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门诊,确诊为黄斑前膜的老年人比较多。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双眼。因为老年人大多数不了解眼科的疾病,尤其是眼底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加强科普宣传和普及是重要的事情。通过方便的网络平台,起码对于一些老人的子女来说,能比较快捷的了解诊治的要点。现在,简单的介绍一些健康知识。黄斑前膜有多种因素引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黄斑前膜。一般原发的发病率较高。继发性者往往在一些常见的眼底病慢性期或经久不愈。多发于老年人,初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发展到引起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物变形、闪光感及视物模糊等才有意识到眼科医生处求诊。该病一般发展很慢,但是也有短时间发展迅速者。大多与视网膜慢性缺血等因素有关。诊断明确后,需要每月观察和治疗,一旦发展迅速,就需要采取前膜剥离术。手术治疗条件一般认为有:1.视力在0.2或以下,2.视力0.4以上,但特殊或辅助检查存在黄斑部水肿。3.前膜范围较大,牵拉黄斑视网膜小血管明显者。但该手术难度较大,不同患者的前膜特性和范围不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而且术后也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对于发现较早,前膜菲薄,视力影响不严重者,定期检查和观察要务。需要手术治疗者也不必紧张和过于害怕,手术无明显痛苦。术后后视力恢复期颇长,一般需要六月,往往患者手术后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患者久久难于决断接受前膜手术治疗,这也是治疗的误区,需要明白的是,手术考验的是医生的手术能力,有的患者延误手术治疗,最终接受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不好,或者导致黄斑增值性疤痕形成,丧失中心视力,实在可惜。因此,要重视对眼睛的健康查体,早早发现,注意保护和预防该病的发生。一只眼,两只眼,出了问题我来管。
近视人群基数大,高度近视也普遍多发。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超高度近视也经常见到。青少年超高度近视容易发展成为病理性近视,表现为屈光度度数逐年增加、眼轴进行性增加,视力进行性下降,矫正视力不提高等症状和体征。这部分眼病小患者伴随眼轴的增长,眼球后半部分形态膨隆,巩膜组织不规则薄变,出现形态不一的后巩膜葡萄肿,影响视网膜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出现黄斑变性、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脱离等,波及视神经则会出现视神经萎缩发生,导致视力严重损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青少年超高度近视超出角膜塑形镜矫正的适应症,常常以常规验光配镜矫正为主,准分子激光术屈光手术矫正适合18岁以上的高度近视。青少年超高度近视者目前尚无治愈此病的药物及手术方法,大部分患者采用以上矫正措施并不能延缓眼轴的增长。面对这一难题,眼科临床医学家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有益探索,经过几十年来对临床结果的验证和总结,提出后巩膜加固术的可行性,并且得到眼底病和屈光专家的认可。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近视防治指南》,已经明确将巩膜加固手术列为青少年青少年超高度近视手术治疗的措施之一。该手术是利用生物加固材料植入后巩膜表面,对后极部薄弱的巩膜进行加固,植入物与宿主巩膜发生炎性反应、粘连融合,使薄弱的巩膜后部增厚加强,增加了对眼球扩张的抵抗力,起到机械性加固眼球后壁,延缓眼轴、屈光度的增长,减轻眼球扩张引起的眼球壁和玻璃体对视网膜、脉络膜的牵拉作用,使视网膜劈裂腔减轻,视网膜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地改善,进而提升患者视力。目前,该手术是针对高度近视病因的防与治结合的手术方法。但是,后巩膜加固术在青少年超高度近视临床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加固的部位、材料的选择、配适的程度等都是影响疗效的判断,不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手术操作的技巧,尤其是球后眶内软组织填充,为操作盲区,内窥镜使用有条件限制,影响手术的普及和推广。最为关键的是,是否将加固材料真正放到位,覆盖如果放置不到位,眼球后段巩膜组织的加固效果就不明显,远期就不能延缓近视进展的。这也是一些眼底病专家对手术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从患者家属角度来说,术后早期对视力改善不明显,也容易忽视,对该手术的认可度不高。需要提醒的是,一些医院采用四条带式植入术后巩膜加固简便易行,切口小,术后反应和并发症少,控制近视进展的疗效并不尽人意,这种简单手术方式不建议采用。针对超高度近视眼后段巩膜生理病理变化,从眼底最为重要的黄斑部、盘斑部和视神经组织病变的防控来说,青少年超高度近视选择以黄斑部为主的后巩膜加固术是控制高度近视持续进展的一种选择;从临床经济学上、远期综合疗效评估,该手术也会防治高度近视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做为青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家长们一定要负责,尽职,了解并选择这种防控的方法。
一般认为,超高度近视是指眼轴超过28mm,近视度数在1000度以上的近视。眼科临床已经证明超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是中老年人群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多不可逆。临床上,医生一般建议要淡化轻度近视,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人群。但是,目前高于600度的高度近视占近视人群的27~33%,而且轻度和中度近视中将会有10%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大部分高度近视终身稳定,眼球形态保持不变。但是部分高度近视是持续发展的,会成为超高度近视。健康成年人眼轴的长度一般为24mm左右,眼轴每增长1mm,近视度数相应地就会增长300度。部分高度近视逐渐发展为超高度近视,会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需要认识超高度近视存在的危害。超高度近视人群中61.7%会出现各种并发症。高度近视人群中最常见得近视弧形斑为轻度并发症,发生率为90%;弧形斑可引起视盘周围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也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1%,中、重度的后巩膜葡萄肿危害较大。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的病理基础是视盘周围脉络膜萎缩,也包括多种视网膜和脉络膜的退行性病变。与屈光度、年龄、眼轴长度比较,后巩膜葡萄肿引起的病理性损害是影响患者矫正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发生均与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周边变性、玻璃体牵拉有关;黄斑病变也是超高度近视的重度并发症,可以引起中心视力的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失明,均与黄斑部脉络膜萎缩有关。具体来说,黄斑出血发生率为13%,漆样裂纹发生率为29%,Fuchs斑发生率为10%,新生血管形成发生率为26%,黄斑萎缩发生率为18%,黄斑裂孔发生率为5%。高度近视的眼轴往往超过26mm,从26mm到28mm发展过程很缓慢,容易忽视。如果眼轴发展超过28mm,就要密切观察,到专科医院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每年进行常规的专科检查很必要。检查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预防大于治疗,采用防与治结合的手段对高度近视导致的盲残人群发生具有积极作用。专业化建议:后天的失明比先天的失明更让人痛苦,爱护视觉,做定期体检,保护生命,渡健康人生。
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吕沛霖
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吕沛霖
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许多较好的解决方法,可以摘掉眼镜,外观俨然成为“正常人”。但是由于高度近视的进展,眼底视网膜病变会进一步形成,或者进展,目前眼科技术还难以逆转和控制已发生的眼底病变,视网膜组织不像角膜和晶状体,可以进行置换等康复手段,也就是各种眼科矫正技术不是根本治疗,因此高度近视病变成为患者致盲的主要威胁疾病之一。从临床追踪观察说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加重与患者病程进展有关,眼底病变是脉络膜、视网膜对抗后巩膜扩张的表现,后巩膜扩张引起眼轴延长是高度近视的主要结构和形态学上的改变。一般正常人眼轴为24毫米,高度近视往往大于26毫米,上千度近视的近视眼眼轴可以达到29毫米以上,临床极少部分2千度者可表现为眼轴32毫米左右。因此,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病程进展进行控制,充分认识疾病的缓慢进程,定期检查,诊断,对比观察,把控制和预防性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作为重点在医疗中开展,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两种医疗办法治疗,联合关键技术,改进和规范临床路径,使临床疗效不断提高,降低高度近视盲的发生率。严重的高度近视眼底表现,见下图,患者视力明显损害,影响工作和生活。
2016年 10 月 27日,由西安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社会发展引导计划-医学攻关项目,西安市第一医院吕沛霖主任医师承担SF1315(5)《基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图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远程诊疗服务平台的开发》的课题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由市科技局杨宏斌主持,国内知名眼底病专家惠延年教授为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检查了验收材料,查阅了项目经费决算表,听取了项目人的课题实施汇报,对工作和技术报告进行审阅,后答辩、质询后同意项目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讨论后提出验收意见,认为互联网+医学是国家医改措施落实的一个方向,探索网络环境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诊疗服务模式,建设基于图像管理系统的远程诊疗平台,实现在线远程会诊的功能,有助于培养医生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能力,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希望课题组能在科研转化上为临床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建立远程门诊,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如三级转诊,医联体等医疗单位之间积极推广,密切交流和合作,真正使用起来,提高该常见慢性病的日常诊疗效率,方便老百姓。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处曹媛昭处长,市卫生局科教处王刚等也参加了验收会。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讯 (记者 梁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专家介绍,电子产品广泛使用,很多人摸黑看手机,导致近视人群越来越多。一个眼科专家半天接诊的30位眼科患者中,其中有六七位都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最小的年龄仅6岁。 现状 半天接诊30个患者 最小仅6岁 西安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吕沛霖介绍,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由于对屏幕的过度依赖及读屏习惯不良,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引起视疲劳、干眼、异物感、头痛等症状。 研究表明,所有症状中,眼部症状出现的概率最高,为72.1%,其次依次是颈肩部59.3%、背部30%和手臂13.9%。近些年来,近视患者人数持续增长,尤其以青少年多见。 “近视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就把这不当成病,不重视,越演变越严重。”吕沛霖说,在接诊过程中,发现高度近视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了。比如他坐专家门诊,半天接诊30个眼病患者,其中有六七个就是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6岁患者,近视程度达到1000多度。 分析 多数人用戴眼镜替代治疗 吕沛霖介绍,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眼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表现为眼部水肿、出血,玻璃体浑浊,严重的还有视网膜脱离等。此时患者的视力会出现急剧下降,看东西总觉得眼睛上遮挡着东西或者看见的物体出现变形等状况。 在我国近视人数至少3亿,中高度近视眼占近视眼42.2%,其中高度近视人群逐年增加。吕沛霖说,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度近视患者,这跟大家对近视的“误读”分不开。不少患者总认为“近视了没关系,配个眼镜就清晰了;度数增长了也没关系,再换个度数高的镜片就行。” “抱着这样的观念,度数逐日增长,最后引发多种并发症。”吕沛霖说,高度近视存在的潜在危害大,尤其提醒市民不敢随意相信不少眼镜商家宣传的戴眼镜能“治疗”近视的口号,以免延误病情。 建议 用眼1小时 休息3~5分钟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吕沛霖建议首先要科学用眼、防止眼疲劳、预防近视加深;每年进行视功能检查,包括视野、验光、视觉电生理等,及时发现隐匿的早期病变;如发现早期并发症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防止更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吕沛霖给市民几条爱眼小贴士: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阅读及工作;坚持做眼保健操,每天做两至三次眼保健操,做眼保健操之前一定要进行手部清洁;对眼睛进行常规检查,发现眼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要保证眼睛得到充分的“睡眠”。建议持续用眼1小时后,就应让眼睛休息3~5分钟。 提醒 经常滴眼药水的市民也应注意,大部分眼药水都含防腐剂,使用过于频繁会毒害眼表。但厂商在包装上不写防腐剂,只写学名,比如苯扎氯铵、三路叔丁醇、苯扎溴铵、苯氧乙醇、山梨酸钾等,都是用来防腐,建议市民不要频繁使用眼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