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视界|专访北大深圳医院陈保东:少为人知的深圳神外领域 发展空间广阔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神外前沿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学科带头人,神经外科副主任陈保东教授接受了“神外前沿”的访谈。 陈保东教授此前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胶质瘤病区主任,一年前,陈保东教授以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北大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工作。 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现有床位70张,医生18位,每年手术近1500台,其中胶质瘤手术约100多台/年。未来有空间扩展到两个病区约150多床位。 以下是访谈实录: 深圳神外 神外前沿:请您介绍下,深圳市神经外科的情况? 陈保东:深圳拥有2500多万人口,按神经肿瘤尤其胶质瘤发病率约10万分之5-7估算,包括每年新发和复发的胶质瘤患者将近2000多例。 深圳市有几大市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和床位相对欠缺。我们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现有床位70张,医生18位,每年手术1400多台,其中胶质瘤手术近100台/年。 神外前沿: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医疗发展相对滞后,深圳大量的患者留在当地,还是前往北上广等就医? 陈保东:现在有不少病人去外地就医,一方面,深圳市政府重视民生工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和国内顶尖的医院如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引进了宣武医院凌峰团队和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不限于我们医院,其实深圳很多专家教授也都是从海外学成归来,他们的成绩和经验正在不断积累过程中。 当然,现在我们还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神经外科我们可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包括颅底肿瘤,岩斜区脑膜瘤,疑难脑干胶质瘤等病人并不少,治疗效果很不错。 神外前沿:深圳人口构成还是比较年轻的,深圳神经外科流行病学和北上广等城市的是否不一样吧? 陈保东:深圳神经外科流行病学确实有不同的地方。一方面,深圳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另一方面,随着现在全国“大医保”铺开,年轻人在深圳有归属感,很多年轻人都愿意把父母接到深圳来,未来也会慢慢步入老龄化,其亲属也愿意到深圳来看病。 深圳经济是后盾,还有政策支持,如深圳的“三名工程”,支持把名专家和优秀人才等引进到深圳。另外,深圳的医保政策非常好,基本上可以覆盖这些病人,包括我们医院现在用的替莫唑胺(TMZ)很早以前就进医保了,而国内其它城市很多现在都做不到的。 科室情况 神外前沿:科室每年1400多台手术,各病种比例情况如何? 陈保东:此前血管病更多一些。我是以学科带头人引进到北大深圳医院来的,到这工作半年多时间。目前,颅底肿瘤包括幕上幕下肿瘤、脑干中线结构肿瘤等,疑难病例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的病床70张,有一半床位是肿瘤;未来我们还要扩一个病区,规模起来后,NICU等亚专业也会开展起来。 神外前沿:深圳神外有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等,在深圳市神经外科领域,你们科室的优势是什么? 陈保东:我们医院属于北大系统,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单体门诊量是深圳市最大的,慕名来的病人很多,主要是复杂疑难的脑和脊髓肿瘤,胶质瘤、颅底肿瘤包括垂体、脑干的肿瘤比较多见,手术效果良好,常规开展“功能区肿瘤的唤醒麻醉手术”“丘脑、脑干肿瘤手术”,“血管病介入及显微手术”等等,良好医疗质量控制带来的口碑,也是病人愿意选择我们医院的手术的原因。手术量较过去增加较多,医院正积极解决床位紧张的困难,尽管如此,每天常态有几十例病人排队入院等待手术。 另一方面是医院领导对神经外科的重视,包括我们最近开展的MDT月/季度沙龙等,院长、医务部领导都亲自参加讨论。可说疑难病例MDT是我们的一个特色。 此外,我们还有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的临床实验中心,开展临床实验,临床研究等。现在和301医院、天坛医院等都有合作,已经引进名医工作室。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深圳病人都留在深圳,可以让这些病人最大程度上能够享受到国内最好的医疗资源,这也是“三名工程”要做的事情。 科室未来规划和烟雾病 神外前沿:对科室未来有什么规划? 陈保东:神经肿瘤尤其胶质瘤、颅底肿瘤是我们科室的研究方向,另外我们也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生长激素腺瘤(GH腺瘤)的研究,比如术后是不是立刻改变内分泌、生物学的特点;还有颅底或中线或功能区或是单纯的胶质瘤,也都是我们关注的。 下一步,我们科室也会把肿瘤等亚专业细分出来;另外,脑血管病发病率比胶质瘤更高,血管也分介入和手术组;介入组将在在深圳组织成立了烟雾病类似协作组等组织。 神外前沿:烟雾病发病率很低,深圳烟雾病患者多吗? 陈保东:两千万人口的深圳烟雾病病人并不少。实际上,我们门诊接触很多疑似烟雾病类患者。只是之前大家没有关注这一领域,或现在很多人潜在烟雾病患者没有发现,因为一般的筛查是不一定检查出来的。现在我们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挂牌单位,长期坚持开展社区脑卒中筛查。 神外资讯: 有人说“外科手术在脑胶质瘤治疗方面已经发挥到极致了”,您怎么看待这句话?对规范化治疗脑胶质瘤您有何建议? 陈保东教授: 目前,人类大脑只有10%~20%被开发,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目前,国内的神经外科已经迈入“脑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所以,对“外科手术在脑胶质瘤治疗方面已经发挥到极致”这句话我不认同,外科手术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待摸索的地方。 比如:怎样才能最大安全范围切除功能区肿瘤,研究方向就包括肿瘤复发方式,这些都可以影响手术切除方式和切除程度。功能区胶质瘤多模态导航、唤醒麻醉、术中黄荧光、术中B超等技术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对于外科手术切除脑胶质瘤,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外科手术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脑胶质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未来有希望突破的两种治疗方法,虽然目前在脑肿瘤治疗方面还鲜有好的临床试验,但是我们也在拭目以待。
动脉瘤变大了,还能等吗? 今天是医师节—8.19,一个连医师自己都觉得有些突然的节日。第二届。一大早微信就不停响,很多经常联系的病友发来祝贺信息,才意识到真有人在意这样一个节日。一丝丝丝丝感动。 可是,高兴不起来。这两天,一直为一个罕见的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伤脑筋。年轻人,40岁,家里的中流砥柱。之前就知道自己张了动脉瘤,17年—--16mm、18年18mm—--直到前天晚上,没有任何征兆,突然破裂出血昏迷、呼吸微弱、气管插管。CTA显示40mm!动脉瘤逐年长大,家人担心治疗风险,没有及时手术,终于 最糟糕的事情还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 大到40mm,无疑是罕见和极具挑战性的。这还不是让我沮丧的原因。一人计短,人多计长。和几个信得过的同行朋友很快速的沟通。大家惊叹动脉瘤快速长大之余,也迅速敲定了治疗方案。也许,尚有回天之力。我在头脑里一遍一遍路演。和家里人商定,只要情况略微稳定,马上开始详细的评估和针对性治疗。 然而,就在第一次出血后的第5个小时,再一次出血发生了。所有的预防手段都不管用,镇静、控制血压、止血药物,什么也拦不住动脉瘤最后的疯狂。原本微弱的呼吸一下子就停止了,双侧瞳孔也散大到边。脑干结构再动脉瘤长期压迫基础之上,短期内两次出血的致命打击,不堪重负,终于崩溃。。。。。。。之后的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全力抢救、略有恢复、胶着状态、继续加重,直至今天中午,家人放弃治疗,直接把人拉回老家了。 患者和家人早就知道长了脑动脉瘤。一直在省城随访和复查。不知道是心怀侥幸,还是医生夸大了治疗风险,亦或是根本不相信医生的说辞。在明确知道动脉瘤发出了最危险的预计信号的同时,仍然做出了继续等待这个致命的决定。-----家属说,担心治疗风险大! 动脉瘤增大,是破裂前最后的一个预警信号!以后交通动脉瘤为例,当体积增大压迫神经后,大概有一半概率在一周内发生破裂---这还仅仅只是一周之内。 绝大多数动脉瘤是可以治愈的。但是不能等到生生被拖成绝症。 医师节设立初衷,应该不是为了选个时间,表彰一下某个医生的“突出贡献”。我想,一方面是督促医疗工作者为捍卫健康,再多一份心力;更多的是为了增加医患互信、医患的互动,交流。让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
完整的颅骨不仅有助于维持头面部外形,而且还是颅脑与外界的一种屏障。颅骨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继发性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外伤和术后,如电击伤、车祸伤、枪弹伤、颅骨恶性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去颅骨瓣减压术后等。达到以下3个要求即颅骨重建成功:(1)保持硬脑膜的完整性,即大脑的保护;(2)颅脑与外界之问的屏障保护,即生物力学稳定;(3)维持头部正常穹窿状外形,即美学要求。1、颅骨缺损的修复材料理想的颅骨缺损修复材料需要具备以下7点:(1)获取方便;(2)生物相容度高;(3)重建颅骨轮廓;(4)大脑屏障保护,抗外力;(5)具有诱导成骨潜能;(6)头颅影像检查兼容;(7)无供区问题,可降解,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宿主骨替代,不影响宿主骨修复,无毒副作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颅骨修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材料。1.1自体骨移植1821年,Vonwalther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自体骨移植修复颅骨缺损,L011ier于1867年提出了骨膜在骨再生中的重要作用。随后有大量关于自体颅骨瓣、下颌骨外板、肋骨、髂骨和腓骨瓣等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文献报道。自体肋骨制成条状或粉末状适用于修复面积较小的颅骨缺损。目前,自体骨修复仍是颅骨重建的金标准,常用的骨组织供区包括颅骨、肋骨、髂骨、腓骨等,自体颅骨外板是首选网,距离中线2cm外的顶骨和枕骨区域可以降低发生静脉窦损伤的风险,是自体骨的常用供区。自体骨组织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组织相容性,无排异反应,术后骨外露率低,但存在供区有限、塑形困难、增加二次创伤、移植骨具有较高的骨吸收率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自体骨移植愈合的关键因素是良好的血供和稳定的固定,有利于成骨细胞的迁移;研究表明,自体骨移植修复大面积颅骨缺损的远期骨吸收率非常高,自体肋骨移植表现非常明显问。1.2同种异体骨移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的士兵由于枪击和爆炸造成颅骨缺损,推动了颅骨缺损修复方法的显著进步。20世纪初,出现了用人尸体颅骨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报道,Jsicard和CDambrin通过碳酸钠、二甲苯、乙醇、乙醚处理切除下来的颅骨,再通过高温灭菌,解决了异体骨组织处理和保存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骨组织库的建立,使同种异体骨来源、储运和免疫原性得到了解决,异体颅骨移植开始兴起。但术后的高感染率、移植骨吸收率以及宗教、伦理等因素限制了同种异体颅骨移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且异体骨使用的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关注,潜在的疾病传播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3异种骨移植1668年,vanMeekeren用犬骨组织对人颅骨缺损进行修复,这是世界上首例有文献记载的异种骨移植。随后相继出现用猿、兔、牛等骨组织移植于人类。异种骨来源丰富,但免疫原性较强,临床上使用的冻干骨、煅烧骨和脱蛋白骨是将动物骨组织分别经过冻干、高温煅烧、辐照和脱钙等处理,去除了细胞、胶原等有机成分,保留了天然孔隙结构,消除了抗原性,但组织机械强度小,疏松易碎,力学强度差,降低了可塑性。随着人工骨材料的大量研究和成功应用,异种骨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减少。1.4人工材料移植人工材料制备方法可控,使用方便,可塑性强,部分材料具有孔隙结构,可以诱导骨生长,无供区畸形问题,但一些人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差,植入后易发生感染及材料外露。临床上常用的人工修复材料主要有医用钛合金、钛网、羟基磷灰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多孔聚乙烯、聚醚醚酮等。1.4.1钛合金和钛网医用钛合金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可以抗击二次外伤,并且通过钛钉就能很容易地固定。但其术中可塑性差,不易调整,临床上术前一般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方法预制成个体化的钛植入体,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周,然后通过手术再将个体化的钛合金植入体固定在缺损周围的正常颅骨上。钛金属在术后CT或MRI成像亮度高,患者术后颅内植入物附近如果出现血肿或肿瘤,影像上很难判定。另外,由于钛的热传导作用,患者在极端的天气中常常会感到不适悯。钛网修复颅颌面缺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其比较容易根据缺损的形状塑形,固定牢靠,另外还可与其他人工材料如羟基磷灰石合用,增加植入物的稳定性,用于修复大面积颅骨缺损,但术后感染率相对较高。Mukberjee等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报道,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4%,10.3%的患者不得不再次手术取出钛网,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占二次手术取出钛网患者的69.O%,创伤较其他因素所致的颅骨缺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要高。1.4.2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的分子结构和钙磷比与正常骨骼中的无机成分极为相似,属于钙磷陶瓷。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植入体内后,钙和磷会游离出材料表面被身体组织吸收,并诱导出新的骨组织生长。通过cAD/cAM技术,可以在术前根据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将羟基磷灰石预制成个性化的植人体,但其主要的问题是术中螺钉固定和术后外力作用容易使其碎裂,术后感染率较高。stefini等暇道1549例采用羟基磷灰石修复的颅骨缺损患者中,27例患者术后发生假体裂开,33例患者发生感染。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降解过快,通常用来修复颅骨钻孔留下的小面积骨缺损,大面积颅骨缺损(缺损面积大于25cm2)需要辅以钛网固定。1.4.3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有机玻璃,又名亚克力,是一种透明的热塑性材料,其质量轻、价格低、塑性强,可以根据骨缺损的形状即时塑形,并牢靠地固定,这种固定可以保持20余年,广泛应用于骨科、整形外科和牙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由两种成分合成,将固体粉末(主要为高聚物成分)和液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按2:1混合,很快发生聚合反应,发生固化,这个过程中局部温度可以达到70℃左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第一次应用于颅颌面骨缺损修复是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医师可以在术中根据缺损部位用手将其塑形成相应形状来修复缺损。随着CAD和AM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医师可以术前根据颅骨缺损CT影像,3D打印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假体,术中直接植入患者的体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主要缺点是质地较脆,外部强力打击易碎裂,术中固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组织有一定的热力损伤,术后感染和外露的概率较高。Ⅺinger等报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8%。1.4.4高密度多孔聚乙烯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多孔结构材料,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植入物广泛应用于颅颌面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填充,在儿童和成人颅骨缺损的病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长期应用表明,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与其他人工材料性比具有植入体内后,周围组织可以长人,术后感染发生率低,无排斥反应,可根据条件用钢丝或钛板钛钉固定,且固定牢靠的优点。此外,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可塑性好,在100℃水温中软化,经塑形后冷却变硬,可以保持塑形后的形状,术中还可根据缺损的形状任意修整和塑形。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的不足之处是价格较贵,在大面积的颅骨缺损中不足以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且用在眶周等突出部位和窦壁容易外露。我们曾报道,将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与自体骨联合应用可以修复复杂的颅骨缺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旧。1.4.5聚醚醚酮又叫PEEK材料。聚醚醚酮是一种全芳香族半晶态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磨性和稳定的化学特性,耐高温和辐照,可以用高温蒸汽或伽马辐照消毒。自20世纪80年代起,聚醚醚酮作为一种植入体主要是椎间融合器和人工关节置换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脊柱、关节外科。2009年,MMHanason首次报道了聚醚醚酮在颅骨重建中的应用经验,此后关于聚醚醚酮在颅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报道相继出现,并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陋锄。聚醚醚酮可塑性强,x线可以穿透,不具有磁性,在CT或MRI图像中无伪影,不影响患者术后影像学分析,颅骨缺损患者选用聚醚醚酮或自体骨修复,二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颅骨缺损修复策略颅骨缺损修复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到缺损部位的局部解剖结构及要求、医师手术经验等。良好的软组织覆盖可以降低术后材料外露和感染的概率。魏福全认为,对于创面基底组织健康而无需远期放射治疗的颅骨缺损创面,修复方法可以有多种,可以选用自体骨或人工材料修复,游离皮瓣覆盖。如果术后需要辅助放射治疗,可以选择钛网修复,筋膜皮瓣或肌皮瓣覆盖。感染性创面不适合选择异种骨或人工材料修复。对于头皮完整,单纯颅骨缺损的患者,可以选择人工材料植入物修复,如有机玻璃,但在眶周或骨质腔窦区域外露的概率很高,易造成手术失败。Reddy等提出颅骨缺损个体化的修复,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受伤的原因;缺损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其他因素,如感染创面和术后放射治疗,对于感染性创面建议选择自体组织修复,带血管蒂的骨组织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颅骨缺损的患儿应选用自体骨组织修复,这样不会影响患儿颅骨的生长发育。用冻存自体颅骨瓣修复比室温储存的颅骨瓣发生骨吸收率要高,但感染率较低。颅骨缺损修复时间越早,骨吸收率越低;新鲜的自体骨移植骨吸收率要较储存的自体骨低。目前尚无关于颅骨缺损大小、患者年龄与并发症之间相关性的报道。3、展望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材料被证实是理想的颅骨缺损修复材料,颅骨修复新材料的研发和支架一种子细胞一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将是未来颅骨重建的发展方向。新的人工修复材料要求生物相容度高,抗感染,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能够通过cAD/CAM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塑形,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新型颅骨修复材料将会不断出现。组织工程骨修复是将干细胞接种于能够引导新骨生长的支架材料上,通过生物活性因子刺激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新生骨形成,完成颅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已经在部分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动物实验不能代替人体试验,干细胞技术最终应用于临床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申明:一方面由于个人涉猎有限,难免存在偏漏,请以您的面诊医生意见为准;二是,这仅是发表文章时间点之前的回顾,只能代表此前的观点,未来还有更多新技术、新进展,本文不能及时更新,请以更新的研究信息为准。文章发表时间:2019-6-12
脑动脉瘤和支架相关问题 关于脑动脉瘤,门诊时偶尔会遇到支架的问题:要不要放支架?放了支架是不是要吃一辈子药?或者放了支架能不能做磁共振?甚至能不能坐飞机?放进去的支架能管多久,要不要更换?这些,今天有时间,我想尽量把问题解释的清楚一点。 目前大多数的动脉瘤,无论是在破裂出血之前就发现的,还是出血的紧急CTA、DSA查出来的,都选择了介入微创的方法。微创的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国内就逐渐开展了,主要是使用弹簧圈填塞,(所谓弹簧圈就是一团团扭曲的金属丝)。2000年,美国人最早在微创治疗动脉瘤的时候使用支架,现在,支架在处理动脉瘤的时候已经很普及了。医生会对你说:这叫做“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 在没有应用支架之前,(更早的支架太硬了,没办法安全的放进扭曲菲薄的脑血管里)有一些动脉瘤是没办法靠介入微创方法解决的。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说过,动脉瘤不是肿瘤,是个血管壁的凸起,可以理解为一个血管泡。弹簧圈要塞到血管泡里,尽量塞满,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有些血管泡的开口是收口的,专业术语叫做“窄颈动脉瘤”,弹簧圈可以稳稳当当的放在动脉瘤里,而不会掉出来,这个不需要支架,单用弹簧圈就OK。还有一些血管泡是敞口的,我们叫做“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根本放不住,会掉出来,堵住正常血管。当时医生们想了很多办法,仍然不能理想的克服这个问题。有些宽颈动脉瘤当时没有太好的办法,不得不选择开刀手术了。 工业技术的进步,支架做的足够柔软,可以放在脑血管里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医生们只是用来支架做脑血管的狭窄。后来发现还可以帮助栓塞动脉瘤,支架在血管里面形成一个脚手架,类似革命英雄炸碉堡一样,靠支架的弹性把弹簧圈顶在动脉瘤里。这样一来,所谓敞口的动脉瘤也能用介入方法搞定了,很大的进步。 而且,不久之后医生们惊喜的发现,用了支架的手术,动脉瘤的复发率大幅度下降。一一关于脑动脉瘤复发的问题,我会另做科普文章。简单的说,以前,不用支架,介入的方法动脉瘤复发率高达30%左右,也就是每做十个患者,有二三个就要复发。使用了支架,复发率可以下降到<10%。可以说,这个进步是划时代的。 基于上面两个原因,支架在动脉瘤的治疗越来越普及。 最近,还有一种支架,医生们把它叫做密网支架、或者叫做血流转向装置。更加神奇,往往一条支架就把动脉瘤治愈了。缺点是支架比较贵,差不多各项加起来要二十w起步了。目前只是用于更特殊的动脉瘤。 支架大概什么样?——筒状结构,一般长度在两个厘米左右,直径在二到4毫米之间,有弹性。合金材料(不同支架的配方各个公司都是保密的)。脑动脉瘤手术中所用的支架与心脏手术或者其他介入手术所使用的支架不太一样,他们非常柔软。比苹果耳机的连线要软得多。而且都进行过严格的检测, 1.5T场强的核磁共振是安全的。 凡事有利,自然有弊使用指支架有哪些弊端呢?第一,动脉瘤用的支架都比较贵,动辄几万块。第二手术增加了更多的操作,相应的也就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和风险。总体来讲,与不得已去开颅手术比较起来,手术风险还是控制在一个大家认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三使用支架的前后需要用阿司匹林之类的影响凝血的药。一一我们知道金属放在血管内是会诱发血栓的。阿斯匹林这类的药主要是为了防止支架引起血栓。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慢慢被血管内膜覆盖,或者通俗的讲,支架慢慢地长到血管里面,不再与血液接触,就不再需要用这类影响凝血功能的药了。讲到这里要强调二点。第一,阿司匹林这类的药并不需要吃一辈子,一般来讲有半年就足够了。如果医生要求你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更有可能是因为严重的动脉硬化,而不是支架本身。第二因为支架会慢慢地长到血管里面,所以不需要更换,也没有办法更换。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医生经常要面对的。就是刚刚破裂出血的动脉瘤,能不能放支架?刚刚说过,支架需要阿司匹林和玻利维这类影响凝血的药,短期内会加重出血的风险。而且也影响医生的其他操作,比如说穿刺引流等。如果不用支架,有些动脉瘤就没有办法通过介入方法解决,甚至要开颅手术。在这个问题上多少有些争议,各个医生的处理方法也都不太一样,主刀医生的经验、技术起很大作用,也受医患沟通程度的影响。或者用支架微创、或者选择开刀。因为专业性太强,我不想讲的过多。在紧急的时刻医生不应该把 “要不要使用支架”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完全抛给患者的家属来决定。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根据病情和现有的条件,推荐一两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而病人的家属也要对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更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动脉瘤破裂,是一个有很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而再次出血的风险是很高的。 罗嗦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对动脉瘤为什么要使用支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什么问题或者我漏掉了什么,或者有什么不妥,希望下面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谢谢大家。 齐辉
脑血管病已跃升至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 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下面介绍饮食预防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 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 增加钾摄人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 险。推荐的食盐摄人量≤6 g/d,钾摄入量I>4.7 g/d。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 低脂肪奶制品的摄人并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每日 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小于 10%;每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 g、水果100 g、肉 类50~100 g、鱼虾类50 g;蛋类每周3~4个;奶类 每日250 g;食油每日20~25 g;少吃糖类和甜食。高血压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叶酸可能会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申明:一方面由于个人涉猎有限,难免存在偏漏,请以您的面诊医生意见为准;二是,这仅是发表文章时间点之前的回顾,只能代表此前的观点,未来还有更多新技术、新进展,本文不能及时更新,请以更新的研究信息为准。 文章发表时间:2019-4-25
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至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 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下面介绍预防脑血管疾病常见方式。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 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分级、一致、独立、可 预测的,而且在病因学上有显著性;血压越高,脑卒 中风险越高。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1 mmHg=0.133 kPa),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 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 mmHg,脑卒中相对发 病危险增加46%。建议: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严格监测血压,规律药物控制治疗,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以促进血压控制。具体降压目标、药物选择等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请咨询专科医生戒烟 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强有力的危险因 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1倍H引,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2~4倍。研究证实被动吸烟同样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风险几乎是主动吸烟的2倍。有报道,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的相对危险增加1.82 倍。建议:自己不要吸烟,远离被动吸烟。稳定降糖治疗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 将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而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死于脑卒中。糖尿病患病期间同样增加非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美国糖尿病协会已经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目标 值降为<7.0%,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微血管并发症。建议: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浆白蛋白或糖耐量试验。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具体请咨询内分泌专科医师。治疗房颤 国外研究显示调整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单独心房颤动可以增加脑卒中风险的 4~5倍。建议: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 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建议 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脉搏评估联合常规心电图 检查进行心房颤动筛查。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 相关性。有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脑卒中的发生率可增加25%。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 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6 个月)检测血脂。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颈动脉斑块有两个主要危害,一是造成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下降,脑供血不足;二是斑块脱落或血栓造成急性脑梗死。建议: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是适当的方法,但有下列情况的应该外科治疗:1.狭窄>70%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或支架手术治疗;2.对于反复有脑供血不足或者脑梗死的患者,当颈动脉狭窄>50%,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了。饮食和营养 :(1)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 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2)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 增加钾摄人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 险。推荐的食盐摄人量≤6 g/d,钾摄入量I>4.7 g/d。(3)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 低脂肪奶制品的摄人并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每日 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小于 10%;每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 g、水果100 g、肉 类50~100 g、鱼虾类50 g;蛋类每周3~4个;奶类 每日250 g;食油每日20~25 g;少吃糖类和甜食。适当体育活动 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脑卒中风险。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 动方案。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 min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羽毛球、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应通过食用蔬菜、水果、豆类、肉类、鱼类和加工过的强化谷类满足每日推荐摄人叶酸(400微克/d)、维生 素B6(1.7 mg/d)和维生素B12(2.4微克/d),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2)高血压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叶酸可能会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对有睡眠呼吸紊乱的高风险人(例如肥胖、脖子粗短、下颌小,鼾症)应进行筛查,有条件时可行多导睡眠图监测睡眠呼吸紊乱。如果发现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可以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等治疗。申明:一方面由于个人涉猎有限,难免存在偏漏,请以您的面诊医生意见为准;二是,这仅是发表文章时间点之前的回顾,只能代表此前的观点,未来还有更多新技术、新进展,本文不能及时更新,请以更新的研究信息为准。文章发表时间:2019-4-25
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大部分是眼科疾病导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视力问题都是来自眼睛,也可能是颅内肿瘤,包括视觉功能区的肿瘤、垂体瘤等。 从发病率来看,垂体瘤占大多数。那垂体瘤导致的视力障碍,和眼睛疾病导致的视力障碍有什么区别呢?甚至有些病友可能同时患有眼部疾病和垂体瘤,这种情况最具隐蔽性。下面总结几点,希望能帮您更好鉴别,及早发现垂体瘤。视力受损严重,但眼部病变较轻;按眼科疾病治疗后病情不缓解,有些还有加重的趋势;出现视野缺损,尤其是颞部这一侧出现盲区。有些病人病情发展缓慢,自己可能意识不到,到医院做视野检查才发现。我的一位患者是位多年职业司机,车技很好,但近1年开车经常和人剐蹭,到医院做视力视野检查,才发现颞侧盲区,看不到后面来车,造成反复剐蹭,还好及时发现,手术及时,没有造成更严重的事故。
许多老年朋友对头颅CT或MRI检查报告中“脑萎缩”这个结论感到很纠结。其实,脑萎缩与老年痴呆症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脑萎缩是一种体征,而痴呆症则是一种慢性全面性的精神功能紊乱。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脑萎缩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的皮肤会萎缩,脏器会萎缩,大脑同样会萎缩,而且年龄越大,萎缩程度越明显。脑萎缩可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说话不清、理解力发生障碍等。 而痴呆症作为慢性全面性的精神功能紊乱,常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发于各年龄阶段,以老年阶段最常见。痴呆症患者可明显表现出行为和智商的异常,经常无法自控,而且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经常走失、大小便失禁等。 老年痴呆症可有脑萎缩情况出现,但不一定是脑萎缩引起。临床上,不少脑萎缩严重的老人并没有痴呆症状,而一些脑萎缩较轻的老人反而有明显的痴呆症状。 对于正常范围的生理性脑萎缩没有必要担心。但是,如果发现了脑萎缩并且出现记忆障碍、失语、失认等症状,则要引起关注,比如老年人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知道修饰打扮,行为出现异常等,最好及时就医,以排查是否患有其他脑部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大部分内科治疗就可以了,那什么样的情况需要神经外科手术干预呢。对于一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病人,往往有脑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造成脑萎缩,称之为血管性脑萎缩,这类病人经严格外科评估,为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需外科介入或搭桥手术干预。对于怀疑有这种情况的病友,应该测量血压,化验血脂、血糖,做颈动脉超声看看有无狭窄,经颅多普勒(TCD)可以了解有无脑供血不足,有条件的还应该行头部MRA、CTA检查。
大部分偶然发现的,无功能的垂体微腺瘤,不需要治疗,按时随访、复查就可以。但是出现下述情况,应尽快手术治疗:①存在症状的垂体腺瘤卒中,就是肿瘤突出出血或、梗死,造成肿瘤体积突然增大。②垂体腺瘤的占位效应引起压迫症状。可表现为视神经、动眼神经等临近脑神经等受压症状以及垂体受压引起的垂体功能低下,排除催乳素腺瘤后应首选手术治疗。③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治疗产生抵抗的催乳素腺瘤及其他高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主要为ACTH瘤、GH瘤)。④垂体部分切除和(或)病变活体组织检查术:垂体部起源且存在严重内分泌功能表现(尤其是垂体性ACTH明显增高)的病变可行垂体探查或部分切除手术;垂体部病变术前不能判断|生质但需治疗者,可行活体组织检查明确其性质。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外科开颅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微创手术。两种手术术式的操作方式不一样,优缺点也各有不同。那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各有哪些优缺点?我们从手术方式、优缺点等方面来进行比较:一、开颅动脉瘤夹闭:1.方法:开颅手术,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夹子夹闭动脉瘤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防止脑血管中的血继续进入动脉瘤,预防动脉瘤破裂。2.优点:①可以完全夹闭动脉瘤,成功率较高(和病变部位、医生经验有关),复发率较低;②可用于已经出现出血的患者,术中可以同时进行血肿的清除;③手术费用低,经济。3.缺点:①手术需要打开颅腔,创伤相对较大;②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③住院时间长。二、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创):1.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用导引导丝将微导丝送至瘤腔内的理想位置,用电流使弹簧圈与微导丝连接处熔断分离,完成弹簧圈的植入,停止血流再进入动脉瘤;根据术中情况,有时还需辅以球囊、支架等技术。2.优点:①微创手术,不需要打开颅腔,手术创伤小;②患者术后恢复快;③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影响小;④为未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3.缺点:①手术费用较高;②复发率比开颅夹闭手术高;③术后要严格随访,定期复查DSA。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目前临床以上治疗颅内动脉瘤最常使用的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临床上,医生一般根据患者动脉瘤的位置、患者身体状况、年龄、有无其他并发症等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患者和家属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及时送医,避免造成悲剧。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如果你所在医院两种技术水平相当,目前国际上指南推荐,优先选择介入治疗。我们科有很多开颅夹闭和介入微创治疗的病例,两方面经验积累了很多。开颅手术夹闭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介入微创治疗需要定期复查、费用高,但恢复快,很多病人术后1~3天就能出院。但是每个动脉瘤都有个体差异,支付能力也不一样,您选择医生技术倾向也各有差别,最佳的治疗方案一定是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内心真正需求和医生技术之后的选择。 此外,要特别强调几点:1.动脉瘤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有些病人心存侥幸,延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如果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一定要明确病因,有些需要反复多次做DSA/CTA才能找到“元凶”。3.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尤其是微创治疗,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按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