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共振发病模型,看精神分裂症是怎么练成的,如何才能倒回去精神分裂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一直是个未知的谜。有关基因缺陷、生物因素、环境影响等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既有一些共识,但更多的是学术争议。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张怀礼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最为关心的不是遗传与环境的争论问题,而是如何找到一条可操作,接地气,还行之有效的康复之路,才是精神分裂症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根据三十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提出了精神分裂症四维共振发病模型,编制精神分裂症发病路线图,总结出重建神经元反射链路和调整人格结构为核心的深层身心重塑技术,指导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家庭心理行为康复训练。1.神经结构与功能的独特性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基础基因遗传最终是通过生物性状来表达的,根据生物遗传学规律,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每个患者不同的神经结构与功能特性。有的人神经活动切换灵活,能进能退,很快就能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比如,同为失恋,有的人三两周就可以走出来,有的人需要用三两年时间。有的人神经活动不灵活,做事固执较真,爱认死理,钻牛角尖。有的人遇到挫折长期隐忍,有的人马上爆发。根据前苏联生理学专家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这些都是人的不同神经类型决定的,从生命诞生那一刻就定型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活动的显著特点是灵活性差,遇事隐忍,不善表达,情感丰富,想象力强,行动力不足,容易造成压力叠加。此外脑外伤、各种中毒、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造成大脑实质性损伤,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之一。2.人格发展偏离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个性基础人格是在长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固定化反应倾向。仅有神经结构与功能缺陷是不会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如果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如果儿童抚养缺陷,如寄养、隔代抚养、亲子互动不良等,贬损性的家庭教育,重男轻女,过于苛求严厉,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威胁、家庭bao力,那么,一个孩子的安全感、价值感、认同感很难得到良好发展,可能使得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和价值感。一个孩子长期处于安全感不足、价值感得不到肯定的环境中,孩子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放弃自我感受,看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脸色行事,不得不依赖外部评价体系生活,而自我内在评价体系难以充分建立,最终形成固定性的反应倾向,养成了孩子敏感自卑、个性偏激、情绪化较重、无法接纳自我、社会适应不足等个性特征,并通过各种生活场景具体地表现出来。个性偏差还可以通过自我求证的方式自我强化,看自己到处是无法接受的不足,看别人的眼神和行为,到处是敌意、威胁、鄙视等假象,整个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习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又进一步加剧了焦虑和紧张,最后形成不易纠正的偏执性认知,进一步发展,往往容易产生幻觉和妄想症状。3.心理冲突的对立性成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心理动因遗传和人格缺陷,都是通过具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认知方面的偏激、偏执,情绪情感反应的不稳定性,安全感缺失,使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与人保持过高的警觉性,长期处于高焦虑水平。价值感的缺失使孩子无法形成自我的认同,只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对批评、否定、议论等过度敏感,反应性明显超出常态,成为幻觉、妄想的基础,遇到问题因担心出错而退缩。退缩性的行为反应,忽略自我感受而委曲求全,又与人的生长发展要求相矛盾,使孩子陷入“干与不干”、“争取与放弃”等纠结矛盾之中,长期对立性的心理冲突,会消耗孩子大量的心理能量,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状态欠佳,饮食睡眠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社会适应。对环境的不适应,反过来加重了孩子的自卑和退缩,形成恶性循环,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埋下了伏笔。4.诱发事件的尖锐性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扳机基于前面三种因素的长期叠加,孩子已经呈现明显的不健康状态。焦虑、紧张,敏感,多疑,自卑,人际不良,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情绪波动性过大,神经系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使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但这时孩子往往仍然能勉强胜任工作、学习,社会功能看起来还算正常,即使孩子向父母发出呼救信号,但是大多数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失去了阻断精神分裂的最佳时机。出现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骆驼,精神彻底崩溃,出现幻觉、妄想、逻辑障碍、情感失常、行为最后一根稻草失态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状。这里所讲的事件尖锐性,指的是心理层面的尖锐性,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件小事,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大事件。在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鸡毛小事,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很多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必须从患者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心理世界的“真实性”。5.多因素共振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关键点神经缺陷、人格缺陷、心理冲突、诱发事件这四个因素,单一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精神分裂症,只有当四个因素协同作用时,并不断叠加起来,才会对一个人形成强大的心理冲击力,共振形成的心理破坏性,导致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崩溃,这才是可怕的。作者小结:精神分裂症四维共振发病模型,兼顾了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共同致病机制,可用来解释精神分裂症从萌芽、滋长、发病、平息、康复的全部过程,也能帮助患者和家庭看到疾病的来龙去脉,为就医和康复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四维共振发病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重建神经元反射链路和调整人格结构为核心的深层身心重塑技术,则为康复训练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帮助患者以较低的投入取得高性价比的康复回报。精神分裂症的康复过程是发病过程的逆向运动,需要对上述四个因素中的后三个,进行调整、修正和重建,这个过程需要患者自身和家庭付出大量的时间、汗水和情感代价,付出多少,才有可能得到多少回报,天上绝不会掉下个馅饼来。这个过程肯定是艰巨的,长期的,曲折的,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你也许会产生无数次想放弃的念头,但我相信不甘屈服于病魔的你,最终还会选择坚持,打通精神康复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人生的华丽蜕变,找回发病之前的你自己!明天的绽放,源于今天的付出和汗水,加油!《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系列》未完待续,关注我,支持你。本文写给那些需要的读者,如果你不喜欢不赞同,请高抬贵手,就此飘过,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提出。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医生与心理治疗双料大夫,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经验。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康复训练新文章。
直播时间:2021年07月28日18:59主讲人:张怀礼副主任医师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问题及答案:问题:现在白天吃50mg百优解,拉莫三嗪早晚各2片,妥秦早晚各二片50mg,睡前呵戈美拉汀2片,药量多?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曾有评论性幻听和关系妄想一定是精分或双相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吃来士普20氯硝西泮2毫克氯氮平400毫克,索里昂600毫克,已经七周,幻听还没完全消失有希望消失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曾有幻听一定是精分或双相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启维喹硫平之前吃的,也没有了,吃舒舒思喹硫平行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纠结强迫思维怎么治愈?心理治疗有作用吗?问题:老师,精分和双相有何区别?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双向情感障碍,吃了德巴金,还需要吃思瑞康吗问题:谢谢医生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有抑郁还有幻听的时候有妄想和洞悉感是分裂情感还是精分?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孩子从小到大都被家长和所有人认可,但到大学了,遇到困难就放弃,不能坚持,是什么原因问题:张主任好,双向情感障碍一般需要服药多长时间?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买了手机等电子产品不停换购,是强迫症吗?没有钱就网货问题:情绪低落问题:不被认可问题:指出他的不是也会问题:讲了他的坏话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先吃的德巴金丙戊酸钠,后来没有买到到,可以改用其它丙戊酸钠,或者丙戊酸镁吗问题:比如家座庭中琴孩子和丈夫不听自自己的问题:遇到讲话时很气就怒问题:问一下弘张医生生,双向情感障碍之前吃的启启维喹硫平,可以换成舒思喹硫平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对于精神分裂症这个医学难题如何破解,很多人都期望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这是很多读者的期待,虽然我从业30年,还是很难总结出这个标准答案,如果认真阅读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精神病学》,将前面的诊断和治疗与后面的精神康复结合起来看,才能比较全面的认识精神分裂症这个问题。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文章写了很多,但很多读者只是当成鸡汤文,并没有仔细阅读和深入领悟,更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人,都在热切期待有一种根治精神分裂症的良药横空出世,或者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彻底解决精神分裂症这个烦心不已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私信中问我最多的问题。我不能说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换了我是患者,我也可能有如此急切的想法。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虽然从业30年了,我非常明确地告诉你,我提供不了你想要的标准答案,估计全国也没有专家能拿出这么一个答案。我、我的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该怎么办?这是读者问得最多的问题。说实心话,如果我没有花上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了解你或你孩子的病情,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我很难给出一个相对准确全面的答案,即使给出了答案,对你来说也未必有多大的意义。虽然精神分裂症的诊治没有标准答案,但人及人的需要和发展总是有共性的,疾病也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可循。《精神病学》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治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认真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特别是经过了急性期和巩固期,到了维持期,预防复发、全面康复、回归社会就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就不仅仅是药物在起作用了,教材上讲得非常清楚。很多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还停留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个认识水平,以为随便找个方法就可以治好精神分裂症似的。在我的文章里已经就精神分裂症康复做了大量的论述,但是仍有很多人来信询问,希望得到一个立竿见影的良方。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对精神分裂症的解读,与自己的情况很相似,却不愿意认真去领悟,去实践,去行动,只有对着我提出的问题,认真做,反复做,直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自己的认知图式,与面临的环境、面临的发展任务去对接,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写的每一篇精神分裂症康复文章,都出于我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我是这么写的,在实践中我也是这么做的,即使没能如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家人期待的那样,达到“孩子可以面对一切挑战,乐观前行”这种康复水平,很多孩子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些受益的患者及家庭可能会更有发言权。我个人认为在我写过的文章中,有不少篇是值得家长和患者去认真阅读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控制以后,康复的任务就成为首要问题,康复的方法都已在文中讲述,《精神病学》中只有更概括的描述,你可能根本就没办法使用。更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长并没有能力和耐心,去真正理解和领悟我讲的每一句话的真正含义,即使你看懂听懂,但是入心的并没有几人,真正落实到行动,反复强化,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认知行为反应的,那更是少了又少。文字的篇幅有限,因为每一个人的病情不同,每一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不一样,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我无法给你写出治疗的每一句话,让你回家抄作业。如果你真的想获得更多的精神分裂症康复知识,就去认真阅读相关的文章,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康复方法,人格建设、创伤处理、幻觉妄想的消除,在我的文章中都已均讲述,不要指望每一句话怎么对孩子说,我都能来手把手教你,我没有义务做你的心理保姆,我们只是简单的阅读关系。即使我告诉你该说什么,因为你的经验、底蕴、状态、个性等因素,从你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已经走样,即使你知道该说什么,当你面对患者说出的时候,因为你很难把握说话的时机,说话的腔调和语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反应回馈方式不同,因为焦虑着急和烦躁的情绪状态,沟通的效果可能相去甚远。你也许会告诉我,你已用心尽力,你已强制自己和声细语,但你不知道的是,人的心理惯性是巨大的,没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反复的练习,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你的思维惯性是很难扭转过来的。只有用心的人,投入情感的人,真正接纳和包纳的人,才能真正的心平气和,这些能力不是从书上读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经过反应的专业训练,这往往需要往往几个月、几年的实践和反复总结,最终形成稳定的沟通能力和价值取向。今年以来工作很忙,我已大幅减少了精神分裂症康复文章,我不知道我的辛勤付出,有多少人会认真地对待,还是就把我的文章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你可以质疑,你可以反对,你可以完全不看,我不想与你争论,你爱听就听,不喜欢就当我没说好了。每一个夜晚的灯下苦熬,都是为老铁们付出的。我想听见读者真实的声音,以此来决定我今后的输出速度,你觉得我以后还有必要一如既往地输出不被一些人欢迎的康复文章吗,欢迎在文后分享你真实的阅读体会。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新文章。
哪些精神分裂症会康复得更好更彻底一些呢,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康复治疗的最佳窗口期,患者和家人对康复的积极性最高,愿为此努力的热情最大。当患者遍访名医名院,反复发作住院治疗,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原来的期望和热情还能保持如初?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从事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工作30年,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根据本人这么多年的临床回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长期康复水平,往往与以下条件有关:一、发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精神分裂症起病较晚预后较好,这也是有些教材书上的共识。我认为,这点不是绝对的。青春期以前起病,对预后有利也有弊,不能简单一概论之,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个问题。从药物治疗角度,儿童起病对预后是不利的,很小的时候即开始服用抗精神药物,的确让人揪心。但从心理治疗角度来讲,这时孩子人格特征尚在形成和发展之中,认知偏差尚未固化定形,如果家庭和医生对孩子及时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比中老年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容易修正认知。但是,儿童认知修正的方法不同于成人,因为儿童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尚处于初级认知水平。记住,认知教育不是简单粗暴地说服和教育这么简单,儿童对于抽象枯燥的道理并不敏感,需要将道理融入故事、游戏之中,让孩子从故事中自我领悟更加有效。家长往往习惯于用教育成人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结果事倍功半,甚至以失败告终。二、起病形式、病程及诱发因素急性起病的患者,发病前往往有明显的诱发因素者,这些刺激因素往往是引发患者问题的导火线,通过对诱发事件的干预和处理,往往即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那些起病缓慢、隐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到病情明朗时,实际上已度过了一个较长的前驱期,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认知歪曲,经过自我的反复求证和强化,呈现一定的稳定性,有的甚至已整合到人格之中,纠正起来困难更大了。对于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里不仅是指要合理用药,也要关注发病的动力因素,比如安全感缺失,自我价值感不足,训练自己的耐挫能力等等。病程越长,复发的次数越多,后期康复的难度越大,康复是要与人性中“怕这怕那”的弱点进行斗争的,比如好面子,胆怯自卑,既想融入群体又怕被拒绝,既想人生风光又怕吃苦不想付出。这个过程是逆人性的,需要不断消耗心理能量才能坚持下来,没有蜕变的信念和信仰,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如果反复发病,既增加了用药的难度,也会挫败自己的信心和意志!三、病前人格发展的成熟程度人格是我们各种心理活动的中介,我们对人、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喜好,厌恶、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情感活动,以及我们外显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与我们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格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比如过于自卑、敏感、多疑,理解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能力不足,自我为中心,偏执教条,外向归因等。这些不仅是发病的基础原因,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病前人格发展水平比较成熟,与社会常模偏离较少,也就是与社会主流反应倾向比较接近的话,他们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就容易为其他社会成员接纳,就容易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呈现非主流的小众特征,比如冷漠、无情、偏执、多疑、敏感、自恋等,就不易为社群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社会适应比较困难,而融入社会生活,是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发展需要。四、患者病前的社会活动水平无论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行为治疗,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消除症状,最终融入社会生活,去完成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任务。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能正常开展社会交往,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至少说明患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明显的问题,后期回归社会也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相反,如果患者社交方面存在太多不足,即使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能通过药物消除了,但是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很难通过药物来得到显著提高的,后期康复的难度自然增加。如果患者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活动水平存在明显不足的话,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升社交能力,目的并不是将我们训练成社交高手,而是增加参与必要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四、良好社会支持营造的康复环境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的,并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的。精神分裂症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康复是发病的反向过程,自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训练,如果重新回到支离破碎的生活环境中,患者刚刚恢复的信心、情绪状态、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得淡定如初吗?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本人认为,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温暖有爱,家庭教育意见一致,社会比较压力小,社区成员包容接纳程度高等因素,都是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良好康复水平的。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你才能为自己负责无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有没有遗传背景,有没有大脑器质性病变,在当前的医学水平下,患者和医生对遗传因素和器质性病变部分,能做的改变是非常有限的。唯有心理行为层面的改变具有更大的空间。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功能性精神障碍,融入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完成社会任务,是康复治疗的最终任务。药物抑制和消除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比较得力,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质、社会情感、应对能力、三观建设等问题,药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它们恰恰又是患者融入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思想影响着情绪和行为,如果患者三观符合社会主流期待,如果患者思想乐观,态度积极,勇于行动,敢于面对,那么他将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难度就会小了很多,即使得了精神分裂症,又有何所足惧呢!对照上面的几个要素,如果基本具备的话,患者康复的难度显著减少,有很大希望获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积极行动抓住康复的早期良机,通过中小剂量药物改善,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精神状态,通过心理治疗来修正患者认知、三观和人格的某些侧面,提升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药物与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患者有望彻底告别和摘帽。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也不要沮丧,康复条件都是人创造的,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就如同人生补课一样,你也许只是需要补修的课程比别人多一些而已,最后的胜利者往往并不一定是起跑的,一定属于能坚守信仰,坚持到最后的守望者!当然,有很多人坚信药物治疗可以达成理想的康复目标,也有人认为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无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不作过多的解释,无论你相信哪种方法,你都是对的,坚守自己的信仰去努力,比什么都重要!做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新文章。
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放到特定的时间维度和环境背景下去考量,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患者心灵的声音,看见疾病背后患者对生命的追求和思考,这也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尊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功能性精神障碍,不仅要放在生物学视角下去审视,同时还要放到社会环境视角下去考量,如果仅停留在精神病学这个层面,你就会看见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看不到患者本来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情感和梦想追求的鲜活生命。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从精神医学和心理社会学等多视角,去解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性的任务有三个,生存,发展,繁衍。生存受到威胁,就会产生恐惧,各种紧张焦虑、不安全感,怀疑被人陷害的感觉就出来了,有人说,我也没有受到什么现实威胁啊,如果你曾经有过不安全的记忆或体验,心中留下了不安全的种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土壤,恐惧威胁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滋长,自己会为此不断去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认知,随着注意范围的缩小,执念会不断被自我强化,最终引发为幻觉和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人总是用既有经验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而经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出生开始在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慢慢获得的,正是由于各个人的神经特质、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成长经历、社会文化不同,获得了不一样的认知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接近客观,有的与实际情况偏离太远,就如明明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却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一样。有的家庭环境是安全的,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恐惧和害怕。而安全感不足,则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之一。生命的最初,孩子只能通过所见、所看等初级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无法用逻辑思维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这就决定了早期认知的局限性,用早期不成熟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人生,容易产生很大的偏差。一个人解决了基本的生存,还想过得比别人好,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每天挥汗如雨也好,在风雨中用力奔跑也罢,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等,莫不如此。当这些发展任务受挫,特别是在社会比较中,会产生强烈的焦虑紧张,甚至无限放大,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误或失败,产生糟糕之极的恐惧,当多种挫败不断叠加的时候,压力水平就会急剧上升,很快超过承受极限,无法完全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任务,甚至连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精神世界随之崩溃,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加。人生如金字塔,只有少数人走上塔尖,一部分人会守在山腰,更多的人垫底,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则决定。人的需求没有止尽,只有当人的需求和目标与人的综合能力相匹配的时候,人的需求和目标才是有效的,人会在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和不断正强化,牵引着我们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如果需求和目标,与我们的整体能力相距太远,就会造成更多的焦虑紧张、心理内耗和自我挫败感,并在这种负性感觉中苦苦挣扎,如果无法及时刹车,就会越滑越远,最终不堪承受之重。人的需求和目标,既有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来自于后天环境的要求,特别是来自家长心理需求的转移,而这种目标造成的隐形压力影响更大!人生失意,心理失衡,行为失常,往往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大多数精神心理障碍发展的三步曲。减少人生失意,就是要看透人性,对他人要顺着人性而为,上司要欣赏下属,下属要仰视上司,让别人占些小便宜,多满足别人的虚荣,多给别人装比的机会,真正的智慧是看透不说透,明知你在演戏,我还愿意配合你演好。精神障碍的康复,很多地方恰恰需要逆着人性而来,比如,人人喜欢虚荣、归属、被赏识、装比,害怕别人非议,好为人师、喜欢偷懒等,这是人的天性,而你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活得好,就要反其道行之,不怕丢丑,不怕吃苦,不惧挫败,为所当为。比如喜欢装比这个问题,可以戴上适度的面具,但是你得清醒面具过于沉重时,就可以成为一种灾难。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幻听内容,就是担心被同学说“装”、“做”。其实你可以装,但不必装过头,适可而止,装不了的人就不必再装,做好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好。被赏识是人的精神需要,但你得清楚,人是喜欢被赏识,而不是赏识人,自古就有“望人穷”的说法,这就要求我们低调做人,在不被别人赏识的时候,我们自己要客观地赏识自己,连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时候,连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就不远了。有人说你懒散,我是相信的,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能懒则懒,但是当你仰慕已久的女神邀请你去约会时,你肯定会一跃而起,换个好看的外套,往身上喷点香水,将头发梳了又梳,生怕被女神奚落吧!所以,不是因为你懒,而是因为不喜欢、不重要!如果用心去审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的病情发展经过,就会发现大多数精神障碍除了生理层面的原因外,更多的原因来自社会环境层面,而这些问题不是药物可以完全解决的,而药物治疗省时省力省钱,经过几十年成百年的经验积累,不仅患者喜欢,医生也喜欢。这符合人性中的最省力原则。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脚大、脸厚、不怕丑”的境界,这个人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就会越来越远,即使曾经得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真正领悟了人性的需要,最终也能真正实现康复。好久不写文章了。此文写给那些在康复之路上艰难探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长,供大家寻医问药时参考。做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新文章。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是每个患者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分析及现有资源,帮助患者及家庭早期作出预估,以便采取较精准的康复措施,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激发自愈力,获得更好的预后。一、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两种理解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起病隐袭,好发于青壮年,以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出现障碍与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的一种重型精神疾病。”这个定义,对于社会大众对它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深奥的,全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从大众理解的视角,我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是,精神分裂症是生物遗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下,一个人发生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混乱、脱节、背驰,进而影响患者社会适应功能的一种重性精神障碍。主观世界包括但不限于“听到”、“看到”、“想到”和“感受到”,其中看到和听到的都不是客观,而我们经常认为“眼见为实”,这在很多时侯是错误的,你看到的,听到的,是符合你主观经验的“伪客观”,不符合你经验的部分,被主观经验删除和过滤了。比如看到花和鸟,高兴的人看到“鲜花绽放,人生美好,如小鸟般自由自在”。悲伤的人,看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比如患者看到领导眉头一皱,以为是领导厌恶他,而实际情况可能是领导身体不适或是在家与配偶吵了一架而心情不好。这一点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患者的幻听幻视及部分妄想症状。二、精神分裂症诊治思想的变化答主从事精神疾病的诊治、临床心理治疗工作近三十年时间,这三十年临床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半时间以精神病学的思维诊治精神分裂症,以生物学治疗为主要手段,以精神症状和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为主要诊治依据,以控制精神分裂的核心症状为主要目标。后期系统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于2006年取得心理治疗师技术资格后,主要以精神医学的思维,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以小剂量药物(重症疑难精神分裂症除外)加心理重塑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药物控制和人文关怀等途径,激发患者自愈力,提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为重心。精神病学与精神医学,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却是产生了巨大的区别,精神病学侧重于“病”,以病为本,以控制病情和症状为主要目标,精神医学侧重于“医”,以人为本,以药物减轻失控的病情、重塑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来减轻消、除精神症状为主要任务,运用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思想来诠释、解决精神分裂症的具体问题。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如果一个人能顺利完成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那他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迎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否则他就要为上一个未完成的发展任务纠结纠缠,出现各种精神症状,轻则敏感多疑、自插自虐,重则精神崩溃。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轻诊断,重治疗,将成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大趋势,开放式,社区式、家庭式康复治疗最终将成为主流,因为社区才是每个人最接近的生存环境,回归社区、重新融入社区,才是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的根本目标,带着症状生活工作学习,也将成为精神医学的主流思想。三、精神分裂症轻重的区分与后期预测CCMD-3、DSM-IV、ICD-10都没有将精神分裂症区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主要是这个问题诊断诊据主要靠主观判断,没有刚性指针来作出结论,对同一个症状,同一个患者,不同的专家有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易被误诊误治的原因之一。据説,ICD-11对精神分裂症作了轻、中、重的区分,因为没有见到,这里不作太多的纠结。社会大众遇事都喜欢分个轻重,那么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説,如何来区分轻重呢,笔者根据自己近三十年的工作体会,谈一谈精神分裂症的轻、中、重度的分类, 这个区分仅代表了笔者的理解 ,没有科学的统一的区分标准,不代表正确。轻度:患者初次发病,年龄在40岁以内(40岁以上的病例,我关注的少,没有发言权),成长过程中无持久的或重大的心理创伤,家庭结构和功能较完整,支持系统较好,家庭教育无重大缺陷,患者个性相对成熟、稳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以单一的幻觉、妄想症状为主,病情尚未泛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半年以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些认识,尚有求治欲望(不管其目的和动机如何),工作、学习、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还能勉强维持,因为初发,这类患者及其家庭对康复抱有强烈的希望和一定的信心。这类患者可以门诊小剂量用药治疗,配合系统的心理治疗。这类患者可以预后较好,治疗措施得当,有望实现完全康复。中度:患者不分年龄,成长过程不顺利,早期遭遇重要成长挫折,家庭支持体系统较差(父母关系长期紧张、家庭结构虽存但功能缺失),个性存在明显缺陷,特别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症状丰富,涉及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个方面,病情持续一年以上,对自己病情完全失去认识和控制,不能配合就医,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家人无法管理,必须住院药物治疗。这类患者预后一般,出院后认真按医嘱治疗,需要正视现实,主动修正个性缺陷,学习谋生技能, 重度:患者不分年龄,个性存在显著缺陷,家庭教育放纵,生活懒散,过度依赖,得过且过,社会适应能力差,有过一次以上复发,治疗依从性差,特别是家庭贫病交加或是单亲家庭、残疾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对病情认识不足,放任患者,不能按医嘱长期用药,经常自行停药,病情反复发作,每停药都会增加药量才能控制病情,药量增加又将导致副作用增加,使拒药和停药的风险继续增加,进入恶性循环,社会功能将会进一步退化,最终患者和家庭完全失去信心,放任自流或成为精神病院“长住大使”。这类患者预后最差,最后不可避 免步入精神残疾的行列,甚至终老于精神病院。 关于预后的评估,是多种资源和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各种条件符合的越多越好,当然即使某一些条件不具备,但是患者及家庭中的某些关键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可以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的,我们应该持辩证的,发展的、积极的思想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大,在此不作具体分析。四、关于本文思想的小结 上述对精神分裂症的分类及预后,是基于笔者主观经验的区分,不具有严格的统计学和循证依据,其作用和目的是为患者及家庭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重视精神分裂症,积极参与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而人为划分。本文是在即兴回答读者提问时一气呵成,时间匆忙,小错误难免。对于如何获得更好的康复预后,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具体细讲,或参考我撰写的其它精分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这个区分及其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治思想,可能与当前主流的生物精神病学派倾向的专家观点有所不同,甚或区别较大,也可能引起某些人士的不同看法或不舒服,本文无意争论精神分裂症的是与非,只是出于以人为本的精神卫生思想,为需要的人提供一点参考依据。如果你不喜欢,请就此飘过。也欢迎各位给我留言讨论,共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做一点微薄的贡献,谢谢各位大神。(文中插图来自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孩子得了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家长应该怎么办?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37342578.htm患了精神分裂症以后的路怎么走,为什么偏偏是我得了精神病 ?精神病患者家属必读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28885187.htm驱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心中的“鬼”_改善沟通障碍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32902370.htm全国顶尖精神病院如何诊断精神分裂症?我有必要去全国顶尖精神病院诊治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27369821.htm你对精神病的认识,有多少是错的,我来告诉你!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50190839.htm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系列实施方案待续。
关于“精神病”发病原因的争议由来已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术界争论了许久,探索了几十年,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总结了精神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供读者参考。问题的澄清:精神疾病不等于“精神病”首先需要説明的是,精神病是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统称,现在医学上一般不再称之为“精神病”,而较多使用“精神障碍”这个词,更加人性化。精神病有很多种类,广义的“精神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一个人认知水平、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失去协调和统一,反应超过常态、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精神状态,包括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各种躯体疾病如肺性脑病、尿毒症、肝性脑病、艾兹病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还有大量检查不出具体器质性病变的纯功能性精神障碍。关于功能性精神障碍的争议显然,有一部分精神障碍是由明确的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如上面提到的多种,它们可以通过体检和医学检查,可以发现明确的病理体征或生理异常。题主所提到的“精神病”,应该是指的是上述讲到的最后面一种,也就是没有发现躯体或大脑有明确器质性病变而且病情严重的某些“精神病”,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这些精神障碍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性精神障碍等。以下关于“精神病”的讨论特指这一类纯功能性精神疾病。虽然上述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没有检查出明确的物理指征,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有人认为这些疾病与基因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先天遗传决定了他们易患这些精神疾病,虽然没有查出异常,并不表示不存在生物学方面的病理异常,而且已经在一些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和遗传基因中发现了一些病变证据,只是这些证据尚不足以全面解释这些精神病的发病机理。另一部分人认为,上述“精神病”既然没有明确的生物学证据,那就应该考虑是由各种社会心理刺激引发的功能性精神疾病,不太精确的説法就是“心理性疾病”。精神病是生物遗传与环境刺激共振的结果关于“精神病”定性的争议由来已久,一直未有定论。答主认为,“精神病”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缺陷的基础上,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激发,而发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也就是题主所説的“心理性疾病”,其主要依据包括:1、“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基础。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发病之前往往就已出现了敏感多疑、自卑、焦虑、恐惧、内向、沟通能力较低等特质,情绪稳定性、波动性与常模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往往与一个人的神经类型有密切关系,而神经类型主要又是由生物遗传特征决定的。2、易感特质未必发病。虽然上述神经特质易患“精神病”,但是不一定就患“精神病”。具有上述特质的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发生“精神病”。如果是纯粹的未被查出的生物遗传缺陷导致了“精神病”,那些虽然没有被查出来,但是生物学缺陷肯定是一直存在于患者体内,但是有的人十几岁发病了,有的人到四五岁才发病,一直的人一生也 没有发病,纯生物遗传的观点难以解释这种不一致性。而且一卵双生的双胞胎,生物学学基因完全相同,双胞胎中的一个发生了”精神病“,另一个发生精神病的机会只是增大了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对双胞胎都是联动发病的。3、遗传之外的致病因素--环境。上述现象至少説明,遗传缺陷只是可能参与了致病,但不是“精神病”发病的唯一因素。答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先天遗传特质的易感基础上,后天的成长环境,如父母的抚养照料、家庭教育方式、学校人际关系等因素,会对遗传的神经活动特质起到推波助澜的协同作用,加剧一个人敏感、多疑、自卑、焦虑、恐惧、内向的特质,从而大大增加了一个人人格的偏离,感觉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威胁和危险,敌意和警惕性过高,好象全世界的人都要跟他过意不去。4、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一个人的神经总是繃得很紧,成天生活在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时刻防备的心理环境中,就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工作学习的失败反过来又增加了焦虑、自卑和敌意,这时离“精神病”的发病就已不远了。当一个人承接压力达到极限后,只要出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的精神就完全有可能发生彻底的崩溃,无法区分幻觉与现实,天天感觉到有人在漫骂、评议和做作他、追杀他、迫害他、控制他等,“精神病”的特征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于是形成,思维结构的完整性被破性,思维内容的荒诞让你真的发现他”疯“了。总结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功能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缠明,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答主认为“精神病”是在生物遗传基础上,受到后天环境、物理化学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后,发生的一种以认知功能失常、情绪情感功能失调、意志行为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功能性精神障碍,即倾向于题主所説的“心理性疾病”。原创不易,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不懈原创的动力。 ( 作者系从业二十多年的精神科大夫,临床心理治疗专家,精神医学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社会工作师,集临床医学、心理学、中医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实务派心理治疗专家,盐城市“十佳”科技标兵,盐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盐城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创办爱学三论心灵工坊、东方心易系统排列,致力于打造模块化、程序化的精神心理行为康复体系,打通精神康复最后一公里!29年专业经验,数千案例大数据比对。)推荐其它阅读:孩子得了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家长应该怎么办?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37342578.htm患了精神分裂症以后的路怎么走,为什么偏偏是我得了精神病 ?精神病患者家属必读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28885187.htm驱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心中的“鬼”_改善沟通障碍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32902370.htm全国顶尖精神病院如何诊断精神分裂症?我有必要去全国顶尖精神病院诊治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27369821.htm你对精神病的认识,有多少是错的,我来告诉你!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lzls2008_8150190839.htm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系列实施方案待续。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做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植物神经紊乱、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疑难杂症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 @盐城心理医生,收阅新文章。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无效,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不仅因为精神分裂症这个问题特殊,属于世界性难题,而且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变量很多,成功需要各个要素协同作用,而失败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足矣。对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考虑时间、精力和经费等因素,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享受医保和各种福利资金,坚持服药防复发,仍然是最为可行、最符合患者利益的选择。除非患者或家人提出,我不会主动建议患者心理治疗,因为影响结果的不可控变量太多。心理治疗的效果与治疗师特质及专业能力、患者病情及自身投入、治疗方法、家庭支持等多种因素有关,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个心理治疗现象无效的存在,却很少有人去关注无效背后的复杂原因。本文是关于心理治疗意义、价值、取舍、替代方法的终极篇,也是对读者关于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取与舍的集中回复。一心理治疗属于个性化服务,离开患者觉察与坚持,效果就会严重打折,而坚持做一件事,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治疗同时对配套服务的跟进要求也比较高,很多患者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首先,你找的心理治疗师得与患者的病情匹配,这是第一个难题。心理治疗不同于药物,适配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目前不仅具备治疗资质,经验成熟丰富的心理师并不易找,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匹配的心理师就更少了。再次,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很难在此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指望一、两个月,解决精神分裂症这种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根本不现实。康复没有止境,好了要求更好,需要患者用一生的努力去斗争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这是每个人的发展任务,直至生命的终点。第三,你的家庭环境需要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没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心理治疗只能事倍功半,患者重新回到原来生活的那种环境里,高标准的康复期望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而吃药往往更为经济、简单、直接。第四,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心理治疗费用。即使支付得起,也可能觉得不值得。对于精神分裂症这种人格、认知、情感和行为多方面存在发展缺陷的疾病,精神康复耗时以年为单位的,三五千费用投下去,杯水车薪!药物治疗多少年好不了,没有人否定药物的作用,但是心理治疗三个月不显效,绝大多数人都会放弃。人们对话疗为主要手段的康复措施,本身信任度就不高。长期坚持,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得下来。投入决定你的态度,3000元的态度与3万的重视程度,显然是不一样的!100元买一件衣服,你会随便丢弃,10000元一件衣服,你肯定会好好收藏。如果去观察一下,你就发现免费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效果是最差的,即使咨询师很用心,效果也很难好到哪去,态度决定了高度,双方没有形成正式的权责关系。经过了一年、两年的心理行为治疗训练,你会发现结果有些不同了,患者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还可能是脆弱的。但这样的时间和经济投入,不是每个患者和家庭都能承受的。二医生和心理师都不是义工,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已,如果付出与产出不成比例,同样会挂冠而去。用道德来批驳和绑架并不能改变这个现象,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违背市场规律的东西,在市场上是不会长久的。目前医院很少提供心理服务的根本原因,也与时间成本与产出不成比例有密切关系。一个成熟心理师的培养成本是高昂的,需要几年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还要继续教育和咨询督导,前期投入都是几万到几十万元。一个心理师每天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满负荷工作在三例左右,需要事前准备和事后记录和总结,还需要心理师注入自身的情感,这将导致心理师大量的心理消耗,如果不能定期休息和接受督导,不可避免引发职业倦怠。5-10分钟可以看一个患者,咨询一例个案需要60-90分钟,如果你是医院,会怎么选择?医疗市场的行为真实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市场上那些疗效很好,但价格很低的老药,能买到的越来越少了。原材料上涨,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运输仓储费用上涨,药物价格不断上涨,不再生产,直接从市场消失就是唯一的选择,没有人会做亏本的买卖。医疗保险是为满足基本的公共需求服务的,而心理治疗属于个性化的特需服务。当你投入了足够的经费、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出现勇士揭榜,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让那些高成本措施的个性化特需服务才能全面启动,为提高服务质量,达成患者期望的服务目标,全力以赴地努力,即使不吃饭不睡觉,加班加点都有人愿意为你服务,这将为康复目标的实现大大增加了可能性。心理治疗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是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决定的,你认为值得,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章节用很大的篇幅对心理治疗的意义作了清晰说明。三正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本身的特殊性,人格的稳固性、认知的偏执性、行动上的惰性,负面情绪的累积特征等,使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任务变得异常艰巨和复杂,所以在临床上我极少推荐精分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因为实际情况与患者的期望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是我的嫡系亲属,我会建议他在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上苦下功夫,但是对于其他患者,我真的没有勇气,坚定地建议去做心理治疗,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是我可以把控的。我不推荐,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心理建设,恰恰相反,没有条件做心理治疗,你更需要自己来心理修正,你仍然需要去主动觉察自己的问题,并为此去积极行动。对于患者自身而言,如果你想与大多数患者的结果不一样,就得比大多数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自渡自救,是没有条件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的康复之路,这个过程需要意志,需要学习,需要坚持,对康复也是同样有效果的,适合部分有觉知能力、有自发要求的康复期患者。如果你自己能力与意志不够强大,也有一定条件,那可以考虑请个家庭医生。不要告诉我,你不想改变,没有人要求你改变。你可以觉得当下就好,你也可以讨厌这篇文章,这都是你的权利。不要告诉我,你找不到办法,也找不到好的心理师。你自己才是最好的心理师,少想多做,接受现实,放弃偏执,增加心理弹性,没有自我觉知和行动,任何心理治疗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经验,我在多篇文章中已讲过各种方法,为问题的来龙去脉做过各种分析,需要你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转化为更具体的实际行动,如果你无法理解和转化,那你就去花钱请专业心理顾问带领你、监督你坚持训练!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转变,又不想花钱,那就认真地去阅读我前面写的很多关键性文章,一句一句地去理解和执行吧,同样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精神分裂症康复,不仅需要方法正确,方向对路,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卷入,当康复仅仅被当成一项任务去应付时,你的结局就已预定。 只有走对了方向,才能离预定的目标越来越近,最终实现从量质到质变的飞跃,而理念和认识的转变,则是走向命运转折的第一步! 上一篇:《改变不了基因缺陷和大脑病变,药物和自渡都很重要》下篇预告:《精神分裂症:过滤“车流”大脑放假,才能提升“高速”的整体效能》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做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植物神经紊乱、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疑难杂症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新文章。
孩子患了精神分裂症,首要任务是求医治病,大多需要休学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恢复了自知力和学习生活的能力,如何重返校园,就成了孩子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有的孩子正值高三的关键时期,又要面临高考的压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校园继续上学,参加高考需要注意的事项:继续努力,进一步巩固病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虽然在药物的作用下,病情得到了初步控制,但不是说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目前仅仅是控制了精神病性症状,甚至还可能有精神症状的残留,尚需继续努力,还有一段漫 长的康复之路。而且诱发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缺陷问题、心理纠结与冲突问题、生活与学习压力、环境刺激因素等内在与外部因素,仍然存在,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些也是以后病情复发的隐患,需要加以重视,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去处理好。做好应对同学关心好奇的预案患了精神分裂症以后,你可能在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可能需要请假或休学,离开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重新返回校园,同学、朋友、老师对你的关心和好奇是必不可少的,对你在校园“消失”的这段经历,或评头论足,或是刨根问底,或是热情关注,这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就是一种新的考验,因为害怕被关注和被议论,本身就是你的短板,自卑、多疑、敏感是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痛点。所以,你在返校之前,就应该拿出应对同学询问的解决方案,对于大家的好奇,你只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方案应付他们即可,可以以自己生了其它生理疾病、手术、过度劳累、学习压力过重等借口,搪塞过去,不需要多作解释,问多了你置之不理即可。不要将自己患过精神分裂症的情况透露出去,跟你最好的朋友都不要透露,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以当下为起点,重新启航。曾经因能力与期待之间距离太远,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生病以后的重点是以休养生息为主,学习和高考第二。因为仍然在使用药物,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所以,你需要根据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放弃与别人的比较,放下自己过去的伟大理想,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以低目标、小压力为宜,以自己能够承受、稍作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难度,作为自己新的目标。生病是对学校是有影响的,能够考中自己心仪的高校固然好,考上的学校即使比理想学校差一点,也同样是你的成功。人人处处是考场,每一天都在考试,只是考卷不同而已。高考只是人生的无数场考试之一而已,走上社会以后的社会,都是“高考加强版”,一个比一个重要。高考考得好固然可喜,考得差一些,也不影响大局,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的健康,平静地恢复学习、工作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在以后的路上,你还有更多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以患病为契机,善待自己得了精神分裂症,是对患者人生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患者需要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一个重要提醒,你应以患病为契机,重新反思,调整目标,完善个性,修通心理情结,提升自己的耐挫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以后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生活,获得更加满意的人生发展,垫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祝你成功,加油!用我的知识,为你创造价值。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心灵成长的路上我在陪着你!
在我30年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不少患者,因为听信他人的误导,害怕甚至拒绝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致延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这里结合我多年的工作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看法。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工作过程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暂时的,是安全的。所以,患者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坚持按医嘱规范用药治疗,是目前控制精神病症状最有效最快捷的措施,没有更好的方法。从事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工作30年,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与你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1、药物对大脑的工作过程是有影响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影响DA、5-HT、M、H等类型突触受体的神经递质的合成、灭活、重吸收,改变神经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或改变相应神经递质受体的敏感性,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口干口苦,视物模糊、便秘、体位性低血压、代谢紊乱等。2、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治疗进展,病情控制以后,药物剂量逐步减少,患者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药物对大脑的影响就会逐步减少。停药以后,通过肝脏降解和肾脏排泄,患者体内的药物会逐步清除,药物对大脑的影响和药物的副作用也就随之消失。3、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影响也与心理因素有关抗精神病药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对药物的效用、安全性、毒副作用都是经过充分的论证以后,才获得批准上市,临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安全性是有保证的。网络的非专业传播,社会大众的片面理解,导致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误解,不少患者对药物治疗心生恐惧,注意力过度聚焦于身体的不适反应,加上自我心理暗示和强化作用,使药物的副反应被放大了,患者就会感受到更多的躯体不适。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来说总体是安全的。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病最重要的方法。对于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降低:1、选择患者能耐受的药物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很多,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抗精神病药不仅疗效提高,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如果使用的药物副作用比较大,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2、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需要适宜的药物浓度,药物的治疗效果与药物剂量之间不是线性关系,不是药量越大,治疗效果就越好。有时剂量过大,不仅未能增加治疗效果,反而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副作用太重,可以请主诊医师尝试调整药物的剂量或更换药物。3、积极暗示主动适应药物的副作用是药物治疗的副产品,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患者可以通过自我的积极暗示法来减少主观上的不适感,采取对应措施来减少副作用。多喝温开水,多漱口,多吃水果可以减少口干口苦感,多吃麻油、香蕉可以减少大便干结。记忆力减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积极暗示来提升记忆效果。增加户外运动,不仅可以减少体重,还可以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减少便秘,加快病情康复。改善药物的不良方法有很多,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尝试。精神病药物对大脑活动是一定的影响的,通过主治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不仅可以将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还可以提升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康复水平。用我的知识,为你创造价值。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心灵成长的路上我在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