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据统计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其中的乙型肝炎发病率高达60%左右。要确认自己是否患有乙型肝炎,唯一确诊办法就是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乙肝化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两对半”,即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体(HBsAb) 、E 抗原(HBeAg) 、E 抗体(HBeAb)及核心抗体(HBcAb)五个项目。到底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呢? “大三阳”,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1、3、5阳性)。 如果病人有“大三阳”说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小三阳”,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1、4、5阳性)。 “小三阳”的病人,虽然表示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E抗体”的出现,标志着病人的复制已经由活跃转为静止,血中的带病毒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相对降低。所以,“小三阳”表示病人的病情开始好转。目前,治疗乙肝的广告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其中最具诱惑力的莫过于“大小三阳全转阴”了。然而,在医学内行人看来,这种广告缺乏起码的肝病知识,在医学上并不存在或者极难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大三阳”,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必要检查和抗病毒治疗。如果只是“小三阳”,而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正常,又没有症状,这是慢性乙型肝炎。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专家不主张抗病毒治疗。当然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不等于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而是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必要检查和治疗,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内或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就像“隧道”一样穿过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肛周疼痛、肛门瘙痒、瘘口流脓和排便不畅等。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病因有充分的认识,认为肛瘘与肛周脓肿分别属于肛周间隙化脓性感染的两个病理阶段,急性期为肛周脓肿,慢性期为肛瘘。因此肛瘘是肛周脓肿发展的一种结局。肛周脓肿形成脓液后,经肛周皮肤或直肠粘膜破溃出脓,脓液充分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脓腔壁结缔组织增生,使脓腔缩窄,形成或直或弯的管道,即形成肛瘘。至于肛瘘反复发作和难以愈合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形成肛周脓肿的原发感染病灶肛窦炎和肛腺感染仍然存在;2直肠内的粪便物质不断的从内口进入瘘管,形成长期慢性炎症及反复感染,使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形成纤维化管壁,难以闭合,且管壁常狭窄弯曲,引流不畅;3瘘管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局部炎症刺激等因素可造成肛门括约肌痉挛,妨碍管腔中脓液的引流,从而对瘘管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肛瘘的分类较为复杂,按内外口情况分类为:单口内瘘:只有内口与瘘管相通,无外口;内外瘘:最常见,瘘管有内外口,外口在体表,内口在肛窦,组织中有瘘管相连通;单口外瘘:只有外口连瘘管,无内口;全外瘘:瘘管有两个以上的外口,相互有管道相通,无内口。按内外口和瘘管的数量可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分类为:低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因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的外口和瘘管,且瘘管有分支和拐弯,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口,治疗的难度较大。 肛瘘虽为良性疾病,但反复发作,患者苦不堪言,并且可以引起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畸形、肛瘘癌变等,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尽早就医,除掉瘘管。肛瘘的治疗方法很多,通常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十分肯定,愈后良好。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大肠息肉主要包括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是指来源于上皮的、隆起于大肠粘膜的赘生物。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把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化生性四类。这个分类的最大优点是将大肠息肉中与癌发生关系密切的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错构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认为很少发生癌变,炎性和化生性息肉与癌无明显相关,但部分可演变为腺瘤。另外,依据息肉的大体形态可分为长蒂息肉、短蒂息肉、广基息肉、半球性息肉和丝状息肉。由于大肠息肉多无症状,准确评价其发病率十分困难,因此常用检出率代替发病率。解放军150中心医院临床共进行了1345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了3220例大肠息肉患者,占16.4%,但在近两万人的无症状人群普查中,检出率不足5%,且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 腺瘤是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男性多于女性,为1.3~1.5比1。一般来说,腺瘤并不见于儿童期,少见于青春期,以30~70岁多发,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后发病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非家族性大肠腺瘤患者有多发倾向,约50%的腺瘤患者有两枚或两枚以上的腺瘤,20~30%的患者有三枚或三枚以上的腺瘤,同时,管状腺瘤往往多发,而绒毛状或绒毛管状腺瘤多为单发。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我国普遍采用的是Morson等提出的三级分类法:轻度不典型增生(Ⅰ级)以细胞学的异型性为主,腺管或绒毛状结构尚规则,细胞分化好;中度不典型增生(Ⅱ级)表现为细胞异型加重并出现组织学异型性;重度不典型增生(Ⅲ级)表现两种异型均较显著,腺体结构破坏。近年来的DNA定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分级与鉴测癌变潜能有重要价值。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凡原因不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应注意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通常的检查是大便潜血试验、纤维结肠镜检查、放射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腺瘤患者的筛选重点是腺瘤高危人群,包括:具有肠道腺瘤或癌的个人或家族史者;40岁以上最近出现肠道症状尤其是便血;具有乳腺癌或子宫内膜癌家族史;有结肠憩室、胆结石等病史者。 “腺瘤—癌”演变的理论依据:从生物学角度上讲,腺瘤可能一开始就为恶性(即Denovo直接发生学说),也可能经过一个恶性转变的过程。但“腺瘤—癌”的发生发展学说已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赞同。尽管如此,癌变并非所有腺瘤的必然结局;事实上,终生不癌变的腺瘤仍占腺瘤的大多数;并且,大肠腺瘤演变为大肠癌的时间需5~15年。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腺瘤的大小:一般规律为腺瘤癌变机会随腺瘤体积增大而增加,大的腺瘤易发生癌变,小于1.0cm的腺瘤癌变率不超过1.5%,大于2cm的息肉癌变率达30%—50%。2.蒂的形态:一般具有长蒂的腺瘤极少癌变;广基腺瘤癌变机会增加。3.腺瘤的数目:多发腺瘤的癌变机率较单发腺瘤高, 4.年龄与性别:腺瘤癌变的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从50岁以前的2%上升到70岁以后的15.3%;从性别因素看,女性腺瘤癌变率较男性高。5.腺瘤的部位:直肠腺瘤癌变率为7.3%,而乙状结肠腺瘤癌变率为24.8%。6.组织学绒毛成分的多寡:绒毛腺瘤易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低,癌变率与所含绒毛成分的数量呈正相关。7.组织学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一般认为,腺瘤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与腺瘤癌变的关系最为直接。在三级分类法中,腺瘤伴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7%、18.0%和34.5%。绒毛状腺瘤常伴有Ⅲ级不典型性增生,易癌变。 综上所述,大肠息肉是较常见的大肠疾病,息肉癌变只是极少数而已。其中肿瘤性息肉(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课题之一。网上咨询:http://wuyiwen200.hao.com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直肠前突即直肠前壁向前突出,亦称直肠前膨出,为出口阻塞综合症之一。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因为女性的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撑,该隔主要由骨盆内筋膜组成,内有肛提肌的中线交叉纤维组织及会阴体,若直肠阴道隔薄弱或松弛,则直肠前壁向前膨出而突入阴道内。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而直肠前突在排便困难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据国内学者卢任华报道461例中有239例,占51.8%,蔡志春报道145例中有90例,占62%。他们通过对直肠前突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肛肠动力学检查、盆底肌电图检查、排粪造影及肛肠转运功能等检查,对直肠前突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做出分析,认为直肠前突系排便时直肠前壁过度突入阴道的一种病理状态。分娩、发育不良、筋膜退变及长期的腹压增高,均可使盆底受损而松弛,因此,直肠前突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变,可能是盆底松弛综合症的一种表现。 正常排便时腹压增高,盆底肌松弛,肛管直肠角度变钝,盆底呈漏斗状,肛管成为最低点,粪便在排便压力驱动下排出。当直肠前突出现排便困难时,用力排便腹压增高,粪块在压力的作用下冲向突出部位,停止用力后,粪块又被挤回直肠,造成排便困难。由于粪块积存在直肠内,患者即感下坠、排便不尽而用力努挣,结果腹压进而增加,使已松弛的直肠阴道隔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加深前突,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排便困难越来越重。 根据典型的病史、排便困难的症状、直肠指诊和排粪造影检查,直肠前突的诊断并不困难。人们关心的主要是直肠前突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先保守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是直肠前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基本上能解除排便困难的烦恼。先保守治疗,但不主张采取峻泄剂和灌肠,而强调三多:多食粗粮和富含植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总量达2000~3000毫升;多活动。通过以上保守治疗,一般来说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果经过三个月的正规非手术治疗症状无好转,可以说是疗效不明显,应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1、经直肠内修补法(Sehapayah法);2、经直肠闭式修补法(Block法);3、直肠内封闭缝合法。无论采取哪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一般都比较好。网上咨询:http://wuyiwen200.haodf.com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简称, 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的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疾病, 属肛肠外科最常见的急症, 多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厌氧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多菌种混合感染。由于感染传播途径不同, 肛肠外科学者就将肛周脓肿分为两类: 肛瘘性肛周脓肿和非肛瘘性肛周脓肿。肛瘘性肛周脓肿是原发性急性隐窝腺瘘管性脓肿, 其感染源为肛隐窝和肛腺, 自溃或切开引流后遗留肛瘘,临床上多见, 占95%左右。非肛瘘性肛周脓肿是急性非隐窝腺非瘘管性脓肿,其感染源与肛隐窝和肛腺无关, 不能形成肛瘘。如肛周皮肤毛囊、汗腺、皮下蜂窝组织、骶尾部潜毛囊感染, 外伤及异物感染, 肛周肿瘤(粉瘤常见), 性病淋巴肉芽肿, 放射菌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继发感染所致的肛周脓肿,临床少见, 仅为5%左右。无论何种类型的肛周脓肿, 一旦诊断明确, 宜尽早手术。非手术治疗只能用于肛周感染早期尚未形成脓肿,或者暂无手术条件的情况, 可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 局部外敷水调中药散剂, 防止炎症扩散, 消肿止痛。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1.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该术式对非肛瘘性脓肿有效, 可以治愈, 对肛瘘性脓肿, 因它未处理原发感染肛隐窝(肛窦)内口, 感染会持续, 久不愈合, 最后形成肛瘘, 期间流脓流水反复发炎, 待至少三个月以后行二次手术治愈肛瘘。2.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又称肛周脓肿切开根治术), 是在切开脓肿引流后当即寻找原发感染肛隐窝(肛窦)内口, 进行挂线手术, 争取获得一期治愈。实际上, 挂线术就是一种慢性切开和牢固持久的对口引流术式, 不怕感染, 也不会使炎症扩散。因此,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 是脓肿急诊切开引流和脓肿壁慢性切割修复相结合的术式。这样慢性切割肛门部分括约肌, 使肛门括约肌得到缓慢修复, 保持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加上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实施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的患者, 伤口愈合良好, 因此该术式得到了肛肠外科学者和肛周脓肿患者的一致认可。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移行区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痔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部分,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年龄、性别和种族,不能认为是一种疾病,只有当出现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根据痔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类:1、内痔:临床上最为多见,由直肠上静脉丛(内痔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有便血、脱垂史。2、外痔:由肛门静脉丛(外痔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移行区皮肤所覆盖。常见的有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炎性外痔。3、混合痔:主要由直肠下静脉丛形成,部分由直肠上、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相互吻合而成,位于齿状线上下,表面为直肠粘膜和肛管皮肤覆盖。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性。目前痔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是以下三种:(一)痔切除手术包括外痔切除术、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等,这是传统的手术治疗。(二)痔上粘膜环切术(标准PPH) 以齿状线上约3-4cm为中心,通过痔疮专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约3-4cm宽的痔上粘膜和粘膜下组织(正常组织),然后进行断端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自动吻合;环形切除和吻合瞬间同步完成。PPH使肛垫上移,同时切除结扎齿状线上方痔动静脉的末端分支,使痔疮的供血减少,痔核逐渐萎缩而达到除去痔疮症状的目的。(三)可读负压内痔胶圈套扎术(RPH) 通过特制的痔疮套扎器械和适当的负压控制装置,将高弹力胶圈套扎于内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疮的血液供应,使痔疮逐渐萎缩、脱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这三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肛肠外科科研课题组伍溢文主任医师等,开创了精准医疗靶位除痔技术。科研课题组伍溢文等反复研读陈少明主编的《肛肠外科学》、《东方PPH微创治疗学》,何永恒主编的 《中医肛肠科学》,陆金根主编的《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安阿玥主编的《肛肠病诊疗图谱》,黄乃健主编的《中国肛肠病学》等肛肠专业图书资料,结合20余年的肛肠外科临床实践,独创精准医疗靶位除痔技术。靶位除痔的基本原理是:截石体位定向,确定痔疮方位,治疗靶位痔疮,精准医疗除痔。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体位(LP,lithotomy position),或者取侧卧位操作按截石位记录,分别按时针定位记录方法,记录痔疮位于几点方位,内痔、外痔和混合痔详细分别定位记录。科研课题组讨论该患者的痔疮病情,确定本次需要治疗的痔疮(我们称之为靶位痔疮)。按照我院肛肠外科奉行的微创治疗、快速康复、精准医疗,靶位除痔的原则,对靶位痔疮进行有效治疗。具体的方法包括:1、靶位外痔切除术;2、靶位混合痔的外切内扎术;3、靶位内痔的可读负压套扎术(RPH)。靶位内痔常位于母痔区,即LP位 3、7、11点处。4、靶位内痔的选择性切除吻合术(TST手术)。5、靶位痔血管(出血)介入治疗,将出血的痔血管通过介入栓塞处理。这样,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损伤肛管直肠的正常组织,因此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肛肠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金属异物(钛钉)导致的排异反应和感染,吻合口处(内有钛钉)组织纤维化弹性降低导致吻合口相对狭窄及肛门排便功能障碍等。近三年的临床实践证实:精准医疗靶位除痔技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费用降低。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一、痔疮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是用一种称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在脱垂内痔上缘环形切除直肠下端肠壁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并在切除的同时对远近端组织进行瞬间吻合,使脱垂的粘膜及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整个手术不会破坏肛垫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粘膜受内脏神经支配,手术后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又由于手术既切除了直肠粘膜脱垂带,又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对内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严重痔脱垂、脱肛等都有着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术后见效快、恢复快、无痛苦等特点。痔疮PPH手术适应症:痔疮PPH手术对内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直肠粘膜脱垂等都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主要用于Ⅲ、Ⅳ期内痔、部分第二期内痔(出血较严重) 及直肠粘膜脱垂。二、痔疮PPH手术的原理利用特制的PPH吻合器(34mm)经肛门插入直肠,环形切除内痔上缘直肠下端肠壁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并在切除同时进行吻合,使脱垂的肛垫上提,恢复肛垫的正常解剖位置,起“悬吊”作用,同时切断供应痔核的动脉血管分支,起“断流”作用,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三、痔疮PPH手术的步骤第一步,扩肛,导入器和扩张器进入齿状线上方约3-4厘米处,并进行荷包缝合。第二步,将PPH吻合器(34mm)伸入到荷包缝合处的无痛区进行治疗。第三步,用PPH吻合器在部分内痔及痔上粘膜、粘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约3-4cm,同时吻合瞬间完成,阻断痔核的动脉血管分支,同时将滑脱的组织向上悬吊固定。四、痔疮PPH手术的技术优势1、安全:无需切除肛垫,最大程度保留肛门正常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2、无痛:将脱出肛门的痔疮拉回原位,同时截断向痔疮提供血液的血管,不损伤肛周皮肤。3、创伤小、恢复快:吻合器环形切除粘膜和粘膜下层,为非开放性伤口,出血少,免除术后换药烦恼,可较快恢复正常生活。五、痔疮PPH手术的护理手术前的护理:一般要求患者手术前2天开始排便,每日一次,大便以质软呈糊状为佳。手术前应行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手术后的护理:手术当日或术后第1日,多因麻醉影响,手术刺激,有伤口胀痛,部分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此类患者可以多饮温糖开水使尿量增多,刺激膀胱排尿。仍不能排尿者,遵医嘱给予导尿。(1)饮食:术后第1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第二天起进可半流质饮食;(2)排便:术后控制排便1天,并口服液体石蜡油或麻仁润肠丸,使大便软化,便后清洗坐浴。(3)抗生素的使用:一般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天,防止吻合口感染;(4)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术后24h内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关注排大便及有无便血现象。如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六、痔疮PPH手术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万痔疮患者成功实施了PPH手术。在中国,自开展该技术以来,已经有20多万名患者成功接受了该项手术。PPH手术很少有并发症和后遗症,但是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有极少数患者近期内有出血甚至大出血现象;极少的吻合口感染;还由于吻合的金属钉(钛钉)植入人的直肠黏膜下,有的患者有排异反应;罕见有直肠阴道瘘者;有疤痕体质者,局部形成吻合口狭窄;还有复发现象。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报告在1%左右,一般通过适当的保守治疗可以缓解,严重者需要手术矫正。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大凡做过胃镜或者结肠镜的人,总是有一种痛苦的记忆,从此之后不愿意再做胃镜或者结肠镜等胃肠道内镜检查。人们期望有一种没有痛苦的胃肠道检查方法。早在1981年,以色列的机械工程师伊丹听一位内镜科医生聊起内窥镜检查的过程,他便联想起自己熟悉的智能导弹上的遥控摄像装置,并由此产生了研制无线内窥镜的最初设想。此后,在伊丹的率领下,以色列专家开始大力开展对无线内窥镜的研究工作,并于上世纪90年代获得了该技术领域最早的专利。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采用伊丹了的专利技术,生产了名为M2A的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外形就像一粒感冒药胶囊),并率先进入临床使用,这一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 纷纷开始了对消化道胶囊式微型诊疗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推动着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朝着无痛、无创(或者微创)的方向发展。胶囊式内镜的诞生开辟了内镜技术医学应用的新领域,且与胃镜和结肠镜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是消化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1年起,我国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展开“胶囊内镜”的自主研发,并于2002年10月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关,2004年6月实现了第一代产品定型,并被命名为“OMOM”,于2004年3月获得中国SFDA的批准,准予临床应用。它是中国第一个,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用于临床的胶囊内镜,其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其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患者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缺陷, 可作为消化道疾病(主要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OMOM胶囊内镜的操作十分简便,整个检查仅为吞服胶囊、数据记录与回放观察三个过程。医生只需在回放观察过程中,通过拍摄到的图片即可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但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以及消化道畸形、消化道穿孔、严重狭窄梗阻或较大瘘管者不宜使用。我院内镜中心于2012年上半年就引进了胶囊内镜,并开展了消化道胶囊内镜检查工作,深受病友好评。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预约电话:0731-28561767 (内镜中心)
电子纤维结肠镜(简称结肠镜)是内窥镜的一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结肠镜的质量和性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结肠镜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大肠(结直肠)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在直视下了解疾病的部位、病灶的大小、甚至病变的性质,对早期发现病变,尤其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癌前病变等有极大的价值,并可通过摄影及录像留下重要资料。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染色结肠镜、放大结肠镜更能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染色结肠镜是利用刚果红、美蓝、龙胆紫等染料,可使病变检出率比常规结肠镜提高3-5倍,而放大结肠镜可放大60-150倍,有助于观察结肠粘膜腺窝开口,判断病变性质及深度。而在治疗方面,除传统的结肠镜下息肉电切除术外,经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和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为代表的新技术则扩展了内镜治疗范围,即使是超过了3厘米的巨大广基结肠息肉,也不再需要开腹手术。学者们认为,结肠镜微创治疗已成为国际上改善大肠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 大肠癌(结直肠癌)在欧美是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美国是肿瘤致死的第二位原因,在欧洲则是第一位。在美国,一个一级亲属患大肠癌的家族成员,累计发病率可高达10%。而在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特别是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已跃居肿瘤发病的前两位。目前阶段,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大概保持在总体5年生存率小于50%的水平,因此,同其他所有肿瘤一样,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改善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经历腺瘤癌变这一过程,从早期的良性腺瘤发展到癌症要历经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的任何时候发现并切除腺瘤这一癌前病变,都可以收到非常好的二级预防效果。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结肠镜切除腺瘤后可以降低大肠癌发病率高达76%-90%,而意大利类似的研究也显示可以降低66%。因此,动员高危人群在无症状时就接受结肠镜检查是个关键。目前已公认对这部分人群应在40岁甚至更早就开始常规结肠镜检查。如果有一个一级亲属患结肠癌,其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2-3倍;如果一级亲属患结肠癌时年龄小于50岁,则风险增加3-4倍;如果有多个一级亲属患结肠癌,则其发病风险高达50%. 由此可见,除体格检查、超声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检查手段外,结肠镜检查的合理应用和结肠镜下微创治疗的开展,是狙击大肠癌的有效手段。网上咨询:http://wuyiwen200.haodf.com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周日上午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淤血、曲张所形成的软组织静脉团,是一种最常见和最多发的肛肠疾病。然而,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痔因学说,如:①静脉曲张学说,②血管增生学说,③肛垫滑动学说,④细菌感染学说,⑤肛管狭窄学说,⑥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⑦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⑧直肠肛管力失衡学说。随着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发展,人们对痔的本质和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痔的治疗上已经放弃了逢痔必治的观念,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痔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改变,解除症状,而非必须消除痔体。经过肛肠外科专家们的努力,创建了一些治疗痔疮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痔上粘膜环切术(PPH) 以齿状线上约3-4cm为中心,通过痔疮专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约3-4cm宽的痔上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然后进行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吻合;环形切除和吻合瞬间同步完成。PPH使肛垫上移,同时切除结扎齿状线上方痔动静脉的末端分支,使痔疮的供血减少,痔核逐渐萎缩而达到除去痔疮症状的目的。(二)内痔胶圈套扎术(RPH) 通过特制的痔疮套扎器械和适当的负压控制装置,将高弹力胶圈套扎于内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疮的血液供应,使痔疮逐渐萎缩、脱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三)痔疮高频电容场消融术(HCPT) 利用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的高频电容场产热原理,使高频电钳接触痔疮表面,将隐藏的痔血管组织进行消融,使痔局部组织迅速干枯,痔核毛细血管闭塞坏死后自然脱落。(四)彩超引导下痔动脉结扎和肛垫修复术(HAL-AR) 先在多普勒超声的引导下找到搏动的痔动脉,然后将痔动脉逐一缝扎,既减少了流入痔核的血流,也起到了将痔核悬吊固定在肛管直肠肌层的作用,从而减轻痔疮的脱垂症状;而肛垫修复术就是通过纵向缝合,把脱垂痔核缝合固定在其粘膜下层的支持组织上,达到提举脱垂痔核的目的。总之,无论哪种微创外科手术,损伤小、痛苦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它们的优势,但也各有缺点。如何结合单个患者的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达到最安全和疗效最好的目的,是我们肛肠外科医师的努力方向。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周日上午 网上咨询:http://www.wuyiwen200.haod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