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颈动脉疾病缺乏了解,人们往往将有些老年人经常出现的头晕、黑曚等不适归因于低血压和低血糖。其实,这些症状往往是一种严重疾病-颈动脉狭窄的表现。颈动脉是人体脑部的主要供血血管,它负责将血液运送到大脑,给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颈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将对脑部供血造成明显影响,甚至引起大面积脑梗塞。同时,阻塞颈动脉的硬化斑块有时会发生破裂,脱落的碎片和溢出的脂质核也能造成脑梗塞。据调查,60%以上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脑卒中预防工程的重要一环。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症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通常有以下不同表现形式:①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懵,或白色闪烁,或看东西有缺损,几分钟后可恢复。②半边的肢体无力或者感觉异常。③一过性的失语或面肌、舌肌无力。④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昏迷偶亦可见。一般来说,TIA后发生脑梗死发生率第1个月为4%~8%,第1年为12%~13%,在5年后达24.29%,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脑梗塞的风险明显增加。所以,如果出现了前面介绍的症状,一定提高警惕,尽早进行筛查和治疗,以避免因此导致严重脑梗塞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无法挽救的影响。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其实很简单,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就可以确诊,如需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则可以选择CTA或者血管造影等检查。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治疗包括控制体重、戒烟戒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②药物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扩血管药物,可以起到稳定斑块、减少血栓和改善血供的作用;③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两种手术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症,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病例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A, 斑块切除前;B, 斑块切除中;C, 斑块切除后;D,切除的斑块。病例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A, 动脉造影可见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B, 支架植入后狭窄消失。
在过去的2016年有一篇报道引起社会大众很多的关注:北医三院产科患者杨女士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而抢救无效,经证实猝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那么什么是主动脉夹层?它有多凶险?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正常情况下主动脉血管壁三层膜贴在一起,共同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主动脉夹层是指内管内膜出现裂口,血液的冲击会持续地撕扯这个缺口,不及时处理,血管随时会进一步破裂。所以,主动脉夹层被称为一颗随时会引爆的不定时炸弹,病情重且发展快,死亡率极高!很多人知道心梗、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很要命,但很少人知道主动脉夹层比这些病更凶险,有超过50%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于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等。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突发的、持续的、剧烈的胸背痛,含服“救心丸”无效,且这种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并常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和晕厥等。与心梗发作时不同,心绞痛比较闷钝,而主动脉夹层比较剧烈,有撕裂感,相对范围广,可以涉及前胸后背甚至腹部。专家建议一旦出现不明原因胸背痛或腰腹痛,要及时到就近医院就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马凡氏综合征是发生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尤其是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长期抽烟、肥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也是高发人群。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可造成瞬间血压升高,极易诱发主动脉夹层。这类人群发生如刀劈胸背痛时更应该警惕主动脉夹层及时就医检查。主动脉CTA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达90%以上。根据CT结果主动脉夹层可以分为A/B两种,Stanford A型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指主动脉夹层仅累及降主动脉。其中A型夹层病情最危重,死亡率也最高。主动脉夹层除少数情况外,内科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经检查确定需手术时,应尽早手术。主动脉夹层虽然风险很大,但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取得很好疗效的。主动脉夹层腔内支架修复术技术上在不断地进步中,这一微创的手术方式给Stanford B型患者带来很大的获益。对于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尽量在早期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中国专家发明的孙氏手术是当前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病例1.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支架修复术.病例2. B型主动脉夹层. 图A,支架植入前;图B,支架植入后.
老年人在行走时下肢会逐渐出现疼痛、麻木、乏力、沉重感等不同的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站立的姿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消失,而再度继续行走将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很多老年人出现这些情况往往不怎么重视,其实这在医学上称作间歇性跛行。出现这种情况提示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因此对此症状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到血管外科门诊就诊,以防止误诊误治,延误病情。下肢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痛苦大是该类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该病在早中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症状逐渐加重后出现静息痛,夜间尤为明显,病人往往屈膝抚足,不食不眠,身体和精神逐渐消耗。疾病后期则因持续的缺血而导致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致痛物质,加重疼痛。如合并感染,则炎症与缺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难逃截肢厄运。本病主要见于老年人, 多数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大量吸烟病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截肢率。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诊断并不复杂。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是最直接的体征,而血管彩超可以准确地判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存在,增强CT能直观地显示病变严重程度及范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纠正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轻度缺血,跛行距离>200米并没有组织坏死的病人,保守治疗的效果相当确切。具体措施包括戒烟、保暖、避免损伤、功能锻炼以及使用降压、降脂、抗血小板和扩血管药物等。对于缺血症状严重的病人(包括跛行距离<200米、静息痛、肢端组织坏死),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开通闭塞动脉、重建下肢血供是可以信赖的选择。手术方式包括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以及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等。恰当的手术干预结合合理的保守治疗手段可以是多数病人的症状得到持久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病例1:主髂动脉闭塞症。图A:术前CT显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多发钙化,管腔闭塞;图B: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血流通畅。病例2:主髂动脉闭塞症。图A:CT显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完全闭塞;图B: 腔内支架植入术后,闭塞段血管恢复通畅。病例3. 髂股动脉长段闭塞。图A:术前CT显示右侧髂外动脉及双侧股浅动脉长段闭塞;图B:右侧髂、股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右侧髂外动脉及股浅动脉全程恢复通畅。病例4. 左侧股浅动脉闭塞。图A:造影显示左侧股浅动脉全程闭塞腔内支架成形(箭头所示);图B: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后,左侧股浅动脉血流通畅。
腹主动脉瘤是什么?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扩张性疾病,指血管直径超出正常50%以上的病理性改变,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被称为藏在人体腹腔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患者出现大量失血,死亡率高达85-90%。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都是因腹主动脉瘤破裂去世的。目前多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中膜的褪化有关,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向老年化发展,腹主动脉瘤逐渐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腹主动脉瘤的症状?多数腹主动脉瘤的患者自觉无任何症状,仅仅是偶然间摸到腹部包块,包块随心跳的节律搏动,少数病人诉有腹痛或胀痛不适。多数病人往往会掉以轻心,未进行积极处理。当疼痛突然加剧,往往是动脉瘤破裂的先兆,一旦破入腹腔任何抢救措施都是枉然,因此早期发现和尽早治疗成为腹主动脉瘤的治疗重点。动脉瘤有什么特点?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腹主动脉瘤患者有一些特点:①发病与年龄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高其发病率也就越高。②女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在临床上比男性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③腹主动脉患者的中吸烟的比例明显正常人群要高,而吸烟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比不吸烟的要差。④肥胖人群的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体重人群。因此这类人群平时更应该注重排查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如何治疗?一般来说腹主动脉瘤直径小于4.5cm且没有症状的,可以考虑进行保守治疗,以控制高血压、戒烟为主,同时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CTA。当发现患者的动脉瘤直径大于5cm或增大较快,或出现疼痛,就要考虑采取手术。目前随着医学发展的长足进步,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技术革新进步已使腹主动脉瘤的死亡率大幅降低。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示意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通过手术直接切除动脉瘤并行人工血管移植,恢复正常血流,这种方式可以较彻底地治疗腹主动脉瘤,但需要患者能较好的身体条件。腔内支架修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多数患者在腔内修复术后第2天就可以下床活动,甚至伤口不需要缝合就可以愈合,术后5-7天就可以出院。
亲爱的患者朋友,为了方便您顺利来医院找我就医,整理了关于医院就诊的注意事项和您可能想知道的医保问题,您可以通过阅读以下内容了解:一、广州本地医保如果是广州本地医保,从未就诊过,挂教授的门诊后续治疗想用医保报销,该怎么做?答:如您第一次使用广州医保就医,首先需要选点。在第一次就诊前,需要拿医保卡(有效医保凭证)到医院收费窗口处绑定个人就诊卡-之后才可以使用医保报销,否则无法使用医保。怎么选点呢?以下给您提供两种微信选点方式:方式一:关注“我的医保”公众号-选择左下角“医保凭证”-选择本地医保服务-选择特色医保服务中的医保普通门诊选点-根据页面下方说明进行选择大(小)点。如有医保相关问题也可以询问它的医保智能客服。方式二:微信界面-右下角“我”-选择服务-选择城市服务-热门服务“社保”-医疗保险-选择医保普通门诊选点-根据页面下方说明进行选择大(小)点。如有医保相关问题也可以询问最下方正中的“点我咨询”。二、外地医保(非广州本地)外地医保患者,想来我院住院就诊,该怎么做?答:外地医保想在本院继续使用医保,在就医前首先需要备案。先备案-带上医保卡-收费窗口绑定医保卡(需要身份证、医保卡、备案表,如申请门特待遇,还需要同时出示门特病种审批表。)-直接异地结算 不是广东省内的医保怎么备案呢?跨省异地医保备案四种方式:方式一:在微信内搜索小程序“国家异地就医备案”,进入小程序后点击“异地就医备案申请”。方式二:在微信内搜索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进入小程序后在“便民服务﹣医疗"模块中点击“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一开始备案”。方式三:事先在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登记备案与选择就医地点。方式四:打电话向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咨询办理异地就医登记备案(区号+12333)。 跨省医疗机构编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4400001010002是广东省内,但是不是广州医保,怎么备案?广东省异地医保备案方式:方式一:搜索小程序“粤省事”-热门服务-医保-就医保障-异地就医-异地就医备案登记。方式二:搜索小程序“粤医保”--“异地就医备案”以下13个地市未办理备案也可以享受异地医保结算,但报销比例可能会降低。13个地市:佛山、珠海、东莞、云浮、深圳、梅州、湛江、肇庆、韶关、中山、茂名、阳江、汕头。 三、其它补充医疗保险那如果我买了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如“穗岁康”等,怎么报销呀?答:您需要咨询保险公司了解理赔或报销事宜。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进行了解:1、通过微信搜索保险官网公众号了解2、官网上人工咨询3、拨打保险客服咨询电话4、当地网点咨询 以上方法我都不适用,怎么办呢?以上内容具有时效性,想了解最新或者更详细医保内容,您可以咨询当地医保局或者直接询问医院医保窗口。1、医保局电话:(当地区号+12345)2、医院医保窗口:(门诊一楼大厅入口直走,按指示右拐到医保窗口)。患者朋友们,希望以上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更多血管疾病问题欢迎咨询。
腹主动脉瘤是什么?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健康观念的加深以及检查手段的普及和简化,“腹主动脉瘤”这一医学术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腹主动脉瘤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是象肝癌、肺癌那样的肿瘤么?其实,腹主动脉瘤虽然称其为“瘤”,但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肿瘤”,它只是各种原因引起腹主动脉的扩张而已,从结构上讲是一段扩大的动脉管壁,内部流通着高压的动脉血。虽然从外表上看起来是一个大包块,有些类似肿瘤,但把它比作一个吹胀的气球更为贴切。 腹主动脉瘤对患者造成什么威胁?腹主动脉扩张到极限后,就会发生急性破裂导致大出血休克致死,这是对患者造成的最大威胁。腹主动脉瘤急性破裂后,多数病人没有机会去医院接受手术;即便幸运地能够支持到手术干预,术后存活率也不足50%。所以,一旦发现体内出现腹主动脉瘤这种“不定时炸弹”,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会陷入极大的恐慌。 腹主动脉瘤能治好么?腹主动脉瘤这种疾病主要是动脉老化引起的,是一种慢性病,在发展到破裂之前需要很长时间,完全有机会去主动拆除这个“炸弹”,修复出现问题的血管,达到完全治愈。但成功拆弹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早发现”。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腹主动脉瘤呢?破裂之前,腹主动脉瘤多数不会引起不适,那么怎么去早点发现它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自我查体。中国人体型相对偏瘦,如果有腹主动脉瘤,那么绝大多数人在平卧屈膝时,可以在肚脐附近摸到一个跳动的包块。如果没有摸到包块而又放心不下的话,可以借助B超和CT等影像学方法进行筛查。 6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并且有长期吸烟、高血压病史者)的腹主动脉瘤高发人群,应该做一次基本的腹主动脉彩超来筛查有无腹主动脉明显扩张。如果腹主动脉管径是正常的,那么以后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如果腹主动脉已经出现了明显扩张,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要进行“拆弹”干预。 什么时候拆弹合适呢?腹主动脉瘤直径在5cm以下时,短时间内发生破裂的概率较低,尚可以进行密切观察;如果瘤体直径超过5cm,短期内破裂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需要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手段;如果腹主动脉瘤同时伴有脐周或腰部持续疼痛,预示着瘤体即将破裂,应该争分夺秒手术干预。 有哪些“拆弹”办法呢?拆除腹主动脉瘤这个“炸弹”通常有两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传统的开放手术,也就是打开肚子做手术、在动脉瘤的远近端用血管钳阻断血流,然后纵行剖开动脉瘤,将发自动脉瘤后壁和侧壁的小动脉开口缝扎止血,用永久性的分叉型人工血管端-端缝合在瘤体远近端的正常动脉上,用人工血管来替代病变的这段主动脉。 第二种办法是用支架去修复病变段的主动脉,也就是所谓的“微创”或“介入”治疗。这种办法不需要打开患者腹腔,而是通过穿刺双侧大腿根部的股总动脉,先将导丝通过动脉瘤腔内送至近端主动脉,然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将收拢在输送装置内的覆膜支架送到瘤体内进行释放和组装,相当于在一段扩张的管道内部“架桥”来连通远近端正常动脉。手术完成后,血流在支架内通过,扩张的动脉壁不再承受血流压力,也就没有继续扩张乃至破裂的风险了。 哪种“拆弹”方法更好呢?“开放手术”历史悠久,“腔内手术”是近二十年出现的新技术,两种方法都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目前临床应用中不存在哪个能完全替代另外一个的说法。 “开放手术”的缺点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打开腹腔进行手术,血管置换过程中需要阻断主动脉,这样做对病人的心、肺功能等要求比较高,术后恢复也慢一些。但一旦克服这些难题,开放手术的优势就显现出来:1. 更容易克服动脉走行迂曲、短瘤颈、髂动脉狭窄等解剖上的挑战;2. 人工血管柔顺性好,可以跨越关节并能保持长期通畅;3. 人工血管两端是牢固地缝在动脉上的,不会滑脱,远期效果更可靠;4. 手术过程中可靠地结扎瘤体后壁发出的腰动脉和瘤体侧壁发出的肠系膜下动脉,不会出现由此引发的内漏;5. 需要重建肠系膜下动脉或髂内动脉时,开放手术更容易做到;6. 特殊病例譬如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动脉瘤肠瘘等,目前只能通过开放手术才有可能根本治愈感染并拆除瘤体。 近年来流行的“腔内支架修复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不阻断血流等优势而广受欢迎,治愈了很多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病人,目前已经成为医患双方的第一选择。但大家也该对腔内手术技术上的一些不完美之处有清醒的认识,从而避免落入陷阱引发灾难性后果。 首先,腔内支架的两端是“支撑”而非缝合在瘤体远近端的动脉壁上,这就要求必须有足够长的“锚定区”可以利用,而并非所有病人都有足够的健康锚定区。 其次,即便是手术当时“锚定区”是正常的,但随着病人年龄增加和动脉老化的进一步加剧,这些锚定区有可能变得不那么健康了,支架也就锚定不牢了。并且,支架各组件之前是“套接”而并非“一体”的,有随瘤体增大而滑脱的可能。 第三,支架是以多节金属丝作为骨架,其柔顺性尚不能媲美人工血管。瘤体近端如果过度扭曲,支架头端就无法密切贴合瘤颈部主动脉锚定区,造成头端内漏。而双侧髂动脉如果过度扭曲或者冗长,支架有可能无法顺利通过,或者释放后支架远端无法顺应髂动脉的弯曲引起“盖帽”现象,导致急性支架闭塞。 第四,支架要通过股动脉和髂动脉输送到手术区域,如果入路严重狭窄,支架也无法通过。 第五,“腔内手术”无法象“开放手术”那样可靠地结扎或重建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等较小的分支血管,这是导致术后内漏的最常见原因。 第六,对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瘤合并肠瘘,“腔内手术”的方式无法有效控制感染,强行实施的话必将导致灾难。 究竟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对于腹主动脉瘤患者,究竟应该在什么时间、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治疗,应该由同时熟练掌握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才能获得最可靠的远期效果,切忌一刀切的蛮干行为。
病史患者男性,51岁。因“脐周及腰部剧痛1天”入院。 既往病史:一个月前因“脉络膜炎”开始口服激素治疗,半月前受凉后出现反复高热,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症状反复。血培养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诊断为“败血症”。一天前突发脐周及腰部剧痛,增强CT显示腹主动脉分叉处及左髂总动脉瘤,可疑破裂。 治疗难点本例病人明确诊断为:1.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可疑破裂);2.败血症。 瘤体解剖并不复杂,治疗难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1.对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原则上应该争分夺秒进行手术。不存在感染因素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开放手术或腔内修复,有明确感染者应首选开放手术。本例病人从现有证据看确定是感染性动脉瘤,理论上应该尽快施行开放手术。 2.何时手术?选用何种方法重建下肢血供? 首先,该例病人同时存在动脉瘤感染、可疑破裂和败血症三个矛盾。从感染角度分析,应该先进行强力抗炎以控制炎症减少术后人工血管感染并发症;从动脉瘤破裂角度分析应该尽快手术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血性休克。这两方面对手术时机的要求存在直接冲突。 其次,重建下肢血运的方式有两种:原位人工血管重建和解剖外人工血管重建。前者顺应血流动力学,远期通畅率高,但要经过感染区域,术后人工血管感染的可能性大;后者可以绕过感染区,但远期通畅率低,患者后期需要二次干预的可能性大。 综合上述因素,该病人的治疗存在巨大挑战。 最终治疗方案通过仔细查体及复习影像学资料,该病人生命体征稳定,腹主动脉瘤壁厚韧,发生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较小。故决定时刻做好急诊手术准备,在严密监护的前提下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行腹主动脉瘤切除+局部清创+原位人工血管重建。 结果经过三周联合抗生素治疗,患者腹痛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血细菌培养连续阴性,白细胞计数正常,生命体征稳定。遂按原计划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继续静脉抗炎两周,病人痊愈出院。各项指标正常,改为口服抗生素治疗。 体会破裂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极具挑战,任何错误判断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我们综合考虑病人的各方面因素,理性地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是成功解决难题的先决条件。此外,掌握多种手术技能是血管外科医生的先天优势,有助于对病人进行最合适的手术治疗。
急性下肢缺血的概念急性下肢缺血是指因下肢动脉突然阻塞引起的远端肢体肌肉、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病因病因主要包括两大类: 1. 急性动脉栓塞 :是指阻塞部位上游(心脏或近端主动脉)来源的附壁血栓、内膜斑块碎片等栓子脱落,随血流行进到与栓子口径相当的动脉分支处阻塞血流,引起远处组织缺血。 2.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是指在原有动脉慢性狭窄(动脉硬化狭窄、动脉支架内狭窄)或者外伤、压迫等的基础上在局部形成新鲜血凝块,造成血流通过障碍。 3.部分复杂性主动脉夹层也可表现为急性下肢缺血,值得警惕。 临床表现无论上述哪种病因,病人均可有患肢疼痛、麻木、苍白、无脉、麻痹等急性下肢缺血的典型症状(5P征)。 鉴别发病原因的意义对于尚存在挽救肢体可能的下肢动脉急性缺血,除了基本的抗凝、扩血管治疗之外,多数需要进行溶栓、取栓、祛栓等手术干预。而鉴别发病原因对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也将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 1.有房颤、心房粘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主动脉瘤等病史的病人首先考虑栓子脱落。病人多数缺乏下肢慢性缺血的病史。影像学表现为血管影的突然中断,较少看到动脉硬化狭窄征象。 此时阻塞血管的多数为机化栓子或动脉斑块碎片以及继发的新鲜血栓,这些机化栓子或斑块是无法被药物溶解的,只能通过物理手段(取栓)去除。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必将贻误治疗时机,导致惨痛后果。 2.如果病人没有明显上述容易产生栓子的基础疾病,并且年龄偏大,有慢性下肢缺血病史,则局部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更大。影像学上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动脉硬化狭窄征象。 此时,如果肢体缺血不严重(尚未危及肢体存活),可以置入溶栓导管进行接触溶栓。如果肢体缺血严重,则需要迅速去除血栓开通血流,具体方法包括导管取栓、机械祛栓等。 3.如果病人存在外伤、局部受压、动脉支架植入史,则血栓形成可能性更大。此时应根据缺血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合理选择溶栓或取栓,明显动脉挫伤的病人多数情况下还需开放手术或腔内支架植入修复受损动脉。 病例1、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女性,20岁,房颤并红斑狼疮病史,长期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突发右下肢疼痛、苍白、冰冷、麻痹两天。根据病史及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动脉栓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患肢功能完全恢复。 病例2、急性腹主动脉骑跨栓男,72岁,房颤病史,突发双下肢疼痛、冰冷、麻痹2天。CTA仅显示右髂总动脉开口以远未显影,无明显动脉硬化斑块。而体查发现双侧股动脉搏动均消失。排除CTA干扰,诊断腹主动脉骑跨栓,行双侧股动脉切开取栓。 病例3、腹主动脉瘤支架修复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男,69岁。突发左下肢冰冷、疼痛12小时。2年前因腹主动脉瘤行腔内支架修复术。CTA显示支架左髂支闭塞,诊断为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予以置管接触溶栓。
病史男性患者,67岁,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物一周”入院。CTA检查发现巨大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横径约9cm。 治疗方案由于瘤体解剖条件不利于腔内手术,且病人相对年轻、心肺功能良好,术前评估其可以耐受开放手术。经充分沟通后决定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 结果患者顺利康复,术后一周伤口拆线。复查CTA显示瘤体消失,人工血管形态理想,血流通畅。 总结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腔内支架修复术在腹主动脉瘤常规病例中表现出不差于开放手术的疗效,并且由于创伤较小而受到医患双方的大力追捧,已经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术式。 然而,腔内技术也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在非常规病例中(包括短瘤颈、瘤颈严重成角、髂动脉同时受累、入路扭曲或重度狭窄),腔内修复术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技术难题,需要结合各种非常规技术进行处理,故而在远期疗效上稍逊于开放手术。 本例病人不仅瘤颈严重扭曲(腔内治疗可能出现严重内漏),而且双侧髂总动脉均为瘤样扩张(需要用特别技术保留至少一侧髂内动脉),如强行进行腔内治疗,很有可能出现各种不想看到的问题。考虑到本例病人身体状况好、耐受力强、预期寿命长等情况,进行开放手术应该更合适。手术结果也肯定了当初的方案设计。 体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是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病史男,45岁,因“突发胸背部剧痛3小时”来诊,CTA显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治疗方案1. 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封堵内膜破口; 2. 为保证近端锚定牢靠,覆膜部分前缘紧贴左侧颈总动脉开口远侧,超过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 3. 于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植入平行祼支架,保证血流通过。 结果术后患者胸背痛消失,痊愈出院。术后一个月复查CT显示主动脉完全塑形,假腔消失。 体会B型主动脉夹层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以及伴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严重疾病。在腔内技术出现之前,只能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进行全主动脉置换。然而,接受内科治疗者往往在几年内发展为夹层动脉瘤,最终多数破裂死亡。而全主动脉置换手术创伤极大,技术要求高,只能集中在有限几个大中心进行,多数病人得不到这种救治;并且手术涉及到体外循环、内脏动脉及肋间动脉重建等技术环节,并发症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腔内技术的出现为这些病人带来了福音。因其操作相对简单、疗效确切、创伤极小,所以得以在大多数三甲医院开展,救治了不计其数的主动脉夹层病人。 然而,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效果面前,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虽然创伤小,但技术门槛仍然很高,术者应对疾病本身有深入的理解并且经过非常严格的技术培训和经验积累,同时针对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获得理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