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椎慢闭遭遇基底动脉血栓 “医生 我身体很好,从来不吃药,也没进过医院。。。” 但凡这样说辞,我的结论都是:这位有点悬,至少不知道定期体检为何物。 中老年人,血管老化难免的。从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到慢性闭塞,不是一朝一夕的。血管超声检查,三两百块钱,又没有辐射,社区都普及了,很容易发现问题。稍微在意些,都不至于搞成老先生这个样子。 老先生双侧椎动脉慢性闭塞,走路不稳一个月了。几个科室转来转去,也没当回事。昨天我被叫去急会诊,老先生刚刚从短暂的昏迷中醒来,捧一份“腊肉煲仔饭”吃得正香。对我的“威胁”显然没有思想准备,家人也担心介入手术举棋不定。 今天就糟糕了,昏迷醒不过来。基底动脉长满血栓!老先生把自己也把医生逼到绝路上。 大神说,“关键在于能不能进得去”。果然,手术很艰苦。闭塞可能久了,通路很难建立。技术反倒是小事,拼的是意志。在我的极端压榨下,郑韩二位最终打通几乎全部血管。手术时间创了记录,场边指导,我已倍感疲惫,两位医生,背负铅衣、放射线下5个小时,艰苦可以相见。 回家路上,突然想起来:小汽车6年就强制年审,CDC为啥不借鉴呢
日常工作之--又见极品脑动脉瘤 颅内的病变,但凡和“巨大”两字扯上关系,都是麻烦事。医生把直径2.5cm以上的脑动脉瘤定义为巨大的动脉瘤,是因为它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完全不同于平时。如果长到土鸡蛋那么大,即罕见,治疗又棘手,堪称脑动脉瘤的极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一例“土鸡蛋”大的动脉瘤,和上一例类似的,同样六十岁左右的大妈,也是头疼、视力严重受损、手脚乏力。不同的是,这次,老人血管条件不怎么好,没法直接承受“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案。 那怎么办呢?同样有办法!先天不足,后天补。先铺路搭桥,然后釜底抽薪。复杂问题简单化。已经手术三天,明天早晨,该催着患者下床活动了。 动脉瘤的治疗,介入手术占了近80~90%比例。这样的动脉瘤能微创吗?不是不能。然而,天文数字的治疗费用,一辆X5开进去,效果还不确定,甚至问题变得更糟,也屡见不鲜,医生、患者都接受不了。外科治疗,是动刀动枪的工作,第一位的原则,始终是最大努力安全地替病患解决问题,第二位才是微创。这两个原则不能颠倒。 说来巧,周五门诊,大半月前被我”简单粗暴“治疗的那位“极品动脉瘤”的大妈提前回来复诊。“有啥好消息告诉我吗?头还痛不?眼睛亮堂一点没?”我半开玩笑。“没!头还有点痛,眼睛还有点看不清”。这回答让我一时语塞。“您老人家稳稳当当坐我面前,已经很好啦” 大妈和家人遂笑----核弹已除,无忧矣。 注:文中所谓”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是指直接闭塞动脉瘤的供血动脉,釜底抽薪的方法。常规的动脉瘤的手术,追求精工细作。唯独对待这种极品,任何的精细都难以奏效,反倒一闭了之,故而戏称”简单到粗暴”,非医学专业用语,由此引发的歧义,笔者不承担责任。方法虽然简单,并不是每一例都能适合。详细的评估以及充分的后备预案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昨天体力透支,于是下午偷闲,去协作医院探视康复中的老Wu,转眼手术一个月了。老Wu是从隔壁某市一路打听过来的。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像个狼牙棒似的,经典难题之一,手术不好做,术后反应重。 昨天手术久,一个实习生,老老实实跟到尾,不错,说是准备考研,在选专业。当然推荐脑外科,理由:富有挑战性,极具成就感。回家路上想起来,好像少说了一点,挫败感也常伴,别误了年轻人啊。 老Wu可以提前三个月评为2020我的最优病患,不仅在于他按时吃药,坚持锻炼,从不欠费,从不计较医护不周。更重要的,术后最阴晴不定的那段时间,他反过来安慰我,帮我减轻不小压力。 探视老Wu,按他太太前两天的描述,设定场景应该是略有迟缓的迎面走过来,热情握手,互致慰问,然后合影。结果不巧,赶上正在针灸!康复医生真厉害,目测几十根啊,像一种带刺的小动物一样躺在床上。不过看上去相当淡定,心情也不错。已经恢复到八九成。 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老Wu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