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讲讲腰椎间盘相关的疼痛,在骨科、疼痛科等学科上,大家基本上还是比较认可一个观点: ① 60%的腰椎间盘相关的疼痛可以通过针灸、理疗、推拿、神经阻滞、口服药物等等保守手段来缓解疼痛; ② 如果保守治疗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要靠针刺微创来治疗,用一根针注射药物或通过射频、等离子的手段进行处理,这部分患者大约占30%; ③ 如果突出物出现钙化比较大,扎针解决不了的,可以用椎间孔镜,像一支铅笔这么粗管子,进到椎间盘突出的地方,连着镜子去看突出物,把突出物取出来,再把里边修复一下,这类患者一般占比5%; ④ 还有5%就是滑脱的、突出的太大的,这些就需要开放手术来解决; 所以说整个椎间盘相关的疼痛,我们可以概括一下:60%保守治疗,30%针刺微创,5%椎间孔镜摘除,5%开放手术。 要根据症状的轻重,突出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说手术做得越大越好,,也不是说花的钱越多越好,而是什么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1.脖子酸,肩膀痛,胳膊僵硬,转头时有咯吱咯吱的声响 2.长期打呼噜,总朝一侧睡,经常落枕 3.经常有不定期的头晕,眼花,头痛,偏头痛 4.头重脚轻,手指发麻,上肢无力 5.莫名其妙的低血压或高血压 6.喉咙不适,如梗在喉,咽不下,咳不出 7.睡觉不好,经常做噩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8.不定期胸闷气短,喘不上气,心慌,心跳加快。
我在接诊病号过程中经常会有好多的年轻的病号拿着好多好多的检查报告过来,我看到病号手上拿的检查结果就会问你什么病那么严重要做这么多的检查吗?病号就说我经常心慌胸闷年纪轻轻就心慌肯定害怕啊就去做心电图,做了没事然后做心脏造影也没有事情,而且病号还有一个始终伴随的症状就说头晕,头晕的很难受而且还会时不时的恶心,这个时候大夫就会让拍头颅CT,其他的症状又出现了所以大夫就会让继续检查,最后最后通过症状和检查排除最后怀疑是颈椎病,最终做个颈椎CT或者颈椎磁共振确诊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颈椎病会影响到心脏的不适呢?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常可累及心脏,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有一部分纤维自颈椎发出后分布到心脏,影响到了心脏的活动,当颈椎出现病变时就压迫到交感神经,患者就会表现出心慌、胸闷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心绞痛与冠心病的心绞痛是有区别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部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或颈部受凉后引起的,与日常活动量、情绪激动关系不大。二者虽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 颈椎病患者或久坐一族,要注意避免高枕卧位、长时间伏案,纠正颈部不良的姿势,并注意局部保暖。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可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继而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并出现相关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头部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或偏头痛、头部沉重感、头晕、枕后痛或颈后痛,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 (2)面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眼部的病变,患者可出现眼睑增大、瞳孔散大,还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窝疼痛、眼冒金星和眼涩发干等临床表现。 (3)周围血管症状:因血管痉挛,患者肢体怕冷发凉。局部温度偏低,肢体遇冷可出现痒感,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颈部、颜部和肢体可出现疼痛和麻木感,但痛觉减退并非按神经节段分布。 (4)出汗障碍:主要表现为多汗,此现象可出现于一侧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也可累及半侧身体。 (5)心脏症状:患者可出现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的症状。 (6)耳部症状:听力下降或耳鸣 交感神经抑郁症状 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同时可出现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增加的表现。 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造成的单纯的头晕和其他病情原因造成的头晕一定要鉴别诊断,具体的鉴别诊断有: 1.耳源性眩晕 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梅尼埃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2.眼源性眩晕 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脑源性眩晕 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4.血管源性眩晕 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原因 糖尿病、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由于临床表现严重,所以大部分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治疗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病情,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打羽毛球等. 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大部分接近百分之九十的患者保守治疗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病号一定也不要有太大的心里压力,只要正规系统的治疗都会治疗很好的。对于交感性颈椎病的治疗方式具体有: 1.推拿治疗中医手法推拿是非手术方法中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法主要采用拿法、揉法、弹拨法、压法、滚法、拔法、拍法,以拿揉滚法为主,先在颈部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5分钟,再用拇指弹拨激凸两侧的颈项肌以及棘突3分钟,再拿捏肩部5分钟,滚法治疗颈肩部7分钟,中间夹或在斜方肌后缘、肩胛提肌、项韧带等处的阿是穴行弹拨理筋手法,最后行颈椎拔伸:患者稳坐,术者一手张开,以虎口区托住患者枕部,另外一只前臂托住患者下巴,嘱患者完全放松,然后用力向上拔伸颈椎,如患者能完全放松,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听到颈部出现响声,手法结束。每次按摩时间20分钟,每天一次,2周为一疗程。 2.颈椎牵引对于不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患者,可以给予枕颌带行常规坐位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从10Kg开始,耐受者可适当增加重量,但一般不超过15Kg,不适应者调整到适应的重量,时间每次20分钟。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效果是非常好的, ①肝阳偏亢针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行间、阳陵泉、太阳,前头痛加合谷。枕痛加后溪,头顶痛加太冲,颞痛加中渚。 ②血虚精亏针神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肾俞。 ③胸痹针支沟、阳陵泉、郄门、内关、神门。 ④胃痛针内关、足三里、中脘、悬钟。 ⑤便秘针天枢、支沟、上巨虚、中脘、行间。 针刺注意事项:①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以免出现晕针与滞针;体质虚弱者,尽可能选择卧位,刺激不宜过强以免晕针。 ②怀孕妇女,针刺须谨慎。怀孕3月以内者,下腹禁针,三月以上者,腹部与腰骶部及一些易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不宜针刺以免流产;月经期间如非调经需要不宜针刺。 ③针刺应避开血管,有出血倾向与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针刺,以防出血或出血不止。 ④面项及躯干部穴位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穴位要求的角度与深度进针,以免造成气胸或重要脏器损伤。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还是非常好治疗的患者一定要有信心,系统正规的治疗效果非常的好,所以病号一定要有信心最重要的是病号一定不要盲目治疗,盲目治疗一定会影响后续治疗的。
疼痛,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常见临床问题。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是患者的一种痛苦感觉体验,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疼痛认识的提高,人们对镇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在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骨科疾病的基础上,尽早镇痛是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里,对疼痛处理仅指对非恶性、肿瘤性的急、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及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的处理,不涉及对其原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普通骨科疼痛部位图示 一疼痛的分类 1. 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和性质分: 急性疼痛:新近产生并可能短期存在(3个月内)的疼痛。 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的疼痛。 2. 根据病理学机制分: 伤害感受性疼痛:指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 二疼痛的判定及评估 在疼痛诊断与评估过程中,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1)需要紧急评估处理的严重情况,如肿瘤、感染、骨折及神经损伤等; (2)影响康复的精神和职业因素,包括:对疼痛的态度、情感、 职业特点等。对于上述临床、精神和职业因素需要同时进行干预处理。 三疼痛的处理目的及原则 (一 )疼痛的处理目的: 1. 解除或缓解疼痛; 2.改善功能 ; 3.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4.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的改善。 (二 )疼痛的处理原则: 1.重视健康宣教:疼痛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情绪,因此需要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与其沟通,以得到患者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疼痛治疗效果。 2.选择合理评估:对急性疼痛而言,疼痛评估方法宜简单。如需要量化疼痛的程度,可以选择量化方法。 3.尽早治疗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 因此,早期治疗疼痛十分必要。对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4.提倡多模式镇痛: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 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目前,常用模式为弱阿片类药物与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的联合使用,以及NSAIDs和阿片类药物或局麻药联合用于神经阻滞。但应注意便面重复使用同类药物。 5.注重个体化镇痛: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应因人而异,不可机械地套用固定的药物方案。个体化镇痛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四骨科疼痛处理的常用方法 (一 )非药物治疗: 包括患者教育、物理治疗(冷敷、热敷、 针灸、按摩、经皮电刺激疗法)、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及自我行为疗法等。 非药物治疗对不同类型疼痛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应根据疾病及其进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物: 各种NSAIDs乳胶剂、膏剂、贴剂和非 NSAIDs擦剂辣椒碱等。局部外用药物可以有效缓解肌筋膜炎、肌附着点炎、腔鞘炎和表浅部位的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 2.全身用药: (1)对乙酰氨基酚: 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前列腺素,产生解热镇痛作用,日剂量不超过4000 mg 时不良反应小,过量可引起肝损害,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 (2) NSAIDs: 可分为传统非选择性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用于轻、中度疼痛或重度疼痛的协同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注射、置肛等。 选用 NSAIDs时需参阅药物说明书并评估NSAIDs的危险因素(表1)。 注意事项: 如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性较高,使用非选择性NSAIDs时加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等胃肠道保护剂,或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应用NSAIDs时,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权衡疗效和安全性因素。 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老年人宜选用肝、肾、胃肠道安全性记录好的NSAIDs药物。 (3)阿片类镇痛药: 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或外周的阿片类受体发挥镇痛作用,包括可待因、曲马多、吗啡、芬太尼等。 阿片类镇痛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及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时,应及时检测患者疼痛程度,以调整其剂量,避免药物依赖。 (4)复方镇痛药: 由两个或多个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组成,以达到协同镇痛作用。目前,常用的复方镇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加曲马多等。在复方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日剂量不超过2000 mg 。 (5)封闭疗法: 是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类固醇激素注射液和局部麻醉药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如关节、筋膜等。 临床应用类固醇激素主要是利用其抗炎作用,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常用皮质激素有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 应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的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6)辅助药物: 包括镇静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肌松药。 五骨骼肌肉疼痛处理流程 主要包括: ①评估病史、体格检查等; ②制定疼痛处理方案; ③分析疼痛、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④必要时修改疼痛处理方案; ⑤健康宣教及反复评估。 六骨科围手术期疼痛处理 骨科围手术期疼痛包括原发疾病和手术操作引起的疼痛,或两者兼而有之。 围手术期镇痛的目的: (1)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 (3)使患者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 (4)降低术后并发症。 术前疼痛评估: 包括相关病史,药物治疗史,体检结果等。再次评估疼痛、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调整镇痛方案。 围手术期疼痛处理: 围手术期镇痛: 评估风险后,可选择硬膜外或内服阿片类镇痛、患者自控疼痛或区域阻滞镇痛。 多模式镇痛: 1.用药多途径:硬膜外、静脉、局部麻醉、口服、外用等。 2.药物选择多模式:阿片类与NSAIDs、COX-2抑制剂或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 3.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应个体化。 关注特殊人群: ①儿童;②老年人;③疾病晚期; ④认知、交流有障碍者。 制定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参考因素:手术类型及预期术后疼痛程度,并综合考虑各种治疗的利益风险。 疼痛治疗计划的制定原则:及早开始镇痛、个体化镇痛、多模式镇痛。 术前准备: 1.药物调整,避免突然撤药。 2.降低术前疼痛和焦虑的治疗 3.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之一,术前镇痛; 4.患者及家属教育(包括行为疼痛控制技巧等)。 术前镇痛: 部分患者由于原发疾病,需要术前镇痛治疗。 考虑到药物对出血的影响(如阿司匹林),应换用其他药物或停止使用。 术后镇痛: 术后疼痛强度高,炎症反应重;不同手术的疼痛强度及疼痛持续时间有较大差异,与手术部位及手术类型相关。术后即可进食者可采用口服药物镇痛,术后禁食者可选择静脉点滴等其他给药方式。 轻度疼痛:节清洗术,局部软组织手术,内固定取出等。 中度疼痛:关节韧带重建,脊柱融合术,椎板切除术等。 重度疼痛:骨肿瘤手术,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截肢术等。 七常见疼痛强度评估方法 1.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s cale,NRS) 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疼痛尚不影响睡眠),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为剧痛 。 应该询问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作出标记,或者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此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较为通用。 2.语言评价量表(verbalde scriptions cales,VDS) 0级:无疼痛。 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以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II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静药物,睡眠受干扰。 III级(中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3.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在纸上划一条长线或使用测量尺(长为10 cm),一端代表无痛,另 一端代表剧痛(如图)。让患者在纸上或尺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划“X"。评估者根据患者划“X”的位置估计患者的疼痛程度。 疼痛的评估不但在患者静息时进行,对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还应在运动时进行,只有运动时疼痛明显减轻,才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防止并发症。VAS虽在临床广泛使用,但仍存在缺点: (1)不能用于精神错乱或服用镇静剂的患者; (2)适用于视觉和运动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 (3)需要由患者估计,医生或护士测定; (4)如果照相复制长度出现变化,则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测量距离时有困难。 4.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 FPS较为客观且方便,是在模拟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用从快乐到悲伤及哭泣的6个不同表现的面容(如图),简单易懂,适用面相对较广,及时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幼儿也可供临床参考。 5.McGill调查问卷(MPQ) MPQ主要目的在于评价疼痛的性质,它包括一个身体图像指示疼痛的位置,有78个用来描述各种疼痛的形容词汇,以强度递增的方式排列,分别为感觉类、情感类、评价类和非特异类。此为一种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方法,它的设计较为精密,重点观察疼痛性质、特点、强度、伴随状态和疼痛治疗后患者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八小结与回顾 1. 药物治疗一般分为: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用药。 2. 非甾体类抗炎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上消化道反应。 3. 如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性较高,使用非选择性NSAIDs时加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或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4.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时,应及时检测患者疼痛程度,以调整其剂量,避免药物依赖。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颈椎病一般会有肩颈钝痛、颈项强直、头晕眼花、上肢麻木,甚至像被唐僧念了紧箍咒一般太阳穴跳痛等症状。但颈椎病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单纯的一种疾病名称,它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周围软组织病变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血管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根据这一系列症状,又可以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等六大类型。下面我们了解这六大类型颈椎病: 一、最年轻的颈椎病-----颈型颈椎病 顾名思义,该型颈椎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部症状:僵硬、疼痛、酸胀,同时头、颈、肩、臂伴有相应压痛点,活动受限。晨起、劳累、姿势不正确和受寒冷刺激后会突然加剧,而活动或按摩后又会有所好转。前后左右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按摩颈部时有韧带“弹响”;容易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落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颈椎病发病年龄都相对年轻。 影像上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X片常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某一椎间盘前窄后宽,椎间组织向侧移,颈部小关节紊乱,有时会有椎体不稳,椎体不稳常出现在颈四分之三处,上位颈椎前倾,一般很少有骨质增生。 此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即属于此种改变。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 1.注意适当休息,避免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工作过度紧张及长时间持续保持固定姿势等,将导致神经肌肉的过度紧张,强化颈椎病症状。 2.改变用枕习惯 3.积极锻炼,特别是颈肩背部肌肉的锻炼,正确的锻炼可以强化肌肉力量,强化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增加颈椎生物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有利颈椎病的恢复。 4.可使用热敷和膏药对于缓解局部神经肌肉紧张有一定作用。 二、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这种颈椎病一般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受压迫的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早期多为颈肩疼痛、僵硬,并向上肢发射,放射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部位,同时伴有上肢肌力下降或手指动作不灵活;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重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时,就会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此类型颈椎病的影像检查,多显示为“椎间孔变窄导致颈脊神经受压”,常见于4--7颈椎,是30--50岁年龄段人们的高发病因。我们建议患病早期还是尽量选择非手术治疗,如热疗、按摩、物理牵引等方法,就医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三、最危险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人占15%左右,因颈椎病变导致脊髓受压、炎症、水肿等。高发年龄段在40--60岁。大多数是在中年以后以“隐性”形式发病,临床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而后发展为行走困难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瘫痪。这是因为,当发生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连接骨关节的韧带增厚或骨化时,可压迫脊髓及血管,甚至发生脊髓缺血或坏死。、 在治疗方面,这一类型颈椎病的基本疗法还是应以非手术为主。尤其是在早期的患者,约半数病例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但是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切忌任何简单武断的操作和手法。一旦病情加剧,应及早手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 四、最容易跌倒的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 此类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多是由骨刺、血管病变导致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所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是间歇性眩晕,主要表现为旋转型、浮动性、或摇摆型眩晕,头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头痛,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主要为枕部或顶部,以胀痛为主。同时,由于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患者很容易在头部转动或屈曲时突感无力而跌倒,再站起来时却能继续正常活动。其他症状,亦有时而恶心呕吐,时而耳鸣耳背。 要注意的是,这一类型颈椎病多伴有交感型症状。 五、最复杂的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只占总体的2%,表现症状却比其他任何一类都要复杂,主要有:头晕、头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眼胀,视物不清,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片有失稳或退行性改变。 上病症主要是各种颈部病变激惹了神经根、关节囊或项韧带上的交感神经末梢所致,故而发病年龄也大都有一定“时间累积”,为35--45岁。 六、混合型颈椎病 除了以上几种典型的颈椎病分型,还有一些临床上不太明显或少见的病理,比如由于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难的,我们暂且管它叫“食管压迫型颈椎病”。此外,就是上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出现的混合型颈椎病。
背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很多的人都有这些问题,都以为后背痛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到底后背痛是怎么回事? 明明又没有撞击到,就算坐着不运动也是腰椎出问题,为何后背也会疼呢?其实,很多人都曾经被后背疼痛的问题所困扰过,但是一般太严重的情况下,稍稍多活动一下又恢复正常了。 一般情况下,因为劳累引起的后背疼痛会在休息三天左右的时间消失,若休息或按摩后,后背痛不仅没消失,反而愈发严重,朋友们可一定要注意了! 后背疼痛的原因 1 颈椎病引起的后背疼痛 颈椎病发生在颈椎,怎么会引起后背疼痛呢?殊不知,颈椎第四、五、六颈椎的脊神经后支向背部延伸,支配上背部的皮肤肌肉。 当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时,如果牵拉到第四、五、六颈椎的脊神经后支,就会导致出现背痛。 事实上,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都是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2 颈部扭伤和落枕引起后背疼痛 由于颈部活动不当,或睡眠体位不良导致局部肌肉被扭伤,伤痛牵扯背部肌肉,病史较短,压痛点固定且位于肌肉损伤部,以肩胛内上方多见,且伴肌肉痉挛,可触及压痛明显的条索状痉挛肌束,颈背部活动受限明显。 3 肩周炎引起的后背疼痛 肩周炎会引起肩关节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范围会不断加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后背疼痛 4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后背疼痛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慢性泛发性或持续性腰背痛,棘突有压痛感,晨起后后背腰部僵硬,后仰时背腰部疼痛加重,活动后好转,久站或行走易疲劳。 患者多表现为下背和腰部活动受限,体检可发现腰椎棘突压痛,脊椎旁肌肉痉挛,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甚至驼背畸形。 5 呼吸系统引起的背部疼痛 不少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粘连、肺癌与结核等,也可能引起肩背疼痛,但一般在后背、侧背或肩胛部。 6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性痛 妇科盆腔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可引起下腰痛,肾脏疾病如结石、肾下垂、肾盂肾炎及腹膜后疾病如脓肿,血肿等可引起腰背涌,肝股和心脏病可引起背部疼痛。 预防背部疼痛的常识 ? 统计显示,一半以上后背疼痛症状常常反复发作。天津信泰医院提示您,生活中的六个细节有效预防后背痛。 1【保持正常的体重】 体重过高会压迫背部肌肉,大多数肥胖者都存在慢性背疼问题。尤其是如果短时间内体重增加,也可能会一下子加大背部肌肉和韧带的负担。 2【坐立身姿正确】 坐着和站着时,背部都会承受较大压力。正确的站姿应是保持头部、颈部和胸部挺直,骨盆向前,同时收腹收臀,从而减少背部的压力。坐着的时候,也要挺直上身,让脊柱尽可能贴近椅背,膝盖要略高于臀部。 3【背部、腹部锻炼同样重要】 腰背部疼痛患者的康复训练首先是加强腰、背、腹肌肌力训练。腰、背、腹肌强壮后,在站立、坐位或睡眠时均保持良好的张力,维持脊柱良好的中立位。在运动时,保护及控制脊柱不至于超过正常屈伸范围,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减少腰部软组织损伤的机会。 4【弯腰、举重物要屈膝】 弯腰时,背部受力最大。拾东西或举东西时,最好弯下膝盖,这样受力区域主要集中在腿部,而不是背部。另外,两腿最好分开,后背挺直,让重物尽量靠近身体,减少背部压力。 如果平时总背比较重的背包,应注意经常调换受力的肩膀。 5【少穿紧身裤】 经常穿紧身裤会造成腹部肌肉比较松懈,不利于支持背部。还有高跟鞋会增加背部负担,女士应该减少穿高跟鞋,鞋跟不超过2.5厘米最好,不宜太高。 6【睡眠膝盖要弯曲】 趴着睡时,腹部肌肉放松,容易导致脊柱前凸。经常背疼的人,睡觉时最好侧卧,膝盖弯曲,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如果仰卧,可在膝下放一个枕头,保持膝盖的弯度。此外,床垫不应过于柔软。
问:经常有人肩膀疼,是肩周炎吗?答:不一定。左侧肩膀疼,要看有没有心前区疼痛,若有,得要排除心脏病;右侧肩膀疼,要排除胆囊炎。肩膀疼同时脖子疼,要看有没有颈椎病。问:什么样的表现才叫肩周炎呢?答:50岁左右的人出现的肩膀疼要考虑有没有“肩周炎”。“肩周炎”俗称“五零肩”,也就是出现在人50岁左右的肩膀疼。常常没有受过明显的外伤,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肩膀疼痛;活动受限,难以完成日常的生活动作,如梳头、穿(胸)衣,等;晚上不能向患侧卧睡觉;发展到后期,严重的会有患侧肩膀肌肉萎缩,肩膀严重活动受限,像僵住了一样,国际上通用的诊断名称叫“冻结肩”,或“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图1)。图1. 左侧“冻结肩”肩关节外旋受限“冻结肩”的发病率不高,据统计,“冻结肩”(肩周炎)只占到肩痛原因的10%~15%。其它大多数肩膀疼的原因是肩峰下撞击症(图2),钙化性肌腱炎,肩袖损伤(图3),肩关节不稳(脱位)等疾病。图2. 肩峰下撞击症图3. 肩袖损伤问:“冻结肩”,肩膀是怎么冻住,又怎么会疼起来呢?答:通常病因是由于年轻时的工作使肩膀受累,或是(爱)做家务使肩膀受累,或是长期的运动(打球),使肩膀内部组织慢性损伤。在年轻时因为人体的修复能力强,白天的损伤在晚上休息时得到修复,因此没有表现出“冻结肩”的表现。但在人体接近更年期的时候,因为激素水平变化,肩膀在白天受损产生的损伤和产生的炎症无法在晚上休息后得到修复和缓解,故而肩部持续的发炎,导致肩部疼痛,最终因患肩疼痛、不愿活动导致粘连,肩关节“冻结”(图4)。在多数情况下,肩膀受凉只是一个加重因素,考虑受凉后肩膀内血管收缩引起代谢废物、致痛性炎症因子带不出去而引起肩膀疼痛。
脚跟痛也叫跟痛症。这种疾病可能在你的一生中发生过,有时疼痛并不重,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疼痛难忍而就医。用专业的名称跟痛症就是指跖腱膜炎。跖腱膜炎是最常见的足病,也是足踝科门诊医疗过程中天天能见到的疾病。一、病因与表现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于足跟下方。是由于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因反复的创伤而形成的退行性改变、炎症而引起疼痛。严重的时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很独特的表现,首先是晨起下床最初几步时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被刺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你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后疼痛就会明显减轻,有时会消失。再一个特点就是负重活动或大量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有明显缓解,可是当从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时会又会发生疼痛。跖腱膜炎发病人群多样,可见于男性与女性,可见于青年、中年与老年。但以中年女性居多。发病常为单侧,很少双侧同时发病。以下的可能致病因素与风险因素常常与跖腱膜炎密切相关:1.过度运动,穿不合适的鞋,或过旧的鞋运动;2.短期内运动量突然增加;3.跖腱膜与跟腱的柔韧性下降,足内肌无力;4.肥胖;5.长期站立;6.平足,高弓足;7.跟骨骨刺。二、治疗1、最基本的治疗是换鞋,穿一双有坚强的外底,弹性好的内底的鞋子。再一点就是使用足跟垫,足跟垫的做作用有两重,一是减少后跟的直接冲击,当然单纯用足跟垫不能明显减少行走对跖腱膜的冲击,不过结合足跟垫另一重要作用——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减少跖腱膜冲击的作用。抬高足跟后可以使紧张的腱膜放松,从而更好的起到吸收震动的作用。2、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NSAIDs)3、封闭治疗。4、激光和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在我们的足踝门诊进行了大量的激光和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并进行了相关的随访,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80%,通常患者在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5、体外震波治疗。6、跖腱膜炎也可以行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跖腱膜部分切断+神经减压+跟骨骨赘切除。目前由于手术会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有复发,因此手术治疗不再是通常的疗法。只是针对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什么是拇外翻?拇外翻又叫大脚骨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拇外翻是累及拇趾的最常见的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最常发生在有遗传倾向加上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子的人,不合适的鞋子会对拇趾施加异常压力。为什么会导致拇外翻?先天因素—遗传(主要原因)、扁平足、足内肌功能不全后天因素—穿不合适的鞋(高跟鞋,尖头皮鞋等)都是爱美惹的祸,明星也不例外!拇外翻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拇外翻可以从一开始的皮肤红肿发展到最后的脚趾畸形,穿鞋困难,无法行走。对生活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要重视拇外翻的早期治疗!诊断拇外翻,需要到医院拍负重位片。认识两个角度:1. 拇外翻角 第一跖骨和近节趾骨干中线之间的夹角,正常值小于15°。2. 跖骨间夹角 第一、第二跖骨干中线之间的夹角,正常值小于9°。当两个角度都大于正常值,就可以诊断为“拇外翻”拇外翻的常见表现:一、拇囊炎二、拇趾外翻畸形,第二趾“骑跨”,锤状趾畸形三、足底胼胝形成(第二、三趾脚底区最常见) 得了拇外翻怎么办? 一、释放你的双脚! 穿宽松的鞋。二、带矫形器 分日用和夜用两种。三、足内肌锻炼症状明显,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可以建议行手术矫正拇外翻。轻度可行软组织手术。中、重度需行骨性手术。更多关于疾病内容,请资讯当地足踝外科医生。
骨刺是中老年人最常遇到的骨科问题,临床上又称为骨质增生。绝大多数的病人都会认为,生了骨刺一定会有疼痛,或者出现了关节的疼痛一定是生了骨刺;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骨刺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们是如何生出来的,骨刺与疼痛是什么关系,什么样的人容易生骨刺,生了骨刺怎么办,要不要做手术,今天就这些个问题做了浅显的科普骨刺是什么东西?骨刺是从骨头上长出来的突出物,是骨质增生的结果。理论上说,人身上任何一块骨头都可能生骨刺。颈椎、腰椎、骨盆、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脚后跟、手指等部位是相对比较容易生骨刺的部位。因为在X光片上看起来是从骨头旁边长出来一根尖尖的东西,所以就叫做骨刺。骨刺是如何长出来的?骨刺是骨头老化的一种现象。附着在骨头上面的软骨或者韧带受到长期的压力或者损伤,就会出现磨损和出血,并出现自身的修复过程,在这个修复过程中,磨损部位和出血机化甚至进一步钙化,就会出现局部的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增生逐渐增大,慢慢变成骨刺。骨刺与疼痛是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关节疼痛,或者脚后跟等部位的疼痛,来门诊看病的时候,骨科医生常常会开一张X光的检查单,通过X光检查,经常看到疼痛的位置有骨刺出现。所以大多数人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为,生了骨刺一定会出现疼痛,那么大的一根骨刺长在肉里面,不疼也不好理解。其实不然,临床上最常见的疼痛是无菌性炎症。可能在炎症的位置的确出现了骨刺,但是疼痛并不是骨刺直接引起的。反过来说,也有的人出现骨刺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疼痛。简单说,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罪魁祸首,也并不是所有疼痛的位置都会有骨刺。如果通过合适的治疗,达到消炎的作用,那么疼痛就会缓解,而骨刺则是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借用时下流行的一个句式,“不管痛还是不痛,骨刺就在那里.....”什么人容易生骨刺?虽然每个人年纪大了都可能生骨刺,但是生骨刺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影响骨刺生长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状态。例如体重过大、从事太剧烈的运动、每天搬重物的粗重工作、久坐久站而且姿势不良等。第二,之前受过损伤,包括运动损伤、韧带断裂、以及曾经的骨折、手术等。生了骨刺会出现什么症状?打个比方说,如果把那些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先生,跳广场舞的老太太约到医院做X光检查,你猜会有什么结果?可能个个都有骨刺,但是他们的临床表现可能是“有些腰酸”,“走路走不远”,“上下楼梯膝盖痛”,“下蹲比较困难,平地走没有问题”,“受凉以后会出现关节痛,保暖以后就没事了”等等。其实大多数的骨刺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少数骨刺生长的位置不太好,例如颈椎腰椎部位的骨刺压迫了神经,或者骨刺影响了周围的骨头,那就可能引起不能忍受的临床症状了,比如严重的颈椎病,腰椎病,会出现手脚麻木、疼痛、关节僵硬、肌肉无力等等。骨刺会通过吃药消除吗?由于大多数的骨刺并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所以,大多数骨刺是不需要治疗的。有一些广告说,吃药物甚至保健品可以消除骨刺,其实这个是不科学的,骨刺的化学成分和人的正常骨头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一个药物能够把骨刺消掉的话,那么正常的骨头也会被消掉的!锻炼可以消除骨刺吗?至于锻炼,更不能消除骨刺。前文中提到了,过度的锻炼和运动损伤会造成骨刺生长。锻炼造成的损伤只会引起骨刺进一步长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锻炼了呢?当然也不是的,锻炼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所以适度的锻炼还是需要的,只是锻炼的目的不是为了消掉骨刺。生了骨刺该怎么办?骨刺本身是不太会引起症状的,所以即使生了骨刺,也不必太过焦虑,这是人体老化的一个必然过程。在骨科医生的眼睛里,人生了骨刺,就好比在正常人看来,人生了皱纹是一个道理。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脚后跟疼痛等临床症状,需要就医治疗。通过保暖,药物、理疗等方法消除炎症,那么也就不痛了。至于骨刺,就让它长在那里,完全可以不理他。骨刺需要开刀吗?绝大多数的骨刺是不需要开刀治疗的。只有极少数的患者,骨刺长在不合适的位置,或者除了骨刺以外,还有其他的问题,保守治疗无法止痛,才考虑手术治疗。第一,长时间的疼痛,(大于三个月),并且通过吃药和理疗效果不好;第二,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正常行走功能受影响;第三,大小便受影响。如何预防骨刺的发生?第一,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久站久坐第二,养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运动损伤,提倡有氧运动第三,均衡饮食第四,出现 了运动损伤,要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形成慢性炎症,经久不愈。本文系杨丰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