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星期三,是我的专家门诊。上午杨师傅步入诊室、行走自如。这是第4次就诊,状态越来越好。没有出现过吐血、能够正常的吃饭;基本上没有疼痛了,再也没有出现过癌症爆发痛;大小便正常,特别是肠子通畅了;体力、精神状态也非常好。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杨师傅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跟第1次就诊时旁若两人。我还清楚的记得2024.12.18,杨师傅第1次就诊,是朋友推荐的。那天也是星期三上午,杨师傅早晨吐血一次,上午频繁呕吐,根本就吃不了东西;伴随着肚子疼痛,时不时会出现剧烈疼痛,也就是癌症爆发痛;还有出汗、口干、喉咙像火烧一样。杨师傅精神状态很差,非常萎靡;体力也很差,无法行走,由轮椅推入诊室,家属搀扶着坐在我旁边。原来不久前,杨师傅在上海一家大型医院确诊为结肠腺癌,而且出现了肝脏转移,属于晚期。由于身体条件比较差,不适合西医抗癌治疗。杨师傅心里比较清楚,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还能不能过是个未知数。我看着杨师傅在旁边频繁呕吐,于是减少不必要的问诊,以多年练就的望诊和切诊技术,迅速抓住主要矛盾,根据“舌苔厚腻、脉滑”判断出体内湿气很重,根据“体力极差、脉象无力”判断出气虚非常明显。于是在几分钟之内迅速开出了中药复方。以人参为代表的补气药增强正气、以藤梨根为代表的利湿抗癌药抑制肿瘤。然后安排病人迅速去急诊挂水补充营养液。杨师傅挂完水回家后就开始尝试服用我的中药,一天只能喝半剂。两周后(2025.1.3),杨师傅第二次就诊。这个时候情况好多了,饮食正常,二便通畅、正常了;但是肚子有轻度胀痛,时不时还有剧烈爆发痛。我在初诊处方中增加了止痛中药,中药复方调整如下:“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泽泻、延胡索、川楝子、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瓦愣子、石见穿、蜀羊泉、野葡萄藤、僵蚕、天葵子、蜈蚣、全蝎”。整个方子一共18味药。根据我创建的癌邪理论学术思想:“党参、黄芪、白术、大枣”这4味药是扶正补气药物,增加人体正气,提高抵抗力“茯苓、泽泻、延胡索、川楝子”这4味药,改善人体的土壤、环境,使身体“土壤”不适合癌细胞“种子”生长,并改善症状,其中茯苓、泽泻渗湿,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最关键的是后面10味药,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抗癌中药。他们不仅抑制癌细胞,还可以解毒、利湿、止痛,特别是蜈蚣和全蝎可以通络止痛。这一次调方,就把病人的疼痛给彻底控制住了。期间刚开始病人曾经尝试服用西药曲马多止痛治疗,但是因为出现幻觉等严重副作用只能停用,后面就一直依靠中药复方止痛及控制肿瘤。这次为第4次就诊。由于杨师傅状态非常好,于是我在中药复方当中增强了抗癌药物用量,进一步抑制癌细胞;同时安排杨师傅两天之后开始口服化疗药抗癌,这样中医抗癌与西医抗癌并驾齐驱。此外,还告诉杨师傅继续坚持食疗,就是癌细胞喜欢吃的就不要去碰、癌细胞不喜欢吃的就要多吃,这样药疗与食疗相结合、中医抗癌与西医抗癌相结合,全力提高癌症控制率,让杨师傅在家里过个好年。
每到冬天,是流感的季节。在我的17年从医生涯中,还真的感受到了一位年轻小伙子因为流感而去世,甚为可惜。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流感后没有重视,直到发展为重症肺炎了,才去医院看病,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最终丢了生命。中医药防治外感性疾病,包括流感,具有独特的优势。我长期的经验,总结为中医三宝。第一宝,积极主动运用中医药预防感冒。比如这一次流感的爆发,病房里我负责管理的病人有不少中招了、我家里人也中招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受到感染。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也称为治未病。第二宝,在感冒初起的时候,立即运用中医药治疗。这个时候病情轻浅,很容易就能控制住。第三宝,疾病发展到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的阶段,积极运用中医药处理,防止肺炎的发生。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第三个阶段,一个中医名方预防肺炎的发生。2025年1月15日,星期三,我的专家门诊。W女士,甲流后10天,咳嗽不止,气喘、气短,有黄痰、粘稠,无发热,出虚汗,食欲下降,睡眠不佳,大便困难。4天前的肺部CT显示:两肺支气管炎。W女士在急诊用了抗生素“头孢拉定、西他沙星”,激素“地塞米松”,中成药“宣肺止嗽合剂”等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病人心里紧张,压力很大。从最初的感冒症状、发展到双肺支气管炎,很害怕进一步发展为肺炎。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承担家庭所有的经济来源;而且前期治疗也花了不少钱,经济困难,没有医保,看病完全自费。这个时候既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又要保证达到病人的目标——让病情好转,不要发展为肺炎,也就是把病往回拉。于是我给病人定的治疗方案为:单纯中医药治疗。让病人停用所有的之前用药。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病人明确为病毒性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是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因为抗生素对于病毒没有治疗作用,而且还有副作用。第二个原因,我对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很有信心。好多人认为中药来得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药复方犹如一把钥匙,人体犹如一把锁。两者只要完全对准了,效果就非常好。第三个原因,中药草药是最便宜的,能为病人节省钱,最大程度的减少病人经济负担。第四个原因,因为前期的治疗效果不好,这个时候要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病人最终也有可能会好;但是时间会延长,病人承受的痛苦也长一些,而且经济负担更重,不划算。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诊:紧。方药:百部、炙甘草、白前、陈皮、桔梗、紫菀、款冬花、浙贝母、瓜蒌、黄芪。14剂,每日一剂。结果一切按照设想的预期目标进行,病人的中药还没喝完,病情就好了一大半,这样就可以安心的在家里过年了。其实这个方子就是经典名方“止嗽散”加减得来的。止嗽散的主要功效为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一共由七味药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那这个病人为什么不能用止嗽散原方呢?因为原方跟病人身体状况不完全的合身,也就是原方作为一件衣服,有的地方大了,有的地方小了,但是大部分还是合身的。这个时候就要以原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把个别药去掉,再加上几味药,这样就与身体完全合身了。所以中医师要有裁缝修补衣服的功力,要知道哪些应该裁剪掉,哪些应该增加,这样开出的方子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第一,我把“止嗽散”这个方子中的荆芥去掉了。因为荆芥这个药主要是治疗风寒邪气在肌表的,也就是感受风寒邪气、恶寒发热、流感初起的时候使用这个药是可以的。W女士邪气已经入肺了,没有初起时的恶寒发热,就不需要再用这个药了。第二,我增加了4味药“款冬花、浙贝母、瓜蒌、黄芪”。款冬花能够止咳、平喘、化痰。浙贝母能够清肺化痰,因为病人还伴随有黄痰、粘稠,提示肺有热。瓜蒌不仅清肺化痰,还润肠通便,因为病人还伴随有大便困难。黄芪能够补肺气,固表止汗,因为病人伴随有气短、出虚汗,还能补脾胃,促进食欲,因为病人伴随食欲不佳。所以中医用药如用兵,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对病情熟悉,还要对方剂熟悉,还要对药物熟悉。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引言——小伙子躺着进病房2020年12月份,我接诊一位30多岁年轻小伙子。2个月前因腹胀伴乏力在外院就诊,全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增大伴多发占位,考虑巨块结节性肝癌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门静脉主干及右支充盈缺损,考虑门静脉癌栓;脾大;腹盆腔大量积液;两侧胸腔少量积液。甲胎蛋白AFP升高,为332ng/ml。属于肝癌晚期,住院予对症处理,症状未见好转。患者就诊于另一家医院,上腹部增强CT结论同前,肝脏增强磁共振提示:肝内巨大肿块,原发性肝癌考虑,并肝右静脉受侵、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癌栓,局部腹膜受侵。肝门、肝胃间隙及腹膜后增大淋巴结显示。肝硬化、脾大,腹水。血红蛋白58.0g/L(重度贫血)。行腹腔穿刺引流术,每日引流暗红色腹水200ml;行PD-1免疫治疗一次。患者乏力明显,全身营养状况极差,大量腹腔积液。经人介绍,患者救护车送至我院。此时病人骨瘦如柴,腹胀如鼓,卧床不起,平板车推入我科。二、立即为介入治疗扫清障碍1、病情诊断(1)肝细胞癌BCLC-D期,属于终末期(临终关怀阶段,最差的期别,预期生存期1-2个月)。(2)门静脉癌栓III型(侵犯门静脉主干,差的分型),肿瘤破裂,重度贫血。(3)乙肝后肝硬化,腹腔积液。2、及时处理,为后续抗癌治疗创造机会此时患者体质和肝功能不能耐受抗癌治疗,而抗癌治疗又是治疗根本,因此需要争分夺秒为抗癌治疗创造机会。首先,针对腹胀如鼓问题,原来外院穿刺的右侧腹腔管引流不畅,失去了引流作用,同时穿刺点处皮肤出现溃烂。我们运用床边超声引导,选择左侧腹水最深处穿刺点,重新放置引流管,并拔除原来的右侧引流管,皮肤消毒包扎。其次,我们进行营养支持、补充人血白蛋白、输血等内科治疗。经过上述处理后,患者腹水越来越少,营养状态逐步改善,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机会。三、肝动脉插管栓塞(TAE)治疗由于患者的肿瘤一是大、二是多,一次全部栓塞容易造成肝功能衰竭,因此分2次栓塞控制肿瘤。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图四、碘125粒子放射治疗(1)自制门静脉粒子条治疗门静脉癌栓患者增强CT和增强磁共振均显示存在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癌栓。由于癌栓是肝癌高危因素,严重限制病人生命的延长,还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肝内癌细胞扩散、肝功能损害等诸多问题。于是2021.02.26予门静脉粒子条置入去杀灭门静脉内的癌细胞。碘125粒子条置入治疗图(2)肝内碘125粒子穿刺植入治疗肿瘤因为肝内及肝脏包膜、腹膜部位仍然存在血供不丰富的肿瘤活动病灶,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TAE)已经鞭长莫及。此次我们直接用穿刺针穿刺到这些肿瘤部位,植入碘125放射性粒子,让这些粒子去杀灭癌细胞。五、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联合治疗——全身治疗压制癌细胞一是通过前期的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TAE)和碘125粒子植入治疗,病人的肝内癌细胞被杀灭了大半;二是通过门静脉粒子条置入治疗,门静脉癌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复查增强磁共振,门脉癌栓范围较前缩小。此时病人体质好转,可起床活动。肝功能明显好转,原来由于转氨酶明显升高不适合靶向药物治疗,经过系列抗癌治疗后,转氨酶明显下降。但是癌症为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只能控制肝内和门静脉,其他部分癌细胞则鞭长莫及,需要全身药物抗癌。于是选择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和免疫药物PD-1联合治疗。在全身治疗同时,针对肝内情况又进行了两次肝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甲胎蛋白AFP持续下降,目前指标正常。截止2021年8月生存时间已达9个月,与入院时判若两人,下床活动,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甲胎蛋白变化趋势图六、总结与思考本例患者肝功能较差,处于肝癌终末期,病情危重,按照常规指南,推荐姑息性保守治疗。按常规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预估患者生存期不足1月。如何最大限度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保护剩余肝脏正常功能是治疗的巨大难点。本患者经过肝动脉栓塞、门静脉粒子条植入、肝内局部病灶的粒子植入、靶向药联合免疫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肝动脉栓塞是治疗晚期肿瘤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阻断瘤体供血动脉,使瘤体缺血、坏死或缩小,缓解局部及全身症状,让肿瘤趋于稳定,采用分次栓塞的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栓塞后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同时口服仑伐替尼联合控制肿瘤生长。(2)门静脉癌栓作为肝癌的高危因素,据相关研究报道,不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4个月,而不伴有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时间为10-21个月,针对门静脉癌栓要做到尽早、全覆盖的治疗,碘125粒子条可覆盖全段癌栓。(3)患者局部肿瘤突出肝脏包膜、腹膜受侵,多次栓塞后瘤体大部分灭活,而该区域肿瘤仍具有活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是在CT、超声等影像引导下,将发出低能量γ射线的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组织进行持续性杀伤的内照射治疗。外放射治疗由于辐射面积较大、放射性射线剂量大和贯穿人体,对人体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很大。该患者体质差,属于肿瘤终末期,与外照射治疗相比,在CT和超声引导下植入碘125粒子是相对安全、有效、可控的治疗方式:内照射射线剂量小,作用时间更长,治疗定位更准确,对肿瘤局部作用剂量高,辐射半径小,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极小,是一种非常好的局部治疗措施。(4)局部介入治疗后,肿瘤细胞被杀伤后释放抗原,从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让免疫治疗有的放矢。(5)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实现双重阻断促进血管正常化,增强抗肿瘤免疫应。仑伐替尼重塑免疫微环境,与抗PD-1抗体强强联合。仑伐替尼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联合抗PD1抗体对免疫细胞群的影响叠加;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减少,早期活化的CD8+T细胞增多,靶面联合治疗协同增效,起到1+1>2的疗效。总结:肝动脉栓塞对于肝癌局部病灶能够迅速起效、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处理高危病灶,门静脉粒子条对门静脉癌栓疗效切确。以"靶向联合免疫"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新时代下,多种介入方式的联合,结合靶向、免疫的治疗方案疗效突显,如何有效的将多者联合,使更多患者获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吴孝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肿瘤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师从肿瘤专家朱世杰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擅长肺癌、肝胆癌、胃肠癌等常见肿瘤微创介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癌性胸腹水、梗阻性黄疸的穿刺治疗。好大夫网上诊室https://wuxxdf.haodf.com)
【真实案例】(一)多发转移癌,拒绝化疗2017年12月,在江西偏远山区,一位65岁男病人反复咳嗽、咯痰、气促2年,加重1个月,入住当地县人民医院。随后检查增强CT提示:慢支并感染,右侧胸膜肥厚;纵膈淋巴结肿大;肝内多发类圆形占位,平扫低密度,增强后周边强化,中央见液化坏死,呈“牛眼征”,考虑肝转移癌;脾内见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性病变。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溃疡。经西医对症治疗后,呼吸系统症状缓解。但肝脏和脾内转移瘤,由于担心身体吃不消,病人拒绝化疗。如果不做抗癌治疗,这个时候已是晚期,一般存活3到6个月。(二)网络求医,初见曙光病人和家属想中医抗癌治疗,经过打听,辗转找到了我,并快递把增强CT片子寄过来。我阅片发现,肝内多发癌灶,呈牛眼征表现,符合转移癌特征。数了一下,肝内有40多个转移癌。由于病人来上海面诊非常不便,家属乃微信代诊。通过网络,家属描述病人不适症状,并把舌头照片发过来。根据症状和舌象开方:服药两周后,患者腹部隐痛消失,饭量增多,精神甚好。于是效不更方,嘱继服上方。(三)病情变化,及时调方到了2018年3月,病人出现咳嗽、气促、哮喘,晚上加重。舌红有裂纹,舌苔黄腻范围较前增多。此时考虑热毒痰湿加重,遂增加清热、化痰、平喘、抗癌之力量,及时调方:草药方子犹如人身之衣服,一旦身体胖瘦、天气寒热发生了变化,方子也要及时变化,使之合身,中医称为“药证相符”。(四)终见惊喜,坚持服药服药两周后,患者咳嗽、气急、哮喘基本消失,精神很好。于是效不更方,继续服药。2018年8月病人康复很好,体重增加。复查肺部增强CT提示:慢支并感染,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腹部超声提示肝脾正常,转移瘤全部消失。中药抗癌不间断。(五)无瘤生存,预防复发2019年2月,病人基本无不适,当地医院复查胸片提示支气管炎,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肝脾质地回声均匀。效不更方,嘱上方隔日服用,预防肿瘤复发。【经验总结】(一)推测原发灶来源于肺在诊断方面,该患者增强CT显示多发的典型“牛眼征”,肝转移癌临床诊断成立;脾内低密度结节影,考虑转移癌。查阅文献资料显示,肝转移瘤源于结直肠癌、肺癌分别占50%~60%、38%~44%。周永建等学者统计863例国外报道病例,发生脾转移癌的原发癌中,比例最高的是乳腺癌,为167例(20%),其次肺癌164例(19.6%),卵巢癌91例(10.9%)。该患者尽管原发灶不明,但发病前吸烟四十余年,有慢性支气管炎,并且是男性,不可能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结合统计学资料,推测原发癌为微小肺癌。(二)及时调方,保证疗效在疗效方面,该患者首诊处方亦有效,获得了症状改善,特别是腹痛消失,饭量增加,精神好,为后续抗癌治疗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患者坚持服用中药之信心。后来证变方亦变,增加清热、化痰、平喘、抗癌之力量,使药物偏性与人体偏性及时对应,获得了肿瘤消失之良效,并且效不更方,坚持服药,无瘤状态一年多,至今未见复发,当地医生称之为奇迹。(三)“癌邪理论学术思想”指导抗癌中医药在癌症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发展迅速,然而在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面相当滞后。中医界各大肿瘤医家对癌症病因病机认识往往各执一词,临床治疗上也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普适性、可重复、可推广、完整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我在长期中医药抗癌的实践经验上,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创建出“癌邪理论学术思想”,并将之运用到临床,使中医抗癌疗效显著提高。人体既存在物质气化,又通过阴阳制约与平衡,五行制化调节,使各系统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人体精、气、血等物质在复杂气化过程中,在不良因素刺激下,可发生气化错误。当正气虚损,调节和修复能力下降,则错误的气化不断积累,久之恶变产生癌邪。癌邪不断吸收水谷精微,自我增殖,聚集成团,形成癌肿。当癌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破坏脏腑功能,阻碍气机,损伤经络,形成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一种或多种病理状态,表现出复杂证候,并反过来损伤正气。即使体内存在气血痰湿热的聚集,只要没有癌邪,是不会患癌症的。在“癌邪理论学术思想”指导下,制定中医抗癌四大原则:(1)祛除不良刺激因素。如抗病毒、戒烟酒;(2)扶持正气。正气虚损是癌邪产生的必要条件,癌肿发展后又损伤正气,“扶正”治疗需要贯穿始终;(3)治疗癌邪。癌邪是癌肿形成的直接原因,消灭或控制癌邪是根本,需要使用抗癌药;(4)治疗气血痰湿热聚集等病理状态。使用一般的行气、清热、活血、祛痰、化湿等药物。这个病人在扶正方面,予党参、白术、黄芪、麦冬以益气养阴;嘱患者戒烟以去除不良刺激因素;在抗癌方面,予白花蛇舌草、急性子、蛇莓草、藤梨根、天葵子、海藻、牡蛎以治疗癌邪;在治疗癌症病理状态方面,予白茅根、百部、鱼腥草、陈皮、姜半夏、瓜蒌、薤白以清热、化痰、平喘、理气;最后予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四)“肝癌草药数据库”保驾护航在用药方面,该病人肝内多发转移癌,我阅片时目测正常肝组织所剩一半左右,保护正常肝组织是开方时需要考虑的地方。由于草药存在肝损伤风险,表现为药物性肝炎。因此需要选择既有治疗作用又无肝损害的草药,这为临床用药提出了高要求。该病人所选药物来源于我创建的“肝癌草药数据库”,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肝损害。(五)运用互联网远程开方该病人位于偏远山区,来上海面诊不便,由家属通过微信代诊。除了不能获取脉象之外,其他基本符合中医诊疗要求,这为中医“互联网+”提供了可行性。有病人询问不通过脉象看病准不准。在中医古籍《难经》中记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这巧。”这就是对望、闻、问、切四诊的定位。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是通过望诊来精准了解疾病。如果实在缺少脉诊,也是可以开中药治疗的。该病人通过只吃草药就获得了癌块消失之良效,后来随访发现病人根据我的处方亲自上山采草药。在中医抗癌方面,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建议有条件的配合1到2种抗癌中成药;二是要与西医合理抗癌相结合,增强疗效。(吴孝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肿瘤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师从肿瘤专家朱世杰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擅长肺癌、肝胆癌、胃肠癌等常见肿瘤微创介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癌性胸腹水、梗阻性黄疸的穿刺治疗。好大夫网上诊室https://wuxxdf.haodf.com)
【真实案例】(一)病情紧急时间要追溯到2013年7月,正是炎炎夏日,一位男病人因外科医生说不能开刀,于是慕名求诊,时年61岁。我仔细询问病史:病人在当地查B超和增强CT发现右肝内肿块,有15厘米,考虑肝癌,还伴肝硬化。由于癌肿巨大,当地肿瘤科主任认为没有治疗机会,一般存活三个月。但家属坚持不放弃,心急如焚,怀着一丝希望立即来到上海。(二)冒险介入病情就是命令,我立即安排病人住院,抽血化验显示:病人有乙肝,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甲胎蛋白17万多。超声复查显示癌块达15.1厘米。当时肝癌侵犯了门静脉右后支、中肝静脉和右肝静脉,属于血管扩散转移,诊断为巨块型肝癌晚期。这么大的癌块随时有破裂出血的风险,而且肝功能还受损,即使做介入(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风险也很大,担心肝衰竭。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是冒着风险,迅速安排介入治疗。为了减轻介入副作用和增强抗癌效果,同时还给病人开中药治疗:两种抗癌中成药配合草药,并指导病人科学食疗、心疗和体疗,制定个体化全方位治疗方案。(三)柳暗花明令人欣喜的是,病人介入后恢复良好,甲胎蛋白明显下降,说明上述个体化全方位治疗方案有效。我于是乘胜追击,安排病人一共做了9次介入,并进行2次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给病人开的抗癌中成药和草药从未间断,每隔两三个月调方。(四)惊喜不断时间转眼到了2015年4月。病人化验结果显示:乙肝已经消失(治愈),转氨酶完全正常,甲胎蛋白只有2千多,增强磁共振发现癌肿缩小至7厘米,而活动病灶仅2.8厘米,未发现肝硬化,未发现门静脉和肝静脉受侵。(五)彻底消灭由于活动癌块在3厘米之内,此时迎来了彻底消灭残余势力的机会。于是立即安排病人做伽玛刀(γ刀)根治肿瘤。(五)预防复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阳光总在风雨后。2015年9月,病人来复查,甲胎蛋白完全正常,肝功能正常,肝癌已经全部死亡。因担心癌细胞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继续开中成药和草药联合抗癌,预防复发,并且指导病人食疗、心疗、体疗等全方位治疗不放松。此后病人定期复查,每次甲胎蛋白正常,肝内无活性癌灶,生活和发病前一样,无任何不舒服,当地称为奇迹。至今,病人仍在坚持中药治疗预防复发。目前病人已经远远超过了5年无瘤生存期,获得了临床治愈。【经验总结】(一)从癌肿来讲这个病人刚发现时,癌块就达到15厘米,当地医生预测大约存活3个月。但经过中西医结合个体化全方位治疗后,至今仍然存活,和正常人完全一样,癌块活性完全消失。需要指出的是,介入就是肝动脉插管注射化疗药和栓塞剂,对门静脉和肝静脉癌细胞基本无作用。该病人在发现肝癌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门静脉右后支及两条肝静脉内,属于晚期,正是由于中药的抗癌作用,才使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癌细胞消失。介入配合中药治疗,属于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介入通过动脉血管控制肝内癌块,中药则通过全身血液循环控制静脉癌细胞,并且还有效预防了癌细胞的远处转移,说明中药也可以抗癌。(二)从硬化来讲这个病人在2013年7月,外院CT和我院B超都提示有肝硬化,此后两个月在我院先后行增强CT和磁共振也提示肝硬化,说明在治疗初期肝硬化是明确的。虽然西药没有治疗肝硬化特效药,于是我选择中药(中成药配合草药)治疗,后期多次超声和磁共振均没有发现肝硬化征象,患者肝掌(肝硬化表现之一)也明显缓解,提示中药能够有效控制肝硬化。(三)从乙肝来讲该病人在2013年7月份第一次住院时,化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存在乙肝感染,乙肝诊断明确。但病人未服用抗病毒药物,而是经过中药治疗和胸腺法新增强免疫力治疗。2015年4月病人来院化验乙肝表面抗原转变为阴性,提示乙肝已经治愈,说明中药控制乙肝病毒有效果。(四)从肝功能来讲该病人2013年7月刚发现肝癌时,肝功能有损害,表现为谷丙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均升高,经过中药治疗后,2015年4月化验谷丙和谷草转氨酶均正常,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此外,病人先后共做了10次介入和2次酒精注射,这些西医治疗均对肝脏有明确损害,多数病人仅能坚持有限的四五次介入,肝功能就损害到难以恢复的程度,而该病人在中医药的保驾护航下,肝功能不仅没有损害,还明显好转,说明合理使用中药确有护肝作用。(吴孝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肿瘤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师从肿瘤专家朱世杰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擅长肺癌、肝胆癌、胃肠癌等常见肿瘤微创介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癌性胸腹水、梗阻性黄疸的穿刺治疗。好大夫网上诊室https://wuxxdf.haodf.com)
第一节希望悲剧不再重演【真实案例】2012年8月我接诊一名患者,男性,45岁。当月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左、右)肝细胞癌,粗梁型,Ⅲ级”。手术后出现腹水、胸水,体质弱,经过我们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好转出院。2012年9月份入院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乙肝病毒控制良好,胸水腹水消失。乃行血管介入(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简称TACE)预防复发,同时配合中药(中成药+草药)全身调节,草药方由我望闻问切辩证后开出。嘱患者出院后一定要不间断坚持服用中药,每2~3个月一定要到当地三甲医院做肝脏增强磁共振检查,一定要坚决改掉以前的不良生活习惯。2个月后我还是不放心,在电话中告知家属一定要带病人去做增强磁共振检查。但事与愿违,2014年2月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精神萎靡、睡眠差。赶紧把病人收入院,查超声和胸片发现了腹水、胸水,增强磁共振检查发现肝内弥漫性癌块,门静脉左支、右支及主干均有癌栓。此时已属癌症终末期,无治疗价值,预期生命不超过2个月,很可惜。该患者手术时左肝及右肝均有癌块,属高危复发者;手术病理显示癌细胞为Ⅲ级,粗梁型,说明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因此术后抗复发措施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复发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给患者制定了一个全方位抗复发方案,并反复叮嘱。家属告知,刚开始患者在家坚持运动,多吃蔬菜和水果,不熬夜,体力和精神日渐好转。但坚持半年后,患者以为没事了,以为彻底治好了,就放松了警惕,不再锻炼,中药也停了,熬夜开始了,生病前的不良生活习惯又有了。更让人不解的是,患者坚决不去做磁共振,以为能吃能喝的,又没有不舒服,不需要做磁共振。就这样癌细胞走到了前面,悄悄地发展和转移。等到患者感觉不舒服了,吃饭不行了,再来复查就晚了,犹如中医的病入膏肓,彻底失去了治疗机会。本该可以有效延长的生命,就这样提前结束了。因此我书写本文,希望读者吸取深刻教训,术后抗癌,一刻都不能放松。第二节癌症开刀了就等于治愈吗?手术是当今治疗癌症的首选方式。一旦确诊为癌症,患者或家属自然就会想到去找外科医生开刀,进行手术切除。诚然,手术可以直接把癌块“拿掉”,效果确切,简明易懂,患者普遍能接受,这是手术的优势。但正是这种优势给很多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严重误区:认为手术切除了,癌症就彻底治好了,又是正常人,重获新生。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导致患者术后放松警惕,没有及时采取后续抗癌措施,从而产生悲剧——癌细胞复发或转移,错失治愈癌症之良机。手术的名称也容易给患者和家属产生误导,特别是早期癌症,称之为“根治性手术”,自然让人联想到癌细胞根治了。实际上这种名称只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希望能够根治,并不代表最终结果。还有一种手术类型称之为“姑息性手术”,主要是指癌症发生了转移,属于晚期,比如血管转移、胆管转移、淋巴结转移、邻近组织扩散,或远处转移,这个时候开刀,基本上无法治愈,复发是迟早的事。“姑息性手术”属于没有治愈希望的手术,其目的在于缓解部分症状。在这里要重申:癌症开刀了不等于治愈。令人痛惜的是,总会遇到一些癌症病人以为开刀了就好了,没有继续抗癌,“坐等复发”。比如在2015年初,我接诊了一位中年女病人,询问病史告知早在2012年2月份就开刀切除了肝癌,由于病人认为手术切除了就没有病了,就好了,不需要吃药,因此开刀后仅仅是定期复查,结果在术后16个月时发现了肝内癌块复发,这个时候第二次开刀,术后仍然没有吃药抗复发,结果在术后10个月再次癌细胞复发,不是一个癌块,而是冒出来很多癌块,不能第三次开刀。尽管经过后续治疗延长了生命,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即使早期癌症,根治性切除,也存在复发可能。中期癌症病人开刀后多数会复发。晚期癌症术后几乎注定要复发,而且多数在短期内复发。或许有人会问,某某晚期癌症开刀后治好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属于个别例子,犹如买彩票中奖,所占的比例极低。癌症术后复发是不可忽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比如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的乳腺癌病人,属于高危复发风险,即使经过充分的西医术后抗复发治疗,仍约有40%的病人在3年内复发转移。第三节癌症开刀后为什么会复发?(一)手术残留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手术刀没有把癌细胞一网打尽。单个癌细胞是很小的,直径约10~20微米。10微米等于百分之一毫米,也就是说,要100个癌细胞呈直线排成一队,才有1毫米那么长,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细。这些单个癌细胞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着,即使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也发现不了。癌细胞不是一个个呈直线站队排列,而是聚集成团,像球形一样生长,数量多了,体积大了,就形成肿块,称为癌肿或癌块。直径1毫米的癌块大约包含100万个癌细胞,但目前医院最高级的彩超、CT或磁共振,都发现不了。直径1厘米的癌块大约包含10亿个癌细胞,如果长在乳腺浅表部位,手可以摸到,彩超也能扫描到;如果长在肺脏,CT可以扫描出来;如果在胃部,胃镜可以直接看到。手术医生可以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癌块全部拿掉,但癌块周围少数的、几个十几个癌细胞残留了,这就为术后复发埋下了祸根。癌症的英文名称是cancer,这个词也代表“巨蟹座”,源于拉丁文中螃蟹的意思。把癌症与螃蟹联系起来,形象地说明了癌块的生长方式犹如螃蟹。癌块常常向四周长出去一些像“螃蟹脚”一样的微小癌块,这就是医学上向周围组织“侵犯(浸润)”现象。这种独特的生长方式容易导致手术切除的周围残留看不见的癌细胞。(二)早期入血癌细胞具有“转移”的本领。正常细胞膜上有一种“糖蛋白”,能增强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周围基质之间的粘着,使细胞不易松散、脱落。但是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链”短缺不全,导致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周围基质之间的粘着性降低,癌细胞容易脱落并四处游走。当癌细胞在另一个地方待下来,生根了,繁殖了,这样就形成了“转移癌”。血液转移是癌细胞常见的转移途径。首先癌细胞侵犯血管,进入血液中,从血管壁脱落,随着血液运行,之后要选择在某处血管停留下来。大血管因为流速快它常常是停不住的,能让停下来的地方必须是血流速度很慢,而且毛细血管特别丰富。癌细胞停下来后,穿透血管壁,到达新器官或新组织中,继续繁殖,建立新地盘,形成转移灶。在人体中,肝脏有许多毛细血管窦;肺和脑的血运也很丰富;骨,特别是软骨交接的地方或骨髓腔里毛细血管多。以上这些地方血流量丰富,血流速度缓慢,是癌细胞停下来的理想胜地,因此容易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脑转移和骨转移。极少出现心转移,因为心脏血流速度快,癌细胞很难停下来。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早期癌症不会发生转移。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早期是指“临床早期”,即使用超声、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早期。然而一些微小转移灶使用上述检查根本就发现不了。所以临床早期癌症可能存在微小转移灶,只是影像学检查不出来而已。肺癌、肾癌、前列腺癌倾向于早期血液转移。乳腺癌,早期血道转移和淋巴转移同等重要。当癌细胞在手术前就已经入血了,在血液循环中,此时单纯靠开刀是不能根治的,这就是血液残留,会造成术后复发。需要注意的是,跑到血里的癌细胞不一定都形成转移灶。相当一部分癌症病人,通过检查发现血液中有癌细胞,但其中有一些并不发生转移灶,而是处在转移的路上。(三)母子失衡癌症会产生一些神奇现象,比如“母子抑制”。人体最早出现且体积最大的癌块,我们称之为“原发肿瘤”——母灶;此时在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存在微小癌灶,仪器检测不到,称为“子灶”。母灶对其他部位的微小子灶有抑制作用,不让其生长。一旦手术把原发母灶切除了,这种母子之间的抑制作用就不复存在,看不见的微小子灶很快就长出来了。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和意大利国家肿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原发肿瘤的切除,可以引起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扩散。也就是说,保持原发癌灶的完整无损,而不是通过手术去切除它们,可能会抑制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发展。我曾见一名中年男病人,2012年6月先后做B超和增强磁共振确诊为肝癌,术前常规检查未发现肺转移,当月进行癌块切除。哪知2个月后常规复查肝脏增强磁共振,竟然发现肝内多处复发癌灶,两下肺多发转移癌,考虑手术后其他部位的微小癌灶生长迅速。(四)再次癌变笔者曾遇到肝癌病人开刀切除了癌块,病理类型是“肝细胞癌”,也就是由正常肝细胞发生恶变而来。一段时间后发现肝内癌块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然而这次病理类型却是“胆管细胞癌”,由肝内的正常胆管细胞发生恶变而来。这就说明病人第一次的癌症和第二次复发的癌症是截然不同的,属于两种癌。我国常见的肝癌三部曲:乙肝→肝硬化→肝癌。肝硬化主要形成“硬化结节”,这种结节容易恶变成癌细胞,因此常将硬化结节称为“癌前病变”。当手术把癌块切除后,即使没有癌细胞残留,但肝脏的环境(土壤)没有发生改变,肝硬化依然存在,硬化结节还是会发生癌变,从而导致复发。一般来说,手术残留和早期入血是导致癌症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而母子失衡和再次癌变则比较少见。第四节扩大切除范围能阻止复发吗?很多人可能会想,在开刀时除了把癌块切下来之外,还把癌块周围的正常组织也一并切除下来;当癌周正常组织切除越多,范围越大,这样不就可以彻底切干净了。当时的外科医生也是这样想的。针对术后复发问题,扩大手术范围,尽量多切一些,或者提高手术技巧,创新手术方式,不就可以避免复发了么。然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先看看乳腺癌手术切除的历史变迁。在19世纪末,美国肿瘤学家Halsted创立了经典的“乳腺癌根治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习惯地认为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于是在经典的乳腺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切除内乳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等各种扩大术式。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扩大根治术”与之前的经典根治术相比,疗效并没有提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医学家才逐渐认识到:乳腺癌一开始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单纯扩大切除范围并不能降低复发风险。这样手术切除范围又开始缩小,产生了“改良根治术”,以及当今的“保乳术”——最小切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乳腺癌即使在早期也可以通过血道播散。“早期”意味着癌块比较小,即使小癌块,癌细胞也可以入血。一旦血液中有癌细胞,那么就不是局部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此时仍然使用局部切除的方法就不管用了。肝癌也是这样的。世界非常权威的肝癌诊疗指南——巴塞罗那肝癌小组提出的肝细胞癌分期和治疗策略指出:直径小于2cm的单个肝细胞癌,属于“极早期”,比“早期”还要早,若门静脉压力或胆红素升高,同时无相关疾病,则建议肝移植。也就是把小癌块连同整个肝脏全部切除,一锅端,然后换个新的肝脏,这个切除范围可以说是相当大的。但还是不能完全阻止癌细胞复发,只是复发率相对很低,复发风险小。因此单纯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并不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更不要说阻止复发了。第五节减少术后复发有哪些方法?(一)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医学专用名词,指根治性手术后,采用全身静脉化疗,清除术后残留在体内的微小肿瘤病灶,也就是“亚临床癌灶”或“亚临床癌块”,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亚临床癌灶是指癌块很小,目前最高级的超声、CT或磁共振等检查都发现不了。“临床癌灶”或“临床癌块”则与之相反,使用上述影像学检查能够发现的癌灶。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扫描分辨率的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些“亚临床癌灶”能够被发现,转变为临床癌灶。也就是说,以后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发现比现在体积更小的癌块。术后的辅助化疗,应该集中力量,打击肿瘤的散兵游勇——残留癌细胞。如果让这些散兵游勇重新形成一支部队,那时再去消灭它就困难了。因此,转移复发可能性较大的肿瘤患者——高危复发者——术后应接受化疗,除非该癌细胞对化疗不敏感,比如胆囊癌、胆管癌。辅助化疗要警惕三个问题:(1)治疗不足,复发提前【案例】一名乳腺癌女患者,39岁。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5/8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术后在外科进行了三个周期化疗,没有进行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出院后在家休养,定期复查,8个月复发。【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007年第十届国际St.Gallen会议认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具有高度复发风险,属于高危乳腺癌。该患者有5个腋窝淋巴结转移,容易复发。临床研究证实:术后化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一般以4~6个周期为宜。但该患者化疗次数不够,应至少行4个周期。术后放疗也是降低复发的有效措施,但该患者未进行放疗。研究证实,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不论其年龄、淋巴结状况或是否应用了辅助化疗,都应当考虑内分泌治疗,但该患者未进行内分泌治疗。就这样,“治疗不足”,让复发提前到来。如果该患者的化疗周期达到了4~6个,接受了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可能会延长复发时间,甚至阻止复发,但时光不会倒流,选择不会重来。(2)过度治疗,适得其反【案例】一名中年男患者,肺癌早期,外科手术切除后,医生认为不必进行全身化疗。但患者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进行了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化疗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血液毒性严重,血小板很低。尽管经过多次升血小板治疗,但效果不佳。后来由于这个毒副作用,不到3年患者就发生脑血管意外而去世。【分析】该患者为早期肺癌,术后无需化疗。思考问题应该辩证分析,既要考虑积极作用,也要考虑毒副反应。很多患者只考虑治疗的好处,而忽视副作用,或没想到副作用会这么大。其实抗复发并非化疗是唯一途径,在无需化疗的情况下,选择中药、食疗、心疗、体疗,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亦能延缓或阻止复发。(3)化疗不合理,减益增害【案例】一名中年女患者,大肠癌手术切除后,继续在外科住院接受辅助化疗抗复发。根据她的肿瘤分期,术后辅助化疗无可争议,我接诊后,因担心外科化疗方案不合理,建议她至肿瘤内科进行咨询。后来通过反馈信息得知,内科医生认为她的化疗方案并不完善,于是及时进行了调整。【分析】目前抗癌化疗药很多,药物组合形成的化疗方案也很多。医学不断发展,今年被认为是最佳的化疗方案,明年有可能会被新的、更好的方案替代。选择最适合患者的化疗方案,千万不要盲目化疗。癌症化疗不合理,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可能还增加不必要的毒副作用。(二)辅助放疗辅助放疗也是医学专用名词,其意义与辅助化疗一样。具体实施,需要肿瘤内科医生和放疗医生共同评估。笔者遇到部分病人,是直接由开刀医生单方面决定的辅助放疗,这是不合理的,容易导致过度治疗。由于放疗有不同类型,比如直线加速器(X刀)、伽玛刀(γ刀)、射波刀等,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证。具体哪种类型最适合患者,需要慎重选择和决定。特别是对放射线敏感性不高的癌症,或患者体质比较弱,一定要权衡利弊,慎重放疗。(三)内分泌治疗在十九世纪末,Beatson博士是英国格拉斯格肿瘤医院的乳腺外科医生。一位33岁的乳腺癌术后局部广泛复发患者来求治,再次手术已无从下手,而那时还没有乳腺癌的治疗药物。他从牧场工人切除奶牛卵巢来延长产奶期的现象得到启示:人类卵巢也可能控制着乳腺细胞的增殖。于是病人接受了切除双侧卵巢的尝试治疗,手术后5周奇迹出现了,肿瘤区域发生变化,新生血管减少,癌块明显缩小。手术后8个月,所有复发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随后他又用相同方法治疗了1例局部晚期乳癌患者,也获得了肯定疗效。1896年Beatson博士在英国《Lancet》杂志上报道了研究结果,拉开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序幕。雌激素受体阳性简称为ER(+),孕激素受体阳性简称为PR(+)。如果乳腺癌细胞的激素受体为阳性,就可以用内分泌治疗,具体有三种情况:(1)ER(+),PR(+);(2)ER(-),PR(+);(3)ER(+),PR(-)。以上任一情况都需要内分泌治疗。因此乳腺癌术后的病理报告就要记载激素受体情况。常见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有他莫昔芬、依西美坦、阿那曲唑或来曲唑,一般需要服药5年。内分泌治疗也是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要注意两点:一是坚持,毕竟服药5年,甚至更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二是要规范合理,需要治疗而不治疗会导致治疗不足,选择与病情不适应的药物会导致疗效不佳。(四)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可以直接导致正常肝细胞癌变,产生肝癌。一方面使用抗病毒药物,将血液中的病毒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甚至完全清除病毒,达到治愈,可以有效降低肝癌发生率。另一方面,肝癌术后将病毒控制在最低水平,甚或完全清除病毒,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乙肝病毒为DNA,丙肝病毒为RNA。目前针对丙肝病毒RNA,有很先进的专门抗病毒药物,比如索菲布韦、达卡他韦、阿舒瑞韦、雷迪帕韦,两药联合使用,治愈率可达90%以上。针对乙肝病毒DNA,也有比较好的抗病毒药物,比如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单药坚持服用,多数可以长期控制。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预防复发,一般分三种情况:(1)手术前就己经服用抗病毒药物,手术后继续该药物治疗。不要私自停药或轻易换药,定期抽血复查乙肝病毒DNA,除非病毒反弹,发生耐药。即使换药,要在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2)手术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抽血化验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即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但是在手术后定期复查出现了乙肝病毒DNA阳性,能够检测得到,这个时候不管乙肝病毒DNA的数值是多少,都要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首选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3)手术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抽血化验乙肝病毒DNA阴性,而手术后复查还是阴性,则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继续定期抽血复查则可。肝癌术后的抗病毒治疗很容易受到忽视。特别是伴随有乙肝的肝癌病人,术后一定要高度重视乙肝病毒DNA的变化情况。丙肝病毒携带者也一样,在肝癌术后要定期复查丙肝病毒RNA的变化情况。还有极少数肝癌病人,同时伴有乙肝和丙肝,因此两者都要兼顾。第六节癌症术后可以吃中药吗?(一)顾虑:中药伤肝吗?我遇到不少病人,开刀后都没有服用中药。于是忍不住询问原因。有的说,开刀医生没推荐吃中药,怕伤肝。还有的说,担心中药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思考。诚然,中草药伤肝问题确实存在,也不要回避。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1)《神农本草经》,药物分三品《神农本草经》是汉朝以前我国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该书载药365种,按药物不同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多属无毒的滋补养生类药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的药物,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大多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有毒居多,不可久服。一方面,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中药的毒性,也就是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针对有毒的中药,是用来治病的,必须在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然而当今一些人没有意识到中药的毒性,认为无毒,私自盲目服用,或不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结果导致肝损伤、肾损害等毒副作用。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中有大约一半的药物是无毒的,属于补养或养生类,可以长期服用,没有毒副作用。比如红枣、山药、枸杞等药物,合理使用不存在肝损伤问题。因此中药伤肝是一个伪命题,有很多药物是不伤肝的。(2)肝癌草药库,精准用药现在发现的中药品种已经远远超过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种,达到了大约1万种,而常见的中药有300~500种。而真正伤肝的药物属于极少数,一些药物还有护肝作用。那么,如何把治病护肝同时又不伤肝的药物筛选出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大量研究,创建了首个肝癌草药库,成果被《健康报》(2018年12月19日)和《新民晚报》(2018年12月24日)报道。在《健康报》中的标题为《青年中医师播种医药创新之花》,报道指出:青年医师分会医药创新学组组长吴孝雄近年来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创建了首个肝癌中药数据库。他通过分析不同医者单纯使用中药治疗肝癌的高级别疗效验案,从中选择各自的最佳疗效中药处方,统计全部中药出现频数,将高频数中药(频数≥3)共129味建成肝癌中药数据库;经过近千例次肝癌患者的实践应用,未出现中药相关性肝损伤情况。在《新民晚报》中的标题为《抗肝癌中药有‘大数据’了》,报道指出:肝癌临床中药库的创建,为肝癌中药规范化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医师面对肝癌患者开方配药,优先使用该数据库内中药;在具有相同功效的同类药物中,优先选择频数高的中药,这样运用中药复方治疗肝癌有章可循,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将中药对肝脏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3)推广应用,护肝无毒多年前,有个肝癌病人住院期间做了血管介入,也就是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虽然介入后肝功能出现了肝损伤,但是经过西药治疗后肝功能好转出院。大约过了半个月,病人又来住院了,是因为严重黄疸。我很纳闷,按理说病人出院后短期内不致于肝功能反弹——黄疸严重,肯定另有原因。于是病人说,出院后在一处中医诊所开草药吃,结果发现眼睛和皮肤越来越黄,于是赶紧过来住院。可以判断,这就是中药相关性肝损伤。但总体来说,中药肝损伤的概率还是很低的。我从医十年来接诊过上千例癌症病人,发生中药肝损伤的不超过10例,有些是病人私自盲目使用中药,还有些是医生开的方子导致的。不能因为概率低,就不重视这个问题。一旦发生了,对病人来讲就是百分之百。因此我经常对病人讲,吃中药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专门治疗这个病的专科医生。因为每个医生的经验丰富程度和专长都不同,开出的方子也是有区别的。尽管我给病人开出的方子从没出现过肝损伤,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接诊癌症病人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于是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刻苦钻研,创建了首个肝癌草药数据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还通过媒体报道,希望更多中医工作者从该草药库中选药开方,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避免中药肝损伤,造福广大苍生。只有把病人痛苦放在首位,不断研究,提出解决方法,才能达到悬壶济世的目标。不能因为少数中药伤肝事件而全盘否定中医药,或拒绝中医药。(二)疑惑:中药能抗复发吗?很多人认为,中医中药养生保健还可以,但面对癌症这样严重的疾病,是不行的。这是不了解中医药,带有很大偏见。从哲学方面来讲,当我们对一个领域不懂时,发表的评论或看法往往是错误的。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一些事情不熟悉、不懂、不调查,就盲目发表意见、看法或评论,还不如不说。中医药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只有中医专家才有资格提出指导意见。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是高危乳腺癌术后复发的课题。按照入院日期顺序纳入了40例高危乳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这些病人术后的复发率和复发时间。在这40例患者中,有23例未服用汤药治疗,有17例服用了汤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复发时间方面,术后未服用汤药治疗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为22个月,也就是相当于平均22个月复发;而服用汤药治疗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为39个月,也就相当于平均39个月才复发。可以看出,术后坚持服用汤药可以有效延长复发时间。在3年复发率方面,未服用汤药治疗的患者3年复发率为64.71%,也就是说,64.71%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而服用汤药治疗的患者3年复发率为23.81%,也就是说,只有23.81%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可以看出,术后坚持服用汤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其他癌症也是一样。多年前,我几乎同时接诊两位肝癌术后病人,都是男病人,都来找我开中药。其中一位姓安的病人一直坚持服药,从不间断,已经超过了五年,算是治愈了。另一位病人的名字虽然记不清了,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反复劝说中药不能停,结果病人吃了半年多私自停药,以为好了;没想到第二年复发,做了血管介入后,我又反复劝说千万不能像上次一样再停中药,然而过了一段时间病人还是停药了;第三年病人联系我,因为全身都发黄了,我收入院给病人做了肝脏增强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肝内长满了癌症复发病灶,没有任何治疗机会了。(三)易忽视的术后中医治疗优势开刀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有好处就一定会有不足。对于手术的不足或损伤,多数人想到了手术并发症,而手术治疗带来的两个隐藏的不良后果容易被忽视。其一是术后复发问题,一些患者根本就不知道术后存在复发风险,认为彻底治好了。其二是手术对人体“元气”的破坏,即使术后自我感觉恢复到正常,但手术“开膛破肚”的内在损伤一直存在,抵抗疾病能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有的病人在术后恢复到和发病前一样的状态,没有不舒服,化验和检查指标也都正常,就认为彻底康复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内在“元气”的损伤是感觉不到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中医药治疗优势是与西医治疗相对应,也就是能解决西医西药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具有西医西药不可比拟的优势。(1)针对手术破坏人体“元气”,中医药能够扶持正气,补益气血,调和脾胃,促进元气恢复,增加人体抵抗力。(2)术后西医辅助化疗、辅助放疗等措施都有明确毒副作用,加重对身体的损害。因为手术对人体的损伤为第一波打击,而术后放疗、化疗对身体的伤害,属于第二波打击。然而中医药治疗不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反而还会改善术后症状。有些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疼痛、烦躁、失眠等不舒服,此时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中医药费用低廉,适合长期治疗。癌细胞是一种相当顽固的敌人,必须持续不断抗癌治疗,一刻都不能松懈。西医辅助化疗、辅助放疗都有限度,不可能无限做下去。一般辅助化疗为6~9个周期,辅助放疗为一个疗程。肝癌比较特殊,具有高危复发风险的肝癌病人术后可以做一次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然后中医药适合术后长期、不间断抗癌治疗,除了用滋补药物外,处方中还要适当运用少量抗癌药,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要持续不断地攻击残留的少许癌细胞,不让其有任何喘息和发展的机会。2017年8月我在《亚太传统医药》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医治疗目标”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明确指出: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或较重,中医治疗目标先制定为“缓解症状、促进恢复”,一般不超过1个月,然后着眼于肿瘤,转变为“预防复发”,即阻止或延缓复发。若术后并发症轻,出院时基本恢复,此时中医治疗目标直接制定为“预防复发”。一方面改善肝脏小环境和人体大环境,使其不适宜癌细胞生长;另一方面控制癌细胞,使用抗癌中药。由于是预防复发,肿瘤负荷轻微,要避免长期使用有毒药物,如蚤休、龙葵、白英等,减少正气耗损。(4)中药作用全面,能够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发挥作用。西药作用成分单一,而中药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成分复杂,对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能够全面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单独人参这一味药,通过煎煮后就会产生两百多种化合物。一张中药处方通常包含十几味中药,煎煮后会产生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是一个复杂网络,并不是单一途径就可以调节得了的。(四)术后可以不吃中药吗?遇到不少病人问我,能不能不吃中药?这个问题要从概率角度来讲解。术后复发这个问题,尽管有很多解决方式,比如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内分泌治疗,但是效果如何,单一方式能解决吗?首先要明确,上述这些抗复发措施,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不能彻底解决复发问题。其次这些抗复发措施效果也不高,比如化疗、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估计为30%左右,放疗有效率同样也不高。我们要思考,如果西医这些措施能够彻底解决复发问题,那么是可以不吃中药的。但实际情况是,西医解决不了,而且有效率也不高。那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联合中医药治疗了。中药抗癌的效果取决于中医师水平的高低,我们假设中药抗复发有效率为30%,这个只要是有经验的中医肿瘤专家,还是可以达到的。针对一个具体病人,如果术后辅助化疗有效率为30%,再加上中药抗癌的30%有效率,这样总体有效率就达到了60%。所以说术后吃中药抗癌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未来有一天,西医高度发达,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完全阻止术后癌细胞复发的药物,或者治疗方式,那么术后吃中药就不是一个“必选项”,而是“可选项”,也就是说,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但至少在目前,我还是建议癌症病人术后坚持吃中药,能够大幅度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风险。还有一部分病人,比较重视化疗的毒副作用,不愿意化疗,问我只吃中药行不行。去年接诊一位30多岁的女病人,肺癌开刀后,医生建议化疗六个周期抗复发。病人非常排斥化疗,认为毒副作用很大,还损伤免疫力,找到我只想吃中药。我耐心给病人分析:(1)从化疗的角度来讲,诚然全身静脉化疗一定会带来副作用,但是现代临床研究显示,化疗可以使病人获益,利大于弊,放弃了化疗,这部分益处就得不到。(2)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在方子中辩证使用一些抗癌药物,有效率预估50%,如果再加上西医化疗30%的有效率,这样抗癌总有效率就能达到80%,如果放弃化疗,单纯中医抗癌有效率还是不很高。(3)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讲,我在方子中可以加一些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等药物,来减轻化疗毒性,促进身体恢复,这样方子由两部分药物组成,一部分抗癌,另一部分解决化疗毒性。病人听后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欣然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并且坚持中医药治疗,现在化验和检查一切正常。(五)中医抗复发贵在坚持时常有病人向我求方,想用中药治疗预防复发。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这些求方病人中拿到方子后真正抓药的不多,更不要说熬药了。医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应该把方子开给每一个真正抓药熬药的病人。而且我还有一个始终坚守的原则:开方就要认真开出自己水平最高的方子,仔细诊察,望闻问切,精心辩证,组方遣药,一丝不苟,绝不敷衍病人随意开方。每次我都反问病人三个问题:想吃中药,能不能坚持?愿不愿意熬药?相不相信中医?只有这三个问题都很坚定,说明才是真正求方者。这样就很好地把真正求方的病人鉴别出来,做到“方有所值”。结果正如我所料,多数病人就不再坚持求方了。剩下的病人就一直跟着我,有浙江的、江苏的,还有云南的、西藏的,等等,都定期过来调方,有时外地不方便来上海,就通过网络调方。特别是一位在西藏工作的年轻男病人,每半年坐飞机过来调方一次,相当不容易。有的病人已经顺利度过了5年,达到了治愈;有的即将到5年,胜利曙光就在眼前;还有的高危复发病人,坚持服药后,定期复查一切正常。具体例子不再一一列举。这些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相信中医,中药不间断,愿意熬药。这样治疗有效率高,医生病人都满意。我一般主张中医药术后抗复发要坚持5年。为什么是5年,因为大多数癌症,如果5年没有复发,那么后续再复发的概率就很低了,这就是5年治愈的意义。有资料统计显示,95%的术后复发、转移发生在5年内,只有5%的复发、转移推迟到开刀5年之后发生。开刀后的前3年很重要,大约80%的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3年内。因此综合抗复发措施要坚持术后5年,高度重视术后前3年。但是乳腺癌等少数癌症,需要长期服药,因为即使过了十多年,仍然可以复发。针对低危复发风险的病人,中药抗复发措施中,单纯草药就够了;但是高危复发风险者,草药还要联合1~2种抗癌中成药,增加抗癌效果。具体病人到底是高危复发风险还是低危风险,需要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关于中医药抗癌治疗,在这里就讲这么多,后续会专门详细讲述中医药抗癌的原理、难点,优势和不足。第七节还有其他抗复发措施吗?(一)西药增强免疫力现在有一些西药,比如胸腺五肽、胸腺法新等药物,可以增强免疫力。诚然,这些药物功效是明确的,但其有效率很低,属于癌症辅助用药,不是主打药物。我们做个比较,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措施是主打方式,但其有效率并不高,而这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有效率更低,尽管没有统计数据,但估计难以超过5%。有些病人问我,要不要使用这些增强免疫力药物。我认为要看家庭经济能力。因为这些药物属于自费药,不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如果购买这些药物不影响家庭生活,则建议使用。家庭条件不宽裕,则放弃使用,毕竟有效率相当低,即使不使用,损失也很小。但是我遇到部分病人,家庭条件一般,却购买这些自费药,而未用中药抗癌。我认为这是一笔很不划算的选择。因为从疗效分析,中药抗复发预估平均有效率为30%(一般中医肿瘤专家水平),而这些增强免疫力药物的预估有效率低于5%,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食疗、心疗、体疗、日常起居食疗就是调整饮食,改变饮食习惯和内容,由发病前的不科学饮食,改变为专门的抗癌饮食。心疗就是心理调节,使身心状态朝着不利于癌细胞生长的方向转变。体疗就是体育锻炼,通过合理运动提高抵抗力。日常起居就是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和日常生活内容,要避免促癌的所有因素。由于食疗、心疗、体疗、日常起居不仅仅适用于术后抗复发,还适用于癌症的其他阶段,而且内容很多,因此将在后面专门讲述。食疗、心疗、体疗、日常起居也常常容易被病人忽视。比如我就遇到不少癌症病人,发病前米饭吃得很多,菜吃得很少,几乎不吃水果,发病后还是这样,不去改变,关键还是不重视。食疗、心疗、体疗、日常起居的总体有效率也不高,所以与西医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归在一起,属于辅助治疗,不是主打治疗。两者所不同的是,食疗、心疗、体疗、日常起居并不需要多少费用,不会明显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建议病人一定要认真执行,如果放弃,实在太可惜。在主打治疗总体有效率不很高的情况下,再结合这些辅助治疗,将有效率再提升一些,哪怕提升一点点,对病人来讲,也是获益的。但关键点是病人难以坚持,因为长期形成的各种旧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你不可以将习惯一下子抛出窗外,只能一步步将它赶下楼梯”。建议病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互相改变和督促,形成良好的新习惯。(三)综合抗复发示意图第八节抓住彻底治愈的最佳机会(一)复发意味着什么?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去认真思考复发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很自然地认为复发了就治疗,能手术就手术,能化疗就化疗。必须承认,复发了就积极治疗,这个没有错。但是很多人没想到,当把镜头拉远时,以长期疗效而不是近期疗效来思考,复发后的治愈率和根治术后的治愈率相比较,到底如何?实际情况让很多人意想不到——两者相比较,前者呈断崖式下跌。比如根治术后的治愈率为30%,那么复发后的治愈率可能不到5%。这意味着复发后,要想获得彻底治愈,概率相当小。术后复发,意味着真正威胁到生命了。因此要高度重视复发这个问题。特别是一些病人复发的癌块比较小,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而不当回事,以为再做做治疗就好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癌细胞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冒出来。(二)宜将剩勇追穷寇癌细胞犹如体内的敌人。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手术刀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癌块拿掉了,体内可能还残留有癌细胞。那么这些癌细胞数量有多少呢?目前影像学,比如增强CT、增强磁共振、增强超声等,分辨率比以前大大提高,直径超过5毫米的癌块,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探查到的。所以根治术后,即使有残留,也是小于5毫米,低于影像学最大的探查能力。因为只要癌块的直径大到影像学的探查范围,那么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就能发现,就会立即采取措施将之消灭。由此可见,根治术后,体内可能残留的癌细胞数量还是很少的,影像学都发现不了,前面将其称为“散兵游勇”,这就是敌人兵力最少、最薄弱的时候,战胜敌人的难度是最低的,也是彻底治愈的最佳机会。从兵力数量来说,如果术后复发,影像学能够探查得到,说明癌细胞个数已经很多了,即使1厘米的复发癌灶,就有大约10亿个癌细胞。从战斗力角度来说,术后复发的癌细胞,都是在术后化疗、放疗、中医药等抗复发治疗中幸存的癌细胞。能力弱的癌细胞被消灭掉了,能够躲过多重打击存活的癌细胞,个个都是精英,战斗力超强。这就造成了复发后再治愈很难,因为敌人的数量和战斗力同时增强,而我们的武器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样战胜的希望就很低了。(三)个体与群体,预防复发与抗复发有的病人会问,某某某患了癌症,开刀后没做任何抗复发治疗,结果也痊愈了。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这很好理解,当时手术刀把癌细胞彻底切干净了,当然就不会复发,也不需要采取抗复发措施。这是从个体角度来说的。关键问题是,手术刀到底有没有切干净,当时无法判断。没有任何化验指标和影像学检查能够预测和判断。上述的某某某术后痊愈了,也是经过多年观察后才下的结论,以结果来推测当时开刀无残留。从群体角度来看,术后复发问题目前还没有攻克,而且还不能把手术切干净和未切干净的病人分开来。因此建议所有术后病人都应该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抗复发。不能让病人去冒风险,赌当时手术是否切干净,这样是不符合医学伦理的。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不能站在个体角度,否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预防复发与抗复发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术后采取措施,降低复发风险。不能说预防复发就一定不复发。抗复发也有可能复发。那么,预防复发与抗复发的实际结果有以下这些:(1)手术切干净了®采取抗复发措施®未复发(治愈)(2)手术未切干净®采取抗复发措施®未复发(治愈)(3)手术未切干净®采取抗复发措施®复发,但无瘤时间延长。也有病人会问,某某某癌症病人术后一直都在抗复发,结果在第三年的时候还是复发了,于是就认为这些抗复发措施都是白做的。其实不然,如果该病人没有做抗复发措施,或许术后一年就复发了。这就是抗复发措施只是达到了延缓复发的最终结果,而没有彻底阻止复发。第九节定期复查不可忘即使经过了充分的术后中西医结合抗复发治疗,也不能保证阻止了复发,只能说复发风险已经降低了不少。因此术后定期复查尤其重要,一定要做到。定期复查的好处就是如果有复发,可以在癌块比较小的时候就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这样能大大延长生命。假使等到复发癌块长到很大导致身体舒服才被动去检查,这个时候就晚了。一是敌人兵力过于强大,二是治疗手段很有限。特别是发生了转移,则生命就意味着倒计时了。因此被动检查,远远不如主动检查。悲剧:术后不复查,错失机会【案例】曾接诊一名男患者,73岁。2012年2月在当地医院行左肾癌根治术。手术病理示:左肾细胞癌,肾盂未累及,肾门血管切缘及输尿管未见癌组织。术后未定期复查。2012年9月初出现恶心、腹胀,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至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癌;两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癌。【分析】201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肾癌治疗指南建议:术后4~6个月接受胸腹CT检查;而2012年则建议:术后2~6个月接受胸腹影像学检查。从中可以发现两点变化,一是术后最短复查时间由4个月缩短到2个月;二是复查手段有所扩大,胸片和腹部B超都行,这样可减轻经济负担,减少X线辐射。本例患者术后没有定期进行复查,直至出现症状后再去检查。这种被动检查,导致错失治疗机会。复发或转移灶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仍有可能获得较好效果。癌症术后复查,不可掉以轻心。(作者:吴孝雄,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会长、医药创新学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医药教育促进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疑难杂症分会常务理事、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从医十余年,擅长癌症和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癌症是高发疾病。2017年中国城市癌症报告显示,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为癌症。癌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局部消融、血管介入、分子靶向治疗,但这些方法并未攻克癌症,疗效有限,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减轻西医治疗的毒副作用,还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教育”癌细胞,降低其恶性程度,或使其改邪归正。因此,中医药抗癌是癌症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西医互补,进一步减少痛苦,延长生命。我国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病情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中药抗癌。笔者长期运用中医药抗癌,开出了上万张中药方,遇到很多病人询问中药怎么吃。在随访病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正确的服药方式。不久前一位家属反馈,病人喝中药后出现了不舒服,其实是不正确的服药方式所致。这容易造成病人紧张心理,从而抗拒继续中医治疗,不利于疗效的最大化发挥和疾病的康复。癌症不是一般疾病,有其自身特殊性,在服用中药上有很多注意点,在这里作详细解答,包括服药时间、量、频次、间隔、忌口等诸多问题。草药怎样吃?草药也称为“中药饮片”,需要煎煮,也就是“熬”。第一个问题,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饭前,胃处于空虚状态,此时喝中药,浓度高,吸收完全,迅速,这是优点,缺点是给胃带来负担。饭后喝中药,药液和饭菜混合在一起,浓度得到了稀释,胃粘膜在吸收这些中药时,不至于吃力。因此,要根据病人的脾胃状况来决定。当脾胃功能正常,平时饮食好,可以饭前喝中药,有利于完全吸收。当病人脾胃功能下降,比如进行了放疗、化疗,或出现黄疸,此时应该饭后喝中药,不至于伤胃引起不舒服。第二个问题,是“顿服”还是“频服”。顿服是一次喝完,频服是分多次喝完。古代的疾病,癌症极少,以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居多。这些病都是良性疾病,脾胃损伤少。因此古代常规的喝药方式是“顿服”:一付药,即一剂药,煎好后分早晚两次喝,每次一下子喝完。但当今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癌症发病率高,很多患者脾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一是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消融、血管介入等治疗方法会损伤脾胃;二是癌症本身会损伤脾胃,比如晚期出现黄疸、腹水等;三是部分抗癌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长时间服用可损伤脾胃。因此多数癌症病人建议“少量频服”喝中药。也就是每次喝一小口,慢慢喝,当茶喝,只要每天把一付草药的量喝完就可以了,不限时间,不限次数。这样每次进入胃的药液量较少,不至于引起胃不舒服。笔者经常见到脾胃功能不好的病人一口气把中药喝完,然后出现胃胀、恶心,这就超过了胃的负担,需要调整服药方式。当然,也有部分癌症病人脾胃功能很好,比如手术后恢复好的病人,可以采取“顿服”方式,一剂药分两次喝,每次一下子喝完。所以病人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第三个问题,能否私自减量。笔者与病人交流,发现部分病人私自减量,主要原因是嫌每天煎药麻烦。一种情况是隔天吃一付,不是每天都吃。比如周一吃一付,周二不吃,周三再吃一付。另一种情况是一付药吃两天,每天都吃一点。比如周一熬好一付药,周一和周二两天吃完,周三再熬一付药。这种私自减量是不对的。癌细胞犹如体内的敌人,当自己的部队隔天去打一次仗,或每次派一半去打仗,如何能快速、有效抑制癌细胞。更何况,癌细胞还会不断自我繁殖,复制。当体内存在癌细胞时,私自减量就给了癌细胞壮大的绝佳机会,时间一长,待敌人兵强马壮、转移扩散时,就为时已晚。中成药怎样吃?癌症病人只吃草药,显得力量不足。因为癌细胞是顽固的强大敌人,需要猛药不断攻击。因此一般需要一到两种中成药配合。中成药可有不同剂型,常见为胶囊、片剂。抗癌的中成药多数为复方,用量较大。比如治疗肝癌的中成药肝复乐胶囊,是由21味草药组成,每天要服用18粒,才能达到治疗剂量。说明书是每次6粒,每日三次。很多患者是把6粒,一次全部放到口腔里吞下去,常常造成吞咽困难,脾胃虚弱者还容易引起胃胀、食欲减退、恶心等不舒服。这里分三个方面讲解。第一个方面是不要一口6粒吞下去,一次2粒吞下去,连续三次。如果一次1粒,则连续六次。第二个方面是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么就把每天要服用的18粒,分时间段均匀进行,比如每隔一个小时服用2粒,九个小时就服完了一天的量。脾胃功能好,饮食正常的病人,则不需要这样多次服用,按照说明书每天服三次。第三个方面是服用胶囊时,先把胶囊放入口腔里,然后喝入适量的水,头适当往下低,胶囊比水轻,浮在水上面,靠近咽喉部位,再吞咽。如果头向上仰,胶囊浮在水上面靠近牙齿部位,远离咽部,此时不利于胶囊吞咽入食管。特别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在服用胶囊时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中成药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与草药一样。中成药也不宜私自减量,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比如少数病人体质比较敏感,按照说明书用量服,出现腹泻不缓解或持续胃部不舒服,此时就需要逐步减量尝试,直至调整到最适宜自己的剂量。颗粒剂怎样吃?颗粒剂是中药现代化的成果,保留了草药的灵活,拥有中成药的方便。一些不愿意熬中药的病人适宜选择草药颗粒剂。由于颗粒剂是草药的不同形式,但其本质还是草药,因此服用的注意事项与草药相同。药物要不要间隔?多数癌症病人需要吃的药比较多,包括草药、中成药、西药,很多病人询问是一起吃,还是需要间隔吃。第一点,因为西药和中药还是有较大区别,西药成分比较单一,中药成分复杂,为了避免一起吃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比如药效减低、增加胃粘膜负担,建议西药和中药至少间隔半小时服用。第二点,多数西药存在半衰期和有效血药浓度问题,需要按时服用,不能随意提前吃,也不能延后吃,而中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早一点吃和晚点吃关系不大,只要一天把应该吃的量服完就行,因此中药服用时间应该为西药让路,优先保障按时按量服用西药,然后其他时间再安排吃中药。吃中药期间需要忌口吗?中药的忌口问题也是很多病人询问的,有人说绿茶不能喝,鸡不能吃。第一点,服用中药期间的常规忌口:辛辣、红肉、海鲜不能吃。辛辣食物容易上火,多数癌症病人做完放化疗等西医治疗,出现热毒内蕴,再吃辛辣食物,无疑火上加油。红肉是指猪肉、牛肉和羊肉,一是营养价值低,没有淡水鱼、禽类营养高;二是红肉油腻性强,有助于癌细胞生长。海鲜是海里生活的动物,因其生活环境和中药的花花草草有很大差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潜在风险,尽量不要吃。第二点,根据病情寒热性质忌口。癌症患者在某阶段属于寒性,则冰冷和寒凉食物要忌口,比如冰激凌等冷饮,否则雪上加霜。当病情属于热性,则烧烤和热性食物要忌口。至于如何判断寒性和热性,开中药时询问中医师即可。第三点,鸡肉不需要忌口,但鸡翅、鸡脚均能动风、生痰、助火,故肝阳上亢者忌食,热证、痰湿者忌用。人工饲养的速成鸡、鸭、鹅要忌口,因为含有ω-6脂肪酸较多,能促进炎症,刺激癌细胞生长。第四点,中医认为绿茶味甘苦,性凉,入心、肺、胃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效。西医认为,绿茶富含茶多酚,是一种高效的天然抗氧化剂,捕获氧自由基,消除或减轻氧化应激,预防或阻断癌症发展。绿茶还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简称EGCG)”,能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癌细胞生长、扩散和转移。一般泡茶时间应超过8分钟,以使抗癌活性物质得到有效释放。许多人认为喝草药时忌饮茶,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中医有个治风邪头痛的名方叫“川芎茶调散”,就用到了清茶,可见草药与饮茶并不矛盾,只需间隔半小时即可。(作者:吴孝雄,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医药创新学组组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专业。)本文系吴孝雄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