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的多发感染性疾病, 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功能低下被认为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且至今没有特效的防治手段。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 应将复感儿的防治重点侧重于改善小儿体质, 增强抗病能力,以扶正固本为基本原则。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多见毛发疏黄或发枯成绺, 面色萎黄不华, 山根( 鼻根部) 色青或气池(眼周,鼻周, 口周) 晦暗; 形瘦肢倦或虚胖, 平素多汗, 手足不温或手心发热, 睡眠少或困倦思睡; 厌食纳差, 或喜食冷饮甜食, 大便不调, 干稀不定, 或成形而便次增多; 舌质嫩红, 个别阴虚者出现舌质红绛等特点,舌苔常以无、少、薄者多见, 舌苔厚则必有裂纹或部 分剥脱呈地图舌。笔者在临证时多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感冒期宣肺气通鼻窍解除表证,慎用苦寒之品; 恢复期清余邪健脾固本, 不宜过补。1 感冒期宣肺气通鼻窍解除表证, 慎用苦寒之品 反复呼吸道感染多见于早产儿或喂养不当、营养性贫血、佝偻病、腹泻的婴幼儿, 平时纳差, 食少或喜甜食。反复感染者一般可见发热或低热, 面色晄白或黄白无华, 山根色青。感邪后发热轻, 咳嗽不止, 鼻塞流清涕, 动则汗出, 舌苔薄白, 脉细无力, 指纹淡隐。此系表虚不固, 复感外邪, 治疗应以宣肺气通鼻窍解除表证。药用桂枝、麻黄、杏仁、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陈皮、半夏、象贝等, 若打喷嚏流清涕重加辛夷、苍耳子、蚤休以通肺窍, 咳嗽咽痒重加炙百部、桔梗、前胡以达肺气、泄皮毛使邪外出而止咳嗽。有些小儿患病后家长频繁辗转于各大医院, 为了退热服用多种解热剂和大量的苦寒中草药, 但是汗出而热不解, 家长更是焦虑不安。此时, 治疗上应紧紧抓住小儿素体虚弱, 外邪遏表, 过汗则表虚, 过清则邪陷的机理, 由于过用宣散解表之法, 不但病情久治不愈, 反而会因里虚邪陷加重病情。因此, 治疗宜以益气解表、和中除邪为法, 方选参苏饮加减, 药用太子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淡豆豉宣肺气通鼻窍解表除邪。2 恢复期清除余邪健脾固本, 不宜过补 小儿肺脏娇嫩, 不耐寒热。易感儿平素常常咳嗽连绵不断, 难以根治, 其本在于后天脾胃不足, 多因脾气虚弱, 肺气不足, 元气耗损, 阴火上冲, 营卫无力固表或托邪外出而发病。治疗上, 应清醒地认识到肺脾气虚、邪毒留伏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因,补益调理肺脾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根据古训“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脾胃虚损, 诸邪遂生” 和“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 笔者在病程后期施治时首先清除余邪, 再用补脾益气、培土生金法。许多患儿家长只要孩子症状好转就自行停止服药, 而此时尚有余邪留存, 稍不注意又会感邪发病, 开始又一次反复, 所以在补脾固本前一定要清除余邪。如果还遗有低热咳嗽, 宜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清泻余热, 药用柴胡、黄芩、陈皮、半夏、茯苓、芦根、竹叶、牛蒡子、枳壳、竹茹、甘草等;若仅有咳嗽, 用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药用桑白皮、地骨皮、南沙参、枳壳、莱菔子、连翘、黄芩、制军等清宣肺气。复感儿的健脾固本多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减, 临床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甘温之品健脾益气, 若汗多用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益肺敛汗。 临床上还有一部分易感儿属脾虚夹滞, 证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中秽浊气味难闻, 在治疗中可用陈皮、丁香、砂仁、草豆蔻醒胃悦脾以助消化, 川黄连清理脾胃, 焦山楂、焦槟榔消食化滞, 共奏补中有消、能补能运的功效而无补涩之弊。故从脾胃立论,使脾健胃强, 气血化源充足, 强身健体, 抵御外邪, 从而达到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如果您的宝宝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妨试一下此方法,咨询扶正祛邪法的具体方法可以选择电话咨询的方式与我联系。作者简介: 王素梅, 女, 1950 年生。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285例王素梅, 吴力群, 崔 霞, 刘 奕, 薛晓娜, 吴 琼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syndrome,TS)或抽动-秽语综合征, 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及清嗓样干咳、用鼻吸气、自言自语或口出秽语等; 以后症状加重, 出现四肢及躯体的爆发性动作如踢腿、跺脚等。尤以学龄儿童发病率为高, 病程持续时间长, 部分患者可延续至终生, 有反复发作或自行缓解的特点。本病因其对患儿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已经受到社会公众和临床医生的极大关注。多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近 1年运用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285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2005年 7月) 2006年 4月,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连续服药 1个月以上者, 列为 观察对 象。共 285 例, 其中男 230 例, 女 55例; 年龄 < 5岁 14例, 5岁 ~ < 12岁 206例, 12岁 ~ 18岁 65例。中医分型为脾虚痰聚证 125例, 气郁化火证97例, 脾虚肝亢证 44例, 肝肾阴虚证 19例。1. 2 诊断标准 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 依据 1994年美国 5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6第 4 版 ( DSM - IV )诊断标准: 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 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o抽动每天发作多次, 通常为一阵阵发作,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 1年, 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 3个月。 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 显著地影响社交、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发病于 18岁前。 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 ( 如兴奋剂 ) 或内科疾病 (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 ) 引起。2治疗方法采用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 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天竺黄各 10g, 蝉蜕6g, 僵蚕 10g, 钩藤15g,白芍 20g。若气郁化 火者加柴胡、郁金、栀子、龙胆草;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龟板、龙骨; 痰浊壅盛者加青礞石15g, 胆南星10g, 竹茹 6g。每日 1剂, 水煎分2~ 3次服。4周为1疗程。3治疗结果疗效判断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多发性抽动症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笔者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 YGT SS量表 ) [2] , 从抽动的类型、频度、强度、复杂程度和对生活或行为影响程度 5个方面,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评估。参照文献报道, 用 YGT SS 减分率 作为 疗效评 定标准。显效: 减分率在 60% 以上, 63例; 有效: 减分率在 30% ~59%, 181例; 无效: 减分率在 30% 以下, 41例。总有效率85. 6% 。YGT SS减分率 = [ ( 治疗前量表积分 - 治疗后量表积分 ) A治疗前量表积分 ] @ 100% 。治疗前后抽动积分比较, 见表 1。 抽动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P 运动性抽动积分 15.05 ±3.72 7.80 ± 3.68 < 0. 05 发声性抽动积分 15.65 ± 3.99 10.20 ±3.78 < 0. 05 经 t检验, 治疗后运动性抽动积分及发声性抽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讨 论多发性抽动症的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儿童患病率约为成人的 10倍, 且有相当一部分成年人患者是由儿童期迁延不愈延续至成年的。多发性抽动症常见合并症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品行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自伤行为等,这也因此增加了本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造成治疗更加困难, 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主要是药物治疗, 常规使用多巴胺受体阻制剂, 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抗精神病类药物。但这些药物存在许多副作用, 如嗜睡、头晕、乏力、心动过速、排尿困难及锥体外系反应等, 停药后易出现反跳, 对部分患儿疗效不佳。有些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较长时期用药所引起的药物副作用, 因此,往往会自行减 量或停药, 从而引起 病情反复, 影响疗效。鉴于此, 多年来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 积极探求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证治规律。中医古典医籍中无多动性抽动症病名, 根据其临床症状, 属慢惊 风、瘛 瘲等病 证的范 畴。《内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多发性抽动症虽表现为心肝脾肾多脏的功能失调, 但其病位主要在肝。又因小儿“脾常不足, 肝常有余”, 土虚木亢, 而致肝风内动, 或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痰阻经络, 引动肝风而致肌肉抽动; 风痰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 上扰神窍则秽语不休。故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肝亢, 风动痰扰。证属本虚标实。治则为平肝健脾, 化痰熄风。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健脾化痰; 钩藤、蝉蜕、僵蚕平肝熄风;白芍养血柔肝; 天竺黄 清热化痰。方 证相合, 疗效显著。本科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来源广泛, 几乎复盖全国各省市地区, 具有一定代表性。绝大多数患儿病程在1年以上, 最长者达 13年。 285例临床观察显示, 中药平肝健脾化痰可明显减少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的抽动类型, 减轻抽动频度、强度、复杂程度和对生活行为的影响程度, 改善患儿的情志, 减少复发, 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推广运用。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如果患者家长对此疗法有任何疑问或者想要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与我联系,让我们共同为了孩子的健康努力。
复方中药对多发性抽动症模型鼠行为的影响王素梅 陈自佳 吴力群 朱陵群 郝宏文 胡利军【摘要】 目的 观察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对亚氨基二丙腈(IDPN)诱导的拟多发性抽动症模型小鼠行为学的改变,为复方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 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建立多发性抽动症小鼠模型,分别给予多发性抽动症小鼠复方中药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加味与泰必利进行灌胃治疗,经自主活动仪计数及点头次数对比观察用药前后小鼠行为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小鼠自主活动与空白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点头次数明显增多;经过灌胃 28 天后复方中药组与泰必利组小鼠的点头次数明显下降(P <0.05)。 结论 腹腔注射IDPN 所诱导的拟多发性抽动症模型以头部运动过多为主,复方中药及泰必利均可减少其头部运动,且复方中药疗效稍优于泰必利。【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症,六君子汤合泻青丸,亚氨基二丙腈,行为学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以反复、迅速、突发、刻板的运动和发声抽动为主的神经精神障碍,临床常表现为挤眉、眨眼、咧嘴、耸肩、仰颈、扭肩、吭吭,甚至踢腿、跺脚等。治疗多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多巴胺受体阻制剂 (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以及 α2 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本研究通过拟 TS 小鼠模型的行为学改变, 对六君子汤合泻青丸与泰必利进行药效学比较,为复方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ICR 小鼠,40 只,雄性,体重(18±2)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SPF级,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01。基础饲料为实验鼠全价颗粒饲料,自由饮水,饲养温度(22±2)℃,湿度 50 %~55 %,饲养 1 周后无异常供实验用。1.1.2 试剂与仪器:(1)试剂:亚氨基二丙腈(IDPN)100mL,购自美国Sigma 公司。 (2)仪器:ZIL-2 小鼠自主活动程序自动控制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SONY HDR-XR100E 摄像机。1.1.3 实验药物:(1)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加味:中药均为免煎颗粒,其中太子参 10 g、炒白术 10 g、茯苓 10g、陈皮 6 g、法半夏 6 g、防风 6 g、当归 10 g、钩藤 10 g、青礞石 10 g 为江苏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羌活 10 g、酒大黄 10 g、川芎 6g 、栀子 10 g、龙胆草 6 g 为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所有中药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购买。 (2)泰必利(盐酸硫必利):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32025477。1.2实验方法1.2.1 IDPN 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40 只小鼠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参照 Bruce等[1]的方法建立模型。 (1)空白组:腹腔注射 0.9 %生理盐水,每只 0.3mL,每天 1 次,连续 7 天;腹腔注射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 20 mL·kg-1·d-1 灌胃。 (2)模型组:IDPN 溶于 0.9%生理盐水, 使其浓度为 100 mg·(0.1 mL)-1。给予300 mg·kg-1 进行腹腔注射,每天 1 次,连续 7 天进行造模。 腹腔注射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 20 mL·kg-1·d-1灌胃。(3)泰必利组:IDPN 腹腔注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 腹腔注射时给予泰必利 25 mg·kg-1·d-1,以生理盐水按 20 mL·kg-1 配成混悬液灌胃治疗。(4)复方中药组:IDPN 腹腔注射,方法同模型组。 14 味中药免煎剂温开水稀释,使每 1 mL 药液含生药 1g,腹腔注射的同时给予 20 mL·kg-1·d-1 灌胃。 以上 4 组灌胃均每天 1 次,连续 28 天。1.2.2 点头次数测定: 小鼠单独放入笼底内径长 39cm、宽 26 cm、高 19 cm 的饲养笼中,适应环境 3 min后开始进行拍摄,观察小鼠 3 min 内的点头次数。 点头以颈部的上下运动为准,仅头部的轻微运动不计于内。1.2.3 小鼠自主活动计数:参照文献的方法,应用小鼠自主活动程序自动控制仪测定小鼠自主活动计数。 温度 26 ℃,暗室,无噪音。 将小鼠放入直径为25 cm、高 12 cm 的活动箱中,每个活动箱中 1 只,加盖令其熟悉环境 3 min,3 min 后开始对活动情况进行自动计数,记录时间为 5 min。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5.0 统计分析软件,数据采用具有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 结果2.1小鼠给予 IDPN 后的一般表现模型组、 复方中药组及泰必利组小鼠在前 3 天腹腔注射后行为未见明显差异; 从第 4 天开始可以观察到小鼠在受到刺激(如提出笼外、腹腔注射等)后,比空白组更容易出现直立、攀爬、悬挂、洗脸等各种特殊行为,安静后未见明显差异;第 7 天腹腔注射完毕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增多、嗅、舔、点头等行为,保持某一姿势不变的时间较空白组短,受刺激后活动愈加明显。2.2复方中药对 IDPN 模型小鼠点头次数的影响对各组小鼠腹腔注射7 天后,模型组小鼠点头次数增多(P =0.03),复方中药组与泰必利组小鼠经 7 天灌胃治疗后较模型组头部运动并无减少(P =0.28,P =0.584); 但灌胃 28 天再次测定模型组小鼠头部运动较空白组小鼠仍增多(P =0),但复方中药组与泰必利组小鼠的点头次数已明显较模型组小鼠减少(P =0),且复方中药组疗效稍优于泰必利组。见表 1。表 1 复方中药对 IDPN 模型小鼠点头次数的影响(次,x±s) 组别 n 第7天 第28天 空白组 10 19.67±5.15 13.22±3.38 模型组 10 46.67±18.24* 25.78±5.72* 复方中药组 9 32.11±15.70 14.44±4.25△ 泰必利组 10 36.56±9.04 16.78±7.92△ 2.3复方中药对 IDPN 模型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第 7 天时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 自主活动计数无增加(P =0.721),复方中药组、泰必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自主活动计数亦无增加(P =0.958,P =0.859);第28 天 亦 未 见 自 主 活 动 计 数 增 加 (P =0.842,P =0.137,P =0.742)。 见表 2。表2 复 方 中 药 对 IDPN 模 型 小 鼠 自 主 活 动 的 影 响 (次,x±s) 组别 n 第7天 第28天 空白组 10 19.67±5.15 13.22±3.38 模型组 10 46.67±18.24 25.78±5.72* 复方中药组 9 32.11±15.70 14.44±4.25△ 泰必利组 10 36.56±9.04 16.78±7.92△ 3 讨论以心理调适配合药物为主,但因西药口服剂量存在个体差异,根据患儿的情况不同需不断调整剂量,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加之诸多副作用,使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而中医药以其治法丰富、简便廉验、副作小、疗效确切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实验所用中药依据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在肝脾,病机责于脾虚肝旺的临床经验,以扶土抑木为法,选用经典方剂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加减而成。本实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用 IDPN 腹腔注射诱导的以头部抽动为主的动物模型。 自主活动是反映动物随意运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程度的指标,动物在肌力受损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时,其自主活动次数都会发生改变。实验中,模型组小鼠自主活动与空白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 点头次数除可反映小鼠自主运动外,还可表现小鼠的兴奋程度。 实验中腹腔注射第 7 天小鼠即出现点头次数增多, 灌胃 28 天后复方中药组与泰必利组小鼠的点头次数已明显较模型组小鼠下降,且复方中药组疗效稍优于泰必利组。 综上可见,腹腔注射 IDPN 所诱导的拟多发性抽动症模型以头部运动过多为主,也同时证明了 TS 需较长时间治疗, 疾病本身决定了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从长期疗效上来看,中药治疗比西药显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同时提示,IDPN 诱导的动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多发性抽动症的某些临床表现(主要为头和颈部的动作过多), 较以往使用的阿朴吗啡等诱导模型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复制成功率高、症状持续时间长的优点,更有利于中药药效学的研究。至于复方中药对 TS 模型鼠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