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600度、伴有眼轴的增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眼部疾病。高度近视与一般我们所说的近视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学龄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近视,并且近视度数随年龄的增长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很多,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视网膜脱离。那为什么高度近视容易引起视网膜脱离呢?这主要是由于高度近视造成的眼部病理性改变造成的,高度近视的病人由于眼轴比正常人要长,就会造成眼内视网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特别是靠近周边部的视网膜常会发生囊样变性、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区的视网膜变得非常薄,很容易形成裂孔,再加上高度近视的病人容易发生玻璃体的液化混浊、活动度增加,会牵拉视网膜形成裂孔,一旦视网膜裂孔形成,液化的玻璃体就会从形成裂孔的部位进入视网膜下腔,通过重力作用,液体就逐渐越积越多,最终导致视网膜的脱离。如果您突然感到眼前出现一团黑影,并且黑影的位置固定不变,那么就要高度怀疑发生了“视网膜脱离”。我们要尽快到医院检查,如果确诊就应立即行手术治疗。因为当视网膜发生脱离后,视网膜就会发生缺血缺氧、营养障碍,导致视网膜上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手术时间越晚,也就是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时间越晚,神经细胞死亡的数量就越多,并且神经细胞是不能再生的,那么手术后视力恢复的就越差。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视网膜脱离的性质,脱离的范围,裂孔的大小、形态,变性区域,视网膜表面是否形成机化膜,玻璃体萎缩的程度,等因素而决定。手术目的是为了封闭裂孔,消除或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去除增殖膜使视网膜游离,最后使视网膜复位。手术的方式大体分外路手术和内路手术两种方式。外路手术主要包括巩膜外垫压术、视网膜冷冻或电凝术、眼内注气术和环扎术等:它是通过外垫压物顶压巩膜和脉络膜,使脱离的视网膜与脉络膜相贴,并通过在视网膜裂孔周围冷冻或电凝造成炎症反应形成瘢痕后,使裂孔封闭。当裂孔封闭后,视网膜下聚集的液体就会很快吸收,脱离的视网膜就会复位。这种手术方式主要用于视网膜周边的裂孔并且视网膜未发生全脱离的早期病人。另外一种手术方式则是从内路手术,又称为玻璃体切割术:这种手术方式较为复杂,主要用于发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表面形成机化膜,已经发生视网膜全脱离,我们称之为漏斗状脱离,屈光间质混浊、或者有黄斑及后极部较大裂孔的病人。手术当中我们通过切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并在视网膜裂孔周围用激光封闭裂孔后,在眼内注入一种称为硅油的物质来顶压脱离的视网膜使视网膜复位。这种手术操作复杂,手术的时间长,而且手术后病人需要严格的保持俯卧的姿势,所以病人的痛苦较大。所以高度近视的病人如果发生了视网膜脱离一定要早就医、早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病人中,约有90%的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治愈。但有时需要两次以上的手术方能奏效。如果视网膜成功地附着回去,眼睛会保留一定的视力,眼盲便不会发生了。
翼状胬肉是由于眼睛睑裂部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所致,呈三角形,由于它的形状很象昆虫的翅膀,故得此名。老百姓又叫它“攀睛眼”、或者“鱼肉”。有好多病人到医院看病都说“你看我的眼睛上长了一块鱼肉,很难看”。翼状胬肉一般长在大眼角的比较多见,有时可长到黑眼珠上,挡住瞳孔,使视力下降。翼状胬肉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发生的原因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与长期野外工作,受风沙、尘土、冷、热刺激及日光照射有关。同时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结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因素。因此该病在农民、司机以及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中常见。翼状胬肉就其形态而言可以分为3个部分:长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又叫做头部。向后呈扇形展开,稍隆起,位于黑白眼珠交界处的叫颈部。伸展到白眼珠表面的宽大部分叫做体部,在它的上面有许多新生血管。翼状胬肉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静止型:胬肉长到黑眼珠边缘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颜色是微红色,头部扁平,颈部及体部较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也不会自行消退。除了影响美观外对患者没有其他的影响。第二种类型是进展型:胬肉充血,肥厚,新生血管增多,头部明显隆起,长入黑眼珠表面,胬肉发展到此种类型后除了影响美观,病人常感到眼睛发红、干涩、磨、流泪等不适症状,当胬肉遮挡瞳孔后会导致视力的明显下降。同时在临床上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它可以生长在黑眼珠边缘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表面呈灰白色,但也有较肥厚的。它常常由于外伤、角膜边缘溃疡、结膜的化学或热烧伤形成瘢痕组织所致,形成后一般不再生长。它和前面我们所讲的两种翼状胬肉性质上完全不同。【治疗】那么长了翼状胬肉应该怎么办呢?一般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第一对于静止型的翼状胬肉一般采取药物治疗,胬肉没有长入黑眼珠,又不影响视力的病人,可不必治疗。如果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的患者,可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或者激素眼药水点眼,消除炎症,减缓胬肉发展的速度。而对于早期的进展型胬肉,我们可采用氩激光或局部注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手术造成的痛苦,但是一旦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组织并隆起时,就应尽快行手术切除。如果等到胬肉长到遮盖瞳仁再行手术治疗,第一术后复发率会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切除胬肉后,会导致角膜的瘢痕,使角膜不透明,影响视力的恢复。翼状胬肉按过去的传统方法进行单纯切除手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约为30%~40%。也就是说10个人当中会有3~4个人手术后复发,手术的刺激造成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和聚集,它们可释放血管生长因子,这就是术后产生新生血管和复发的原因。由于翼状胬肉发病率很高,且传统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眼科界对该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手术方法。现在我们多采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加自身结膜瓣移植术,术中彻底切除胬肉,并使切除部位的角膜表面光滑,同时再进行自身结膜移植,消除了产生新生血管的刺激因素,从而阻止了翼状胬肉的复发。此外,术后我们一般滴用丝裂霉素眼液1~2周,抑制DNA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也大大降低胬肉的复发率。同时在治疗期间,病人应当坚持用药,定期复查,少吃辣椒、大葱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并应忌烟酒,可以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减少胬肉的复发。【预防】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疾病,我们怎样才能预防翼状胬肉的发生呢?在这我给大家几条建议:生活当中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减少紫外线的照射,出门时可佩戴墨镜,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它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这样可大大减少翼状胬肉的发生。本文系王梦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对于这个问题,既往的观点是先药物治疗,促进吸收。等3个月不吸收再玻切。现今的理念是糖网引起的玻璃体出血观察2周,如果不吸收、明显影响行眼底激光治疗者即应做玻切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呢?因为:以前的手术设备很差,医生做这类手术少,技术也差,所以做手术效果很差,反而加速患者失明。以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积血可部分吸收,变为半透明膜状物,患者视力改善,但增生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逐渐失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抗VEGF药物和23G、25G和27G高速玻切机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早期采用微创+高速玻切手术,使糖网患者玻切手术的并发症大大减少,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几乎达到完全治愈或稳定。晚期做手术,因纤维组织和视网膜粘连在一起,分离难度大,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手术效果差,患者和医生都不满意。当然前提是医生技术要熟练,还需有先进的设备,另外病人还要配合,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糖网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早预防、早治疗,由此导致的失明还是可以大大减少的!希望各位糖尿病患者增强信心,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才能留住光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最初可能不会有什么眼部不适的症状,少部分人会有干涩、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很多人不在意。随着病情的进展,根据病变涉及到的眼底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涉及黄斑区以外时,视力下降不明显,涉及黄斑区时,视力可明显下降,也可出现黄蓝色觉异常或辨色力下降、对比敏感度下降或暗适应异常等症状。有些病人则因为视网膜或玻璃体大量出血,引起突然的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甚至进展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引起眼痛、头痛时才来就诊。因此,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糖尿病,就应该定期做眼底筛查,首先看看有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有,到什么程度了,是不是需要治疗?评估糖网的严重程度,主要还是通过检查眼底来进行。对非增殖期糖网,检查眼底可能看到微动脉瘤、出血点、出血斑、硬性渗出、黄斑水肿、棉绒斑,视网膜小动脉闭塞、硬化。视网膜静脉扩张充盈、粗细不均、闭塞。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扩张及微血管异常等病变。病变发展进入增殖期时,可出现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早发现,及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微时,视力损伤常不明显,可稍有视物模糊,当合并有黄斑水肿时,会出现视力模糊加重和视物扭曲变形,若进一步发展至视网膜出血时,就会出现眼前黑影飘动,晚期则出现黑影增多、增厚,最终导致失明。因此当您突然出现视物模糊、扭曲、眼前黑影飘动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眼科及时就诊。为尽早发现眼底病变,在确诊糖尿病后应及时检查眼底。应定期每年到眼底病科检查一次眼底。 如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应六个月到眼底病科检查一次眼底。一旦确诊糖网,应根据医嘱和严重程度每几个月复查一次眼底。 2. 散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检查手段。医生能够通过放大的瞳孔仔细观察眼睛的后半部分,包括视网膜、视神经和重要的血管。定期筛查眼底检查眼底的时间因糖尿病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中指出:Ⅰ型糖尿病:如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发病,首次眼底检查可以从12岁开始,后每年一次或根据情况随诊;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确诊应立刻进行眼底检查,后每年一次或根据情况随诊。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确诊时应立刻进行眼底检查,后每年一次或根据情况随诊。糖尿病合并妊娠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个月应进行眼底检查,中度非增殖期每3-12个月随诊,重度非增殖期每1-3个月随诊。特别要注意的是:视网膜病变进展快或威胁视力的患者应更为频繁的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发病过程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的高血糖和由此引起的组织缺氧造成的。高血糖和组织缺氧可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细胞损害,出现微血管局部扩张渗漏、严重时出现血管的闭塞。由于供应视网膜营养的血管闭塞,视网膜局部区域便会出现无血液供应状态,叫“无灌注区”。如果无灌注区部位上的视网膜神经组织未发生相应的萎缩死亡,视网膜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现象,机体便会启动修复机制,产生大量的新生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视网膜长出新生血管,为视网膜提供更多的营养和能量,但是这些新长出的血管和我们出生时发育好的视网膜血管有很大的不同,其管壁通透性大,又容易破裂,也就是会导致血管内的血液渗漏到视网膜组织内,所以可产生视网膜的出血、水肿、增生等病变。当出血较少时,我们可以看到视网膜上有出血点、渗出的改变。当新生血管大量出血时,会进入到玻璃体腔,导致玻璃体积血的发生,遮挡视网膜使我们不能看到外界的物体,导致视力的下降。如果新生血管反复出血,玻璃体腔的积血就不能完全吸收,这些出血释放出的大量炎症因子就会刺激视网膜,在视网膜表面形成像“蜘蛛网样”的增殖膜,这些增殖膜本身有收缩的特性,会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患者失明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大约50%的病人在发病10年左右可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年以上时约80%可发生糖网。当然发生糖网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血糖控制好的话,发生糖网会晚一些。但是如果存在肥胖、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妊娠、肾病等情况时,则可提前出现糖网,并可加重糖网。
要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我们得先从糖尿病说起。对于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拥有1.14亿糖尿病患者。随便问一下我们周围年龄较大的人,就可能找到一个糖尿病人,因为这种病人很多。2018年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人口的11.6%,也就是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王梦华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经常食用高糖、高油脂的食物,缺乏运动锻炼、肥胖等等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已非常先进,这使得糖尿病人的寿命大大延长,甚至和正常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随之而来的,也就出现一个新问题:患糖尿病并发症的病人较以前明显增多了。这是因为持续的高血糖和代谢紊乱可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和病变,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引起三大并发症,分别为:大血管病并发症、微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视网膜是眼球壁内层的一层薄膜,外界影像投到正常视网膜上才能产生视觉,视网膜上微血管十分丰富,代谢很旺盛。所以当高血糖持续作用引起全身微血管病变时,在眼部的视网膜就会表现出病变,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它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造成视功能的严重损害,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说到此,我们已大致明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的一个并发症,并且是很常见的一个并发症。“糖网”,也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简称,糖网是由于高血糖持续作用于视网膜微血管而引起的。因为视网膜是人眼产生视觉重要器官,当视网膜出现病变时就会明显影响到视力,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甚至会导致失明,对于得了糖尿病的患者,我们一定要当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个并发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