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来说,是否能进行体育运动,要视患者的病情才能够决定。一般来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一定要卧硬板床休息,并适当采取的治疗,绝对禁止进行体育运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缓解期或已经缓解仅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但要缓慢地进行运动并适当控制活动量,循序渐进。切忌突然地、剧烈地运动,且要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初期应选择腰部活动和负荷相对少一些的运动项目,并在运动时采取佩带宽腰带或腰围等保护措施。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加重,就必须休息,待症状好转后方可再进行体育运动,切不可盲目坚持活动。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运动,不仅可增强腰部血液循环而起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使腰椎稳定性增强,起到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作用。
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过去那种认为股骨头坏死轻则使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重则使人致残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时至今日,可以肯定的说是不正确的,关键是要早诊断、早治疗、正确用药,治愈股骨头坏死是完全可能的。早期症状有患侧臀部或腹股沟或腰部疼痛、膝关节部位牵拉性疼痛、下肢畏寒、无力、酸、麻感;这些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可能仅表现一两个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存在,也可能短期内消失,这时到医院内行CT片或磁共振检查,就能做出诊断,如果单纯摄X线平片,由于早期仅表现为股骨头表面毛糙,头内少量的小囊样变而不容易作出诊断,然而因为股骨头内压增高,患者疼痛比较明显,常常被误诊为腰椎病、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因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要有股骨头坏死的防治知识,不错过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1、梨状肌伸展练习:腰椎管狭窄患者常见梨状肌紧张,拉伸梨状肌可舒解坐骨神经张力。仰卧,双臂平伸与肩平。使右足置于左膝外侧并使右膝向左旋转。要求躯干与肩不能离开地板,保持6秒,回至初始位置。再行左侧。每侧重复6—8 次。 (见图)2、梨状肌伸展练习 :将右膝置左大腿上(如翘二郎腿),抱双腿至胸,坚持4-6秒,复原,再行对侧。(见图)3、平腰练习(骨盆倾斜练习):加强臀肌及腹肌,使腰前曲变平。仰卧屈膝,手臂放松置头侧,可头部垫薄枕。夹臀并内吸收紧腹肌,腰部平抵地板,保持约5秒(数5),放松,重复三次;逐渐增加到20次。(见图)4、仰卧椎旁肌拉伸练习:单膝抬高:拉伸腰背、髋屈肌及腘绳肌。仰卧屈膝,手臂放松置体侧,夹臀并内吸收紧腹肌。抬单膝尽力越胸向下颌,保持约5秒(数5),复置原位,放松数秒,再举另膝,重复三次;逐渐增加到10次。(见图)单膝抱:动作同单膝抬高,只是双臂抱膝用力上拉使高度超过后者。(见图)双膝抱:拉伸腰背、腘绳肌,增强腹肌及屈髋肌力量。仰卧屈膝,双手抱双膝尽力向胸,保持约5秒(数5),复置原位,放松数秒,再举,重复三次;逐渐增加到10次。一月后可始于双膝伸直位,余同前。当抬放膝时腰部趋向前弓。如做此动作时腰部不能抵地板说明完成能力尚缺,复始于屈膝位。(见图)5、单腿直腿抬高:同样拉伸腰背、腘绳肌,增强腹肌及屈髋肌力量。仰卧屈单膝,另腿伸直,手臂放松置体侧。腰部平抵地板,收臀收腹,使伸直的腿慢慢抬高,尽力而为,勿屈膝;然后再慢慢放下,保持腰部平坦。休息数秒后再抬另一腿,动作同前。如是三次,渐至十数。月余后始于双腿伸直位,收腰臀,尽力抬举单腿,要领为腿要直、腰要平。如抬腿时腰上弓(可以手置于腰部探之)说明完成能力尚缺,复始于屈膝位。(见图)6、半位仰卧起坐:增强腰腹肌。仰卧屈膝,收臀收腹,腰部平抵地板,慢慢抬头抬肩离开地板。腰部始终平抵地板。保持约5秒(数5),复置原位,放松数秒,再行,重复三次;逐渐增加到10次以上。如顺利完成十次,可于抬头抬肩后进一步抬高背部。开始练习时可以足抵物助力,当腹肌增强后即可撤之。动作要柔和平稳,切忌为增加高度或次数猛拉用力超出能力限度。(见图)7、坐位前屈 (腰部伸肌练习):增强腰背肌同时拉伸腰背、腘绳肌。坐于硬靠背椅上,两足平放地板,双膝分开不超过12英寸,手臂放于膝上。收臀收腹使腰部平抵椅背。上身前屈使头置膝间,以手触地。尽量前屈,数至五数,慢慢直腰后伸至起始位。放松数秒,再行,重复三次。逐渐增加到10次。(见图)8、坐位前屈 :坐位,双足平放地板与肩同宽。上身前屈,转左肩向右膝,左手触抵左足,头出右膝外侧,保持6秒。坐起时收缩腹肌及臀肌。重复4-6次。前屈时呼气。灵活松弛的髋关节可明显减少疼痛的发作;强健的侧腹肌及下肢肌肉也会让患者更好一点。9、屈膝深蹲:增强腘绳肌及四头肌。除非良好地完成平腰练习(练习3),否则不要做此练习。大多数人要经一个月练习后再行此练习。如感膝髋持续不适即停止此练习。站于沙发、桌、重椅或相似物体后,手扶以为平衡。收臀腹,慢慢屈膝下蹲至己力所为,舒适为度,停止,站起,以腿力而非手臂。要求腰背始终平直。放松一至二秒再行三次同前,渐至十次。(见图)10、姿势检查:帮助纠正站立及行走姿势,且确定练习是否达到目的。背靠墙站立,以足跟、臀部、肩、头抵墙,腰部与墙之间应无空当。如有,说明腰过于前弓而不平直。移足向前并屈膝使身体下滑寸许。收臀腹使腰平抵于墙。保持此姿势同时足后移沿墙上滑,站直,前行,行走数圈,再靠墙以确定是否保持正确的姿势。(见图)
人工关节置换如同倒吃甘蔗,愈吃愈甜,术后前几天较辛苦,待引流管拔除后(约两、三天),即鼓励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练习行走,并开始床边的复健运动,术后约七天左右可出院,现手术技术持续进步,伤口日益缩小,全人工髋关节甚至可以三至四天出院,而全人工膝关节缩短至住院五天左右即可。如关节固定方式是采用多孔性固定或氢氧基磷灰石喷涂,术后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周至三个月,减少关节承重,以使骨头长入孔状人工关节表面,产生牢固的结合。使用骨水泥固定人工关节,术后肢体可以马上承重,缩短拐杖使用时间,常常两周左右即可丢掉拐杖。一般说来,术后三个月日常活动可渐回复正常。病患偶而仍会觉得肢体轻微肿痛或酸麻,只要没有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炎现象,不必太在意,随着时间会渐入佳境。
1、不能将您的膝盖高过手术过的髋关节,致角度小于90度。 2、坐着时,请将膝盖的高度保持在髋关节以下,绝对不要将身体往前倾。 3、蹲下时,请弯没开刀那边的膝盖,而将开刀过的那支腿保持伸直在后面。 4、当您想将两腿伸直平坐时,请切记两手向后撑住,千万不要让身体向前倾。 5、躺在床上时,不论仰卧或侧卧两腿间夹一枕头,以防止手术过的髋关节内收
1心理康复指导 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训练。本组病例患者均饱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且希望“刀到病除”,故手术前后较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故手术前后应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过于谨慎者则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其进行锻炼,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2术前康复训练 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2.1 体位指导 向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应采取正确的体位。可平卧或半卧位,但患髋屈曲<45°,不侧卧,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两腿间放置外展架或厚枕,必要时准备合适的防旋鞋,将患者安排至有床上拉手的病床。2.2 训练引体向上运动 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吊住拉环,使身体整个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 s后放下。2.3 训练床上排便 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注意放置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给女患者使用特制的女式尿壶以避免过多使用便盆,增加髋部运动。2.4 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 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 cm、空中停顿5~10 s后放松。2.5 关节活动训练 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2.6 指导正确使用拐杖 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3术后康复护理3.1 床上功能锻炼 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适体位,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给予臀部垫气圈或海绵垫、水垫等。每2 h 1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务必把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术后当晚因家属随意移动患者致假体脱位而再次手术。术后第1天,因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患者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在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可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等,1~2次/h。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5~10次/h。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午各5~10 min。术后第2天开始,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 min,引体向上运动3~4次/h并尽量独立完成。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3.2 离床功能锻炼 于术后4~5 d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拄双杖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离床活动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双杖站立5~10 min(视各人体力情况而定),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护士在旁扶持,观察有无虚脱情况发生,曾有4例于第1次下床时发生虚脱,经立即返床休息后缓解。第2天开始拄双杖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过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左右并不负重,护士或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3.3 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增强自信,促进机能康复。4出院指导 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2~15 d出院。因术后恢复期较长,故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应给予详细指导。4.1 自行上、下床指导 出院前2 d,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并作动作演示,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以便出院后自理。4.2 体位指导 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内屈髋<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避免>90°,不可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4.3 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 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拄双杖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杖→单杖→弃杖,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4.4 日常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注意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但避免体重过度增加,戒烟戒酒;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及各侧方应力
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每年大约30% 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过跌倒。老年人一旦跌倒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如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最常见,其次是皮肤擦伤、软组织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撞伤或开放伤、关节损伤等,甚至会引起脑出血等更加严重的后果,最终可导致老年人死亡,而更多的则是导致了跌倒的老年人产生了各种身体残疾!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一提老年人所想到的多是COPD、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在这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长期作用及机体逐渐衰老使得神经运动系统调节协调能力减低,而更易出现跌倒,出现创伤性疾病,骨折是最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各种原因易跌倒:在30-40岁的骨质储备高峰之后开始出现骨质丢失,在这些中老年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骼的脆性增加经不起暴力作用,就是这最常见的跌倒便是老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骨折病因。随着机体衰老视力、视觉分辨率、视觉的空间/深度感及视敏度下降触觉下降;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退行性减退,导致老年人平衡能力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变往往影响智力、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应能力、反应时间、平衡能力、步态及协同运动能力;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退化会影响活动能力、步态的敏捷性、力量和耐受性,出现举步时抬脚不高、行走缓慢、不稳,导致跌倒危险性增加。由于骨质疏松、脆性增加,哪怕是者最常见的跌倒都会出现骨折:腰椎骨折、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Colles骨折。并不是每次跌倒都有站起来的可能!一般情况下骨折的预后是非常好的,尤其目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明显缩短制动时间,使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大大减少骨折后一系列并发症。对于年龄较高、机体各项功能减退衰竭的老年人来说,出现创伤应激后各项生理功能进一步减弱,机体修复能力降低,骨折愈合时间延长,卧床时间增加继而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几率增加:血栓形成、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使心肺功能恶化,且大多具有原发基础病: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这些新老疾病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各器官功能衰竭。正如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跌倒而导致的死亡率男性为49.56/10万,女性为52.80/10万。跌倒最常导致的骨折为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最常见于老年女性这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比较严重、体重相对较重、运动协调性较差等因素相关。由于骨折部位在股骨近端,使躯体的主要承重骨受损,必须卧床制动休息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其次骨折部位是股骨头大多血供通路,骨折后股骨头的血供急剧减少,尤其是头下型骨折股骨头坏死的几率更高,需要股骨头置换损伤大费用高。很多条件不是很好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卧床需要3个月后才可以扶拐下床,即便是健康人在床上躺三个月各种运动功能也萎缩殆尽,像这些老年人三个月足以患上各种并发症,病情较急的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病情迁延的坠积性肺炎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加重、继发感染、呼吸循环负荷加重最终呼吸循环衰竭在骨折愈合之前终结。腰椎压缩性骨折也是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可以无任何诱因条件下出现,较常见的是有蹲坐于坚硬地面的创伤史,轻则出现脊柱弯曲改变、剧痛只能卧床,重则椎体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出现相应的功能缺失,同样也是需要紧急手术的,通过手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症状,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样手术对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还是有要求的,存在的原发疾病越多手术的风险越大预后相对越差。预防就需特别关注!无论是何种骨折,其治疗对机体的再次损伤都不可避免,术后恢复都需要较长时间,并发症的预防才是康复的关键。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那不小心的一步没跨好失足跌倒,这对本来就存在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或者就是致命一跤。这就要求老人自己及家属能够发现存在的自身问题及活动环境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医务人员及早发现老年健康隐患并给与指导,尽可能的规避这种问题小后果严重的事情发生。
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临床表现之一,而痛风是一种尿酸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这些器官的损害和痛风石的形成。根据有无特殊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多见于45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只有男性的1/6左右,且多为绝经期妇女。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剧痛,关节肿胀,有压痛,还可出现关节积液,严重者还可出现高热、头痛、心悸、疲乏、厌食等全身症状。 X线片所见:早期X线片仅见软组织肿胀;以后可见局部骨质疏松、腐蚀或骨皮质断裂;再以后则关节的骨质出现穿凿样破坏,这种破坏靠近骨干;稍晚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和边缘性骨质增生,尿酸盐沉积多的骨质广泛破坏,骨皮质膨胀,局部软组织隆起。痛风石发生钙化的,可见钙化阴影。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一方面属非创伤性的,如长期或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占43%;长期酗酒;减压病(潜水、飞行人员在高压情况下,股骨头局部血供变差,而致缺血坏死);另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肥胖症、痛风、放射治疗后,也易造成股骨头坏死。另一方面属创伤性的,由于髋部外伤后,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均可造成股骨头局部缺血,进一步发展为坏死。股骨头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60岁最多,无性别差异,开始多表现为髋关节或其周围关节的隐痛、钝痛,负重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髋关节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终身残疾。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与病情轻重、发现早晚、病程分期有很大关系,病变发现越早,病情越轻,治疗效果就越好,因此股骨头坏死应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在人体的关节中,膝、髋、踝等关节都担负着我们沉重的肉身,一个50公斤的人每走一步,髋关节负重大于150公斤,在进行跑跳、上下楼梯等活动时,膝关节受重甚至达300至400公斤。首先要认识到关节退变是一个不可逆的人体退化的表现,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避免关节过度疲劳以及长时间负重;关节疼痛时要充分休息;一旦不适的情况加重,应该立即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很多人认为,关节的毛病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来解决,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重症患者本身就关节劳损,磨损的软骨碎屑滑落到关节腔内,会像沙子一样磨擦软骨,导致关节进一步受损,有时还会引起滑膜出血、水肿。因此,出现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不宜再做压腿、下蹲等动作。避免爬山、跳跑之类的运动,因为它们会加剧对关节的磨损。适当的锻炼是可以进行的,比如散步、游泳等,行走距离以不感觉疲劳和疼痛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