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玄奥、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和宝贵的传统文化和科学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数百年的科技洗礼和实践创新,传统中医药研究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医药向现代医药研究方面成效显著,但与西医药研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自从清朝国学大师俞樾(被认为废除中医药第一人)提出废除中医药,百余年来中医药仍不断遭受着自然科学主义的诟病、质疑、攻击和否定。中医药虽与现代医学体系迥然不同,但它仍然流传下来,马克思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就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任何事业的研究发展,都必须坚持其研究的主体性和选题的科学性原则,这是保证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发展的目的。现代中医药研究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指望借别人的腿走路,必须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坚守这一原则尤为重要。一、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1 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主体与客体是实践领域、认识领域和评价领域中一对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一般来讲,主体是人,人始终是主体。但是主体也有泛化的倾向,比如在自然主义者看来,非人存在物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权利,因而也可以作为主体存在。所谓主体性[1],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为我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事物保持自我规定性的必要条件。所谓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就是指研究中医药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医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就是中医药研究要坚持中医药基本理论和思维模式,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哲学文化,而不是一味跟在别人后面走。2 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列宁曾说过“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同时还指出辩证法的主要特征:“自己运动、活动的源泉、生命和精神的运动”。事物一旦丧失主体性就会走向自我消亡或非我消亡。因此,坚持主体性就是要坚持事物自身的辩证发展,在发展变化中保持自我定性。坚持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事物是正确的、科学的、有用的。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在科研选题时同样要遵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2],即: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合理性与效益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选则课题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科学性原则就是在选题时必须以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按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之下;创造性原则就是要求所选课题必须具有先进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可行性就是所选的课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合理性与效益性是指选题时必须考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合理运用,力争以最少的花费研究出尽可能大的成果。中医药要走国际化道路,必须依靠中国人、中医药研究人员自身的努力,深入发掘中医药传统理论,其研究必须坚持主体性这一最本质、最核心的要求,才能永葆中医药本色,否则就失去中医药特色,中医药研究会走上歧途。也就是说要坚持中医药的辩证发展,在变化发展中保持中医药的自我规定性,而不是改变中医药的自我规定性,变为他物。二、坚持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性1 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性“创新”时代的关键词之一,创新意识的强弱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创新的核心动力就在于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即是创造主体通过意识与无意识交替作用和辩证统一过程而突然产生新观念的思维[3]。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方式,能开拓意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4]。“创新”一词重在“新”,唯创必新,“新”是“创造”一词的应有之意。“新”,首先是问题之新,创造性思维开始于新问题的发现;其次是思路和方法之新,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以别具一格、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是结果之新,创造性思维结束于新问题的解决,正是这一解决产生了新思想,当新思想应用于实践之后,则被物化成新的发明成果或产品。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性就是在熟读大量中医经典前提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反复推敲、摸索和辩证而产生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实践验证其正确与否,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医药研究创新过程可以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也可以是中药剂型创新。中医药创新也应符合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预备阶段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熟读大量经典著作,确定一个思索主题,并进行初步分析和整合;酝酿阶段是在预备阶段基础上,认知主体尝试解题却屡遭失败,从而开始转移注意力,此问题的解决思路处于无意识的潜伏状态;豁朗阶段是在最不可预期的时刻,认知主体的头脑迸发出火花,解题的思路突然浮出水面,新的解题方式打破了既有的理论框架和解题套路,对未知领域产生了新的洞见;验证阶段就是对以上产生的新洞见进行逻辑证明或者实践检验。中医药研究创新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大量信息的收集,否则很难发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即能使发现问题,也会很肤浅;或者即能使解决问题,也会禁不住实践检验。因此,创新的前提是有深厚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 中医药研究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高度,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医药要传承发展,要永葆青春活力就不能不创新。早些年就有人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也希望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药现在是走出国门了,但是走向世界了吗?没有,走出国门并没有走向世界,而是走到了别的国家,途径别的国家转道走向世界!比如日本一家公司利用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美国申请专利获授权。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将这些中药出口到美国,很可能被以侵犯知识产权的名义被扣押或者征收高额专利费!再比如,韩国一家公司把传统中药牛黄清心丸进行剂型改造,向我国提交牛黄清心胶囊的专利申请。这都是很可悲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我们在中医药创新研究上(至少在这一方面)落在了别人后面,被别人抢先,不难看出中医药研究不创新就会吃亏。没有创新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性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中医药方面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医药的存在与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也有赖于百余年来中医人不断的努力实践、总结、发展、创新。近几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大,中医药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遇,一方面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遵循中医规律和自身特点,永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坚持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性,使其永远走在世界前列。参考文献[1] 王鹏伟.中医药研究必须坚持主体性[J].中医杂志,2008,49卷增刊:28[2] 刘奇,贺新华,陈九龙.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5次印刷:140~143[3] 转引赵光武等.《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31[4] 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285
老年痴呆(AD),多由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或风火痰瘀痹阻脑络,而引起的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脑功能减退性疾病。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1]。古人多人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神明”,下面从脑的生理功能探讨脑与老年痴呆发生的关系。1 脑的生理功能[2]脑,又名“髓海”,《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居于颅内,有脑髓汇聚而成,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所,支配神经意识思维活动,又称为“原神之府”。《医林改错·脑髓说》“灵机记性皆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故名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持感觉运动。1.1 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原神之府”,是生命活动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脑系生命活动的中枢,统领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脑能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得其所主,则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表现为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若脑的功能失常,脏腑组织失其所主,则功能紊乱,生命活动阻碍而百病由生,严重者危及生命。1.2 主管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也是“任物”的结果。中医学已认识到脑有主管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若精髓充盈,脑海充盛,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调和,寐寤正常;若精髓空虚,脑海不足,则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思维迟钝,健忘纳呆,情志异常,失眠多梦等症。1.3 主管精神感觉视听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于脑有密切关系。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若髓海充盈,主持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觉聪灵,嗅觉灵敏,感觉敏锐,语言流畅,肢体运动正常,轻劲有力;若髓海不足,主持感觉运动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嗅觉不灵、感觉障碍、步履维艰、语言艰涩、运动障碍、懈怠安卧等症状。2 脑的致病因素[3]2.1 七情异常易导致脑病脑位于人体巅顶之处,属天阳之位,气机上升至此而转为下降,为气机由升转降的转折点。气机的升降与肝的疏泄、脾升胃降关系最为密切。《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医学入门·肝脏赋》更进一步解释“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也提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知,肝与脑在气机方面密切相关。因脑是气机由升转降的转折点,肝与脑又密切相关,故七情易导致脑病。七情失常就会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在男子肝气多冲逆,在女子则肝气多抑郁,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发生神志类疾病。正如《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伤神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7]2.2 六淫、疫气皆易犯脑脑为至高至贵之清灵之脏,不容邪侵犯,邪犯则病。《证治准绳》“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由此可见,只有人身之最精华的部分才能藏于脑而为脑之用,故脑较其他脏腑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而不可受邪侵犯。若正气不足,外感六淫之邪犯脑,即为痰、水、瘀、毒壅滞之证,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瘫痪、烦躁、言语错乱等表现;若毒邪壅滞,甚者还会出现神识昏乱、昏迷不醒、语无伦次、烦躁不安、瞳仁散大,重者致人死亡。2.3 阳虚易出现精神症状“头为诸阳之会”,阳经皆上头而通脑,手足阳经交会于头面而使之成为诸阳交汇之处,并且 “阳脉之海”的督脉、“巨阳”足太阳膀胱经都直接通脑。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张氏医通》“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再者,脑居头颅之中,至高之巅,赖阳气通达,才能“若天与日”,故脑为纯阳之府。五脏六腑清阳之气及十二经脉之经气皆会于头。就用而言,“神即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本病论》“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张景岳注云“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一帝君所居,亦曰泥丸宫君,总众神者也。”这些论述均说明五脏阳气通于脑,为脑神之用。不管是禀赋薄弱、还是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损伤,都是因为阳气偏衰,而出现一系列的伤神表现,如满面愁容、动作迟缓、浅睡早醒、紧张恐惧、坐立不安、兴致索然、多疑多敏、疑病妄想,甚至悲观厌世,严重者可出现亡阳神衰的一系列表现[8]。2.4 脑为髓之海,喜盈恶亏,亏则致病《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医学入门》“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内经》“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主记忆、主运动等功能均通过髓实现,而且只有脑髓充足,才能“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若脑髓空虚,则会“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这就说明脑喜盈恶亏。王清任还通过人之生长过程,论述了髓之盈亏对脑之功能的影响,他指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乃髓之汇集之处,藏而不泻,并靠后天精气血的转化予以补充、濡养,藏则充满而保持脑的正常功能,泻则不足而成为病态。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脑由髓汇集而成,还认识到脑和脊髓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密切关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清·陈士铎“盖脑为髓海,原通于肾盖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相化。”可见脑肾关系至为密切。“脑为髓之海”,脑为“真气之所聚”,“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见,脑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有密切关系。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损、不能上充脑髓,或后天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皆可致脑神失养而为病。2.5 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气血不和是发生老年痴呆的重要基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程杏轩《医述》引《会心录》“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血生于心,上输于脑” 。这些论述均从生理、病理角度说明了气血津液是脑生成的重要物质,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推动,血和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 。说明气血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之下才能产生“神”,所以说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人之气血流行于全身,是脑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或血虚、血瘀、血溢、血热、血寒等必然会影响到脑的生理功能,从而形成各种脑病。如《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上海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认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 。所以气血失调是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脑病也易出现气血失调的表现。2.6 脑与七窍相连,清窍被蒙与脑病息息相关脑通过耳、目、口、鼻、舌、咽喉等七窍与外界相通,并对七窍有主宰作用。脑主任物,七窍所接受的各种信息传入脑中,经脑的分析、判断后产生各种生理反应。隋·杨上善“声、色、芳、味之气,循七窍从外入内”“七窍者,精神之户牖”。喻嘉言在《寓意草·沙宅小儿治验》“虽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口通脾,舌通心,不过借之为户牖,不得而主之也。其所主之藏,则以头之外窍包藏脑髓”明确强调了耳、目、口、鼻、舌、咽喉虽内通五脏,但主宰它们感觉运动的不是五脏,而是脑髓。又如王清任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脑进行了阐发,他认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 。耳、目、口、鼻、舌、咽喉为清窍,喜静恶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两不相干。当人体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逆乱,清浊相干,常可上干清窍而为病,如大怒而血随气上,可致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进而侵犯于脑可致头重眩晕,头痛,重则昏迷,甚则危及生命。再如《证治准绳·耳论》之“小儿耳中诸病,由风入脑”,充分说明脑病导致耳病;《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说明脑病导致嗅觉异常《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说明脑病导致视觉障碍。脑病后也可出现不能言、木舌、重舌等。2.7 腑实可发生精神神经症状脑肠相通,两者患病相互影响。大肠为传导之官,具有传导糟粕之作用。浊气出,清气上脑,则脑窍得养;腑气通,气机调畅,神乃正常。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生来有颅脑与肠脑两个脑,它们相互作用与影响。能独立活动的肠脑含有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线路[9]。大肠传导功能失调,腑气不通,燥屎内结,可出现浊气上逆,干扰脑窍,表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痴呆、健忘、精神差等,甚则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如狂;同样,脑部病变,如中风、颅脑外伤、帕金森病、癫痫等亦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见便秘。腑气不通在神志类疾病中,既可作为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存在。3 结语 老年痴呆的发生与各个脏腑都有密切关系,与脑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治疗老年痴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脑功能的恢复,适用补髓益精和血肉有情之品,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发挥良效。4 展望 中医在近2000多年的临证实践中,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有效的经典方剂。这些方剂能够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定向、判断、语言表达等认知、学习能力,调整患者抑郁、烦躁、幻想以及行为古怪等情志异常[10]。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疗效确实。作用较为全面,毒、副作用低,适合患者长期服用;而且治疗费用低,适合广泛应用。可以设想,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脑生理认识的逐步完善,对脑病的治疗也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为治愈老年痴呆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 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参考文献[1]田德路.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184-190[2]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67[3]郭春莉,肖长国.从脑的生理探讨脑病的发生[R].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3):178-180[4]闫润红.试论脑病从肝而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2):56~57.[5]黄信初.《内经》对“脑与神”的认识及后世的发挥[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3):7~9.[6]唐学游.脑病中药新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7]冯静克,周建合.反流性胃及食管病症临床用药浅识[J].光明中医,2006,21(1):13-14[8]曹颖林.中国人参茎叶皂甙对电休克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草药,1989,20(7):18~20[9]许哲.川芎提取物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 ,(3) :4[10]夏一鲁,胡常林,董为伟.灵芝保护脑缺血性损害的作用机制[R].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3):42
什么是肿瘤综合治疗??? 肿瘤综合治疗,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其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 肿瘤综合治疗,是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和手术、放疗、化疗一样,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无病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未完,待续。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化疗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浅表静脉炎,这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会使化疗不能顺利进行。尽管化疗药物输注操作技术明显提高,在减少或防止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方面起一定作用,但由于反复不断地静脉给药,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是不可避免的。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化疗外渗的发生率为5%~6%,但实际工作中,真正发生率却远高于此水平。现在化疗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化疗性静脉炎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减轻化疗药物外渗等所引起的静脉炎并使之降到最低限度,保证病人健康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治疗成了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近几 年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静脉炎的分型 分型标准按高玉珍等的临床分型方法,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疼;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索状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渐肌化。 2、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机制 ①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和组织亦有一定的损伤,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②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偏酸、偏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③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的过敏症状: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均易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外渗导致静脉炎。④机械刺激和损伤:长期输液或静脉注射给药,使静脉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静脉内膜炎。⑤药物刺激: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导致静脉炎。⑥操作不当:如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3、临床表现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首先是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预防 4.1正规操作 4.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认真做好一人一针一管,输注前严格消毒皮肤,预防感染。 4.1.2合理使用静脉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原则上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要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一般不宜用下肢静脉注射。少数药物如诺维本应选用粗大或中心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纤维化形成瘢痕后循环不畅,药物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炎。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勤观察,注意调整输液速度,尤其是痛觉不灵敏和不配合的患者更应严密观察有无肿胀、渗出。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关闭输液器,另接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回抽,抽出尽量多的外渗液,并使用0.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冰敷2h。 4.1.3掌握输注技巧 输注化疗药物时选择针头不宜过大,一般选择6号或7号,以针身短、针头斜面小为宜,以免损伤血管。抽药针头不要直接接触患者,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作为引路注射。同时使用几种化疗药物,应先给刺激性大的,中间用少量生理盐水间隔注射。 4.1.4深静脉留置的应用 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对刺激性大的药物宜采用深静脉置管。 4.2应用物理化疗因素 静脉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近年来,各医院在重视医源性预防的基础上,也逐渐重视物理、化学因素与静脉炎之间的关系。使用诺维本的患者采取冰敷等综合方法预防静脉反应,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25%,而不使用冰敷组静脉炎发生率8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膏外敷预防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局部冷敷法。化疗前后外敷新鲜芦荟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减轻静脉炎的程度。复方红花酊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疗效优于红花酊及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 4.4 中西医结合预防通常采用具有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的不同种类中草药与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中毒,使炎症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5一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炎症物质释放的地塞米松配合使用,中西医结合是利用中西药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发挥最好的效能。金黄散外敷联合利多卡因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能减轻局部疼痛、扩张局部血管、降低血管的脆性,能明显降低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马铃薯+喜疗妥软膏明显减少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奴夫卡因联合芦荟湿敷可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如意金黄软膏外敷联合硫酸镁静脉滴静脉炎发生率降低。 5、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 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使用静脉输注,抬高肢体,制动休息。如有化疗药物外渗,可采用局部冷敷,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活性。如渗出较多,则可以对局部进行穿刺抽吸,以减少局部药物浓度。 5.1中医药治疗中草药不仅具有清热、消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还有解毒、营养肌肤、促进皮肤弹性和颜色恢复之功能为此,广泛应用于治疗输液所致的静脉炎。艾灸加鲜姜片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双柏散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能保护受损静脉,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各类静脉损伤。生大黄粉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采用麻油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显著、安全,疗效优于50%硫酸镁湿敷。新鲜马铃薯片早期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获得满意效果。发现马铃薯外敷组血管保护效果明显,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采取同步新鲜马铃薯片早期湿敷,能有效保护患者化疗静脉血管,延长血管化疗时限,减少血管内膜损伤,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5.2中西医结合治疗云南白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能显著缩短治愈时间。如意金黄软膏外敷联合硫酸镁静脉滴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40例恶性肿瘤患者预防化疗性浅表静脉炎,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硫酸镁联合芦荟外敷防治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地塞米松联合土豆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临床疗效优于硫酸镁和喜疗妥药膏使用。 5.3西药治疗 以局部用药为主,可以局部注射利多卡因等封闭治疗。对化疗药物外渗,在局部抽吸后可以皮下注射相应的解毒药物,如氮芥/硫化硫酸钠;阿霉素/碳酸氢钠;长春新碱/碳酸氢钠;丝裂霉素/维生素C等。局部药物外敷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等优点。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药物繁多,如硫酸镁、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喜疗妥、乙醇、硝酸甘油等。 5.3.1硫酸镁 硫酸镁是临床上常用的外用型消炎止痛药物,它可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后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恢复血管正常功能。 5.3.2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穿透性强、弥散性能好、性质稳定、无积蓄性的局麻药物。临床常用于浸润、表面、喷雾麻醉,也可随药敷贴。该药局部湿敷可以引起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速,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组织缺氧等作用。 5.3.3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类激素,对细菌、化学刺激和各种物理刺激所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早期所引起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舒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增生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增生,可以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5.3.4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可以通过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33]。同时还参与蛋白质、脂肪、糖代谢,保护支持营养神经鞘和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起到抗神经炎作用,并修复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冼励坚[34]认为维生素B12可降低阿霉素的毒性,减缓阿霉素外渗所至的皮肤炎症反应和静脉炎性反应。综上所述,静脉炎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而化疗所致静脉炎是多因素的,化疗性静脉炎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虽然中医药防治化疗性静脉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一种医疗界公认的、有效的药物。因此,防治化疗性静脉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寻求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防治措施,这将成为未来防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展方向。
对于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来说,按照一般的方式就餐很困难,因为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常导致病人恶心、没有食欲,而且病人因为身体虚弱,甚至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用餐。因此,要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保持一定的精力,克服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产生的副作用,增强抵抗力,让患者吃好特别重要。由于病人因食欲不旺往往觉得吃肉淡而无味,可让他多吃鸡蛋、冰淇淋、奶酪或用这些材料做成的食品,以便让他获得适量的营养和蛋白质。理想的食谱是每天吃4份以上的水果或蔬菜,4份以上面包、谷物或面食,2至3份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如:鱼、鸡、肉、奶制品、蚕豆、豌豆或干果等(半个苹果、两片菠萝、一个小香蕉、一片面包、半只鸡腿、125克牛肉、100克粮食或小半碟蔬菜相当于一份)。要鼓励病人吃多样化的食物,同时要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如在餐桌上摆上一盆鲜花等。病人在治疗期间,如因放射、药物反应或者食品的品种少引起便秘,这时应当让他多吃含纤维丰富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和谷物等,多喝饮料。同时,纤维也可以治腹泻,因为它吸收粪便中的液体使其凝固。现代医学对食品与癌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食品有增加或减少患某种癌症的作用。据研究,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结肠癌、卵巢癌等的死亡率日益提高,这与肥胖有很大关系。为此,要避免吸收过多的脂肪,以保持正常的体重。维生素A可以减少口腔癌、咽喉癌和肺癌的发病率,深绿色的蔬菜和深黄色的水果维生素A和C的含量较丰富,应多吃。另外,多吃深绿色的蔬菜对抑制结肠、直肠、胃和肺癌的扩散有一定的作用。应当少吃腌制和熏过的食物,如香肠、火腿等,因为这些食品会产生某些致癌物质。很多研究成果表明,食用含盐量大的食品的人多患有高血压。因为吃盐过多,会使血液中含钠量增加,导致血管变窄,增加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严格控制食盐量,每天食盐不要超过2.5毫克。做菜的时候,可以放些有芳香味且能食用的叶子代替部分盐。对于糖尿病人,过去医生会为他提供一份事先确定的标准食谱。现在强调因人而宜,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血液中的胆固醇量、是否服用胰岛素或其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而定。体重过高的人很难控制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是控制血糖的先决条件,因此这类病人从脂肪中吸收的热量应限制在总热量的30%,同时要保持正常的胆固醇水平。如果需要服用胰岛素,应当调整食谱和日常的活动,请医生和营养学家给予指导。坚持饭前和入睡之前测定血糖,尽可能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吃饭之前每升血液中含80-120毫克糖,入睡时为100-140毫克。世界上约有5%的女人和10%的男子70岁之前患有肾结石。有肾结石的人每天应当饮用3至4升水,以保持小便顺畅。如果患钙质结石,每天钙的吸收应限制在600毫克(正常成年人每天吸收1000至1500毫克)以下,食盐量不超过2克,少吸收蛋白质,采用综合性的食谱为好。如果结石是草酸盐钙质的,应少吃茶、巧克力、野生水果以及含维生素C的食品。当肾脏不能清除血液中的废弃物时,便会出现肾衰竭,造成肾的感染、损伤、中毒或其他病症。肾衰竭者应吃蛋白质少的食品,这样的食品有助于减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保护肾功能。另外应控制食盐量。在肝脏病后期,血液中的氨成分可能增加,因为蛋白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氨。这类病人应吃蛋白质少的食品,多吃蔬菜。
首先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症状、危害和预后等基础知识;其次讲述饮食、烟酒、运动、情绪等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生活常识印制成册,并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印刷贴墙,使患者更易理解和接受;最后强调检查血压的必要性,尤其是早期无症状及服药后症状改善的高血压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1)减少钠盐摄入,高血压患者每日的钠盐以不超过6g为宜。体内钠盐过多,可导致抗利尿素分泌增高,使血压反射性升高。(2)适度补钙和钾,每天进食新鲜蔬菜400—500g,饮脱脂牛奶500mL,可以补充钾1000mg和钙400mg,可预防便秘等诱发血压的增高。(3)增加植物蛋白质摄入,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高热量动物蛋白质的摄入。以改善血管弹性,延缓血管硬化,并能促进钠盐的代谢,从而降低血压。适度运动: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血压高低等,掌握好运动量,以自我感到全身舒适为度,切莫盲目加大运动量。多建议慢跑、健身操、打太极拳、瑜伽、气功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应据运动时的心率来判断。但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病人应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骨骼,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并且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调畅情绪: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高血压的转归,高血压的心理护理干预与治疗疗效存在相关性。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工作性质等,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顾虑,给予适当心理疏导。如听音乐、读书看报、深呼吸等以缓解压力。通过医生-患者-家人的共同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的环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增强适应能力,从而避免易怒、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戒烟限酒:香烟中尼古丁可刺激肾脏分泌儿茶酚胺,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长期吸烟会加重高血压病情。长期饮酒者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易引起高脂血症,同时也是脑出血的诱因,有高血压家族史或超重肥胖者均应坚决忌酒。起居正常:晨起勿过快过猛,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据天气变换,适当加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预防血压波动较大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建立早睡早起,定时睡眠的作息时间,不仅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有助于防止血压波动。用药护理:(1)告知常用降压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如a受体阻断剂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注意体位改变不宜过快过猛等。(2)坚持长期合理用药:据个体情况,遵医嘱合理长期服药,不宜随意减服或停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征。(3)注意自我检测:如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随诊,据医嘱调整用药。不应无症状就不予治疗,延误病情。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患者的高血压认知水平低下,极大的影响了个体维持健康的能力。而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生、发展进程中,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起着加重病情发展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以生活方式改善为主要内容的非药物疗法可以增加降压药物疗效,对于部分轻症病例,有效的生活方式改善甚至可以使其避免药物治疗。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患者不仅改善了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且提高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有效控制了血压,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血压健康教育应推广。
综 述癌症恶病质的治疗进展癌症恶病质是指有食欲不振、极度消瘦、衰竭及全身代谢紊乱、脏器不同程度受损坏等表现的综合征。在大于80%的晚期肿瘤患者中都存在此种综合征,而以消化道的肿瘤发生率最高,体重下降使其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结果往这些病人并非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体重下降,除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外,他最主要的危害在于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但现在认为癌症恶病质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肿瘤释放某些因子以及机体对肿瘤的免疫与炎症反应,前者主要是脂肪或蛋白质动员因子,后者主要是各种细胞因子合计性反应蛋白作用的结果,而他们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厌食与代谢改,尤其后者最为重要。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可以逆转这种进行性的消瘦,正如Barber所说“最好的治疗癌症恶病质的方法就是治愈肿瘤,但在成人晚期实体瘤中几乎不可能。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应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针对恶病质的治疗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药物、手术、营养支持、物理、社会、心理等。1 药物治疗现在对于癌症恶病质治疗较为成熟的药物主要是是与刺激剂和一些控制症状的药物,而许多代谢调节剂也正在研究中或初步应用于临床中。1.1食欲刺激剂 增加病人食欲以增加病人食量是维持其营养状况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广泛使用并且疗效确切的食欲刺激剂是糖皮质激素和醋酸甲地孕酮大多数临床试验显示糖皮质激素仅在4周内可以明显改善恶病质的各种症状,但很少有体重增加。尽管有许多的不良反应,但糖皮质激素在一些生存期较短的病人中仍被广泛应用。最早孕前激素被用于治疗激素敏感性的乳腺癌,但后来发现无论肿瘤是否有反应,病人均食欲明显增加,体重上升,先此类要以广泛用于治疗恶病质,多项临床实验显示甲地孕酮能明显增加病人食欲以及进食量,并增加体重,改善营养指标。目前此类药物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神经肽Y,此外还可能刺激了细胞因子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现在甲地孕酮已成为恶病质病人的标准治疗用药。一些控制厌食症状的药物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甲氧氯普胺用于治疗因胃储留引起的早期饱胀感和厌食症。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斯琼作为在化疗过程中使用的止吐药也可改善食欲,其他在临床上使用的食欲刺激剂药物有屈大麻酚等正在研究的药物有各种神经肽激动剂和拮抗剂,如刺鼠相关蛋白,神经肽Y,黑素皮质受体拮抗剂等。1.2代谢调节剂 由于认识到癌性恶病质病人中代谢改变是最重要的病因之一,故逆转这些代谢改变的药物是研究的热点,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下调转录因子,阻断细胞因子,促进合成代谢等,目前主要推荐的用药包括鱼油,主要成分是二十二碳五烯酸EPA及DHA均为不饱和脂肪酸。非甾体抗炎药:沙利度胺。EPA是一种重要的w-3不饱和脂肪酸,在鱼油中种含量丰富。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活性,因为它干扰了细胞氧化和脂质氧化代谢径路。同时,w-3不饱和脂肪酸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和糖代谢过程。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w-3不保和脂肪酸对于治疗和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有益的。W-3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给予 IL -1产生厌食大鼠的食欲,体重下降减轻,并改善免疫状态在结直肠癌所导致的恶病质病人当中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可以减少急性象蛋白,IL-6以及皮质醇的水平,稳定全身的蛋白动员。在胰腺癌病人当中同样有效。随即临床对照实验显示,给与晚期肿瘤病人吲哚美辛,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虽然此类要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仍是一种廉价的抗肿瘤恶病质药物。而新型的环氧化酶-2(COX-2)引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能更适合临床使用。沙力度胺被认为是TNF-∝的抑制剂,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相关的恶病质病人中给与沙力度胺可以改善一般状况,增加体重,此外在晚期肿瘤病人中他可以改善睡眠,抑制恶心增加食欲。实验表明它可以一直血管生成从而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生长激素可促进体内正氮平衡,增加机体瘦组织群,增加脂肪合成和脂肪酸氧化。恶性肿瘤患者的生长激素代谢作用可能在体重丢失时维持葡萄糖和蛋白质的贮存,这一现象在实验动物中已得到证实.在荷瘤大鼠摄入生长激素可保持体内瘦组织群,减少肿瘤蛋白质合成,在AIDS和癌肿患者中也取得类似效果,但是否刺激肿瘤生长有疑虑。2营养支持治疗目前认为肿瘤病人的营养支持目的在于维持病人的营养和功能状况,耐受各种抗肿瘤治疗的打击预防和延缓癌症恶病质的发生,而对于严重胃肠道功能受损的病人,他是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口服营养素往往不能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但可以增加大部分病人的热量摄入,并可以减少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压力PN在肿瘤病人中应用广泛,但效果不理想,并发症多,但当病人营养状况极差而无法耐受抗肿瘤治疗时给与PN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对于无法治疗的癌性肠梗阻病人营养支持是维持生命的唯一方法。目前含有特殊底物如谷氨酸,精氨酸等免疫营养剂也已投入临床。如谷氨酸(Gln),Gln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也是代谢快速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必需的能源物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已证实,肿瘤细胞是Gln主要消耗者,肿瘤生长导致Gln消耗,而Gln的消耗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胃肠道粘膜完整性和机体蛋白质代谢.临床上将含Gln的肠外营养应用于接受大剂量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可改善氮平衡、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又如精氨酸。正常机体摄入药理剂量精氨酸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增强免疫功能,创口愈合加快。精氨酸作用机制包括刺激垂体释放生长激素和IGF-1精氨酸是N0的前体,后者参与巨噬细胞介导的杀灭肿瘤细胞和细菌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氨酸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及远处播散的作用,这可能与精氨酸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脾细胞对CoA的有丝分裂反应和IL-2的产生有关。有作者发现,精氨酸仅增加机体对免疫原性肿瘤的抗肿瘤作用,而对免疫缺陷或非免疫原性肿瘤则无作用,因此,目前认为精氨酸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是通过提高荷瘤机体的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功能完成的。3中医学对恶病质的认识在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金标准的今天,如何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恶病质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肿瘤恶病质发生机理十分复杂,目前仍未得到满意的解释,一般认为与肿瘤患者的能量摄入不足、消耗增加及细胞因子、 体循环激素的作用等有关。由于肿瘤性、 治疗性厌食的影响,肿瘤患者往往对营养摄取不足,且肿瘤细胞过度增生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能量,都是形成肿瘤恶病质的重要原因[9]。3.1 中医对肿瘤恶病质机制的认识肿瘤恶病质应属于中医“虚劳”的范畴,脏腑功能障碍、纳差、消瘦等症状乃是由于患者久病不愈,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衰竭,脾失运化,肌肤失于濡养所致。《素问·玉机真藏论》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 的记载,就与晚期肺癌合并恶病质的症状极其相似。“大骨枯搞,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是进一步合并心衰的症状。恶病质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属虚症、赢瘦范围,《内经》的虚弱病证范围很广,凡人体正气不足、五脏精气亏损的病证,概属虚弱病证。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的“五虚死”证;《素问·脏器法时论》的五脏虚症;《素问·宣明五气篇》的“五劳所伤”证;《素问·调经论》的五不足证;《灵枢·决气》的六脱证;《灵枢·海论》的四海不足证;《灵枢·经脉》的十二经别虚症;《灵枢·五禁》的五夺证;《灵枢·淫邪发梦》的十五不足证。此后,《难经》又提出“五损”病证,《金医要略》提出“虚劳病”,《诸病源侯论》还提出“五劳”、“七伤”、“六极”等病证.历代医家对虚症都有大量的研究。癌症恶病质在中医学中并无对应病名,但鉴于其以一系列“虚证”临床表现为特征,应将之归属于“虚劳”范畴。“虚劳”的发病的病理机制为五脏阴阳气血虚损。崔氏等[10]分析113例肺癌,通过确定恶病质前后的辨证分型,发现发生恶病质后期气阴两虚型明显增多(55.73%),是恶病质的主要证型,其中1/3由气虚痰湿型发展而来,1/4由阴虚内热型发展而来,恶病质末期出现肺气衰绝型。杨氏等[11]以体质量为主要指标采集癌症恶病质病例84例,回顾性调查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生化指标和中医证型变化,进行治疗方式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癌症恶病质几乎可以发生于各种肿瘤,生存期为179±12d,中位生存期149d。生存时间与患者肿瘤类型、分期、转移情况均无直接联系,而与静脉给予扶正中药和中医食疗的治疗影响呈正相关。癌症恶病质患者中医证型转归由阴虚证和阳虚证趋向阴阳两虚证,各虚证证型对生存期的影响不显著。认为恶病质中医证型转归符合中医证型转化的特点,扶正制剂在恶病质阶段能扶助衰竭患者的正气,调理阴阳,增强对抗肿瘤的能力。赵氏等【12】提出恶病质治疗应掌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三要点,从复杂的病情中找准不平衡点,在注重调理后天脾胃的基础上,调节阴阳、寒热、虚实,恢复内环境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控制或杀灭癌细胞,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3.2肿瘤恶病质的中医治疗3.2.1单味中药 刘氏等[13]发现单味中药白术的提取物白术内酯I(LAMK-I)可以显著改善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消瘦及体力状况,同时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水平。吴氏观察了毒激素对大鼠体内的 FFA 释放量、血糖、蛋白质、微量元素的水平及摄入行为的影响,同时对文献报道具有抗瘤作用的50余味中药进行筛选,对作用明显的五加皮、白芷、茜草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毒激素组的FFA 释放量最高,与正常组及中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毒激素+中药组的FFA释放量与毒激素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 毒激素可降低血糖、血锌,升高血铜(对蛋白影响不大),而中药能不同程度地对抗毒激素的这种作用;毒激素能显著抑制大鼠摄食、摄水量,而中药组的大鼠的摄食摄水量与毒激素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由此提示中药对毒激素所致的恶病质样表现有明显抑制作用。吴氏观察了猪苓多糖对毒激素诱导的恶病质样表现的作用。结果发现,从人原发性肝癌患者腹水中提取的毒激素可在体外显著诱导脂解,体内抑制摄入行为,降低血锌及升高血铜(P<0.01) ,而猪苓多糖可抑制毒激素在诱导肿瘤恶病质中的作用。3.2.2复方验方 张静[14]采用配对法观察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等中药对中晚期癌症患者恶病质状态的影响,疗程 30天,结果发现中药对增加和稳定体重有与甲地孕酮相同的疗效,而对改善食欲、升高外周血象及 KPS评分的提高,明显优于甲地孕酮。孙氏等[15]选择治疗前体质量下降的肿瘤恶病质患者14例 ,应用具有补气养血和以毒攻毒功效的中药复方守宫散治疗,疗程为1个月,结果提示复方守宫散有减缓肿瘤恶病质的可能。3.2.3成方成药:明确提出针对肿瘤恶病质治疗的中医临床及实验室研究虽然才刚刚开始起步,但却已经有很大的收获。蔡氏等[16]将90例癌症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服补中益气汤;对照组34 例服甲地孕酮片;空白组 26例不施加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进食量和体重增加稍低于对照组,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陈氏[17..18]以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为指标,发现济生肾气丸或十全大补汤加红参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倾向具有改善作用。3.2.4中药针剂:姜氏[19]观察康莱特注射液200ml静滴20天对晚期癌症恶病质患者的作用,结果患者中75.7% KPS评分提高,64.9%进食量增加,54.1%体重增加;同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康莱特注射液可以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症状,明显提高其生存质量。崔氏等[20]观察参附注射液对癌症恶病质状态的影响:给予癌症恶病质患者注射参附注射液,每日8~10支,用药2周,结果治疗前24例存在乏力,用药后14例(58.3%)患者有好转;治疗前20例存在厌食,治疗后10例(50.0%)好转;11例TNF2-α下降,14例IL-1α水平下降;11例IL-6水平下降,8 例上升。提示参附注射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下调恶病质细胞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恶病质患者厌食、乏力等症状。李同度等通过T739小鼠接种LA795(小鼠肺腺癌)建立肿瘤恶病质动物模型,并予康莱特对肿瘤恶病质鼠进行治疗,观察肿瘤恶病质鼠治疗后生理状况(体重、摄食量等)的改善及与肿瘤恶病质发生、发展相关的血清细胞因子如TNF-a 、IL-1和IL-6 的水平变化。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治疗荷瘤小鼠相比,康莱特能明显阻止癌症恶病质鼠体重下降,增加其摄食量,延长生存期,延缓肿瘤生长,并使部分肿瘤液化、坏死,而且康莱特可使小鼠血清TNF-a和IL-1水平明显下降。3.3肿瘤恶病质中西医结合治疗:3.3.1中药与化疗结合:王氏【21】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小剂量化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恶病质状态。以健脾疏肝理气为主: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柴胡、白芍、陈皮、半夏、焦三仙等,合并黄疸加茵陈、郁金、金钱草、大黄;合并腹水加大腹皮、椒目、黑白丑、桂枝;疼痛甚加延胡索;呕吐加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结果显示在改善食欲、增加体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3.3.2中药与内分泌治疗结合:陈氏等【22】将健脾和胃、补肾扶正功效的中药合并醋酸甲羟孕酮观察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厌食、体重下降、卡氏评分及癌性疼痛的止痛作用。结果对厌食、体重下降、卡氏评分及癌性疼痛的改善均较优(P<0.05)。认为中药合并醋酸甲羟孕酮为改善晚期癌症患者恶液质较为有效。< p="">3.3.3中药针剂与营养支持疗法结合: 目前针对中药改善肿瘤恶病质的作用机制正在研究之中。如黄曙等【23】用康莱特注射液配合胃肠外营养治疗肿瘤恶病质31例,并与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癌症恶病质34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体重增加、血清白蛋白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恶病质患者的临床工作当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主要集中在重要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参考文献:[1] Ho lroyde CP, Reichard GA. Carbohydrate metabo lism incancer cachexia [J]. Cancer T reat Rep,1981,65(supp l 5):55-60.[2] Rofe AM, Bourgeo sis CS, Coyle P, et al . A ltered insulinresponse to gluco se in weigh t2lo sing cancer pat ients [J].A nt icancer Res,1994,4: 647.[3] Oliff A, Defo2 Jones D, Boyer M,et al .Tumo rs secret inghuman TNF cachect in induce cachexia in m ice [J]. Cell,1987,50:555.[4] Laviano A, M eguid MM , Renvyle T, et al. Relat ionsh ipbetween interleuk in21 and cancer ano rexia [J]. Nut rit ion,1995,11: 680.[5] trassmann G, Fong M, Kenney JS, et al. Evidence fo r theinvo lvement of interleuk in 6 in experimental cancer cachexia[J]. J Clin Invest,1992, 89:1681.[6] Thanhauser A , Reiling N , Boh le A , et al . Pentoxifyline: apo tent inh ibito r of IL 22 and IFN 2Χ bio synthesis and BCG2induced cyto toxicity[J ]. Immuno logy, 1993, 80: 151.[7] lasse TF, Go rter RW , Krasnow SH, et al . Recent clinicalexperience w ith dronabino l [J]. Pharmaco l Biochem Behav,1991, 40:695.[8] Gardner TE, L app in J, Daly JM. Immuno logic enhancementw ith enteralfisho il supp lementat ion in a cachexia tumo rmode[J ]. JPEN , 1994, 18 ( supp l 1): 18[9] 李建平,刘伟胜,刘沛群1肿瘤恶病质研究概述[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 13(3):197~199[10] 崔慧娟,李佩文,李园,等.肺癌恶病质的中医辨证分型[J].内蒙古中医药[J],2002,21(5):1~2.[11] 杨宇飞, 邬冬华.癌症恶病质患者84 例生存期、生活质量与中医辨证论治关系的回顾性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2004 ,8(2): 286~287.[12] 赵景芳, 尤建良.中医治疗癌症恶液质的三要点[J].江苏中医,1998 ,19(11): 18~19.[13] 叶峰,邱根全. 白术内酯I肿瘤恶病质患者细胞因子和肿瘤代谢因子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0):1308~1310.[14] 张静.中药对癌症患者恶病质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871.[15] 孙彤,王曙光,吴飞雪,等.复方守宫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 ,22(6):19~20.[16] 蔡红兵,罗荣城,杨传标.等.补中益气汤治疗癌症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3):25~26.[17 ]陈瑞东.济生肾气丸加红参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有恶液质倾向的效果[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3,43(5):52.[18] 陈瑞东.十全大补汤与红参对妇科癌患者恶液质倾向的改善作用[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4 ,44 (5):202.[19] 姜军.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癌症恶病质37例临床观察.青海医药杂志[J], 2001,31(9):16~17.[20] 崔慧娟,李园,万冬桂.等.参附注射液抗癌症恶病质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5):478~480.[21] 王守峰, 张峰.中医辨证配合小剂量化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0,19(4):2.[22] 陈衍智,李萍萍, 郭庆志,等.中药合并醋酸甲羟孕酮改善晚期癌症患者恶液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4):119~120.[23] 黄曙,周月芬,胡喜兰. 康莱特注射液配合胃肠外营养治疗癌症恶病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