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临床上的表现为: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等。
咽喉炎生活方式调理 1.咽喉发炎时远离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 2.平时适量喝水,增加身体中水分的摄取,多喝茶水。不要饮酒,不要抽烟。 3.日常饮食应多吃清淡的、新鲜的,鲜嫩多汁的水果,如橘子,菠萝,甘蔗,橄榄,梨,苹果等。
妇科彩超分两种检查方式: 一个是阴道彩超,是对子宫、卵巢、盆腔等附件区情况进行检查,用仪器近距离观察女性盆腔里的脏器,不需要患者憋尿。 一个是常规腹部检查。隔着肚子检查,需要患者憋尿。妇科彩超不仅可以检查是否怀孕,很多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通过妇科彩超直接检查出来的。
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1938年国外学者报告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然而膜迷路积水是如何产生的却难以解释清楚。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以下因素:各种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损伤(包括机械性损伤或声损伤)、耳硬化症、梅毒、遗传因素、过敏、肿瘤、白血病及自身免疫病等。 典型的梅尼埃病有如下症状: 1.眩晕 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常感周围物体围绕自身沿一定的方向旋转,闭目时症状可减轻。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头部的任何运动都可以使眩晕加重。患者意识始终清楚,个别患者即使突然摔倒,也保持着清醒状态。 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10分钟或数小时,最长者不超过24小时。眩晕发作后可转入间歇期,症状消失,间歇期长短因人而异,数日到数年不等。眩晕可反复发作,同一患者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不同患者之间亦不相同。且眩晕发作次数越多,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越长,间歇期越短。 2.耳聋 早期多为低频(125~500Hz)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为波动性,发作期听力下降,而间歇期可部分或完全恢复。随着病情发展,听力损失可逐渐加重,逐渐出现高频(2~8kHz)听力下降。本病还可出现一种特殊的听力改变现象:复听现象,即患耳与健耳对同一纯音可听成两个不同的音调和音色的声音。或诉听声时带有尾音。 3.耳鸣 耳鸣可能是本病最早的症状,初期可表现为持续性的低调吹风样,晚期可出现多种音调的嘈杂声,如铃声、蝉鸣声、风吹声等等。耳鸣可在眩晕发作前突然出现或加重。间歇期耳鸣消失,久病患者耳鸣可持续存在。少数患者可有双侧耳鸣。 4.耳闷胀感 眩晕发作期,患耳可出现耳内胀满感、压迫感、沉重感。少数患者诉患耳轻度疼痛,耳痒感。 检查 1.听力学检查 (1)纯音测听可了解听力是否下降,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早期多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呈轻度上升型。多次发作后,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可呈平坦型或下降型。纯音测听还可以动态观察患者听力连续改变的情况。 (2)耳蜗电图该检查可客观了解膜迷路中是否存在积水。SP/AP振幅比值>0.37具有诊断意义,可间接表明有膜迷路积水存在。 (3)耳声发射可首先反映早期梅尼埃病患者的耳蜗功能状况,当本病早期纯音测听未发现异常时,瞬态耳声发射可减弱或引不出。 2.眼震电图 发作高潮期,可见自发性眼震,可观察到或用眼震电图记录到节律整齐、强度不同、初向患侧继而转向健侧的水平性自发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在恢复期眼震转向健侧。间歇期自发性眼震及各种诱发实验结果可能正常。 3.甘油实验 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膜迷路积水。因甘油渗透压高,且分子直径小于细胞质浆膜小孔直径,可弥散到内耳边缘细胞,增加了细胞内渗透压,使内淋巴液中的水分经细胞通路进入血管纹的血管中,达到减压作用。 4.前庭功能实验 (1)冷热试验早期患侧前庭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减退,多次发作后可出现健侧的优势偏向,晚期出现半规管轻瘫或功能丧失。 (2)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可出现振幅、阈值异常。 (3)Hennebert征镫骨足板与膨胀的球囊粘连时,增减外耳道气压时可诱发眩晕与眼震。梅尼埃病患者Henenbert征可出现阳性。 5.影像学检查 颞骨CT检查可显示前庭水管狭窄。特殊造影下的内耳膜迷路MRI可显示部分患者内淋巴管变细。 6.免疫学检查 部分患者有HSP70抗体和68kD抗原抗体。 诊断 目前梅尼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全面的检查和仔细的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眩晕的疾病后,可作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确诊梅尼埃病之前,应排除各种引起眩晕等疾病,如中枢系统疾病、前庭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 1.中枢性疾病 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动脉瘤、小脑或脑干肿瘤、颈性眩晕、Amolk-Chiat畸形、一过性发作性脑缺血、脑血管意外、脑血管供血不足等,尤其在急性发作眩晕时,应首先除外神经内科的急症,如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病变等。 2.外周性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前庭药物中毒、迷路炎、突发性聋、Hunt综合征、耳硬化症、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外淋巴瘘等。 3.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Cogan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等。 4.其他系统性疾病 如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治疗 由于梅尼埃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使本病痊愈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解除迷路积水为主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1)前庭神经抑制剂多用于急性发作期,可减弱前庭神经核的活动,控制眩晕。常用者有地西泮、苯海拉明、地芬尼多等。 (2)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3)血管扩张药可改变缺血细胞的代谢、选择性舒张缺血区血管,缓解局部缺血。常用者有氟桂利嗪(西比灵)、倍他司汀、银杏叶片等。 (4)利尿脱水药可改变内耳液体平衡,使内淋巴减少,控制眩晕。常用者有双氢克尿噻、乙酰唑胺等。 (5)糖皮质激素基于免疫反应学说,可应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治疗。 (6)维生素类如为代谢障碍、维生素缺乏导致,可予维生素治疗,常用维生素B1、B12、维生素C等。
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卒中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有关,阿司匹林在体内的分解产物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的作用。但由于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7天,随着体内新生血小板的不断诞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逐渐回复。因此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如果中断使用阿司匹林,在1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危险将会增加3倍以上,停药1周内更应当引起注意。
当怀疑脑卒中时可以按照眼、口、舌、脚的顺序观察自己是否发生了卒中: 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 3.双眼向一侧凝视 4.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5.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6.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7.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晕厥是指突然发作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至几分钟自行恢复,其实质是脑血流量的暂时减少。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期较常见的晕厥原因之一。 一、临床特点 1.学龄期儿童发病,女孩多于男孩。 2.起病前可有先兆,如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 3.晕厥通常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 4.发病初时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逐渐下降,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禁。 5.发作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者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 6.发作时见血压下降,心跳缓慢,瞳孔扩大等体征。发作间期常无阳性体征。 7.高温、通风不良、劳累及各种慢性疾病均可诱发。 二、诊断依据 1.具有上述临床特点 2.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直立倾斜试验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1)直立倾斜试验方法 常用的有3种: a、基础倾斜试验:试验前3日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12小时禁食。患儿仰卧5分钟,记录动脉血压、心率及Ⅱ导心电图,然后站立于倾斜板床(倾斜角度60度以上),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完成45分钟全程。在试验过程中,从试验开始即刻每5分钟测量血压、心率及Ⅱ导心电图1次,若患儿有不适症状可随时监测。对出现阳性反应患儿即刻终止实验,并置患儿于仰卧位,直至阳性反应消失,并备好急救药物。 b、多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实验前的准备及监测指标与基础倾斜试验相同,实验分3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先平卧5分钟,进行药物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待药物作用稳定后,再倾斜到60度,持续10分钟或直至出现阳性反应。上一阶段若为阴性,则依次递增异丙肾上腺素的浓度,其顺序为0.02-0.04μg/kg.min、0.05-0.06μg/kg.min及0.07-0.10μg/kg.min 。 c、单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实验方法与多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相同,但仅从第三阶段开始。 (2)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结果的判断标准如下:患儿在倾斜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头晕并经常伴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的同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者:j.舒张压<6.7kpa和(或)收缩压<10.7kpa或平均压下降25%以上;k.窦性心动过缓(4-6岁心率<75次/分;6-8岁心率<65次/分;8岁以上心率<60次/分或窦性停搏>3秒以上;l.一过性Ⅱ度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m.交界性心律(包括逸搏心率及加速性自主心率)。 反应类型:根据试验中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将阳性反应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心脏抑制型反应,以心率陡降为指征,呈现心动过缓,收缩压无下降;2)血管抑制型反应,血压明显下降,伴心率增快;3)混合型反应,血压及心率均明显下降。 三、鉴别诊断 1.心源性晕厥:是由心脏器质性疾患引起的心排血量突然降低所致,多见于严重的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心房粘液瘤、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可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鉴别。 2.低血糖症:常有饥饿史或使用降糖药病史,主要为乏力、出汗、饥饿感、晕厥发作缓慢,发作时血压和心率多无改变,化验血糖低,静注葡萄糖迅速缓解症状。 3.癫痫:做脑电图以鉴别。 4.直立调节障碍:可行直立试验(心电图)、直立倾斜试验等加以鉴别。 5.还需与癔病性晕厥、过度换气综合征等鉴别。 四. 治疗 1.一般治疗 (1)避免可能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因素如过热的环境和脱水等。 (2)告诉患儿在有发作时要立即坐下或躺倒。 (3)对于只有一次或少数几次发生的病人可进行观察治疗。 2.药物治疗:对于反复发作且发作前无任何先兆症状和症状严重的患儿可选用下列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1-4mg/kg/d,分2次口服,可预防发作。 (2)双异丙吡胺 3-6 mg/kg/d,分4次口服。 (3)东莨菪碱 氢溴酸东莨菪碱0.006 mg/kg/d,分次口服。 3.对有严重的心脏抑制型、混合型表现的患儿,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人体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还有血小板,各有自己的功能。白细胞是一支保护健康的战士,队伍精悍,战斗力很强,在人体中寿命比红细胞短,大约7-9天,它的主要功能是消灭入侵的病菌,一旦病菌侵入,只需数分钟,白细胞就会移行至病菌侵入的部位,约数小时白细胞可吸附在有炎症的部位,进行包围、吞噬,最后将病原菌消灭掉。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其正常值是:新生儿可达到10-20×109/升,婴儿期5-12×109/升,当5-6岁后接近成人水平,为4-10×109/升。如果在手指、耳垂抽血化验时,其数值低于4×109/升则为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原因很多,退热药时引起其原因之一,多数是因为家长对发热患儿急于降温而多次大量服用退热药所致,有时还用成人的退热药片。患儿白细胞能减少到0.8×109/升或更低,孩子显得疲乏无力,脸面苍白。个别家长有个误区,认为降了体温,病就好了。其实,有时,感冒、病毒感染等疾病本身可造成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再加上退热药用过多,会加重白细胞减少。 退热药如何会造成白细胞减少的? 由于退热药进入人体内,会使得白细胞“变性”,机体对这种变性的白细胞认为是异物,就会产生一种抗白细胞的物质来破坏变了性的白细胞,这种物质叫抗白细胞抗体,如多次服用退热药,这种抗白细胞抗体就和白细胞发生反应(叫免疫反应),把白细胞破坏,引起体内血中白细胞数目减少,会削弱整体白细胞的战斗力。遇上白细胞减少的患儿,医生都会嘱咐反复查血,观察白细胞减少程度,必要时用升白细胞的药物。 现代家庭中自备退热药是正常现象,孩子发热自服退热药的情况甚为常见。但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氨基比林、保泰松类药。遇到孩子发热、不退热时怎么办? 建议:①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医生会根据病情,尽量选择对孩子毒性小而又能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②最好是孩子发热达到38.5℃以上又很难受或有发热抽风病史的孩子服用退热药。③多饮开水,松开衣服,少盖被,如能慢慢降温,最好不用退热药物。④物理降温,可用75%酒精或家用白酒擦浴身体,除腹部不可擦外,其他部位都可以用白洁细布沾酒精擦浴,擦后应盖上毛巾被或薄被,以免过分暴露、散热过快。⑤用热水袋装上自来水枕头,或放在腹股沟大血管走向的部位,以利降温。⑥新生儿不可以肌肉注射退热针或服退热药。
饮食原则: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应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脑梗塞食疗方剂: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脑梗塞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脑梗塞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脑梗塞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吃3个蛋黄。(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5)脑梗塞的病人有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6)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7)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脑梗塞患者在进行饮食期间一定要严格的执行以上几种饮食注意事项,否则会使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加重。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化疗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浅表静脉炎,这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会使化疗不能顺利进行。尽管化疗药物输注操作技术明显提高,在减少或防止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方面起一定作用,但由于反复不断地静脉给药,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是不可避免的。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化疗外渗的发生率为5%~6%,但实际工作中,真正发生率却远高于此水平。现在化疗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化疗性静脉炎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减轻化疗药物外渗等所引起的静脉炎并使之降到最低限度,保证病人健康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治疗成了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近几 年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静脉炎的分型 分型标准按高玉珍等的临床分型方法,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疼;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索状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渐肌化。 2、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机制 ①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和组织亦有一定的损伤,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②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偏酸、偏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③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的过敏症状: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均易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外渗导致静脉炎。④机械刺激和损伤:长期输液或静脉注射给药,使静脉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静脉内膜炎。⑤药物刺激: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导致静脉炎。⑥操作不当:如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3、临床表现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首先是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预防 4.1正规操作 4.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认真做好一人一针一管,输注前严格消毒皮肤,预防感染。 4.1.2合理使用静脉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原则上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要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一般不宜用下肢静脉注射。少数药物如诺维本应选用粗大或中心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纤维化形成瘢痕后循环不畅,药物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炎。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勤观察,注意调整输液速度,尤其是痛觉不灵敏和不配合的患者更应严密观察有无肿胀、渗出。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关闭输液器,另接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回抽,抽出尽量多的外渗液,并使用0.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冰敷2h。 4.1.3掌握输注技巧 输注化疗药物时选择针头不宜过大,一般选择6号或7号,以针身短、针头斜面小为宜,以免损伤血管。抽药针头不要直接接触患者,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作为引路注射。同时使用几种化疗药物,应先给刺激性大的,中间用少量生理盐水间隔注射。 4.1.4深静脉留置的应用 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对刺激性大的药物宜采用深静脉置管。 4.2应用物理化疗因素 静脉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近年来,各医院在重视医源性预防的基础上,也逐渐重视物理、化学因素与静脉炎之间的关系。使用诺维本的患者采取冰敷等综合方法预防静脉反应,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25%,而不使用冰敷组静脉炎发生率8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膏外敷预防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局部冷敷法。化疗前后外敷新鲜芦荟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减轻静脉炎的程度。复方红花酊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疗效优于红花酊及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 4.4 中西医结合预防通常采用具有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的不同种类中草药与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中毒,使炎症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5一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炎症物质释放的地塞米松配合使用,中西医结合是利用中西药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发挥最好的效能。金黄散外敷联合利多卡因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能减轻局部疼痛、扩张局部血管、降低血管的脆性,能明显降低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马铃薯+喜疗妥软膏明显减少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奴夫卡因联合芦荟湿敷可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如意金黄软膏外敷联合硫酸镁静脉滴静脉炎发生率降低。 5、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 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使用静脉输注,抬高肢体,制动休息。如有化疗药物外渗,可采用局部冷敷,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活性。如渗出较多,则可以对局部进行穿刺抽吸,以减少局部药物浓度。 5.1中医药治疗中草药不仅具有清热、消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还有解毒、营养肌肤、促进皮肤弹性和颜色恢复之功能为此,广泛应用于治疗输液所致的静脉炎。艾灸加鲜姜片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双柏散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能保护受损静脉,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各类静脉损伤。生大黄粉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采用麻油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显著、安全,疗效优于50%硫酸镁湿敷。新鲜马铃薯片早期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获得满意效果。发现马铃薯外敷组血管保护效果明显,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采取同步新鲜马铃薯片早期湿敷,能有效保护患者化疗静脉血管,延长血管化疗时限,减少血管内膜损伤,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5.2中西医结合治疗云南白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能显著缩短治愈时间。如意金黄软膏外敷联合硫酸镁静脉滴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40例恶性肿瘤患者预防化疗性浅表静脉炎,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硫酸镁联合芦荟外敷防治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地塞米松联合土豆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临床疗效优于硫酸镁和喜疗妥药膏使用。 5.3西药治疗 以局部用药为主,可以局部注射利多卡因等封闭治疗。对化疗药物外渗,在局部抽吸后可以皮下注射相应的解毒药物,如氮芥/硫化硫酸钠;阿霉素/碳酸氢钠;长春新碱/碳酸氢钠;丝裂霉素/维生素C等。局部药物外敷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等优点。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药物繁多,如硫酸镁、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喜疗妥、乙醇、硝酸甘油等。 5.3.1硫酸镁 硫酸镁是临床上常用的外用型消炎止痛药物,它可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后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恢复血管正常功能。 5.3.2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穿透性强、弥散性能好、性质稳定、无积蓄性的局麻药物。临床常用于浸润、表面、喷雾麻醉,也可随药敷贴。该药局部湿敷可以引起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速,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组织缺氧等作用。 5.3.3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类激素,对细菌、化学刺激和各种物理刺激所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早期所引起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舒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增生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增生,可以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5.3.4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可以通过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33]。同时还参与蛋白质、脂肪、糖代谢,保护支持营养神经鞘和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起到抗神经炎作用,并修复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冼励坚[34]认为维生素B12可降低阿霉素的毒性,减缓阿霉素外渗所至的皮肤炎症反应和静脉炎性反应。综上所述,静脉炎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而化疗所致静脉炎是多因素的,化疗性静脉炎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虽然中医药防治化疗性静脉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一种医疗界公认的、有效的药物。因此,防治化疗性静脉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寻求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防治措施,这将成为未来防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