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上经常遇到一些孩子,在刚上小学不久时已经被诊断为多动症了,但是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大,没有使用药物治疗,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再次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到此时家长依旧对于用药有很多的顾虑,一些家长仍然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药物治疗。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药物治疗的看法和态度。十年前我在读大四时就开始去跟老师的中山三院的发育行为儿科的门诊,在门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动症的患儿,当时我也觉得让这些孩子一直服用药物是一件不合适的事情,觉得应当从心理治疗、家长干预、注意力训练等方面入手,不使用药物来治疗多动症。后来我去湘雅读研,毕业的课题做得就是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我希望研究采用非药物的综合性心理治疗的疗效,寻找合适的方法。在设计实验时导师曾建议我同时合并药物治疗或是一部分孩子进行药物治疗,然而由于样本量本身就比较小,且我当时很希望能不用药物治疗多动症,所以整个实验都是没有合并用药的。2009年的暑假,我们对10个孩子进行了20天的综合干预,进行放松训练、视觉执行抑制训练、听觉执行抑制训练,进行了几个小专题的技能训练:有效沟通、识别控制愤怒、问题解决技巧,对家长也进行了四次的家长讲座。经过20天的训练干预,孩子们的情况是有一些改善的,家长们也报告孩子有一些好转,自己的压力也有所减轻。我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学龄ADHD儿童的疗效研究》。如今几年过去了,我和当时一些孩子的家长一直都有间断的联系,这些孩子后来的情况也有些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初中时无法适应学校生活,退学一年;有的孩子最后就读了职业高中...因此,我也在反思自己对待药物治疗的态度,是否我们成人自己对药物的恐惧导致对孩子的治疗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多动症的孩子很多没有智力问题,他们出现这样的结局有些令人惋惜。很多孩子实际上受到了很不好的对待,近期门诊上遇到一个孩子,小腿上有多处淤青,是他的父亲用衣架打的。孩子受到家长的责打,心理上是一种很矛盾的过程,一方面孩子对家长有着深厚的依恋,而他依恋的人又在伤害他,这种矛盾对孩子的正常发展及亲子关系十分不利。这个孩子在学校因为不守纪律,老师曾要求全班同学不理他,不和他说话,直到他表现好为止,这种社交的排斥和拒绝,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不利,有多项关于社交排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有一个研究:研究者请受试者在网上与两名玩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这两名玩家实际上是电脑模拟的),在游戏中这“两名玩家”故意忽视和拒绝受试者,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一些测验,发现被社交排斥的人有着明显的失落,在评价事务时有更多的负面评价和愤怒。研究中这样陌生的可能永远都不会见面的人的社交排斥都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个长期处于严重的被社交排斥的孩子会有多困难,很多大一些的孩子出现对立违抗也不难理解了。我们更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因为觉得它会影响生理的改变,然而生理和心理本身就是一体的,现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有研究显示了在人受到社交排斥时大脑中的反应区域和身体受伤时的反应区域是一致的。因此,在决定是否用药时,我们更加要权衡一下利弊,我也不愿意让孩子长期服药,但是这些孩子目前的状况:成绩不断的下降、老师同学的排斥、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家庭关系的紧张、以及父母的情绪低落...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的疗效是明确的,我看到一些坚持用药,取得良好发展的例子。在用药方面,香港的医生更加积极,而且患者的配合度比较高,我上次文章提到的在香港治疗的孩子,6岁多一点就开始服药了,他的妈妈反映他的成绩良好,都有八九十分。(这一点我本以为一年级的孩子考试八九十分很正常,但他妈妈说香港的课程很难,一年级就有英文的看图写句子之类的东西,有一些孩子才考四五十分,可能和内地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个人是不喜欢给孩子用药的,因此我从读研究生开始,就一直努力在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干预;作为一个医生,我不能被个人感情影响太多,应该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对于用药这个问题我努力做到严谨认真,有需要的时候就建议用药。然而经常遇到一些情况,当医生建议使用有临床依据、经过正规批准的药物时,家长常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不愿意服药;而一些没有临床依据,医生不建议使用的药物,家长却坚持想试一试,这是一个难题...希望医生和家长们多一些沟通交流,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看到一些孩子孩子延误了治疗时机,我觉得很惋惜。
在门诊上经常遇到一些孩子,在刚上小学不久时已经被诊断为多动症了,但是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大,没有使用药物治疗,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再次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到此时家长依旧对于用药有很多的顾虑,一些家长仍然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药物治疗。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药物治疗的看法和态度。十年前我在读大四时就开始去跟老师的中山三院的发育行为儿科的门诊,在门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动症的患儿,当时我也觉得让这些孩子一直服用药物是一件不合适的事情,觉得应当从心理治疗、家长干预、注意力训练等方面入手,不使用药物来治疗多动症。后来我去湘雅读研,毕业的课题做得就是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我希望研究采用非药物的综合性心理治疗的疗效,寻找合适的方法。在设计实验时导师曾建议我同时合并药物治疗或是一部分孩子进行药物治疗,然而由于样本量本身就比较小,且我当时很希望能不用药物治疗多动症,所以整个实验都是没有合并用药的。2009年的暑假,我们对10个孩子进行了20天的综合干预,进行放松训练、视觉执行抑制训练、听觉执行抑制训练,进行了几个小专题的技能训练:有效沟通、识别控制愤怒、问题解决技巧,对家长也进行了四次的家长讲座。经过20天的训练干预,孩子们的情况是有一些改善的,家长们也报告孩子有一些好转,自己的压力也有所减轻。我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学龄ADHD儿童的疗效研究》。如今几年过去了,我和当时一些孩子的家长一直都有间断的联系,这些孩子后来的情况也有些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初中时无法适应学校生活,退学一年;有的孩子最后就读了职业高中...因此,我也在反思自己对待药物治疗的态度,是否我们成人自己对药物的恐惧导致对孩子的治疗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多动症的孩子很多没有智力问题,他们出现这样的结局有些令人惋惜。很多孩子实际上受到了很不好的对待,近期门诊上遇到一个孩子,小腿上有多处淤青,是他的父亲用衣架打的。孩子受到家长的责打,心理上是一种很矛盾的过程,一方面孩子对家长有着深厚的依恋,而他依恋的人又在伤害他,这种矛盾对孩子的正常发展及亲子关系十分不利。这个孩子在学校因为不守纪律,老师曾要求全班同学不理他,不和他说话,直到他表现好为止,这种社交的排斥和拒绝,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不利,有多项关于社交排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有一个研究:研究者请受试者在网上与两名玩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这两名玩家实际上是电脑模拟的),在游戏中这“两名玩家”故意忽视和拒绝受试者,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一些测验,发现被社交排斥的人有着明显的失落,在评价事务时有更多的负面评价和愤怒。研究中这样陌生的可能永远都不会见面的人的社交排斥都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个长期处于严重的被社交排斥的孩子会有多困难,很多大一些的孩子出现对立违抗也不难理解了。我们更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因为觉得它会影响生理的改变,然而生理和心理本身就是一体的,现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有研究显示了在人受到社交排斥时大脑中的反应区域和身体受伤时的反应区域是一致的。因此,在决定是否用药时,我们更加要权衡一下利弊,我也不愿意让孩子长期服药,但是这些孩子目前的状况:成绩不断的下降、老师同学的排斥、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家庭关系的紧张、以及父母的情绪低落...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的疗效是明确的,我看到一些坚持用药,取得良好发展的例子。在用药方面,香港的医生更加积极,而且患者的配合度比较高,我上次文章提到的在香港治疗的孩子,6岁多一点就开始服药了,他的妈妈反映他的成绩良好,都有八九十分。(这一点我本以为一年级的孩子考试八九十分很正常,但他妈妈说香港的课程很难,一年级就有英文的看图写句子之类的东西,有一些孩子才考四五十分,可能和内地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个人是不喜欢给孩子用药的,因此我从读研究生开始,就一直努力在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干预;作为一个医生,我不能被个人感情影响太多,应该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对于用药这个问题我努力做到严谨认真,有需要的时候就建议用药。然而经常遇到一些情况,当医生建议使用有临床依据、经过正规批准的药物时,家长常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不愿意服药;而一些没有临床依据,医生不建议使用的药物,家长却坚持想试一试,这是一个难题...希望医生和家长们多一些沟通交流,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看到一些孩子孩子延误了治疗时机,我觉得很惋惜。本文系冯哲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缩写为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也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调查显示:每100个学龄儿童中就有4-6个ADHD儿童。ADHD的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咨询相关医生:1.坐立不安2.吵闹、噪音3.兴奋、冲动4.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5.不能完成开始做的事情(注意时间短暂)6.好争吵7.行动不加思考8.爱发脾气9.对抗行为10.不合作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且程度比较重时应当进行相应的评估、诊断。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ADHD的标准诊疗常规。一、初诊初诊主要由医生来采集病史,了解孩子目前的主要表现,对其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时的情况,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既往的诊断治疗情况;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询问一些问题,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族史等等。同时,医生会观察孩子在诊室的表现,进行基本的体格检查,并和孩子简单的互动交谈。根据这些医生会做出初步的判断,确定下一步的评估方向。Tips:1家长在就诊前可以回顾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表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向老师询问其在学校的表现(如老师是否难以管理?是否不同任课老师都反映上课不专心?不专心程度在班上处于什么水平?);就诊时可以带来孩子的作业、试卷等,以帮助医生了解孩子。2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医生,怕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有时采用一些哄骗的方法(曾有孩子说他妈妈说带他去吃麦当劳,结果被带到这里来看病了),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上当了,生气、不愿意配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孩子交流,一般孩子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告诉他我们去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二、检查目前无法通过验血或是拍片子等方法来诊断ADHD,对于ADHD,检查大多是为了排除其它疾病所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可以考虑的检查包括:微量元素检查:血铅偏高或是缺锌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类似表现,当医生考虑孩子有此可能或是家族史中有甲亢病史的孩子应当进行此项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当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时,建议进行这些基本检查,虽然治疗ADHD的药物对此影响不大,但依然建议在治疗初期定期检查。其它:当医生在初诊后,考虑孩子可能有其它问题需要排除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Tips:1肝肾功能的检查需要空腹进行,血常规、微量元素、甲状腺功能等验血项目不受饮食影响。2心电图、脑电图检查是无创性检查,不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3近期有其它医院的检查结果可以带来给医生,减少一些重复的检查。但如果间隔时间比较久,建议重新进行检查。三、评估评估是ADHD诊断中重要的一部分,一般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评估: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判断一个孩子行为问题的基础,同时也能了解其智力结构特点,找出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明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测试过程中的行为以及测试成绩分布上有所体现。2注意力测试:进行持续注意力测试是诊断ADHD的重要部分,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以及反应控制能力。3家长量表:通过家长填写专业的标准量表,了解孩子的行为、情绪等表现。4教师量表:教师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能够取得老师的支持,由老师来填写一些专用的量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5儿童量表: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填写一些专用的量表,了解孩子对自己的看法。6其它:ADHD常常有一些共患问题,抽动症、情绪问题、社交问题等等,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估以帮助明确诊断。Tips:1评估需要预约进行,智力测试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注意力测试时间大约为半小时。2饥饿、困倦、情绪不好、心理上抵触等可能会对评估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在带孩子来评估时处理好这些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3教师在ADHD孩子的诊断治疗中很重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取得老师的支持很有必要。四、诊断经过初诊、检查、评估,医生会综合采集到的信息,做出诊断。大多数时候诊断时可以明确的,对于一些边缘的孩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Tips:1 ADHD的诊断是一个客观的诊断,有着严格诊断标准,并不是医生个人的主观判断。2量表等检查结果只是医生的诊断工具,不能简单的根据量表结果来进行诊断。五、治疗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治疗应该是综合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培训:目前对于“多动症”,很多人的理解都是不正确的,家长需要了解关于ADHD的知识,了解ADHD的机制、表现、后果、治疗方法等等。2药物治疗:明确诊断的孩子,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家长应该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的原因,并知道在孩子服药期间如何观察疗效及副反应。3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ADHD的孩子的心理治疗包括:①让孩子了解自己,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困难:很多孩子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看医生、为什么要吃药,认为自己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应当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态度。②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ADHD的孩子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家长、老师、同学会对他们有一些负面的评价,这些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出现一些情绪问题,需要帮助他们解决。③帮助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有的ADHD的孩子在社交上存在困难,无法与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进行指导。4家长学习与孩子相处、沟通、管理孩子的方法。5和老师协作,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6家庭治疗:有些时候,家庭环境可能是导致孩子问题存在或加重的原因,需要相应的进行干预。7家长心理支持:养育ADHD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家长往往感到疲惫、挫败、焦虑,情绪低落,家长需要得到心理支持,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面对孩子。8对孩子进行一些训练:生物反馈疗法、认知功能训练等治疗方法可能给ADHD孩子带来益处。Tips:1 ADHD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坚持,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2综合的、长期的治疗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益处。3家长、医生、教师合作是最佳的治疗模式。
近日有几位小年龄孩子的家长咨询关于强迫行为的问题,写一点东西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指反复的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动作,如反复的洗手,反复的问同一个问题,反复检查,反复做一套有先后次序的动作,被打断或认为没做好则重新开始(例如有的孩子进门一定要左脚进门,如果用了右脚或是忘记自己是哪只脚进来的,就要重新走一次)。强迫行为常常和强迫思维同时存在,如反复的思考同一问题,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反复的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等等。这些想法的行为都是没有必要的,但却不能自控。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例如经常有人下楼了又担心自己是不是没锁好门,回去检查才放心。儿童强迫和成人有什么不同?成人出现较多的是强迫思维,而小孩子则以强迫行为为主,孩子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反复做这些动作,常常描述为“不做就不舒服”。成人的“反强迫”更明显,所谓反强迫,即自己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小孩子一般较少会主动控制。另外,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看起来象强迫的现象,例如走路数阁子,反复折手帕,一定要折得很整齐,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自然就消失了,不对生活学习造成影响,这是正常的现象,并非强迫症的表现。什么是强迫症?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但如果这种情况连续两周以上,在大多数日子都出现,并且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同龄人交往、玩耍,孩子本身是也感到苦恼时,则需要考虑强迫症的可能。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出现强迫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强迫行为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自我要求高,小心谨慎,性格内向,做事比较认真。为什么会出现强迫行为?我们一般认为,强迫和焦虑(担心、害怕、紧张)密切相关,例如有孩子关抽屉后反复问手有没有夹到,用剪刀后问手有没有流血,是因为担心自己受伤;反复的洗手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生病。孩子的焦虑的原因可能有:1,遗传因素:焦虑的孩子的家长中可能有一方也是容易担心、容易紧张的人,遇事想的比较多,且容易往不好的方面想。2,孩子的气质类型:正如前所述,有些孩子从小就显得敏感内向,小心谨慎,比较胆小,这些孩子比较容易焦虑。3,教育方式: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过多的责骂下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4,家庭问题: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也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儿童出现强迫行为很可怕吗?实际上,研究表明焦虑的孩子因为本身敏感,自我要求高,谨慎,做事比较认真,他们往往会有很好的表现,这些孩子有很好的品质和智力, 只要生活中成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恰当的引导,,不强化其焦虑想法与回避行为,,这些孩子多数会成长为优秀的人。 家长如何应对?每次写到这里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讲,因为应对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很难用简单的言语表述清楚;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化的治疗才是最合适的。1,家长注意自己的情绪,家长的焦虑往往会传递给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2,与当地的儿童精神、儿童心理专业人士合作。但建议去正规的机构,不要病急乱投医。3,阅读相关书籍。
2010年时我在长沙读儿童精神病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课题是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治疗。我们和邻近的一所小学合作,在学校里筛查有多动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孩子,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干预。 那天我和学校的教导主任一起去教师办公室回收调查问卷,看到一个男孩子站在办公室里,板着脸,很生气的样子,老师似乎在和他做思想工作。从他们谈话中我大概了解到:这个孩子因为和同学打闹,一个老师来拉他时他大发脾气,乱踢东西,说要从楼上跳下去,于是被送到班主任的办公室了。 回收调查问卷后,我们分析统计了数据,筛查出了可能存在行为问题的孩子,接下来就去学校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中,我又看到了他,筛查结果显示他可能存在多动和情绪问题,我对他进行了DAWBA访谈,对他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他叫C,今年九岁,读四年级,和爸爸妈妈、奶奶住在一起。C非常的健谈,语速很快,而且用词很精准,讲述事情时讲得很清楚。他讲话时手势很多,不时的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回答我的问题间隙,他兴致勃勃给我讲了很多他的事情:他告诉我他的眉毛只有一边可以动,因为小时候在浴室滑到,一只眼睛的上面被划伤了,如果再偏一点,眼睛可能就瞎了;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自己认为自己的人缘还不错;喜欢玩电脑游戏,可是家里没有电脑,只有去一个亲戚家时能玩一会...访谈的结果显示他有一定的离别性焦虑、而且有多动和易激惹的问题,而且从他的语言能力可以看出他的智力非常好。 因为C在学校又出现发脾气时要冲出学校、说要自杀的行为,老师建议他的家长带他到我们医院就诊,经过我们的评估,C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他的多动非常的明显:他的话很多,总是在我还没问完时就滔滔不绝的抢着回答;谈话时不能安静的坐着,在诊室上蹿下跳,谈起游戏时手舞足蹈;他的老师反映他不专心听讲,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容易分心;比较好冒险,所以容易出事故;非常容易冲动,发脾气时很倔,不听劝说,常说要离家出走或要跳楼...C的家庭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C对父亲有很多的对抗的行为,而奶奶总是帮助他一起对抗父亲,使得他的父亲难以管理。同时我们发现C也有特长和优势,他的智商达到了130,非常的出色,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他不发脾气是很讲道理,和同学关系不错;他对同学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他喜欢科技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懂的很多;他歌唱的非常好,在学习专业的声乐,他希望将来能成为歌唱家... 经过确诊后,我们对C进行了综合的治疗,一方面是系统的药物治疗,C的家长对药物存在很多顾虑,担心药物的副作用;C在服药期间确实出现了食欲的下降,但并不严重。有趣的是C自己坚持要求服药,他认为药物对他有帮助。另一方面,我们在学校进行了多动症知识的讲座,并给学校老师赠送了关于多动症的书籍,给老师提供一些如何管理多动症儿童的知识;我们也给了家长一些指导,但由于他的家长参与不积极,没有进行系统的行为治疗。 C在学校、家庭和医院的综合干预下取得了进步,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高兴,而C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遗憾的是很快我毕业了离开了长沙。 前几日看到网站上的征文活动:我和我的多动症小病友。我又想起了他,这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地影响,于是我打电话给他的老师和家长,了解他目前的情况。很遗憾在他上五年级后中断了治疗,他的老师反映他还是无法认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水平,因为高年级的课程里有了跟多的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他常常难以完成,影响了他的成绩;他的脾气有所好转,但是依然有时会发脾气,发脾气时还是有往外冲的行为,很冲动。然而他的家长对他的情况比较满意,认为他有了很大的进步,发脾气的次数明显的少了,对于他的成绩家长也还满意。 智商高的孩子也可能存在多动症,而多动症往往限制了这些孩子的发展,他们本可以有很好发展,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学校、家庭、医院合作的综合干预无疑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儿童抽动障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的健康问题往往特别受关注,家长看到儿童抽动常常焦虑,担心,加上一些人对于此病危害的夸大宣传,于是出现了过度的治疗。过度治疗:1,过早的进行治疗:我们知道在儿童中抽动障碍很常见,调查显示超过10%的儿童都会出现抽动,然而大家可能觉得周围孩子中抽动的也根本没那么多,原因在于抽动障碍中大多属于短暂性抽动,可能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就自愈了,不是孩子的父母难以注意到,甚至有时孩子的父母也没觉得是什么问题就自己好了;抽动持续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多种抽动症状共存且超过一年的才叫妥瑞氏症(即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率大约为1%。所以,当孩子出现抽动时,很可能属于短暂性抽动,不用药物也是可以自愈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持续发展下去,过早的开始药物治疗是不妥的。很多家长担心不及时治疗担心延误治疗时机,其实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只是控制其症状。2,过分的追求症状控制: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心理就十分的难受,认为“治好”就一定要治到一点抽动症状也没有,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 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完全控制住了症状,但副作用明显,那是得不偿失的。3,过度的中医中药治疗:很多家长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或是听宣传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或是看网上、听人说中医治疗效果好,于是大规模中医治疗。实际上:中药并非无副作用,由于中药里成分复杂不清,安全性不一定能得到保证;网上虚假宣传很多,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抽动障碍儿童即使不吃药也会自愈,反而把效果归功于中医中药。过度使用中医中药的害处在于:经济负担,常常每月上千元的药费;中药的副作用;和中药带给孩子的心理负担。请一定注意一些不规范的民营医院、网上看病、邮寄药物等,往往存在很多陷阱。卫生部是禁止网络医疗的。正因为如此,我不会在网上开处方,请一定在当地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4,过度求医:这个已经讲过,正如一位家长的留言“我承认自己自从儿子出现症状以来心绪全乱了,甚至整晚对着睡熟的孩子不眨眼睛。为了让孩子快点恢复正常我甚至愿意跑遍全国”,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问题很严重,产生心理负担。5,过度保护:一些家长听说抽动和压力有关,于是为了让孩子压力小,什么课外班都停了,甚至休学;有些家长听说看电视电脑会导致抽动,于是彻底禁止电脑电视;或是补钙补铁补锌...实际上过度的保护和关爱并非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一方面抽动症有着以上的过度治疗,同时又有治疗的不足。1,心理治疗的缺失:抽动症的心理治疗极其重要,主要包括家长教育(家长应该了解到抽动症的正确常识,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学会如何面对抽动症);对儿童的支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抽动问题,减少孩子的担心、恐惧和紧张);周围环境的支持(孩子的老师同学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抽动)。2,药物治疗不足:既然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只是控制其症状,况且药物还有副作用,那么为什么还要药物治疗?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感冒,虽然感冒会自愈,但是感冒严重时还是需要药物来控制感冒症状的。当孩子的抽动严重,影响生活,给孩子带来很大苦恼时,应该及时的采用药物来控制症状,不应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延误治疗。3,药物治疗疗程不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好了就立刻停药,这样是不合适的,药物治疗应该足疗程。4,忽视抽动症的并发问题:这一点是非常常见的,抽动症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常常伴有多动问题、情绪问题或强迫问题,当孩子出现抽动障碍时应该有专业人士全面评估这些问题,综合治疗,而这一点,目前经常被忽视。
患者:病情描述: 我儿子6岁了。近段时间总是趴在床上两腿伸直,一只手放在两腿之间,折腾一会儿后会脸色发红 我们这边大夫说是交叉摩擦。我也生气打过他。可是无济于事! 怎样才能改动坏毛病?我忒着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哲: 有些学龄前儿童,患有一种怪毛病,男女均有,女多于男,发作时动作表现得很奇特,女孩两腿交叉,男孩卧在被子上摩擦外生殖器,如果细心观察,可见患儿面部潮红,眼睛不自然和全身出汗等症状,一般常在临睡前、醒后或者一坐下来就发作。个别的小学生在上课时也偶有发作的现象,医学上对小儿的这种动作叫作交叉性动作,也叫夹腿综合征。 引起幼儿交叉动作的原因是因为小儿外阴部不洁、蛲虫病、阴部周围有湿疹,包茎及裤子过紧等,平时活动中,偶然外阴部碰到椅子角或某些物体上,外阴部受到摩擦而感到舒服,或安排睡眠时间过长,孩子不能很快入睡,以解除外阴部瘙痒,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靠自己纠正较困难。为此家长要引起注意,找其原因,促其纠正,以利小儿健康成长。 怎样纠正交叉腿综合症?1,要使小孩去掉这种不良习惯,就要治疗病源,平时保持外阴部清洁,有蛲虫的要进行驱虫,患有其他外阴部疾病的要及时根治,。2,穿的衣服大小厚薄合适,尤其内裤不要过紧,。3,不要对这种孩子讥笑和训斥,更应处处关怀,要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较小孩子发作时,父母赶快把孩子抱起来,较大孩子发作时,父母要加以干涉,。4,平时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不要使孩子感到单调或寂寞,增添玩具,多带小孩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生活中去,。5,安排睡眠时间要适宜,不要过早卧床,以免卧床后不能很快入睡,被子不宜盖的太多,入睡前父母最好能守候在孩子床前,不使孩子有发作的机会,醒后应立即促其下床。 如果能坚持一段时间,大多数孩子随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会改掉。 实在难以纠正的可以合并一点药物治疗。
我的孩子有多动症吗?这是网上咨询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写一篇文章介绍。儿童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度,和易冲动。所以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易冲动是多动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注意力缺陷有哪些表现?1.在学习做事时,不注意细节,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2.在学习做事时,或者玩耍的时候,很难保持注意力的集中(7-10岁注意力集中不足20分钟,10-12岁不足25分钟,12岁以上不足30分钟)3.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好像没在听或者没听见,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4.做作业或完成任务时常常虎头蛇尾,不能始终按照要求做事5.很难组织安排好分配给他的任务或活动6.不愿意做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例如完成家庭作业)7.丢三落四,经常遗失学习、生活用品例如铅笔、笔记本、玩具等8.十分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分心9.健忘,对日常生活中吩咐给他的事情也很难记住活动过度有哪些表现?10.总是坐立不安,不断地蠕动,手脚小动作多11.在教室或其它需要静坐的场合,会擅自离开座位12.不适当地过多乱跑乱跳(中学生有主观上坐不住的感觉)13.不能保持安静地进行一些休闲活动14.经常像上了发条一般,精力充沛,很少休息15.常常说话过多易冲动有哪些表现?16.别人提问尚未结束之前,就不假思索地喊出答案17.难以耐心地按顺序排队等候18.经常扰乱或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以上症状在正常儿童中也很常见,那么多动症和正常儿童的好动有什么区别?1,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比同龄儿童严重。所谓严重指明显高于一般儿童,根据多动症的发病率为6%左右来看,一个50个孩子的班里大概情况最严重的5、6个孩子有多动症的可能。一般来讲由于老师接触大量儿童,有比较,所以判断往往比家长准确。2,症状要达到数量。诊断标准要求满足注意缺陷条目(前九条)中的6条或6条以上,或满足多动冲动条目(后九条)中的6条或6条以上,如果只有3 、4条符合,也不是多动症。3,症状从小就出现,持续至少6个月时间。多动症儿童往往从小家人就发现其活动水平比其他儿童高,幼儿园老师也会有反映。且其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持续时间至少超过6个月,如果以前一直很好,最近几个月出现注意力问题则需考虑其它原因。4,症状出现在2个以上不同场合。多动症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情况在不同场合均会出现,学校、家庭、在外聚会拜访等,如果儿童仅在某一特定场合出现注意力问题则需考虑其它原因。5,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功能。即因为孩子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使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或是影响了和同伴的关系,影响了其和家长、老师的关系,影响了孩子的情绪等。6,排除其它原因造成的注意力缺陷,如孩子存在智力问题、存在情绪问题、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对其有影响等。多动症的诊断建立在详细了解儿童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合的表现,了解老师、家长等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了解儿童自身对自己的看法,观察儿童表现,并评测其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的基础上,如果怀疑儿童有多动症应去专业医院就诊,才能明确诊断。
很高兴在近三个月后这位孩子的家长反馈了情况。(2010.12.6)一年半后孩子的家长有了新的反馈。(2012.1.16)2012-10-29有新的反馈。2015-11-20有了最近的反馈。咨询原帖:http://www.haodf.com/wenda/cmhfeng_40625811.htm2010-09-06 09:29:58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我儿子今年8岁,体重22公斤。从4至5岁开始出现抽动症现象,起初每次出现时症状持续一周左右,之后自动消失 ,每年约出现二到三次。随后持续时间遂次延长,,症状也由最早的眨眼到扬眉,喉咙发出清嗓声。。 去年2月份(即小孩6岁半)在昆明儿童医院被确诊同时开始服用氟派定醇,肌苷及谷维素。到去年10月份氟派定醇药量达到早1.5颗,晚2颗的用量时,小孩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在今年7月初又出现了眨眼,扬眉的情况同时还伴有抬头看太阳或抬头看灯的情况。 1.抬头看太阳或抬头看灯的情况是否也属抽动症? 2.为了控制病情是否还能再增加氟派定醇的药量? 3.是否有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好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哲:1,看太阳、看灯是什么情况,具体描述。2,可以加,不过孩子体重太低,慎重。3,氟哌啶醇是治疗抽动疗效是最好的了,但同时副作用较大。可考虑硫必利、利培酮,副作用较小。4,你也看到抽动症状是波动的,其实没必要完全用药控制的,程度不重带症状生活完全没问题,青春期后大多会缓解。5,心理治疗。患者:冯大夫:您好! 看了你的祥细回复我们全家非常地高兴,衷心地谢谢您! 想再请教您以下几个问题: 1.看灯或看太阳时,小孩会刻意朝着目标方向望去,而且次数较多,如果他很投入的玩耍时就不会有此现象。 2.你推荐的硫必利、利培酮在昆明很难买到,氟哌啶醇我们也是托人从外地寄来的。昆明儿童医院曾建议我们改用“左乙拉西坦片”不知此药的药效及副作用如何? 3.我们是否有必要带小孩来上海找你面诊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哲:1,这样似乎是有意识的看灯,直接问问他为什么。2,那几种药很常见,去精神专科医院就有了。3,没必要来了,抽动障碍是很常见的,对生长发育都没有影响,目前很多药商为了利益夸大了它的危害,让家长焦虑紧张。其实这不是很大的问题,也没必要完全控制症状,过大剂量的药物虽控制了抽动,但可能得不偿失。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全国跑来跑去,针灸按摩喝药,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别四处乱求医浪费钱,留下来带孩子打球游泳郊游好多了。4,抱歉我未看清楚,谢谢广州这位医生的提醒,抗癫痫药物常作为抽动症的辅助用药。(2010.11.12改正)患者:冯大夫:您好! 很高兴再次看到了您的回复,同时我也看了您给其他56位患者的回复,这让我一方面增长了见闻,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心情。以前为了儿子的病总感觉命运不公,现在看到还有比自己儿子严重的小孩真是百感交集。自从今年7月份以来为了孩子的病我真有带着孩子走遍全国,尝试各种治疗手段的决心和打算,现在我知道应该更多的关注儿子的精神状况,我会听从您的建议陪他多运动,让他轻松、开心……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提问了,我非常珍惜,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向您请教以下几个问题: 1.按孩子现在的药量(氟派定醇早1.5颗,晚2颗)仍然眨眼,还需要坚持服用多长时间? 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增、减药量呢?(昆儿童医院的医生要求没有任何症状出现的药量才是合理药量) 3.您是否可以为我们推荐昆明或其它城市的专科医生及心理医生? 4.在哪里能查询到有关抽动症的权威资料? 我会一直关注您的网站,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有关抽动症的介绍,如果您开通了电话咨询我也会和您联系的。如果有机会来昆明旅游请联系我,我想当面表示感谢。请记住我的电话。谢谢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哲:1,很高兴你看了我的所有回复,也让我觉得花时间来答题是有意义的。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很少,这段时间上网才发现一片混乱,抽动症、多动症被商业市场搅得乱七八糟。2,据我所知云南地区没有专业从事儿童精神科的医生,目前很多省份都没有。3,关于抽动症的正确资料问题,可看医学专业期刊的文章,或是医学教科书,只是可能非专业人士都有时会误解其意思。4,我就再认真答一下你的问题,以后有时间我写一个总结抽动症的文章放这里算了。一、关于治疗目标:目前不能证明药物可以影响抽动症的预后和自然病程的进程,只是对症性的控制抽动症状。因此, 在选择药物治疗时, 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 只有治疗的利大于弊时才使用药物治疗。对于短暂性抽动和轻度的慢性抽动尽量不用药物, 或用副作用小的药物。一定要控制到完全没有症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二、关于氟哌啶醇:在我国氟哌啶醇使用较多,原因可能在于专业儿童精神科医生很少,氟哌啶醇是治疗抽动症最经典的药物,很多医生看到抽动症就想到氟哌啶醇,而对其它药物了解甚少。氟哌啶醇最大剂量可以用到12mg,然而其副作用比较大,不建议用到太大的剂量。慢性抽动维持治疗3-6月,多发性抽动维持1-2年。还有一些医生在使用氟哌啶醇时常规加用安坦来对抗其副作用,这种做法也是不好的。三、关于其它药物:硫必利也经常使用,其副作用比氟哌啶醇要小,效果不如氟哌啶醇,往往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降低,轻症儿童可首选此药。还有一些药物使用更少,主要因为大多医生对药物的不了解,我就不详述了。有不少中药治疗抽动症,作为一个西医我对中医不了解,因此不反对也不支持,需注意的是已经有大量中药已经被药监局查处,混乱的重要市场以及虚假的广告过多,需谨慎选择。四、关于复发:很多家长提到反复出现,症状多变,这正是抽动症的表现,往往是一个波动的病程。心理因素,呼吸道感染常常是诱发因素。近年来发现大部分患者到了青春期抽动症状可以明显好转, 甚至完全消失。仅有一小部分患儿症状迁延,看看我介绍过的《叫我第一名》。五、关于心理治疗:1,值得注意的是, 家长带患儿来诊时,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如果刻意关注和制止患儿的抽动, 反而会加重症状或增加家庭内紧张感, 后者易成为加重病症或病症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不必刻意关注和制止患儿的抽动,这比用药可能更有治疗意义。2,有些病程长、 症状重的患儿, 可能长期处于紧张型家庭环境中, 容易出现自卑和不良的自我意识, 从而丧失信心等。后者又会加重抽动症状而形成 “恶性循环”。3,患儿常常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 讥讽, 产生自卑心理。也由于经常上医院看病, 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 形成心理阴影。因此, 要让他们对疾病有适当了解,纠正对疾病不正确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分疲劳和紧张。帮助儿童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 正确面对同伴的讥讽和嘲笑, 提高自信心。4,正确地管理小孩,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不能批评指责, 也不要总是提醒孩子控制。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 学习,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症状, 如症状明显时安排他们做一些家务或其它活动, 甚至让他们从事韵律性体育活动, 通过有意识的躯体活动减少不自主的抽动症状。5,观察与分析那些因素会引起症状的波动, 以便避免这些诱因的出现, 如过度疲劳、 学习压力过大、 同伴关系紧张、 家庭矛盾冲突、 感冒及扁桃体炎症等。ok.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祝小朋友开心~2010-12-06 15:59:19患者:冯大夫:您好!一直以来只要有空就在网上看您的回复,早就想跟您沟通了,但看到您的咨询很多,总担心给您添麻烦,一直等到现在。自从9月16日看了您的回复后,我对自已的情绪、孩子的心理都做了努力,从9月20日起慢慢减了他的强的松(7月份病情反复时,医生让加的),从10月10日开始又把他的氯哌定醇减了半颗,只吃早晚各1.5颗了,小孩情况一直很好,于11月10日又再减了4分之1颗氯哌定醇,吃早1.5颗,晚1又4分之1颗,直到现在小孩除了吃饭时会抬头看看灯,写作业时会甩甩手外,没有其它症状,我考虑按现在的药量吃到放寒假时根据情况再减药。告诉您这些情况,是因为我觉得孩子虽然没有完全康复但他的药量减下来后病情并没有多少反复,我们家长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无助和焦虑,非常感谢您的专业指导!我希望下次我可以向您汇报更好的消息!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哲:很高兴看到你的孩子情况稳定,这是你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减药需慢,且抽动症症状波动,要有好的心理准备。如果抽动不会对孩子造成受伤﹑感到困窘﹑或是有社交方面的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抽动﹐不要去在乎它。祝阖家幸福!2012-01-15 13:15:28患者:冯大夫:您好!事隔一年再次和您联系,是要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的孩子从1月1日起用药量减为:氟派定醇早、晚各1/4颗。孩子的症状就是在疲劳时偶尔会扭扭脖子,在室外的时候会看一下太阳,其它如眨眼、扬眉、清嗓等状况都没有出现过,和一个正常的孩子没有区别。一年来,我一直坚持您的理念: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 只有治疗的利大于弊时才使用药物治疗。孩子偶尔出现的抽动症症状让我坚信您的理念是正确的,所以在我认为孩子没太大问题的情况下一直坚持给孩子减药。我打算过完春节后,就把孩子的药全停了,我考虑每天早晚各1/4的药量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治疗效果,所以想一次停完,您觉的呢?最后想对您说的还是:发自我们全家人内心真正的感激。如果不是得到您的指导,也许我现在还在一些医生错误的方法下治疗,为给孩子不停的加药量而纠节矛盾!希望天下更多的抽动症患儿家长能看到您的文章,从此获益,更祝愿您及您的家人:春节愉快!万事如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哲: 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大多数家长咨询完后就没有反馈了,其实我很希望大家回来告诉我情况的变化。这个问答我转成文章后很多家长都觉得有帮助,我想她们也想知道进展。孩子用药时间已经不短了,目前用量也非常小,我也觉得是个停药的时机,虽然抽动症状可能会有波动,但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应该对抽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会了该如何面对。注意并发症即可。春节愉快!阖家幸福!2012-10-29 13:16:48患者:冯大夫:您好!今天上网才发现您怎么换单位了?孩子从今年2月份开始一直没有再服药,如您所说,病情确实会有些波动,大概是因为放假孩子玩得太累,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是这八、九个月以来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不再服药,孩子的精神状态很好,因此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进步,得到了老师的一再夸奖,这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谢谢您的爱心,更重要的是您是一位有医术更有医德的好医生!祝您:一切顺利2012-11-13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冯哲住院医师我换了单位,目前在轮转...谢谢您一直反馈信息,祝好!2015-11-20 13:59:54患者:冯医生:您好!事隔三年再次和您联系是想告诉您:孩子这三年不再吃药,现在已上初一,一切正常。非常感谢您的专业指导才能让我们家长走出诊疗误区!谢谢!祝您永远安好!
2月7日,周六下午的三点半,我们在儿童心理科的候诊大厅进行了一次家长分享讨论会,讨论会来了挺多的家长,整个大厅都坐满了,条件确实是有些简陋,现场开始时也有些混乱,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及耐心配合。一些家长还挂了号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 万博士、罗一凯老师参加了我们的分享会,并做了发言;更多的是家长的分享,我做了一点简单的总结:1,坚持不放弃:在教育训练方面,最重要的是不断的去想办法、尝试,孩子有困难不会的地方我们不能放弃,很多家长自己学习、尝试进行了很多不错的办法,家长的这些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2,家长的信心:一些家长由于孩子的进步不够快、或是参加的培训比较少,就怀疑和担心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其实从分享中可以看出,很多方法都是对的,家长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3,重视情感: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或是训练孩子时,情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ASD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带有情感的对待孩子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4,调节自身的情绪:你没办法给予孩子你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轻松、愉快、富有感情,那么我们首先要自己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一些空闲、一些自己的活动、购物、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孩子。不要为没有参加很多培训而愧疚。5,放下大人的矜持:和孩子相处时,有时需要放开自己的心态,像孩子一样,不要顾及自己的形象,过于拘谨矜持难以和孩子互动。 当时我没有记录,现在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些点,此外大家还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困惑等等,希望以后能有时间进一步交流。 希望大家也能谈谈参加完讨论会的感想和对今后活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