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老年、肾功能减退以及有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是血糖控制达标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即可对心肾脑等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抵消掉患者长期控制血糖所获得的益处。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很多事情会导致低血糖:如使用了磺脲类或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注射过多、吃的太少、误餐、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运动过多、空腹饮酒等。 糖尿病患者要按时进行血糖自我检测。生活和治疗中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地调整剂量。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的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如果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为了有效预防低血糖发生,每天的饮食及活动量要相对保持稳定,如果要进行体力消耗大的活动,要注意多吃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平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升血糖食品。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应定时按量注射、服用。如果一旦出现心跳加快、眩晕、出虚汗、眼冒金星、全身颤抖等症状,可能为低血糖症状,请立即饮用糖水,或甜饮料,食用面包、馒头等。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自己找不出血糖下降太低的原因,请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减低胰岛素或药物的用量。
中国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大会)目前,最新的防治指南强调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所以HbA1c的达标也讲究个体化,不同人群不同病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HbA1c水平适应人群<6.0%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勿需降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6.5%<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及严重伴发疾病;糖尿病计划妊娠<7.0%<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计划妊娠≤7.5%已有心血管疾病或CVD极高危<8.0%≥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9.0%≥65岁或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执行治疗方案困难者如精神或智力或视力障碍;医疗等条件太差
一. 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 糖症恢复。 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二.肾脏病变 及早控制糖尿病,早期病变可以逆转。对于肾脏病变早期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一代或第二代药物均可使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根据血压,卡托普利(captopril)12.5~25mg,2~3次/d或依那普利(enalapril )5mg,1~2次/d不等。除尿白蛋白外,尿转铁蛋白和尿内皮素排泄量均有明显降低,这主要由于ACEI对肾小单位的循环有独特的作用,扩张出球小动脉甚于入球小动脉,以致减低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滤出 。三. 神经病变 早期控制糖尿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可逆转恢复正常,但感觉神经疗效较差。以往试用维生素B族,B12、B6、B1、B2、NAA等疗效可疑。有神经痛者可试 糖尿病用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tegratol)每片0.2g,3次/d,可暂时止痛。也可用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每晚30 ~50mg可有效,氟奋乃静(fluphenazine)0.5~2.0mg,2~3次/d,可与阿米替林合用。近年来还试用肌醇片,2g/d分2次口服,或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reductaseinhibitor)索比尼尔(sorbinil),托瑞司他(tolrestat),statil等,或用甲基维生素B12(methylcobalamine)治疗取得疗效,后二者尚在研究中。四. 视网膜病变 基本治疗为及早控制糖尿病。如有病变应及时就医,且不可拖延,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五. 足溃疡 俗称“糖尿病足”,主要由下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加以局部受压甚而损伤所致。与其他慢性并发症一样预防重于治疗。患者要注意保护双足,每日以50~60℃温水洗脚,用软毛巾吸干趾缝间水份,防止发生嵌甲,如有胼胝及时处理以免局部受压,损伤,继发感染。袜子要软而无破损或补钉,鞋子要宽松,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尖硬的异物等。也可采用特制鞋垫使局部突出部位减少受压。
水果和蔬菜一样,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降血糖、降血脂、控制肥胖、减轻体重等功效,并可增加饱腹感,同时,还可保持大便通畅。水果和蔬菜所含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不一样,糖尿病人应该适量摄入水果,以保证营养均衡。 那么,糖尿病人适宜吃什么水果呢? 柑:味甘、酸,性凉。归脾、胃、肾经。具有生津止渴、醒酒、利尿之功效,适用于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脾胃虚寒者不可多食。 桃子:味甘、酸,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生津、润肠、活血、消积之功效,适用于伤津口渴、肠燥便秘明显的糖尿病患者。 橘:味甘、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胸膈结气、呃逆之糖尿病。 李子: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清肝涤热、生津、利尿之功效,适用于虚劳有热型糖尿病。 梨: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经。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去燥、清热化痰、养血生肌、解酒毒之功效,并发肺结核糖尿病尤为适宜。 石榴:味甘、酸、涩,性温。归肺、大肠经。具有生津止渴、杀虫之功效,适用于咽燥口渴明显之糖尿病兼有虫积之患者。 猕猴桃:味甘、酸,性寒。归肝、胆、胃、肺经。具有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通淋之功效,适用于脘腹胀满、烦热型糖尿病,兼有黄疸者尤为适宜。 虽然水果的好处很多,但是其中含的糖分确实不能忽视,这就要求每个糖尿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能否进食水果及进食的时间、品种及数量: 1.吃水果的时机:在血、尿糖控制相对稳定一段时间(1~2周),空腹血糖<7.8mmol/L(140毫克/分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180毫克/分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病情稳定,不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对于一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像草莓、西红柿、黄瓜等。2.吃水果的时间:一般在两次正餐中间(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1小时吃,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等于是增加了正餐的负担,且进食后应适量活动。此外在饥饿、体力活动增加时和酮症酸中毒应用大量胰岛素时也可食用水果作为能量和营养素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加餐是不需要额外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3.水果的数量:可以吃水果但不代表没有限制,每天可食用的水果为200g左右,如果每天吃新鲜水果的量达到200~250克,就要从全天的主食中减掉25克(半两),以免全天总能量超标。 4.水果的品种: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水果中含糖量及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 慎重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为11~20克的水果,包括香蕉、石榴、甜瓜、橘子、苹果、梨、荔枝、芒果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50~90千卡能量。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使用,每天可以吃一种中的1只。 不宜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高于20克的水果,包括红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干果,以及果脯应尽量不要食用。含糖量特别高的新鲜水果,如红富士苹果、柿子、莱阳梨、肥城桃、哈密瓜、玫瑰香葡萄、冬枣、黄桃等也不宜食用。此类水果每100克提供的能量超过100千卡。
1.不能“吃软怕硬”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吃较软的食物,血糖上升较快。如果将大米熬成粥,其中的淀粉已经部分转化为糊精,比淀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在人体内很快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粥熬的时间越长,粥越黏稠,吃后血糖升高得越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软怕硬”。要“吃硬不吃软”,口感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较慢,因而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2.不能吃“独食”虽然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专挑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混合进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办法。也就是说,将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混合,以降低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3.不要“望梅止渴”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多尿”症状,不敢多喝水,以至于“望梅止渴”。其实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喝水。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血糖状态,饮水后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或恢复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限制饮水,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进而升高血糖,而且会加重高渗(高于血浆渗透压)状态,对病情非常不利。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为时已晚,这时血糖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波动。4.不要“画饼充饥”不少糖尿病患者以为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每顿饭主食(粮食类)吃得很少甚至不吃。不吃主食或进食过少,身体所需的葡萄糖来源缺乏,身体就必然要动用脂肪来释放能量,这时会伴有酮体生成,经肾脏排泄可出现酮尿。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于150克,否则容易出现酮症。5.不宜吃得过饱许多糖尿病患者在餐后常腹胀、打饱嗝、恶心、呕吐等,还带有一股酸臭味,好像吃进去的东西堆在胃里下不去。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糖尿病胃轻瘫的可能。规律地进食是糖尿病胃轻瘫的基本疗法。患者应绝对避免吃得过饱,每日进食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为1/3。6.不宜多吃盐食盐中含有钠,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环境对钠离子的浓度变化十分敏感,当体内钠离子浓度高时,会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肾负担。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为6克。糖尿病患者应为4~5克,如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和肾脏疾病,每天应控制在3~4克,其中包括食用的酱油。一般20毫升酱油中含盐2~3克。7.不要喝碳酸饮料糖尿病患者不宜饮含糖的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多,未及时补水,或喝了大量的含糖饮料,此时非常容易导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表现为高血糖、严重脱水、意识障碍)。8.不要饭后马上吃水果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血糖升高,增加胰岛的负担。此外,饭后立即吃水果,会被先吃下去的不易消化的脂肪、蛋白质“堵”在胃内,水果在胃内“驻扎”时间过长,会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胀气。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因为这时胃肠较空,水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空腹时能很快被吸收,而且能避免胀气。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什么也不能吃了。专家正解: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根据人体需要和不同病情科学地安排饮食,只要热量、营养搭配合适可,饮食可以丰富多彩。误区二:糖尿病患者饥饿时可以吃无糖食品。专家正解: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饥饿状态,应首先寻找原因,是否饮食安排不当或活动量过大或用药不当,无糖食品仅仅是不含蔗糖,同样具有热量,一饥饿便加餐,容易造成热量摄入过多,血糖控制不良,体重增加,最终代谢紊乱加重。误区三: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会造成动脉硬化,可以多吃。专家正解:大多数人知道肉吃多了不好,但却忽略了植物油的高热量,过多的摄入植物油会造成肥胖,肥胖同样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误区四:血糖控制好了即可放松饮食治疗。专家正解:糖尿病的治疗是饮食、运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饮食治疗是缺一不可的基础。良好、持之以恒的饮食治疗不但能减少药物的应用,还能保持稳定的体重和代谢状态。误区五:我只吃糖尿病食品。专家正解:有一定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的病友都应该知道,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其实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没有什么不同。病友们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而认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糖就没有问题,这是很危险的。误区六:因为我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喝水。专家正解:糖尿病常有口渴、喝水多的表现,病友们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这是大错特错的。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分成危险的。如果积极治疗,血糖控制后,糖尿病口渴、喝水多的症状就自然减轻或消失了。
1.血压、脉搏、体重及腰臀围情况,应每周测定一次。 2.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每个月检查一次。 3.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每二至三个月检查一次。 4.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5.眼部情况(应包括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6.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每半年检查一次。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的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 2.定期测血糖。血糖测定应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 3.早期发现并发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以下这些人应该比一般人更易患糖尿病,需每年做一次血糖检查,以求及早发现疾病,争取早治疗。 (1)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者,患病的机会为一般人的3~5倍; (2)女性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生过巨大婴儿者; (3)年纪大的人士,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有80%在45岁以上; (4)工作负担重的人群; (5)肥胖的人士,有85%的患者现在或是过去曾为肥胖者; (6)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者; (7)出生时为低体重儿者;
1.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低血糖症,当血糖降低的太快便发生了低血糖症。此时只须服用现成的糖类。喝甜的饮料,例如,澄汁或汽水,或吃一块糖,并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万一。 2.糖尿病人在用药期间,饮酒极为有害,酗酒会抑制肝内药酶的活性,使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甚至死亡;少量多次饮酒却能促使药酶分泌,使降糖药加速代谢,降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