应保证合理膳食,多给孩子吃营养价值高、含钙量高、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奶类制品、虾皮、鸡蛋、芝麻、海产品及豆类食品;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橘子等,这些对孩子补充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钙质有帮助。再有,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最好不吃或少吃方便食品、快餐食品,尽量不吃或少吃含防腐剂的食物和易引起性早熟的反季节食物。
到底宝宝光喝奶摄入的钙够不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很多国家都提供了明确的摄入标准。根据WHO的《婴幼儿营养指南》,婴幼儿0~6个月时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7个月~12个月每天摄入400毫克,1岁~3岁为每天500毫克,4岁~6岁每天600毫克,7岁~9岁每天700毫克,10岁~18岁每天1300毫克。即便如此,有国外生活经历的家长仍质疑,在国外怎么就没听医生说过要补钙?有专家更称,“世界上只有中国出现了这种不该发生的情况”。对此,有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专家分析,这仍与饮食习惯有关:“你看欧美的超市,牛奶都是两三升包装的,而且都已经强化过钙了,他们的孩子常把牛奶当作饮料喝。而国内超市里卖的奶多是未强化钙的二三百毫升装,人们喝奶的习惯不同。”有关专家在查阅我国婴幼儿膳食指南和美国、加拿大、北欧等国相关指南后发现,其中钙摄入量标准大致相同,国外有的甚至比我过的钙摄入量标准还高。
是否补钙就能预防佝偻病为数众多的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补钙,主要是为了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据了解,由于发病率高、危害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和腹泻一直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4种疾病。其中,佝偻病因表现为小儿生长迟缓、骨骼钙化不良而被俗称为“缺钙”。事实上,缺钙只是该病的表现,根源则在于缺乏维生素D.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钙沉积到骨骼。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保学组合中华儿科杂志共同修订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婴儿出生1周~2周就应该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直到两岁。卫生部前不久发布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提出,“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
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心理咨询指导 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的影响,家长常将这种行为视为不道德行为,故发现儿童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常可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和情绪焦虑,多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有的家长还恐吓儿童,对此应对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偶尔的习惯性交叉擦腿行为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病态。但反复频繁的发作则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影响儿童的学习。对于偶然的发作,家长应采取忽视的态度,分散其注意力即可纠正。同时积极寻找和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并建议家长给儿童穿宽松的内裤,勿穿紧身内裤。晚上尽量待儿童感到疲倦后再上床,早上醒来后即唤之起床,减短儿童醒后独自呆在床上的时间,养成上床即睡、睡醒即起的良好的睡眠习惯。当发现婴幼儿双腿交叉可将其双腿轻轻分开,并用玩具或其他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切勿大声训斥,以免婴幼儿错误理解此种行为可以吸引父母的关注,而使此种行为得到不恰当的强化。对于较大儿童频繁地用手摩擦外生殖器的行为,则可采用阳性强化法。主要让儿童了解此种行为的害处,但切勿恐吓儿童,以免增加其情绪的焦虑和产生恐惧心理。积极强化其良好的行为,增加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2.药物治疗 根据发病机制研究的结果,由于多巴胺功能亢进所致,故宜采用多巴胺阻滞药氟哌啶醇进行治疗。氟哌啶醇0.5~1mg/(kg·次),2次/d,口服。另有人主张以苯海索(安坦)与氟哌啶醇联合治疗,剂量与氟哌啶醇相同。经上述药物治疗症状能迅速控制发作次数减少或消失。惟半数以上病例停药后又复发,需长期服药维持。 药物的副作用有嗜睡、急躁、凝视或眼球上翻等。服药时间(疗程)以多久为宜,有待探索。 (二)预后 本病征对智能无影响,虽短期内停药后易复发,但已有经观察3~6年未再复发的报道,故预后尚佳,远期预后有待观察。 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西医治疗方法 暂无相关信息 。
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masturbation syndrome)是一个病因不明,治疗尚不统一的综合征。小儿多见。指的是儿童反复用手或其他物件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行为,亦有人称之为手淫(masturbation)。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可出现或轻或重的这类行为,半岁左右的婴儿即可出现,但多见于2岁以后,多数在幼儿至学龄前比较明显,上学后多数消失,至青春期后又明显增加。男孩多于女孩。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二)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三) 缺乏活动 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四) 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五) 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