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女性,67岁反复腰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10年,加重1月余。严重脊柱侧弯,椎管狭窄,骨质疏松,腰痛及腿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治疗后治疗后1095天术后4年复查,侧弯及后凸畸形矫正完全得到保留,术后3年间患者腰痛及下肢腿痛消失,完全恢复日常生活。治疗后30天2017年6月14日行脊柱侧弯矫形,截骨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1月复查,侧弯及后凸畸形完全矫正,患者腰痛及下肢腿痛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治疗前 32岁女性,L4/5椎间盘脱出,髓核重度向上游离。产后4个月,下肢腿痛难忍。 这种类型以往需要行开放手术甚至融合手术。考虑到患者年轻,和患者沟通后行椎板间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 治疗后 治疗后3天 术后3天复查核磁,游离的髓核完全被摘除干净。患者下肢腿痛症状消失。 治疗后0天 手术后即刻患者腿痛明显减轻,1公分切口,基本0ml出血,1个多小时解决战斗,患者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以后,如果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分为单纯髓核摘除术和腰椎融合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以及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成为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手术,而伴有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时,需要行腰椎融合手术,而腰椎融合手术目前也趋向于微创化,由以前的15cm左右的切口,目前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仅仅6-8cm就可以完成,而微创的Mis-TLIF手术,可以使切口最小达到3cm大小。一、开放手术优点:1.适应症广泛: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侧弯、脊柱肿瘤等均可采用开放手术的方法治疗;2.在直视情况下可清晰地暴露椎间隙及脊神经根,彻底清除病变节段的纤维环和髓核,对相应的椎管进行彻底减压,减少神经根的术中损伤;3.矫正椎间隙的高度,扩大局部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容量,从而间接对神经根和硬膜囊起到减压作用;4.减少局部病变节段的运动,防止假关节形成,促进植骨融合,提高融合率。缺点:1.广泛剥离双侧椎旁软组织往往造成创伤大、出血多,常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导致肌肉萎缩;2由于开放手术对人体组织的创伤较大,使用器械较多,进而产生相关的并发症,甚至可发生相关并发症。二、微创椎间孔镜手术优点:1.适应症相对广泛:能完成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症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在不断拓展。已经有医生可以熟练应用微创技术来治疗各种脊柱疾病。2.局部麻醉下的操作,可使患者保持清醒,手术中同患者交流,可避免严重医源性神经损伤;3.创伤小,切口<1 cm,术后瘢痕形成少、黏连轻,不影响再次手术;4.出血少,一般<20 mL,恢复快,术后1 d即可下床活动;5.并发症相对较少,再次手术返修率低于开放手术,大约在2%左右。6.最大限度保留手术节段椎体的活动度。缺点:1.术后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残余髓核压迫、硬膜和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出血、术后感觉异常;2.仅仅能够完成椎管的减压,非终极手术。必要时需要再次实施融合手术。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多年前已开始开展微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显微镜下髓核摘除、微创脊柱融合手术(Mis-TLIF),目前已成为浙江省首批脊柱内镜中心。当然,有部分病人病情严重,无法行微创手术时,为了达到满意的神经减压效果,开放手术有时也是必须的。骨科的优势在于:从保守治疗,到进一步的微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显微镜下髓核摘除,再进一步的微创脊柱融合手术(Mis-TLIF),以及最终的开放融合手术,都可以熟练完成,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疗方案。而不像疼痛科以及神经外科,只掌握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必然影响治疗效果。微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切口5mm左右,恢复快,局部麻醉。住院时间可缩短至2-3天。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每年完成椎间孔镜手术超过300例。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花费少,切口3-4cm左右,切除少量骨质,可安全切除椎间盘。目前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已熟练开展显微镜下手术。微创腰椎融合术(Mis-TLIF手术):伴有椎管狭窄,或者腰椎不稳定,腰椎滑脱,且患者年龄接近或超过60岁时,不适合行椎间孔镜手术时,可考虑行Mis-TLIF手术,出血少,通过肌肉间隙完成手术,平均出血量在200ml以内,辅助显微镜进行减压,更安全,出血更少。目前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每年行MIS-TILF手术超过250例。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微创脊柱外科专家团队:冯法博副主任医师(周一上午专家门诊647诊室,周二上午专家门诊445诊室)。欢迎有需要的患者前来门诊就诊。
在门诊,很多的病人都是因为颈部疼痛不适来就诊,还有些人是因为头晕、四肢麻木疼痛、行走不稳等症状来就诊,病人往往比较关心:我这得的是颈椎病吗?需不需要手术?颈椎病是不是治不好?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颈椎病都有哪些类型,大家可以按照类型来对号入座。颈椎病共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性颈椎病等六大类型,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症状:1、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疼痛为根性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期病人活动头颈部可以引起颈、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间痛重,影响休息。少数病人为防止触碰颈部加重症状,用手保护患部。慢性发病病人多感颈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2、肌力减弱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病人持物时费力,部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查体,以及颈椎核磁或CT来诊断。一旦诊断明确,治疗方法主要有:避免伏案,牵引,颈椎功能锻炼,理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等等。如果保守治疗6-8周以上,症状不缓解,或者虽然有缓解但是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我院可采用最新的显微镜技术及微创内镜技术来治疗此型颈椎病。二、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症状:1、症状初期为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症状反复,同时呈进行性加重。2、下肢运动障碍者(如无力、发抖、腿软或易摔倒),下肢感觉障碍者(如双足感觉异常、双下肢麻木),也有向时为感觉、运动障碍者。3、偏侧症状:出现于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如右臂发胀,同时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颤。4、有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者(如双足小趾及双手尺侧麻木);有短期内四肢陆续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者,如有一病人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后,次日出现左手4、5指发麻,第三天出现右手小指发麻,第四、第五天感到双下肢麻木、无力、抬腿困难、步态不稳。5、症状加重时可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如龟头部感觉异常、尿频、尿急排尿不尽、腰腿酸软、排例无力或便秘等。诊断同样主要靠临床症状,查体,以及颈椎核磁或CT来诊断。一旦诊断明确,脊髓型颈椎病应及时手术治疗,因为脊髓的耐受性差,一旦损伤,难以恢复,而且,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耐受性差,一旦遭受颈部外伤,瘫痪几率极高。同时,此型颈椎病严禁牵引、按摩及推拿,因为导致瘫痪的发生率很高。目前我科采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创伤小,恢复快,神经损伤的几率极低,安全性很高。三、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①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但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②面部症状: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眼冒金星等症状。③心脏病症状:心跳加快、心律率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④周围血管症状:因为血管痉挛,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还可见颈部、颜部和肢体麻木症状,但痛觉减退并非按神经节段分布。⑤出汗障碍:表现为多汗。这种现象可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或半侧身体。(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交感神经抑制也是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等。此型颈椎病多见于颈椎曲度变直或者颈椎反曲患者,治疗上多采取保守治疗,采取颈托制动、结合长期颈椎功能锻炼,并短期口服治疗眩晕等症状药物。四、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症状:(1)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部分病人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2)头痛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出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发头痛。(3)视觉障碍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此型颈椎病由于主要症状为眩晕,而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颅内疾病如脑梗、肿瘤、血管畸形等,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等疾病,故需要先去内科排除这些疾病,结合椎动脉造影等检查才能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五、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退变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多见。症状: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此型患者在门诊见到最多,多和长期伏案、看手机、姿势不良等有关,也有人称此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前期。诊断明确后多采取保守治疗,口服消炎止痛药、肌松剂、牵引、理疗、颈椎功能锻炼,改正不良坐姿等。六:混合性颈椎病:以上颈椎病,包括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综上所述,颈椎病包括很多类型,而且颈椎病极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比如肩周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等,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到门诊就诊,让专业的骨科医生为您检查,并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微创脊柱外科专家团队:冯法博副主任医师(周一上午专家门诊647诊室,周二上午专家门诊445诊室)。欢迎有需要的患者前来门诊就诊。
今年78岁的朱阿姨,前几天弯腰搬了一盆花,结果突然腰部剧痛,老伴急忙扶她上床,躺下后朱阿姨感觉疼痛有所缓解,然而一翻身腰部又痛起来。意识到情况不对,老伴带她急忙到省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就诊,接诊的医生先是给朱阿姨拍了一张X线,X线提示朱阿姨第12节胸椎压缩性改变。朱阿姨急忙问医生是什么意思,门诊接诊的医师解释道:脊椎的压缩性改变就好比是房子塌了,但是X线只能看出来是塌了,不能判断是以前塌的,还是刚刚塌的,根据您现在的症状,很大可能是新伤,而且可能和骨质疏松有关系。核磁可以很好的鉴别新伤还是旧伤,建议您做一个腰椎核磁,还要做一个骨密度检查看看有没有骨质疏松。我先给你配一些消炎镇痛药回去对症治疗一下。于是朱阿姨预约了一个胸腰椎的核磁,配了3天左右的消炎止痛药回家卧床。3天后核磁和骨密度结果出来,朱阿姨拿着结果,慕名到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冯法博主任的专家门诊就诊,冯主任耐心的给朱阿姨做了解释:您的核磁结果显示,第12节胸椎明显的骨髓水肿,压缩,是一个新鲜骨折。朱阿姨不解的问道:我又没有摔倒,怎么会骨折呢?冯主任笑着说:您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老年人的骨质和年轻人是不一样的,您看您的骨密度,T值只有-2.5,也就是代表有明显的骨质疏松,椎体里已经形成了蜂窝样的改变,无法承受很大的力量,所以您搬了一盆花这么轻的重量就骨折了。“那我应该怎么治呢?这么大年纪是不是治不好了?”朱阿姨急忙问道。“治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一个半月,适用于骨质疏松不严重,椎体压缩不明显,可以耐受长期卧床的病人,但是对于接近或者超过80岁的老年人来说,长期卧床难以耐受,照顾的亲人也不堪重负,而且会有很多内科疾病出现,比如肺炎,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等,对于78岁的朱阿姨来说,哪种并发症都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而且,您的椎体压缩还是较为明显的。”“那还有什么办法,开刀吗?我这么大年纪了,吃不消开刀啊,可我躺又躺不牢,吃了止痛药一翻身还是痛得要死,太痛苦了啊”朱阿姨一听急了。“还有一种办法,是做一个微创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快速、微创的新方法,患者当天就可以起床,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内科并发症,创伤小,疗效好,一般术后马上就可以缓解80%左右的疼痛,特别是翻身,起床就不会那么痛了。”朱阿姨还是不放心,又将信将疑的提了几个问题:1、那做这个手术贵么?医保能报销吗? 答:单个节段材料费2-3万多,根据是否需要使用囊袋价格有所差异,农保和医保都能报销。 2、我身体不大好,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能做么,风险是不是很大?答:这个手术一般采取局部麻醉,皮肤和肌肉、筋膜、骨膜都会充分的浸润麻醉,由于不采用全麻,所以麻醉的风险较小,手术出血量很少,所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一般控制较好不影响手术。这个手术有经验的医生来做,风险是很小的。 3、术后恢复快吗,多久可以出院?答:一般情况下第二天拍过X光片确认以后,都能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了,最快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 4、刀口大么,会不会出很多血,我身体很弱的? 答:每个洞眼缝一针搞定,一般单节段就2个洞眼,可以看看我手机里以前手术病人的刀口。手术当中出血一般在10-20ml左右,出血量很少。5、手术以后会再复发么?答:因为这个病基础在于骨质疏松,所以如果不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复发或者其他地方再骨折概率还是较高的。椎体成形术可不是“一锤子买卖”。听完冯主任的解释,朱阿姨放心多了,马上办理了住院手术,做了术前检查以后,第二天冯主任为朱阿姨做了微创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仅仅耗时半个小时,当天术后2小时,朱阿姨就带腰围起来上厕所了,感觉疼痛缓解了很多,起床,翻身都没有那么痛了。第二天,复查了X线,可以看到手术效果很好,骨水泥在椎体里弥散充分,朱阿姨已经可以带着腰围在病房里来回走动了,在用完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以后,朱阿姨办理了出院手续,高高兴兴回家了,当然,冯主任出院前还是嘱咐朱阿姨要至少服用半年左右的抗骨质疏松的药,根据骨密度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停药。手术后一个月朱阿姨到冯主任门诊复查,已和常人看不出异样,朱阿姨伸出大拇指说“真的不敢想象,一点都痛了,太神奇了”。浙江省人民医院自10余年前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术以来,累及完成微创椎体成形术超过2500例,居省内前列。目前年均完成微创椎体成形术逾350例。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微创脊柱外科专家团队:冯法博副主任医师(周一上午骨质疏松专家门诊647诊室,周二上午骨科专家门诊445诊室)。欢迎有需要的患者前来门诊就诊。
1、术后多久可以活动? 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四肢活动。术后次日即可戴好颈托坐起,如无头晕等不适可适度站立和缓慢步行。术后2天拔除引流管并复查拍片后,可逐渐增加下地活动时间。2、 术后采用什么睡姿比较好? 睡觉时可平卧或侧卧,平卧时颈部不要落空,枕头不宜过高,侧卧枕头要垫高,使颈部保持直立,不要弯曲或旋转。卧床时不要戴颈托。3、 术后颈托要戴多久? 颈托戴6-8周,佩戴时间过长不利于术后恢复。卧床不要戴颈托。4、 出院时如何回家? 出院回家短途可佩戴颈托后坐位乘车,长途尽量平卧(路途中需戴颈托)。5、 术后饮食有什么 要求吗?术后1周内进食松软食物。6、 术后多久换药和拆线?术后每3天换药一次,颈前路手术通常采用美容皮内缝合,无需拆线。如特殊情况需拆线在术后10天左右。术后保持手术切口处清洁干燥, 10天左右可以洗澡。7、 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是否正常? 手术目的在于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避免神经损害加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的时间。对于受压较重、病程较长或外伤导致症状的患者, 脊髓及神经本身可能已出现病变和损伤,手术并不能直接改变这些病变,术后的康复训练和高压氧等治疗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对于脊髓完全损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需要二期进行再次行后路手术。8、 术后什么时间复查? 一般常规术后1个月、 2个月、 3个月、 半年、1年、2年复查。如出现颈部肿胀、明显加重的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颈部疼痛、活动困难、发热等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9、 脊柱内固定是否需要取出?内固定对安检有无影响? 目前使用的脊柱内固定通常为钛合金材质,术后无需取出,行磁共振检查也不受影响。通常飞机安检不受影响,但出门时最好带一份出院小结复印件备查。10、 术后多久可以开始工作? 通常术后3个月可恢复工作,如工作比较轻松,时间较自由术后1-2个月也可适度工作,但不建议长时间使用电脑或进行重体力活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为腰痛伴坐骨神经痛,诊断需要症状、医生查体、影像学表现(CT、MRI)三合一来诊断。一旦诊断明确,接下来就是如何治疗的问题。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 卧床休息,配合药物治疗。一般推荐卧棕垫床(现在已不推荐卧硬板床)5-7天,症状有所缓解后,佩戴腰围下地。一般使用美洛昔康、甲钴胺、盐酸乙哌立松、加巴喷丁等药物,消除局部炎症刺激及神经根水肿,缓解症状为主,通常短期内难以达到根治。2. 物理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牵引治疗:物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包括红外线照射、电疗、热疗等方法,和推拿、针灸等治疗目的基本相同,也是以缓解病人症状为主,不是一种根治的方法。3. 手术治疗。如果前述保守治疗无效或者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或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等情况,则考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创伤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微创手术(微创椎间孔镜)和常规切开手术,包括单纯髓核摘除、髓核摘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等。当然,切开手术目前也可采用相对微创的显微镜下髓核摘除和微创融合手术(Mis-TLIF)。后面我会逐一介绍这些手术方式。根据病情发展的阶段,相应采取不同手段治疗,依次采用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及切开手术治疗方法的综合,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治疗。需要说明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恢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并且惧怕手术可能引起的神经损伤,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0%以上,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更是在1%以下,需要知晓的是,任何手术均有风险,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绝不是高风险手术,而是脊柱外科的常规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能治好一部分病人,但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法,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种疗法,也不能从主观上抵制某一种疗法。强调一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约80%可通过各种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只有少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一是盲目手术,二是拒绝手术。前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手术才能根除,从而不加选择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只要患者同意就手术治疗。这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非常严格,而手术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后者则把手术所带来的神经损伤等负面影响扩大化,认为手术坚决不能做,而一味保守治疗。应该说,有一部分手术适应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主要症状可以缓解,但总要遗留一些症状难以改善,而多数手术适应症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不能代替,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
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阶层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易于发生颈椎病。 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在坐姿上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保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线,对于伏案工作时间较长时,应在1~2小时左右,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左右转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其次,加强项背部肌肉的锻炼是预防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项背部肌肉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该部肌肉锻炼可延缓颈椎劳损退变的进程,减少骨刺对颈部的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方法是背靠墙坐着,抬头,以头枕部向后顶墙,头和身体并不动,只是肌肉紧张收缩,称作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时,颈项部的肌肉持续紧张3—5秒,放松休息3—5秒为1个周期,也就是1次。这样,每天锻炼100—200次,分3—5组完成。还可以俯卧床上,去枕,用力挺胸抬头,使头颈胸离开床面,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放下头颈胸部休息3—5秒为1个周期,每天锻炼50—100次,分3—5组完成。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当然,肌肉锻炼的次数和强度应以锻炼后颈部舒适没有酸痛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