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从经络辩证上来讲,多属于督脉、肾经、膀胱经。督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并于脊、支脉夹脊上行。膀胱经在腰背部有大量的经脉循行,脊柱旁开1.5寸和旁开3寸均为膀胱经夹脊直行。腰为肾之府,贯脊属肾。结合医学知识,总结常见治疗腰痛的针灸处方。1.腰部阿是穴、大肠俞、委中;2.脊中、腰俞、肾俞、环跳、委中;3.单穴:养老、后溪、人中、委中、腰痛点。以上每组均为主穴,适当配穴。
目赤肿痛常见于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炎,中医称“风热眼”、火眼、天行赤眼。临床上分为外感风热和肝胆火盛型。 针灸治疗:以阳明经、足太阳经穴为主,佐以眼周围经外奇穴,以疏泄眼部风热邪气。 外感风热:取睛明、合谷、太阳、耳尖、上星、少商穴。针用泻法,不灸。睛明穴浅刺2分,耳尖、少商穴点刺放血。 肝胆火盛:取睛明、童子髎、行间、侠溪、风池、合谷穴。针用泻法,不灸。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经络的走行来调理的;属于绿色疗法,效果好,但是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我对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经过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为外感风寒之症,针灸常取肩三针等局部穴位为主,再加上TDP照射或拔罐,内服中药则以祛风散寒为主,但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第二阶段参考古今其他医家的经验,配合三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等远端腧穴,或运用全息理论取第二掌骨侧之肩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患者可以立竿见影,但仍有部分疗效欠满意。 第三阶段是最近通过苦读《内经》,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又有了两点心得体会。经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在五十岁左右发病,实属肝肾阴血亏虚,筋失所养,又复感风寒之邪,为本虚标实,纯已实证论治自然疗效欠佳,此新认识。肩周炎属中医”痹症“,针灸治痹之法,刺痹者,比先切寻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着调之,方知肩周炎知治首辩经,次宜审穴。 根据以上,治疗时先以针灸止痛,后用中药治本,每次效果不错,针灸方法是经络理论与全息理论结合,只取一穴,疼痛在肩前,病在手太阴肺经上,在鱼际穴下方有一条索状物,压痛十分明显,若疼痛在肩腧处,并在手阳明经上,可在三间处有压痛,若疼痛再见后,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上,可针后溪穴上有压痛, 若以上活动障碍在筋,可独取经会阳陵泉,多取对侧,压痛点多在阳陵泉下方。随咳进针,活动肩部,一般3-5次即可。 针后配合局部阿是穴拔罐,其效果更佳。加用山萸肉,配桑枝,桂枝、细辛效果满意。
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此外,我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劲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处,4小时-6小时取下发泡,10天贴一次,连贴三次为一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
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此外,我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劲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处,4小时-6小时取下发泡,10天贴一次,连贴三次为一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
一般多在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有一定效果。我遵循中医经络理论,凡上眼睑发病者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可见数个到数十个小红点,可用三棱针挑刺出血,以血变为度;下眼睑发病者病在足阳明胃经,可在足中指指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血变为度。用此法治疗麦粒肿一般1次-2次即愈,不必用药。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形和颅内型,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的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一周内内不能针灸存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型》曰:“中于面则下阳明,终于颊则下少阳,终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形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着为邪客阳明,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而来,《内经》曰:“邪之所腠,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虚而复感外邪者。颅内型有听觉过敏或泪勰分泌异常着证属外感内伤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外感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有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十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不愈者。针灸基本处方: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廖、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分钟,可加TDP照射,每日一次,翳风针后加用艾条灸30分钟。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者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勰分泌异常着必加太冲。颅内型者配合中药内服,用升降散和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其中大黄宜用酒的大黄,用量6-9克,以大便每日一次为度。
多汗症系指自发性出汗增多,在非炎热状态,非运动量大以及在未服用发汗药物的情况下出汗增多。这种多汗现象因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续发性。原发性多汗发病较早,多在青少年时期,而青年时期更为明显,表现在整个躯体汗腺较多的部位,如头面部、手掌、腋下、胸背部等呈对称性多汗,尤其在紧张、激动、环境较热、大运动量活动或进食辛辣食物后容易出现多汗,神经系统检查及全身系统性检查正常者可予诊断。 继发性多汗者常无既往多汗史,而近阶段多汗的应注意询问病史及全面的系统检查可找到引起多汗的原因。 针灸治疗阳证汗出和阴证汗出有一定的疗效,但配合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效果颇佳。脱汗针刺无效急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1.自汗 调和营卫,固表自汗。取:气海、后溪、阴郗、足三里、三阴交、合谷。 2.盗汗 养阴益血,滋阴敛汗。取:列缺、照海、三阴交、合谷、复溜。 3.阳盛汗出 泄热养阴。 取:大椎、外关、足临立、合谷、太冲。
诊断要点: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2临床多见颈肩痛,并向一侧或双侧上臂、前臂、手指放射,或者一侧手指麻或疼痛、无力等症状。3.临床检查常见颈椎旁软组织或肩部有压痛,颈肩部或手指感觉减退,上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轻度肌肉萎缩等。4.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或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正常但能除外其他疾患者。5.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劲椎病。6.一般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针灸治疗:对于轻症患者针灸可以作为独立的治疗。对于严重的就得配合推拿、牵引、药物,甚至手术。取穴:风池、天柱、颈夹脊。配穴:颈型就加大椎,神经根型加曲池、外关、合谷,椎动脉型加风府、太阳,脊髓型加绝谷,交感神经型加内关、神门。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劲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对于颈型、椎动脉型效果较好、神经根型次之,其余两型效果最差。
诊断要点:1.构音障碍或完全失音,吞咽困难,饮水返呛。2.表情呆滞,强哭强笑。3.或伴有左或侧 肢体运动障碍。4.常有两次以上的脑卒中发作病史,并且在不同侧。 针刺治疗:入院初期,患者完全不能进食时予以鼻饲,除患者合并肺炎、糖尿病、心脏病发作等特殊情况,适当进行对症处理外,一律运用针刺治疗。治疗目的:醒脑开窍,通关利窍。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风池、完骨、翳风、上廉泉、内大迎、金津、玉液。 每日针2次,1个半月为疗程。 治疗本病疗程偏长,需要医患紧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