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上经常遇到一些孩子,在刚上小学不久时已经被诊断为多动症了,但是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大,没有使用药物治疗,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再次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到此时家长依旧对于用药有很多的顾虑,一些家长仍然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药物治疗。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药物治疗的看法和态度。十年前我在读大四时就开始去跟老师的中山三院的发育行为儿科的门诊,在门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动症的患儿,当时我也觉得让这些孩子一直服用药物是一件不合适的事情,觉得应当从心理治疗、家长干预、注意力训练等方面入手,不使用药物来治疗多动症。后来我去湘雅读研,毕业的课题做得就是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我希望研究采用非药物的综合性心理治疗的疗效,寻找合适的方法。在设计实验时导师曾建议我同时合并药物治疗或是一部分孩子进行药物治疗,然而由于样本量本身就比较小,且我当时很希望能不用药物治疗多动症,所以整个实验都是没有合并用药的。2009年的暑假,我们对10个孩子进行了20天的综合干预,进行放松训练、视觉执行抑制训练、听觉执行抑制训练,进行了几个小专题的技能训练:有效沟通、识别控制愤怒、问题解决技巧,对家长也进行了四次的家长讲座。经过20天的训练干预,孩子们的情况是有一些改善的,家长们也报告孩子有一些好转,自己的压力也有所减轻。我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学龄ADHD儿童的疗效研究》。如今几年过去了,我和当时一些孩子的家长一直都有间断的联系,这些孩子后来的情况也有些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初中时无法适应学校生活,退学一年;有的孩子最后就读了职业高中...因此,我也在反思自己对待药物治疗的态度,是否我们成人自己对药物的恐惧导致对孩子的治疗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多动症的孩子很多没有智力问题,他们出现这样的结局有些令人惋惜。很多孩子实际上受到了很不好的对待,近期门诊上遇到一个孩子,小腿上有多处淤青,是他的父亲用衣架打的。孩子受到家长的责打,心理上是一种很矛盾的过程,一方面孩子对家长有着深厚的依恋,而他依恋的人又在伤害他,这种矛盾对孩子的正常发展及亲子关系十分不利。这个孩子在学校因为不守纪律,老师曾要求全班同学不理他,不和他说话,直到他表现好为止,这种社交的排斥和拒绝,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不利,有多项关于社交排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有一个研究:研究者请受试者在网上与两名玩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这两名玩家实际上是电脑模拟的),在游戏中这“两名玩家”故意忽视和拒绝受试者,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一些测验,发现被社交排斥的人有着明显的失落,在评价事务时有更多的负面评价和愤怒。研究中这样陌生的可能永远都不会见面的人的社交排斥都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个长期处于严重的被社交排斥的孩子会有多困难,很多大一些的孩子出现对立违抗也不难理解了。我们更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因为觉得它会影响生理的改变,然而生理和心理本身就是一体的,现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有研究显示了在人受到社交排斥时大脑中的反应区域和身体受伤时的反应区域是一致的。因此,在决定是否用药时,我们更加要权衡一下利弊,我也不愿意让孩子长期服药,但是这些孩子目前的状况:成绩不断的下降、老师同学的排斥、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家庭关系的紧张、以及父母的情绪低落...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的疗效是明确的,我看到一些坚持用药,取得良好发展的例子。在用药方面,香港的医生更加积极,而且患者的配合度比较高,我上次文章提到的在香港治疗的孩子,6岁多一点就开始服药了,他的妈妈反映他的成绩良好,都有八九十分。(这一点我本以为一年级的孩子考试八九十分很正常,但他妈妈说香港的课程很难,一年级就有英文的看图写句子之类的东西,有一些孩子才考四五十分,可能和内地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个人是不喜欢给孩子用药的,因此我从读研究生开始,就一直努力在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干预;作为一个医生,我不能被个人感情影响太多,应该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对于用药这个问题我努力做到严谨认真,有需要的时候就建议用药。然而经常遇到一些情况,当医生建议使用有临床依据、经过正规批准的药物时,家长常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不愿意服药;而一些没有临床依据,医生不建议使用的药物,家长却坚持想试一试,这是一个难题...希望医生和家长们多一些沟通交流,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看到一些孩子孩子延误了治疗时机,我觉得很惋惜。本文系冯哲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尊敬的家长:您好!儿童心理门诊主要诊治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情绪的异常,包括语言发育迟缓、社会交往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攻击性行为、情绪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诊治过程与一般疾病存在一些差异,故我们向您简单介绍一下其诊疗流程,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合作,解决儿童出现的问题。同时,我们的博客里有对各个环节的简介,敬请留意。1、初诊初诊主要由医生询问病史,了解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就诊的主要原因,医生进行简单的观察,产生初步的诊断印象。初诊时间有限,资料缺乏,除了一些典型的病例外,不能立刻做出诊断。2、评估目前大多数儿童的发育、心理问题无法通过实验室或仪器检测出来,所以心理评估是必不可缺的。评估所需时间比较长,需要预约安排,一般在初诊后一周内完成。3、复诊在完成评估后进行第一次复诊,医生综合孩子的表现及评估结果,做出诊断。4、家长课堂发育行为问题常常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干预治疗需要很长时间,家长了解和学习正确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会定期开展一些讲座、讨论活动,欢迎各位家长参加。家长之间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支持也非常重要,我们会通过建立相应的QQ群或组织活动以促进大家交流。5、干预一些发育行为问题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往往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心理干预、训练等是必不可缺的。6、复诊、评估发育行为问题的干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的复诊评估、与医生协作才能更好改善预后。我科目前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服务:http://www.91160.com/dep/show/depid-5215.html儿童心理门诊时间: 万国斌主任:周三、周四上午,周六全天 其它时间段由韦臻医师、冯哲医师出诊心理评估时间:周一至周五(需预约) 多动症专科门诊:周日上午 孤独症专科门诊:周二上午
各位家长: 儿童孤独症与儿童多动症一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的工作重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我们开设了这两个障碍的专科门诊,希望能够提供更加规范、标准的优质服务。 在评估、诊断、治疗方面,我们一直都关注着最新的进展,不断的优化流程与评估治疗手段。例如在孤独症的诊断评估方面,国际上目前建议使用至少具备中等程度的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评估量表,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美国神经病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诊断工具包括: Gillliam孤独症评定量表,第二版((GARS-2):GARS被设计用于大于三岁的儿童,在建议人群中的敏感度比较低(系统综述平均为53%)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R):综述显示3岁以下儿童平均灵敏度82%;3岁以上91%,ADI-R通常用于研究背景下并不适合在临床上使用,因为操作它所需的时间太长。 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ARS):系统综述中其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平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80% 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系统综述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平均分别为87%和78% 目前我们采用了CARS+ADOS的评估,准确性是比较高的,ADOS的评估国内开展的很少,据我了解,深圳地区仅有我们在使用。(PS:可以看到,没有100%准确的评估手段,对于一些疑难的病例可能需要持续的观察,按时复诊以明确。) 对于国际上推荐的基因诊断(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以及代谢性疾病的筛查等我们也在与相关科室一起研究讨论中。 在多动症的诊疗方面也同样如此,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估诊断体系。很遗憾目前国内使用的的多动症评估工具很多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版本,我们正在尝试逐步引入一些较新的评估工具,以后我会介绍。 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反馈及建议,谢谢!网上预约:http://www.91160.com/dep/show/depid-5215.html 孤独症专科门诊:周二上午(韦臻医生) 多动症专科门诊:周日上午(冯哲医生)请查阅我科的诊疗流程介绍:http://qgc.qq.com/131073445/t/3
提到心理治疗,很多家长会想到心理治疗师通过催眠或是晤谈,找到咨询者童年的创伤进行修复,从而解决了困扰咨询者的问题;或是心理治疗师使咨询者打开了心结,讲出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然而心理治疗并不一定是这样,心理治疗有很多种方法,不仅有精神分析、催眠,还包括心理知识的宣教、行为管理干预、家长培训、游戏治疗、小组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和成年人的有一些不同:首先,成年人接受心理治疗往往是主动的,他们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求助于心理治疗师;而儿童青少年接受治疗常是被动的,家长带其来就诊,孩子自身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治疗。其次,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和成人不同,一些成人适合的治疗方法在孩子身上使用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情绪问题常和周边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家庭关系、教养方法、学校环境等方面,所以他们的心理治疗需要家长、老师等共同的参与。心理治疗需要持续多长时间? 心理治疗的疗程和很多因素相关:首先,不同的治疗方法时间不同,精神分析治疗的时间较长,有时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短期的认知行为治疗一般为10到12次的治疗。其次,心理治疗的长短和咨询者的个人特点相关,主动性强、领悟能力好的人往往能较快的得到改善;由于儿童青少年缺乏主动性和认知相对成人差得特点,治疗时间需要长一些。另外,治疗的长度也和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相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的一般安排是怎样的? 心理治疗需要预约进行,在治疗的初期,治疗师需要进行观察和评估,并和孩子建立关系,和家长一起讨论治疗目标机方法,然后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初期一般一周1-2次,随着治疗的进行,间隔逐渐延长。治疗并不只是孩子参与,根据治疗需要,可能安排家长的单独晤谈。心理治疗能解决问题吗? 心理治疗是治疗儿童行为、情绪问题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其是有效的。但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有时心理治疗不能完全彻底的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减轻问题的程度,或是解决一部分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采取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的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儿童青少年问题能否解决也和家庭环境、家长老师等能否做出相应改变、治疗能否长期坚持密切相关。如果您想预约心理治疗,可在网站留言或直接联系医生。预约网站:http://cmhfeng.haodf.com(在您留言后医生会将内容设置为隐私,其他人将看不到留言内容,重要个人隐私请勿发表)
2月7日,周六下午的三点半,我们在儿童心理科的候诊大厅进行了一次家长分享讨论会,讨论会来了挺多的家长,整个大厅都坐满了,条件确实是有些简陋,现场开始时也有些混乱,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及耐心配合。一些家长还挂了号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 万博士、罗一凯老师参加了我们的分享会,并做了发言;更多的是家长的分享,我做了一点简单的总结:1,坚持不放弃:在教育训练方面,最重要的是不断的去想办法、尝试,孩子有困难不会的地方我们不能放弃,很多家长自己学习、尝试进行了很多不错的办法,家长的这些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2,家长的信心:一些家长由于孩子的进步不够快、或是参加的培训比较少,就怀疑和担心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其实从分享中可以看出,很多方法都是对的,家长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3,重视情感: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或是训练孩子时,情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ASD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带有情感的对待孩子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4,调节自身的情绪:你没办法给予孩子你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轻松、愉快、富有感情,那么我们首先要自己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一些空闲、一些自己的活动、购物、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孩子。不要为没有参加很多培训而愧疚。5,放下大人的矜持:和孩子相处时,有时需要放开自己的心态,像孩子一样,不要顾及自己的形象,过于拘谨矜持难以和孩子互动。 当时我没有记录,现在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些点,此外大家还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困惑等等,希望以后能有时间进一步交流。 希望大家也能谈谈参加完讨论会的感想和对今后活动的建议。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缩写为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也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调查显示:每100个学龄儿童中就有4-6个ADHD儿童。ADHD的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咨询相关医生:1.坐立不安2.吵闹、噪音3.兴奋、冲动4.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5.不能完成开始做的事情(注意时间短暂)6.好争吵7.行动不加思考8.爱发脾气9.对抗行为10.不合作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且程度比较重时应当进行相应的评估、诊断。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ADHD的标准诊疗常规。一、初诊初诊主要由医生来采集病史,了解孩子目前的主要表现,对其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时的情况,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既往的诊断治疗情况;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询问一些问题,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族史等等。同时,医生会观察孩子在诊室的表现,进行基本的体格检查,并和孩子简单的互动交谈。根据这些医生会做出初步的判断,确定下一步的评估方向。Tips:1家长在就诊前可以回顾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表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向老师询问其在学校的表现(如老师是否难以管理?是否不同任课老师都反映上课不专心?不专心程度在班上处于什么水平?);就诊时可以带来孩子的作业、试卷等,以帮助医生了解孩子。2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医生,怕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有时采用一些哄骗的方法(曾有孩子说他妈妈说带他去吃麦当劳,结果被带到这里来看病了),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上当了,生气、不愿意配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孩子交流,一般孩子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告诉他我们去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二、检查目前无法通过验血或是拍片子等方法来诊断ADHD,对于ADHD,检查大多是为了排除其它疾病所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可以考虑的检查包括:微量元素检查:血铅偏高或是缺锌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类似表现,当医生考虑孩子有此可能或是家族史中有甲亢病史的孩子应当进行此项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当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时,建议进行这些基本检查,虽然治疗ADHD的药物对此影响不大,但依然建议在治疗初期定期检查。其它:当医生在初诊后,考虑孩子可能有其它问题需要排除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Tips:1肝肾功能的检查需要空腹进行,血常规、微量元素、甲状腺功能等验血项目不受饮食影响。2心电图、脑电图检查是无创性检查,不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3近期有其它医院的检查结果可以带来给医生,减少一些重复的检查。但如果间隔时间比较久,建议重新进行检查。三、评估评估是ADHD诊断中重要的一部分,一般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评估: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判断一个孩子行为问题的基础,同时也能了解其智力结构特点,找出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明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测试过程中的行为以及测试成绩分布上有所体现。2注意力测试:进行持续注意力测试是诊断ADHD的重要部分,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以及反应控制能力。3家长量表:通过家长填写专业的标准量表,了解孩子的行为、情绪等表现。4教师量表:教师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能够取得老师的支持,由老师来填写一些专用的量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5儿童量表: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填写一些专用的量表,了解孩子对自己的看法。6其它:ADHD常常有一些共患问题,抽动症、情绪问题、社交问题等等,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估以帮助明确诊断。Tips:1评估需要预约进行,智力测试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注意力测试时间大约为半小时。2饥饿、困倦、情绪不好、心理上抵触等可能会对评估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在带孩子来评估时处理好这些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3教师在ADHD孩子的诊断治疗中很重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取得老师的支持很有必要。四、诊断经过初诊、检查、评估,医生会综合采集到的信息,做出诊断。大多数时候诊断时可以明确的,对于一些边缘的孩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Tips:1 ADHD的诊断是一个客观的诊断,有着严格诊断标准,并不是医生个人的主观判断。2量表等检查结果只是医生的诊断工具,不能简单的根据量表结果来进行诊断。五、治疗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治疗应该是综合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培训:目前对于“多动症”,很多人的理解都是不正确的,家长需要了解关于ADHD的知识,了解ADHD的机制、表现、后果、治疗方法等等。2药物治疗:明确诊断的孩子,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家长应该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的原因,并知道在孩子服药期间如何观察疗效及副反应。3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ADHD的孩子的心理治疗包括:①让孩子了解自己,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困难:很多孩子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看医生、为什么要吃药,认为自己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应当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态度。②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ADHD的孩子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家长、老师、同学会对他们有一些负面的评价,这些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出现一些情绪问题,需要帮助他们解决。③帮助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有的ADHD的孩子在社交上存在困难,无法与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进行指导。4家长学习与孩子相处、沟通、管理孩子的方法。5和老师协作,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6家庭治疗:有些时候,家庭环境可能是导致孩子问题存在或加重的原因,需要相应的进行干预。7家长心理支持:养育ADHD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家长往往感到疲惫、挫败、焦虑,情绪低落,家长需要得到心理支持,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面对孩子。8对孩子进行一些训练:生物反馈疗法、认知功能训练等治疗方法可能给ADHD孩子带来益处。Tips:1 ADHD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坚持,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2综合的、长期的治疗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益处。3家长、医生、教师合作是最佳的治疗模式。
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的行为问题:早上赖床拖拉、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四处上蹿下跳搞破坏、写作业边写边玩、发脾气攻击别人...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讲道理、惩罚好像都没有好的效果,有时会被孩子弄得自己情绪失控,甚至动手打孩子,但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而这些问题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外向性”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反感,老师、家长和同学常会责备、不喜欢这些孩子,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此外,由于常受到周围人的负面评价,孩子也容易出现自卑、伤心等情绪问题。就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调皮老惹事,让家长老师生气,但是他也很可怜,其实他自己也过得不开心...” 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一部分与孩子的先天特质有关,但是家长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影响着孩子的表现。因此,我们开展这一次的儿童行为管理家长学习班,希望与家长一起探讨学习如何更好的管理孩子,课程将会以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基础,采取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 管理是一件长期且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管理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我们希望参与的家长首先有信心坚持下去,首先请大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保证课程学习能每次都参与,倘若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话,建议暂缓进行。 课程内容介绍:我们课程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行为八步法作为主体,根据我们以往家长管理培训的经验做出一些调整,与家长一起讨论学习如何管理应对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课程主要集中于家长可以直接管理到的领域,对于学校行为部分会根据情况适当涉及。课程目标: 希望我们的课程能够组成一个家长的互助小组,大家可以一起互相支持鼓励,互相学习探讨如何教育管理孩子。 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家长能够改善管理孩子的方法,使孩子的行为问题有所减少。 行为管理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一些孩子,可能需要合并其它的治疗。参与对象:本次课程适合于5-11岁儿童家长,家长能够有时间参与课程,愿意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并且有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主讲人:冯哲医师课程时间:课程分六次进行:5月10日(周六)上午9:00-11:005月17日(周六)上午9:00-11:005月24日(周六)上午9:00-11:005月31日(周六)上午9:00-11:006月7日(周六)上午9:00-11:006月14日 (周六)上午9:00-11:00地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儿保科213室费用:费用家庭为单位收取,每个家庭960元,因为医院收费需要有处方,故还需要挂号费用。备注:1,因为场地有限,每个家庭参加人数请不要超过2人。2,计划参与者为7-9个家庭。3,课程中需要大家思考发言,积极参与,请带上笔记本与笔。如果您希望参加,请联系冯医生报名,报名时请留下孩子的姓名、年龄及联系电话,谢谢!
对于游戏治疗,我已经写过一篇简单的介绍文章(见后面附文),也有一些孩子在我这里正在进行治疗,有一些有很好的进步。在了解了家长需求后,我们计划开展一期亲子游戏治疗学习班。课程内容介绍:我们课程的基础为儿童为本游戏治疗(Child-CenteredPlayTherapy,以下简称CCPT),经过我们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对标准的CCPT进行了一些改动和删减,设计了一个基础的课程。课程会涉及在家中进行游戏治疗的基本设置、流程等方面,但CCPT并不仅是一种技巧或者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进行亲子游戏治疗很重要的是家长自身的感受,并不是机械的学习一个“程序”,我们的课程重点于此,对于技巧方法部分予以简化。我们会弱化一些限制方法、行为问题处理等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部分问题的处理需要结合一些行为治疗等方法,我们会进行其它相关课程予以补充。课程目标:1,我们希望通过基础的课程,使家长更好的接纳自己和孩子,敏感于孩子的体验,找到一条进入儿童世界的路。2,创造一个环境来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与信心;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3,对于有内向性问题(紧张、害羞、胆小、焦虑等)的孩子,游戏治疗本身有着很好的疗效,完成基础班学习后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游戏治疗的其它内容,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4,对于一些外向性问题(攻击行为、对抗、发脾气、不守规则等)的孩子,游戏治疗是家长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在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提高、认可家长后,管理才能顺利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一些行为管理方法。参与对象:本次课程适合于4-11岁儿童家长,家长能够有时间参与课程,愿意一起探讨与孩子相处之道,并有时间与精力每周在家进行2-3次的游戏单元。主讲人:冯哲医师课程时间:课程分四次进行:3月15日(周六)上午9:30-11:003月22日(周六)上午9:30-11:003月29日(周六)上午9:30-11:004月5日(周六)上午9:30-11:00地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儿保科213室费用:费用家庭为单位收取,每个家庭640元,因为医院收费需要有处方,故还需要挂号费用。备注:1,因为场地有限,每个家庭参加人数请不要超过2人。2,计划参与者为7-9个家庭。3,课程中需要大家思考发言,积极参与,请带上笔记本与笔。课程总结: 第一期亲子游戏治疗学习班(基础班)已经结束,在3月15日至4月12日之间我们进行了四次的讨论学习。 我们认为亲子游戏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家长每周抽出一两个小时游戏,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信念、态度,如何调整自己,真诚的接纳孩子,通过这样的改变来重构亲子关系。很高兴通过这期的课程,家长们开始明白这个道理,开始尝试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我想这样我们的课程的主要目的就达到了。 课后依然进行了简单的匿名调查,家长们都给了一些正面的反馈,也有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改变和孩子的改变。主要的意见与建议有:1,希望能够同时开展家长课程和孩子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便于家长安置照看孩子。 目前我科的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同时进行多个课程,今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们都考虑这样安排。2,希望医院团队能在在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社交指导方面提供持续地、有反馈地、系统地指导。 这也是我们的目标,很多家长和孩子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我们正在逐步的开展相应的课程学习及相关训练,请大家留意我们的动态。3,希望能有一些课后的回访。 课程期间我们建立了网上的讨论组供大家交流,如果有需求可以持续的保留,供大家交流孩子的近况;您也可以带孩子来院复诊,和医生讨论孩子最近的状况。如果组内的家长愿意参与,定期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再次讨论。4,希望能有孩子的社交引导课程。 我们正在筹备社交的小组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5,希望多放一些成功的游戏情景。 有家长希望我们能放一些好的游戏治疗的视频,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考虑到孩子的隐私问题,只有家长同意播放我们才能播放其他孩子的视频。我们也有一些教学用视频,今后时间充裕是可以播放给参加课程的家长借鉴。 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风格,做自己是最好的。6,希望方向性的建议更突出,提供书单,使家长心理基础知识提升。 这一点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到,我们也会讨论课程进行的情况,每次做出一些调整。书单部分暂时没有很好的建议,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会推荐一些书籍。 我们计划开展一系列的家长课程、小组学习以帮助家长更好的和孩子相处、管理教育孩子,其中,游戏治疗是重要的一部分。亲子游戏治疗的课程我们会定期的举办,希望各位家长参与。其它的课程也会逐步开展,接下来我们考虑进行一期行为管理的课程,请有兴趣的家长注意我们的通知。 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学习以及对我们的意见反馈,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谢谢!
课程通知医院走廊上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体检,大的孩子大约四五岁,小的是个小婴儿,不知道什么原因大的孩子正在发脾气,他一边大声的哭,一边用手拍打父亲;而父亲一只手抱着小的孩子,劝说大孩子别闹了,用另一只手去捂孩子的嘴巴,孩子的母亲站在稍远处不说话,用眼睛瞪着大的孩子。孩子哭闹不止,不断有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生气的走过去拉孩子,并用手打了孩子,孩子继续的大哭,父母只好拉着他离开了二楼。经常在医院看到类似的场景,孩子这样发脾气、哭闹、不听劝说是一件很令家长烦恼的事情,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家长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家长反映不知该如何应对,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次主题的家长课程,与家长一起讨论学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该如何的应对。如果您也有同样的困扰,可以报名参加。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发脾气应对策略也不同,我们这次主要讨论4-6岁孩子的情况。课程内容:4-6岁儿童发脾气、情绪崩溃的应对策略主讲人:冯哲医师课程时间:课程分两次进行:2月22日(周六)上午9:30-11:003月1日(周六)上午9:30-11:00地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儿保科213室费用:我们希望孩子的主要养育者都来参与到课程中,所以费用家庭为单位收取,每个家庭320元,因为医院收费需要有处方,故还需要挂号费用。备注:1,因为场地有限,每个家庭参加人数请不要超过2人。2,计划参与者为8-10个家庭。3,课程中需要大家思考发言,积极参与,请带上笔。课程总结 第一期的4-6岁儿童发脾气、情绪崩溃的应对策略学习班已经结束,在2月22号、3月1号两天中我们一起讨论了孩子发脾气、情绪失控各个时期的表现及情绪,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孩子和父母可能存在的压力、负面情绪;如何排解孩子和父母的压力;以及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可能有效的应对策略。 感谢参与的家长都能积极的参与讨论、思考并完成作业,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匿名调查。1,大家都给了课程正面的评价,认为课程有挺大的帮助或非常有帮助。我明白单凭两次的讨论不可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家长的持续学习和实践,希望大家能够继续自己思考、保持不断的学习。2,大多数家长认为课程的长度合适,个别家长认为课程内容过多,应当延长课时。我自己的感觉第二次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很多内容也没有完全展开讨论。在设计课程时我们希望是一个短期的类似工作坊的课程,担心课程若持续太长的话家长难以长期坚持。我们会再考虑一下课程的长度问题。3,大家都认为本次课程参与的人数合适。考虑到我们教室的空间,以及小组讨论大家发言机会等因素,我们也认为12个左右家长参与可能比较合适。4,在讨论和讲授比例方面,大多数家长认为本次的安排合适,也有不同的意见,有家长认为需要多一些的讲授,有家长认为需要多一些的讨论。今后我们会再摸索调整一下这个比例问题。5,对于课程意见:有家长提出希望有一些网络平台的教育经验、资料信息的交流,这一点我们会逐步进行,大家在群内可以进行一些交流;有家长希望能看到一些实际的处理案例,这一点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在取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享一些。6,对于需要哪一些课程:家长们提到了习惯的培养、问题行为的矫正、社交技能的培训等方面。这些也是我们在门诊上发现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和万主任正在进行准备,计划开展行为管理方面的课程,考虑到亲子关系是行为管理的基础,可能会先从亲子游戏部分入手;我们正在筹备当中。另外社交技能方面,我正在筹备一个儿童的小组,对小学二三年级、存在社交问题的孩子(包括高功能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进行社交技能训练,请大家留意我们的通知。 对于我们课程、工作有何意见及建议,请反馈给我们:)PS:关于参加课程的家长想要PPT的问题,我想大家参与课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课程是以讨论、思考为主,PPT不是很重要,如果参加过课程的家长想要请留言给我,我会发PDF版本给您。未参加课程的家长建议不要去看PPT内容,反而会限制你的思路,我想大家能够理解,自己思考做出题目和直接看答案的区别,况且我们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