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暴躁、不去学习、不搭理家长、一直玩手机.......甚至不去学校了。你的孩子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潘霄医生在门诊经常遇到厌学的孩子,家人都心急如焚,非常急切的想要改变孩子。如此心急,这都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一个核心信念:读书太重要了。家长受影响太深,观念根本改不过来。孩子厌学了,家长怎么办?别急,潘霄医生来给你支招。第一步,你最需要反思是不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A. 家长只强调学习,不关心孩子的心情,也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了解孩子B. 家长没有树立好的榜样,在家里经常看电视玩手机C. 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建立好的习惯,成绩差,挫败感很强D. 家长和孩子基本没有正常的沟通,无法好好谈心,关系很差,经常吵架E. 孩子喜欢宅,不喜欢出去,懒,只喜欢玩手机或者游戏F. 家长强势高压,喜欢讲道理,非常啰嗦您看看您家庭里存在如上的哪些问题?把您的答案记录下来。第二步,你需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去和孩子谈心搞清楚这样4件事情:1. 孩子具体讨厌上学的原因?是不适应现在的学校?没有好的朋友?还是其他?2. 孩子能不能意识到:我再坚持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事情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3. 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而学习?对未来的打算是什么?4. 孩子最讨厌父母做哪3件事情?最喜欢父母做哪3件事情?把这4件事情孩子的答案写下来,越详细越好。第三步,带着上面两步的答案,拉上孩子,到医生这里就诊为什么要带孩子来医院看门诊?因为这件事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你需要找到专业的人做,进行更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并拟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您可以找当地的靠谱心理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进行评估、咨询。需要和各位家长强调的是:孩子厌学绝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的是家长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孩子厌学了,你再唠叨,责骂甚至殴打,都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要求孩子的时候,想想自己小时候能不能做到,想想现在的你能不能做到你对孩子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那些绝望的父母和暴躁的孩子。
生活起起伏伏,人们总会在某些时刻,与抑郁情绪面对面。有的时候,生活会很快好起来,我们的情绪也会好起来。但有时候,那些小事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情绪就这么越来越糟糕,出现抑郁的状况。那当出现抑郁的情况,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呢?1、坚持运动 抑郁症的患者可以通过坚持运动的方法来进行自我帮助。 科学研究表明,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少量多巴胺,从而能够达到改善情绪的功效。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持续30~60分钟即可达到相应的效果。长时间不运动的人,通过快走的方式开始运动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周一两天进行运动,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让自己有太大的负担。当身体开始逐渐适应的时候,可以逐渐增加频率,调整为一周三到四次运动。或者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长,让身体逐步活跃起来。在运动的过程中,根据身体的感受,不要单次让自己太累。2、均衡饮食 原则上抑郁症患者在抑郁期间,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热量的饮食为主,多进食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海鲜、鱼肉、蛋类、奶制品、燕麦、香蕉、豆类及其制品等,有助于稳定情绪,与碳水化合物及蔬菜一起食用有助于色氨酸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同时建议不要过量饮用酒精、浓茶和咖啡等可能会影响睡眠的饮品,饮用这些饮品可能进一步影响睡眠,从而引发对睡眠的担忧,加重抑郁。喜欢饮用这些饮品的患者,应当尽量选择在上午等时段饮用,以减少对睡眠的影响。3、阅读相关书籍 阅读抑郁症相关书籍,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方面的知识,了解抑郁症的疾病进程,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病程的进展以及病中和痊愈后的对比。通过对疾病的了解,可以帮助来访者树立恢复后的信心,得到支持,缓解内心当中面对抑郁困扰的各类情绪。4、每日关怀 无论有没有抑郁,都可以每天留出一个时段出来关怀自己。我们需要学会体察自己当前的情绪,静下来,看看自己目前是内疚、悲伤、还是愤怒。问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以及我们需要学会像安慰别人一样安慰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总喜欢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不妨想想,当朋友感到失意、难过的时候,你是怎么安慰他们的。你一般会劝他们,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一筹莫展,你会帮助他们找到一些可能的突破办法,并告诉他们这件事不是他们的错。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呢?摆脱孤立化的想法,当我们把心门打开了,便会注意到那些平常忽略的部分,从而一定程度的减少自己孤独感、痛苦感。5、规定每日活动 我们可以在每天睡觉前就计划好隔天要做的事情,这样让自己感觉自己每天都有事情可做,不至于荒废度日,只是在规定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难度不是太高但也不是太低的。难度太高使我们无法完成,或完成的不好时,会打击我们的积极性,使之后的问题难以完成。而难度太低时,当活动完成时也不会使我们产生过高的成就感,使活动难以维持。6、培养兴趣爱好 选择一项自己喜欢并容易接受的业余活动,如:唱歌、听音乐、书法、绘画、运动等等,以调动自己做事情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从中找到乐趣。在分散注意力使自己不会反复去思考不开心的事情的同时,给自身留下一个可以时刻去思考的愉快回忆。总的来说要通过自我治疗的方法来缓解抑郁症的情况,那就可以试试从改变外在环境或是调节内在情绪这些方面来进行操作,只是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一旦发现抑郁症的问题有持续加重的迹象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我们的心情总是会随着生活事件的变化而起伏,有时候开心,有时候难过,这本是常事。然而,如果情绪波动太大,则可能已超出了正常的波动范围。有这样一种病,它被称为“天才病”,在许多知名人物身上会看到它,它使他们发挥出卓越的才华,也使他们遭受痛苦的折磨。这种疾病就是——双相情感障碍,许多人把它称为,躁郁症。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大多数患者呈现出来的是:在绝大部分时间中,感到情绪低落、悲伤,没有动力做事,对各类活动没有兴趣;但少数的时候,会精神非常亢奋,情绪高涨,精力旺盛,睡眠减少,对自己的评价增高,想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二、危险:自杀率和复发率高双相障碍有着较高的自杀率。据国外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数倍。这和“双相”疾病的特点有关系,双相障碍会使人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也承受着更多情绪的困扰。与此同时,双相障碍的复燃/复发率很高,双相障碍的第一年的复燃/复发率最高,五年内复燃/复发率超过70%。也就是说,超过70%的双相障碍患者,五年内会出现复燃或者复发的情况。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复燃和复发的概率,例如要主动求治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坚持进行心理咨询,调整内在的心理结构。三、病因:家族遗传和原生家庭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复杂,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都参与其发病过程。首先,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1/3的患者可以查出明确的家族病史。其次,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导火线”,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再者,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个人性格特征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四、治疗:挽救“双面人生”1、按时吃药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重要的治疗手段,双相患者需要应用心静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剂共同治疗。患者必须定时定量用药,以及及时向医生报告出现的各种副作用,以便医生调节用药方案。2、情绪监控日志需要监控自己的情绪,去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方向。3、自我调整放松接受现实、积极行动;保持轻松的心情,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一切;坚持锻炼、保证睡眠、常做冥想、合理饮食、远离酒精。4、依靠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感到与自己惯常打交道的人有情感联系,这是一个重要的抵抗抑郁的保护因素。家人、朋友、同学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5、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患者在寻求心理咨询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咨询师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患者清楚他的痛苦已被人们作为现实接受了。其中,比较典型的有CBT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辩证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学习情绪管理、沟通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技巧。
青春期的孩子进入叛逆期,经常对家长发火、不理睬、争吵、我行我素,严重的甚至辱骂、发生肢体冲突。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打又打不得,说也说不得,往往焦头烂额,我们该怎么办呢?一、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吗?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发育,什么事情都希望“我做主”,有了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喜欢和同学一起玩、讨论各种事情。青春期孩子的荷尔蒙分泌不稳定,也造成了孩子的情绪不稳,容易急躁、发火。二、我们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容易和你发生冲突?原因不外乎是:父母管得多管的细,充满控制欲,还是延用小时候的教育方法,直接命令干预孩子生活,甚至打骂孩子;父母平时忙于工作,疏于交流,但孩子一旦学习出了问题就一通批评;孩子的生活中充满挫败感(学习不好,老师、同学不欣赏,没有成功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和朋友、同学相处出现问题);家庭内部关系不好(父母经常吵架、要离婚);自己生理上有一些不适(比如生病、痛经);孩子得了心理疾病等原因。家长应该坐下来客观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的特点、分析一下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找到症结所在。1. 如果原因主要是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我们考虑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对于青春期教育,“正面管教”讲求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式,具体总结为五种方法。(1)利用激励,让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不断犯错,也伴随着很多困难。作为家长,这个时候,我们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励,可以帮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在这里,有六个有效的激励方法,分别是:致谢、幽默、做交易、参与、共同解决问题以及坚持到底。致谢,用感谢来代替表扬,使孩子感受平等与价值。幽默,是变说教为幽默的表述。做交易,是一种平等交换。让孩子为想要的付出行动,或者是用心爱的物品进行担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交易我们要确保孩子确实会实行,才会发挥效果。参与,是父母要参与到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行动,从而解决困难。坚持到底,是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受益终身的好方法。(2)学习与孩子沟通生活中,家长的关切往往变成了长篇大论,不停说教。而孩子的排斥、反感,让我们很是生气。这种沟通方式,每次都让双方很不舒服,甚至不欢而散。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过于自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所以,要做到良好沟通,家长要先学会倾听,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并表示尊重、理解。同时,要对他们的问题表示出好奇,让他们愿意与我们交流。在交流的最后,可以问一句“还有什么问题让你烦恼吗?”诸如此类,让他们主动诉说。(3)父母要调整心态,先学会沉住气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时候对自己各种依赖不说,还百依百顺。而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总是不听自己的摆布,他就感觉孩子翅膀硬了要上天,自己必须拿出家长的气势镇压他,不然孩子可能连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当孩子学习成绩考差了,以前家长吼孩子,孩子最多就是委屈的时候哭一哭,可现在孩子开始顶嘴了,家长就觉得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放大分贝劈头盖脸的死劲骂。以前孩子犯错,家长喊他认错他就认错,喊他下跪他就下跪,可现在孩子开始反抗了,家长就觉得孩子变坏了,于是拳打脚踢也就成了常事儿。以前孩子有什么心事儿都会给父母分享,可现在孩子连写的作文都不要父母看了,家长就觉得孩子逆反不知好歹,非要让孩子拿出看看,结果双方僵持着,最终不欢而散。(4)你越较真儿,孩子越感觉你不可理喻孩子小时候,每天穿什么衣服裤子和鞋子,都是家长一手操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个人形象就比较看重了,他希望给别人一种美感,决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在穿着打扮上是一个“傻x”。比如,某一天家长为了显摆自己是慈母,就给孩子找了一件绿色上衣,红色裤子。孩子一看就崩溃了,死活不穿,可这个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不是不穿,而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所以非要硬着头皮跟孩子杠。结果你说一句伤害我的话,我说一句伤害你的话,闹得双方大清早的就心情不痛快。不管孩子穿什么,不管他穿多穿少,只要他觉得不冷觉得好看,不违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日常行为守则就应该被理解。(5)利用家庭会议,让教育成果升级在学习中,我们讲求复盘,以更好的掌握知识。在教育中,我们也该进行定期的复盘。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周的固定时间,家庭所有成员一起进行一次简短的会议,用互相讨论的方式一起解决一些问题。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为了让会议气氛更友好,可以用致谢或者感恩作为会议的开始。成员之间彼此平等,互相尊重。通过这样的会议,会让双方都学会倾听、合作、尊重,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找到价值感。同时,也会对家庭关系产生良好的影响。2. 如果原因是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关心少父母需要改变工作节奏,多陪孩子,多和孩子聊天谈心,多去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父母还要定期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策划家庭活动,比如出去旅游、一起出去看电影等。3. 如果原因是孩子的生活中充满挫败感,学业出了问题父母需要和孩子坐下来,好好分析一下学习哪里出了问题,哪个科目学不好,需要父母帮助辅导功课还是请家教老师进行课外辅导?不要老是批评孩子不努力,有时候是孩子确实基础不好或者上课没好好听,作业没认真完成。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出了问题怎么解决才是家长应该关注的。4. 如果原因是孩子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父母需要和孩子深入沟通一下,看看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朋友的相处如何?如果发生了矛盾,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如果可以耐心的、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你就会发现孩子这个时候非常需要父母的指点。5.如果原因是家庭内部关系不好(父母经常吵架、要离婚)父母需要先解决好夫妻之间的问题,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攻击、威胁对方要离婚。一句话说的好,家庭是土壤,孩子是种子,家庭关系好了,孩子才能好。6. 如果原因是孩子身体上生病了、心理上有心理疾病抓紧时间治疗,父母不要忽视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非常巨大,会造成孩子自卑、逃避的心理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个内分泌失调的初中生,月经一直来,这个孩子上课、下课的时候都会担心自己的经血会不会渗到裤子上,如何能认真听课呢?如何不自卑呢?父母应该赶紧带孩子去把疾病治好。我曾经看过一个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孩子,父母总是说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实这个孩子是上课自己想好好听却做不到,和学习态度没有关系,父母应该赶紧带孩子把多动症控制好,注意力控制好。我曾经看过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去上学,经常和父母吵架。父母觉得这个孩子是青春期叛逆,其实这个孩子已经是抑郁症了,父母要做的事赶紧带孩子把抑郁症治疗好。苹果落下来离苹果树不远。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最应该反思的是父母自己,看看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合理。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恶魔,其实他们更渴求父母的理解、耐心,和最最重要的: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1.重视心理疏导,向您信任的朋友和家人倾诉心理的苦恼和焦虑,或者与其他的孕妇妈妈交流经验,睡前选择性听一听胎教音乐,也有助于睡眠。睡前不要想不开心或者让你焦虑的事情,看一些让人平静的视频或者书籍,培养睡意。但不要在床上做这些事情,上床就是要睡觉的。2.开始学习正念减压疗法,微信小程序搜索“睿心冥想”,程序里面查找“优眠冥想”,听课学习,坚持联系,效果很好。3.入睡前三小时吃一些东西,比如主食。4.调整作息时间:白天能睡着尽量睡一会,打个盹也有助于补觉,每次30分钟到1小时。5.白天能运动尽量运动一下。6.不要使用闹钟,老是担心几点了会让你更焦虑。7.有时候孕妇会过度担心睡眠的影响,实际上有的孕妇睡眠已经够了,但自己总觉得不够。8.如果几个小时都睡不着,那么就起床做点其他的事情,比如看书、读报,做些枯燥乏味的事情培养睡意,又困了再回床去睡觉。9.睡前不要喝太多的水,频繁上厕所也会让你睡得不好。
你焦虑吗?带你初识焦虑症。有人说,如果说每一个社会有一种精神疾病,那日本就是强迫症。而中国,则是焦虑症。焦虑,在我们的社会中无处不在。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无数的人和事,好的坏的,温暖的回忆,渐长的伤痕,随着岁月沉淀下来。当我们遇到不同阶段的困难和考验时,我们的情绪或多或少会随之影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是焦虑。大家常常会为什么而焦虑呢?学生:一到考试就焦虑;恋人:对象不回我消息的时候,我就会很焦虑;家长:孩子成绩差,怎么学都学不好,时时刻刻在为他的前途焦虑;亲人:父母或者孩子生病的时候,深刻体会到焦虑;职员:领导说你来我办公室一下的时候,迅速变焦虑;乙方:项目不能按时交付,无比焦虑;房奴:最焦虑的,就是房贷了;社畜:加班算吗?平民:没钱......焦虑情绪是一种祖传的生存本能,帮助人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但焦虑过了头,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起来了。那么焦虑到什么程度算焦虑症呢?焦虑障碍概念: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是女性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障碍的诊断和类型:在DSM-V中,焦虑障碍是指以过分地、没有理由地担忧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心理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定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主要类型。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一种最常见的焦虑障碍“焦虑症”(又叫做广泛性焦虑障碍)基本特征:“过分的焦虑和担忧”;持久的焦虑,六个月及以上的大多数日子,难以控制的担心。常见病因:与遗传、个性、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生理情况、躯体疾病等有关。焦虑症是一种病,我们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一、焦虑症的自我评估核心临床症状:1、持续存在的过度焦虑和担忧(核心症状是没有具体事由的焦虑,往往模糊不清,担心发生某些不好的事情);情绪会变得反复无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整日提心吊胆、过度担忧、恐惧和害怕;对某些事情特别期待,但又容易怯场、惶惶不安,做事手忙脚乱,然后又特别失落等等各种不良情绪;(区别于正常的紧张,紧张是对现实客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焦虑症是与现实处境情况并非完全对应的强烈的不愉快情绪。)2、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肌肉紧张、慢性消化不良、头晕胸闷、心慌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手抖出汗等。4、妨碍心理/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影响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工作能力也下降。病员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心理痛苦。5、持久性:病程标准符合上述症状至少六个月。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核心临床症状的描述初步评估下焦虑程度:轻型表现中型表现重型表现核心症状符合2条符合3/4条全部符合其他特点:1、睡眠障碍、注意力集中困难;一直难以入睡,吃不下、睡不香,完全无法做事。2、易激惹、高度警觉。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小事大吵大闹,例如烦恼、急躁或愤怒。3、识别率低:它比抑郁症更难自我察觉,许多人被焦虑症纠缠多年,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病人自我感知能力差,过多的聚焦于躯体症状,容易被病人误以为是其他各种身体疾病(肠胃病、心脏病、高血压、头痛)。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报告大多正常,白花了检查费还治不好。很多时候都是在其他科室诊疗了很久发现效果不佳,才转诊到精神心理科。如果你自我评估后推测自己可能患焦虑症,不要担心,也不要逃避,对自己宽容一些。焦虑症并非不可战胜:不必一个人硬抗,医生和咨询师能够帮助你。二、精神科医生诊断焦虑症的步骤①首先需要排除器质性因素(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排除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所以需要完成身体检查。了解病程特点(纵向、间歇期):家族史、过往史、病程及病程特点。个性特征:性格缺陷、当下精神痛苦程度。生物症状明显度: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程度。自我感知能力:对自身焦虑症的认识,对自己焦虑症的控制及反馈能力。发病年龄:35~55 岁是焦虑易发期。那如果看完以上内容,你觉得自己也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那建议你前往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并进行精神心理面诊。
“不,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个体出生以后,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重大的,家庭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从父母对初生婴儿哭闹的应答,到父母指导孩子如何应对事件,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态度,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所影响。人在弱小年幼的时候,强烈地渴望关怀、寻找依赖是本能,但是有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难从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和依托,从而影响到往后的人生。二、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哪些?绝大多数父母总是努力照顾孩子,但可能存在一些不合适的家庭模式。有一些父母在表达爱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合适的方式,会给孩子形成一些不好的模式。爱,对于表达爱的人来说,更多是一种感觉,而对于接收爱的人来说,更多是一种行为方式。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孩子?孩子是否感受到了爱?只有当孩子也感受到了爱,这个爱才从家长的心里传递到了孩子的心里。那爱要如何传递呢?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需要练习的。我们除了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生活外,更重要的是令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关爱,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人听到,自己的表达有人在意。在小孩子的眼里,家长就是世界。许多成人在咨询室中表示自己就算与人在一起也感到孤独,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都觉得自己不好,很多就是来自于童年时期与家长互动形成的底色。三、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罪与罚?首先,要看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承认自己确实受到了伤害。并且不会因此指责自己。不会指责自己为什么没更加坚强,不会指责自己似乎背叛了父母。允许自己觉得童年不快乐,允许自己为没有获得更好的对待感到遗憾。尽管我们常常会在理智上说,我们知道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但是也请允许我们为曾经那些真真切切的伤痛心疼自己。直视伤口,看到自己被困在什么样的模式中,终止自己那些不良的模式。有一些你觉得会让自己感到舒服,但是真的对自己非常不好的行为,那要尽可能减少,要看到自己其实想通过这些表达什么,获得什么。能够去获得真正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在那些固有模式中重复一次又一次,满身伤痕。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接受自己有一些缺点,有一些情绪。能够在生活中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例如工作、朋友、恋人。自己能够经济独立,有自己的主见、想法,自己有自己的梦想,也有通往梦想一步一步的计划。这是一条不容易的路,很多时候会想要放弃。你可能会感到很累,疑惑为何别人能轻易做到的,对你而言那么难,你很想休息一下。你也可能在偶尔的放纵后,谴责自己为何没有一路坚持。也有可能你走着走着会失去方向,觉得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想去哪里。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跌跌撞撞的走这段路,也可以找一位专业的咨询师陪你一起走完这段路,咨询师可以在这一路,陪伴你。在你怀疑自己的时候,陪你理解自己为何会觉得这么难;在你谴责自己的时候,陪你看到偶尔的放纵并不会毁掉长久的努力。在情绪的风暴中,保护你不被风暴吞噬,在你迷路的时候,陪你探索方向。不管怎样,这条路很艰难,没有捷径。
“过完年开学,还没有一个星期,孩子就……”近日,网传“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并将其杀害”的消息引发关注。网传信息显示,邯郸市肥乡区一名学生小光(化名)长期遭受3名同班同学的霸凌,并于2024年3月10日被这3名同学杀害,孩子的脸被铁锹铲得面目全非。3月13日,公安部门已将3名嫌疑人抓获。这3名同学和小光的关系不只是同学,更是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关系。霸凌一步一步升级,变成了杀人。我见过未成年人霸凌了别人,还有恃无恐的说:我没事,我年龄不到。小恶魔也是恶魔。阿甘正传里面,阿甘就是个典型被霸凌的例子,他没有做错什么,就是因为自己的智商不高,腿脚不方便。然后就被同学嘲笑,被人追打。01—拒学也可能是被霸凌的表现被害人小光父亲王先生哽咽着告诉记者,小光平常是一名非常听话、脾气好、性格好的孩子,在家会自己洗衣做饭收拾家务,非常让人省心。王先生还表示,此前孩子就曾表示不愿上学,“我们以为孩子贪玩,并没有当回事,后来才知道孩子在学校受到了霸凌。”根据美国学者KearneyandAlbano的研究,拒学/厌学行为有四个动机:逃避引发负面情绪的情境逃避社交和评价获得重要人的关注获得实质利益如果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行为,孩子会感到学校班级这个环境非常可怕非常压抑,有剧烈的不安全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甚至会崩溃的心理状态中。其次,很多孩子因为遭遇了学校同学非常负面的社交评价“傻x、骚货、穷逼......”,所以触发第1和第2个动机,造成不想上学的现象。这里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孩子“不想上学”,有时候是因为受到霸凌!并不是孩子贪玩、喜欢玩手机、想躺平!这时候需要很好的亲子沟通,看看具体原因。02—霸凌的招数霸凌不止包括肢体上的暴力!口头上的欺辱、造谣和社交孤立,是校园霸凌最常见的形式。03—父母怎么办留意孩子受到霸凌的迹象观察孩子的变化(引用自反校园霸凌网站http://www.stopbullying.gov/index.html)一些解释不通的伤痕衣物,书籍,电子产品以及珠宝类的损坏或遗失经常性的头痛,腹痛或经常假装生病饮食习惯的改变。比如突然不吃饭或者暴饮暴食。经常性的梦靥,失眠。成绩的下降,对学业产生厌恶心理,或者不想去上学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或是少了一些朋友的往来一些自残性的行为,比如离家出走,伤害自己或是提到自杀2. 鼓励并指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为校园霸凌发生在学校,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身边。阻止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解决。相信孩子能够解决好问题,父母在孩子身后提供各种支持,充当好军师,给孩子出谋划策,给孩子壮胆。男生:该反抗反抗,该出手出手,该干他就干他。女生:多看看甄嬛传,学习如何“温柔而有力的反击”。只有真正有必要的时候,孩子完全没办法解决的时候,才跳出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3. 帮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我们都知道,被霸凌的孩子往往是学校里那个“形单影只”的孩子。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选几个平时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周末约他们到家里来做客,或者约他们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去郊游。等孩子有自己的“死党”“闺蜜”了,校园恶霸会认识到,孩子有很多好朋友,并不是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他们就会放弃这个“猎物”。4. 跟对方家长直接对话如果恶霸家父母是讲道理的,和家长对话还是管用的,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如果发现校园霸凌的情况,直接跟对方家长沟通。因为低年级的情况下,其实很多霸凌都是很低级的,孩子本身的恶意不是那么强烈。跟对方的家庭沟通可以帮助孩子间停止霸凌。5. 跟学校对话校园霸凌,找老师还是有用的。让老师去当协调人,处理霸凌的事情。老师和学校有责任阻止校园霸凌,有的国家老师不干预霸凌属于违法行为。老师和学校也怕真的出大事自己吃不了兜着走。6.报警霸凌孩子的人,如果发出了涉及生命安全的威胁,那就必须报警了。警察介入会有威慑作用,有力阻止霸凌的升级。7.专业心理治疗如果孩子被霸凌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表现,那么尽量让孩子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评估和治疗,以免造成悲剧。总之,重视霸凌对学生心身健康毁灭式的打击,也会减少邯郸三个初中生魔鬼般的暴行!毕竟,我们都不是《黑暗荣耀》里的文同珢。
医生:“你喜欢看什么动漫?”高中生:“就那种日本的血腥暴力、暗黑系的动漫”医生:“那种看多了不会难受吗?”高中生:“不会啊,蛮爽的”!医生:“你从哪里找到这些动漫的?”高中生:“医生你保密啊,就是我们有一个QQ群,里面他们都会发这种漫画。而且他们还会发各种死亡视频、死亡金属的摇滚,还有自伤方法的那种文档。”医生:“还有这种群?”高中生:“有啊,很多的,而且没人管的。里面休学、不上学的孩子蛮多的”这是我在门诊和一个高中生的对话实录,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良社群、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洗脑”,这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影《周处除三害》里面的主人公陈桂林铲除“大害”邪教的故事让人大快人心,我也在反思一个问题,那些被拿枪指着头都不愿意离开的“信徒”,很像是上面这种我在临床上遇到的青少年心理小患者,他们都被“洗脑”了。01—洗脑第一招:制造焦虑很多人信邪教,是因为生了病,体会到了死亡,人死如灯灭,不会被人记住,不会留下任何存在过的证据。邪教就是创造死亡焦虑。1.电影里:首先,邪教的人先饭菜里下毒,后让人口吐黑水,让人怀疑自己身体有病;其次,假医生用假X光片去欺瞒患者,让其认为自己病的很重;安排自己同伙天天讲患上子宫癌,激发受众的焦虑感。第三,邪教通过给信众服药,既不让他们死掉,也不让他们好起来,就是让他们处于绝望和希望的拉扯之中,制造极度焦虑。2.生活中: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标语“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一些家长说:“你现在衣食无忧的,到底有什么焦虑的?”“我们那个时候也有学业压力啊,怎么就你的心理那么脆弱?”应对第一招:批判性思维面对其他人发出的信息,在认同之前:第一,想一想它到底是不是事实?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第二,想想它来自哪里?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利益相关人,说话的人是否有专业性或者权威性?第三,想一想它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和别人的情况是不是不一样,不适用?02—洗脑第二招:神迹发生邪教通过某种欺骗制造出“神迹”,这就是和制造焦虑打配合、暗示,你不入我的门就得不到有效的治疗。1.电影里:第一,邪教中有人敲边鼓,自己现身说法,说经过呆在这里的治疗,自己的子宫癌康复了。第二,假医生用假X光片去欺瞒患者,让其认为自己病情通过治疗得到很大的好转。以上方法让信众对这个邪教的方法产生极强的信任感。生活中:第一,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标语“xx培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第二,我的方法一用就灵,无脑冲就完了。第三,找名人做广告等。应对第二招:科学性思维第一,不要违反常识。思考这个现象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吗?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是不是违反基本客观原则?比如肿瘤会仅凭吃点营养素就消失?天天接受教主的激励就可以富有?如果真的发生了,那这个教主岂不是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第二,不要相信小概率。如果这个事情有可能发生,那么问问自己,这个事情是小概率事件吗?既然是小概率事件,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吗?你是天选之子?你有那么好的运气?天上真的会掉馅饼?03—洗脑第三招:沉没成本邪教就是要让沉没成本无限的大!当你所有的退路都没有了,你只有选择相信我了。当人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的时候,就会变着花样来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欺骗自己,就会一错再错。电影中,邪教教主为什么不放过陈桂林奶奶留下的手表?为什么连女信众的结婚戒指都要拿走?沉没成本也就能解释了电影里匪夷所思的一幕,为什么陈桂林已经杀死教主,已经拿枪指着信众的头让他离开,他还执迷不悟,甚至为教主献身。对于人来说,否定自己比死还难受。应对第三招:辩证性思维第一,进行多元信息比较:尽量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信息,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一致性,以获取更全面的视角。比如这个大师叫做李xx,你百度一下这个人,看看是否有负面评价和信息。第二,避免情感操控:当面对煽动性言论“你要去做xxx”时,保持住自己的理性,不要冲动盲从。总之,希望各位家长和少年朋友们,擦亮眼睛和心灵,面对洗脑也可以“除害”。
新年过后,我们长征医院的心理门诊又开张了,今天门诊看了四五十个孩子,80%都是这样的表现:“春节假期玩得挺好,心情也不错,情绪也很稳定,人际交往也正常,但是马上开学了,孩子又开始出现心情烦躁、担心上学、害怕恐惧、入睡困难、不想吃饭等表现,严重的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躯体表现”。一批批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带着愁眉苦脸的孩子来到门诊,问题出奇的一致:孩子这样子,怎么办?开学焦虑的孩子一、开学焦虑表现以上表现属于开学焦虑,是焦虑情绪的一种表现,很多时候孩子上学适应几天就好转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焦虑症。(如果孩子问题很严重,需要正规医院的医生进行评估后方可诊断焦虑症)二、开学焦虑原因1.孩子现在学业压力确实大(6点起22点回,成年人也受不了)2.孩子对压力敏感,容易担心害怕,有预期焦虑:怕学业压力大,疲劳,累;怕学习成绩差,跟不上,丢人;怕人际关系不好,孤独,没劲3.孩子患有抑郁症、焦虑症,还没达到康复的程度三、开学焦虑对策1.先行动再思考,行胜于言很多孩子性格上就比较焦虑,总是容易担心,他们害怕上学其实是脑子里面把困难想的太多,把学习带来的收获选择性忽略,把同学的无心之言当做对自己有意见,这其实是焦虑性的选择性消极关注。要打破这种选择性消极关注,最好的做法就是行动。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如果值得做,先做了再说,做了再思考利弊得失。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件事情真的发生不好的后果的概率其实不到10%,90%都是好的结果。父母告诉孩子:先做,就是选择性忽视那些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边做边思考,边做边复盘。清华大学的精神叫做“行胜于言”,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清华大学的“行胜于言”2.有合理目标,锻炼“钝感力”钝感力是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一个名词,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在孩子这里,钝感力就是不会太在意一次考试的得失,不会在意一句话有没有让同学不开心,对老师的一句批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钝感力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新学期的新目标上,这个目标是对孩子的现状来说合理的,是和家长一起制定的,不是理想化的和标准过高的,比如提高几个名次、什么功课提高多少成绩甚至是能够每天坚持去上学或者能在学校呆下去。钝感力就是把目光盯在目标上,其他和目标无关的人际关系、老师评价什么的,都扔到一边去。村上春树说过:我长跑的时候,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想着如何跑到终点,而不是去感受跑步带来的疲劳感。这就是钝感力的最好说明。3.关注积极面,不掉入消极的陷阱很多家长都是习惯去找问题,用“问题思维”去养育孩子,这样只会带来孩子的焦虑和反感。面对开学焦虑,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3.1找自己的优点和积极面,不要老看到的是自己问题和缺点3.2找新学期的兴趣点,比如可以见到非常想念的同学、新学期要学一门很有趣的课程、要去哪里旅游、有什么研学活动、要去学一个什么技能等。4.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不要只要求孩子家长不能只是动动嘴皮子:你看xxx都开始准备上学了,你就知道天天玩,还不赶紧调整一下?或者说:新学期开始了,这学期能正常去上学了吧?都玩了这么长时间了,还不收收心,准备下开学?我们可以这么说:新学期快开始了,这几天我们调整一下,一起聊聊新学期的规划还可以说:快开学了,我们一起整理一下你的书桌吧!(把上学期的书籍材料收纳起来)5.一般化技术,不把焦虑疾病化其实现在的中小学,学习压力大、作业多是常态。父母可以说:“大家都一样焦虑的,那么辛苦谁不焦虑,焦虑很正常的,我们只要保持跟上大部队的节奏就可以”“学习都要努力的,也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是一笔财富,人走的每一步都算数”6.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如果孩子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诊断,确实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那么就需要遵医嘱规范治疗,等待孩子心理康复以后,再谈要求,再谈复学。以上措施是面对开学焦虑,父母可以尝试的事情,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很多孩子的开学焦虑背后往往是长期父母养育问题带来的性格问题,也有的孩子实际已经患上心理疾病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了,上述措施并不能快速起效。行胜于言,父母行动起来,科学的对待开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