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脏瓣膜是指什么? 每个人的心脏内都有四组瓣膜。即连结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结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结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结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
美国和伊朗科学家新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可引发早发冠心病的基因缺陷,这一发现为探索心脏病发病机理开辟了新途径。据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耶鲁大学与伊朗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对伊
最近,一直很热门的药物洗脱支架因为发现猝死率高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支架的安全性开始受到质疑,并引来多方关注。我们的目光也被引向了冠心病(特别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这是因为糖
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斑块增生或合并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根据血管受阻的程度不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死
卵圆孔是胎儿发育必需的一个生命通道,来自母亲的脐静脉血也正是经此通道进入胎儿的左侧心腔,然后分布到全身,以此提供胎儿发育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孩子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窝瓣被压在卵圆窝边缘上形成功能性闭合,而解剖上的完全闭合一般要到出生后5―7个月。因此在一岁以内有可能保持开放,可能会有少量分流,甚至有5%―10%的人卵圆孔终生保持开放而不闭合,但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此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是先心病,一般不需要做手术。 在胎儿时期,为了维持胎儿左心的血液循环,继发房间隔的下缘和原发房间隔的上缘虽然相互接触,但并不融合,在卵圆窝的顶端遗留下月牙形裂隙未闭合。原发房间隔如同瓣膜,只允许血液自右向左转流,而能防止自左向右逆流。婴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大于右心房,使卵圆孔的瓣膜紧贴继发房间隔从而关闭卵圆孔。一般在出生后第八个月或更长时间完全断绝左右心房间的血流。但有20%-25%的正常人,卵圆孔瓣膜和房间隔并不完全融合,遗留有小的潜在裂隙称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无重要的血液动力学意义,因此不需手术治疗。 胎儿的心脏是逐渐发育成熟的。原始的心脏是一个纵直的管道,部分心房、心室随着胚胎的发育,在第4周时可分辨出心房、心室。如果房间隔在5~6周时在生长过程中未完全与心内膜垫粘合,会在左右心房间遗留一个孔道,这就是卵圆孔。胎儿期间,胎儿的血液循环需要借助卵圆孔,使一部分血液从右心房流到左心房。宝宝出生后,随着脐血管地断开新生儿自身肺循环建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右心房的血液不在流入左心房,卵圆孔从功能上就闭合了。 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感染病毒,接触过射线或吃过一些有损胎儿发育的药物,就可能会导致卵圆孔不闭合,造成先天性右心室房间隔破损,出生后做心脏修补术.但相对比其它房间隔缺损的病情要轻。如果症状较轻不一定非做手术,正常宝宝也有卵圆孔未闭合的。但若症状明显,并血液左向右流量较大,就应争取在宝宝2~4岁时进行手术修补治疗。 如果1岁以内的,卵圆孔未闭一般不需要处理的,因为多数可以自己闭合的。第二,如果2岁以后还没有自己闭合,那么可以考虑手术闭合,可以外科手术也可以介入手术,甚至因为卵圆孔未闭其实人群中也不少见,你就是终生不闭合,那么多数也未必有什么大事情的。 可能对身体的影响就是第一左右心房存在异常交通,将来潜在的可能是老年时容易发生脑栓塞(脑梗塞)另外近些年发现部分人的偏头痛也与此可能有关。因此,如果发现新生儿患有卵圆孔未闭是不闭太担心的。
(1)要科学地认识冠心病。首先要在医生帮助下了解心脏的构成,冠心病形成的原因,以及常见的诱发因素,从而使患者对冠心病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消除那种“为何偏我得冠心病?”的不正常心态,建立起一种能与病共处的
风湿性心脏病是心脏病症最常见的一种。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来自风湿病变侵犯心脏导致的后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女性较男性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因此要预防此病应该做好日常护理,如保证充足的休息,预防呼吸系统的感染,适当运动来提高自身对病菌的抵抗力。 一、保证充足的休息。包括体力和精力两个方面。病人症状不明显时可适当做些轻工作,但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病人伴有心功能不全或风湿活动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均应由家人协助。对病人态度要和蔼、避免不良刺激。 二、预防呼吸道感染。病室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防止因呼吸道感染引起风湿活动、加重病情。 三、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2钱)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 四、多吃水果便于利尿。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桔子等。 五、不宜剧烈运动。房颤的病人不宜作剧烈活动。应定期门诊随访;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 六、预防病菌感染。如需拔牙或作其他小手术,术前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七、增加自身抵抗力。本病是风湿病的后果,积极预防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也有重要的预防作用。积极有效的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根治扁桃体炎、龋齿和副鼻窦炎等慢性病灶,可预防和减少本病发生。
风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表现和详细的身体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光等,对风心病的诊断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些病人必要时还做心导管、心脏造影等检查既可确诊。 如平时无自觉症状,一般可不用天天服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态反映的一部分表现它在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病理过程有以下三期: 1) 炎症渗出期:由于链球菌的感染使心脏的瓣膜出现炎性反映瓣膜肿胀变性那么其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增殖期:由于瓣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瓣膜血液循环不良瓣膜会纤维样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这种结缔组织会成为瓣膜上的累赘因为它并不具备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此期引起瓣膜增厚变形失去弹性。 3) 瘢痕形成期:由于胶原纤维等增生,损伤处机化,形成瘢痕,从而影响心脏瓣膜功能感染反复发作,以上病理变化在瓣膜部位的变化,也是此起彼伏,一个部位通常发生重叠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有: 1、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2、主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 3、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4、联合瓣膜病变(多个瓣膜受损)等。 风湿性心脏病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吸入和射出足够多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压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 1、呼吸困难。 2、咳嗽。 3、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 当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时。它带来的问题首先是部分血液返流,这种返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心脏压力增大,泵血量减少,在循环中气体交换造成的部份损失,所以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常感到呼吸困难。
虽然卵圆孔未闭没有症状,据相关调查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卵圆孔未闭情况。通常情况下认为可以不必治疗。但是近年发现,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栓塞、潜水减压病、偏头痛等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对于具有不明原因脑栓塞病史者、潜水员、航天员及顽固性偏头痛者合并卵圆孔未闭时应该进行修补治疗。 据相关调查显示,成年人中约有20%~25%卵圆孔不完全闭合,成为一功能性活瓣膜。由于左房压高于右房压,卵圆孔瓣处于关闭状态,病人没有临床症状,通常也不需要治疗。当出现经常性咳嗽、便秘等情况下,右房压会高于左房压,左侧薄弱的原发隔被推开,即出现右向左分流,静脉系统的栓子就可能会通过未闭的卵圆孔到达脑动脉而引起脑梗塞,这样的脑梗塞也叫矛盾栓塞。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存在卵圆孔未闭者发生不明原因脑缺血事件的几率显著高于无卵圆孔未闭者。因此,对于具有不明原因脑缺血发生病史,同时又有卵圆孔未闭、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患者,应将卵圆孔封堵以绝后患。介入治疗是一种不开刀的微创治疗,通过血管将专用封堵器深入心脏房间隔处将未闭的卵圆孔封堵即可,技术成功率近100%。 我国专科医生对脑梗塞的病因分析常考虑脑血管、大动脉等血管性因素以及心内膜炎、风湿性瓣膜病、左心房粘液瘤、左心房附壁血栓、心房纤颤等心源性因素,而对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胀瘤等先天性心脏疾患因素还未给予足够重视。这类疾病在检测方面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常规经胸彩超和单纯经食道彩超检出率不足10%。同时采用经食道超声及声学造影技术进行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检出率接近100%。因此,对于常见高危脑中风因素、病因难明的尤其是年轻的脑缺血患者,应采用此项检查确诊是否患有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胀瘤。 因为卵圆孔是左右心之间的一个通道,就可能使血液在左右心之间分流。通常左心压力较右心高,左心的少量动脉血流入右心,即左向右分流,通常不引起症状。在右心压力增高(如咳嗽、憋气、潜水)时,出现右心的静脉血流入左心,即右向左分流。右向左分流通常也无症状,但如右心系统(静脉系统)的一些物质随血流进入左心就可产生症状称反向的血流或栓塞。包括: 1、血栓栓塞:一些不明原因的脑栓塞就是由卵圆孔未闭引起,因静脉系统血流较动脉缓慢,易形成血栓,如下肢的静脉血栓可经过卵圆孔形成脑栓塞。卵圆孔附近的血流不规则,可形成血栓称作房间隔瘤。房间隔瘤脱落后也可形成脑栓塞。 2、空气:潜水员的减压病就是由气栓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动脉系统引起的。 3、脂肪:手术后形成脂肪栓子,脂肪栓塞造成神经功能障碍。 4、低氧血症:当有右心梗死,心包积液和严重的三尖瓣反流等情况时,由于右心的压力增高导致更多的右到左的分流,由于低含氧量的血流进入左心,出现呼吸困难、头昏眼花的症状。谈到这里有人要问:偏头痛和卵圆孔未闭有什么关系? 典型偏头痛的特点:一侧头部的搏动性疼痛、伴有畏光畏声、恶心呕吐,常不能正常工作学习、持续1天或更长。少数偏头痛病人伴有先兆(每次发作前的感觉信号):常见有闪光幻觉和其他视觉缺损。偏头痛与遗传、雌激素等有关。但具体的病因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早发现偏头痛和卵圆孔未闭的关系的人是日内瓦大学医院的神经科医生Roman Sztajzel,他在1999年收到一封患者来信,感谢他治好了自己30多年的偏头痛。原来,这名患者曾二次发作脑栓塞,检查发现了卵圆孔未闭,为了减少她再次发生脑栓塞。医院为她动手术封堵了卵圆孔,而患者的偏头痛也立即消失了。从那时起,很多人开始关注于卵圆孔未闭和偏头痛的关系。随后不久,意大利学者就报道了头痛患者中卵圆孔未闭发生率非常高;英国学者Wilmshurst报道了对减压病患者封堵卵圆孔,竟使他们的偏头痛也消失了。最近Anzola等研究发现,有先兆的偏头痛病人患卵圆孔未闭的机会是正常人的2倍多,其安静状态下发生右向左分流的情况远高于无偏头痛的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偏头痛的具体机制尚不明了,有人认为可能和静脉血中某种物质流入动脉系统到达脑部有关。所以如果患了偏头痛,再进一步检查是否患了卵圆孔未闭是非常必要的。 通常检查卵圆孔未闭的方法常用有经胸超声、经食道超声、以及经颅多普勒微泡实验检查三种。经胸超声简单无创,但检出率低,配合声学造影,有经验的超声医生才能使检出率达到80%。而经食道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微泡实验法的检出率都相当高,均达95%以上,被称作检测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有报道微泡法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率达99%。经食道超声为有创检查,检查过程要承受痛苦,检查时患者不易配合检查,都限制了其应用。而经颅多普勒微泡试验法克服了以上缺点,为目前最流行的检测卵圆孔未闭的方法。治疗卵圆孔未闭的方法有手术缝补卵圆孔和经导管封堵两种方法。因后者减少了开胸手术、体外循环的痛苦,并且成功率高,有逐渐取代前者的趋势。 如果发现了自己患有卵圆孔未闭,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要治疗。因为卵圆孔未闭发生率达人口的四分之一,多数都无症状。如果发现了卵圆孔未闭,可咨询医生,只有一部分分流量较大,出现并发症状的卵圆孔未闭才考虑手术治疗。偏头痛患者发生卵圆孔未闭是否要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但一定要进行综合考虑。卵圆孔封堵治疗为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方法,使偏头痛可能不在是一个终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