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仅粘膜往下脱垂称直肠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往下脱垂称直肠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儿童直肠脱垂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导致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临床分类根据脱垂程度,直肠脱垂分为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直肠不完全脱垂:为直肠下端粘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粘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其脱出组织较少,脱出长度在3厘米以内,可以是部分粘膜或全圈粘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粘膜。直肠完全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长度大于3厘米;严重时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均脱出肛门外,脱出组织多,长度大于8厘米。脱垂的直肠呈宝塔状,粘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成人大多数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见,常伴有肛门不完全失禁。 二、症状与体征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粪无规律的病史。起病缓慢,早期感觉直肠胀满,排粪不净,以后感觉排大便时有肿块脱出而大便后自行缩回,疾病后期出现咳嗽、用力或行走时直肠脱出,需用手托住肛门。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托回,可发生肿胀、炎症,甚至绞窄坏死。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肛门口有粘液流出、便血、肛门坠胀、疼痛和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腰部、下腹部或会阴部酸痛不适。 三、手术疗法成人完全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较多,选择上存在争论。按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经会阴和经腹会阴手术。根据病因病理不同,可有近100种术式可供选择,大致的手术方法为:消除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修补加强骨盆底和肛管括约肛,提高并固定直肠,切除部分冗长的乙状结肠直肠。很多手术方式是几种方法的结合。目前常用手术有以下几种:(1)直肠悬吊固定术,(2)直肠前壁折叠术,(3)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4)肛门环术(Tiersch手术),(5)经腹腔镜直肠固定术。
混合痔嵌顿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内痔外痔充血水肿,内痔从肛门脱出不能还纳,肛门明显红肿、剧烈疼痛。最明显的症状是便血和脱出,肛门局部明显水肿、剧烈疼痛、分泌物增多、大便秘结,部分病人尚有发热、全身乏力等中毒症状。混合痔嵌顿是肛肠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也是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机理是内痔外痔充血水肿,肛门括约肌痉挛,痔静脉、淋巴回流障碍,血栓形成,剧烈疼痛。传统中医称为"绞窄性痔"。 混合痔发生嵌顿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治疗混合痔嵌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还纳脱出的痔块,解除嵌顿。至于何时手术治疗,2018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13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上,专家形成共识,混合痔嵌顿时间在48小时内的,可立即行手术治疗,理由是混合痔嵌顿时间短,局部血栓尚未形成及水肿不严重,此时急诊手术,痛苦小,恢复快。对于超过48小时的患者,由于嵌顿时间久,伴有广泛的血栓形成,水肿加重,甚至出现糜烂,炎性坏死。还有可能粘膜下感染,肛周或坐骨直肠窝脓肿;若脱落的带菌栓子沿静脉上行,加上抗生素使用不当或未用任何抗菌药物,则会形成门静脉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亦可形成肝脓肿,从而使病情更严重,治疗复杂化;若此时手术治疗,手术难度大,术后出血,肛门狭窄及痔残留等并发症明显增加。对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症者,我国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许多保守治疗的中医经验。 1.手法复位是肛肠门诊急症处理的常用方法,适用于痔核脱出嵌顿无坏死,水肿不严重,嵌顿时间较短的患者。为了减轻复位时的难度及病人疼痛,可于麻醉下进行操作。复位后肛门局部需加压固定,病人卧床休息。 2.中药口服治疗对消除痔核水肿、促使脱出痔核复位、缓解肛门疼痛等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中药外治法如①熏洗法②敷药法③中药膏外涂法,都是行之有效减轻局部组织水肿的方法。 现在,我们常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嵌顿,其中的关键是手术治疗。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曾经是嵌顿痔手术时常用的术式;随着技术的更新,PPH微创治痔术是一种革命性的痔疮手术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利用特制的"PPH吻合器"对脱垂的肛垫进行"悬吊"和"断流",恢复肛垫正常生理解剖体位,并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吻合。手术过程约需20-30分钟,具有五大显著特点: 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出血,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周期,不破坏肛垫组织及不影响肛门的功能。 嵌顿型混合痔 专家门诊 : 周二上午,周日上午,周四下午。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简称, 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的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疾病, 属肛肠外科最常见的急症, 多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厌氧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多菌种混合感染。由于感染传播途径不同, 肛肠外科学者就将肛周脓肿分为两类: 肛瘘性肛周脓肿和非肛瘘性肛周脓肿。肛瘘性肛周脓肿是原发性急性隐窝腺瘘管性脓肿, 其感染源为肛隐窝和肛腺, 自溃或切开引流后遗留肛瘘,临床上多见, 占95%左右。非肛瘘性肛周脓肿是急性非隐窝腺非瘘管性脓肿,其感染源与肛隐窝和肛腺无关, 不能形成肛瘘。如肛周皮肤毛囊、汗腺、皮下蜂窝组织、骶尾部潜毛囊感染, 外伤及异物感染, 肛周肿瘤(粉瘤常见), 性病淋巴肉芽肿, 放射菌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继发感染所致的肛周脓肿,临床少见, 仅为5%左右。无论何种类型的肛周脓肿, 一旦诊断明确, 宜尽早手术。非手术治疗只能用于肛周感染早期尚未形成脓肿,或者暂无手术条件的情况, 可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 局部外敷水调中药散剂, 防止炎症扩散, 消肿止痛。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1.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该术式对非肛瘘性脓肿有效, 可以治愈, 对肛瘘性脓肿, 因它未处理原发感染肛隐窝(肛窦)内口, 感染会持续, 久不愈合, 最后形成肛瘘, 期间流脓流水反复发炎, 待至少三个月以后行二次手术治愈肛瘘。2.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又称肛周脓肿切开根治术), 是在切开脓肿引流后当即寻找原发感染肛隐窝(肛窦)内口, 进行挂线手术, 争取获得一期治愈。实际上, 挂线术就是一种慢性切开和牢固持久的对口引流术式, 不怕感染, 也不会使炎症扩散。因此,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 是脓肿急诊切开引流和脓肿壁慢性切割修复相结合的术式。这样慢性切割肛门部分括约肌, 使肛门括约肌得到缓慢修复, 保持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加上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实施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的患者, 伤口愈合良好, 因此该术式得到了肛肠外科学者和肛周脓肿患者的一致认可。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移行区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痔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部分,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年龄、性别和种族,不能认为是一种疾病,只有当出现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根据痔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类:1、内痔:临床上最为多见,由直肠上静脉丛(内痔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有便血、脱垂史。2、外痔:由肛门静脉丛(外痔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移行区皮肤所覆盖。常见的有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炎性外痔。3、混合痔:主要由直肠下静脉丛形成,部分由直肠上、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相互吻合而成,位于齿状线上下,表面为直肠粘膜和肛管皮肤覆盖。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性。目前痔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是以下三种:(一)痔切除手术包括外痔切除术、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等,这是传统的手术治疗。(二)痔上粘膜环切术(标准PPH) 以齿状线上约3-4cm为中心,通过痔疮专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约3-4cm宽的痔上粘膜和粘膜下组织(正常组织),然后进行断端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自动吻合;环形切除和吻合瞬间同步完成。PPH使肛垫上移,同时切除结扎齿状线上方痔动静脉的末端分支,使痔疮的供血减少,痔核逐渐萎缩而达到除去痔疮症状的目的。(三)可读负压内痔胶圈套扎术(RPH) 通过特制的痔疮套扎器械和适当的负压控制装置,将高弹力胶圈套扎于内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疮的血液供应,使痔疮逐渐萎缩、脱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这三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肛肠外科科研课题组伍溢文主任医师等,开创了精准医疗靶位除痔技术。科研课题组伍溢文等反复研读陈少明主编的《肛肠外科学》、《东方PPH微创治疗学》,何永恒主编的 《中医肛肠科学》,陆金根主编的《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安阿玥主编的《肛肠病诊疗图谱》,黄乃健主编的《中国肛肠病学》等肛肠专业图书资料,结合20余年的肛肠外科临床实践,独创精准医疗靶位除痔技术。靶位除痔的基本原理是:截石体位定向,确定痔疮方位,治疗靶位痔疮,精准医疗除痔。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体位(LP,lithotomy position),或者取侧卧位操作按截石位记录,分别按时针定位记录方法,记录痔疮位于几点方位,内痔、外痔和混合痔详细分别定位记录。科研课题组讨论该患者的痔疮病情,确定本次需要治疗的痔疮(我们称之为靶位痔疮)。按照我院肛肠外科奉行的微创治疗、快速康复、精准医疗,靶位除痔的原则,对靶位痔疮进行有效治疗。具体的方法包括:1、靶位外痔切除术;2、靶位混合痔的外切内扎术;3、靶位内痔的可读负压套扎术(RPH)。靶位内痔常位于母痔区,即LP位 3、7、11点处。4、靶位内痔的选择性切除吻合术(TST手术)。5、靶位痔血管(出血)介入治疗,将出血的痔血管通过介入栓塞处理。这样,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损伤肛管直肠的正常组织,因此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肛肠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金属异物(钛钉)导致的排异反应和感染,吻合口处(内有钛钉)组织纤维化弹性降低导致吻合口相对狭窄及肛门排便功能障碍等。近三年的临床实践证实:精准医疗靶位除痔技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费用降低。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一、痔疮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是用一种称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在脱垂内痔上缘环形切除直肠下端肠壁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并在切除的同时对远近端组织进行瞬间吻合,使脱垂的粘膜及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整个手术不会破坏肛垫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粘膜受内脏神经支配,手术后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又由于手术既切除了直肠粘膜脱垂带,又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对内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严重痔脱垂、脱肛等都有着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术后见效快、恢复快、无痛苦等特点。痔疮PPH手术适应症:痔疮PPH手术对内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直肠粘膜脱垂等都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主要用于Ⅲ、Ⅳ期内痔、部分第二期内痔(出血较严重) 及直肠粘膜脱垂。二、痔疮PPH手术的原理利用特制的PPH吻合器(34mm)经肛门插入直肠,环形切除内痔上缘直肠下端肠壁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并在切除同时进行吻合,使脱垂的肛垫上提,恢复肛垫的正常解剖位置,起“悬吊”作用,同时切断供应痔核的动脉血管分支,起“断流”作用,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三、痔疮PPH手术的步骤第一步,扩肛,导入器和扩张器进入齿状线上方约3-4厘米处,并进行荷包缝合。第二步,将PPH吻合器(34mm)伸入到荷包缝合处的无痛区进行治疗。第三步,用PPH吻合器在部分内痔及痔上粘膜、粘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约3-4cm,同时吻合瞬间完成,阻断痔核的动脉血管分支,同时将滑脱的组织向上悬吊固定。四、痔疮PPH手术的技术优势1、安全:无需切除肛垫,最大程度保留肛门正常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2、无痛:将脱出肛门的痔疮拉回原位,同时截断向痔疮提供血液的血管,不损伤肛周皮肤。3、创伤小、恢复快:吻合器环形切除粘膜和粘膜下层,为非开放性伤口,出血少,免除术后换药烦恼,可较快恢复正常生活。五、痔疮PPH手术的护理手术前的护理:一般要求患者手术前2天开始排便,每日一次,大便以质软呈糊状为佳。手术前应行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手术后的护理:手术当日或术后第1日,多因麻醉影响,手术刺激,有伤口胀痛,部分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此类患者可以多饮温糖开水使尿量增多,刺激膀胱排尿。仍不能排尿者,遵医嘱给予导尿。(1)饮食:术后第1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第二天起进可半流质饮食;(2)排便:术后控制排便1天,并口服液体石蜡油或麻仁润肠丸,使大便软化,便后清洗坐浴。(3)抗生素的使用:一般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天,防止吻合口感染;(4)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术后24h内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关注排大便及有无便血现象。如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六、痔疮PPH手术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万痔疮患者成功实施了PPH手术。在中国,自开展该技术以来,已经有20多万名患者成功接受了该项手术。PPH手术很少有并发症和后遗症,但是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有极少数患者近期内有出血甚至大出血现象;极少的吻合口感染;还由于吻合的金属钉(钛钉)植入人的直肠黏膜下,有的患者有排异反应;罕见有直肠阴道瘘者;有疤痕体质者,局部形成吻合口狭窄;还有复发现象。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报告在1%左右,一般通过适当的保守治疗可以缓解,严重者需要手术矫正。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大凡做过胃镜或者结肠镜的人,总是有一种痛苦的记忆,从此之后不愿意再做胃镜或者结肠镜等胃肠道内镜检查。人们期望有一种没有痛苦的胃肠道检查方法。早在1981年,以色列的机械工程师伊丹听一位内镜科医生聊起内窥镜检查的过程,他便联想起自己熟悉的智能导弹上的遥控摄像装置,并由此产生了研制无线内窥镜的最初设想。此后,在伊丹的率领下,以色列专家开始大力开展对无线内窥镜的研究工作,并于上世纪90年代获得了该技术领域最早的专利。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采用伊丹了的专利技术,生产了名为M2A的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外形就像一粒感冒药胶囊),并率先进入临床使用,这一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 纷纷开始了对消化道胶囊式微型诊疗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推动着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朝着无痛、无创(或者微创)的方向发展。胶囊式内镜的诞生开辟了内镜技术医学应用的新领域,且与胃镜和结肠镜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是消化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1年起,我国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展开“胶囊内镜”的自主研发,并于2002年10月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关,2004年6月实现了第一代产品定型,并被命名为“OMOM”,于2004年3月获得中国SFDA的批准,准予临床应用。它是中国第一个,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用于临床的胶囊内镜,其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其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患者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缺陷, 可作为消化道疾病(主要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OMOM胶囊内镜的操作十分简便,整个检查仅为吞服胶囊、数据记录与回放观察三个过程。医生只需在回放观察过程中,通过拍摄到的图片即可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但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以及消化道畸形、消化道穿孔、严重狭窄梗阻或较大瘘管者不宜使用。我院内镜中心于2012年上半年就引进了胶囊内镜,并开展了消化道胶囊内镜检查工作,深受病友好评。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预约电话:0731-28561767 (内镜中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使某些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呈上升趋势。据卫生相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近20年来,大肠癌(通常指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大肠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渐渐被科学工作者认识,如过多的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的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纤维素的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等。科学调查发现:这些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甲基胆蒽可诱发大肠癌;少纤维素食品使粪便通过肠道的速度减慢,致癌物质与大肠粘膜接触的时间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就减少了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在体内的消耗。 当然,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为人类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疾病带来了希望。尽管如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早期症状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在对癌症尚缺乏治愈手段的今天。 粪便是摄入的食物在人体消化道内一系列消化酶作用下经过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排泄物,其主要成分是水、食物残渣、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粘膜碎片,还有胆色素、粘液和消化液等。食物从摄入到从肛门排出的时间,吃多纤维素食物者平均需要约14小时,吃少纤维素饮食者平均需要约28小时,但食物在肠道内运送的时间与食物的数量有关,也受情绪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正常排出的粪便是圆柱形,直径约3-4cm。由于粪便中含有胆色素,正常粪便呈黄色,但有些食物和某些药物对粪便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粪便变形变细;粪便呈红色或者黑色;或者粪便表面带血及粘液,甚至呈脓血便;加上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及排便不尽感等,应警惕大肠癌的发生,不要认为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痔疮的症状而不予重视,这时,去医院看有经验的医生是非常必要的。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一句“牙好,胃口就好”使人们更多关注牙齿健康,这是有关“进口”的话题;然而“出口”的问题,关心的人并不是很多,殊不知:“大便不好,病如山倒”。大便是进口的食物在人体胃肠道内一系列消化酶的作用下经消化吸收后的产物,通常为黄色,其主要成分是水、食物残渣、粗纤维、胆色素等。成形大便的表面有一层由肠道腺体分泌的粘液覆盖,起润滑作用,有益于大便排出体外。如果大便的颜色、形态和性状发生了改变,问题可就不小了,可能与以下的疾病相关: 一.胆道疾病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外胆管既是肝脏与肠道的连接通道,也是肝细胞和胆管分泌的胆汁进入肠道的必经之道。肝外胆管内的结石或肝外胆管的肿瘤(有时是胰头癌浸润和压迫肝外胆管),会对肝外胆管造成梗阻,胆汁就不能顺利地进入肠道而被迫进入血液中,形成黄疸。由于胆汁中的胆色素使大便呈黄色,肠道内胆色素的显著减少,使得大便的黄色变浅或呈白色。 二.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通常指的是胃、小肠和大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胃肠道是一个管状结构,胃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当最内层的粘膜层发生病变时,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肠道肿瘤,此时大便中会带有血液,大便呈褐色或者黑色,大便变成稀便、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发生直肠癌时,大便变形、变细,并伴有便意频繁、肛门坠胀感或者大便不尽感,这是肿瘤表面破溃感染所导致的症状;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便血80-90%,便频60-70%,便细40%,粘液便35%,肛门痛20%,排便不尽感20%,便秘10%。 三.肛门疾病 肛门指的是大便排出部位,即解剖学上的肛管,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长约3-4厘米。肛管内层的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肛管外层是环绕肛管的内外括约肌。内括约肌为肠壁环肌增厚而成,属不随意肌;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当肛门部发生痔疮或肛裂时,会出现大便呈鲜红色或便后滴鲜血,有时解大便时会有疼痛感。 综上所述,大便的颜色、形态和性状改变是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胃肠道疾病和肛门疾病的重要表现,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否则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可谓是“大便不好,病如山倒 ”。 专家门诊时间: 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淤血、曲张所形成的软组织静脉团,是一种最常见和最多发的肛肠疾病。然而,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痔因学说,如:①静脉曲张学说,②血管增生学说,③肛垫滑动学说,④细菌感染学说,⑤肛管狭窄学说,⑥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⑦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⑧直肠肛管力失衡学说。随着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发展,人们对痔的本质和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痔的治疗上已经放弃了逢痔必治的观念,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痔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改变,解除症状,而非必须消除痔体。经过肛肠外科专家们的努力,创建了一些治疗痔疮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痔上粘膜环切术(PPH) 以齿状线上约3-4cm为中心,通过痔疮专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约3-4cm宽的痔上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然后进行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吻合;环形切除和吻合瞬间同步完成。PPH使肛垫上移,同时切除结扎齿状线上方痔动静脉的末端分支,使痔疮的供血减少,痔核逐渐萎缩而达到除去痔疮症状的目的。(二)内痔胶圈套扎术(RPH) 通过特制的痔疮套扎器械和适当的负压控制装置,将高弹力胶圈套扎于内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疮的血液供应,使痔疮逐渐萎缩、脱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三)痔疮高频电容场消融术(HCPT) 利用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的高频电容场产热原理,使高频电钳接触痔疮表面,将隐藏的痔血管组织进行消融,使痔局部组织迅速干枯,痔核毛细血管闭塞坏死后自然脱落。(四)彩超引导下痔动脉结扎和肛垫修复术(HAL-AR) 先在多普勒超声的引导下找到搏动的痔动脉,然后将痔动脉逐一缝扎,既减少了流入痔核的血流,也起到了将痔核悬吊固定在肛管直肠肌层的作用,从而减轻痔疮的脱垂症状;而肛垫修复术就是通过纵向缝合,把脱垂痔核缝合固定在其粘膜下层的支持组织上,达到提举脱垂痔核的目的。总之,无论哪种微创外科手术,损伤小、痛苦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它们的优势,但也各有缺点。如何结合单个患者的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达到最安全和疗效最好的目的,是我们肛肠外科医师的努力方向。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周日上午 网上咨询:http://www.wuyiwen200.haodf.com
大肠息肉主要包括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是指来源于上皮的、隆起于大肠粘膜的赘生物。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把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化生性四类。这个分类的最大优点是将大肠息肉中与癌发生关系密切的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错构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认为很少发生癌变,炎性和化生性息肉与癌无明显相关,但部分可演变为腺瘤。另外,依据息肉的大体形态可分为长蒂息肉、短蒂息肉、广基息肉、半球性息肉和丝状息肉。由于大肠息肉多无症状,准确评价其发病率十分困难,因此常用检出率代替发病率。解放军150中心医院临床共进行了1345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了3220例大肠息肉患者,占16.4%,但在近两万人的无症状人群普查中,检出率不足5%,且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 腺瘤是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男性多于女性,为1.3~1.5比1。一般来说,腺瘤并不见于儿童期,少见于青春期,以30~70岁多发,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后发病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非家族性大肠腺瘤患者有多发倾向,约50%的腺瘤患者有两枚或两枚以上的腺瘤,20~30%的患者有三枚或三枚以上的腺瘤,同时,管状腺瘤往往多发,而绒毛状或绒毛管状腺瘤多为单发。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我国普遍采用的是Morson等提出的三级分类法:轻度不典型增生(Ⅰ级)以细胞学的异型性为主,腺管或绒毛状结构尚规则,细胞分化好;中度不典型增生(Ⅱ级)表现为细胞异型加重并出现组织学异型性;重度不典型增生(Ⅲ级)表现两种异型均较显著,腺体结构破坏。近年来的DNA定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分级与鉴测癌变潜能有重要价值。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凡原因不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应注意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通常的检查是大便潜血试验、纤维结肠镜检查、放射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腺瘤患者的筛选重点是腺瘤高危人群,包括:具有肠道腺瘤或癌的个人或家族史者;40岁以上最近出现肠道症状尤其是便血;具有乳腺癌或子宫内膜癌家族史;有结肠憩室、胆结石等病史者。 “腺瘤—癌”演变的理论依据:从生物学角度上讲,腺瘤可能一开始就为恶性(即Denovo直接发生学说),也可能经过一个恶性转变的过程。但“腺瘤—癌”的发生发展学说已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赞同。尽管如此,癌变并非所有腺瘤的必然结局;事实上,终生不癌变的腺瘤仍占腺瘤的大多数;并且,大肠腺瘤演变为大肠癌的时间需5~15年。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腺瘤的大小:一般规律为腺瘤癌变机会随腺瘤体积增大而增加,大的腺瘤易发生癌变,小于1.0cm的腺瘤癌变率不超过1.5%,大于2cm的息肉癌变率达30%—50%。2.蒂的形态:一般具有长蒂的腺瘤极少癌变;广基腺瘤癌变机会增加。3.腺瘤的数目:多发腺瘤的癌变机率较单发腺瘤高, 4.年龄与性别:腺瘤癌变的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从50岁以前的2%上升到70岁以后的15.3%;从性别因素看,女性腺瘤癌变率较男性高。5.腺瘤的部位:直肠腺瘤癌变率为7.3%,而乙状结肠腺瘤癌变率为24.8%。6.组织学绒毛成分的多寡:绒毛腺瘤易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低,癌变率与所含绒毛成分的数量呈正相关。7.组织学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一般认为,腺瘤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与腺瘤癌变的关系最为直接。在三级分类法中,腺瘤伴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7%、18.0%和34.5%。绒毛状腺瘤常伴有Ⅲ级不典型性增生,易癌变。 综上所述,大肠息肉是较常见的大肠疾病,息肉癌变只是极少数而已。其中肿瘤性息肉(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课题之一。网上咨询:http://wuyiwen200.hao.com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