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推出预约挂号,预约方法为: 1、电话预约:12580 116114/2、门诊系统预约:就诊当日用居民健康卡预约 患者需注意事项:若能确定下次复诊日期,可选择第二种方式;若不能确定者,可电话预约,电话预约至少提前一天,并于就诊当日在门诊楼挂号窗口取预约挂号单。
春天,四季伊始,万物生长,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勃勃生机。那么在这一季节,人体养生又该从何开始?肝脏位于人体腹部右上方,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对人体的作用很大。其在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并帮助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亦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肝主生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春季始临,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则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故人体应与自然规律相契合: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护肝。很多人对于“养肝护肝”的认识局限于吃滋补药品,或者是“吃(猪)肝补肝”。然而这样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养肝护肝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讲,养肝护肝首先要从行为上进行调养:1.春季踏青、多与自然接触,放飞心情;2.调整情绪,多和家人朋友交流沟通,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3.保证充足的睡眠,正常情况下应该从23点左右开始上床睡觉,到了凌晨1至3点钟是进入深睡眠状态,这个时辰是养肝血的最佳时间,反之,就会养不足血,因此,尽可能地不要熬夜。4. 不喝酒。饮酒会提高发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几率。5. 喝粥养肝。春天是万物齐发的季节,人体各脏器也频繁活动起来。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而过于补肝又怕肝火过旺,所以,春季宜喝粥,比如可以喝桑葚粥,枸杞粥等。6按摩法。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时,要适当转换姿势,经常按摩穴位。如何按摩呢?伏案工作时可以用脚踩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如果可以放下手里的活儿,闭目待一会儿,那就一边踩按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一边闭目,同时还可以用手揪自己的耳垂和耳尖后上方。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时也可用手指按压肝经上的太冲穴、行间穴。躺在床上后还可以用一只脚的外踝去按摩另一只腿上的足三里以及丰隆穴。对于肝脏疾病患者:1.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平常、健康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有利于身体康复。情感的变化对肝炎患者的病情影响极大,常言道:“怒伤肝”,“思伤脾”。暴怒和忧思过度会诱发或加重肝病,所以肝病患者遇事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化解不良情感的影响。2. 应特别注意休息,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要养成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禁忌熬夜、加班、打麻将等。3. 饮食要注意:定时进餐;饮食定量,每餐不宜过饱;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鱼虾、蛋类、奶类、瘦肉、豆制品等;忌酒,因95%酒精在肝脏代谢,饮酒加重肝脏损害。4. 对肝脏有害的药尽可能少用,对滋补品、保健药要慎用。定期到医院复查肝功能,必要时做B超检查,及时了解自己肝脏的状况。《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因此,春季养生,在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节气需防病:——易患感冒。暖冬气候使得大地水分蒸发快,气候变得异常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发涩、皮肤干燥和发痒等症状,加之干燥的气候会大大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从而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肺炎、哮喘等。——关节易痛。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使人易患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腰关节痛。雨水时节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调护:起居调护既然雨水节气中冷空气活动频繁,那么人们在起居上就要格外注意,不要骤然减去厚重的寒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到老没病”。所谓春捂秋冻,是古人根据春秋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还很大,虽然雨水节气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也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很有道理的饮食防护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又风多物燥,“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 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发越的季节,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所以,春季饮食应以平性为宜。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另外,注意食物清洁与保鲜,避免出现腹泻等问题。这时候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同时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肝郁脾虚,脾失健运,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等。情志调护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的速度,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因此,春天不应该郁闷、生气,保持好心情。 运动调护柔和运动为主,不宜过早晨练。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雾气大,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但因为雨水很多,最好不要过早晨练,一些喜欢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锻炼的中老年人应晚些出门,最好与太阳同起床,在气温稍高时进行一些柔和的锻炼。
小雪时节话养生二十四节气的“小雪”,是寒冷开始的标志,一般在中原地区已开始下雪了,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养生。小雪吃什么呢?小雪节气养生注意事项有哪些呢?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也是养生关键时候。小雪吃什么呢?小雪养生吃什么呢?小雪节气养生注意事项是什么呢?风俗:因气温急剧下降而开始降雨,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这时已呈初冬景象。起居: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这个节气里,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经常听说周围的人出现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另外,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好像要冒火了,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进补前先引补。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多温热少寒凉。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韭菜、南瓜、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咸味入肾补益阴血。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立冬的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精神上要豁达乐观、合理用脑、保持良好心态。要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在起居调养上要有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背部保暖才有利于阳气潜藏。同时还要适度运动,如做操、散步等。要节欲保精,减少房事。
秋分时节话养生一:秋分已至,气温下降明显,早晚温差加大。在这一时节何如把握好“秋冻”的分寸,预防感冒等疾病?除了感冒,在这一时节,还应当注意预防哪些疾病?自古以来,“春捂秋冻”就是养生谚语。秋冻是说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而要适当冻一冻,从而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的能力。秋冻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一冻到底。当天气变化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是可以的。而当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则不能一味地追求秋冻,否则容易患上感冒或呼吸道疾病。另外需要注意,脚部一定要保暖。一些老年人朋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天气转凉,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胃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病的发作。寒冷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寒冷的状态下,人体会把体表血液输送到身体内部,以保存能量。这就导致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跳加快,势必会加重心脏的负重,让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加重缺血、缺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变。患脑血管疾病者,受寒之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脑部负荷加重,易引发脑出血或脑梗塞。患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的人更要注意保暖,人体受寒冷刺激后,会导致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老胃病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老慢支患者在受到寒冷刺激后,气管、支气管会发生痉挛,加重原有咳嗽、喘息等症状,影响生活。风湿病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者,平时关节就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假如盲目秋冻的话,会加重病症,导致关节疼痛难忍。 二: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饮食方面应该如何调整?哪些食物是这一时节的养生佳品?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总的原则是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针对大部分平和体质的人,秋分时节不妨试试以下食材以养生:1、百合润肺 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中医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加粳米熬粥,放冰糖后食用,可清热润肺,滋补益中。2、枸杞温补 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泡茶喝可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等症。由于枸杞属温补之药,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可经常食用。3、银耳生津 银耳乃药食同源之物,药性平和,有扶正固本和很好的滋补润泽作用。银耳性平,味甘、淡,入肺、胃、肾经,能润肺滋阴,养胃生津,补肾益精,强心健脑,对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虚热口渴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秋季干燥,银耳莲子粥可谓是清热去燥、滋阴养胃的佳品。4、萝卜开胃 多吃萝卜,可以有效地缓解喉部的不适,达到止咳化痰的效果。秋分容易肠胃不适,由于季节的转换,食物的转变容易削弱肠胃的功能,让细菌有机可趁,引起肠胃疾病。而萝卜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对食物进行完整地消化,还能刺激人们的食欲,避免秋季食欲不振的问题。5、梨清肺 梨是秋天最好的水果,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等症。梨是最常见的清肺食物,可以蒸食、煮汤,还可以捣泥成梨糕,对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效果极佳。除了多吃些润肺去燥的蔬果,还要及时补充水分,日常可以多饮一些菊花茶、枸杞茶、栀子茶或柠檬茶,还可放入冰糖、罗汉果等,帮助人体去除秋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轻松的心情。 三:秋分时节,在生活起居、户外运动方面注意哪些养生细节?1、 首先是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秋游,登高望远,既调畅情志又锻炼了身体。2、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运动时应注意防止受凉感冒。秋日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清晨温度比较低,不要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而是应该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衣服。锻炼后还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3、 要预防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家人常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但此刻也不应该忘记要养生保健,因为中秋时节气温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最需要保养。所以,这个时候要在饮食起居上养成良好的习惯。饮食秋季天气干燥,饮食上应注意养阴防燥,润肺滋肾,多食蜂蜜、百合、梨、黑芝麻、山药、糯米、菊花、银耳等柔润食品。对于老人及胃肠不好的人,可以将梨和冰糖放在一起熬水喝,最是滋阴润肺,对感冒、咳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大家还可以将百合、黑芝麻和糯米一起熬粥,坚持服用,能起到补肾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对身体大有裨益。避免辛温燥烈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生蒜、烧烤等食物,并尽量减少烟酒的刺激。对于消化不良及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住嘴”,少吃或者不吃月饼,因为月饼黏、甜、腻,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病的反复。起居秋天气温转凉,要注意衣物的加减,既不要过早地穿上厚重的衣服,也要避免受凉、淋雨等不良刺激。另外干燥的气候容易让人“上火”,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份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份的补充,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多喝米粥等等。一定要避免剧烈的运动,防止汗液过分蒸发。《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白昼渐短,阴气渐生,宜“收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既能适当缓解“秋乏”,还能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保健“秋三月,肺气旺”,肺是最易被侵犯的脏器。五行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养肺要先增强脾胃功能。补肺健脾养胃的主要穴位有天突、承浆、中脘、足三里和合谷。1、天突穴天突穴在左右锁骨正中间的凹陷处,属肺经。每天用手指揉按,每次2~3分钟,只要坚持做了,可以有效预防并缓解肺部疾病例如咳嗽、哮喘等。2、承浆穴承浆穴在嘴唇下凹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口腔内就会涌出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还可延缓衰老,同时可使老人面色红润。3、中脘穴中脘穴在我们肚脐上方4寸,刚好位于人体胃脘部。将掌根放在中脘穴上,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4、足三里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对胃炎、胃下垂、呕吐、嗳气、便秘、胆囊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5、合谷拇、食指合拢,在虎口肌肉的最高处。按压双手合谷穴,左右各按压100次。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眩晕、咽炎、扁桃体炎、咳嗽、牙痛齿痛、鼻炎、呃逆等病症。
一、胃病可以癌变吗?胃病可以癌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的持续性的癌前变化,这些癌前变化统称为“胃癌前病变”。什么是胃的癌前疾病?它是一个临床概念,指的是患有这类胃病的病人发生胃癌的机会较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等是癌前状态,或称癌前疾病。什么是胃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一个细胞病理学概念,是指一类具有细胞不典型性和分化异常的增生性病变。目前公认,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一定发展为胃癌吗?经随访胃黏膜有癌前病变的患者,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患者,但是并不是所有“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均发展成胃癌。二、胃病的这些信号您有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胃病患者多表现为“痛、胀、呆、嗳、烧、苦、寐、泻、秘、瘦”十症,此十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症同时出现。1. 痛。胃痛是胃病患者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疾病。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多属实证;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多属虚证。2. 胀。胃胀是指患者自觉胃脘撑胀,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表现。关于胃胀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胀论》篇,条文形象地描述了胃胀病的特点,“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扩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或胃液、十二指肠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即胃胀。3. 呆。即“纳呆”。顾名思义,即胃的受纳功能呆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不想吃饭。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都会出现纳呆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肝病初期也会产生纳呆,尤其是厌食油腻。这时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到医院消化科进行必要的检查,定期随访诊治。此外,像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不足等内分泌疾病、痢疾、霍乱等感染症以及心脏病、脑肿瘤等,也都可能导致食欲不振。 4. 嗳。俗称“打饱嗝”、“嗝气”,是各种脾胃病的常见的症状之一,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中医认为,嗳气是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声长而缓,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 5. 烧。即剑突或胸骨下的一种烧灼或发热感,同时伴有反酸的症状。多见于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亦可见于幽门不全梗阻、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刺激食管粘膜所致。当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蠕动功能异常时,酸性的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而产生烧心症状,多发生在饭后,卧位或前躬位。饱餐、饮酒和服用某些药物亦可诱发或促使烧心症状加重。 6. 苦:口干口苦症状:表现为口干而渴,但喝水不多,口苦以晨起明显,占50%。7. 寐。失眠不寐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严重妨碍着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大部分脾胃病患者都有过因胃疼、胃胀、嗳气、烧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引起的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不实,早醒等,甚至有些患者出现彻夜难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差的症状,痛苦不堪。而随着脾胃病的好转和治愈,睡眠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 8. 泻。即泄泻,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中医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水样者称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可见于多种脾胃病,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例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 9. 秘。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老年患者多于青、壮年患者。10. 瘦:身体消瘦,最多体重下降21kg,一般伴精神衰弱、面色不化、疲乏无力,严重者软弱无力、行走困难。 如果您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您出现了以上一种或几种不适,请引起您的重视,这些都是脾胃病的“报警器”,提示您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起居,及时到医院就诊。三、胃病防癌十五招 1、心情舒畅:调查表明,家庭失睦、劳逸失调、精神紧张等,都会造成大脑皮层与内脏功能的失调,从而成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这与中医“肝脾不和”、“肝胃不和”、“忧伤思虑则伤脾”是一致的。所以精神调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平日要保持情绪乐观,心情开朗舒畅。2、劳逸结合:劳逸结合,历来为我国养生家所提倡。较轻的胃病病人是可以进行适当运动和劳动的,因为适量的运动可以是血脉流通,加强胃肠的运动功能,帮助食物消化。运动的形式以散步和打太极拳为好。但不可过劳,避免运动过量和大汗淋漓,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不适合于胃病患者。对较重的胃病病人更要注意休息,尤其要注意适时的卧床休息。“脾宜静则磨”。卧床休息状态下,大量血液汇集于消化器官,帮助胃肠正常而有节律地蠕动,充分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如果胃病病人运动量过大,则血液流注于肢体、肌肉较多,胃肠等消化器官就的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一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二则不利于病情恢复。对较重的胃病病人还是以饭后卧床休息一会为好,时间可为30分钟到一小时。卧床的姿势应以略微弯曲的侧卧,一般以右侧卧位为好,一来可以减轻心脏负担;二来胃通向十二指肠以及小肠通向大肠的口都是向右侧开,右侧卧有利于胃肠道内容物的顺利运行;再者右侧卧时肝脏流经的血液多,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药物的解毒及肝脏组织本身的健康都有利。当然,有胃食管反流或饭后卧床出现不适症状者,不可强求卧床,可于饭后静坐一会再活动。3戒除烟酒。统计表明,每日吸烟20支以上的人,有40%会得胃窦炎;每日吸烟10支的人,20%~30%会得胃窦炎。而酒对胃黏膜的伤害比烟还大,长期每日喝烈性酒100~150毫升的人,胃窦炎发病率高达60%。因而戒除烟酒是十分有必要的。4、忌浓茶、咖啡、碳酸饮料:茶和咖啡由于主要成分——咖啡因的作用,饮后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睡意和疲倦,提高脑的活动能力,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但饮用过量、过脓也会产生弊端:① 饭前、饭后大量饮用,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② 饮用过浓、过量,会使心跳加快,兴奋不安、失眠,影响胃病患者尤其合并有神经衰弱者休息和恢复体力。③ 咖啡因能刺激胃酸分泌,有溃疡病的病人饮用能引起溃疡病加重,出现疼痛、出血,甚至有危险。④ 茶中含有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维生素B1等结合,影响三者的吸收,严重者可引起贫血。⑤ 由于鞣酸有收敛作用,喝茶能引起大便秘结。胃病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茶中的鞣酸可和药物结合而沉淀,会改变药性,阻碍吸收,影响药效。5、忌生冷、油腻:忌食生冷的食物,如冷饮、生菜等;水果可以吃,但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气候季节决定,水果宜榨汁加热喝,或蒸熟吃。一般胃病患者,鸡鸭鱼肉可以吃,提倡清炖,忌煎炸熏烤。6、忌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生葱,生蒜;辣椒对胃黏膜损害较厉害,据动物实验观察,0.3g辣椒能促进大白鼠的血液循环,0.5g辣椒就会立即造成大白鼠胃黏膜大面积糜烂。有些人将大蒜当作胃肠道杀菌剂或防癌佳品,但生大蒜吃的过多也可造成急性胃黏膜的糜烂。7、忌空腹喝牛奶,酸奶:必须吃早餐,睡前不加餐。酸奶虽好,但不适合所有人,胃酸患者请尽量避免。8、食物要软,避免坚硬。提倡食用米粥,细面条,鸡蛋羹,易消化的蔬菜等;不宜食用玉米,花生米,硬米饭,烙饼,包子,饺子,粽子,月饼,汤圆,红薯,甜食,韭菜,芹菜,蒜苗,西红柿等。9、. 不吃烫食、熏食;酱菜咸菜。10、注意保暖:胃紧贴腹壁,若腹部受寒,可反射性刺激胃及血管收缩,加重胃功能紊乱。在季节交替的冬春和秋冬之交,胃病患者更应该注意保暖。11、饮食规律,饥饱有度,忌暴饮暴食,减少在外用餐时间。12、忌服药物:严格按照医嘱,按规定服用某些药物,因为有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太松、消炎痛、激素、抗生素等药,常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引起胃病发生。若必须赴上述药品,尽量在饭后。13、中药治疗。临床观察中药对治疗胃癌前病变确有疗效。我们在经过数万例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创立了“浊毒学说”,认为胃癌前病变与浊毒关系密切,采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并研制出一系列的纯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14、定期复查。对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要定期做胃镜及病理复查:一般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1次,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复查1次,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10%以上),可考虑手术治疗。15、推荐养生粥:百合薏米莲子粥(取适量百合,薏米,莲子和大/小米煮软煮熟,即可食用)。 百合粳米莲子粥(取适量百合,粳米,莲子和大/小米煮软煮熟,即可食用)。
乙型肝炎饮食禁忌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2、忌吸烟 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肝病患者必须戒烟。3、忌饮酒 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4、忌食加工食品 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5、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6、忌乱用补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7、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 对于病情严重的肝炎病人来说,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使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果吃太多蛋、甲鱼、瘦肉等高蛋白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胀等病症。8、忌高铜饮食 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铜的平衡,而铜易于在肝脏内积聚。肝病病人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9、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早操,劳逸结合很重要。10、忌情志不畅 肝病患者应忌恼怒、悲观、焦虑等,因为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常便人焦虑,胡思乱想,易发火而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舒易成积癖。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血液传播多发生在80年代由于我国的卫生条件差,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献血没有检查hbsag造成的。我国1.2亿乙肝携带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在80年代由于输血导致的乙肝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所以HBV并不可怕。《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于二00九年七月二十四号由国务院通过温总理签字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只有甲肝和戊肝不得从事食品生产而乙肝可以从事。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mIU/ml以上的人,才能起有效的预防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没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不是携带者)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是永久性的,应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每个接种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