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昭玲教授:女,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指导老师,原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一、主要社会兼职:1.湖南省科协副主席。2.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会长、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分会常务副会长。 3.教育部中医药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二、科研、教学、医疗 1.主持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8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主编专著13部,国家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主编,《中医妇科学》副主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2.主持国家、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部、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一项。 3.指导境内外博士后5人,出站3人,博士生46名,毕业21名,硕士生62名,毕业49人。 4.指导国家名中医继承学徒2人,在妇产科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出血性病证,肿瘤等疑难病证的诊治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北欧、法国、德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讲学,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中医妇产科著名专家。周薇,女,中西结合妇产科学硕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妇科学会会长尤昭玲教授主攻方向妇科杂病防治研究。一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参加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一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编专业著作1部。能熟练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临床常见妇产科疾病,尤其擅长于中医药治疗妇科杂病病,不孕症,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现经过主要论文致力于中医药长期系统治疗妇产慢性科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相同综合征 卵巢功能早衰 有着更年期综合科室征等和妇科杂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以及试管婴儿中医药辅助治疗。周芳,女,中西结合妇产科学博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妇科学会会长尤昭玲教授,主攻方向为女性内分泌疾病研究。一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进修生殖医学。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在国家级及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编专业著作1部。能熟练运用中医药诊治各种临床常见妇产科疾病,尤其擅长于中医药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及慢性盆腔炎等。现经过主要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功能早衰,月经不调、闭经泌乳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和妇科月经不调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对试管婴儿中医药辅助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尤昭玲教授11月专家门诊挂号时间为11.22,限号,挂完即止,当月有效,过期作废,本月坐诊时间为11月27日,8:00——16:00,中午12:00——13:00休息1小时,16:00结束接诊,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敬请遵守就诊时间。(平时周一至周五均有博士接诊) 尤昭玲教授妇科工作室 2010.11.15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健康的关键在于养。养生保健是一门大的学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举手之劳的动作对于调身养性、抵抗疾病、增进健康大有裨益。安徽省中医院自然疗法中心主任肖洪波教给大家几种简便的方法,我们不妨一试: 按按耳门防耳鸣 耳门附近有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临床上可针刺、点压这3个穴位治疗耳鸣、耳聋。平时,我们可以将两手掌同时紧压左右耳门,以出现酸胀感为度,持续5~6分钟为宜,此方法具有清窍开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有利于预防耳鸣、耳聋。在按压耳门的同时用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叩击后脑,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能防治头痛、头晕等。 抵压上腭促消化 吃完饭并用清水漱口后,保持坐位,用舌尖抵压上腭数次,使唾液分泌增加,然后将唾液缓慢咽下,这样既能促进消化功能,还能改善中风后遗症等引起的吞咽困难。 屏气呼吸助健康 傍晚时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目养神,然后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屏住,再慢慢吐出,休息2分钟后,再重复此动作5~6次。这是中医调气的方法,能调节人的身体功能,改善呼吸,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朋友很有帮助。 保暖背部抵风邪 背部是风寒病邪容易侵犯机体的常见部位之一,在天凉时候一定要注意背部保暖。当背部发僵、发紧,甚至有酸胀痛感觉,说明背部受凉。在添加衣物的同时,可以拔拔火罐,还可以将红花、千年健、桃仁、防风等药物用布包裹后放入水中蒸煮,待水温适宜时,将毛巾浸湿后敷在背部。 扩胸运动护心肺 心肺在胸中。两拳紧握,两侧上肢同时向外、向后伸开,连续做15次左右为一个过程,每天重复3~4次。还有一种方法,将手掌伸开,五指合拢,从两胁往胸口擦去,以擦拭部位感到发热为度,既能保护胸壁肌肉,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点按足底强整体 现代全息理论认为,足是人体的整体反映,通过足部刺激可增强人体功能。如点按足底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当第二跖骨间隙中点凹陷处),可防治高血压、便秘、咽喉肿痛等;点掐阿氏穴(大脚趾甲旁外侧约3毫米处)可以预防颈椎病,这几个动作都是以酸胀痛为度。
[转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都冻。 老人、婴幼儿“秋冻”要当心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还会导致血管破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那些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长期病号均不宜“秋冻”,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因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儿童“秋冻”最适宜 秋天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如果刚冷一点,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活泼好动,极易因出汗而把内衣浸湿,待安静下来时,风一吹,就易感冒伤风。但是家长也应该注意,不要为使孩子得到御寒锻炼而着凉生病,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使其逐渐适应。 四个部位冻不得 “秋冻”时,对身体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四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腹部: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部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脚部: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脖子受凉,向下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双肩: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因寒冷而受损伤。 “秋冻”要选好时机 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而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此外,要领悟“秋冻”的内涵,不应只局限于少穿点衣服,也包含诸如运动锻炼等,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目前,电脑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科学使用电脑,减少电脑和网络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hzh {display: none; } 一是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工作间隙注意适当休息,一般来说,电脑操作人员在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该休息10分钟左右。并且最好到操作室之外活动活动手脚与躯干。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自我心理测定。 二是注意工作环境 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产生干扰光线,工作室要保持通风干爽,能使那些有害气体尽快排出,尽量用非击打式打印机减少噪音。 三是注意正确的操作姿势 应将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安装在与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线上,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伸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四是注意保护视力 要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要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那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五是注意补充营养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过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因此,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而多饮些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会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六是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集聚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的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
转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 夜里能否睡得好,晚上吃了什么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里曾有“胃不合则卧不安”的说法,临床营养学家也指出,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晚餐中吃了一些“不宜”的食物。那么,究竟晚上吃什么有利于睡眠,而哪些食物会让你夜不能寐呢! 一、咖啡因:很多人都知道,含咖啡因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二、辛辣食物:其实,除此以外,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辣椒、大蒜、洋葱等会造成胃中有灼烧感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 三、油腻食物:油腻的食物吃了后会加重肠、胃、肝、胆和胰的工作负担,刺激神经中枢,让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也会导致失眠。 四、有饱腹作用的食物:还有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从而产生腹胀感,妨碍正常睡眠,如豆类、大白菜、洋葱、玉米、香蕉等。 五、酒类:睡前饮酒曾经被很多人认为可以促进睡眠,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虽然可以让人很快入睡,但是却让睡眠状况一直停留在浅睡期,很难进入深睡期。所以,饮酒的人即使睡的时间很长,醒来后仍会有疲乏的感觉。 有些食物具有催眠的功效,经常食用可改善睡眠。 牛奶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能够促进睡眠血清素合成的原料L色氨酸,由于L色氨酸的作用,往往只需要一杯牛奶就可以使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其中有数种“类鸦片肽”,这些物质可以和中枢神经或末梢神经的鸦片肽受体结合,产生欣快感,有利于入睡。 小米中含有丰富的色氨酸。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细胞分泌出一种使入欲睡的神经递质——五羟色氨,使大脑活动受到暂时的抑制,人就容易入睡。 葵瓜子含有亚油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物质,能调节人脑细胞的正常代谢,提高神经中枢的功能。 蜂蜜具有补中益气、安五脏、有百药之精功效,其对纠正失眠作用明显。 核桃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钙、磷、铁营养物质。具有补脾安神等作用。
转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对于初秋的温燥感冒,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一些甘味和酸味果蔬,比如梨、香蕉、藕、橘子、芦柑、金橘、柚子、荸荠、橙子、葡萄等。多喝些杏仁汤也有不错的效果。做法很简单,从市场上买回杏仁粉(自己磨也可以),直接冲服,或者取杏仁9克、沙参15克、百合12克,煎汤取汁喝。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制“五汁安中饮”(牛乳60毫升、韭汁、生姜汁、梨汁、藕汁各10亳升的混合物),有很好的润燥作用。 用药方面,如果是单纯的感冒,可以吃些清热灵颗粒剂;如果以燥咳为主,可以吃些参贝北瓜膏。需要提醒的是,立秋后,西瓜就应该少吃了。因为秋季容易发生腹泻,如果再多吃西瓜这样的凉性水果,更易引发腹泻,尤其要少给孩子吃。 防感冒常用冷水洗鼻子用冷水洗脸、热水泡足。每日晨、晚养成用冷水浴面、热水泡足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除此,要坚持用冷水洗鼻,增强鼻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也可用手指揉按鼻旁迎香穴1至3分钟,或用两食指擦鼻梁两侧,使之发热,促进鼻腔的血 液循环和黏液的分泌,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转载 吉林中医药管理局]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往往会出现皮肤过敏、干燥、干裂及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等症状。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天与人体肺脏相应,秋燥易伤肺,而肺主人体皮毛,所以,秋天容易出现皮肤干裂现象。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秋季皮肤过敏往往因为干燥缺水,所以预防皮肤过敏的重心应放在润燥上。在护肤方面,应以温和而偏微酸性、滋润补水的洁面乳、护肤品为佳。洁面、护肤时不应使用洁面刷、海绵或丝瓜络,以免因磨擦而造成敏感。此外,避免在日晒、干燥的环境下逗留过长时间。 秋季时节,预防皮肤过敏,除精选化妆品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也能减轻敏感症状,改善肤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适当多食青菜、梨、苹果等酸味果蔬。多补充维生素C则可以加强皮肤的抗敏能力。《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甘蔗、牛奶、蜂蜜、糯米、粳米枇杷、菠萝等均为润燥养肺益气、益胃生津之佳品。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秋季气候干燥,多喝水是最佳的保湿方法,还可以选择喝菊花茶,也可同时清燥热。 秋天宜收不宜散,辛味发散泻肺,尽量避免辛辣食物及熬夜等对皮肤的损害,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肉类、海鲜、咖啡、热饮及辛辣食物也会导致皮肤过敏,应尽量减少食用。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先兆流产1. 补肾安胎:出血伴腰酸痛。(1)因“肾系胎元”,肾虚则不能固胎。2. 补气安胎:出血伴腹胀。(1)因“气以载胎”,故临床诊治时在补肾方药中必加补气的药品,其寓意不在健脾,而重在补气,“补得一分气,养得一分胎 ”。3. 宁心安胎:出血伴心烦、口苦、口干。(1)因“胞脉者上系于心 ”、“心主定神,肾主精” ,故心神宁静,心肾相济才能固摄胎元。此与现代医学的镇静安神治疗有相同之意。4. 注意事项:(1)保持大便通畅。(2)妊娠初期禁房事,勿举高、负重、紧急刹车等。(3)安胎谨记勿用大寒、大热、滋腻、淡渗之品。 妊娠呕吐1. 常用药对:竹茹/乌梅、陈皮/法夏、石斛/枇杷叶、黄连/苏叶、生姜2片/大枣2枚。2. 服药方法:煎药量不宜太多,少量多次,生姜片涂抹舌面后服药。 产后(或人流、药流术后)腹痛、恶露不绝1. 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体征:虚、血、痛。(2)虑留瘀为患,忌苦寒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