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蒋琪霞主编 黎介寿院士主审的负压封闭伤口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将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啦!此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阐述了负压封闭伤口治疗新技术在各类伤口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效果。对临床医生护士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知识很重要 但怎样利用知识更重要由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科护士Sharon Baranoski和Elizabeth Ayellow 博士主编、由我担任主译的《伤口护理实践原则》第三版 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谢谢亲爱的同行们,谢谢你们对本书的热情支持和关注!此书的第一版英文版在美国国内大受欢迎,曾获《美国护理杂志》2004年年度书籍,并被翻译成葡萄牙语版出版。本书英文版的第三版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章节、图片和实用的信息,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作用。著名的Barbara Braden博士(在全球广泛应用的Braden量表的作者)为本书写了前言,她认为本书由伤口护理领域最为知名的专家编写而成,每个专家为各自的章节提供了最新的信息,读者可以充分相信内容的流通性和知识传播的及时性,它将实实在在帮助临床工作人员——无论是新手还是专家做好对伤口护理复杂知识的管理。为了忠实于原著,将这本在美国畅销的好书呈现给大家,我们招募了国内从事临床护理和教育的硕士与博士16名作为翻译团队,有1/4是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多位译者有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能够全面理解本书以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大部分译者都有围绕伤口进行护理或研究的经历,能够深入理解专业方面的背景及知识,这对准确翻译此书极为重要。当你们拿到这本共24章80多万字的书时,就像高速公路一路开到了美国,你们可以畅游在美国伤口护理领域里,了解美国关于伤口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美国专科护士处理各类伤口所引用的知识和技能,开放视野,拓宽眼界,借鉴他们的经验管理好我们自己的知识,处理好我们服务的病人。期待亲爱的同行们带着临床问题、带着对知识的渴望阅读此书,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最后让我引用美国最著名的格言与大家共勉:“知识很重要,但是你怎样利用知识更重要”。蒋琪霞2018-3-18于南京
天热在厨房里做饭,到处都是热的很容易发生厨房烫伤,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快速处理,现就本人最近发生的厨房烫伤处理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做饭时有个习惯,一边做饭,一边擦洗灶台打扫厨房卫生,这样套用时间很有效,饭做好了,厨房也干净了。但是一周前在我手指伸进灶台缝隙擦洗灶台时,只看手指被滚烫的煤气灶支架碰了一下就冒出了一道白烟,紧接着剧烈的火烧一样的疼痛就蔓延开来。我心里一紧:不好,烫伤了。第一时间我想到的是局部降温,我把手放在自来水下冲洗,可天太热,似乎自来水都变暖了,非常灼痛。我想到了冰箱,快速的将两块小毛巾用水打湿,放进冷冻室冷冻了1分钟,拿出来冷敷,这下舒服多了,但天热很快冷毛巾变热毛巾,我又将另一块拿出来冷敷,换下来的热毛巾再冻,就这样两条毛巾替换着冷敷1小时后,发现被烫的食指开始红肿,皮肤透亮,起泡是难免的了。我想到上班就要给病人处理伤口,被感染的危险很大。怎么办?家里也没有什么可用的药物。我想了一下当务之急是预防烫伤局部水肿渗出,于是,局部涂抹了一些食用麻油,再用输液贴轻轻压迫包扎。照样洗手洗澡。一夜过后,发觉局部疼痛减轻了。打开一看,局部红肿的皮肤变白了,而且有一些皱纹,说明消肿了。继续用这个方法包扎一天后,局部皮肤慢慢开始恢复,疼痛消退。2天后完全恢复,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按照我以前在厨房烫伤的经历,局部经过高温烫伤后,必然会起泡,1-2周愈合后必然会有色素遗留,这次居然没有起泡,没有破损,很短时间复原。打破了我原来处理烫伤的常规。值得思考和推广。经过这次经历,我觉得烫伤后早期正确处理是预防伤害加深加重最重要的环节。想到有些家长和自己烫伤后第一时间很惊慌往医院跑,耽误了最宝贵的早期处理时间。建议烫伤后第一时间现就地降温和清洗局部,或在去医院的路上,一边局部冷敷。
2016年6月24-27日由南京总医院伤口护理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伤口护理新技术新方法暨压疮护理研讨会”在金陵古城圆满落幕,来自全国18个省80所医院的160名代表汇聚一堂(见合影),最远的来自新疆和内蒙古、贵州与云南。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代表们在南京总医院伤口护理中心学习负压封闭治疗技术、医护团队合作处理疑难复杂伤口和多中心合作研究压疮等新技术新方法,与会代表就如何有效处理慢性伤口展开了讨论。学习班还特邀了国内外专家对压疮处理的新技术新概念进行专题讲座,代表们一致认为学习班内容丰富、紧贴临床,收获大,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伤口护理中心自2004年9月28日成立以来,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从运作和管理方法及技术革新与改良两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制定并达到了“123456”的预期目标,即获得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出版1本专著,开展2项新业务新技术,至少完成3项科研课题,获得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每年至少在统计源核心期刊发表4篇论文,每年至少带教“三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5名,10年内至少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8期。1.运作和管理方法研究确保了伤口护理中心的良性运行作为全军和全省首家伤口专科护理中心,成立初始伤口护理中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合理设置和优化流程?如何科学管理和运作?如何找准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科领导支持下,我们以建设专科护理队伍为基点,以原始创新结合引进创新改良专科护理技术和方法为抓手,以打造伤口专科护理品牌为目标,探索了双职造口治疗师模式和流程管理为特色的运作和管理方法,先后建立了25项伤口处理技术流程和20项伤口管理流程,10年处理各类伤口造口患者12万人次,零纠纷零投诉,获赠锦旗18面,每月1次满意度测评,满意率99%-100%。接受院外会诊50余例次,院内会诊4000余例次,为饱受伤痛的病人提供了专业化护理服务,为军人伤病员开设绿色通道,处理各类伤口8000例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军事效益。 2.临床研究催化了护理技术品牌的形成2005年以来,围绕“革新和改良伤口处理新技术新疗法”和“伤口护理中心的流程设置和管理方法”为主题先后申请获得并完成了医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4项、横向课题2项,南京军区科技创新课题1项,在统计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5篇,发表SCI论文3篇,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和医院诊疗技术创新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本,参编国家十二五研究生规划教材1部。目前伤口护理中心开展的伤口治疗项目有VAC技术(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湿性治疗技术、红外线辅助治疗、红光辅助治疗、联合清创技术、自溶清创技术、机械清创技术等,提高了慢性伤口的愈合率和缩短了愈合时间,减轻了病人的伤痛。10年来伤口护理中心采用新技术新疗法治愈了慢性疑难伤口2000余例,处理复杂伤口和造口病人120000余例次,拥有了稳定的病人群。2007年8月经医院批准开设“慢性伤口与造口专科护理门诊”以来,6年共处理复杂慢性伤口15000余例次,80%为外地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压疮护理为特色的专科护理技术品牌效应,伤口护理中心护士长蒋琪霞主任护师两次被全军选中远程授课。在2013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7-2012年精品学术期刊顶尖论文领跑者5000(F5000)”的活动中,全国共入选5000篇,我院共入选21篇,其中护理入选2篇,为伤口护理中心的2篇科研论著,2014年伤口护理中心再获F5000顶尖学术论文4篇。2013年获南京市政府颁发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2010年获获国家卫生部主管的《中国护理管理》杂志颁发的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2014年再获《中国护理管理》杂志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3.专科培训推动了专业护士的快速成长参照国内外研究结果,结合伤口护理中心的发展目标 ,2006年开始我们启动伤口护理专科培训计划,目标是:①更新理念和规范流程:制定各种操作流程,用理论指导和规范实践并落实到伤口护理的每个操作环节。②将基础理论与最新进展相结合,旨在巩固基础知识和结合国内外进展,改良方法,提升效果。③将共性需求和个性特点相结合,分别根据本科护士当年度专科成长目标和进修护士进修目的制定当年的专科培训和进修计划。④将研究课题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将申报成功的医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内容分解,作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旨在培训科研意识和研究思维及方法。采取分年度、分主题、分层次培训,组织实施和考核。培训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专业护士队伍,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护理服务。2006以来开始带教“三生”,截止2014年12月共带教了进修护士58人、南京造口学校造口治疗师学员100人、全院各科护理骨干36人、培养护理研究生13人,经过培训的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很好的专业护士作用。4.学术交流传播了专业理念,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在探索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06年开始申请并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省级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8期,邀请了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来医院作学术交流和专业讲座,来自全国31个省和自治区162家医院的护理和医疗同行共计1500余人参加了学习班和伤口护理中心的参观交流,传播了专业理念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术影响力,伤口护理中心的工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和肯定,更吸引了国内同行的关注。伤口护理中心国际造口治疗师、护士长蒋琪霞2007年成为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会员,2006年和2009年先后被江苏省护理学会聘为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被《中华现代护理杂志》聘为第一届编委,2012年被聘第二届编委,2009年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始被聘中华护理杂志审稿专家,2010年始被聘中华护理杂志审稿专家,2012年始被评《医学研究生学报》审稿专家,2013年始被评《中国护理管理》审稿专家,2010年始被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创伤护理学组委员,2012年始被聘中华护理学会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回首10年来的成长历程,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工作中学习的践行黎介寿院士热爱事业、热爱工作、热爱患者的大爱精神和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科研探索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争取作出更多的成绩。
锦旗或者感谢信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表达满意和谢意的一种方式,也是新型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医院和整个社会也认同这种表达方式并作为优质服务的一个考量指标,所以科室建立荣誉室或荣誉榜,医院有政工网可以展示和宣扬这些服务成果,这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都需要精神的激励。尽管我们每天服务了大量的病人,但得到这种激励的毕竟属于少数,最近我们伤口护理中心收到了今年以来的第三面锦旗,与以往赠送锦旗的病人情况不同的是,这位病人在伤愈后专程从外地赶来,不但送来了锦旗,还带来了当地特产的糖果,以表达她对伤口护理服务的满意和治愈了令她寝食难安顽疾的喜悦心情,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这位女病人年仅33岁,因为急性阑尾炎在当地最大的三家医院实施了腹腔镜手术,不料手术后一个微创小切口引发了顽固的感染,形成了深达100px的窦道,经过反复两次手术持续治疗了1年余,均未愈合,科主任组织会诊、医院院长组织会诊,最后会诊意见是让病人慢慢换药,也许要持续几年也许是一辈子。这样的结论让病人陷入了极度焦虑和绝望,用病人的话说“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一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病人于今年春节前打听来到伤口护理中心。面对饱受伤痛折磨的病人我们只有一个选择:找到顽疾的根源和攻克的办法。我们使用了最新的“整合医学”理论和身心整体护理方法,初诊对病人一年多来的治疗过程、身心反应进行了详细评估,对局部窦道做了仔细检查,不但从窦道中找出了线头和其他不知名的异物,而且发现了病人已经存在并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心理问题,所幸我在2006年就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证书,初次对病人实施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整整花了40分钟,但是非常奏效,在随后的3周伤口和心理治疗中病人非常配合,身心应激反应明显降低,心情、睡眠、饮食和生活规律都得到明显改善,春节后治疗第4周窦道奇迹般愈合。经过我们2周随访确认其伤口完全愈合无复发后,病人悲喜交集,于3月底专程从外地赶来,有了前面赠送锦旗的那一幕。对这例病人伤口治疗过程和结果的思考提醒我们:伤口是局部的,影响是身心整体的,尤其是久治难愈伤口病人的心理反应更为复杂、持久和强烈,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使病人焦躁不安、情绪激动,不但影响疗效更加困扰病人,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容易成为医患或护患冲突的导火索。因此,在治疗伤口的同时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反应,采用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伤口治疗起到正性支持作用,才能阻断恶性循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由此说明,临床医护人员学习和应用心理学及哲学知识,对处理好病人的身心问题很有帮助。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换位思考,给病人以希望和信心也是给我们自己希望和信心,相信如果医院和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一个温馨而安全的医疗环境,相信袭医袭护事件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相信医护人员因不堪压力而自杀的悲剧也不会再重演。
我们是医务工作者,在学校时我们被教导我们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护神,是生命前线的哨兵,有守护病人生命的职责。在工作中我们也这样要求自己,努力践行着神圣誓言。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变得紧张,医生被刺、护士被打的事件频频发生,医生护士开始要学习如何防身、保护自己的技巧。上班变得忧心忡忡,经常被袭医袭护事件引起的不安全感困扰。很多人经受不住这种压力,不得已离开了曾经坚守的岗位。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营造让病人舒心就医、让我们安心工作的环境和氛围?最近的几件事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我们伤口护理中心作为门诊部的一个窗口护理单元,一直推行国家和医院倡导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将服务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细节护理服务中,如首诊责任制护理让每个护士一对一的负责接待处理的病人,在整个伤口护理过程中能够动态了解病人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对疑难复杂问题实施团队合作处理,既培养了护士的责任意识,也提高了专业技能和水平,更消除了病人的焦虑不安。为了护理安全和病人安全,针对不同复杂问题的伤口病人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和风险预案及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将有效沟通落实到每个护理环节中,定期对疑难复杂伤口病人组织讨论和会诊,如此既强化了护士们安全护理的意识和能力,也锻炼了沟通能力,更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感动了很多病人,病人以他们最为朴实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谢。2014年11月,一位被疑为乳腺癌的病人几经周折来到伤口护理中心,极度绝望中得到了伤口护理中心护理团队的真情关心和护理,治疗3周伤情得到很好控制,冬至的那天,病人早晨5点起床亲手制作了鸡蛋饼一大早送到伤口护理中心,还定做了一面锦旗,写着“医德高尚 服务周到”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当我们每个人拿着热腾腾的鸡蛋饼时,眼眶都是湿润润的,一个诊断不明被疑为癌症的病人在这么寒冷的冬天,起大早给护士们做鸡蛋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我们被病人感动着。2014年12月,一位来自青海西宁的糖尿病、痛风病人,因足部烫伤严重感染继发急性肾功能、心功能衰竭、高热不退,由肾脏科医生陪同来处理伤口,病人极度焦虑,治疗难度很大,经过医护团队合作处理半月,病人终于病情好转,伤口感染得以控制,2015年1月9日病人家属送来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锦旗上情真意切地写着“鱼水情深 军民一心 救死扶伤 恩重如山”,感谢信里的话更让我们心潮起伏:“对家属来讲,医生就是最后的心理支柱,她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患者全家,正是蒋护士长带领护理中心全体人员的服务,为我们解除了心理顾虑,决定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蒋护士长和伤口护理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总是耐心讲解,及时与我们家属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对我们这些六神无主的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看着父亲病情一天天好转,我们家属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感激。我感谢在治疗过程中所接触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正是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才是我父亲得到良好的医治,更使我们体验了南京军区总医院良好的医风和医德。”这些朴实的语言是病人和家属的真情流露,让我们感到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被病人感动着。 今年1月5日,一位92岁高龄的抗战老干部腿部深度烫伤在当地医院治疗数月无效,伤情越来越严重,老人患有糖尿病、心衰、脑梗死多种疾病,身体极度虚弱,经人介绍从安徽千里迢迢赶来,我们根据老人特点制定和实施了个体化无痛治疗方案,3周后接近愈合。1月27日患者家属送来感谢信,其中有段话特别引人深思:““医学所系,生命相托,伤口护理中心团队用行动践行着她们的信念,用热情点燃了患者的希望,她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她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让人深刻领会到了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真谛。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当今社会,伤口护理中心团队以全心全意的努力和付出构筑了爱与希望的灯塔,搭建了沟通医患之间的桥梁。”这既是感谢更像是希望,我们被感动着也思考着。每个社会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不同,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医患、护患之间多一些真情、多一些温暖,用真心真情感动彼此,那么,人与人之间有了一份彼此信任的感觉,当前紧张的医护患关系是否会变得和谐和融洽? “情”为何物?拆开看,实际是用心维护有生命力的关系,这也使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2014年南京医院协会和南京广电集团联合主办的“医患互信 服务改进”系列活动的宗旨就是要推动医护人员的真情服务,我也有幸被评选为“真情医务工作者”。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