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二个病例,胃癌,幽门螺杆菌都是阳性。 一个病人是我的一个老病人的丈母娘。这个说是老病人,其实三十岁还不到,他是胃癌,胃全切除了,一直在我门诊吃中药,二年多了,恢复的很好。而这个小伙子的父亲是我真正的老病人,他是萎缩性胃炎,结果他儿子胃癌,手术后一直找我吃中药。这次他儿子的丈母娘,也是他的亲家母又查出胃癌。 关系有点复杂,理一下就是这个病人胃癌,她女婿也是胃癌。这个病人幽门螺杆菌是阳性。 第二个病人,他哥哥几年前胃癌已经去世,这次也发现胃癌。 同样幽门螺杆菌也阳性。 胃癌家族史是胃癌的高危因素,第一个病人跟她女婿没有血缘关系,不存在遗传问题。第二个病人,他哥哥胃癌,算是有家族史。但二个病人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类致癌因子,跟胃癌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幽门螺杆菌基因型不同,毒性有很大差别,所以一直提倡家庭成员有胃癌的,要注意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和根除。这一点还是要引起重视。也就是说,胃癌可以通过幽门螺杆菌而“传染”。 当然,胃癌的发病因素很多,不能说这二个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就是唯一因素,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还是值得大家重视。 另外,这二个病人都已经扩散转移了,已经不能手术了,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非常可惜。他们有症状都只是近一个月左右的事,所以,主动检查很重要,等有症状了再查,往往不少病人都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提倡家庭成员主动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已经形成专家共识。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中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其必要性。 家庭成员有胃癌的主动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其重要性大家应该引起重视。
不少指南都提倡一般萎缩性胃炎可以三年复查一下胃镜。但我常常跟我的病人说一年半到二年复查一下胃镜,最好不要超过二年。那为什么我的观点跟专家共识(指南)有些出入呢?因为我遇到过不少病人超过二年复查胃镜出问题的。 最近一个老病人,萎缩性胃炎,以前基本上每年复查胃镜,去年因为疫情,胃镜就没有做。大概半年前胃不舒服,过来就诊,还是因为疫情,不愿意复查胃镜。当时因为病人同时口干明显,我建议她到风湿免疫科排除一下干燥综合症,结果她去排除了干燥综合症,因为挂不到我的号,就没有再回来就诊,而是去找了其他医生看了,期间因为疼痛竟然还去看了疼痛科,反正胃镜始终没有复查。 上个月她们单位体检,查了癌胚抗原偏高,这下紧张了,直接冲到病房找我。我让她赶紧复查胃镜。结果:胃癌! 病变部位非常隐蔽,在胃底粘液湖下面,一个深凹的溃疡,范围也就1.2*1.2cm,如果不仔细看都可能漏诊。 尽管病灶不大,问题是病理报告提示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很高。 目前病人已经做了手术,全胃切除了,手术还算顺利,但病理报告很不乐观,已经淋巴结转移,预后很差。 如果这个病人,一如既往每年复查胃镜,如果这个病人半年前过来就诊就愿意复查胃镜,那预后都会不同。 当然,这个病人,胃癌部位看,与她本来的萎缩性胃炎应该没有必然联系,但如果每年复查胃镜,可以尽早发现问题,不至于如此被动。 萎缩性胃炎本来属于胃粘膜癌前状态,当然不是所以萎缩性胃炎都会癌变,但萎缩性胃炎患者毕竟属于胃癌高危人群,还是不能大意。我还是建议萎缩性胃炎病人复查胃镜最好不要超过二年。
最近我给一个老病人做肠镜检查,发现接近肛门的部位局部粘膜粗糙,有点自发性出血。 所以就取了一块活检,结果病理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 病人很紧张,于是去另一家西医三甲医院准备做进一步治疗。那家医院医生给他复查肠镜并做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除了可以看到活检过的痕迹外,根本看不到病灶。 那边医生还是决定给他做ESD(粘膜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神经内分泌肿瘤,瘤体直径0.2cm。 直接2mm的类癌,就这样被发现并顺利切除了。 世上就怕认真二字,只要细心,可以发现很多别人不容易发现的问题。
最近由李兆生院士牵头,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1万例。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属于癌前状态,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属于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Correa等最早提出肠型胃癌(占胃癌80%以上)的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IN(胃癌前病变)→胃癌(Correa模式),并认为IN是胃癌前病变,既往被称为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包括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指南中特别指出胃黏膜保护剂、叶酸、中药制剂对包括CAG在内的胃癌前状态有一定治疗作用。 既往研究认为叶酸治疗胃癌前状态能使抑癌基因p53表达明显升高,Bcl-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下降,即叶酸通过增强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凋亡而预防胃癌发生。我国慢性胃炎共识中指出,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对于部分体内低叶酸水平者,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CAG的组织学改变;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但对萎缩的改善作用尚有争议。CAG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将CAG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六型,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黄芪建中汤、连朴饮、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中成药如胃复春、摩罗丹等主治萎缩性胃炎。 我们在长期临床治疗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胃粘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过程中,也确实证实中医药有确切的疗效,特别是中药汤剂,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一人一方,疗效更加肯定。 当然,尽管Correa模式已经得到公认,但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科学防治完全不要过于担心,特别是中医药在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治疗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最近遇到一个病例,回头看看感觉还是蛮庆幸的,如果稍微大意一些,就把病人给误诊耽误了! 一个多年的老患者,女病人,七十多岁,之前更年期综合征也比较严重,症状也比较多。一年多之前曾经住院全面体检过,做了胃肠镜,包括增强CT,肿瘤标志物等等检查,除了老毛病萎缩性胃炎外,没有发现其它问题。 最近,来门诊复诊,主诉胃部不舒服,也没有明显疼痛,吃中药调理一个月左右,还是感觉不舒服,病人曾经请自己的同学,一位做B超的老大夫做了全腹的彩超,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因为病人总是不舒服,加上病人也比较焦虑,我也不太放心,就建议病人复查一下肿瘤标志物,只做了三项:CEA、CA199、AFP,结果前二项异常。具体记不清了,CA199大概500多(没有保留报告)。 因为一年多之前检查都正常,这种情况当然不能大意,病人家属主动要求做了PET—CT,结果证实是胰腺问题。 于是我建议手术治疗,病灶不大,也没有转移等等情况,应该属于早期病变。结果手术病理也证实了之前的判断。 胰腺癌早期。 手术很顺利,之后还要适当化疗,并配合中药调理。当然,胰腺癌预后也还不好说,但这个病人明确诊断还是非常及时的。给后期有效治疗争取了机会。 所以,又一次提醒我们:千万小心!不要把胰腺癌误诊为胃病!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例这样的病人了。记得我刚工作不久,就遇到一个无锡的病人,四十多岁的男病人,当地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效果不好,他家亲戚是我们单位的领导,于是过来住院检查,记得当时我们还没有CT,病人其它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在准备出院之前,我觉得不放心,还是让他去外面查一下CA199(当时南京只有一家医院可以做),结果大于1000。记得当时领导指示剖腹探查,最后确诊胰腺癌,已经转移了,没能切除。 还有一次遇到一个三十左右的男病人,也是胃病一直治疗效果不好,之前的医生也给他做了腹部B超没发现问题,一直吃中药调理。直到出现黄疸,进一步检查才明确胰腺癌。 其实临床上还遇到不少类似的病例,这也说明胰腺癌早期往往比较隐蔽,容易误诊漏诊,但提高警惕,考虑全面一些,注意排查,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误诊。肿瘤标志物和上腹部增强CT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如果遇到一些病人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特别是伴有消瘦、食欲下降等等情况时,更要小心。
自从新冠疫情后医院里最为清静的科室就是呼吸科和儿科,病人很少,科室根本发不出奖金,基本上靠“吃救济”。而这二个科室本来是这几年“生意”最好的科室,因为这些年由于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等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可以说与日俱增,儿童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等疾病发病率也很高,那为什么新冠疫情后,这方面病人会大幅下降呢?空气还是那个空气,气候还是那样变幻无常,原因只有一个:个人防护好了。简简单单的勤洗手、带口罩,居然使之前居高不下的呼吸道疾病大幅下降?!这很值得大家反思。 原来我们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未病先防,可以让医生“没饭吃”!真是这样的,很多疾病其实都是可以预防的。 其实通过这次疫情期间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在《黄帝内经·索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倡“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壁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些年大家也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每个中医院都专门成了了“治未病科”。而中医“治未病”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尽管如此,但如何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这里不妨还拿胃癌说事。胃癌可怕吗?谈癌色变,当然可怕!但可防吗?曾经专门谈过,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控! 说到胃癌预防,当然先要说说胃癌的危险因素。现在公认的几个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食品、烟酒、遗传因素等等。我们不妨还是从“治未病”的几个方面来说吧。 第一,未病养生。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少吃或不吃高盐腌制品,不抽烟少饮酒或不饮酒,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胃病自然就不会找你,不要说胃癌了。 第二,防微杜渐。比如有人经常吃夜宵或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饥饱无常,而出现胃疼、胃胀,甚至呕吐等等症状,这时候,我们就要即时调整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能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当身体出现不适,已经给你警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三,已病早治。这里我要说一下“已病”的问题。因为有些人其实“已病”但他却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检查。比如幽门螺杆菌检测,做一下呼气试验,就可以知道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现在认为是一类致癌因子,提倡胃癌高发地区人们主动检测和治疗,而我们中国就属于胃癌高发地区。再比如主动检查胃镜,不是说有症状才做。提倡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主动检查胃镜,有胃癌家族史的尤其要注意。因为很多有症状才做胃镜发现的胃癌,常常都已经是中晚期了。主动检查胃镜,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重视和治疗一些慢性胃病,也非常重要。比如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坚持中医治疗,定期复查胃镜,就完全不要担心癌变的问题。 第四,瘥后调摄。就是病愈后注意调理。比如我特别强调胃癌术后的调理,因为消化道手术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消化功能的重建,再就是扶正祛邪是中医调理的主线,所以,胃癌术后,中医药的干预应该贯彻始终。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生理功能恢复、提高免疫机能、防止肿瘤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一场疫情,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重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预防疾病有着深远的意义。希望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能真正改变大家的健康观点。
随着人们对胃早癌筛查的重视和胃镜下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因为胃早癌(包括癌前病变)做胃镜下胃粘膜切除术(ESD)的病人越来越多,因为早发现、早治疗,使广大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那问题是这些病人在做完ESD后还应该注意什么和做什么?是被动的定期复查?还是主动的干预?在这里我强烈建议大家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外,选择中药调理。 为什么建议ESD术后病人吃中药调理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西医ESD是典型的“头痛医头”。什么意思呢?我绝对没有贬低西医的意思,ESD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先进的治疗技术,也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ESD把有病变的局部粘膜切除,而人体发生病变远远不只是局部那点问题的。我们从大量资料可以看到,很多胃的早癌都是发生在胃粘膜萎缩的背景下,那单纯从“胃”这么一个空间来说,也不只是切除的那点问题,就是说哪怕是ESD把早癌切除了,但其它部位还是存在慢性炎症、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继续治疗,后期还有出现新的病变的可能。在从中医“整体观点”来说,人之所以胃出现问题,也不只是单纯“胃”的事,而是因为你正气亏虚,体内存在痰、湿、瘀、毒等等致病因素,所以继续中医干预非常重要。我们遇到不少病人一种癌治好了,有出现另外一种癌;还有些病人,胃癌胃切除了,有发现食管早癌等等其实都属于这些情况。 2、胃早癌ESD术后西医除了随访、定期复查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因为是早癌,所以病变切除后不需要进一步化疗,而一些免疫治疗,比如注射胸腺肽等等也被西医认为是多此一举。所以往往大多数西医在ESD术后要求病人做的就是被动的定期复查,发现问题再说。这时候选择中药调理,而不忽视定期复查,其实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3、很多胃ESD术后病人还有不少临床症状,甚至有些病人因为术后焦虑,症状比术前还重还多。所以术后中药调理,可以很好的解决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的焦虑,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4、特别是ESD术后早癌病人一样存在复发、甚至扩散的风险。曾经遇到和看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病人术前评估很到位,术后标本、病理判断也切除的很彻底,按照指南也没必要追加手术或化疗,但几个月后复查却出了问题。当然,有些原因还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术后病人继续中医治疗,有利于促进身体恢复,进一步巩固治疗,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总之,胃ESD术后,建议大家中医治疗、西医复查,这样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胃溃疡是消化道的常见病,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或上腹胀,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通常经过6-8周治疗都会愈合。但如果溃疡比较大,特别是久治不愈的胃溃疡千万不要大意,一方面可能是恶性溃疡,另一方面就是良性溃疡也有癌变的风险。最近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病人,可以说眼睁睁的看着他一年半左右从溃疡变成胃癌。2019年1月3日患者因黑便首次于本院做胃镜,在胃窦小弯侧见一范围约4.0*5.0cm的巨大深凹溃疡。当时因溃疡较大,建议病人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因为病理没有明确找到癌细胞,患者自身也没有胃癌相关的家族史,患者本身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和癌症应该不会有太大关系,便决定先药物治疗,然后再复查胃镜。患者于2019年2月13日复查胃镜提示溃疡面缩小了,范围缩小为1.0*2.0cm,但是溃疡面仍没有完全长好。虽然溃疡面较前缩小且变浅了,活检病理也没有恶性细胞,但考虑溃疡愈合不理想,还是建议病人手术治疗,并明确告知患者有癌变风险,但是患者一直推脱,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仍然坚持先保守药物治疗再看看。患者于2019年3月、6月二次复查胃镜尽管溃疡较前明显缩小,但一直没有完全愈合。因为反复活检一直没有发现癌细胞,所以病人还是不愿意手术,这中间有一个原因就是该患者没有什么症状,也不疼痛,吃饭也没问题。所以尽管我多次建议他手术,他就是不愿意。问题是我心里清楚,我已经给他用了最好的治疗溃疡的西药,还同时用了中药,这么久溃疡不能完全愈合,还是非常不放心。但问题是病人坚决不愿意手术,无奈之下,我直接跟病人说:你不听我的就不要找我看了!记得应该是我推荐他去另一家南京知名的西医三甲医院,去找一位少壮派专家看看,于是患者于今年1月份去该医院住院复查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性质待定;病理未提示异常,还做了胃镜下胃穿刺活检,仍然是没查到什么。这期间大约半年多患者没有找我复诊,估计当时那家医院的专家因为病理好的也就没有建议他手术(其实我希望那边专家也建议他手术,这样也许他会考虑),最近因为吃东西胃胀,再次找我看病,我又第四次给他做了胃镜。发现溃疡明显增大,并已经形成肿块,伴有幽门梗阻。可以说,看了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判断:胃癌!这次他终于答应手术了。非常遗憾,果不其然,术后病理明确了溃疡的性质,就是一个中分化腺癌,并且已经有了淋巴结的转移。可以说眼睁睁的看着他胃溃疡变成了胃癌,一年半时间啊!多么宝贵的一年半。如果那时候手术,预后大不一样。这个年龄胃癌预后很差,尽管顺利手术了,后面面临化疗,远期情况很难说,到底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术后病人和他爱人把手术病理报告给我看,我一直叹气,非常遗憾。“老医生”的话还是要听的!其实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了,记得多年前一位姓石的病人,我做胃镜发现他胃里有一个不大的病灶,病理是异形增生,经过治疗后复查没有消失,当时建议他做胃镜下治疗(esd),他在外面几家三甲医院复查治疗转了一圈,二年多回来告诉胃确诊胃癌了。记得我当时我还有点生气,我好像跟他说:早不听我的,你现在来找我有什么用啊!那个病人后来治疗了二年多去世了。今天把这个病例拿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其实还是提醒大家要正确对待疾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不要耽误病情。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我从2009年就有了“网上工作室”,通过网络给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咨询。作为一名资深“网络咨询医生”,我最近遇到一件事,让我想写这么一篇科普文章。 我在“好大夫”上给广大患者提供咨询和诊疗服务已经很多年了,咨询过的病人已经过万,直到上周我的咨询满意度都是百分百。而就在前几天,一名咨询的病人给我一个“不满意”的评价,原因说我不够耐心。而确实我是有点不够耐心了,问题是如果我继续跟他聊下去我就要崩溃了!因为他只自顾自的不停的问“为什么”,根本不等我回答,就又问下一个问题,对我的回答也不置可否,更不要说就一个问题好好交流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咨询可能一无所获,而医生也没有办法帮到他。 随着网上咨询越来越普及,作为病人,我们如何才能利用网络,最大化的达到咨询的目的?我这里从一个医生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一、选择好准备咨询的医生。这一点其实很重要。选择咨询的医生通常要注意几点:1、通过正规医疗平台。比如现在像“好大夫”等等很规范的医疗平台,医生都是实名认证,可以保证你不会被“忽悠”。现在网络上鱼龙混杂,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随意在*度上搜一下就咨询,那样甚至会“误入歧途”。2、尽量选择专科医生。现在不同的医疗平台为了方便病人也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咨询途径,有免费的,也有不同收费标准的收费咨询的。如果你咨询的问题比较简单,比如急性“拉肚子”吃什么药?当然你可以选择免费或方便的咨询途径。如果你咨询的问题属于比较疑难或复杂的专科问题,还是建议选择专科医生咨询,必要的付费咨询也是应该的。 二、咨询前做好功课,准备好资料。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网上咨询应该说比面诊更需要提供充足的临床资料。这样才能让医生充分了解你的病情。通常需要准备一下几个方面的资料:1、已经做的各种检查报告。2、以前治疗的情况。3、目前的现状。等等。还有,如果初诊,我倾向于先线下看诊,完善一些初步的检查再网上咨询。因为线上没有办法检查。比如,有人已经胃疼一个月了,而且吃药效果不好,那就最好先做一下胃镜。不然你网上咨询,医生只能给你一个建议:先做一下胃镜。 三、明确需要问的问题。咨询前明确自己咨询的目的这听起来好像不是问题。我要咨询不就是问问问题的吗?我还不知道咨询的目的?确实是这样,有不少病人咨询目的其实不明确。比如你是诊断方面不清楚要咨询还是治疗方面有问题?问题明确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有一些病人会把咨询作为一种倾诉,不停的说,不停问,而最后云里雾里医生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最后也很难获得满意的答复。 四、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这一点其实不少病人做不到,特别是免费咨询的病人。可能是得到的意见太容易了吧。或有些病人就是抱着问问看,看看医生怎么说。或多问几个医生,看看大家意见是不是一致。结果其实适得其反,失去的咨询的意义,甚至搞的自己无所适从。所以,既然选择网上咨询,希望大家要慎重对待!也就是说,要么你不要网上咨询,要么你就认真选择医生,好好听取医生的意见。有些病人可能是“久病成医”了吧,一边咨询医生,一边自说自话,根本不认真对待医生的意见,有的甚至咨询变成了“抬杠”,那就完全失去了咨询的意义。所以,明确自己的角色,认真听取医生专业的意见,充分理解医生的观点,就问题中不懂的地方充分咨询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五、节约时间,尊重医生的付出。估计每一个在网上咨询过病人的医生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因为付费咨询,就不停的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或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完全不在意医生的时间,不尊重医生的劳动。因为有些医疗平台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些付费咨询没有时间和次数多少的限制。有些病人在医生提供了咨询并解决了问题就会及时结束。而有些病人甚至整晚不停的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你稍有“怠慢”他就不高兴:我可是给钱的啊!其实做为医生既然接了病人的咨询,都会尽力解决病人的问题。作为病人,如果充分尊重医生,得到的服务也一定会更好。特别是后期随访咨询等等问题都会得到医生的帮助。千万不要把医生搞怕了,“赶紧结束吧,惹不起躲得起,以后不要问我了!”。真的会这样。 六、争取后期随访的机会。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如果你尊重医生的劳动,肯定医生的意见,医生是可以提供后期随访咨询的,这一点作为病人其实是非常获益的。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疑难病,问问不是一次咨询就解决问题的。很多医生都愿意为病人提供后续的服务。我就常常通过平台提供的免费途径,给一些需要的病人提供长期服务。所以,珍惜咨询的机会、尊重医生的劳动,获益的还是病人。 七、降低咨询的期望值,不要把所以问题都寄托在“网上”。这一点大家要注意,网上咨询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切脉在网上就无法实现。所以我不太主张随意在网上开中药,如果要网上看诊也是要充分问诊,再结合舌苔等等,才能弥补不能面诊的不足。所以,如果有必要,从线上转到线下看病也是完全可以的。而因为已经有了网上咨询,医生也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病人病情,同时还能优先安排就诊,这无疑为病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别是那些一号难求的专家。而线下就诊后还可以再通过线上保持联系,及时咨询。 综上所述,网上咨询的便捷是最大的优势,如何通过网上咨询最大获益是我们广大患者需要做的功课。衷心希望网络能真正成为很好的医患沟通的途径,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网上咨询的病人增加,经常遇到患者希望我给他开一个中药处方,而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比较为难,因为我是反对单纯在网上给病人开一张中药处方的。为什么?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网络看诊不如面诊。中医看病辨证准确是疗效的关键,而辨证的依据就来源于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网上看诊尽管可以通过详细问诊以及舌苔照片(视频)弥补一些不能面诊的不足,但诸如切脉就只能忽略了,而脉诊有时恰恰非常重要。 第二,中医看病跟西医不同,不像西医一种病,基本上就用某些药,不会有太大出入,常常按照疗程服药就行。而中医看病,哪怕是同一种病,不同的症候,处方就会完全不同。而且同一个人,在治疗过程中,随着症候的不同,处方也会根据虚实寒热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所以不是我给你开一张处方,就完事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或慢性疾病更是如此。 第三,中医治病的疗效,除了医者的问题,还跟药材质量密切相关。良医还需要好药。问题是现在药材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单纯开一张处方,我又如何去把控药材的质量?如果疗效不好,甚至有不良反应,到底是处方问题还是药材问题?完全没办法说清楚。因为患者自己没有办法判断药材质量的好坏,我也鞭长莫及,不能决定药材好坏。中药饮片不像西药,某某西药只要处方药,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出入,而中药饮片可能会相差很多。我就曾经遇到病人在我们医院拿了中药吃的很好,而回到他老家,同样的处方配的药,吃了味道都不同,而且吃的不舒服。 第四,存在患者要求你开了处方并不去取药服药的现象。中医开处方其实是非常费脑子的事情,我不止一次遇到病人要我开处方,结果我给他开好了他并没有真正服用。也经常有病人咨询时一下子拿出好几张中药处方问我处方对不对?能不能吃?等等。可想而知,我开出去的处方也会是同样的命运。那样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会拒绝病人网上单纯让我开中药处方的要求。 那是不是中医就不能网上看诊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有不少外地病人,因为住的实在太远,比如新疆、内蒙,来一趟南京几乎不现实。我也会通过网络远程看诊,而且绝大多数患者疗效非常不错。比如前一阵子有一个西安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一直通过我的中医网站给他看诊、拿药,吃了六个月左右的中药,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萎缩性胃炎也转为浅表性胃炎了。病人非常满意。还要求再调理一段时间。 那遇到病人要求网上看诊,我一般会有一个“无理要求”:必须通过我的中医网站或通过坐诊的门诊部挂视频号看诊。有不少病人不了解,其实我是希望更好的为患者负责。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充分的了解病情,更好的控制治疗质量,更有利于复诊。 专门的中医网站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就是根据中医“十问歌”的意思,有一张专门的非常详细的问诊单,更有利于采集病人的信息,为辨证论治提供相对充分的依据。而通过中医网站或门诊部邮寄中药,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药材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保证病人能真正认真服药。 综上所述,也不知能不能让大家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随随便便开一张处方。良心医、良心药!因为现在网络存在的问题太多,不少患者担心受骗上当,都不愿意邮寄中药,其实一个规范的中医网站平台和规范的中医门诊部都是完全值得信赖的。现在公立医院,包括我们医院也在尝试邮寄中药,这样确实可以解决不少外地患者的不便,只是有时操作起来相对困难,但愿慢慢理顺,让我们也能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植物性胃石主要由各种未消化的植物成分组成,包括鞣酸、纤维素、果胶、胶质等。 空腹大量吃柿子、山楂、冬枣等,是引起植物性胃石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病人有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一般呕吐量不多,可有咖啡色或血性物,而大量呕血少见。由于胃石对局部黏膜造成的刺激和损伤,常并发胃溃疡、胃黏膜糜烂、幽门梗阻、肠梗阻,偶有穿孔及腹膜炎。 通常大家在出现症状后做胃镜检查时明确胃石的诊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病人都比较着急,医生也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于是就会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甚至严重并发症的病人还会手术治疗。 多年前,就有医生用可乐治疗胃石的报道。最近我遇到一个病人,胃石并导致胃溃疡。 胃石还比较大,直径约三公分左右。 当时病人有腹痛、腹胀等等症状。于是,一方面我给予病人治疗胃溃疡的药物,用了奥美拉唑和瑞巴派特。另一方面我嘱咐病人每天早晚饭后一小时左右各饮用可口可乐200ml,然后平卧半小时。再结合中药汤剂治疗,用保和丸方加减,加了威灵仙、生薏苡仁等等。二周后复诊,病人基本上没有症状了,因为考虑到不宜长期饮用可乐,后面治疗只用了西药和中药汤剂,继续治疗二周,复查胃镜。溃疡基本愈合,胃石完全消失。 这个病例其实不是什么疑难病例,但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如果遇到植物性胃石症,不要太急,通过保守治疗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通过这个病例,也再次提醒大家,不要空腹大量食用柿子、山楂、枣子等等,防止形成植物性胃石。
目前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很多医院的内镜医生都会参照日本学者的分级标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内镜医生在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同时,都会在后面加括号,根据胃粘膜萎缩的范围,标注C1、C2、C3。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日本学者的分级。 日本有两个内镜医学专家根据胃黏膜萎缩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将萎缩性胃炎分为6级。其萎缩界限从远端的胃窦沿小弯向近端延伸,未到贲门者为闭合型,即C型(Close型),超过者为开放型,即O型(Open型),每型又各细分为3个亚型即C-1,C-2,C-3,O-1,O-2,O-3。其中萎缩性胃炎C-1型是指黏膜萎缩局限在胃窦部。C2型是指萎缩的范围局限在胃角,C3型是萎缩的范围在胃体小弯至贲门部。 问题来了,随着内镜医生普遍直接诊断萎缩性胃炎C1、C2、C3恰恰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胃镜诊断与病理不相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确实有经验的内镜医生根据胃粘膜萎缩的内镜下表现,可以做到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基本一致。但萎缩性胃炎明确诊断以及精确判断萎缩程度、范围、有没有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等等,还是需要病理诊断。比如,内镜医生诊断萎缩性胃炎C3,结果他取病理化验根本就没取胃体部位或取了胃体组织化验又没有证实萎缩,这显然不够科学。这个萎缩性胃炎C3就要打一个问号了。所以,我认为大家参照日本萎缩性胃炎分级标准可以,但如果能结合不同部位多点活检,这样更好一些。 第二,萎缩性胃炎C1、C2、C3能不能简单认为分级越高,病情越重。 曾经网上看到一个不专业的答疑,直接把C1、C2、C3等同于轻、中、重了,这无疑是不准确的。大家看了前面的内容,应该不难理解,C1、C2、C3其实是胃粘膜萎缩范围的分级。那胃粘膜萎缩范围跟病情之间能不能划等号呢?确实,从大量研究看,胃粘膜萎缩范围跟癌变风险是有关系的,比如胃体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风险要大于单纯胃窦萎缩性胃炎。从这个角度分析,C3确实要比C1严重。那是不是所有C3一定比C1重呢?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萎缩性胃炎是否会癌变,还与肠上皮化生类型、有没有上皮内瘤变、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没有胃癌家族史等等有很大关系。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我们也遇到过不少。所以,不要简单的把C1、C2、C3等同于轻、中、重。 第三,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C1、C2、C3是不是要慎重? 我始终认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以及疗效判断的金标准还是病理,我们如果过度依耐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有些地区医保是可以申请门诊慢性病的,而如果没有病理,医保是不认可的。再就是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很多病人把萎缩性胃炎跟胃癌划上等号,过度诊断很容易导致医源性焦虑。 第四,做为病人,当你遇到了C分级你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结合病理。可以说离开病理谈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就“耍牛氓”。 还有,如果是复查的病人,不要简单的认为C3、C2就是病情加重了。要注意前后胃镜及病理的对照。比如之前医生没有采用C分级,那就不好比较。还有,尽管内镜医生采用了C分级,但病理没有证实,那也要打一个问号。还有,尽管内镜诊断C1,但病理有上皮内瘤变,那你还是不能大意,要注意复查。 总之,科学认识萎缩性胃炎C分级无论对医生和患者都很重要。
又一批研究生顺利毕业了,今年我的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也就是说针对治疗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的研究。结果,我们不做药敏,而根据经验性治疗,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我们的根除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其实也没什么高深之处,一方面我们还是选择了四联疗法,只是选择了更强的质子泵抑制剂,比如耐信。铋剂还是选择的胶体果胶铋。而二个抗生素选择了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因为尽管这是二个很老的抗生素,但文献报道耐药率却都较低。所以,西药我们用的四联疗法是:耐信、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二周疗程。 而另外,我们让病人在用四联疗法的同时一起吃中药汤剂,西药和中药之间间隔半小时。我们选择的协定方(汤药)定名为:芪连汤,主要药物是黄芪、黄连。 为什么制定这样的方药呢?我们认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之所以难治,从中医理论讲,就是因为正虚邪恋。所谓正虚,就是正气不足,主要表现在脾气亏虚。而邪恋主要因为幽门螺杆菌中医认为属于湿热邪毒,湿热之邪,容易粘滞不去。正因为正虚邪恋,最终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的失败。 之前,已经有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比如荆花胃康胶丸就认为有一定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我们通过四联疗法结合“芪连汤”二周疗程,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确实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综上所述,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没有条件做药敏,经验性治疗也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的。
昨天一个熟悉的中医大夫发了一个朋友圈:“胆汁反流,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经过三次治疗,复查,好了。 这是目前治疗最快的一例。患者今天特别开心,为他高兴!”,我给你点了个“赞”,结果他不好意思了,说是:班门弄斧!其实我是真心赞他的,病人有疗效当然是好事。不过,说真的,这种病例,换成我,肯定不会发! 首先,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病,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也不可能短期内逆转。所以萎缩性胃炎治疗的疗程,专家共识定的是三个月。上面这个病人“三次治疗”,估计时间不会有三个月的,按照医生开药习惯,估计最多六周左右。 再就是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判断,除了临床症状外,必须结合胃镜和病理,而且病理是金标准。如果治疗三次症状消失我认为完全可以达到。但如果说病理逆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这就要结合二次胃镜及病理综合评估,不然让人难以置信。在以往我写的相关科普中,我也说过,不同活检部位以及不同医院和病理科医生,对萎缩性胃炎的判断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一直强调,萎缩性胃炎的复查最好由同一胃镜医生,最好由同一病理科医生出报告,这样才更有可比性。 我另外一个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因为住的太远,在广西,所以一直通过网络给他开中药的,疗效不错。最近给我发了一个网上搜到的病案: 也是说一个方子把十几年的萎缩性胃炎治好了。那个病人问我他可不可以吃这个方子?我说,我如果要写这样的案例,我可以写一堆。还是那句话,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判断,一定要结合胃镜和病理,而且影响因素很多,要科学判断。 当然,萎缩性胃炎可以逆转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每次萎缩性胃炎复查胃镜的病人,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病理报告为浅表性胃炎。而且这其中,有的病人多次复查都为浅表性胃炎。当然,病人看到病理报告是浅表性胃炎都很高兴,但我往往还是提醒病人还是要注意保养、定期复查。为什么呢?一方面,即使病理报告为浅表性胃炎,也不能完全断定你萎缩性胃炎彻底治愈了。因为还是存在因为活检部位不同以及不同病理科医生诊断的误差。另一方面,萎缩性胃炎患者之所以出现胃粘膜萎缩,跟病人本身胃粘膜保护功能较弱有关系,所以这样的病人,如果不注意保养,很容易反复。还有,就是不要因为一次胃镜病理报告为浅表性胃炎,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一直不复查胃镜,那样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总之,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一定要科学评估,临床、胃镜、病理三者结合综合判断更为科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每次都尽量亲自给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复查胃镜,病人胃镜下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比病理报告还重要。比如,一个病人病理报告为胃窦部重度萎缩性胃炎,但胃镜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糜烂、增生等等改变,其实大可不必过于紧张,这种情况出现癌变的风险其实很小。而如果一个病人胃镜下有可疑病灶,哪怕一次病理为浅表性胃炎,也不要大意,还是要短期复查,要防止因为活检等等因素出现漏诊。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科学对待萎缩性胃炎很重要,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一次复查结果有没有“萎缩”而喜或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科很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因为其不易治愈,而且又常常被人们称为“癌前病变”,也就是说跟胃癌关系密切。所以很多病人一旦查出萎缩性胃炎常常会非常紧张,无所适从,甚至都“不会吃饭”了。 怎么就“不会吃饭”了啊?其实我是说不知道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今天我就简单说说相关的问题。 萎缩性胃炎该怎么吃,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特点。萎缩性胃炎其实是因为长期胃的慢性炎症导致胃粘膜萎缩所致,那我们当然就要避免一些引起胃的炎症或胃粘膜损伤的因素了,这中间自然包括容易导致胃酸分泌增高的食物,因为胃酸过高也会导致胃粘膜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饮酒。特别是高度酒和啤酒,偶尔喝点红酒或黄酒相对要好一些。 2、不要喝绿茶、特别是新茶。适当喝点红茶是可以的。咖啡也不宜多喝。 3、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哪些是刺激性食物?主要是辛辣食物,比如辣椒、芥末、生大蒜头、蒜苗、大蒜、韭菜等等。特别诸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点麻辣烫之类的最好别吃。 4、不要吃太咸的食物、特别是腌制品。高盐食品容易导致胃粘膜炎症,也是公认的致癌因素。 5、尽量少吃油炸食品。油炸食物一是不易消化,二是油炸食物常常含有致癌物。所以不能经常吃。 6、不要吃太烫的食物。比如吃火锅、喝水等等都要注意不能太烫。 7、不要吃太硬的食品。这些食物往往不易消化,也容易加重胃粘膜炎症。 8、不要多吃太甜的食品。太甜的食物容易导致胃酸分泌增高,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更要注意。 9、不要吃油炒或太粘的食物。这二种食物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容易消化,容易导致饱腹感和胃酸持续分泌过高。 10、不要经常多零食。经常吃零食容易导致胃酸持续分泌,增加胃的负担,加重胃粘膜炎症。 11、不要贪吃水果。有些病人认为多吃水果有好处,一天吃很多水果。结果,一方面因为水果太凉,维生素C含量高,导致胃不舒服。另一方面,吃了太多的水果,影响正常饮食,也不能保证营养的供应。 12、不要经常吃夜宵。大家可能都知道,经常吃夜宵的害处其实不只是对胃不好,可以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等等,而经常吃夜宵,导致胃粘膜不能很好的得到休息、更新、修复。 13、不要吃隔夜蔬菜。隔夜的饮食,特别是蔬菜,尽量不要吃,其中致癌成分增高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14、不提倡吃太多杂粮。适当吃一些杂粮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三高”的人群,还有减少肠癌的发生等等方面,但萎缩性胃炎很多病人都有腹胀、嗳气等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多吃杂粮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15、少吃自助餐、火锅。为什么?一方面,这类饮食很容易吃撑了。而吃撑了多胃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胃不好的人,往往就那么一次就诱发了。另一方面,因为多吃了生的或半熟的食品,容易吃坏了,导致急性胃肠炎,从而加重病情。 那能不能抽烟呢?本来不想在这儿说的,还是提一下吧。抽烟其实对食管、胃都有影响。研究证实,尼古丁可以导致胃粘膜血管收缩,影响胃粘膜供血,导致和加重胃粘膜萎缩。而且抽烟是胃癌独立的危险因素。所以,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建议戒烟。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我不是什么也不能吃了啊?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有没有发现鸡、鸭、鱼、肉我都没说不能吃啊? 大家不要太纠结,萎缩性胃炎饮食除了以上我说的不能吃或要少吃的食物外,因人而易其实很重要。大家掌握一下的几个原则就行。 1、吃了不舒服的东西不吃。如果这样食物你吃了不舒服,说明你不适合,再好的东西也不吃。就像水果,有的人吃了就胃疼,为什么一定要吃呢? 2、吃新鲜的。尽量吃新鲜的食物,一些隔夜的、冰箱储存太久的,甚至霉变的不要吃。 3、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首选,有利于健康。比如,有人问牛奶、酸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但有些人属于乳糖不耐受,吃牛奶就腹泻,应该选择脱乳糖牛奶。酸奶要注意不要太凉。还有我不建议睡前吃,主张早饭后吃牛奶。 4、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强求一定吃稀的、一定吃杂粮。 5、饮食多元化有利于改善胃口,提高生活质量。 6、不要迷信一些保健食品。甚至以保健食品为主食。 7、不饥不食、吃饱不吃撑。原则上不饿就不要吃,也就是我前面说了不要多吃零食,当然如果饿了,吃点梳打饼干之类的完全可以。不要刻意吃太少或少吃多餐。 8、好心情好胃口,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不要顾虑太多。比如油炸食物有时少吃一点也没什么。 总之,萎缩性胃炎患者饮食确实需要适当注意,但科学对待,不要走极端。什么都不忌口肯定不对,如果什么都不敢吃也是错误的。
最近遇到三例癌症,很有启发。 第一例:三十岁的女孩误诊了半年,也许活不过半年了。 很心痛的事,这个孩子90年出生,跟我儿子同年,没有结婚。半年前某大医院做的胃镜,诊断胃溃疡、胃潴留。病理没有异常。吃西药治疗后病情反反复,复,后来又去某中医院吃中药,还是反反复复,有时疼痛,有时呕吐。后来她一个在我这里看过的同事介绍她找我,我看了第一次胃镜,问她为什么不复查胃镜,因为按照她那种胃溃疡,一般我二个月左右都会要求复查。她说没有医生让她复查。我当时隐隐感觉不太好,因为我以前遇到过几个,也是这样,外面做了胃镜、看了一圈,过来一复查胃癌(皮革胃)。结果果不其然,胃癌(低粘附性癌),已经没有手术机会了,现在在外院肿瘤科化疗,预后可想而知。记得还没完全明确诊断时,我跟他父亲交换意见,他父亲说,如果女儿有个三长两短,他也不活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家庭就毁了。 第二例:有胃癌家族史的四十五岁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一年前胃镜没有发现问题,这次复查发现早癌。 这个病人是我的老病人,属于那种“铁粉”类,她家亲戚很多也是在我这儿看病。她舅舅和父亲都是胃癌,她跟她姐姐都是萎缩性胃炎。她意识很强,基本上每年做胃镜。这次没有不舒服定期复查,做胃镜是我就觉得胃窦部有一小块地方,大约不到一公分,粘膜不光滑,有点颗粒增生,感觉看了不舒服(不是看到有明显肿瘤或溃疡),特意多取了几块组织化验,结果诊断腺癌。因为考虑她年轻,有家族史,所以没有选择做胃镜下治疗,做了手术。术后病理胃癌早期,属于粘膜内癌。不需要化疗。再回头看看一年前的胃镜图像,同样部位粘膜没有任何异常。 所以不得不提出疑问:萎缩性胃炎确实有癌变风险,那到底多久复查胃镜最合适? 有些文献说可以四年复查,我以前一直坚持不要超过二年,现在我主张有胃癌家族史的一些高危人群,一年检查一次很有必要。 这算一例早癌,预后自然很好。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第三例:仅仅因为家里人基本上都做过肠镜了,有些有结肠息肉,跟我熟悉所以也想查一下,结果发现一个大息肉,而且已经癌变。 无独有偶,这个病人也是“铁粉”级的,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包括女儿,都在我这儿检查过或看过病。她今年六十八岁,从来没做过肠镜,也许是看过我的科普,建议五十岁左右的人至少要做一下胃肠镜,所以她尽管没什么症状,也想做一下肠镜。她平时身体状况很好,可以说是她家里同辈里身体最好的一个。结果有点出人意料,肠镜发现一个约一公分左右的息肉,表面糜烂,接触易出血,考虑可能局部会癌变,取了病理是中重度异形增生,于是做了镜下诊断性切除,在摘除时,感觉不好,基底部很硬,结果病理报告肠癌,已经侵润到基底部,必须手术。目前病人还没手术,不过可以肯定,手术后预后不会差,应该还是早期。我跟病人说,你真幸运,如果晚几个月,等有症状才做肠镜,那就晚了。 所以,可以看出,肠镜检查有多重要!现在专家共识建议四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应该做一下肠镜,而五十岁以上必须做一下肠镜。现在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很高,而很多结直肠癌都是结肠腺瘤样息肉癌变。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综上所述,胃肠癌的发病率这几年一直处于前三位,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而重视胃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最近我们一个病理科的医生连续报了三个“重度萎缩性胃炎”,而这三个病人其实我胃镜下看问题都不严重,某种程度上比以前都有好转,更谈不上丝毫癌变的问题。 病理科主任也承认不同病理科医生,参照的标准和掌握的尺度有差别。 说实在话,我其实不太关注病理萎缩的程度的,因为我觉得萎缩的程度一方面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客观反应病情的严重与否。我更关心的是胃镜下有没有可疑的病灶,病理有没有上皮内瘤变等等。所以,萎缩性胃炎病人复查胃镜,我的目标永远是希望发现问题——有没有可疑病灶,甚至早癌。 但问题是病人不能理解。 早在16年我就专门写过相关的科普文章,解释萎缩性胃炎轻、中、重并没那么重要,也不能简单根据轻、中、重来判断病情和疗效。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判断。问题是尽管如此,病人还是会因为“重度萎缩”而担心,甚至病急乱投医,走进误区。 我可能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说服那些病理报告上诊断“重度萎缩”的病人放下包袱,我不得不跟病理科主任探讨他们的诊断标准,特别是一个科里所有“重度萎缩”都是一个病理医生诊断的时候,那肯定存在标准差异。希望通过讨论,让我们病理科能够统一标准,更客观的诊断,尽量避免主观上造成的误判,导致病人不必要的恐慌。问题是,不同的医院之间,也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希望以后在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方面能有更好的统一标准。 总之,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及疗效判断需要综合评估,广大患者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重度萎缩”就非常严重,甚至认为一定会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