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影响。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还要根据血糖结果具体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1、张大爷糖尿病5年了,对糖尿病不可谓不重视,自己买了个血糖仪经常测血糖,监测血糖结果都显示空腹血糖都在6-7mmol/L之间。日子一天天过去,一月前在某糖尿病刊物上读到“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都要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因此,上周就来我们科抽血查了,结果发现糖化血红蛋白8.5%,很高。马上我又给他测了一下餐后血糖,餐后血糖有13.8mmol/L。因此,我们就帮张大爷分析,他平时仅仅查空腹血糖,而不查餐后,监测血糖不够全面。目前,研究证据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影响较大;当在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当大于8.5%时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2、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由于自身胰岛功能的缺失,导致虽然使用外源性的胰岛素,但是血糖波动很大,甚至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3、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因此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总之,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4%~6%:血糖控制正常。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一天上午,临近下班了,诊室里进来了五六个人,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老太,老太满面愁容,唉声叹气,于是我就问“怎么了?”家人说,老太近日吃不下,没力气,在当地医院已经看过几次了,但是,越看越不好了”。于是,我又问,老太原来有什么病吗?家人说“老太原来有高血压,最近因为头晕,去医院检查,发现血压升高了,就给她加了一颗药”,我问“什么药啊?”家人给我看了一下手机里存的药瓶图,我一看,原来是“引达帕胺”,顿时我明白了,很有可能是药物导致的低钾血症了。于是,我说,现去查一下血吧。等血检报告出来,完全证实了我的判断,确实是“低钾血症”了,血钾只有“2.6mmol/L。于是告诉病人,停用“引达帕胺”,换用我给她开的降压药,告诉她,她的不舒服的情况就是由于这个“引达帕胺”所致。同时让她服药一周再来复查。一周后,病人复查血钾4.3mmol/L,已经恢复正常了,而我只是该换了降压药。因此,服用引达帕胺降压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病人的“血钾”。
陈先生是一位有着5年糖尿病病史的70岁的老人。前一段时间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前往市里某大医院住院治疗。出院时,注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每天注射四次“三短一长”。陈先生几乎每天都在测血糖,他发现空腹血糖高了,就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10天前来我这里就诊的时候,胰岛素剂量:诺和锐早14,中16,晚14;睡前长秀霖40。来就诊那天,他空腹,于是我让他查了一个空腹血糖为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根据这两个数值,我判断他胰岛素使用可能过量了,而且病程中可能存在低血糖、高血糖反复波动,于是,我先让他把胰岛素剂量调整为:早12,中8,晚10;睡前20。另外再增加二甲双胍500mg一天两次。我告诉他,这样调整剂量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三天后测一下血糖,一周后,来复诊前一天测一下全天血糖谱。今天,他刚走到门口就高兴地对着我一个劲地感谢。然后把他昨天测的血糖给我看,我看了一下空腹血糖7、餐后血糖在8-10之间。他说“袁医生,太谢谢你了,你帮我调整了胰岛素,用量少了,血糖反而好了,真是太谢谢了”。从这个病例,我体会到,糖尿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版权归袁群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低血糖 高血糖 糖尿病 袁群 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骨质疏松,痛风、内分泌紊乱导致肥胖、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已关注 相关推荐 高血糖饮食禁忌有什么? 尿糖和血糖,谁才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七招帮你搞定高血糖 全部回帖 0
对于糖尿病患者,观察血糖控制是否有效要看三项指标:1、自行监测指血血糖是否达标;2、3-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3、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动态血糖。这三者就是所谓的血糖“点、线、面”的达标。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前两天看到一位美女给我的好评,总想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收到好评的快乐。 这位美女治疗痘痘已经有近10年来,多方求医,始终无法改善,用了很多外用及内服药物。来就诊时,脸上满布红色小痘痘,面部部分皮肤坑坑洼洼,病人非常苦恼。听说我治疗痘痘效果不错,于是慕名而来。经过近一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症状明显减轻,面包皮肤的坑坑洼洼也有明显改善。 从我治疗痘痘的近20年经历中体会,中西医结合治疗痘痘疗效确切。
今天,来复诊的一个肥胖的小姑娘,通过中西药综合管理,今天来告诉我,她10天已经瘦了有4.5Kg了。她的治疗效果,让我在诊治“肥胖”的信心又增加了几分。感谢胖朋友对我的信任。
今日阅读《伤寒论》体会如下: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机:营卫不调,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恶寒、无汗、,脉浮紧。病机: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表郁轻症:患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又称风寒表证。
想必近期很多人都观看了“恋爱先生”这部电视剧。从医生的角度看,这部剧中有很多饮酒的场景,所谓解忧、消愁、高兴、悲伤、寂寞,统统都离不开酒。饮酒对健康来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下面就给大家聊聊“酒”。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酒的种类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药酒等。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1、适量饮酒能降低冠心病与心衰风险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法国人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健康,但他们的心血管发病率比较低。原因可能是:法国人喝葡萄酒多,红葡萄酒含有一种被称为槲皮酮的植物色素成分。这种色素具有抗氧和抑制血小板凝固的的双重作用,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与人体血液畅通,因此不易导致心脏缺血,所以经常饮用红葡萄酒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荷兰一医生观察805名男性发现,常饮红葡萄酒患心脏病的危险会降低一半。白葡萄酒虽与其"同宗",但因在酿制过程中槲皮酮丧失殆尽,故几乎无保护心脏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现象,各国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适量饮酒”的人群中冠心病发生率及其死亡率比不喝酒的人群要低,而大量饮酒的人群中冠心病发生率及其死亡率又升高了,而且不仅仅是葡萄酒,啤酒和白酒也有类似的结果。2那么,何为适量饮酒?WHO推荐以标准饮酒单位(stand drink,sd)作为酒的量度单位,1 sd相当于含乙醇10 g的酒量,如12°红酒140 ml,5°啤酒330 ml或40°烈酒40 ml,相当于1 sd;每天饮酒量,男性<2 sd/d,女性<1 sd/d。而我们国家的“居民饮食健康指南” 指出: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男性不超过 25g(15g 酒精相当于 450ml 啤酒、150ml 葡萄酒或 50ml 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 2 次。3那么,饮酒可以预防“糖尿病”吗?对于无糖尿病的人群,少量至中量的饮酒可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大量饮酒则可能损伤肝脏或胰腺功能从而增加糖尿病风险。4“酒”对糖尿病人来说可以喝吗?对于糖尿病患者,少量至中量饮酒对血糖控制无明显影响,大量饮酒或空腹饮酒则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此外,某些药物如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使饮酒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增加中国指南: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男性不超过 25g(15g 酒精相当于 450ml 啤酒、150ml 葡萄酒或 50ml 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 2 次。
你知道吗?现在好医生的标准是这样的,1、医生最大的能力是沟通能力;2、医生必备的技巧是交流的技巧,而不是医疗业务能力和甘于奉献精神。也就是说怎么样让患者和家属情绪安定,与医护和谐相处,顺顺当当的接受治疗,不打架,不闹事,最后平静的不找麻烦的离开医院。
血压的升高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还会给患者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随着高血压变得越来越普遍,人家反而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变得更不以为然,让高血压逐渐成为发病率高,诊断率低,危害大的严重疾病。其实高血压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而监测血压的准确变化是预防高血压的第一步。那么,你知道如何测血压吗?由于人体左右肱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右手肱动脉来自于头臂干的分支,左手肱动脉来自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和左锁骨下动脉都来自于主动脉,而头臂干是主动脉的较大的分支,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较小),导致通常情况下测得右手手臂血压较左手约高5~10mmHg。故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是以测量右上臂的血压为主。只有首次就诊时,我们才同时测量左、右臂,并予记录。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能够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况。1905年Korotkoff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完全受压的动脉并不产生任何声响,只有当动脉不完全受阻时才出现声音,因此可用声音来确定人体的血压,这个声音我们称它为“柯氏音”。血压监测技术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的血压读数。许多因素如身体位置,手臂位置,手臂间的差异,袖口大小,袖口位置等均可以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为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明确对测量血压提出建议:①要求受试者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②选择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大多数的成人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cm的标准规格袖带。③以柯氏音第1音和第5音(消失音)来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连续测量2次,每次至少间隔2分钟,若2次测量结果差别比较大(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④首诊时要测量双手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血压。⑤对疑有体位性低血压者,应测量直立位后血压。⑥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量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