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毛毛,1岁半的宝宝,长的胖乎乎的,有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眼睫毛,看着可爱极了,但他反复喘息发作已经1年了,从出生开始,由于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家人想尽办法给孩子添加各种奶粉,4、5个月添加各种蛋类制品,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孩子没什么原因出现了咳嗽、喘息,喘息每个月都要发作一两次,咳嗽基本没有间断过,几乎任何原因都可以引起她的剧烈咳嗽。家人带着她做了很多检查,也检测了过敏原,但结果都是阴性。也服用过很多治疗咳嗽、哮喘的药物,但咳喘一直控制不住,直到不久前在医生的坚持下做了食物不耐受检测,检测发现毛毛对鸡蛋、奶粉重度不耐受。于是按照医生嘱咐,停食鸡蛋和牛奶。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奇迹发生了,毛毛的咳嗽开始逐渐减少,发作间歇延长,咳嗽的剧烈程度也慢慢减轻,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喘息没有再发作,而且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了下去。这下喜坏了毛毛的爷爷,他刻意到为孙子检查的医院,感谢为孙子诊治的医生:“真没想到鸡蛋、奶粉还会让人生病,如果早些检查就好了,可以少受多少罪呀!”【案例2】牛牛,6月龄,持续了两个月的腹泻使父母心急如焚,各种方法都无法止泻。医生推荐检测食物不耐受,结果发现牛奶重度不耐受,医生建议不喂牛奶,同时以母乳喂养并适当添加辅食以确保营养的摄入。牛牛的父母当天就不再给牛牛喂食牛奶,第二天,牛牛的腹泻就奇迹般地消失了。此后都未再复发。【案例3】欢欢,4岁,从上幼儿园短短1年时间内,反复感冒及化脓性扁桃体炎已经十余次,其中还有2次肺炎,平均不到1个月生一次病,家长做了很多检查,一度以为是孩子上幼儿园体质弱,幼儿园环境不好造成的,给孩子用了很多提高免疫的药物,孩子仍然是体弱多病,家长甚至想到了让孩子休学,偶然的机会,家长给孩子做了食物不耐受检查,才发现孩子对肉类高度敏感,回忆起来,从上幼儿园害怕孩子吃不好,每天送孩子上学都会在书包内放上几根火腿肠,医师听后批评了孩子的家长,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家长给孩子禁了荤,奇迹出现了,一个月过去了,孩子没有生病,2个月过去了,孩子身体还是很好。【解析】很多人知道食物过敏是怎么回事,却对食物不耐受一头雾水。“一个人的补品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经常采用“忌口”一法来防治疾病。民间的“发物”学说更是家喻户晓。而英国营养学会提出食物不耐受概念则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食物不耐受指的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据统计,人群中约有50%的人存在对一种或多种食物的不耐受现象。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高。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即胃肠道、呼吸的症状,如腹痛、腹泻、口臭、口腔溃疡、恶心、胃肠胀气、湿疹、荨麻疹等。呼吸系统症状,如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鼻窦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英国营养学会提出食物不耐受概念:是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免疫机制的过敏反应和酶缺乏、药理作用以及其他一些未定义的作用;食物不耐受不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化学毒物、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和主观厌恶某种食物的心理反应。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对某种或几种食物产生不耐受,然而由于其缓慢的致病过程和长期的慢性症状很少被人们发现或误诊。由于个体差异,许多食物因为体内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完全消化,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与不耐受食物分子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体内。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饮食结构,不耐受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复合物,加重原有的症状并不断继续下去,免疫系统超负荷,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疾病。一提起食物引起的身体疾病,人们首先会联想到食物过敏,然而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的“食物过敏”其实属于第Ⅰ型过敏,是速发型过敏,患者进食某种食物后半小时内会出现皮肤、黏膜发痒、肿胀等症状,用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快,其主要影响的是皮肤、呼吸道和消化系统,敏感食物也多为不常吃食物,多为长期过敏,须进行免疫及对症治疗。而食物不耐受与第Ⅰ型过敏的过敏发病机制不同,隐匿性更强一些,“慢慢发力”,免疫复合物往往要在人体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感到不适,全身各个系统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由于敏感食物多为喜食食物,只要采取忌食后6个月,症状多能消除。任何食物都有引发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以不耐受的食物也不同,对牛奶、鸡蛋白不耐受的人最多特别提醒:反复症状治疗无效,不妨做食物不耐受检测由于食物不耐受致病过程缓慢、症状不明确,有些人皮肤过敏、肠胃不适就去皮肤科、消化内科检查,几乎不会把这些症状与“吃不了某种食物”联系起来。如果身体某个部位总是反反复复出现某个或某几个症状,但又找不到原因,常规治疗没效果的人不妨到过敏反应科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看看是否对某些食物不耐受。
一. 初期或软瘫期 该期的治疗目标1,改善呼吸吞咽进食,提高身体感知能力2,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3,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4,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能力,5改善功能活动能力。 1,注意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2,按摩和被动活动 3,神经促进技术的运用 以右上肢伸肌无力,说明兴奋性的促进手法 手法 内容 1各种反射 联合反射 健侧上肢抗阻伸肘 拉弓反射 头转向右,右臂伸肌兴奋,左臂屈肌兴奋 旋腰反射 腰向左旋 斜板反射 向左倾斜 2感觉刺激 触压刺激 快速刷擦和轻触摸上肢伸侧皮肤,轻叩拍打伸肌腱或肌腹 温度刺激 用冰快速擦刷或局部放置3~5秒 挤压 加强对肩,肘关节和伸肌肌腹的挤压 牵拉肌肉 快速轻微地牵张伸肌肌群 特殊感受器刺激 将患侧上肢置于可见的地方 上肢活动模式 患肢伸展从体侧上举过头,手指展开,掌心向外上 4,医疗体操 第1节健手梳发 头转向患侧,用健侧手从健侧额部开始向头后颈部梳理,要求手指紧压头皮,缓慢向后推动,重复20次. 第2节捏挤患手 用健侧手将患侧手臂转置于胸前,用健手拇指.食指沿患侧各手指两边由远端向近端捏挤,并在手指近端根部紧压20秒,每个手指重复5次. 第3节健手击拍 将患侧手臂置于胸前,用健侧手掌从患侧肩部沿上肢外侧拍打至手部,往返进行20次. 第4节组指上举 用健侧手与患手交叉于胸前,患手拇指压在健手拇指上,然后健手带动患手用力前举或上举过头,直到两肘关节完全伸直,保持10秒后复原,重复20次。 第5节环绕洗脸 将健手抓住患手使其伸展,然后在健手带动下在脸部作顺向和逆向模仿洗脸的动作,重复10次。 第6节半桥运动 两上肢伸展置于体侧,两下肢取屈髋屈膝位,将患侧下肢固定或将患腿翘于健膝上,然后尽量抬臀离开床面,保持10秒,重复5~10次,不应有屏气动作。 第7节抗阻夹腿 两下肢屈髋屈膝,两足支撑于床面,由他人固定患腿,然后健腿内旋向患腿靠拢,同时由他人在健膝内侧施加一定阻力,以增强完成抗阻夹腿力量,重复20次。 第8节翘腿摆动 患腿被动屈髋屈膝支撑,由他人固定于足部,健腿翘在患膝上,在健腿的带动下向左向右摆动髋部,活动中要求健腿对患腿起固定作用,重复20次。 第9节直腿抬高 健侧下肢伸直位抬高30度,保持10秒,也可将健腿托住患腿做直腿抬高,重复5次。 第10节手足相触 用健侧手去触健腿足背,重复10次。 第11节健足敲膝 用健侧足跟敲击患侧膝,从膝下沿小腿前外侧由上向下至足外侧来回敲打10次。 第12节呼吸练习 在仰卧位下作缓慢的深呼气和深吸气运动。 5,被动活动 采用PNF中的多肌群多关节对角斜线活动。 6,体位转换和平衡训练 7,肢体控制能力训练 8,加强患侧上肢伸肌和下肢胫骨前肌的力量训练。 中期或痉挛期 brunnstrom分级3~4级 该期的治疗目标1,进一步平衡肌张力包括抑制痉挛肌,易化拮抗肌活动;2,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3,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的控制能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能力;4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 1,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 2,采用神经促进技术中的抑制手法降低肌张力(右下肢) 手法 内容 1各种反射 联合反射 健侧下肢抗阻伸膝 拉弓反射 头转向左,向左拉弓 旋腰反射 向左旋腰 下肢屈肌反射 刺激右侧足底 2控制关键点 膝关节,踇趾 3刺激感受器 挤压 轻微持续(3~5秒)挤压伸肌肌腱和髋,膝关节 深冷刺激 快速短暂的深冷刺激于足趾 牵张 持续缓慢地刺激下肢伸肌 下肢活动模式 作出交叉腿穿鞋动作 3, 肌肉牵张技术 牵引股四头肌时取俯卧位,大腿下垫一块手巾,被动屈曲膝关节至最大范围;牵拉小腿三头肌,可让患者靠墙站立,足底置块斜板。 4,医疗体操 第1节搭肩上举 作患侧上肢向前上举,要求肘关节充分伸展,如力量较差,可用健手固定患侧肘后再 作此动作,也可将健侧上肢向前平举,让患侧手掌沿健侧肩部向手部来回转换,每个动作重复10次。 第2节对角击掌 患侧上肢取外展侧上举,掌心朝上,健侧上肢向前平举,让患侧上肢渐向健侧肢体靠拢,同时用力击掌,重复做10次。 第3节耸肩运动 双肩同时向前向上耸起,并作环绕运动,重复20次。 第4节合掌夹肘 双手合掌置于额前,然后分别做两肘夹紧及分开运动,重复10次。 第5节翘腿运动 健腿屈髋屈膝支撑于床面,将患腿翘在健腿膝上,如患腿伸肌张力较高,(有肌痉挛)让患腿取弯曲状态置于膝上和放下。完成上述动作困难者,可将健腿取伸直位,然后患腿置于健膝或小腿上并放下,重复10次。 第6节左右摆髋 双腿弯曲靠拢支撑于床面,分别向左右两边摆动髋部,重复10次。 第7节夹腿屈曲 双腿伸直靠拢然后同时屈髋屈膝,要求足跟紧贴床面移动,在充分弯曲后,双足抬起,双膝向腹部靠拢。如果患腿力量不足,则将患足置于健足上完成这一动作,重复10次。 第8节单腿半桥 双上肢伸展置于体侧,患腿屈髋屈膝,足撑于床面,健腿伸直抬高30~40度,或翘在患膝上,用力抬臀伸髋,并保持10秒,重复10次。 第9节抗阻伸肘 健侧上肢弯曲置于胸前,患手与健手对掌并用力前推,以达到患侧肘关节充分伸展,要求健手给予相反方向的阻力,重复做10次。 5,理疗 6,解痉 7,平衡练习 8,步态训练 9,作业治疗 10,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1,借助肌肉或夹板缓慢牵张肌肉 恢复期 brunnstrom分级5~6级 该期治疗目标1,加强对运动能力的控制,2,改善步态,3,改善ADL能力4,改进反复活动,并提高动作的速度,使动作按正常频率进行5,改善离心性收缩的控制能力 1,进一步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性、力量性、协调控制性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进一步完善 2,强化患侧的ADL训练 3,注意防治各种偏瘫并发症 如痛肩 半脱位 误用综合征 4,医疗体操 第1节左右击锤 一侧上肢向前平举,手握拳,拳心向上,另一侧手握拳,在体侧作划圈击锤动作,并握拳敲击另一侧拳,然后交换动作,两边交替进行10次。 第2节手膝相拍 双上肢置于体侧,下肢作屈髋屈膝踏步活动,用一侧手举起去拍打对侧膝部,然后换另一侧手重复上述动作,交替进行20次。 第3节手足打拍 两上肢伸直于体侧,掌心朝下,两侧手腕紧贴床面,双手交替在床面上打拍,然后两下肢弯曲,足跟紧贴床面,作左右足交替击拍动作,也可在坐位或立位下双手,双足交替拍打桌面或地面,可重复进行至疲劳。 第4节下肢划圈 取仰卧位坐,站位,两侧下肢足跟紧贴床面或地面,交替作划圈动作,重复10次。 第5节半桥踏步 取仰卧位,在前面半桥运动的基础上,双下肢弯曲支撑抬臀位,双足交替抬起作踏步动作,重复10次。 第6节 侧位踏踩 取健侧卧位,患腿作从前向后划圈踩踏自行车的运动或在坐位下踏自行车,重复20次。 第7节敲击跟膝 取卧位或坐位,健腿充分伸展,患足跟从健膝沿小腿前外侧至足外侧来回敲击,往返10次。 第8节旋转屈伸 取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以足支撑于床面,将髋外旋放倒膝部,腿外侧贴于床面,再作髋内旋回到开始时的支撑位,然后伸直下肢,重复进行20次。 第9节 床边摆腿 取卧位,患腿取外展位,将小腿置于床沿自然下垂于屈膝90度位,然后进行膝屈伸的小腿摆动活动,重复20次。 5,实用步行训练 6,加强动态平衡能力训练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年来对晕厥的诊断和治疗比较混乱,临床研究资料不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的晕厥的处理指南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寻找更有利的证据,指导晕厥的诊断和治疗,进一步规范了对晕厥的诊断的步骤,使治疗更为科、合理有效。一、晕厥的定义及流行病学晕厥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突发、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机制是短暂的大脑灌注低下。晕厥发生前可有先兆,如轻微头晕,恶心、出汗乏力和视觉异常,但多数表现为突然发作,因此经常引起摔伤,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美国弗明翰(Framingham)研究表明晕厥的发病率男性3%,女性3.5%,老年人6%。大约20—3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晕厥或晕厥前兆的体验。有些晕厥往往预示着恶劣的预后,如心律失常的晕厥。晕厥中9—34%为心脏原因引起,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一年内的死亡率为30%。导致晕厥的的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医生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近年来,国外在晕厥的病因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在临床中普遍开展了直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电话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等检查,这些方法的应用,使某些往往原因不明的晕厥变得有因可查,晕厥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已大为改观。二、晕厥的病因及分类心脏性晕厥心律失常性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慢快综合征)2、房室阻滞3、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4、室性快速心律失常5、长QT综合征6、Brugada综合征7、与起搏器及ICD有关8、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血流动力学性1、心脏瓣膜病变:如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狭窄、脉动脉及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人工瓣功能障碍;2、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缺血3、肥厚梗阻性心肌病4、心房粘液瘤5、急性主动脉夹层6、急性心包填塞7、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非心脏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1、血管迷走性2、颈动脉窦综合征3、其它反射性晕厥①咳嗽性②吞吐性③排尿性④排便性直立性低血压1、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2、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脑血管病性锁骨下窃血综合征不明原因性晕厥三、晕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评估(1)初评:是否真正晕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2)可疑诊断:进一步辅助检查(3)明确病因,确定诊断与治疗(一)病史1、诱因:(1)与体位有关的晕厥:卧位突出起立时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改变后晕厥:心房粘液瘤。(2)与颈部活动有关的晕厥:多由颈、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窦过敏性晕厥。(3)卧位时发作的晕厥:阿斯综合征,过度换气综合征。(4)饥饿时发生的晕厥:低血糖病。(5)特殊环境(情景性)发作的晕厥:如排尿、咳嗽、沐浴、潜水性晕厥:多系神经反射性晕厥。(6)先有心悸的晕厥:提示为心律失常性。(7)运动当时晕厥: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8)运动后不久晕厥:肥厚型心肌病。(9)手臂运动时诱发:锁骨下窃血综合征。(10)与药物有关的晕厥:降压药、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药物、利尿剂等。(11)有猝死家族史: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肥厚型心肌病。2、前驱症状一般晕厥可先有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如脸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先有心悸,过度换气晕厥:先有呼吸困难(频率加快)然后心动过速,四肢末梢、口周发麻。脑血管病晕厥:先有神经性的症状,如偏瘫及颅神经损害症状:如构语障碍、复视、眩晕。某些心律失常及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可无前驱症状。3、持续时间:晕厥发作主要为短暂的意识丧失,时间不一,但多在一分钟 以内,长者可达2—3分钟。(二)体格检查:注意神志、体位、面色、血压、心率。1、血管迷走性晕厥:面色苍白,但无紫绀,可有血压和/或心率减慢。2、主动脉瓣狭窄,左房粘液瘤:相应的特征性杂音。3、阿斯综合征:面色苍白,多有紫绀,呼吸深而慢,或出现叹息样呼吸,甚至心跳呼吸停止,恢复心跳时则面部潮红。4、充血性心衰:常有血压下降。5、高血压所致:血压升高。6、癔病性晕厥:面色及血压均正常。7、锁骨下窃血综合征或动脉夹层:两臂血压不等。8、癫痫:意识障碍>5分钟,自发强直性阵挛,咬舌,脸发绀。(三)心电图心电图出现异常(不包括非特异性ST-T改变),提示晕厥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心电图异常是心脏性晕厥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以下是可能与心律失常性晕厥有关的心电图异常表现:1、双分支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合并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2、其它室内传导阻滞(QRS时限>=0.12s)3、二度Ⅱ型以上AVB。4、严重窦性心动过缓3s。5、预激综合征。6、QT延长。7、V1-3ST抬高伴右束支阻滞。8、右胸导联T波导致,epsilon波和心室晚电位阳性,提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9、异常Q波:提示心肌梗死。(四)、进一步相关检查1、动态心电图:将病人的主观诉述给予客观证实。2、运动负荷心电图双束支阻滞的晕厥: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脏病:诱发出室速。血管迷走性晕厥:运动试验恢复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增强而易出现晕厥。3、超声心动图:检出心脏瓣膜或结构异常,如瓣膜狭窄、关闭不全、脱垂,腱索断裂,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等。4、心室晚电位(VLP):QRS波终末部和ST段上的高频,低振幅的碎裂电活动,它的存在提示心室内存在缓慢传导区,有潜在的折返途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能发生折返性室速。意义(1)不因原因晕厥:VLP阳性,提示病因为室速。(2)心梗、心肌病:VLP阳性,有猝死危险。(3)反复持续性室速:VLP阳性,表明为折返机制。(4)反复晕厥室速:VLP阳性,安装抗心律失常起搏器。(5)持续性室速:VLP阴性,提示室速机制不是折返。5、心率变异性(HRV)指窦性心律不齐的程度,用于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障碍的评估,易发生晕厥的人群,交感神经活性亢进,HRV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交感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减弱,HRV低。6、心脏电生理检查(1)心房食道调搏术。(2)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电图,程序刺激法。(3)意义:①病窦的辅助诊断:食道调搏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等。②评定房室结功能;③评定希浦氏纤维系统功能;④评定房室旁路的特征;⑤诱发终止与晕厥有关的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⑥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⑦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⑧为射频消融术提供诊断手段。7、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与晕厥的鉴别诊断。8、放射学检查(1)心血管造影。(2)脑血管造影。(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电子计算机和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检查,经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及减影,去除不必要的影像,使常规心脑血管造影图像更加清晰,对比度更好。(4)CT ①颅内占位②脑血管意外:出血、梗塞。③确定或排除脑内血肿、挫裂伤,区分硬膜外,硬膜下。④结合造影,诊断脊髓空洞症,脊髓占位病变。⑤主动脉夹层血肿。9、磁共振成像(MRI)利用人体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间磁共振信号的强烈差别,利用扫描及计算机重建获得断层图像。与CT相比,由于其可得到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象,使得图像解剖结构逼真,病变显示清楚,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还由于MRI检查时血管呈低信号(暗影),故无需造影剂,即可使正常或异常血管成像,所以,MRI在头颅、椎管,脊髓及血管检查中地位突出。对心包疾病、心肌病、心包钙化诊断可靠,对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出入口、有无钙化及分支病变诊断准确可靠。10、直立倾斜试验(TTT)机制:正常人直立时下肢充血使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充盈减少,主动脉压下降,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脏收缩加强及外周血管收缩而使血压保持正常。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由于存在调节障碍,突然减少回心血量,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过度增加,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加,导致心室近乎完全排空的高度收缩状态,进而过度刺激左室下后壁的机械感受器C纤维,通过迷走神经及舌咽神经向延髓心血管中枢传入,从而抑制正常状态下以交感神经为主的传导通路的传入,所以,心血管中枢的传入信号以副交感神经成份为主,传出到心脏及血管时,副交感神经占明显优势,最终导致血管异常扩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加上上述机制还产生矛盾性的脑血管收缩,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促使晕厥的发作。异丙肾上腺素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增加传入纤维的敏感性,使试验的阳性率提高。目的:评价神经介导性晕厥,诊断不明原因的晕厥,试验前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如严重高血压病、冠心病、主窄、肺动脉高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等以及病因已明确的晕厥。11、颈动脉窦按摩试验机制:颈动脉窦压力增加时,兴奋压力感受器致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当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及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时,颈动脉窦按摩可产生超常反应,并可诱发晕厥,甚至抽搐。颈动脉窦按摩有三种类型:心脏抑制型:心脏停搏≥3S;血管减压型:收缩压下降≥50mmHg;混合型。目的:主要用于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的诊断。颈动脉窦按摩的禁忌证:①有严重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②3个月内有脑卒中。12、卧位起立试验机制及目的:机制同直立倾斜试验,但此试验要观察直立后的血压心率的即刻反应,以诊断直立性低血压或直立性心动过速。结果判定:正常人直立后收缩压可轻度短暂下降,但=30mmHg或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直立性心动过速:直立后心率增加>=25次/分。13、药物试验(1)阿托品试验:解除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抑制,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辅助检查。(2)异丙肾上腺素试验:用于窦性心动过缓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鉴别诊断。(3)酚妥拉明试验: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辅助诊断。14、血液及内分泌代谢物的测定(1)血糖:低血糖晕厥。(2)心肌酶、肌钙蛋白测定:急性心梗。(3)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浓度测定。(4)血常规:重症贫血性晕厥。(5)血电解质:电解质异常如低钾对心律失常性晕厥的诊断。(五)晕厥的危险分层晕厥危险性预测有5个变量:①年龄大于45岁;②有心衰病史;③有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发作史;④心电图有特定的改变,如Q-T延长,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⑤驾车,飞行员等特殊职业。四、引起晕厥的各种疾病的特点(一)心脏性晕厥指由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排量突然减少或暂停而致的晕厥,多由于心律失常和/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共同特点是:可在任何体位发作,诱因多与劳力有关,发作前无症状或有心悸,发作时多有心脏节律改变,面色紫绀或苍白、呼吸困难,晕厥多反复发作,有心脏病史。1.心律失常:过快及过慢的心率均可导致晕厥。正常人在卧位维持脑部血流的心率在35~190次/分,若大于190次/分,由于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显著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若心功能不全则情况更为严重;心率过缓,小于35次/分或停搏,则心排血量降低或中断也可引起晕厥发作。(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晕厥发作时可以表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心室停搏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在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房扑发作后突然终止时(快-慢综合征)。发作时心电图,发作间期阿托品试验、心房调搏等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2)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屋传导阻滞由于心率缓慢而停搏引起晕厥、抽搐,称为阿—斯综合征。(3)快速性心律失常: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心室率大于190次/分尤其是心功能差时,易发生晕厥,多发生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开始或终止时。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有确诊意义。间歇期配合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必要时做电生理检查,85%左右的病人可查到病因。(4)长Q-T间期综合征:可分为二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称先天性、家族性,是一种先天性疾患,常有早年猝死及反复晕厥家族性,有时伴耳聋,继发性常由于电解质异常(低钾、低镁、低钙)、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失常药,锑剂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二尖瓣脱垂、心动过缓等诱发或引起。确诊主要靠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尖端扭转室速,发作间期Q-T间期延长。(5)Brugada综合征:无器质性心脏病诊断依据而反复发生室颤,特征是①特异性右胸导联(V1-V3)ST段抬高,ST段多变伴或不伴RBBB;②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③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倾向。(6)起搏器致晕厥:分三类;起搏器本身故障,起搏综合征和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起搏器综合征是指心室起搏后出现逆行传导的同时出现晕厥低血压等症状,而停止起搏或改为房室顺序起搏(无房室传导阻滞)后症状消失,则起搏综合征的诊断可确立。(7)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会产生危及生命的晕厥,如奎尼丁、心律平等,洋地黄中毒由于可产生严重的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产生晕厥甚至死亡。2、血流动力学性(1)主动脉瓣狭窄:左室射血严重受阻 ,心输出量固定于低水平,不随活动而增加,故称“劳力性晕厥”。其诊断要点:①晕厥与劳力有关,同时可伴心绞痛。②晕厥持续时间较长,发作后常有胸闷、乏力、心悸等症状。③主动脉瓣区有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④超声心动图可助诊断。(2)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又称特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晕厥的发作与心室流出道梗阻或/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多在劳力后和情绪激动后发生。多有家族史,体格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不难确诊。(3)心房粘液瘤:以左房多见,晕厥常发作于体位改变,从卧位起坐或站立时,粘液瘤或血栓嵌顿于房室瓣口,造成暂时性排血受阻 、中断。临床特点:①晕厥发生于体位改变时;②心尖部杂音随体位变化;③可有栓塞、发热、心力衰竭等症状;④超声心动图有特征性改变。(4)主动脉夹层:晕厥多发生于疾病初期,主动脉夹层血肿向上扩展,压迫颈动脉或无名动脉,使脑供血减少,或夹层破裂到心包,引起急性心包填塞,均可致晕厥。诊断要点:①胸部或腹部撕裂样剧痛。②临床上有休克样表现,但血压下降不明显或升高。③听诊有突然出现的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⑤主动脉造影可提供确切依据,CT及MRI诊断特异性高。(5)急性心包填塞:主要由于心包腔压力突然增高,血流回流受阻,排血减少而引起晕厥。超声心动图为特异性诊断方法。(6)急性肺栓塞:急性大块肺栓塞,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左室充盈减少而导致晕厥。诊断要点:①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有房颤或/和血栓史。②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紫绀、晕厥,或急性右心衰竭。③肺动脉造影或螺旋CT可提供确诊依据。(7)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是晕厥的少见病因,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及突发心律失常有关,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帮助诊断。(8)先天性心脏病:晕厥的少见病因,主要有法乐氏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瓣口狭窄等,通过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较易确诊。(二)非心脏性晕厥1、神经介导性晕厥:为晕厥最常见原因,共同特点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发作与体位或生理动作有关,发作前可有晕厥先兆,发作时间短暂,可自行恢复。(1)血管迷走性晕厥:占不明原因晕厥的大部分(70%左右)。特点:①多见于年轻而体弱的女性。②多有明确的诱因:精神刺激,情绪紧张,急性创伤及长期慢性疾病等。③发作与体位有关,很少有发生于卧位,多在立位或坐位,发作前多有晕厥先兆,症状发作时立即平卧,可很快恢复。④依发作时血压、心律变化,分为三型:心脏抑制型,血压抑制型及混合型,以混合型居多。⑤直立倾斜试验可确诊。(2)颈动脉窦晕厥:系多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窦反射亢进、敏感性增强而引起的晕厥。病因最常见为颈部周围组织病变(炎症,占位,外伤等)压迫动脉窦,使其反射异常;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时,颈动脉窦敏感性增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某此拟副交感神经药物也可使颈动脉窦反射亢进致晕厥发作。诱发因素颈动脉窦受压(如衣领过高、过紧、压颈试验)及颈动脉窦受过度牵拉有关。诊断要点:①有晕厥发作史,与上述病因及诱发因素有关。②多见于中年男性,颈动脉窦按摩试验可诱发出相同症状。发作时以心率或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③晕厥很少发生于卧位,多发生在站立或坐位。(3)其它反射性晕厥①咳嗽性晕厥:指咳嗽后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可迅速恢复,不留后遗症。病人常在剧烈咳嗽后出现晕厥,数秒至数分钟自行恢复。机制可能是胸腔内压增加,静脉回流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脑缺血发作而致晕厥。②排尿性晕厥:是指在排尿开始、过程中、末尾及结束后立即发生的晕厥,一般无前驱症状,可自行恢复。机制可能与病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体位突然变化、血容量突然减少及摒气动作等因素有关。③潜水性晕厥:在水下潜水时突然晕厥,甚至猝死。缺氧、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是其发病机制。④吞咽性及舌咽神经疼性晕厥:某些舌咽神经疼患者在疼痛发作时,某些食道、咽喉及纵隔疾患的病人在吞咽时,均可发作晕厥,甚至抽搐,历时一般很短,在10~15秒。机制与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脏抑制、引起严重窦缓、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心输出量下降,导致脑缺血及晕厥发作。2、直立低血压晕厥健康人由卧位起立时,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刺激了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至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及肾素分泌增加,故血管收缩及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回升,保证了脑部供血。上述调节机制的任何环节发生调节障碍或受损,均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引起晕厥发作。几种类型:(1)生理性障碍:见于长期固定站立时,孕妇及长期卧床突然起立者。正常人进行剧烈活动时,突然停止活动也可发作晕厥,与心排血突然下降、血管调节滞后有关。(2)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又称shy—Drager综合征,临床特点是:①中年以上发病,男性病人显著多于女性。②站立时出现晕厥先兆及晕厥,但很少有面色改变及恶心,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伴阳萎及无汗。伴锥体外系及小脑病变症状。③立卧位试验有助于本病诊断,发作时血压明显下降而心率变化不明显。(3)获得性体位低血压(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见于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胍乙啶,利尿剂及钙拮抗剂等)、交感神经截除术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脊髓损害、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神经病变、慢性营养不良等。(三)脑血管病性1、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导致晕厥,占晕厥7.7%。TIA发作除有意识丧失外,还可以有眩晕、共济失调和感觉障碍。2、延髓性晕厥:延髓心血管中枢病变、功能障碍均可导致晕厥发作。主要见于某些累及心血管中枢的疾病(如延髓炎,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狂犬病等)。3、偏头痛:某些年青女性,月经期偏头痛发作时可伴晕厥发作。其特点是:意识丧失发展慢,发作后可出现枕部剧烈疼痛。机制不明,可能与基底动脉痉挛导致脑干缺血或由于多巴胺受体反应过度而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有关。(四)锁骨下窃血综合征(steal syndrome):当锁骨下动脉狭窄时,手臂活动时患病同侧的椎动脉血流倒转,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发生晕厥。主要诊断依据:①患侧上肢比健侧血压约低20mmHg。②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大部分可在患侧锁骨下动脉行径听到血管杂音。③患侧上肢运动,可诱发或加重症状。④椎动脉造影可确立诊断。(五)精神障碍性晕厥1、癔病性晕厥:非真正意义的晕厥。而是意识范围的缩窄,其发作可依暗示终止或加强。2、过度换气综合征:多见于年青女性。其机制是由于情绪紧张或癔病发作时引起呼吸增强与换气过度时,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硷中毒而引起脑部血管收缩,脑部缺氧,多表现为胸闷 窒息感,心动过速,四肢末梢,面部及口周麻木,手足搐搦,意识模糊。(六)血液及内分泌代谢异常致晕厥1、缺氧:指脑循环的血流量不一定减少而血氧饱和度降低,氧分压降低或红细胞减少,使脑细胞缺氧而致晕厥。如法乐氏四联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活动剧烈和哭闹时。重度贫血病人活动后均可出现晕厥。2、低血糖:自发性、继发性及应用降糖药,特别是胰岛素过量引起的严重低血糖时可产生晕厥甚或昏迷。晕厥的发作与体位无关,发作时心动过速,血压正常,逐渐发生晕厥,多伴无力、出汗、当时测血糖低可确诊。应用葡萄糖后症状很快缓解。五、晕厥的治疗原则及预后(一)心脏性晕厥: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心脏排血受阻的晕厥,以手术治疗为主;心律失常致晕厥,依据其不同类型,选用药物、人工心脏起搏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导致的晕厥要查晴原因,排除故障,必要时更换起搏器。(二)神经介导性晕厥1、一般治疗(1)患者教育,了解晕厥发作的诱因,避免诱发因素。(2)血管迷走性晕厥反复发作的患者,逐渐延长站立时间(称之为倾斜锻炼)可减少晕厥的发作。2、药物治疗:很多药物可用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包括①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刺激,减少C纤维刺激,②α受体激动剂:增加外周阻力和有效血容量,③抗胆碱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④盐皮质激素:增加Na+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⑤茶碱类:阻断腺苷、增加心率、升高血压。3、起搏治疗: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往认为起搏治疗作有限,因为起搏治疗不能预防倾斜试验中晕厥的发作,但是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部分患者中起搏治疗是有效的。对于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经一般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考虑双腔起搏器治疗。对于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应避免穿高领、过紧衬衣,避免压颈动作,发作时可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镇静剂治疗不同类型晕厥。对于部分患者有心动过缓的推荐双腔起搏,应注意避免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三)直立性低血压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的治疗主要目标是减少与大脑低灌的症状(晕厥、近似晕厥以及意识模糊等)。避免影响血压的因素,如突然改变体位、站立时间过长、站位排尿、过度通气、高温、剧烈运动、大量进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酒精和引起血管抑制的药物。其他治疗包括:①增加血容量的方法,鼓励每日摄取足够的盐分及液体、小剂量糖皮质激素;②减少血容量蓄积在身体的下半部分:用腹带、连裤袜等;③少食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量;④下肢交叉或下蹲;⑤锻炼下肢或腹部肌肉的运动,如游泳。(四)脑血管病性晕厥: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按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注意适度降压(有高血压者),颅内占位可行手术治疗。(五)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直接外科手术或血管成形术是有效的。(六)精神因素导致的晕厥:主要采取暗示治疗法,必要时给以镇静。(七)血液及内分泌代谢致晕厥:主要也是原发病的治疗。而药物作用致晕厥主要是停用相关药物。晕厥的预后与其病因有直接关系,不同基础病变的晕厥预后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心原性晕厥的预后最差,一年死亡率30%,其中有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的更差;非心原性晕厥次之,一年死亡率0%—12%,其中脑原性晕厥死亡率高于其它晕厥,反射性晕厥及精神因素致晕厥预后相对好。不明原因晕厥的预后比上述2类为好,一年死亡率为6%。所以,晕厥的病因诊断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液体疗法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混合液的配制在临床上极常用,但教科书上的常规配制方法较为复杂,液体的组成不易记忆,简易配制方法均以500ml为例,除不够准确外,临床上应用不易实施,些医师甚至要把简易配制的方法抄在小笔记本上,使用时再翻阅,在临床应用方面极不方便,尤其在急诊科和抢救急重病人,及需要配制特殊张力的液体时显得比较被动为此,笔者依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有关资料,总结出混合液配制的快速计算公式,以供教学及临床上参考。 1 推断过程 众所周知,血浆的钠氯比为3:2,因此,配成该比例的混合液最符合人体生理,是笔者总结的混合液配制的快速计算公式的理论根据。一般混合液的配制遵循的原则是,该液体的组成的张力为无张或等张,常用无张液为5%或10%葡萄糖,等张含钠液为0.9%氯化钠,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配制一般用无张液和高张含钠液,常用的高张液为10%氯化钠,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要想得到钠氯比为3:2的混合液,需用2份0.9%氯化钠,1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即0.9%氯化钠所占的量为等张含钠液的2/3,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所占的量为等张含钠液的1/3。因此:等张含钠液的量=混合液总量×张力,故0.9%氯化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2/3。根据“C 稀 ×V 稀 =C 浓 ×V 浓 ”,10%氯化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2/3×0.9%÷10%=混合液总量×张力×6%同样,1.4%碳酸氢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1/3,根据“C 稀 ×V 稀 =C 浓 ×V 浓 ”,5%碳酸氢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1/3×1.4%÷5%≈混合液总量×张力×9.3%。依此类推,11.2%乳酸钠≈混合液总量×张力×6%。剩余的液体用无张液即5%或10%葡萄糖配制。 2 配制公式 因此,凡是钠氯比为3:2的混合液,均可按照以下方法来配制: 公式1:10%氯化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 公式2:5%碳酸氢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9.3%或11.2乳酸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 公式3:5%或10%葡萄糖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10%氯化钠的液量-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的液量3 举例配制 例1,配制等张液(2:1液)200ml,所需10%氯化钠=200×1×6%=12ml,5%碳酸氢钠=200×1×9.3%≈19ml,10%葡萄糖=200-12-19=169ml;例2,配制1/2张含钠液(: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2×6%=9ml,11.2%乳酸钠=300×1/2×6%=9ml,10%葡萄糖=300-9-9=282ml;例3,配制2/3张含钠液(4:3:2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2/3×6%=12ml,5%碳酸氢钠=300×2/3×9.3%=19ml,10%葡萄糖=300-12-19=269ml;例4,配制1/3张含钠液(6: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3×6%=6ml,5%碳酸氢钠=300×1/3×9.3%≈9ml,10%葡萄糖=300-6-9=285ml;例5,配制1/5张含钠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5×6%=3.6ml,5%碳酸氢钠=300×1/5×9.3%≈5.6ml,10%葡萄糖=300-3.6-5.6=290ml。笔者认为,该公式计算简单,使用方便,计算迅速,准确实用,非常符合人体的生理,并且可以不用记忆其组成,如果应用在简易配制上,加简便,特别适用于基层。该公式不但弥补了混合液配制中无简易公式计算的不足,而且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家应用及推广。
液体疗法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混合液的配制在临床上极常用,但教科书上的常规配制方法较为复杂,液体的组成不易记忆,简易配制方法均以500ml为例,除不够准确外,临床上应用不易实施,些医师甚至要把简易配制的方法抄在小笔记本上,使用时再翻阅,在临床应用方面极不方便,尤其在急诊科和抢救急重病人,及需要配制特殊张力的液体时显得比较被动为此,笔者依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有关资料,总结出混合液配制的快速计算公式,以供教学及临床上参考。1 推断过程 众所周知,血浆的钠氯比为3:2,因此,配成该比例的混合液最符合人体生理,是笔者总结的混合液配制的快速计算公式的理论根据。一般混合液的配制遵循的原则是,该液体的组成的张力为无张或等张,常用无张液为5%或10%葡萄糖,等张含钠液为0.9%氯化钠,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配制一般用无张液和高张含钠液,常用的高张液为10%氯化钠,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要想得到钠氯比为3:2的混合液,需用2份0.9%氯化钠,1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即0.9%氯化钠所占的量为等张含钠液的2/3,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所占的量为等张含钠液的1/3。因此:等张含钠液的量=混合液总量×张力,故0.9%氯化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2/3。根据“C 稀 ×V 稀 =C 浓 ×V 浓 ”,10%氯化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2/3×0.9%÷10%=混合液总量×张力×6%同样,1.4%碳酸氢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1/3,根据“C 稀 ×V 稀 =C 浓 ×V 浓 ”,5%碳酸氢钠的液量=混合液总量×张力×1/3×1.4%÷5%≈混合液总量×张力×9.3%。依此类推,11.2%乳酸钠≈混合液总量×张力×6%。剩余的液体用无张液即5%或10%葡萄糖配制。2 配制公式 因此,凡是钠氯比为3:2的混合液,均可按照以下方法来配制: 公式1:10%氯化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 公式2:5%碳酸氢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9.3%或11.2乳酸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 公式3:5%或10%葡萄糖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10%氯化钠的液量-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的液量3 举例配制 例1,配制等张液(2:1液)200ml,所需10%氯化钠=200×1×6%=12ml,5%碳酸氢钠=200×1×9.3%≈19ml,10%葡萄糖=200-12-19=169ml;例2,配制1/2张含钠液(: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2×6%=9ml,11.2%乳酸钠=300×1/2×6%=9ml,10%葡萄糖=300-9-9=282ml;例3,配制2/3张含钠液(4:3:2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2/3×6%=12ml,5%碳酸氢钠=300×2/3×9.3%=19ml,10%葡萄糖=300-12-19=269ml;例4,配制1/3张含钠液(6: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3×6%=6ml,5%碳酸氢钠=300×1/3×9.3%≈9ml,10%葡萄糖=300-6-9=285ml;例5,配制1/5张含钠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5×6%=3.6ml,5%碳酸氢钠=300×1/5×9.3%≈5.6ml,10%葡萄糖=300-3.6-5.6=290ml。笔者认为,该公式计算简单,使用方便,计算迅速,准确实用,非常符合人体的生理,并且可以不用记忆其组成,如果应用在简易配制上,加简便,特别适用于基层。该公式不但弥补了混合液配制中无简易公式计算的不足,而且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家应用及推广。
一、疼痛 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 1. 髋关节疼痛:患侧肩关节下降、对侧肩关节抬高、躯干向对侧过度倾斜等代偿动作使身体重心越过疼痛关节以减少对关节面的的机械性压力以减轻疼痛。 2. 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轻度屈曲,可降低关节囊的张力,足尖着地代替足跟着地。 3. 足前部疼痛:踝关节跖屈减少,足趾离地动作消失。 4. 踝关节或足后部疼痛:首次着地时,足跟着地消失,以足尖或足的内、外侧代替。 二、肌无力 (一) 臀大肌无力 1. 臀大肌作用: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防止身体重心过分向前而摔倒。) 2. 肌力下降时表现: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保持后倾,双侧肩关节后撤,从而形成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 3. 机理:臀大肌肌力减弱时,其作用改由棘旁肌代偿,导致在足跟着地后,为了防止摔倒,棘旁肌收缩将髋关节向后拽,使身体的重力线落在髋关节的后方而将髋关节锁定于伸展位。 4. 代偿:单纯的臀大肌肌力减弱可由腘绳肌收缩代偿而使步态接近于正常。临床上,如果S1神经根受损,则腘绳肌和臀大肌同时受损。 (二) 臀中肌无力 1. 臀中肌作用:髋关节外展,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 2. 肌力下降时表现: 一侧:Trendelenberg步态,即患侧处于站立相时,健侧骨盆下降,患侧骨盆向侧方突出,躯干向患侧代偿性倾斜,患侧肩关节下掣,髋、膝屈曲增加,踝关节背屈增加。 双侧:上下左右摇摆,故称鸭步。 (三) 髋关节屈肌无力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其肌力降低造成摆动相肢体行进缺乏动力,只有通过躯干在支撑相末期向后,摆动相早期突然向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侧步长明显缩短。 (四) 股四头肌麻痹 1.股四头肌参与的三个时期:迈步相末期――伸展小腿 站立相――离心性收缩,控制膝关节屈曲度 足趾离地后――启动下肢向前迈步 2.股四头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对足跟着地期的影响。 此时,臀大肌收缩保持股骨近端位置,小腿三头肌收缩保持股骨远端位置,从而将膝关节锁定在过伸位。 3.如同时伴有髋关节伸肌无力,有些患者在足跟首次着地期和站立相时, 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以助膝关节伸展。 4.膝关节反复过伸将极大地增加膝关节韧带和关节囊负荷,导致损伤和疼 痛。 (五)胫前肌无力 1.胫前肌作用:踝关节背屈。 2.表现 ①胫前肌无力时,在足触地后,由于踝关节不能控制跖屈,所以支撑相早期缩短,迅速进入支撑相中期。胫前肌麻痹时,患者在摆动相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功能性过长,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代偿(跨阈步态),同时支撑相早期由全脚掌或足尖先接触地面,多见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 ②同时和合并有屈髋肌无力或下肢痉挛则表现为足趾拖地行走,同时伴有髋关节的外展、外旋。 (六)腓肠肌无力 1. 腓肠肌作用:站立相末期产生蹬离动作,促使腿向前摆动。 2. 腓肠肌无力时表现:蹬离动作的爆发性减弱,身体前移力量减小、运动减慢,减慢了下肢向前迈进,从而导致步幅缩短,步行速度下降。 三、畸形 1.髋关节屈曲畸形 在支撑相中后期:如果畸形为单侧,对侧下肢呈现功能性过长,采用抬髋 行进或躯干倾斜以代偿摆动相的廓清功能,步长缩短。 2.膝屈曲 较少见,一般为骨关节畸形或病变造成。患者在支撑相和摆动相都保持屈膝姿势。患者在支撑相时必须使用代偿机制以稳定膝关节。由于患者在摆动相末期不能伸膝,致使步长缩短。 3.膝僵直 支撑相晚期和摆动初期的关节屈曲角度<40度(正常为60度),同时髋关节屈曲程度及时相均延迟。摆动相膝关节屈曲是由髋关节屈曲带动,髋关节屈曲减少将减少膝关节屈曲度,结果导致拖足。患者往往在摆动相采用划圈步态、尽量抬髋或对侧下肢踮足来代偿。 4.如果踝关节跖屈畸形,则行走时足尖或前脚掌着地,躯干前倾,身体重心 前移,迈步相时屈髋屈膝增加。 四、感觉障碍 本体感觉在关节活动中提供关节的位置和运动信息,并在肌张力调节、肌肉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体感觉的反馈机制对维持关节功能稳定也 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一)偏瘫步态 典型的偏瘫步态表现: 1. 上肢摆动时:肩、肘、腕及手指关节屈曲、内收。 2. 下肢伸肌协同模式:髋关节伸展、内收及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 3. 步行速度减慢,健侧步幅缩短,首次着地时足跟着地消失、膝反张。 4. 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摆动相时由于股四头肌痉挛而使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减小或消失,迈步相时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偏瘫下肢经外侧画一个半圆弧,故又称划圈步态。 (三) 剪刀步态(scissorgait) 原因:髋内收肌群痉挛,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或脑外伤患者。 表现:迈步相时,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同时伴有腘绳肌痉挛而出现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肌痉挛出现足前部着地,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拖地;髋膝过分屈曲,站立相时间延长,迈步相时间缩短,步基(支撑面)减小,步幅减小,步速减慢。 (四) 帕金森病步态(Parkinson’sgait) 病变部位:基底节。 表现特征:双侧性运动控制障碍和功能障碍,以面部、躯干、上下肢肌肉运动缺乏、僵硬为特征。 步态表现:步行启动困难,双支撑相时间延长,行走时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踝关节迈步相时无跖屈,步长、跨步长缩短,步伐细小,上肢摆动几乎消失,易跌倒。 慌张步态:患者以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患者虽启动行走困难,而一旦启动又难以止步,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五) 共济失调步态(ataxicgait) 原因:小脑或其传导路受损;下肢感觉受损。 典型特征: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步基增宽,高抬腿,足落地沉重;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因步行不易控制,故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步态或醉汉步态。 下肢感觉受损者: 表现为步基增宽,步频急促(跌跌撞撞);同时,由于缺乏本体感觉反馈,患者行走时常常需要低头看自己的脚,因而在黑暗中行走感到困难。
1、颈4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除头部能做自由活动外,四肢和躯干均不能活动,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完全需他人帮助。 ※康复策略:(1)借助患者尚存的头、口功能,训练用嘴咬住一根小棒(口棒)或头来操作一些仪器或做其它活动。(2)进行深呼吸、大声唱歌和说话练习,加强呼吸功能。(3)站立斜床,逐渐抬高角度,至接近90度为止。以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有利于二便排泄。(4)被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四肢所有关节,以预防四肢及手足关节僵硬。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至少一次。 2、颈5完全性脊髓损伤: ※功能障碍:患者肩关节能活动,肘关节能主动屈曲,但缺乏伸肘和腕、手所有功能;由于肋间肌麻痹而致呼吸功能差,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不能独立翻身和坐起;自己不能穿戴辅助具;日常生活绝大部分需他人帮助。※康复策略:(1)增强肱二头肌的肌力;学习使用矮靠背轮椅,并在平地上自己驱动,有条件时可使用电动轮椅。(2)学会使用固定于轮椅靠背上的套索进行前倾减压;可把勺子固定于患者手上,练习自己进食。(3)呼吸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全关节活动度训练。3、颈6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缺乏伸肘、屈腕能力,手功能丧失,其余上肢功能基本正常;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肋间肌瘫痪,呼吸功能减弱。患者能平地驱动轮椅;利用床栏能翻身;利用肘屈肌勾住系于床脚的绳梯可以从床上坐起;利用万能袖带可完成进食、梳洗、写字、打字、打电话等。患者能达到小部分生活自理,需中等量帮助。※康复策略:(1)增强肱二头肌和桡侧伸腕肌的肌力。(2)驱动轮椅的训练。(3)单侧交替地给臀部减压,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每次15秒。(4)床上坐起、站立、呼吸、全关节活动度训练。 4、颈7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基本正常,但由于手的内在肌神经支配不完整,抓握、释放和灵巧度有一定障碍,不能捏;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患者一般情况下在轮椅上基本能完全独立;平地上能独立操作轮椅;在床上能自己翻身、坐起和在床上移动;能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和自我导尿;能独立进行各种转移。患者能达到大部分生活自理,需少量帮助。※康复策略:(1)上肢残存肌力增强训练。(2)坐在轮椅上可把双手撑在扶手上进行减压,半小时一次,每次15秒;用滑板进行转移。(3)关节活动、呼吸、站立训练。5、颈8-胸2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完全正常,但不能控制躯干,双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活动、转移,能驱动标准轮椅,能独立使用通讯工具、写字、更衣、能进行轻的家务劳动,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可从事坐位工作,可借助长下肢支具在平行棒内站立。※康复策略:(1)使用哑铃、拉力器等各种器材,加强上肢肌肉强度和耐力的训练。(2)坐位注意练习撑起减压动作。(3)尽力进行各种轮椅技巧练习,以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4)转移训练,适宜的职业训练。6、胸3-胸12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完全正常,肋间肌部分或全部正常,因而呼吸功能基本正常,躯干部分瘫痪,双下肢完全瘫痪。此类患者生活完全能自理,能独立使用标准轮椅和完成转移动作,能进行一般的家务劳动,可从事坐位的工作。利用长下肢支具、拐、助行器或平衡棒做治疗性步行训练。※康复策略:(1)进行颈8-胸2患者所做的训练。(2)主要进行站立和治疗性步行,其中包括使用长下肢支具、助行器、双腋拐,先在双杠内练习站立平衡和行走,然后在杠外练习行走,胸6-胸8练习迈至步,胸9-胸12练习迈越步。 7、腰1-腰2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完全正常,躯干稳定,呼吸功能完全正常,身体耐力好,下肢大部分肌肉瘫痪,他们能进行胸3-胸12患者的一切活动,能用长下肢支具或短下肢支具和肘拐或手杖在家中进行功能性步行,即能在家中用长或短下肢支具进行短距离、慢速地行走,能上下楼梯,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康复策略:(1)练习用四点步态行走。(2)练习从轮椅上独自站起。(3)上下楼梯,身体条件优越者应练习安全的跌倒和重新爬起。(4)其他训练同胸3-胸12损伤的患者。8、腰3-腰3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和躯干完全正常,双下肢有部分肌肉瘫痪,用手杖和穿高帮鞋即可达到实用步行的能力,腰5以下损伤不用任何辅助用品亦可达到实用步行的目的。※康复策略:(1)患者残疾程度相对较轻,康复训练主要以双下肢残存肌力训练为主,可利用沙袋、器械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肌力。(2)用双拐练习四点步态,用手杖练习行走。
当今康复医师,在世界各国向着多级化趋势发展。美国康复医学处在现代康复医学的领先地位,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均较成熟,有一套完整的康复医疗结构体系。北美、澳洲康复医学发展,紧随美国之后。欧洲康复医学则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在“欧洲医学会联盟”(UEMS),专设康复医学部,有25个国家专业学会参加该组织,出版《康复医学杂志》,是欧洲具有代表性的康复医学期刊。欧洲康复医学在学术上,提倡康复医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因而被称为“临床康复”,正在成为欧洲康复医学发展的主流。亚洲康复医学发展,富含东方医学色彩。我国中西结合康复医学,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日本上田敏教授说:在21世纪里,西方传统康复医学面临东方康复医学的挑战。二、康复医学理念延续与扩展1、WHO将医学划分为: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又称第四医学)。2、现代康复医学是研究伤残病后造成的机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康复治疗,以达到改善或重建患者身、心、社会功能为目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最根本理念。3、著名康复医学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Rusk认为:“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后续,如不进行康复治疗,就意味着临床治疗工作并没有结束”。4、英国著名康复医学专家D wade教授,以中风康复为例提出康复治疗、功能训练的新概念,认为:(1)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在功能康复上需求,而不是以某些专家理论和假设为中心,脱离患者的实际需要;(2)功能训练应与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或作业活动联系起来,且忌千篇一律,只着眼于减轻临床病损和缺陷,忽略功能性活动的训练;(3)应当鼓励患者,经常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性活动,而不是只限于每日用5%白天时间,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练习;最好使患者经常处在一个技能学习的环境中;(4)只有靠多学科参与,并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才能真正满足每个患者在功能康复上的具体需求。三、功能康复理论与技术的当代进展(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康复研究进展现代脑功能康复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康复治疗可以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er Neural System;CNS)改变,如下结果:1、 CNS一边破坏,一边自行修复;2、 CNS残留部分有巨大代偿能力;3、通过运动训练,可以学会生来不具有的运动方式;4、通过训练可使一个系统承担与本身功能毫不相干的功能;5、通过训练不仅恢复功能,而且在脑的相应部位也发生相应的形态结构性改变。上述5点,雄辩说明脑功能可塑性和施行功能康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二)周围神经损伤康复研究进展对周围神经系统损伤,下列康复治疗可加速神经再生和功能康复:1、神经营养因子既有神经营养因子特性,又有促进轴突再生作用。2、神经生长因子能刺激交感神经及背根神经节未成熟神经元蛋白合成,可使神经元体积增大,增殖过程加强。3、神经节苷脂有人报道应用神经节苷脂,能增强神经发芽,促进肌肉神经再支配。4、脉冲电刺激疗法(EST)作用方式、脉冲频率、宽度和作用时间。实验研究证明,电刺激能促进轴突再生。发现电刺激作用有:① 能使损伤神经缝合区以下或导管内再生轴突量增加;② 轴突再生速度加快;③ 运动轴突数目增加,并与肌肉建立相应联系;④ 神经传导速度加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三)康复治疗技术研究进展。1、根据神经生理学原理,利用特殊运动模式、反射活动、本体和皮肤刺激,可以抑制异常运动,促进正常运动;遵循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规律,以治疗神经肌肉,特別是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生理疗法〔NPT〕,诸如体控生物电疗法、Rood疗法、自然疗法、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法等,在长期康复临床实践中,对其理论和方法学研究均较成熟,临床应用疗效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确认。2、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目前康复医学研究重点,正在从经验较成熟之肢体残疾康复,转向失语〔aphsia〕、失认〔agnosia〕、失用〔apraxia〕,及认知〔cognetion〕康复方向发展,即语言、记忆、思维等中枢神经残疾的领域研究。(四)康复功能评估的进展1、近几年康复功能评估理论与实践,运动生理评估,运动功能评估,步态分析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神经心理评估,神经肌肉电诊断评估,运动控制分析生物力学评估研究等,均有较多进展。2、康复评估不仅是有关康复数据收集、整理,更为重要是通过数据来确定康复过程,患者能否从康复干预中获益以及获益的程度。因此,虽然有关残损(Impairment)数据、病理过程得到较多反映、临床上也较适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功能后果(Outcome)的改善。3、不同患者或不同疾病,功能恢复过程不尽相同。因而,在施行康复治疗或训练过程中,采用功能后果评估方法能较好反映康复效果。4、由于影响康复功能后果因素很多,因此专家们建议:不要使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评估患者康复管理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必须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康复数据系统,才有可能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分析。四、康复医学价值观㈠康复医疗价值观1、目前人类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除外急性死亡,大部分患者可以存活下来。如何提高存活患者生活质量?就有赖于康复医学发展。近代医学研究表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寿命,降低死亡率36.8%。2、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3、在癌症患者中,据统计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癌症需要在手术、放化疗之后,诸如慢性疼痛、身体衰竭、放化疗反应等,给予心理、整形、作业和物理治疗等康复措施。4、在创伤方面,以截瘫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前截瘫后只能存活2.9年,50年后延长到5.9年。采取了积极的康复治疗后,1976年已有53%截瘫患者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1980年达到83%。正是康复医学的发展,使得许多严重残疾者重获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二)康复经济价值观1、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发展康复医学,同样面临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迎接挑战。2、人们承认康复医疗社会效益,却怀疑、误解康复医学经济效益,这种怀疑误解源于医院经济效益分析误区。过去认为:“医院总收入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现在不同了,开始强调医院净收入、强调医院投入产出比、社会资源占用率等。这样一来,康复医学的明显优势,低投入和高产出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康复医学社会资源占有率,包括医院后勤、管理资源占有率,也相应减少。3、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康复医学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康复医学是件利国利民好事,不仅可以减少国家公费医疗支出和家庭负担,还能提高残疾患者、慢性病人群,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我们国家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五、康复医学与临床之联系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临床的内、外、妇、儿、预防保健各科,均有康复医学涉猎。近几年,不仅在偏瘫、截瘫、脑瘫、四肢瘫等康复临床与护理方面取得进展,而且对很多常見病、慢性病、亚健康、精神心理康复等方面也取得可喜进步。2、康复与临床治疗如何正确整合?综合有效应用大有讲究。就整体而言,临床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当进行综合治疗时,多种方法如何优选?如何正确选择、有效应用?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康复治疗方面,也有康复治疗时机、治疗方法、治疗剂量、康复疗程等具体方法问题。目前对诸如此类关系康复与临床效果的研究,均有待更多关注和提高。3、美国杰佛逊(Jefferson)大学医疗集团,为适应美国公立保险体系保干医疗需要,提出康复单元工作模式,如:门诊康复治疗单元、住院康复治疗单元、神经康复治疗单元、骨科康复治疗单元、普通内科康复治疗单元等,每个单元均有独立的PT、OT、ST、PS、RE等,工作使用面积在500m2。这些康复治疗单元,在大医院中统一由康复医学科领导管理。实践证明,康复治疗单元模式,既适合大型医院加强康复与临床联系,方便患者就诊医疗;又适合在中小医院、乃至社区开展康复治疗。国内心脑血管病康复单元、骨科疾病康复单元、专科疾病康复单元等都在兴起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康复医学之未来一、服务对象之扩展:康复医学服务对象,从历史发展阶段看,有三个不同时期:1、康复医学发展初期:康复医学发展初期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残疾和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功能障碍残疾者。2、康复医学发展近期:隨着社会需求发展,康复医学发展近期服务对象,则扩展为久治不癒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中老年病、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群体服务。3、康复医学发展远期:同样是因为社会需求发展,康复医学发展远期服务对象,将扩展到城市社区、以及占社会人群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亚健康状态评估、康复医疗与康复调理,将对疾病预防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有重要指导意义。二、康复服务社会化:1、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 等全方位社会化医疗服务。中国医院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向数字化医院的进程迈进,而目前医院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打破医院的围墙,使医院从医疗型向保健医疗型扩展,从点向面辐射,向社区延伸,从而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全面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2、社区康复医疗工作对象,除了残疾者,更多的还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患者,以及其它老年病患者等。社区医疗的人文化关怀,将把社区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疗发展的趋势。3、“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目标由谁去实施?当然不是几家大医院,必须依靠社区康复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农村及基层医疗单位。大医院对社区康复医疗机构有指导、帮助、培训、提高责任和义务;社区康复工作重要性已经初见端倪,并已引起了国内外普遍重视。三、康复服务人性化:1、康复医学服务人性化内容包括:以患为尊,从提高患者机体质量出发,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实施个性化全程康复追踪服务和管理。2、康复医学涉及危重医学、临床治疗、临终关怀,还要担负社会责任,关注伦理、自律,坚决贯彻“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原则,在保护个人权益和隐私方面,康复医学应该成为表率。3、我国传统康复医学,以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为主线,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重视人文因素,特別是对“情志” 心理因素, 全面考虑预防、预测和个体化医疗服务。四、康复预防优先化:1、21世纪医学任务,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之发展,整个社会卫生资源配置,将重点分为两极:即社区医学服务与医学研究中心服务。2、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将占主导地位,那时人们不只是进行被动康复评估与康复医疗,而是将相当康复医疗资源用于康复预防。未来康复预防体系,将运用医学最新成就,研究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调控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人体与生俱来的“天然自愈力”和“潛在功能”,开发人体功能辅助装置和系统服务装置,从而调动人体的主动康复行为。3、未来康复医学,将与健康医学紧密结合“人人享有健康”和“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医疗”,将成为健康医学与康复医学发展之崇高目标。五、中西医药学之融合:1、西方医药学,自18世纪以来,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实证论和还原分析为主要认识手段,在防治疾病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尤其人类基因图谱诞生,促进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在人体成功运用,以健康基因置换出致病基因。然而,人类还是不能百分之百,医治好自身全部疾病。进入21世纪,面对健康与疾病,西方医药学似乎遇到难以逾越障碍,临床医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抗生素所致二重感染,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等。这些难题,使人们悟出一些道理:化学治疗并非是解除病痛万全之策;有创肝穿、放化疗、激光、伽马刀、移植术等,使不少人视为畏途;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所导致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我国老百姓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欧美西方大国,也不堪医疗费用重负;所有这些,都预示着西方医药学“盛极而衰”时代到来。2、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具有蕴义深邃而有广博概念和范畴体系。无论是内容和深度、广度,以及反映的科学思维水平,足以与西方现代医学并列。中医学最大特点是: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强调精神对生命之特殊意义和作用。它所把握不是器官实体,而是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功能结构关系。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助人抗病”,调动和激发人体“天然自愈力”和“潛在功能”,即帮助人体恢复和提高自身免疫和调节能力,从而实现祛病健身目的。3、人类医学进步正处在一个历史与未来的转折关头:一方面,西方医学对人体组织形态结构体系研究,从基因图谱完成就已标志到达顶峰;而另一方面,对人体功能结构体系研究,则表现明显滞后。中医学在千百年实践中,与西医学恰好相反。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医学之发展,寄希望于中西医药学之融合,两者可以取長補短。中医学对现代医学是補充、完善、提高与发展,对发展中的未来康复医学,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六、高新科技之应用1、在未来康复医学中,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生命质量提高,有赖于医学科学和技术整体水平之长进,所以人类对高新技术应用则有更多期盼。人类希望应用最新前沿技术对“疑难杂证”、对生活方式疾病、对中老年病、对影响人生活质量之骨关节病、精神心理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防治等等,能提供更多实用之康复手段和解决办法。2、在医学领域里引进和采用更多新技术,对传统康复医学思维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比如采用生物反馈技术、全新数字摄影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微电子脉冲技术,以及分子设计和模拟技术等,将促进生物能量信息技术成熟,作为整合医学最重要之技巧,被全球思想前卫医生接纳,并在使用中构建中西医融合新的高架桥和快速通道。3、生物能量信息技术,由20世纪后期,仅限于对于诊断之重要贡献,迅速发展为当今临床医疗之整合运用。对帮助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身心功能障碍者,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对人体功能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对通过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之其他功能,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都将带来不可替代之巨大推动作用。4、医疗科技之应用与发展,在上世纪帮助日本和加拿大康复医学,走进全球康复医学前沿。本世纪,随着传统医学与生命科学突破性发展,随着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整合实践,人类将获得集成度高、运行速度快、成本低、方式方法多样之更多智能系统。在未来可预计的年代,谁把握住这个趋势和机遇,谁就能在提高康复评估和康复医疗效果方面,在提高机体生存质量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走到世界康复医学前沿,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结束语:人们可以预见,康复医学将从人体功能康复需求,逐步由现代康复医学上升到未來康复医学之美好境界。未来康复医学,不仅深入到文化、艺术、美学领域,还会与美术、书法、音乐、歌舞、武术、美食、药膳、健康旅游、模拟环境等融为一体。康复手段不仅更人性化,还更加高科技化,增加更多的互动和参与。康复内容不仅更加丰富多彩,还会更加有效率和有质量。让我们来认识体控生物电疗法,去了解、去体验这种绿色健康疗法吧。让我们期待一个更绿色、更人文、更科技的康复医学新未来吧!
一 . 概述谢氏导平治疗仪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和阴阳学说,结合现代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利用最新的电子技术研制成功的高科技中医现代化治疗设备,主要用于治疗目前世界上部分中西医疑难病症和顽固性常见病。治疗过程,无针、无痛、无创伤、无副作用。适宜大、中、小各级医疗单位临床应用或家庭的康复、保健、治疗、减肥和美容。 .所谓“导平”是医学领域上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由“谢氏兄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命名的,以后逐渐被人们认识、接受和运用。“导平”的原意是“生物电子激导平衡疗法”的简称,就是使用数千伏超高电压的脉冲电流,直接对肌体中运行的生物电进行激励导活,从而达到通调经脉、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谢氏经络导平疗法自发明创造以来,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目前,该法的使用和推广已遍及全国 30 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已经在临床上治愈了大批中西医疑难病症和顽固性常见病,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病患者的欢迎。在 30 年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理论指导、科学诊断和有效治疗,即三位一体的导平医疗体系。不少医院已经成立了导平专科、导平门诊来专治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 . 治疗机理根据中医经络学“不通则痛”之说,人体各种外患内疾,无不与经络气血是否畅通有关,各种中医的治病方法,皆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而治愈疾病。导平治疗就是利用严格受控的超高压电脉冲,代替针灸、推拿等机械能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穴,按不同病情分别采用 20 种特创的平衡疗法,对不同的相关经穴分别激活导通,形成超强电流回路,促使肌体内病理经络的生物电子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使一些疑难病症和顽固性常见病痊愈或好转。三 . 三大功能导平针灸:是用导电电极代替针刺,采用 2.5Hz 或 60Hz 频率,对有关经穴通电定奌治疗。适于一般的多发病、常见病以及各种疑难病症。导平推拿:是用导平推拿器代替手工推拿,采用 10Hz 频率,通电动态定面治疗。专门治疗一些病灶面积较大或活动游移不定的,而导平针灸定点治疗无效的病例,以及为了增长萎缩肌肉,消除孪缩疤痕,纠正肌体畸型和减肥、美容等特殊治疗目的的疾病。导平输气:是将健康人与虚衰病人的相关经穴进行联接,通过导平输气功能,在 10Hz 或 2.5Hz 频率的情况下,进行联输平衡治疗。这对于一些久病体弱气衰的病人或一些特别难于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确有奇效。四 . 导平特点针灸、推拿、气功都能给人治病,但由于都是人力操作,其疗效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施医者的经验和技巧。以针灸为例:传统针灸与导平疗法对临床疗效影响的有关因素比较表与穴位穴位深度穴位斜度入针后手法能量能源渗透力创伤感觉针灸奌接触有要求有影响有区别小机械能弱有酸胀麻导平面接触无要求无影响无区别大高电能强无捶击感从上表可以看出,导平起源于针灸,是针灸的提高和发展,是不用针的“高电能针灸”,与针灸相比其特点就是:筒单、易学、疗效好。被誉为 21 世纪的绿色医学。五 .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导平治疗与其他治疗仪相比,之所以有较显著的疗效,其主要关键是将超高电压、瞬时大功率的脉冲电流,第一次引入了人类治疗医学的领域,并直接通过人体,使患疑难病症的人体某些电阻特高的病理经络易于导通。为保证病人在治疗时的安全,本机采用了超低频率、单向矩形脉冲波,由于瞬时脉冲通电时间极短,使病人接受的平均总电量极小。不仅没有危险,甚至患者只觉得橡皮榔头锤击的舒适感。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本治疗仪安全可靠,无任何副作用。
“谢氏兄弟”,是一对同胞兄弟。 哥哥谢景安,现年 78 岁,医生,教授,常年从事医务工作, 1952 年西医本科大学毕业,擅长西医临床与中医现代化理论研究。 弟弟谢景平,现年 67 岁,高级工程师,常年从事电子技术工作, 1962 年无线电专科大学毕业,擅长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他们俩从小喜欢动脑筋、搞革新,思想活跃、反应敏捷,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人。 20 世纪 70 年代,正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年的谢氏兄弟,凭借文革期间大破大立、无法无天的特殊历史条件,径直闯入了“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创新思维、实践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他俩终于共同相继创造发明了“经络导平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仪”和“经络测平仪”,并创立了“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据此,构建了一套从理论到诊断再到治疗的完整的导平医疗体系。被人们称作世界导平医学的“鼻祖”。 谢景安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发现 , 许多西医无法治愈的疾病 , 却被中医的针灸、推拿治愈,这说明古老的中医学,尚有许多未被现代西医所接受和认知。学习中医之长,弥补西医不足,应该是每一个中国西医工作者的义务和天职。遗憾的是,中医的疗法,不甚规范,往往与施医者的个人医技密切相关。同样的症状,即使用同样的针灸处方,不同的施治者,疗效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中医的针灸难学、难传、难以掌握、不易推广、应用的症结所在。 哥哥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弟弟,很快得到了弟弟的认同和共鸣。他俩想,能否让中医这古老神秘的医术,启开其保守封闭的大门,与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接上轨,不要让中医的疗效,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技巧和经验上。现代的科技已经使计算机代替了算盘,汽车超过了马车,手枪与手雷胜过了长矛与大刀。古老的中医人工诊疗技术一定能用高科技的仪器、仪表和现代电子技术所取代。 兄弟俩约定,哥哥负责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弟弟负责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两人将共同研究、共同试验、共同改进,直到获得共同满意的结果。 他们确定的研究方向是:必须首先寻找和选择一种高效、高能、易操作、无损伤的现代物理能,以及操纵这种“高能”物理因子的新方法、新技术,並替代古老人工针灸的原始机械能。 五十年代初,国外专家曾发现人体皮肤上有许多低电阻的点,而这些点正好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相吻合,这说明人体的经络,是一整套全身无处不在的低电阻网络通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是有物质基础的。 谢氏兄弟认为,这种低电阻的特性,正好是人体中始终运行不息的“生物电子”流,即中医称谓“经气”的理想通道,中医病理中所称的“经气瘀结”,也就是“生物电子团”在经络中聚集不散,造成经络“不通则痛”之故。疏通经络是治愈各种病症的关键。疾病越重,病程愈长,“生物电子团”就聚集越多、越深、越密、越大,若使用常规的药物或一般的针刺、推拿等法将无济于事,这也就是各种慢性病、疑难病久治不愈的实质所在。 为了寻找这种“高能”物理因子,兄弟俩利用业余时问,依靠微薄的工资,省吃简用,到处找文献、查资料、买器材、做实验。分别选择了声、光、热、磁、电等众多的物理能量进行比较,并采用现代科学仪器,将音频、超声波、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短波、贴磁、旋磁等不同的能源输出,作用于人体的经穴,以及通过动物或人体实验在临床上进行测试和感受。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对比实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终于成功的发现与人体穴位直接导通,能形成强电流回路的高压电脉冲效果最好。在突破口确定之后,他们开始了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1971 年开始,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实验、体验和考验,从一开始的机械式、机电式、电子管式、一直发展到晶体管式;输出的电压从 400 伏上升到 600 伏再上升到 1000 伏。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的国际标准规定:“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疗仪器,输出的最高电压不得大于 500 伏”。 400 伏、 600 伏都已试过,可现在己到 1000 伏了,谁来试验呢?人能承受吗?会出危险吗?显然被做实验的第一个人,只能是发明者本人。为了防止万一,兄弟俩已经事先向家属做好了口头遗嘱。实验在紧张、认真而细心地进行着,兄弟俩把人体各个不同部位的不同感受和极限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可能自残的直接人体实验,也是为了对仪器的临床安全使用及日后的改进和提高所做的第一次实验。这类实验,实际上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每一次新品的改进和提高,都是由发明人自己亲身尝试的。 1974 年,实用晶体管线路导平仪终于试制成功,临床应用后,治愈了不少典型病例。 1976 年 1 月“四人帮”倒台,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谢氏兄弟决定将自已多年的科技成果公诸于世。 1977 年 1 月,他们在《科学普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高电压、低频率电子治疗仪》和《冻疮的特效疗法》两篇署名文章,并在文章中正式公开了全部晶体管电路。从此,“导平仪”这个神秘的中医现代化医疗仪器的专门技术,己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1977 年 6 月 DP — 2 型第一代导平仪正式在上诲投产,其最高脉冲电压已达1500V 。从此,导平治疗仪作为商品,正式进入了市场,填补了国内外高电压医疗仪器的空白。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充分证明,将数千伏超高电压用脉冲的方式直接运用于人类医学的治疗领域,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还能治愈许多疑难病症。这是中国人在医学上创造的奇迹。 1977 年 12 月“谢氏导平仪”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一次被正式载入“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册”。六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承认。 1978 年 8 月第一代谢氏导平仪在广州正式通过了专家鉴定。为了提高疗效攻克更多的疑难病症,他们又把精力转向于临床,转向于推广,转向于应用,转向于社会。 1985 年 4 月 1 日中国专利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天,他们申请了“输出功率自增的多功能导平治疗仪”,这是第二代导平仪。由于仪器的设计、制造是由弟弟谢景平负责的,这也是他的专业。当时谢景平才 45 岁,是南京某军工厂工程师,这是一个国营大厂,具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待遇,他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身兼数职,连续五年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工厂的任务与导平科研已经无法兼顾、不能并存。兄弟俩反复协商,为了导平事业的继续发展,为了中医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他终于被迫放弃了 26 年的连续工龄,辞去公职、离职下海。从此,他把自已的后半身全部献给了伟大的导平事业。 1986 年 8 月兄弟俩又申请了第三代专利:“集成化的功率自增式导平治疗仪”。 1987 年 9 月 AUTO--1 型导平仪在上海通过鉴定,最高电压 1700 伏,同年获“上海市非职务发明优胜奖”和“全国第三届发明博览会铜质奖。” 这时导平的消息开始上报了,要求学习导平技术的呼声剧增,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谢氏兄弟决定编讲义,写书稿,传授医技,开始了全国的讲学。 1988 年 6 月 3 日,在杭州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导平医疗技术学习班”。这类学习班,到 2005 年底,己累计在全国举办了 121 期,参加听课的学员己经达到 2267 人,他们分别工作在全国 30 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成为导平战线上的生力军。 1989 年 7 月 ZDZ-3 型导平仪在南京通过鉴定,最高电压 2000 伏。 1990 年获“南京市优质产品证书”和“江苏省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新产品金质奖” 1991 年获“江苏省优秀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金牛奖。” 1992 年获“首届中国医疗保健精品博览会金奖。” 1994 年谢景平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导平仪器专业生产厂,后改名为“南京导平仪器有限公司”。他亲任总经理,时年 54 岁。当年,他又申请了第四代新专利,“功率无级自增和浪涌输出的高稳定导平治疗仪”,最高电压 4000 伏。 1996 年获江苏省医药管理局核发的“苏药器监(准)字 96 第 226123 号生产许可。 1997 年通过专家正式鉴定,并获“南京市优秀新产品奖”。 1998 年获“南京市《重合同 守信用》企业”称号。 1999 年获“江苏市场科技领先产品”证书。同年 7 月被国家商标局授于‘谢氏牌''''''''''''''''注册商标。 2000 年获“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领先荣誉金奖”及“共和国名医专家成就贡献金奖”。 2001 年获“江苏省优秀新产品(金牛奖)”及“消费者信得过商品”证书。 2003 年成立了“南京谢氏导平医学研究所”,调集了多位资深的名老中西医师,参与导平疗法对中西医疑难病症的系统研究与治疗,在小儿脑瘫、偏瘫、截瘫、股骨头坏死等病症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经络导平治疗仪”是谢氏兄弟,在世界上第一次将数千伏超高电压,直接成功的引入了人类医学的治疗领域,它闯入了现代西医医疗规范的禁区,它使人类在认知和安全使用高压电能方面,飚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重大革命,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经络导平治疗仪”的创造发明,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超越和提高了传统中医针灸、推拿的疗效,经过 30 多年 1000 多万人次的临床实践,已经治愈了大批经中西医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无效的疑难病症和顽固性常见病。 回顾 35 年的漫长岁月,导平医疗技术巳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成长过程。数千台导平仪器已经分布在全国大、中、小各级医疗单位中使用……,有人建议应该见好就收。但是,我们的发明人谢景平坚定的说:他还要再干 8-10 年,他要办医院、建学校、出刊物、创设导平家庭医院、导平养老院……,一定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