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治疗 SLE 疗程长,应注意保护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建议避免使用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影响较大的地塞米松等长效和超长效激素。长期或大剂量或不规范使用激素,可诱发及加重感染,导致骨质疏松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消化道溃疡,神经精神失常,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水钠潴留,低血钾,青光眼,库欣综合征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激素应用的不良反应与其剂量和疗程相关,需要定期观察评估,保证疗效与安全性,提高 SLE 治疗存活率及预后。
SLE 患者妊娠的禁忌证:过去 6 个月内严重的 SLE 复发,如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等;虽接受治疗但有严重先兆子痫或 HELLP 综合征;严重肺动脉高压(预计肺动脉收缩压 >50mmHg 或出现症状);严重限制性肺疾病(用力肺活量<1l);< p="">慢性肾衰竭(血肌酐 >247.8umol/L)。妊娠前及妊娠期患者激素的应用;妊娠前无重要脏器损害,病情稳定 1 年或 1 年以上,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停药半年,激素仅用泼尼松≤10mg/d 维持时不影响妊娠。妊娠期间应慎用激素,应用最低有效剂量,最好泼尼松<20mg/d。如出现病情活动时,重度危及生命则需立即终止妊娠。如病情评估后仍可继续妊娠,则酌情加大激素剂量(泼尼松≤30mg/d),建议使用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不推荐使用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妊娠 3 个月内使用激素可能增加胎儿唇腭裂风险,因此不推荐妊娠 3 个月内使用中高剂量激素。长期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在分娩时应使用应激剂量。疾病复发时可考虑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妊娠后期,为促进胎肺成熟,可选用地塞米松。哺乳期,泼尼松 20-30 mg/d 时相对安全,建议服用激素后 4h 以上再哺乳。补充钙和维生素 D 至哺乳期结束。胎儿狼疮综合征中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处理:胎儿狼疮综合征最常见的心脏表现为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氟化激素(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经胎盘给药能改善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胎儿的生存率,但这些药物也带来更高的宫内生长迟缓和早产风险。预防抗磷脂抗体引发的病态妊娠:约 1/4-1/2 的 SLE 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暴露于抗磷脂抗体的 SLE 患者妊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态妊娠的风险增加。抗凝治疗是最主要的预防手段,激素与阿司匹林联用可降低病态妊娠风险,但要考虑母体并发症的发生。
对狼疮危象,通常需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以帮助患者度过危象。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是指甲泼尼龙 500-1000mg,加入 5% 葡萄糖 100-250ml,缓慢静脉滴注 1-2h,每天 1 次,连续应用 3d 为 1 个疗程。如狼疮危象仍未得到控制,可根据病情在冲击治疗 5-30d 后再次冲击治疗。冲击治疗后需口服泼尼松 0.5-1mg·kg-1·d-1(甲泼尼龙 0.4-0.8mg·kg-1·d-1),疗程约 4-8 周。病情控制后激素应逐渐减量,直至达到控制病情的最小剂量,以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对重症神经精神狼疮,包括横贯性脊髓炎在内,在排除中枢感染的情况下,可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10mg/ 甲氨蝶呤 10mg,每周 1 次,共 3-5 次。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只能解决急性期的症状,后续治疗必须继续应用激素,并与其他免疫抑制剂配合使用。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包括有无感染、消化道出血、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1、SLE 病情严重程度及狼疮危象的定义轻型 SLE:指 SLE 诊断明确,重要靶器官(包括肾脏、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未受累。中、重型 SLE:指有重要脏器受累并影响其功能。肾脏受累: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受累:抽搐、意识障碍、昏迷、脑卒中、横贯性脊髓炎、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精神症状、脱髓鞘综合征;消化系统受累: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炎、急性胰腺炎;呼吸系统受累: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等;心血管系统受累:心包填塞、心肌炎等;其他:皮肤血管炎、严重皮肤损害、肌炎等。狼疮危象的定义:危及生命的急重症 SLE 称为狼疮危象,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溶血性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粒细胞缺乏症;严重心脏损害;严重狼疮性肺炎或肺泡出血;严重狼疮性肝炎;严重血管炎等。2、 轻型 SLE 的治疗轻型 SLE 的治疗,激素并非首选治疗药物。首先应用非甾体消炎药、抗疟药等,治疗无效后可考虑使用激素。治疗皮肤黏膜病变可短期局部应用激素,但面部应尽量避免使用强效激素类外用药,即使使用也不应超过 1 周。激素(泼尼松≤10mg/d,或甲泼尼龙≤8mg/d)有助于控制病情,通常副作用较小。3、中度活动型 SLE 的治疗中度活动型 SLE 的治疗一般分为 2 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建议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诱导缓解治疗:激素用量通常为泼尼松 0.5-1 mg·kg-1·d-1(甲泼尼龙 0.4-0.8 mg·kg-1·d-1),晨起顿服,如需控制持续高热等急性症状时可分次服用。一般需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诱导缓解治疗 4-8 周后,激素以每 1-2 周减原剂量的 10% 的速度缓慢减量,减至泼尼松 0.5mg·kg-1·d-1(甲泼尼龙 0.4mg·kg-1·d-1)后,减药速度依病情适当减慢。如病情允许,维持治疗剂量:泼尼松<10mg/d(甲泼尼龙 <8mg/d)。在减药过程中,如病情不稳定,可暂时维持原剂量不变或酌情增加剂量或加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4、 重型 SLE 的治疗重型 SLE 治疗尤其强调个体化方案,并需要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重型 SLE 治疗也分 2 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诱导缓解:激素用量通常为泼尼松 1 mg·kg-1·d-1的标准剂量(甲泼尼龙 0.8mg·kg-1·d-1),晨起顿服。Ⅲ型、Ⅳ型、Ⅴ+Ⅲ型 /Ⅴ+Ⅳ型狼疮性肾炎可考虑静脉滴注甲泼尼龙 500-1000mg,连续 3d 冲击治疗。维持治疗:病情稳定后 2 周或疗程 8 周内,激素以每 1-2 周减原剂量的 10% 的速度缓慢减量,减至泼尼松 0.5mg·kg-1·d-1后(甲泼尼龙 0.4mg·kg-1·d-1),减药速度依病情适当减慢。在减药过程中,如病情不稳定,可暂时维持原剂量不变,或酌情增加剂量或加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可选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霉酚酸酯、环孢素、他克莫司等。环磷酰胺是治疗重症 SLE 的一线药物之一,尤其是重症狼疮性肾炎和血管炎患者。在狼疮性肾炎的诱导缓解治疗巾最为经典的方案为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方案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方案。ACR 方案:静脉滴注环磷酰胺(500-1000mg/m2,每月 1 次,共 6 次,随后每 3 个月重复 1 次,共 2 年)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500-1000mg/d,连续 3d),之后序贯泼尼松治疗(0.5-1.0mg·kg-1·d-1,逐渐减量)。这一方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方案演变而来。EULAR 方案:静脉滴注环磷酰胺(500mg,每 2 周 1 次,共 6 次)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0.5-0.75mg/d,连续 3d),继之泼尼松 0.5mg·kg-1·d-1,4 周后逐渐减量,4-6 个月内减至泼尼松≤10mg/d 维持。
激素的用法包括全身应用(静脉注射和口服)和局部应用(局部皮肤外敷、关节腔注射、眼内注射等)。根据病情需要,激素可选择晨起顿服、隔日给药或每日分次给药。激素可分为 4 个剂量范围:小剂量:泼尼松≤7.5mg/d(甲泼尼龙≤6mg/d);中剂量:泼尼松 7.5-30mg/d(甲泼尼龙 6-24mg/d);大剂量:泼尼松 30-100mg/d(甲泼尼龙 >24-80mg/d);冲击疗法:甲泼尼龙 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 3 d。激素剂量越大,疗效越显著,同时副作用也越大。激素犹如一柄双刃剑,如何在追求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诱导缓解和长期维持治疗,起始剂量应该足量,之后缓慢减量,长期维持;评估 SLE 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是否存在激素使用的相对禁忌证,对存在相对禁忌证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严格评估使用激素的必要性;对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建议使用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治疗期间观察疗效,评估脏器功能;监测激素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中,常见的最直接的就是关节的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给患者带来的身体痛苦,也是关节的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除了造成关节的疼痛外,还造成关节的肿胀、僵硬、屈伸不利、强直和畸形,这些都严重影响类风湿患者的日常活动。因此,当我们接受治疗的时候,对疗效的第一诉求就是止痛、改善关节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 能够在类风湿治疗中,起到“立竿见影”止痛效果的首推激素类药物,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某些生物制剂,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起到明显的止痛、恢复关节正常功能的作用。专科医生的合理治疗,包括正确使用激素,我们不要盲目排斥;非法医生的“自制药物”中,往往非法添加激素,以取得“神奇”疗效,让患者对他的药物产生信心和依赖,他好继续“挣钱”。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也有比较好的消炎和止痛效果,能够很好的改善类风湿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在类风湿的治疗中,联合药物使用方案,有这类药物。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治标”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是需要标本兼治的,改善关节的疼痛症状,是最典型的“治标”。然而,这个“标”治不好,很容易影响到患者对医生和治疗的信任,患者们认为:不痛才是“硬道理”。然而,类风湿的治疗和康复中的“硬道理”不是只有这一个,还有其它两个可能更重要,但是有时候却被忽视的问题:阻断病程和副作用监测。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它独特的病理发展过程,消除关节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并不意味着类风湿被控制得很好,被治疗得很好;考察类风湿的治疗,还要看一个“硬道理”:类风湿病程进展的阻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人的身体最大的危害,在与它对骨质造成的破坏,这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被很好控制前提下,缓慢发展的一种病理进程,是一种渐进性的过程——持续发展,越来越严重,甚至不可逆。这个病理发展,有可能在止痛类药物存在的情况下,被掩盖。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单纯的“不疼痛”,不意味着骨质破坏被抑制;“不疼痛”的同时,很可能炎症还存在,只要炎症存在,就有可能存在那个破坏骨质的病理过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是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治疗炎症的同时,必须纠正免疫问题,这就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药理研究证明,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减缓骨质破坏的功能,所以,免疫抑制剂被称为“改善病程”药物。这是一类“治本”意义上的药物。 考察免疫抑制剂的疗效,需要借助检查指标——与类风湿相关的免疫指标下降,就是最直接的证明;间接的证明,是炎症被控制的情况,不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关节仍然保持比较正常的活动,没有明显的疼痛感受。同时,X片表现出骨质的稳定。 因为药物副作用存在的现实,治疗中必须把副作用监控放在重要位置,治好了疾病,却吃坏了肝肾,也不是类风湿治疗的目的。安全控制毒副作用,同样是类风湿治疗中的“硬道理”。有人认为西药副作用大,害怕使用,是不必要的。一个西药在上市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毒副作用研究和临床观察,使用剂量的确定,有科学的依据,只要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正规的监控,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许多药物使用方面的问题,与患者的不规范用药、自行用药、疏于检查,关系很大。 理想的类风湿治疗效果是安全有效,然而现实中实现起来就不这么“理想”了,类风湿的治疗中,往往是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一部分是患者的个体差异,一部分是医疗环境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地把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轻易归到“类风湿是疑难病症,难治疗”、“不死癌症”等等。
难治性痛风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数年后、出现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石,常规量降尿酸药难以使血尿酸达标的痛风。临床上,难治性痛风患者越来越多见,临床医师易忽视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重要性。 一、难治性痛风应受重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男性和女性分别达1.26%~1.59%和0.3%~0.36%,而难治性痛风约占痛风总人数的1%,如在美国约610万例的痛风患者中,难治者约有5万例左右。难治性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难以达标,关节炎反复发作而对常规镇痛药疗效不佳,多伴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肾功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持续达标”治疗的提出 “持续达标”含“持续”和 “达标”两层含义,“持续”指降尿酸的持续,疗程需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病程越长,体内痛风石越多,降尿酸持续时间可能越长。“达标”即“达到血尿酸控制标准”,对于一般的痛风而言,理想的血尿酸目标值为<6mg becke="">8mg/dl的756例痛风患者用非布索坦120mg/d 1年使血尿酸持续达标后,因痛风急性发作所需治疗的患者比例从23%降至6%。(2)痛风石溶解快。血尿酸水平与尿酸结石溶解速率呈线性负相关,达标治疗后有助于痛风石的快速溶解。血尿酸在6.1~7mg/dl、5.1~6.0mg/dl、4.1~5.0 mg/dl和<4 mg/dl痛风患者的痛风石溶解速度分别为(0.53 ± 0.59)mm/月、(0.77±0.41)mm/月、(0.99 ± 0.50)mm/月和(1.52 ± 0.67)mm/月。(3)有助于减慢肾功不全的进展。如采用高剂量别嘌呤醇治疗伴慢性肾功不全的痛风患者使血尿酸持续达标后,肾功恶化需长期透析患者的比例从46.1%(对照组)降至16%。(4)改善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针对25,090例痛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连续服30d以上的别嘌呤醇可使伴心衰痛风患者的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调整后的RR值分别为0.69和0.74) 。 三、尿酸“持续达标”的策略 对于难治性痛风患者,首先要强调非药物疗法,并贯穿治疗的始终,如严格控制高嘌呤饮食、软饮料和果糖,禁饮啤酒和白酒,多饮水(饮水量应使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和碱化尿液(使尿pH值维持在6.2~6.8)等。另外,药物疗法中有不少需强调的地方。 1.关于已有药物的剂量 多数临床医师使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醇的常规剂量为300mg/d,其主要目的是避免致死性过敏综合症的发生等,然而,多数研究显示,长期中低剂量的别嘌醇并不能降低致死性过敏综合症的发生,且降尿酸疗效不佳,不过,从低剂量如50~100 mg/d起始用药,逐步增加剂量可能降低致死性过敏综合症的风险,但最高剂量可达800~900mg/d 。在高剂量下,疗效明显增加,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同样,其他降尿酸药如苯溴马隆等在严格监测不良反应的基础上,也可从小剂量逐步增加剂量,最终也可超过常规剂量,以使血尿酸达标。 2. 提倡用“一箭双(三)雕”药 不少药物在降血压、降血脂和(或)降血糖同时也能降低血尿酸,而有“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的作用。氯沙坦和非诺贝特在分别降压和降甘油三酯的同时,可通过促进尿酸排泄而使血尿酸降低15%~30%,它们还分别有增高尿pH 值不增加尿路结晶及有抗炎特性而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优势,分别适于合并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痛风患者。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同时,也可通过抑制尿酸合成而使血尿酸降低6.4%~8.2%,适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痛风患者。卤芬酯和Arholofenate在降糖和降甘油三酯同时,还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尿酸排泄而使血尿酸降低15%~29%,适于同时有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痛风患者。 3.也要讲联合用药 对于单一用药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通过联合用药提高降尿酸效果。联合用药的方式主要为促进尿酸排泄药与抑制尿酸合成药间的联合,如稳定剂量下的别嘌醇(200~600mg/d)分别与苯溴马隆(100 mg/d)、丙磺舒(0.5g/d)或RDEA594(200~600mg/d,第二代促尿酸排泄药)的联合降尿酸作用均明显优于单用别嘌醇,RDEA594(600mg/d)与非布索坦(40~80mg/d)联合降尿酸作用也明显优于单用非布索坦。当然,也可以有其他方式的药物联合,如两种抑制尿酸合成药间的联合,别嘌醇(100~300mg/d)与嘌呤腺苷磷酸化酶抑制剂BCX4208(20~80mg/d)联合比单用别嘌醇使更多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达标,并随两种药物剂量的增加而达标率增加。以上这些药物还可与那些降尿酸作用相对较弱的“一箭双(三)雕”药物联合。 4.对新型降尿酸药的期待 (1)抑制尿酸合成新药——非布索坦。非布索坦的降尿酸作用明显强于别嘌醇,服用3~5年仍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适于有尿结石不能充分水化、尿酸产生过多、促尿酸排泄药有禁忌及别嘌醇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2)第二代促尿酸排泄药——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剂RDEA-594。该药的突出特点是肝毒性很小,其疗效与别嘌醇相当,对轻中度肾功不全者有效,诱发肾结石风险极低,无严重不良事件。(3)促进尿酸分解新药——普瑞凯希。该药降尿酸和溶解痛风石的速度快,可用于传统降尿酸治疗无效的成年难治性痛风患者。不过,价格昂贵、输液反应和使用初期痛风的频繁发作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总之,难治性痛风治疗较为困难,无论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降尿酸药,越早达标,越持续达标,则预后越好,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难治性痛风降尿酸治疗早期,需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一方面,对于首次用降尿酸药者,应从小剂量逐步递增剂量;另一方面,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mg,tid)或非甾类抗炎药来预防急性发作,无效者可用生物制剂包括和抗白细胞介素-1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制剂,减轻关节发作带来的痛苦,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鉴于风湿类疾病确切病因不明,现阶段还没有特效的有效根治药品,中医重在辩证调理,起效相对较慢,西医疗效确切,相对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中西医联合引起了众多医家重视和摸索,各取所长视为一种良策。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 1、改变了西方医学只重分析、重局部的研究方法,开始把局部和整体、静态和动态、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研究人体各个器官或疾病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过程,逐步揭示人体生命和疾病过程的内在规律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病变可单一或同时累及多脏器。西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与激素、环境、感染、免疫和遗传有关,主要特点是B细胞功能亢进,T细胞功能减弱。中医有两种论点,一种观点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为其主要的病因病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机体营卫不调,气血失和,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病。中西医治疗则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一般而言,在急性发作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同时辅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之药。由于该病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为减少柯兴氏征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负面效应,给予养阴药。以健脾补肾药减少免疫抑制剂造成的骨髓抑制、性腺损害和胃肠道不适症状。由于该病缠绵数年,临床多表现为气血瘀滞,治法则以理气疏肝、活血化瘀为主。当病情减轻时,则加强益气养阴,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有利于顺利递减激素,最后大补脾肾以巩固疗效。 2、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弥补了中医的缺陷,开拓了现代医学的新领域,解决了诊断、治疗、预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医学技术向着自动化、高速、精确、高效、简便、无创伤等目标前进。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医就已将关节炎或关节痛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三大类型。但直到如今,如果仅仅靠中医理论就无法区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就无法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尽管华佗医术高明,但凭着一把利刃要给曹操行开颅手术,现在看来曹操杀他也不无道理。 3、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呈现出系统化趋势。一方面向微观深入由个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甚至量子水平进行精细的分析研究,并用之解释整体的功能和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向宏观扩展从机体向各个方面发展,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如宇宙医学、环境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时辰药理学等新学科。中西医的有机结合,逐渐揭示了人体不同层次的辩证关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从微观角度人们已研究到免疫细胞亚群和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的Ⅱ类分子结构。从宏观角度,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种族发病率高,也发现了贫困、低文化程度的人患病率较高的现象,人们注意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性生活障碍问题。并且要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要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对待病人的治疗,除了医护工作者以外,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康复医生、家庭与社会等行业都有义务和责任,充分体现了人的整体性特点。 4、增加了疾病诊治的手段和内容:它不仅包括中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还包括了合理营养、体育疗法、控制应激、心理疗法、适应社会和各种养生疗法等多种非技术治疗手段。 5、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系更加强调患者的医疗权利,尊重患者的医疗需求和尊重患者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把患者视为社会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生病的机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以前被劝戒避免生育甚至结婚,这种劝戒的确有违人性,系统医学则通过各种措施使患者结婚生育的权利得以保障。很多风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肌肉疼痛和残疾,使性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系统医学则给予适当的关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生活的乐趣,融洽了夫妻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肯定刘湘源 在我从事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有效的风湿病应为干燥综合征。最初只是一种临床经验,但最近从最新一期的《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八期49页)读到一篇文章(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的文献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看法。再查看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董振华教授的好大夫网站,发现患者评价度最高的疾病是干燥综合征,而该教授就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因此,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推广。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的文献荟萃分析》是贵阳中医学院的候雷教授所写,他检索了近10年国内发表的17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总数为1222例。通过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中药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可增强临床用药耐受性和安全性。 在西药方面,所用药物包括环戊硫酮、必漱平、强的松、羟氯喹、甲氨蝶呤、转移因子、维生素C、B和E、人工泪液及环磷酰胺等。而中药包括帕夫林、参麦注射液、润燥方、加味参麦地黄汤、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滋阴活血方、加味参麦饮、血府逐瘀口服液及自拟方。 以上资料和信息也许对临床医生有一些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