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里,郑东院区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白华龙副主任医师先后为两位血管创伤患者进行了下肢动脉复杂重建手术。分别采用了螺旋形静脉移植物和板片状静脉移植物,均为国内首例。根据《卢瑟福血管外科学》最新统计数据,血管创伤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肢体血管损伤占所有血管损伤的20%~50%,损伤后截肢率为7%~30%,死亡率为2%~5%。所以及时进行血管重建挽救肢体尤为重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白华龙其中一位13岁小患者,电动自行车车把撞到左下腹后,左下腹外观只有一个硬币大小的瘀斑,但左下肢突然发凉,当天晚上从当地医院转入我院外科ICU杨宏富副主任医师病床,急诊完善下肢CTA检查发现髂动脉闭塞,左侧腹膜后及盆腔血肿。遂决定急诊手术止血并重建血流。大血管外科值班医生白华龙副主任医师及科室医师向患者父母及家属讲明了患者病情及各种手术预案,凌晨三时左右进入手术室行急诊手术。腹膜外切口探查发现左下腹脂肪及部分肌肉受挤压坏死,从左髂窝到股动脉鞘血肿,左髂动脉至股动脉约5厘米缺损,横跨腹股沟韧带。患者年龄较小,放置支架并不适宜。人工血管比较方便,但感染可能性极高;经与患者父母沟通,遂决定用自体静脉,取出大隐静脉,其管径很细,与髂动脉股动脉差异极大。在前期发表于Annal of Vascular Surgery杂志的国内首例螺旋形静脉移植物进行下肢复杂静脉重建的基础上,术中决定制作螺旋形静脉移植物重建髂股动脉,因为动脉血压较高,螺旋形静脉移植物制作需要近100针像头发丝粗细缝线严密缝合,经过细致缝合制作螺旋形静脉移植物,重建髂股动脉血流成功,移植物呈螺旋形患者肢体温度恢复。患者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术后复查CTA,显示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另外一位老年骨盆骨折患者,创伤后右下腹肿胀,肢体发凉,经外院转入大血管外科王志伟主任组,术前发现髂动脉至股动脉闭塞, 在之前成功完成首例板片状静脉移植物上肢静脉重建成功的基础上(白华龙首次翻译Panel Vein Graft 为板片状静脉移植物),科室术前评估患者手术方案,创伤处不适合支架植入;因存在极高移植物感染可能,人工血管虽然简单,但并不适合。科室术前讨论决定行板片状静脉移植物重建髂股动脉血流。腹膜外切口术中发现髂股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结构破坏撕裂。取栓后,切取足够长度大隐静脉,三片大隐静脉缝合制作大隐静脉板片状静脉移植物,100多针头发丝粗细缝线完成缝合。移植物与髂股动脉内径完美匹配,术后板片状静脉移植物博动好肢体温度恢复。术后CTA 复查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 这两种国内首例下肢复杂动脉重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相对繁杂,需要术者细致吻合血管,避免制作的移植物出血,国外也只有零星个案报道。郑东院区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医护人员努力学习并加强国内外合作,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本专业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按照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的向“国内一流强院”的目标迈进。
《科学·转化医学》 2020.8.19 封面故事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需要手术来制造动静脉瘘(AVF,即动脉与静脉间的异常通道)以供透析,但常规AVF在使用中并不成熟,植入一年后仍保持通畅的可能只有一半。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白华龙(音译)等研究人员研究了桡动脉偏移和再植入技术是否能改善动静脉(A-V)构型的动静脉瘘成熟度和通畅性。他们利用大鼠双侧颈动脉-颈内静脉瘘模型发现,A-V配置的动静脉瘘细胞增殖和内膜增生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善,通畅性获得改善。结果表明,在使用桡动脉偏移和再植入技术后,A-V构型的动静脉瘘可供透析患者持久性使用。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动静脉瘘的通畅率低一直是世界各国相关专业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全世界每年在终末期肾病研究治疗方面的花费高达数百亿美元,但至今仍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国际著名血管外科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Alan Dardik教授组织了国际研究团队,对此进行联合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白华龙副教授也加入其中。日前,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改进型的手术方式(RADAR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并被选为杂志封面。Dardik教授为通讯作者,白华龙副教授和法国Nice大学血管外科Sadaghianloo医生为共同第一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白华龙此手术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通畅率并减少后期干预,为解决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动静脉瘘的通畅率低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有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瘘的长期通畅率。该研究跨度长达7年,依托中美法三国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随着相关国际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高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专业的学术影响力。 白华龙副教授在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积极开展学术合作,已构建出比较完整的血管外科研究体系,建立多个血管外科相关疾病的原创动物模型,并在动脉瘤、内膜增生、动静脉瘘、动脉硬化、组织工程学血管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其完成的国内首例螺旋形静脉移植物下肢腘静脉重建手术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nnal of Vascular Surgery并获得同行的高度认可。 文章链接: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57/eaax7613
近日,我院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白华龙副主任医师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在著名期刊《科学转化医学》(影响因子16.3)发表,并被选为杂志封面,获主编评论为“Favorable fistulae”。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瘘的长期通畅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白华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白华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白华龙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动静脉瘘的通畅率低一直是世界各国相关专业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全世界每年在终末期肾病的花费高达数百亿美元,但至今仍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在国际著名血管外科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Alan Dardik教授的组织下,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改进型的手术方式(RADAR技术)。此手术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通畅率并减少后期干预,为解决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动静脉瘘的通畅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该研究跨度长达7年,Dardik教授为此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我院白华龙副主任医师和法国Nice大学血管外科Sadaghianloo医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完成此项国际合作研究,该研究依托美中法三国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白华龙副主任医师近10余年来,在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积极开展学术合作。已构建出比较完整的血管外科研究体系,建立多个血管外科相关疾病的原创动物模型,并在动脉瘤、内膜增生、动静脉瘘、动脉硬化、组织工程学血管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完成的国内首例螺旋形静脉移植物下肢腘静脉重建手术已发表在Annal of Vascular Surgery并获得同行的高度认可。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将更进一步提高我院血管外科专业的学术影响力,更好的促进我院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合作和长期发展。
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门诊患者,对于某些疑难杂症患者,不能单纯的靠药物对症治疗,而要找出其背后的病因,去除诱因。
http://gs.zzu.edu.cn/info/1024/10081.htm
创伤性动静脉瘘,五年时间,瘘口将近一公分。动脉壁变薄,静脉膨胀严重,游离相关血管,管腔外修复静脉端及动脉端。我建立的大鼠动静脉瘘模型,可以更直观的看见动脉端和静脉端动静脉瘘口情况。基础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为临床做服务。
现在不用再写病历了,问病史有时候非常简单。还是详细询问病史仍然是对每个医生都非常重要的。今天值班发现一个病因很难解释的患者,猛然看病人片子,像一个动脉硬化闭塞,或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但是很年轻,没有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既往外伤静脉血栓,易栓症筛查没有阳性结果。追问病史,近期很长时间非常喜欢骑自行车,每天大概20公里,并且红绿灯非常多。再仔细看片,髂动脉较细,其实极度疑似是一个髂外动脉内膜纤维化(external iliac artery endofibrosis),当然还需进一步检查,一个正确诊断率很低的,非常复杂的运动医学和解剖学,慢性损伤造成的髂外动脉内膜增生纤维化,常见于骑自行车的运动员。所以任何运动都需要适度。
螺旋形静脉移植物(SVG)是重建管径不对称静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前提是吻合技术过关。国外在下肢静脉重建时有少量病例报道,查遍知网,维普,CNKI,百度没有发现国内应用螺旋形静脉移植物(SVG)进行下肢静脉复杂重建手术的文章和新闻报道。美国一个比较大的创伤中心发表于《美国血管外科学杂志》研究回顾了创伤后下肢静脉重建的数据(by Dr.Pappas, et al),从1979到1994年的15年间,有92名患者,100例静脉重建手术(包括髂静脉),近三分之一的静脉损伤直接结扎,其余采用不同方式重建,应用螺旋形静脉移植物的手术有6例,包括一例腘静脉重建,5例股总静脉重建。我们科在7天间进行两例螺旋形静脉移植物手术,包括一例腘静脉重建,一例股总股浅静脉重建。为什么我们7天做了两例这种少见复杂静脉重建手术?第一例车祸外伤,肌肉挤压式,伤口处严重污染,是人工血管植入的禁忌,但患者没有合适直径大小的外周静脉可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大部分都会选择直接结扎静脉,但当时动脉已经重建完毕,小腿张力很高,如果不行静脉重建,再灌注损伤会很严重,尽管重建了动脉,但很可能前功尽弃;这时候我想到了螺旋形静脉移植物(SVG)是唯一一个重建的选择,所以术中采用了这种术式,术后患者重建的静脉和动脉完全通畅。第二个患者是一名股静脉损伤的患者,这名患者也没有合适的静脉可以利用,患者的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都损伤,如果简单结扎,术后患者肢体会肿胀严重,受上个患者良好的移植血管通畅效果的启发,所以这位患者也采用了这个手术方式。Pappas等医生报道的螺旋形静脉移植物术后30天通畅率为50%,我们这两例术后2周复查,血流全部通畅。静脉和动脉完全不一样,周围动脉重建比较简单,就不在详述了。但静脉重建非常复杂,静脉壁很薄,后期通畅率很低;静脉损伤后通常伴有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可能造成肺栓塞,在加上创伤患者有些处于休克状态,可能造成更大危险。但在比较大的创伤患者,直接结扎静脉会导致静脉高压以至于影响动脉回流,影响肢体恢复,所以在部分这类患者中需要重建静脉。Chiu(1934-2014)首先想起来了应用这种方式,并进行了动物实验,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学家,创建了很多新的手术方式和技术,同时也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骨髓中干细胞等;并且在不到50岁是参加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提名委员会。随后Doty和Baker 开始应用临床。到1993年时,Chiu汇集了英文文献报道的病例,大概有几百人(Several hundred patients)接受了这种手术方式治疗各种血管重建。因为静脉壁非常薄弱,缝合时极易使静脉折角,加上血流开放时候,静脉壁充盈,使得螺旋形静脉移植物口径不对称,下肢静脉瓣膜的存在,使得下肢静脉重建极易造成后期的静脉血栓形成。传统观点认为静脉重建后会有非常高的急性血栓形成风险,并且静脉壁薄以至于难于吻合,主要静脉壁出血后不宜止血,下肢骨折易于损伤的部位静脉位置较深,操作困难,所以对主要的肢体静脉创伤是直接结扎或重建移植到现在都有争议。直接结扎腘静脉或股静脉会有大约90%或50%的肿胀。是否需要重建静脉需要根据患者的并且评估。Rutherford Vascular Surgery 写到,Timberlake等发现在138例患者接受静脉修复后,在24-96小时后,所有静脉堵塞,Simith等也发现,在72小时候,有45%堵塞。所以这些研究对后续的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结扎静脉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期症状(就像静脉血栓形成这种常见疾病一样),在患者出现休克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下,结扎静脉控制出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但如果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并且经过仔细评估,采用不同的方法重建静脉并使静脉通畅对后期的恢复也有重要的应用。但人工血管在下肢静脉通畅率很低,并且创伤后下肢损伤区域可能极易感染。创伤后的下肢动脉重建非常重要,同样,在某些特殊患者中下肢静脉的重建也非常重要,在有条件下,最好能够重建下肢静脉。
急诊救治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和肢体是是医生的职责所在。急诊开通血管,挽救患者的严重缺血的肢体是血管外科医生的职责。10天之内的第二个车祸休克患者,整个左下肢严重创伤皮肤缺损。车祸患者的伤情太严重。左下肢皮肤严重创伤,皮肤缺损严重,创面一直渗血。刘奇教授详细评估伤情,给予紧急救治。患者紧急行CTA检查,腘窝处血管断裂,紧急入手术室行血管探查及重建手术。快速切取大隐静脉,术中探查发现腘动脉腘静脉完全断裂。半个小时之内完成自体大隐静脉及腘动脉和腘静脉的吻合,开放血流后发现自体静脉在腘动脉膨胀搏动良好。由于患者隐静脉很细,与腘静脉口径差异极大,虽然吻合良好,但膨胀回血不佳,没有达到预测的标准。怎么办?人工血管口径刚好合适,但并不宜应用决定应用螺旋形隐静脉移植物(SSVG),遂切除已经移植在腘静脉的自体大隐静脉,快速制作SSVG,移植到腘静脉,开放血流后,口径匹配,回血良好,达到预期标准。虽然已经完成了动脉和静脉的重建手术,但现阶段,患者肢体还远未脱离危险期。期待患者好转。患者受伤非常严重,不在放图。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在口径不匹配的血管移植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和研究。在下肢动静脉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中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