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是常见的胰腺疾病,大多数是偶然被发现的。胰腺囊肿分为几种类型;有些类型可能是癌症或有恶性潜能,而其它类型是良性的。然而,即使具有恶性潜能的囊肿也很少发展为癌症。目前,胰腺囊肿的唯一可行的治疗是手术切除,这与胰腺囊肿高发病率和偶发的死亡率有关。恶变的风险小,手术治疗的风险高,以及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的缺乏导致了立即治疗和囊肿监测之间的矛盾。该指南将为一般的胃肠病学家提供一个实际的方法来治疗和监测胰腺囊肿。指南不适用于有胰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或已知易患胰腺癌基因突变患者。
医生,你看,我儿咋个一出生“那里”就包起,是不是不正常哟?医生,我孙娃子割包皮,几岁合适啊?医生,做了这个手术,对娃娃以后有没有啥影响呢?……暑假要到了,小儿外科的医生们最近尤其忙,前来咨询就诊的小男孩很多,绝大多数都是和“小鸡鸡”包皮相关的问题。小儿外科医生将从诊治和护理的角度,给大家讲一讲面对小男孩包皮的那些事儿!一什么是包茎和包皮过长?先来说一下,男娃娃的包皮有三种状态:1、正常 2、包茎 3、包皮过长。有点分不清包茎和包皮过长?请看下面的解释:包茎:包皮长且包皮口过小,阴茎勃起或用手将包皮往下翻时,龟头和尿道口无法露出。包皮过长:包皮较长,覆盖龟头,但在阴茎勃起或用手将包皮往下翻时龟头和尿道口能够露出来。是不是还有点没弄清楚?还有图↓包茎是这样↓包皮过长是这样↓看完图秒懂是不是?那么,问题来了→_→是不是包茎和包皮过长就一定要手术?医生说,包茎和包皮过长不一定要手术,有些是生长发育的正常情况。比如!!!很多妈妈就把包茎的新生儿抱起来哭诉:医生!快给我儿看一看嘛。其实,健康的新生男孩都是包茎,幼儿时期的包茎也是正常态,绝不是什么相关疾病。所以,并非所有男性儿童均需包皮手术!二哪些情况需要手术?妈妈们注意咯,以下三种情况,就要及时带娃娃来医院就诊,极可能就需要手术哦!1、男性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如包皮口狭小,上翻时仍不能露出龟头和尿道口,且勃起时疼痛,这可能会影响阴茎的发育。2、包茎清洁卫生困难,出现反复频繁发作的包皮龟头炎。3、孩子在尿尿的时候,小鸡鸡的前端会像气球一样鼓起,尿尿也细得像一条线。虽能够尿出来,但是需要用力,易造成泌尿道感染,且可能会对肾脏造成影响。三做包皮手术最佳年龄是多大?术后有没有不好的影响?男娃娃的外生殖器在进入青春期后有个快速发育的过程,建议包皮手术于青春前期完成最好,最佳手术年龄为:5—7岁。包皮术后不会对娃娃造成不好影响,反而让男性儿童的阴茎发育有更大的空间,且清洁卫生也更方便。四翻包皮训练能不能做?能翻,但是要讲究方法以及时间。1、包皮上翻训练建议从3岁开始。有的家长从新生儿期就开始给娃娃翻包皮,其实这是不对的,过早且不正确的包皮上翻训练会引起包皮的损伤,有引起瘢痕束缚阴茎的风险。2、怎么翻?儿童尽量背部靠墙壁直立,拇指和食指握住阴茎体的3点和9点钟方向,中指握住阴茎体的6点钟方向,三个指头协同用力,将包皮向耻骨方向推送,待包皮完全绷紧后维持半分钟。训练完成后需及时让包皮复位。一定不能使用暴力,否则易造成包皮的裂伤出血;还需获得小朋友的同意和合作,避免因恐惧和疼痛而留下心理阴影。3、训练多久会有效?每个儿童对包皮上翻训练的成效存在个体差异性,起效快的,1个月;慢的,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只要每天坚持按正确的方法处理包皮,一定会逐渐看到成效。五关于手术的疑问手术是全麻还是局麻?娃娃智力受不受影响?对于非常配合的儿童,局部麻醉(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即可,而对于欠合作患儿,可考虑全麻。而目前的麻醉药剂和麻醉方式越来越先进,若无绝对的麻醉禁忌症,全麻对娃娃的智力和生长发育没有不良影响。术前术后要注意些啥?术前:注意局部清洁,避免局部皮肤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等,可适量准备巧克力、糖果、温热水等食物。选择局部麻醉的儿童术前不需要禁食禁饮,全麻的儿童需按麻醉医师的禁食禁饮(禁食8小时、禁奶6小时、禁水2小时)。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适量多饮水、勤排尿,3天后可以淋浴。同时,记得14天后要复查哟!如遇病情变化,如出血、排尿困难、发热等,及时到医院急诊。最后,安利大家一个清洗小朋友包皮的方法哟!
肾结石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都很高,并且由于糖尿病、肥胖人群不断增加,肾结石的发病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 15 年里患病率增加了 70%。在美国,肾结石是目前泌尿外科最昂贵的疾病。肾结石易复发,并且通常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复发性肾结石预示着较差的临床结局。有研究显示在第 2 年、第 5 年、第 10 年和第 15 年时肾结石的复发率分别为 11%、20%、31% 和 39%。由于复发率很高,因此预防结石形成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医疗支出就显得尤为重要。来自芝加哥大学肾脏内科的 Zisman 教授为此在 2017 年 10 月的 CJASN 上撰写综述,详细阐述了预防和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结石复发的方法。肾结石的预防目前预防肾结石复发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大类。临床实践中,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最有效。饮水无论尿路结石的类型如何,结石形成需要尿液中形成结石的盐类(如草酸钙或磷酸钙等)物质过饱和(SS),形成晶体,导致结石生长。SS 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尿量,因为形成结石的盐类浓度会随着尿量而变化。虽然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增加尿量对预防结石复发的重要性,但是仅有一项 RCT 研究评价了增加液体摄入对预防结石复发的作用,基于这项研究结果,全国的指南调整为推荐液体摄入量为至少能使尿量达到 2.5L,以预防结石的复发。但有几点值得引起注意。1. 虽然较多的液体摄入增加尿量从而能降低尿液的 SS,但是设定的普通的液体摄入量的靶目标并没有考虑尿液中其它导致结石风险的物质(如钙、草酸和尿酸)排泄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存在足够数量的抑制结晶形成的物质,如柠檬酸。更加个性化的方法应该是针对结石类型,使用 SS 作为靶目标。该方法在我们研究中心已经使用 40 多年了,被证实能有效预防结石的复发,但没有进行过前瞻性的验证。2. 对大部分结石患者而言,由于工作或上学、锻炼或睡眠的时段、吃饭的时间等原因,液体摄入在全天中不是均匀分布的。来自于结石患者的数据表明 SS 情况在全天中有差异,在晚上达到最高峰。24 h 尿量显示的是 24 h 总的尿量情况,不能提供足够的精度以确定是否有尿量较少的时间段,而这个时候尿液中 SS 较高,存在与结石复发相关的风险。因此我们的经验是强调对患者全天的液体摄入量进行个体化设置,临床上也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一方法没有进行过前瞻性研究,也没有与普通的液体靶目标直接进行过比较。最近的研究数据还提示,不仅仅是绝对的液体摄入量重要,摄入的液体类型也很重要。来自三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纳入将近 20 万名参加者的数据表明,含糖的可乐摄入量增多会增加结石的发生风险。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并不预示着更高的结石风险。摄入较多的咖啡(含咖啡因和不含咖啡因)、茶、红酒和白酒、啤酒以及橙汁具有保护效应。虽然柠檬汁和柠檬茶能增加尿中枸橼酸(一种钙结晶的抑制剂)的浓度,经常被推荐用来预防结石的形成,但是缺乏其预防结石形成的数据。最后,虽然发布的指南和证据均支持增加液体摄入量在预防结石形成机制中有效,但是这一方法显著增加水化导致随后的尿量增多,这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临床挑战。目前为止,尚无研究关注过患者对增加液体摄入的依从性问题,然而,对肾结石治疗的不依从性高达 30%。对临床医生而言,以维持患者持续的液体摄入量的行为策略是预防结石复发的关键。饮食饮食因素对于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也至关重要。需要牢记的是,人们消耗的是食物,而不是各种营养物质,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一项随访长达 50 年纳入了 24 万名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总共发生了 5600 例结石事件,而 DASH 饮食(富含水果和蔬菜,低脂乳品,低钠的加工肉类)降低了 40%~45% 的结石事件风险。(1)钠:Kleeman 最早发现了饮食中钠摄入与尿钙排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有趣的是,实验数据表明,特发性钙结石的患者对钠摄入对尿钙的影响更敏感,提示饮食中钠减少的效应可能在这组患者中更突出。钠摄入减少除了能减少尿钙排泄外,还能降低尿中枸橼酸的浓度,而枸橼酸是已知的抑制晶体形成的物质,对结石患者具有保护作用。生理学研究、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单中心的 RCT 研究都强调了过量钠摄入在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观察性数据都受限于诸如年龄、性别、种族、体重以及总卡路里等混杂因素。考虑到适度含钠饮食非但没有害处,还具有潜在的心血管益处,因此推荐所有的结石患者适量摄入钠。每日钠摄入<100 mmol/d 是一个合理的靶目标,此数据也得到国家指南的支持推荐。(2)钙:理论上通常建议钙结石的患者饮食中限制钙摄入,认为会促进结石形成。但是 Borghi 等人的研究证实低钙饮食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因为饮食中钙摄入较少的话会使尿中草酸的含量增加。指南推荐钙结石的患者每日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为 1000~1200 mg。很重要的一点是,钙补充剂没有相同的获益。(3)草酸盐:食物中草酸盐对结石形成风险的贡献还存在争议。在特发性钙结石的普通患者中,尿中高浓度的草酸盐同样与结石形成风险有关。高达 50% 的患者至少有轻度高草酸尿症(定义是 24 h 尿中草酸排泄量>45 mg)。一项大型的人口学研究发现特发性钙结石的患者和普通人群的饮食中草酸摄入量没有不同。其它的研究也没有发现饮食中草酸含量对尿液中草酸的排泄量有显著的临床影响。有些研究没能证实结石患者饮食中低草酸摄入,会减少尿液中草酸盐的排泄量,有些研究则证实了获益。虽然草酸钙结石的患者在没有高草酸尿症的情况下,经常被告知要限制饮食中草酸的摄入,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有助于预防结石复发。在结石患者有高草酸尿症的情况下,尤其是有证据表明肠道草酸盐吸收率较高时,谨慎地限制个别草酸含量很高的食物的摄入。每天摄入 1000 mg 钙能减轻膳食草酸盐的影响。(4)动物蛋白质:Borghi 等人的研究提示中度蛋白摄入的饮食对降低结石形成有益。在男性,动物蛋白的消耗量与新发结石的形成正相关。可能机制是蛋白质摄入相当于酸负荷,能降低尿液中枸橼酸的排泄量,增加尿液中净酸的排泄量,而尿液中净酸的排泄量直接与尿钙排泄量有关。肾结石的药物治疗对特定结石类型及其代谢危险因素的了解能使患者针对这些异常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含钙结石钙结石的患者中常见的异常包括:高钙尿症、低枸橼酸尿症和高尿酸尿症。针对这些异常治疗的药物如下:(1)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是需要降低尿钙水平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近端小管钙的重吸收来降低尿钙。随着血清钙的增加而增加了沉积入的骨钙离子的通量。文献中至少有十项 RCT 研究在不同人群中评价了不同噻嗪类药物对降低钙结石复发率的有效性。有些试验证实噻嗪类药物使用 2.1~5 年后,显著降低了结石的复发率。如果临床医生选择噻嗪类药物来降低尿钙,那么所使用的剂量应该与文献中所使用的相一致(噻嗪类的剂量至少 50 mg/d)。(2)枸橼酸和补碱治疗:由于枸橼酸在抑制结晶形成、生长和恶化过程中起作用,因此低枸橼酸钙尿症患者形成结石的风险增加。低枸橼酸尿症的治疗方法选择仅限于补碱治疗。由于担心增加尿钙的排泄,通常在结石疾病治疗中避免使用钠盐。医生必须要经常监测接受补碱治疗患者的尿液 PH 值和草酸钙盐和磷酸钙盐的 SS。较高的尿液 PH 值可能导致磷酸钙盐的 SS 增加,这可能导致磷酸钙结石的形成。在草酸钙结石的患者中补充枸橼酸也能有效预防结石,而不产生低枸橼酸尿症。磷酸钙结石患者与草酸钙结石患者的治疗方式类似。由于许多磷酸钙结石患者有低枸橼酸尿症和基线较高的尿液 PH 值,碱化治疗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没有前瞻性的 RCT 研究特地来强调在这一人群中使用补碱治疗的效果。(3)降尿酸治疗:高尿酸尿症降低了草酸钙在体内的溶解性,有助于钙结石患者的复发风险。然而最近的流行病学数据质疑了上述假设。一项纳入>3300 名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在男性和年轻女性中,尿尿酸排泄和结石形成呈负相关关系。限制嘌呤饮食是高尿酸性钙结石患者的初始治疗,如同限制蛋白质饮食是为了保证降低尿钙一样,但是可能还需要其它额外的治疗。别嘌醇治疗能降低钙结石复发的风险,延长复发的时间。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效应而非通过减少尿酸排泄。尿酸性结石尿酸结石形成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低尿液 PH 值、低尿量和高尿酸尿症。多数情况下,尿液 PH 值是关键的危险因素,因为尿尿酸水平在正常人和尿酸性结石患者中相似。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增加液体摄入量,使用碱盐碱化尿液,靶目标 PH 值为 6.5~7.0。没有 RCT 研究来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但是观察性研究的结果非常有说服力。鸟粪结石鸟粪结石也被称为三磷酸钙或磷酸镁胺结石,其形成需要尿素裂解细菌的存在。非常高的 PH 值是一个先决条件。众所周知,这些结石很难治疗,考虑到其潜在生长的快速性,一般需要专家进行泌尿外科的干预。如果情况复杂结石无法完全去除,脲酶抑制剂治疗可以用来降低结石生长的速度。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乙酰氧肟酸,有三项 RCT 研究证实其可减缓结石的生长。但由于显著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头痛、血栓性静脉炎和皮疹),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胱氨酸结石胱氨酸尿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影响肾小管胱氨酸和氨基二元酸(如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的转运。治疗的基石是足够的尿量和碱化尿液治疗(尿液 PH 值靶目标 7.0),这可以增加胱氨酸的溶解度。如果水化碱化策略不足以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那么可能需要使用结合半胱氨酸的药物,可选的药物有青霉胺和硫普罗宁,但这两种药物临床有效性的数据还很有限,大多来自一些非对照的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观察到可降低结石复发率高达 75%。两种药物的有效性相似,且都有些显著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皮疹、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蛋白尿和肝毒性。两者相比较,硫普罗宁的耐受性似乎更好。如果选择了两种药物中的一种进行治疗,也应该与水化和碱化尿液同时进行,后者也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总结预防结石复发需要涉及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的多种方法。应该通过结石的类型、代谢性因素评估以及潜在的合并症明确特定的代谢异常,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含钙结石的患者与高血压和/或骨质疏松有关,可以从低盐饮食或噻嗪类药物治疗中有多重潜在获益。虽然只有一项 RCT 研究证实了增加液体摄入的获益,但是 SS 对结石形成的必要性决定了尿量的调节会影响风险。同样地,关于低盐饮食、低动物蛋白和中度含钙食物以降低结石复发的饮食干预,虽然只有一项高质量的 RCT 研究,但是生理数据有力地支持这些参数可以减少尿钙和结石形成。在显著高草酸性饮食的情况下,限制草酸饮食很可能是必要的,只要不以牺牲总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为代价就可以,否则会有自身的健康风险。药物治疗方面,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噻嗪类药物和碱盐能在特发性钙结石疾病中成功降低结石的复发率。尿酸性结石患者可能从碱化尿液中获益最多,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的献仅限于观察性数据。关于胱氨酸结石治疗的数据就更加少了。由于结石病的负担在人群中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提高对结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继续改善我们的治疗手段。
睾丸-附睾炎是男科常见的疾病。2016 年,国际反性传播疾病联盟提出了针对该疾病的最新治疗指南。指南概述了疾病的病因学、临床表现、并发症,同时提出了诊断方法、治疗建议及随访。早期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其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脓肿形成、睾丸坏死及不育。近期的流行病学证据建议 35 周岁以上、性活跃的男性,联合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和抗衣原体药对该疾病的治疗更合适。2016 指南新增了对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治疗 2 周,治疗后 4 周内复查并对其伴侣进行了 3 个月的回访调查。同时还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代替环丙沙星治疗该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睾丸-附睾炎是睾丸和(或)附睾的炎性发病过程,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疼痛和肿胀,感染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和非性传播。性传播感染年轻患者性传播感染病菌主要是沙眼衣原体、淋球菌、生殖道支原体(数据证明有限),同时有肛交性史的男性还有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非性传播感染1. 非性传播感染中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泌尿系梗阻疾病、泌尿系统手术及操作后。2. 流行性腮腺炎(引起单纯睾丸炎最常见的病因),通常发生在疫苗接种不规范的地区。3. 睾丸-附睾结核,多数来源于肾结核、也可以单独发病。4. 布鲁氏菌病、假丝酵母菌。非感染因素1. 胺碘酮用药相关性睾丸-附睾炎,停药后症状消失。2. 贝赛特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约 12%~19% 的患者可出现睾丸-附睾炎。临床特征1.急性发作,通常是一侧睾丸、附睾发病。2. 尿道炎的症状包括尿道分泌物、排尿困难、阴茎刺痛不适,病人也可以没有尿道炎的症状。3. 尿路刺激征。4. 体征包括单侧的睾丸、附睾轻压痛,疼痛通常从附睾尾开始并扩散至整个附睾、睾丸。体征包括:阴囊积液、阴囊皮肤发红、发热。特殊疾病相关的睾丸附睾炎症状1. 腮腺炎病毒性睾丸炎:头痛、发热后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7~10 天后单侧睾丸肿胀,一些非典型的案例也可能出现双侧睾丸肿胀、单纯的附睾炎无明显全身症状。2. 睾丸-附睾结核:长期慢性肿胀疼痛、阴囊皮肤窦道形成、阴囊皮肤增厚。3. 布鲁氏菌病:急性感染后出现发热、出汗、头痛、背痛及身体虚弱。并发症 阴囊积液、睾丸脓肿及坏死、不育。诊断睾丸-附睾炎主要是通过症状、体征诊断。病史采集、泌尿系症状、性传播感染风险、查体能够初步判断病因及经验性抗生素的使用。尽管以前有报道指出年龄小于 35 周岁男性感染主要是通过性传播,大于 35 周岁的男性病原菌为肠道病原体,但是目前证据还不足,根据年龄和性交史还不足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鉴别诊断该疾病最主要的是与睾丸扭转鉴别,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急症,青年男性突然出现睾丸肿胀疼痛,需排除睾丸扭转,6 小时内行手术探查,随着时间的延长,睾丸缺血坏死几率增加。同时需使用经验性抗生素。睾丸扭转的主要特点包括:年龄 20 岁以下(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人群),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通常只有几小时),无泌尿系感染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睾丸的血供可以帮助鉴别两种疾病,但是尽管彩超检查敏感性高,在怀疑发生睾丸扭转时,外科手术探查也是必要的。实验室检查1. 显微镜下革兰氏染色培养或亚甲基蓝染色尿道涂片显示尿路感染:高倍视野下观察到>5 个白细胞,或离心后初始尿观察到>10 个白细胞。2. 中段尿尿液分析作为辅助检查手段。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尿路感染,亚硝酸盐及白细胞酯酶阳性说明患者泌尿系感染并存在相应症状。3. 实验室检查还包括:通过核酸扩增检查对初始尿或尿道棉花签搽拭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检验。中段尿显微镜检查及尿培养。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可支持诊断,检查不能耽误抗生素治疗及外科干预。所有因为性传播感染的患者都应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筛查。治疗方法向患者说明睾丸-附睾炎的发病原因(包括性传播感染和非性传播感染),短期感染和长期感染对患者及伴侣的影响,高度怀疑或确信为性传播疾病需告知患者伴侣。1. 一般治疗:止痛、休息、托起阴囊。若为性传播感染需建议患者禁止性活动,直到治疗结束、症状缓解。2. 药物治疗:初步根据是否为性传播感染或尿路感染常见病原体选取经验性抗生素。选择何种药物治疗需根据初始尿培养、尿液分析、年龄、性活动史、近期手术或泌尿道插管、当地普遍致病菌及致病菌耐药性等因素综合运用。性传播睾丸-附睾炎药物治疗方法1. 一线药物:肌内注射头孢曲松 500 mg 联合口服多西环素 100 mg,每日两次,连续用药 10~14 天。(推荐强度:IIIB)2. 二线药物:氧氟沙星 200 mg 每天两次 连续用药 14 天(IIB)或左氧氟沙星 500 mg 每天一次 连续用药 10 天。(IIIB)继发于肠道菌群感染治疗 首选氧氟沙星 200 mg 每天两次 连续用药 14 天(IIB)或左氧氟沙星 500 mg 每天一次 连续用药 10 天。(IIIB)注意1. 当证实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时,应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莫西沙星 400 mg 每天一次 连续用药 14 天。(IVC)2. 当不考虑淋球菌感染时(尿液培养中革兰氏阴性双球菌阴性),应使用氧氟沙星不是头孢曲松。虽然氧氟沙星对淋球菌、生殖道衣原体及大多数生殖道病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是淋球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长。因此,氧氟沙星也不是一线治疗药物。尿道流脓、与淋球菌感染的病人有性交、男同性恋、黑人种族和一些国家和民族淋球菌传播率极低的地区,这些高风险因素不适用此意见。3. 当考虑淋球菌感染(参见上条高风险因素)时,一线药物应联合阿奇霉素同时服药以增加抗生素覆盖率,减少耐药性。伴侣须知证实或怀疑患者睾丸-附睾炎是因为性传播感染,其伴侣也存在感染风险,需要通知伴侣并评估。伴侣需行感染性疾病筛查,并给予伴侣与对应患者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若病原菌是衣原体回访期为 6 月、淋球菌回访期为 2 月、生殖道支原体回访期为 3 月,除外其余病原菌回访期通常为 2 月。随访3 天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需重新临床评估、诊断。淋球菌性睾丸-附睾炎,治疗结束 3 天内需再次细菌培养。2 周内需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症状改善、伴侣告知,若患者症状持续,需再次临床分析。淋球菌性睾丸附睾炎治疗结束 2 周后需再次性核酸扩增试验。如果继发于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需在治疗结束 4 周内复查。所有确诊或疑似性传播感染致病患者都应筛查血液性传播疾病。所有因尿道病原菌感染致病患者都应咨询泌尿科医师对尿道结构异常及尿道梗阻疾病的排查。治疗结束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需再次安排超声检查,排除睾丸脓肿、睾丸缺血坏死、睾丸附睾肿瘤,必要时需手术探查。预防使用安全套能减少性传播感染致病。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单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危害性。有关嫉妒的危害,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有过论述。《皇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塞,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最能使病滋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和妒忌。”妒忌心理可以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美国有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仅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止战2.2%。而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时间内竟有9%以上的人患有心脏病,死亡率也高达13.4%。由于嫉妒情绪能使人体大脑皮质及下丘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调,从而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癔症的发病率、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增加。医学家们还观察到,嫉妒心强的人更易导致情绪紧张,焦虑不安,严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的失调、恶心呕吐、头痛、头昏、腰背胀痛、心悸郁闷、痛经以及早衰等现象。 嫉妒危害了自身的心身健康,也破坏了友谊,损害了团结,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损失和痛苦。 要想是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超越自我,我们不防从以下几方面来做起; 一、要宽厚待人,胸怀开阔 要用一个宽大的胸怀接纳对方、适应对方、包容对方,以良好的心态示善于对方,从而使得自身从嫉妒的心灵深处的泥潭中走出。 二、要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来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情感。这就需要冷静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也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出一定的差距。当认清了自己后,再评价别人,这样也就能够自知了。 三、要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用快乐克服嫉妒 快乐可以调整你的情绪、治疗你的嫉妒,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我们自身的调整。 四、克服虚荣心理、减少嫉妒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更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这种虚荣,就是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往往虚荣与嫉妒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相依为命的。所以,克服了虚荣,也就减少了嫉妒。 五、培养爱好、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每当我们出现嫉妒之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疏导,如唱歌、跳舞、琴棋书画、旅游、与人交谈均可用来中断嫉妒带来的痛苦。
最近好多病友咨询我关于体检发现肝脏长了个东西(医生说肝脏占位)怎么办?今天在这里统一回答下各位病友。首先,介绍下概念,肝脏肿块又称肝脏占位性病变,是说肝脏上长了不明性质的肿块或结节。大家千万不要惊慌,因为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往往较小,大多是良性,只要进行相应的检查排除下恶性就行。下图是我国卫生部推荐的诊疗过程,如果大家是体检彩超发现肝脏肿块,建议大家完善肝脏增强磁共振及抽血化验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丙肝病毒、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等项目,既往有癌症病史或乙肝丙肝史的病友尤其要重视肝脏长东西了,因为你们更可能得肝癌!!!如果有其他癌症病史,那你还得检查相应癌症部位以查看肿瘤是否复发转移等。如果进一步检查告诉你高度怀疑肝癌,那就不要犹豫了,治疗吧,朋友,根据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选择手术切除、射频或微波消融、介入栓塞化疗、放化疗等方案。如果进一步检查仍然未明显提示肝癌(化验正常),肿瘤也挺小,那良性可能性大,你就定期复查肝胆彩超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吧,肿瘤明显长大或化验肿瘤标志物明显异常了再考虑治疗。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据统计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其中的乙型肝炎发病率高达60%左右。要确认自己是否患有乙型肝炎,唯一确诊办法就是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乙肝化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两对半”,即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体(HBsAb) 、E 抗原(HBeAg) 、E 抗体(HBeAb)及核心抗体(HBcAb)五个项目。到底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呢? “大三阳”,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1、3、5阳性)。 如果病人有“大三阳”说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小三阳”,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1、4、5阳性)。 “小三阳”的病人,虽然表示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E抗体”的出现,标志着病人的复制已经由活跃转为静止,血中的带病毒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相对降低。所以,“小三阳”表示病人的病情开始好转。目前,治疗乙肝的广告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其中最具诱惑力的莫过于“大小三阳全转阴”了。然而,在医学内行人看来,这种广告缺乏起码的肝病知识,在医学上并不存在或者极难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大三阳”,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必要检查和抗病毒治疗。如果只是“小三阳”,而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正常,又没有症状,这是慢性乙型肝炎。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专家不主张抗病毒治疗。当然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不等于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而是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必要检查和治疗,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好多病友向我咨询:体检发现肝脏长了个血管瘤,怎么办?今天在此统一回答下诸位病友1、肝血管瘤是什么肝血管瘤是指血管瘤长在肝上,是血管瘤的一种类型。目前所知的肝血管瘤绝大部分为良性,是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在体检时做B超发现的,请大家不要害怕得了血管瘤。2、肝血管瘤要不要手术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也不要治疗。但是当血管瘤大于5cm、血管瘤容易破裂或有明显肚子不舒服(包块或包块压迫症状)时建议手术切除。3、肝血管瘤选择什么手术方式如果血管瘤小于10cm,建议选择微创治疗(腹腔镜下)、射频或微波治疗等,这个得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如果血管瘤较大,一般选用经典的开腹切除肿瘤或联合肝叶切除。注意:网上有一些信息说什么血管瘤可以不开刀甚至“激光”治疗,请诸位病友切勿相信,以免造成身体和经济双重损失,建议三甲正规医院咨询并处理肝血管瘤。本文系谢智钦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