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可能因为急性胆囊炎或者胆囊息肉进行了胆囊切除术。在我们医疗中心,患者术后第一天进清流食,大多数患者在术后第2或者第3天就出院了。但是出院之后回家应该怎么康复呢?临床中常常遇见患者出院之前问我们:医生,我是不是不能吃鸡蛋了?以后还会得结石吗?以后还能吃肉吗?等等等等。那么,出院的患者到底需要注意什么呢?1.切口换药,拆线。出院后每2天切口换药一次,术后7天根据切口情况决定是否拆线,换药及拆线可根据情况就近选择医院。2.饮食。这也是绝大多数患者关心的问题,由于身体突然缺失了胆囊,术后早期建议避免高脂饮食,因为早期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容易引起腹泻,出院后建议以软烂易消化,低脂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等,少食多餐,可以搭配腐乳,青菜,水果等,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正常进食无腹泻后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了,也可以吃鸡蛋肉类等。3.复查。虽然胆囊切除了,但是人体还是分泌胆汁的,胆汁还是会从肝脏分泌经过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还是有可能产生胆总管结石的,术后要定期复查肝胆胰脾超声及肝功,如果发现胆总管结石要尽早就诊处理,一般来说术后1个月可以门诊复诊,查肝胆胰超声,血常规及肝功,如果没有异常就定期复查,1年内无复发及异常后,建议每年定期体检复查就可以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身为一个肝胆外科的医生,胆囊结石,是一个门诊非常常见的疾病。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较高,女性是男性的2倍左右,大多数胆囊结石终身无症状,只有20%左右的人会出现胆绞痛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发现后就说,我没症状啊,就是体检发现的,这种很正常。典型的胆绞痛是右上腹疼痛,临床上也有很多患者是上腹正中疼痛,早期是按胃痛治疗的,所以当有结石,出现上腹痛的时候,也要考虑是胆绞痛,可能犯急性胆囊炎了。当人们知道自己有胆囊结石的时候其实大家考虑的问题都差不多比如:我为什么会得胆囊结石?用不用吃点药?能不能保胆取石?要不要做手术?做什么手术?等等我尽量用一篇文章来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也帮助大家对胆囊结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胆囊是什么?有什么用?胆囊位于人的右上腹,像一个气球一样能收缩扩张,只有一个0.2-0.3cm的开口(胆囊管),连接着胆总管,主要的功能是存储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这也是大多数患者的一个误区),肝脏分泌的胆汁存储到胆囊里,胆囊将这些胆汁浓缩备用,当人吃饭之后,就会刺激胆囊收缩,排空胆汁,混合着食物进入肠道吸收消化。我为什么会得胆囊结石?由于胆囊储存了大量浓缩的胆汁,而这些胆汁是需要食物的刺激才能分泌,所以,当进食不规律、不吃早饭的时候,浓缩的胆汁就容易形成胆盐结晶,进而形成结石,另外肥胖、高脂饮食、妊娠等等也会导致体内胆固醇升高,容易引发结石。胆囊就像一个水库一样存储着胆汁,按时吃饭,适当的进食肉类就会刺激胆囊收缩,对水库进行“放水”“清淤”,长期的高脂或低脂进食都容易产生胆囊结石。得了胆囊结石怎么办?要不要吃药,要不要手术,要不要保胆取石这其实都是胆囊结石的治疗。也就是发现有胆囊结石下一步怎么办?我们听听专家的意见。这个共识是中国胆道疾病的若干专家共同编写的,也是胆道疾病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简单的来说,发现胆囊结石,无论是否有症状,都推荐行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为什么不推荐做?“保胆取石”这个术式曾经出现过,但因为术后复发率高,很多患者术后很快再次复发结石,需要再一次经历全麻的手术,而且保胆术后的胆囊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所以这种术式已经不做推荐了。而所谓的药物溶石、冲击波碎石治疗等等,已被临床研究证明基本无效,共识也不做推荐。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比如急性胆囊炎当然要做手术。而对于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呢?是否要做还是有争议的。就是专家们也没达成统一意见。但是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所以有无症状均有手术指征。通俗点来说就是,有胆囊结石,就有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所以应该做,但不是必须马上需要做。如果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应该密切随访。既往的指南曾经对胆囊大小做过要求,也就是超过多大的结石才需要做,现在已经不做要求了,也就是说是否需要做手术和结石的大小无关。什么样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需要尽快做手术呢?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的患者。因为两者同时存在会刺激息肉,使胆囊息肉癌变概率升高,所以需要尽快手术。做完手术对身体会有什么影响呢?切了胆囊,是不是胆子就小了?对人体有什么损伤呢?其实胆囊只是胆汁的存储器官,胆汁是肝脏分泌的,切完胆囊,肝脏还是会分泌胆汁,还是会经过胆总管进入肠道参与消化,只不过刚切完胆囊后,部分人吃油腻的食物可能会拉肚子,一般术后一周新发腹泻发生率约为25%,术后三个月新发腹泻发生率约为5.7%,所以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即可。
1.肝囊肿的病因: 常见的肝囊肿有单纯性肝囊肿,潴留性肝囊肿。老年的肝囊肿,一般系退行性病变所致,中青年时期发生的“肝囊肿”一般系先天性胆管囊肿,其次为潴留性囊肿,多为肝内某个胆小管因炎症、水肿、癍痕或结石引起分泌及胆汁潴留而引起。 2.肝囊肿的临床表现: 肝囊肿是肝内一种常见良性病变,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达2—5%,囊肿大小差别较大,小的直径0.3—0.5cm,大的10cm左右,巨大者可占据大半个腹腔。可为单个,亦可为多个。中小肝囊肿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较大囊肿的病人常见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右肩酸痛等症状。若囊肿合并出血、继发感染时,病人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肝区疼痛等症状,巨大囊肿可影响到消化系统导致进食困难和不能平卧。肝囊肿治疗最佳4.0—7.0cm,穿刺硬化治疗一次可使囊肿消失,10.0cm以上者有时需行2次治疗囊肿才消失。 3.肝囊肿超声介入治疗适应症:大于5.0cm单发或多发的单纯囊肿,或者肝囊肿继发感染者,是适合超声介入治疗的。我们治疗的肝囊肿,最小3.5cm、最大20.0cm,均达到治疗的目的。 4.肝囊肿不治疗对人体有何影响:①小于5.0cm囊肿,对人体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治疗。囊肿增大至5.0cm以上,对肝组织压迫,使血管受压移位或变窄,影响肝脏供血。②囊肿继发感染、出血时形成脓肿。病人可出现肝区疼痛、高热、血象升高,影响全身健康,免疫力下降,极个别肝功能异常。③囊肿大于10.0cm以上,影响日常生活,若碰撞,挤压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威胁生命而需急诊外科手术。 5.肝多发囊肿与多囊肝是不一样的病,主要鉴别点是: 肝多发囊肿多囊肝病因多系中、老年退行性病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肝形态多正常肝脏大、形态失常囊肿数多个、散在分布 多而弥漫不均分布分布囊肿与囊肿之间是正常肝组织囊肿与囊肿无正常肝组织合并症可见常合并多囊肾约占50%6.超声介入硬化治疗肝囊肿很安全。 超声硬化治疗肝囊肿与手术、腹腔镜治疗肝囊肿相比,安全系数更高。一是麻醉用局部麻醉,大大降低了麻醉异外的风险,二是不切开腹腔,只用一根针在彩超直视下进入囊腔内,抽出囊液,注入硬化剂,病人完全清醒状态下,手术时间短,损伤极轻微,痛苦小,安全性高。7.超声介入硬化治疗不会复发,也不引起恶变。 只要按照规范作,保证硬化剂浓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复发,我本人经近10年的治疗经验来看,只2例复发的病例。若肝囊肿只穿刺抽液,不注入硬化剂或注入硬化剂量不够,会复发。肝囊肿不会引起恶变,但有囊肿性质的肝癌或肝脏囊腺癌。 8.肝脏脓肿也可超声介入治疗。 肝脓肿、膈下脓肿、肝囊肿继发感染形成脓肿等也是超声介入的很好的适应症。脓腔形成后要及时治疗,否则脓腔破裂,脓液流入腹腔,造成对病人更大危害,甚至危及生命,需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什么是黄疸? 黄疸,医学术语又称高胆红素血症,轻度时可能难以发现,最先出现的表现是尿色加深,然后出现眼巩膜泛黄,这时家人或朋友可能会首先发现,问你怎么眼睛黄黄的;然后再出现皮肤黄染,并伴有皮肤瘙痒感,自觉不自觉的挠抓,这就说明你可能有黄疸了。当然,是否真是黄疸,还是血检验最可靠,正常成人血清总胆红素值为3.4~17.1u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为0.6~0.8umol/L,间接胆红素为1.7~10.2umol/L。由于巩膜、皮肤、指甲床下和上腭含有较多的弹性蛋白,对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极易黄染。胆红素水平在17~34umol/L之间时,肉眼难以看到巩膜与皮肤的黄染,成为隐形黄疸。当胆红素水平超过34umol/L以上,肉眼可观察到组织黄染,称为显性黄疸。当然,这些数值也只是一个参考,而且各医院检验正常值也可能稍有差异,有时总胆红素值稍微比正常上限高也不一定是病理表现,还需要医生综合全身情况和其它指标来分析才能判断是否黄疸。黄疸是怎么产生的?黄疸只是疾病的表现症状,不是疾病本身,那黄疸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胆红素的来龙去脉吧。人体每日产生250~400mg的胆红素,80%以上来自于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体内的吞噬细胞系统识别吞噬,释放出血红蛋白,通过分解代谢生成胆红素再释放入血。胆红素进入血液后与清蛋白(相当于快递小哥接活)结合,这种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由清蛋白负责运输到肝细胞膜血窦域再分解游离出胆红素(快递小哥交货给买家——肝细胞),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中与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结合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内质网加工厂加工一下成为直接胆红素),然后再由肝细胞分泌胆红素进入胆小管,再逐步进入更大一级肝胆管,最后汇集到肝总管经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代谢过程(小的输送管道输送到大的输送管道一步步集中进入市场)。直接胆红素进入肠道后,又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还原呈胆素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并经空气氧化生成棕黄色的粪胆素,是粪便的主要颜色来源。少量胆素原(10%~20%)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再回到肝脏,然后大部分又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小部分随尿排出,尿胆素原被氧化后形成尿胆素,是尿液的主要颜色来源。黄疸的原因?了解了胆红素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理解黄疸就容易多了,通俗的原因无非三大方面:胆红素来源过多,发生在胆红素进入肝脏之前,又称为肝前性黄疸,临床最常见的就是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生成的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血中间接胆红素浓度增高。肝脏加工不足,属于肝细胞本身功能不足的原因,所以又称为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黄疸型肝炎:甲肝、乙肝和丙肝各型肝炎发作都是如此;肝硬化、肝脏肿瘤等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降低。胆红素排出障碍,因为是肝脏排出胆红素受阻,发生在肝细胞加工处理之后,又称为肝后性黄疸,也就是广义上的阻塞性黄疸,也称梗阻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有各种胆管狭窄性疾病、胆道结石、胆管炎、肝脏和胆道肿瘤以及胰头、十二指肠肿瘤等。胆道完全梗阻时,胆红素不能排入肠腔,粪便中因无胆素而呈灰白色似陶土样。出现黄疸怎么办?出现黄疸怎么办,依据黄疸原因不同,诊治的医生分科也不同,例如溶血性黄疸需要看血液科;肝细胞性黄疸往往是消化内科或肝病科;而阻塞性黄疸主要属肝胆外科主治。医学科普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知识,即使知道了相关理论知识也不是就能看病的,尽管以上说了那么多黄疸的知识,真正遇到黄疸,估计病友们还是很茫然不知所措的。一个原则就是发现黄疸,毫无疑问看医生!有问题看医生是最正确的做法,并且首先就是找你身边的就近最方便的正规医院医生看,很多问题在当地就能及时解决。即使有些疑难病例一时不能确诊或治疗,当地医生也会给你再往上级医院怎么看提供非常有益的建议,比如该挂哪个科、预计是否需要手术等,然后带上你已做的检查检验资料,按当地医生的建议一步到位挂号诊治。会比你一开始就往大医院跑,毫无目标,挂号不对一个一个科转,反而耽误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不正确的做法是自己上网百度或买书看,更不对的就是自己找偏方,这样做可能会耽误疾病的诊治时机,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正确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会对接诊医生给你的正确建议产生疑问和抵触。本文系冷建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胆囊息肉,又称胆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选择吃药还是手术治疗? 一些消炎利胆药物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有些小于 5 mm 的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消除有一些效果。 然而,对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而言,药物并无任何效果,应定期检查超声,观察有无息肉大小或形态的变化;如果有手术指证,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其实,对于一些患有细小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患者而言,在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使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胆囊息肉也可以逐渐消失。 其实,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以不手术,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上次谈到如果胆囊已经有了明显的炎症和结石,而且又有发作的症状,但是只将结石取出,而保留炎症明显的胆囊,将会有什么后果?作为一名从事肝胆外科临床的医生,我以自己30多年的经验明确地告诉大家,那将可能出现以下三种严重的后果:1.慢性炎症会经常发作,仍然会折磨大家。从某种角度讲,人体在一定程度上对胆囊结石能够抵抗和耐受,保持一种平衡,既没有明显的胆绞痛发生,也没有明显的胆囊炎症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静止性结石”,如果属于这样的情况,的确不需要积极的治疗,更不需要手术。但是一旦有发作,说明身体与胆囊病理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已占据上风,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取结石保留胆囊,可以说是“养胆为患,贻害自身”;2.因为慢性炎症致使胆囊功能减弱,胆汁排空障碍,很大一部分人将会重新长出胆囊结石。坦率地讲,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经通过做过保胆取石手术的临床观察,尽管手术都很成功,但是相当多的病人2-3年后又陆续出现结石复发的情况,这种教训记忆犹新,这是我们坚决反对保胆手术的原因之一;3.如果胆囊慢性炎症长期存在,而且逐渐加重,尽管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但有可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导致胆囊肿瘤性的病变。目前在我国胆囊肿瘤发生率逐年增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慢性炎症和结石的不良刺激导致。因此,请大家切记,如果胆囊炎胆囊结石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手术,那么手术的方式一定是胆囊切除手术,绝不是保胆取石手术!本文系郝胜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